主 管 单 位: 安徽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安徽农业大学
地 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政 编 码:230036
电 话:
0551-65786705;65786369
电 子 邮 箱:ahnydxxb@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52X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162/S
定价:15.00
骆金初,杨诗敏,吕宇宙,刘岳,吴国朋,李志鹏,唐旭利,刘菊秀,李旭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0
Abstract:
为了解杉木林林分改造后林下药用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选取广东省韶关市小坑森林公园内7个经人工改造林分后的样地为研究对象,2个不同林龄的杉木林和1个次生林为参照对象,利用α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林分类型改造后林下药用植物多样性。结果显示:10个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植物共有64科117属171种,其中药用植物55科84属106种。入药部位方面根入药的植物数量最多(45种,占比27.77%),药效方面清热药数量最多(56种,占比25.79%)。不同林分类型间林下植被草本层的丰富度差异较小,而不同林分间灌木层的丰富度差异较大。林下药用植物灌木层丰富度最大值出现在阔叶混交林(10)和三代杉木林(10),草本层丰富度最大值出现在山杜英纯林(4.66)和三代杉木林(4.66)。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植被和药用植物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林下植被和药用植物灌木层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较为平稳。草本层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比灌木层较高,灌木层药用植物比林下植被较高,并且在不同林分类型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改造后的阔叶树种林分林下药用植物β多样性更趋于一致。综上,杉木林林分类型改造后将降低林下植被和药用植物的群落多样性,阔叶混交林更适宜开展灌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而山杜英纯林更适宜草本药用植物,建议进一步加强林下药用植物多样性恢复动态的监测。研究结果可为林下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作参考。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6
Abstract:
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常绿乔木(红松)和3种落叶乔木(蒙古栎、紫椴和色木槭)为研究对象,采集4种乔木成熟叶与衰老叶,测量其碳(C)、氮(N)、磷(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效率,分析不同生活型乔木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效率的差异,研究不同生活型乔木养分保存机制。结果表明:(1)落叶乔木叶片N、P含量显著高于红松,衰老叶N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红松衰老叶P含量显著高于落叶乔木。(2)红松成熟叶C∶N、C∶P显著高于落叶乔木,红松衰老叶C∶N显著高于落叶乔木,不同生活型乔木叶片N∶P没有显著差异。(3)落叶乔木N再吸收效率(NRE)和P再吸收效率(PRE)显著高于红松;乔木叶片NRE/PRE比值均大于1。(4)乔木成熟叶N、P含量均与NRE和PR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衰老叶C∶N和C∶P均与NRE和PRE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之,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4种乔木成熟叶养分含量会影响其养分再吸收效率,衰老叶C∶N和C∶P可以反映其养分再吸收效率,4种乔木均更倾向于从衰老叶片中吸收N。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7
Abstract:
黄酮醇合成酶(Flavonol synthase,FLS)可以催化3种二氢黄酮醇形成相对应的黄酮醇,是调控黄酮醇合成的关键酶。以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盛开期花朵为材料,提取RNA并通过反转录获得cDNA,利用PCR技术对AwFLS1基因进行克隆并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技术分析AwFLS1基因在多星韭花朵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初步推测其功能;构建原核表达载体BL21-pET32a(+)-AwFLS1,制备可溶性重组蛋白并进行体外酶活性鉴定。结果表明,多星韭AwFLS1基因CDS全长为1 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推测形成一种不稳定且不定位于膜上的非分泌亲水性蛋白,分子量约为38.22 kDa,具有保守的2-酮戊二酸/FeⅡ依赖型双加氧酶结构域。AwFLS1基因在多星韭花朵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小苞期最高;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AwFLS1重组蛋白可在体外催化3种二氢黄酮醇底物形成对应的黄酮醇,底物偏好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证实了多星韭AwFLS1在类黄酮代谢途径中的功能,为解析多星韭黄酮醇合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含量提供了候选的基因资源。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8
Abstract:
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根腐病是制约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探索该病害绿色有效的生物防控途径,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多花黄精根茎内生真菌菌株HJ-53和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TEF序列分析对真菌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内生真菌HJ-53为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并通过科赫法则验证。采用平皿对峙培养和生长速率法初步测定了菌株HJ-53及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了该菌株最适基础培养基和最适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HJ-53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两点对峙培养和五点对峙培养的抑菌率分别达到了54.81%和61.04%;浓度为10 g·L-1的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其抑菌率高达73.20%。该菌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 g·L-1、蛋白胨15 g·L-1和氯化钙1.5 g·L-1;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5 d,发酵温度25 ℃,摇床转速180 r·min-1,pH值为7。研究表明,内生真菌菌株HJ-53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可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生物防治菌剂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菌种资源。
伏桐,唐东南,舒小伟,徐杰姣,王树深,王子涵,丁周宇,杨英,周娟,姚友礼,黄建晔,董桂春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9
Abstract:
机插秧苗素质普遍较弱,为了获得足够的穗数,江苏省苏北地区不少生产者采取增加分蘖肥施用次数、施氮量和密度的生产方式,但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并未增加。为此,以淮稻5号和南粳9108为试材,设计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及秸秆还田与穗肥施用比例互作3个试验,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互作试验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N1、N2、N3分别为225、300和 375 kg·hm-2),M1(22.5万穴·hm-2)处理的产量呈增加的趋势,M2(27万穴·hm-2)和M3(33万穴·hm-2)处理的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2M3处理产量最高;产量显著受到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增氮增密增加了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但是增氮降低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而增密则增强了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2)在秧苗素质和分蘖肥互作试验中,壮苗产量较弱苗处理平均增加13.66%,氮肥利用率较弱苗增加1.7%;壮苗1次施用分蘖肥就能充分发挥水稻产量的潜力,弱苗适度增施分蘖肥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壮弱苗过度施用分蘖肥均不能获得高产,适度增施分蘖肥有利于壮弱苗氮肥利用率的提高。3)在秸秆还田与穗肥施用比例互作试验中,秸秆还田条件下,增加促花肥比例及减少保花肥比例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20
Abstract:
WRKY基因家族是植物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基于茭白基因组数据库,鉴定WRKY基因家族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研究菰黑粉菌侵染下ZlWRKYs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茭白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20个ZlWRKY家族基因,命名为ZlWRKY1~ZlWRKY120,分布在17条染色体上。ZlWRKYs可分为I、II和III类,其中I类有17个ZlWRKYs,II类有72个ZlWRKYs,III类有31个ZlWRKYs。茭白ZlWRKYs成员在进化上存在基因片段复制;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ZlWRKYs包含多个与激素、逆境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元件。菰黑粉菌侵染3 h,大部分ZlWRKYs基因呈现上调表达,其中ZlWRKY33相对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茭白ZlWRKYs基因功能以及解析雄茭响应菰黑粉菌侵染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张婉玲,何满,刘霞,周凌霄,吕强,谢让金,郑永强,马岩岩,易时来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21
Abstract:
以枳壳、枳橙、红橘和香橙等4种砧木嫁接的‘爱媛28号’橘橙苗木为对象,研究不同砧木对‘爱媛28号’橘橙叶片光合特性及其结构和树体生长的影响,并借助相关性、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叶片光合性能和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枳橙砧‘爱媛28号’橘橙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均较厚,红橘砧‘爱媛28号’橘橙叶片的栅海比最大,为0.40,香橙砧的最小,为0.28;枳橙砧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其中蒸腾速率为0.26 mmol·m-2·s-1,气孔导度为37.67 mmol·m-2·s-1,红橘砧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87 μmol·m-2·s-1,枳壳砧的胞间CO2浓度最高,为412.67 μmol·mol-1;红橘砧、枳橙砧和香橙砧株高净生长量更高,红橘砧和香橙砧根冠比更低。4种不同砧木‘爱媛28号’橘橙叶片光合特性与叶片结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借助冗余分析筛选出栅海比、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对光合特性有重要影响的叶片结构参数,其中栅海比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栅海比可作为筛选不同砧木光合特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4
Abstract:
褚橙作为云南特有橙类具有极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为探究褚橙果实生理成熟期间各小分子次生代谢物质变化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褚橙商品成熟期(PR)和生理成熟期(R)果实的代谢特征进行分析。通过PLS-DA模型分析、火山图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了褚橙果实不同成熟阶段代谢物累积的差异,研究褚橙果实成熟期的代谢基础。商品成熟和生理成熟褚橙果实中共检测到822个代谢物,以商品成熟期果实为对照,共筛选出43个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分为31种,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种、黄酮类4种、糖类及其衍生物2种、脂类1种、核酸及其衍生物1种、酚类3种、生物碱类8种、芳香类化合物1种、萜类2种、香料类2种和有机酸及其衍生物1种。其中有29个化合物含量上调,14个化合物含量则显著下调。经KEGG通路分析发现苯丙氨酸代谢途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在商品成熟和生理成熟褚橙果实中呈现显著差异。生理成熟褚橙果实口味的变化可能与品质形成相关代谢物,诸如糖、黄酮、生物碱、氨基酸、酚类和有机酸等的丰度变化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褚橙果实内在品质形成的代谢调控机制及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5
Abstract:
为探究在相同温度梯度下冷热温激处理对采后西葫芦组织贮藏生理特性的影响,选用‘绿丰’西葫芦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将西葫芦果实浸入到44 ℃热水处理30 min;0 ℃冰水处理30 min;先在0 ℃的冰水中浸泡30 min,再转入22 ℃温水中复温30 min,最后在44 ℃热水浸泡30 min;未经处理的西葫芦为对照;擦干后于20 ℃贮藏。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和冷激处理均可有效提高西葫芦贮藏期间抗氧化能力,延缓衰老进程。冷激处理的西葫芦果实有着更高的果实硬度和CAT活性,热激处理的西葫芦果实较好保持果实的水分、AsA和GSH的含量、POD和APX的活性,抑制了电解质外渗率、MDA和H2O2含量的升高,整体表现出更高的抗氧化能力,有效维持了果实贮藏品质。该研究为西葫芦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101.001
Abstract:
冷敏果蔬在不良贮藏环境中遭受损伤,最先影响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破坏其选择透过性,损伤严重程度影响果蔬货架期间表观品质劣变速度,从而影响其商品价值。果蔬遭受逆境损伤程度与细胞膜透性紧密相关,而细胞膜透性的大小,通常以电解质外渗率进行表征。本研究就渗透提取剂及浓度、振荡时间、组织圆片厚度、不同组织部位等测定影响因素,采用典型冷敏果蔬“申青”黄瓜、“绿丰”西葫芦以及“甜杂”青圆椒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展开试验,得出0.2 mol·L-1甘露醇溶液为果蔬组织圆片(黄瓜、西葫芦、青圆椒)等渗浓度提取剂,在电解质外渗率测定时选取振荡时间范围90~240 min,组织圆片厚度0.7~2 mm的中果皮作为合适的取样组织进行测定。该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反映采后果蔬低温逆境下受冷害后细胞膜透性改变的规律。
屠云洁,章明,巨晓军,姬改革,刘一帆,单艳菊,邹剑敏,束婧婷,赵伟东,郑国庆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2
Abstract:
为了对TRPM1基因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多态位点与皮肤乌色度的关联性,找出对皮肤乌色度相关的SNP标记,采用基于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的MassARRAY平台对TRPM1基因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SNP标记与皮肤亮度L*值性状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皮肤亮度L*值性状的相关性。TRPM1基因6个SNP位点质谱检出率为100%,只有SNP1位点(第8外显子,rs737038441)具有多态性,有3种基因型。卡方检验表明,该SNP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 >0.05),PIC=0.27,为中度多态(0.25<PIC<0.5)。单标记关联分析表明,SNP1位点GG基因型的背部皮肤亮度L*值显著低于AA和AG基因型(P <0.05),但该SNP位点不同基因型间大腿部皮肤和胸部皮肤亮度L*值均差异不显著。筛选到TRPM1基因的1个多态性SNP1位点(rs737038441 A>G 突变),该位点处于H-W平衡状态,SNP1位点与丝羽乌骨鸡背部皮肤亮度L*值显著相关,GG基因型背部皮肤亮度L*值显著低于AA和AG基因型(P <0.05),GG基因型可能是丝羽乌骨鸡背部皮肤乌色度的优势基因型,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快培育乌色度高乌骨鸡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胡玉婷,汪焕,段国庆,周华兴,凌俊,江河,潘庭双,杨敏,李彤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3
Abstract:
为了解瓦氏黄颡鱼的种质遗传状况,进而为其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集了我国瓦氏黄颡鱼主要养殖区(广东、四川、浙江和安徽)6个养殖群体共168尾个体,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所有群体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a=6.500~8.250,Ho=0.758~0.869,He=0.729~0.806,PIC=0.672~0.762)且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群体间遗传距离(0.057 5~0.650 5)、遗传分化指数(0.011 9~0.152 2)及AMOVA分析(群体间遗传变异比9.93%)结果共同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型,聚为互为姊妹群的两大支,其中安徽的3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余群体聚为另一支;利用Structure 2.3.4 软件的遗传聚类分析显示最佳遗传分组数为3,其中广东、四川和浙江3个群体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长江种质来源;淮南和六安两群体间遗传组成相似,聚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干流种质来源;凤台群体单独为一个遗传组,应为淮河附属阻隔湖泊—城北湖种质来源,故各遗传组间遗传组成差异明显。研究表明,6个瓦氏黄颡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遗传分化显著,具有很大选育潜力,可为瓦氏黄颡鱼的良种选育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库。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4
Abstract:
针对巢湖夏季蓝藻水华暴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使用生态调控的方法对巢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巢湖马尾河入湖区设置围网,对围网内A区域和围网外B区域的浮游甲壳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并结合二者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RDA(redundancy analysis)方法分别探讨了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经鉴定,试验区域A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7属30种,枝角类8属19种,桡足类9属11种;区域B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9属32种,枝角类10属21种,桡足类9属11种。区域A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4.31±11.76)ind·L-1和(1.08±0.16)mg·L-1,区域B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8.18±17.83)ind·L-1和(1.34±0.31)mg·L-1,区域B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区域A。浮游甲壳动物按照体型大小和食性可划分 4个功能群,分别为SCF(小型浮游甲壳动物滤食者)、MCF(中型浮游甲壳动物滤食者)、MCC(中型浮游甲壳动物捕食者)和LCF(大型浮游甲壳动物滤食者)。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既受水环境因子影响同时又受其他功能群的影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在区域A,SD和NO3--N为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区域B,Chl-a和TN为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5
Abstract:
为探究壳寡糖水溶液(商品名优力克)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标准微量肉汤稀释联合平板计数法(简称标测法)测定了优力克对4株渔源多重耐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采用微孔板模拟全池泼洒(简称模测法)测定了优力克对MHA可培养水生细菌的MIC和MBC、并评价了标测法的孵育温度、起始细菌浓度、MH浓度、pH和货架期对优力克MIC和MBC的影响。结果显示,标测法下,优力克对大肠杆菌E105、维氏气单胞菌AV040、副炭疽芽孢杆菌BC006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14的MIC和MBC(32~64 g·m-3)是其临床推荐使用浓度(0.3~0.5 g·m-3)的数百倍;而模测法下,优力克对MHA可培养水生菌的MIC和MBC (4~8 g·m-3)是其临床推荐使用浓度的数十倍。标测法体系的温度(5~35 ℃)越高、细菌浓度(103~108 cfu·mL-1)越高、MH浓度(1/256~1×MH)越高、pH(5.5~9.5)越高,优力克对细菌的MIC和MBC越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倍);上述参数范围内优力克对4种测试菌的MIC在16~128 g·m-3之间。优力克货架保质期至少为24个月。本研究结果提示,壳寡糖水溶液(优力克)是非常有前景的渔业水环境细菌载量的调节剂。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6
Abstract:
宽体金线蛭是中药市场上常见药物原料,人工养殖已成为其主要供应渠道,并且是目前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水蛭种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是一种阿维菌素类有机化合物,在水果、蔬菜等种植中应用广泛,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也有较广泛的使用,但其对水蛭的毒性尚未知。本研究通过甲维盐对宽体金线蛭的急性毒性实验,评估其对野生或养殖水蛭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维盐对宽体金线蛭高毒,96 h LC50为0.192 mg·L-1;农药制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EC)对宽体金线蛭为低毒级农药,96 h LC50为19.22 mg·L-1。中毒宽体金线蛭身体肿胀、结节,肠道大量积液;损伤主要集中在肌肉、肠道和肾管部分。甲维盐中毒水蛭肠道中的紧密连接蛋白ZO-1、水通道蛋白AQP2、AQP3、AQP4、AQP5和AQP6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白细胞介素IL-1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录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提示其对宽体金线蛭肠道的毒性机制包括影响了水蛭的肠道通透性,并诱导肠道炎症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水蛭的资源养护以及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类农药时,建议选用低剂量农药制剂、更安全的剂型如微乳剂、于稻田无水时施药,降低用药对自然环境以及水蛭等物种的影响。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913.002
Abstract:
为探究自然发酵转化板栗废弃物堆肥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在利用外源氮素改善堆料起始 C/N,自然发酵板栗废弃物转化堆肥的基础上,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鹿粪和尿素两种氮源堆肥在发酵过程(鹿粪氮源Bff、尿素氮源Bfn)和成熟堆肥(鹿粪氮源Bmf、尿素氮源Bmn)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添加鹿粪或尿素能使板栗废弃物自然发酵转化为成熟堆肥。鹿粪N源堆肥(Bf)和尿素N源堆肥(Bn)熟化后的主要性状评价指标分别为: C/N 比,11.3~11.5和12.0~12.8,pH值,7.7~7.9 和 7.6~7.8;发芽指数,153.5%和140.1%。细菌群落物种组成方面,两类堆肥的成熟期堆肥细菌群落OTUs总数(2 807)和特有OTUs比例(29.83%、29.06%)均高于发酵中期(2 902、34.37%、33.70%);同一发酵时期Bf特有OTUs比例(29.83%、34.37%)高于Bn(29.06%、33.70%);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丰度较高,但不同时期丰度不同。细菌群落多样性方面,Bn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在发酵时期和成熟时期有显著性差异,而Bf的则差异不显著;外源氮素对同一发酵时期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物种分配均匀度影响不显著。细菌群落网络关联方面,Bff堆肥细菌群落比Bfn更复杂、稳定。细菌群落功能性方面,发酵时期和氮源对群落功能影响较大,发酵中期两氮源堆肥细菌群落功能聚类集中,差异较小;成熟期功能聚类差异较大;同一氮源堆肥在发酵中期和成熟期的功能细菌群作用不同。研究结果为利用外源氮素调控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改善和自然发酵富碳林木废弃物转化堆肥利用提供了新认识,可为农林废弃物资源转化利用技术的提升应用和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7
Abstract:
为了设计适配于上海地区直播粳稻侧深一次性施肥技术的专用缓释肥,并验证其减肥增效效果,为崇明区水稻轻简化生产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方案,于2021年6—11月在上海市崇明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N0)、农户常规施肥(FFP)、含60 d释放期包膜尿素的专用缓释掺混肥(HS60)、含60 d和120 d释放期包膜尿素的专用缓释掺混肥(HS60-120)、汉枫缓混肥(HSHF)、申花缓释肥(HSSH)、脲甲醛专用肥(HSMJ)和六国套餐肥(TCLG),共计8个处理,分析不同种类水稻专用缓释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上海崇明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南粳46)设计的含60 d和120 d释放期包膜尿素一次性侧深施专用缓释掺混肥处理HS60-120能够增加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在同等施氮水平和减氮38.5%的情况下实现增产8.7%~17.2%和稳产的目的;HS60-12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50.4%和22.4 kg·kg-1;相较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精米率提升3.3%、垩白度降低1.2%;HS60-120经济产投比是各个处理中最高值,为2.9。针对上海崇明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南粳46)设计的一次性侧深施专用缓释掺混肥能够通过调控氮素释放,提升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肥料的吸收利用。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8
Abstract:
为了研究空心菜对戊唑醇吸收与富集作用,通过水培试验分析空心菜对水中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去除效率以及戊唑醇在空心菜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评价其对戊唑醇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能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在空心菜种植的培养液中的消解速率明显快于无空心菜种植的培养液。在3个不同初始处理浓度(1、10、100 μg·L-1)戊唑醇培养液中,处理10 d后空白对照组去除率几乎为0%,而空心菜处理组的去除率均大于85%,3个浓度处理组戊唑醇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47 、2.46 和2.49 d。空心菜根和茎叶部位的富集行为具有较大差异,其生物富集量和生物富集系数均为根部 > 茎叶部,且茎叶部分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表明戊唑醇很难在空心菜植株中向上迁移,易被根部富集,可见空心菜具有较好的修复戊唑醇污染水体的潜力。研究结果可为戊唑醇环境污染植物修复以及农业生产中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撑。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9
Abstract:
为了准确评价川产道地药材羌活栽培区耕作层土壤质量状况,分别采用聚类分析法(CA)和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栽培区耕作层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利用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CA,SQI-CA 和 SQI-PCA)和全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评价川西北羌活栽培区耕作层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羌活栽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9.14 ± 6.75)g·kg−1,处于中度贫瘠化水平;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分别为(129.78 ± 47.78) mg·kg−1、(22.89±14.78) g·kg−1和(159.87±97.87) mg·kg−1;土壤为中性土壤,pH均值为 7.20 ± 1.68。(2)基于不同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值排序为SQI-T >SQI-PCA > SQI-CA,而SQI-PCA与SQI-T之间的Nash有效系数高于SQI-CA,相对偏差系数低于SQI-CA,说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最小数据集(MDS-PCA)评价效果更优,该数据集包括土壤容重、抗剪强度、有机质含量、饱和导水率、黏粒含量、pH、速效氮和砂粒含量共8个指标。(3)川西北羌活栽培区土壤质量指数SQI-PCA < 0.33,表明该研究区耕作层土壤质量总体水平较差,主要体现在土壤紧实、有机质含量低,需要通过合理耕作、施肥和土壤改良等方式对耕作层土壤质量进行有效调控。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北高原羌活栽培区土壤质量改良和生产适宜性调控提供参考,有利于川西北高原区中药材产区土壤可持续利用。
杨梦杰,王慧,程文龙,韩上,唐杉,卜容燕,李敏,高原,朱林,武际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1
Abstract:
为了改善油菜传统施肥模式,设置了对照(CK)、尿素一次性施肥(N180-1)、尿素分3次施肥(N180-3)和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CRU180)4个施肥处理,分析了施用新型控释尿素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地上部养分累积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U180和N180-3处理的产量高于N180-1处理,CRU180的产量比N180-3处理提高了6.77%。CRU180处理的总收入高于N180-3处理1 050 元·hm-2,纯收入比N180-3处理增加了720元·hm-2。与N180-1处理相比,CRU180和N180-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提高了81.15%%和87.07%,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58.57%和59.43%。CRU180和N180-3处理的薹期养分累积总量分别高于N180-1处理10.85%和46.54%,成熟期养分累积总量分别高于N180-1处理41.67%和40.77%。与N180-1处理相比,薹期内CRU180处理的脲酶活性比N180-3、N180-1处理分别提高了42.31%和37.04%,成熟期内CRU180和N180-3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2.58%和7.53%,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34%和12.63%,均达到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脲酶、蔗糖酶活性与油菜养分累积量、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结合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酶活性和经济效益,施用新型控释尿素是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2
Abstract:
为探究玉米需水量、灌溉用水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濉汴河灌区1960—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玉米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采用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玉米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的变化特征,借助通径分析研究导致玉米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濉汴河灌区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呈显著减小的趋势;而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成熟期灌溉用水量呈不显著减小趋势,抽雄期及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呈显著减小的趋势。多年平均玉米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为334.2 mm和185.1 mm。整个生育期玉米需水量存在3~12 年、13~28 年、29~42 年、43~64 年的变化周期,而灌溉用水量全生育期存在1~17 年、18~28 年、29~43 年、44~64 年的变化周期。日照时数和风速为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而降水为玉米生育期内灌溉用水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灌区灌溉制度的制定、区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13
Abstract:
为了提高茶叶籽精炼油中多酚、生育酚和角鲨烯等多种功能性伴随物的保留率,首先考察了化学精炼工艺对该油脂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水蒸气蒸馏脱酸条件,以减少精炼过程中功能性物质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化学精炼工艺对茶叶籽油功能性伴随物影响最大的工序为碱炼脱酸,该工序中总多酚、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较脱胶步骤分别显著下降了37.98%、32.50%和24.11%。水蒸气蒸馏脱酸优化条件为蒸馏温度120 ℃,蒸馏时间90 min。经优化后,各功能性伴随物的保留率均有明显提高,总多酚、角鲨烯和生育酚的保留率分别达到62.04%、85.35%和82.30%。项目研究成果可为高品质茶叶籽油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101.002
Abstract:
针对当前遥感农作物分类研究中深度学习模型对光谱时间和空间信息特征采样不足,农作物提取仍然存在边界模糊、漏提、误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名为视觉Transformer-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Vision Transformer-long short term memory,ViTL)的深度学习模型,ViTL模型集成了双路Vision-Transformer特征提取、时空特征融合和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时序分类等3个关键模块,双路Vision-Transformer特征提取模块用于捕获图像的时空特征相关性,一路提取空间分类特征,一路提取时间变化特征;时空特征融合模块用于将多时特征信息进行交叉融合;LSTM时序分类模块捕捉多时序的依赖关系并进行输出分类。综合利用基于多时序卫星影像的遥感技术理论和方法,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作物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ViTL模型表现出色,其总体准确率(Overall Accuracy,OA)、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和F1分数分别达到0.867 6、0.698 7和0.817 5,与其他广泛使用的深度学习方法相比,包括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二维卷积神经网络(2-D CNN)和长短期记忆递归神经网络(LSTM),ViTL模型的F1分数提高了9%~12%,显示出显著的优越性。ViTL模型克服了面对多时序遥感影像的农作物分类任务中的时间和空间信息特征采样不足问题,为准确、高效地农作物分类提供了新思路。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1031.001
Abstract:
针对目前6CH型自动链板式茶叶烘干机存在结构设计欠合理、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等问题,对6CH型自动链板式茶叶烘干机进行优化设计与试验。将导流板的布置进行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茶叶烘干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干燥机部件的稳态温度场仿真模型,通过截面温度、速度云图,分析得到3组工况下(进风速度20 m·s-1温度130 ℃、进风速度25 m·s-1温度140 ℃、进风速度30 m·s-1温度150 ℃),干燥室内部均能满足所需高温环境,并且能满足物料快速烘干再掉落至下一层的要求。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实际工况下的最优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当进风温度为144.81 ℃、鼓风机风速为20.62 m·s-1、输送速度为1.78 m·s-1,基于此组合下的降水幅度为40.75%,碎茶率为2.07%,均满足且超过农艺要求,该研究为茶叶烘干与烘干机关键参数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