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安徽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安徽农业大学

地          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政 编 码:230036

电         话:

0551-65786705;65786369

电 子 邮 箱:ahnydxxb@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52X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162/S

定价:15.00

  • 1
  • 2
  • 3
  • 4
  • 5
  • 6
  • 7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氮磷钾配施对杉木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杨培蓉,吕宁宁,刘子晗,钟淑芳,叶义全,曹光球,许珊珊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5

    Abstract:

    为研究不同氮(N)、磷(P)、钾(K)配比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光合生理、根系形态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杉木幼苗生长的养分配比,为杉木苗期的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1年生杉木幼苗‘洋061’为材料,采用{3, 3}单纯形-重心设计,设置不同N、P、K配比,即T1(6∶3∶1)、T2(2∶7∶1)、T3(2∶3∶5)、T4(4∶5∶1)、T5(4∶3∶3)、T6(2∶5∶3)和T7(1∶1.3∶0.7),并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杉木幼苗生长、光合特性、根系形态和养分积累对不同施肥配比响应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适合杉木幼苗生长的N、P、K配比。结果表明:1)与CK相比,不同配比施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杉木苗高、地径、生物量和根平均直径的生长,除T4和T5外不同配比施肥下杉木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均高于CK。2)配比施肥不同程度促进光合色素的积累,其中在T5(4∶3∶3)、T7(1∶1.3∶0.7)条件下叶片叶绿素a/b值和光合色素含量达到最大。此外,氮磷钾配施处理不同程度提高幼苗根、茎、叶中养分元素含量。3)与CK相比,不同配比施肥均不同程度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同时还不同程度提高杉木叶片最大荧光、可变荧光、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T2除外)。4)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T5处理(4∶3∶3)下其隶属值最大。综上所述,T5处理(4∶3∶3)是本试验条件下适宜 ‘洋061’生长的N、P、K配比,在上述条件下可以获得满意的生长效果。

  • 4个柏木种源的抗寒性与抗旱性评价

    江艺蕾,戴渺鸿,柯尊发,林虎,周忠诚,杜克兵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8

    Abstract:

    以四川三台、湖北京山、重庆酉阳和浙江开化4个种源柏木的(Cupressus funebris)2年生实生苗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低温与干旱胁迫处理。通过观测表型以及测定针叶的相对和绝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光合色素含量、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等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4个种源柏木的抗寒性与抗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低温胁迫下,随着温度的降低,所有种源植株的相对电导率明显上升;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类胡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4个种源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和耐受程度有所不同,其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为:浙江开化>四川三台>重庆酉阳>湖北京山。(2)干旱胁迫下,植株生长减缓,并出现明显失水症状。干旱30 d时,针叶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明显上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复水10 d后均恢复至对照水平;脯氨酸含量亦显著增加,但复水后未达到对照处理水平。4个种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和耐受程度亦明显不同,其抗旱性由强到弱排序为:重庆酉阳>四川三台>湖北京山>浙江开化。

  • 干旱胁迫延迟玉米花丝吐丝的生理特征研究

    宋有洪,张婷,黄璇达,杨曼,胡兆玉,朱凡,于怡,王志伟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8

    Abstract:

    玉米花期干旱是影响花丝能否吐出苞叶的重要因素,决定着授粉受精质量和最终产量。以夏玉米主栽品种安农591(AN591)和中单909(ZD909)为材料,开展花期干旱盆栽试验,通过调查干旱胁迫对花丝形态、穗位叶光合参数、蔗糖代谢及酶的活性等的影响,阐述蔗糖代谢影响花丝吐丝延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延迟AN591和ZD909花丝的吐丝时间,降低花丝的活力和细胞膨胀程度。此外,两品种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降低幅度均在20%以上,而胞间CO2浓度(Ci)却呈现相反的趋势,表明光合同化物生产能力显著下降。花丝内蔗糖含量明显升高,而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显著降低,且蔗糖合成酶和细胞壁酸性转化酶的活性均降低,而液泡转化酶的活性却增加,说明蔗糖代谢为己糖的过程受到严重影响。综上所述,干旱胁迫延迟花丝吐出苞叶的时间,可能由叶片光合性能下降引起的同化物供应不足与花丝分解蔗糖能力下降引起能量减少共同导致的,且AN591花丝受干旱胁迫影响的程度小于ZD909。

  • 泡核桃耐涝特性研究

    范龙惠,李丕军,王静,刘华,高欣齐,甄知娅,王寒茹,邢文曦,郑崇文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21

    Abstract:

    为了评价泡核桃耐涝特性,采用盆栽控水法,对淹水深度10、20和30 cm条件下泡核桃光合作用和叶片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观察其生长表现。结果表明:淹水深度10 cm的泡核桃叶片在淹水5 d后开始出现萎焉,其叶片净光合速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相对含水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 > 0.05),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与对照相比,淹水深度20和30 cm的泡核桃均在水淹4 d后出现了叶片萎蔫现象,且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叶片净光合速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通过研究得出:泡核桃根系在水淹根系垂直分布区一半以上,一般4 d左右就开始出现涝害。因此,在四川夏季出现连续4 d以上降雨,土壤达到饱和含水量后,核桃极易出现生长减弱、落果甚至死亡等涝害现象,此时需加强土壤排涝管理或加强耐涝品种选择。

  • 薄壳山核桃木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袁飞杨,田新鑫,宫笃昕,黄铖,张艳萍,傅松玲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1

    Abstract:

    为了发挥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树种的多功能效应,弥补我国优质木材资源不足的现状,本研究以23年生的薄壳山核桃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木材密度、干缩性、抗压强度、弯曲强度、冲击韧性等物理力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各物理力学性能在轴向上的变化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气干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为0.813 g·m-3、51.7 MPa、108.2 MPa、11.39 GPa、167.8 Mpa和 121 kJ·m-2,综合强度为159.9 MPa;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拉强度在轴向上变化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抗弯弹性模量在轴向上变化增长呈上升趋势,冲击韧性在轴向上变化呈递减趋势,说明树高对薄壳山核桃木材5个力学性质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5个力学指标除抗拉强度外彼此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相关,即4项力学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对木材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木材材性优良,达到国产木材的高等级水平。

  • 60Co-γ辐射诱变在木本植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杨阳,邓波,于邦友,雷刚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904.001

    Abstract:

    60Co-γ辐射育种是当前诱变育种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诱变技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木本植物育种方面应用相对较少,并且受限于木本植物漫长的生长周期,许多研究难以形成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急需系统性、全面性的理论指导。本文对近二十年来木本植物的 60Co-γ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辐射诱变原理与方法、辐射材料与辐射强度的选择、突变体鉴定等技术,对60Co-γ辐射诱变效应与分子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为将来木本植物的60Co-γ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 一个类黄酮3'-羟化酶参与多星韭花色素生物合成的功能解析

    孔德静,梁进丽,宫秋玲,俞沙沙,梁琳,孙威,鞠志刚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7

    Abstract:

    类黄酮3'-羟化酶(F3' H)在花色素苷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明确多星韭F3'H在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将为多星韭花色形成及改良研究提供基因资源。基于转录组数据从多星韭花朵中克隆获得AwF3'H,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eal time PCR对AwF3'H1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利用蘸花法将AwF3'H转入拟南芥中,同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表型观察及花色素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AwF3'H的ORF全长为 1 545 bp,编码 514 个氨基酸,属于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与洋葱AcF3'H的亲缘关系最近;在所检测组织均有表达,但在雄蕊中表达最高,根中表达最低;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AwF3'H拟南芥T2代幼苗子叶及下胚轴颜色明显加深,矢车菊素与天竺葵素类花色苷积累量显著增加。表明AwF3' H具有类黄酮3'-羟化酶的功能。

  • 茶用地被菊新品种的活性成分测定与感官评价

    虞子仪,刘立新,陈茂林,李洋名,徐婧菲,吴佳希,孙明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22

    Abstract:

    研究地被菊新品种的茶用价值,建立可靠的茶用菊综合测评体系,有助于选育兼有高观赏性、高风味水平、强抗逆性和长花期的菊花品种。目前关于茶用菊品质评价的文献报道以营养成分测定为主,缺少对综合品质的评价。本研究按照茶用菊鲜花品质筛选标准,筛选了‘TC15’、‘TC3’、‘TC40’、‘TC43’、‘TC61’、‘TC12’、‘TC31’和‘TC10’等8个新品种,烘制成茶用样品。以2个传统茶用菊品种(杭白菊、黄山贡菊)为对照,对10个样品的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包括总黄酮、总多酚、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等指标。组织并培训专业的感官评价小组,按照小组制定感官品质(外观和风味)评分标准,对10个样品的干花和冲泡后的茶汤、汤花进行评价。通过与杭白菊、黄山贡菊比较活性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综合评价得出新品种‘TC43’、‘TC3’和‘TC10’具有较高的茶用价值。

  • 平原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策略:以阜阳市为例

    杨婷,罗毅,董冬,肖铁桥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6

    Abstract: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阜阳市为例,利用MSPA方法与电路理论,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MSPA分析确定的核心区面积为87.26 km2,占前景要素的56.00%。(2)通过斑块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出了28个生态源地,总面积为79.98 km2。(3)共有66条生态廊道,东南至西北方向形成的廊道网络生态质量良好,连接受阻较少。(4)阜阳市内共有15个生态夹点,除临泉县外,其他地区均有生态夹点,其中颍上县最多,有7个夹点。(5)阜阳市内共有93个障碍区,其斑块面积均在0.2 km2以上,总面积达2 394.92 km2,主要分布在泉河和颍河沿线。阜阳市为典型的平原城市,地表构成相对单一且均质,采用电路理论模拟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更具针对性。通过积极维护和保护生态夹点,并逐步消除生态障碍,可促进阜阳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全面建设。

  • 黄精醇提物佐剂对小鼠免疫效果的评价

    徐光沛,何燕飞,蒋平,赵兴华,陈存武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1

    Abstract:

    为了评价黄精醇提物佐剂对小鼠的免疫效果,将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12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PSE30组(低、中、高)、PSE50组(低、中、高)和PSE70组(低、中、高),定期接种OVA,检测免疫细胞数量及活性、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脾细胞增殖及分泌IL-2含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PSE30中、高剂量组、PSE50高剂量组和PSE70高剂量组的NK细胞活性显著提高(P<0.05),PSE50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2a和IgG2b滴度显著升高(P<0.05);PSE50高剂量组和PSE70低、高剂量组均能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P<0.05);PSE50中、高剂量组和PSE70高剂量组小鼠脾细胞分泌的IL-2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数量、NK细胞活性、IgG、IgG1、IgG2a和IgG2b滴度、脾细胞增殖能力及分泌的IL-2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综上,黄精醇提物佐剂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以PSE50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佳。

  • 低温对乌龟稚龟应激水平和天然免疫能力的影响

    张志强,江文卿,伍亮,毕嘉璐,张青,陈义肯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9

    Abstract:

    为探究乌龟(Mauremys reevesii)稚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适应性,采用背甲下静脉窦采血技术,在6、17和26 ℃条件下分别处理第1、10和28天时,测定了其身体大小、应激水平和血浆杀菌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1)温度和处理时间均不影响稚龟的体重、背甲长和背甲宽(P > 0.05)。2)6、17和26 ℃组嗜异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均不随处理时间而变化(P > 0.05),只在第1天时,6 ℃组显著低于17 ℃组(P < 0.05)。3)随处理时间延长,血浆杀菌能力17 ℃组显著下降(P < 0.05),26 ℃组显著升高(P < 0.05);只在第28天时,6 ℃组和17 ℃组均显著低于26 ℃组(P < 0.05)。低温对乌龟稚龟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期低温胁迫导致其应激反应能力增强,天然免疫能力明显下降,不利于其适应入眠前和出眠后环境温度的大幅度波动。

  • 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祁连地区藏羊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龚紫凤,冶贵生,徐淑琴,贺曦,贺晓龙

    2024, DOI:

    Abstract:

    为研究高寒地区藏羊胃肠道菌群的特点,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青海省祁连县藏羊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其多样性,对该地区藏羊肠道菌群进行了细菌多样性、丰度及功能注释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古生菌门水平上QL地区藏羊胃肠道的优势菌门为Euryarchaeota,在属水平的优势菌属为Methanobrevibacter;在细菌门水平上,QL地区藏羊瘤胃的优势菌门为Bacteroidetes,而肠道的优势菌门均为Firmicutes,属水平上,QL地区藏羊瘤胃的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回肠优势菌属为Clostridium,盲肠优势菌属为Bacteroides;在真菌门水平上,QL地区藏羊胃肠道的优势菌门为Ascomycota,在属水平上瘤胃的优势菌属为Mucor,回肠优势菌属为Paraphaeosphaeria,盲肠优势菌属为Mucor。在CAZyme、eggNOG、KEGG分析中,发现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富集主要在糖苷水解酶、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氨基酸运输与代谢、核苷酸代谢等;在CARD的抗性基因分析中,QL藏羊胃肠道在Bifidobacterium注释到的基因丰度最多,其次为Nocardia、MexF。上述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高寒地区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 长/短期培养下石灰对土壤Cu、Cd的钝化机制

    丁园,龙燕,何检荣,刘盛杰,时红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6

    Abstract:

    石灰因其价格低廉、易获得和环境友好等特性,在南方酸性污染土壤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以石灰为钝化剂,探讨土壤Cu、Cd活性变化、土壤及其胶体中Cu、Cd形态分布与迁转规律,结合内源铁氧化物形态分布特点阐明长/短期培养下石灰对土壤Cu、Cd的钝化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短期培养下(SL),CaCl2提取态Cu、Cd(CaCl2-Cu和CaCl2-Cd)含量与对照组(CK)相比分别降低了96.49%和55.43%,但长期培养下(LL,12年),CaCl2-Cu和CaCl2-Cd与CK相比无显著性差异。HCl提取态Cu、Cd(HCl-Cu和HCl-Cd)含量变化规律与CaCl2提取态一致。土壤及其胶体中重金属迁转结果表明,在短期培养条件下(SL),土壤非晶质氧化铁含量分别增加了2.72%和8.10%,易还原铁锰结合态Cu和Cd分别增加了5.43%和3.65%;胶体中非晶质氧化铁结合态Cu和Cd分别增加了13.77%和4.25%。施用石灰12年间,土壤氧化铁的晶胶比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最终与CK差异不显著,土壤Cu、Cd的钝化稳定化效果与其一致。综上所述,石灰在短期内能有效降低土壤Cu、Cd活性,但12年后无明显阻控效果,非晶质氧化铁结合态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是影响石灰阻控效果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南方地区酸性污染土壤Cu、Cd阻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 环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户耕地保护参与研究

    李坦,强子玥,马乐璇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3

    Abstract:

    为了探讨环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实现促进生态环境持续绿色发展的目标,通过分析2010至2020年间环巢湖流域不同地类面积的变化数据,并运用土地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行宏观描述,揭示了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及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增加的趋势。进一步采用农户对绿色肥料使用意愿作为耕地保护参与的代理变量,构建Logistic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巢湖流域耕地面积减少377.47 km2,为所有地类中减少最多、最快的一类,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大。2)农户主观感知对绿色肥料施用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肥料价格和水污染认知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3)农户对化肥残留影响农作物和土壤的直接影响关注度高于对水污染的间接影响,对肥料施用造成巢湖水域污染的认知仍需加强。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加强对未利用地的管理研究、提高政府补贴、扩大环保宣传与培训、提升农户环境保护意识等政策建议,旨在为环巢湖流域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实证支持和政策指导。

  • 一株多功能秸秆木质素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条件优化

    胡占琴,张默晗,邬刚,刘子昕,曾德胜,丁可欣,马超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24

    Abstract:

    为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及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从秸秆中筛选木质素降解菌株,并探究其多种功能,发掘微生物资源的目标。通过菌株苯胺蓝筛选培养、木质素酶活力、IAA能力测定及平板对峙试验等探究菌株促腐、促生及抗病潜能;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种属进行鉴定;采用秸秆摇瓶及水稻促生试验测定菌株的实际促腐促生功效;设置单因素试验探究菌株发酵的最适条件。分离筛选的功能菌M15H2鉴定为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结果显示,该菌株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可达129.49 U·mL-1,锰过氧化物酶可达23.91 U·mL-1,漆酶酶活可达8.91 U·mL-1。与对照相比,施用M15H2菌液55 d后秸秆腐解率较对照处理提高32.59%;M15H2产IAA量为3.90 mg·L-1,水稻植株发芽率、芽长、根长较对照处理分别增长5.67 %、31%和40%;菌液M15H2具有一定的抗水稻条斑病效果,抑菌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为1.20。菌株M15H2发酵的最佳pH为5.0,温度为28~32 ℃,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粉,装液量是50 mL/250 mL。所筛选的菌株M15H2是兼具促生、抗病作用的多功能秸秆促腐菌,能够加速秸秆降解,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

  • 不同新型水稻专用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评价

    支玉鑫,浦潇,李守芳,郑兴来,陆银萍,李延君,王浩,景建元,徐刚,罗来超,柴如山,熊启中,叶新新,张卫峰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2

    Abstract:

    为满足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等方面的要求,分析了6种不同种类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更适宜巢湖流域水稻生长的肥料品种,从而形成大面积应用模式。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肥料品种,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CF)、控失肥(T1)、缓释掺混肥(T2)、水稻专用肥(T3)和腐植酸复合肥(T4),6种施肥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于成熟期分析水稻产量、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与CF相比,新型肥料在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方面均有所提高,T1水稻产量最高为10 453.95 kg·hm-2,腐植酸复合肥处理较CK和CF产量分别增加16.4%和13.3%。控失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48.57%。在水稻品质方面,CK总体食味品质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处理为T4。控失肥和腐植酸复合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其中腐植酸复合肥价格低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巢湖流域新型肥料氮素减量施用对水稻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雪儿,石凤,张京萍,夏雪,陈勇,陈骏,李慧敏,罗来超,柴如山,熊启中,张卫峰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0

    Abstract:

    为统筹考虑作物丰产与面源污染防控,避免过量施肥和盲目减肥,推进巢湖流域水稻生产和水环境生态协调发展,于2022年在巢湖流域开展新型肥料(普通复合肥和氨基酸复合肥)减肥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CK,施氮量0 kg·hm-2)、农户常规模式(FP,施氮量281 kg·hm-2)、减氮20%(OP1,施氮量225 kg·hm-2)、减氮40%(OP2,施氮量169 kg·hm-2),分析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氮肥利用效率、氮损失情况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产量水平及产量构成要素方面,与FP相比,OP1产量无显著差异,但OP2施用普通复合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降低,OP1和OP2处理的穗数和穗粒数均无显著差异;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与FP相比,OP1和OP2处理两种肥料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50.82%和53.7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29.29%和64.51%,OP2氨基酸复合肥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37.54%;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与FP相比,OP1和OP2处理两种肥料氮损失总量分别显著降低39.12%和60.93%,生产成本分别降低13.37%和18.26%,净利润分别增加8.25%和3.63%,并且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施用氨基酸复合肥还可减少氮肥用量12.60%。因此,巢湖流域稻田氮肥减量20%有助于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增加水稻地上部氮素养分的吸收和转运,提升环境和经济效益,且推荐施用氨基酸复合肥(180 kg·hm-2)为宜,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 巢湖流域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氮磷利用率 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浦潇,支玉鑫,李虹颖,陆银萍,熊启中,徐刚,叶新新,张卫峰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9

    Abstract:

    为了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22年在环巢湖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12个处理:RWCK,小麦-水稻(不施肥);ROCK,油菜-水稻(不施肥);RMCK,绿肥-水稻(不施肥);RWPK,小麦-水稻(不施氮肥);ROPK,油菜-水稻(不施氮肥);RMPK,绿肥-水稻(不施氮肥);RWNK,小麦-水稻(不施磷肥);RONK,油菜-水稻(不施磷肥);RMNK,绿肥-水稻(不施磷肥);RW,小麦-水稻(常规施肥);RO,油菜-水稻(常规施肥);RM,绿肥-水稻(常规施肥),分析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磷累积量、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在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9.0 t·hm-2,水稻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呈现RO>RM>RW的规律,其中RO和RM显著高于RW,RO和RM产量较RW分别提高6.53%与4.90%。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7.0 t·hm-2,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施肥条件下,RM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RW和RO模式相比,平均增幅为8.9%和5.4%。施肥条件下,轮作模式对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显著。相比RW和RO,RM处理显著降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平均降幅分别为21.6%、16.1%,改善了水稻的外观品质。相比RW,RM和RO处理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强胶稠度,其中,直链淀粉含量降幅为8.8%,胶稠度增幅为12.8%,改善了水稻的食味品质。在周年作物经济效益方面,相比RW模式,RO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提高了15.6%。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与RW模式相比,RM可以显著提高周年作物氮磷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了21.6%,磷肥利用率提高了64.3%。对比3种不同轮作模式,在产量和周年经济效益方面,稻油模式最高;在稻米品质方面,稻肥模式优于稻油与稻麦模式;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稻肥模式最高。因此从综合方面考虑,建议在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增加稻肥模式种植面积,在二级保护区内增加稻油模式种植面积。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及优化巢湖流域传统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施肥方式与新型肥料匹配对巢湖流域水稻品质、 经济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马丽,张雪儿,张如梦,衡继璇,熊启中,郝杏中,陈骏,喻海峰,王孝忠,柴如山,景建元,罗来超,张卫峰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2

    Abstract:

    为了探明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与新型肥料匹配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选用5种不同类型复合(混)肥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CK)、普通复合肥一基两追(T1)、水稻配方肥一基两追(T2)、增效控失肥一基一追(T3)、缓释掺混肥一次性施肥(T4)、无机包裹型复合肥一次性施肥(T5)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与新型肥料匹配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氮肥利用率、经济效益及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一基两追处理(T1)相比,4种新型肥料处理(T2、T3、T4、T5)均显著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提高至50%以上,各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35%、68%、75%和48%,各新型肥料处理同时显著降低了田面水氮素浓度,减少氮素流失风险。其中水稻配方肥一基两追处理相比普通复合肥可显著降低稻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提升稻米外观品质;缓释掺混肥一次性施肥处理可提高水稻产量,相比普通复合肥一基两追处理增产30%,节约生产成本5 442元.hm-2,总收益增加 12 437 元.hm-2。综合来看,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条件下,一次性施肥方式匹配缓释掺混肥的水稻生产方式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水稻产量,是提高水稻效益的最佳种植模式。一次性施肥方式匹配缓释掺混肥的水稻种植模式可适用于巢湖流域水稻生产推广,对水稻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巢湖流域水稻绿色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 巢湖流域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苏嘉颖,汤佳玮,支玉鑫,余淋,侯建霞,熊启中,陈勇,陈骏,李慧敏,景建元,罗来超,柴如山,张卫峰

    2024, DOI:

    Abstract:

    为探究巢湖流域水稻高产和肥料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以实现技术与肥料高效匹配。在巢湖流域进行田间试验,以直播稻乔两优17号和移栽稻全香优19为材料,设置不施肥、普通复合肥和新型肥料3个处理,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栽培方式在相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水稻成本和品质。直播稻和移栽稻施用增效控失肥产量均为最高,可达到了10 000 kg·hm–2以上。直播稻方式中,施用普通肥料(CF)和新型肥料(IF)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其中,施用普通肥料提高了氮素累积和农学利用率,而新型肥料对生理利用率有积极影响。移栽稻方式中,施用增效控失肥能够降低肥料成本,并提高稻谷产值和利润,且利润可达25 527 元·hm–2。移栽稻施用增效控失肥在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优异,可为巢湖流域栽培技术与肥料高效匹配提供参考依据

  •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田面水磷素浓度动态变化 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李延君,刘世恒,王浩,谭胜金,程启鹏,束维正,徐刚,熊启中,景建元,柴如山,罗来超,叶新新,张卫峰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14

    Abstract:

    为了探讨在巢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下磷肥减量与新型肥料施用对水稻田面水磷素浓度动态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5月在合肥市庐江县开始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对照处理(CK,不施肥)、常规施肥(CF,磷用量P2O5 90 kg·hm-2)、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减磷20%(20%PR,磷用量P2O5 72 kg·hm-2)、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减磷50%(50%PR,磷用量P2O5 50 kg·hm-2)、增效控失肥(CRF,磷用量P2O5 90 kg·hm-2)、缓释掺混肥(SRF,磷用量P2O5 90 kg·hm-2)。结果表明:施用两种新型肥料降低了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浓度峰值,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峰值较CF处理分别降低了46.02%、42.38%与49.29%、44.71%,其中CRF降低程度最大;磷肥减量20%和50%处理也明显降低了田面水TP和DP浓度峰值,峰值分别较CF处理降低了12.78%、20.42%和42.56%、45.28%;在施肥7 d后,各施磷处理田面水的TP和DP浓度逐渐降低到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产量方面,施用两种新型肥料均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达2.14%~8.59%(P<0.05);磷肥减量20%施用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磷肥减量50%时则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达12.06%(P<0.05)。综上,施用新型肥料可有效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增加作物产量,其中以增效控失肥效果最为明显;磷肥减量20%不仅能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且对于作物稳产有一定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巢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及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魏晓璠,徐博,刘悦,陈绪祥,李虹颖,熊启中,景建元,柴如山,马超,王智,叶新新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3

    Abstract:

    为了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水稻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模拟培养试验,共设4个处理:淹水(YS)、淹水+硫磺(YS S)、干湿交替(GS)以及干湿交替+硫磺(GS S),通过测定土壤pH、Eh、Fe2+、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并对各数据进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含量在30 d时达到峰值,培养60 d时,YS S处理Olsen-P含量最高,相较于YS提高10.65%;培养60 d时,YS S处理和GS S处理中Fe-P含量均高于未添加硫磺处理组;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能够降低土壤p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0.05个单位;同时能显著降低土壤E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12.85%,即淹水条件下硫磺的添加促进S向S2-还原;YS S处理中LOP和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MSOP含量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增加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本研究表明,在淹水处理条件下添加硫磺更有利于土壤中Ca-P和O-P向Fe-P有效转化,有效提高土壤LOP和MLOP含量,提高水稻土的供磷能力,以此提高水稻土中磷的有效性。

  • 蝉花优良菌株的选育

    纪伟,苏文英,王一璞,刘晓梅,任立凯,杨紫唯,周祉蕴,陈克龙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20

    Abstract:

    蝉花(Cordyceps chanhua)是一种药食两用虫草科真菌,是食品和保健品领域极具开发潜力的重要新原料。为探究野生蝉花不同分离方式对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的影响,以大别山地区采集的5株野生蝉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生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菌核分离)两种方法对野生蝉花进行分离,获取蝉花菌株10株,比较分析不同蝉花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等,使用归一化法进行品质综合评价和聚类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分离菌株与组织分离的菌株相比,除菌落生长速度外,子实体鲜重、子实体长度、子实体直径、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等各项指标普遍占优,蝉花的菌落生长速度并不能作为菌株优劣的筛选依据,子实体产孢量与生物学效率和活性成分含量呈负相关;经比较分析发现4株综合品质较好的菌株,分别为IC1-1、IC3-1、IC1-2和IC2-1,子实体湿重在12.17~15.31 g之间,子实体长度在6.20~7.00 cm之间,子实体直径在2.15~2.75 mm之间,子实生物学效率在40.57%~51.03%之间,腺苷含量在1.76~1.89 mg·g-1之间,多糖含量在46.1~50.1 mg·g-1之间,N6-(2-羟乙基)腺苷含量在1.21~1.33 mg·g-1之间。该研究为蝉花资源保护和品种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同清洗方式对梨中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黄海韵,卢飞,仲建锋,高美静,卢莉娜,沈燕,张召贤,张志勇,吴祥为

    20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40830.004

    Abstract:

    为有效去除梨在食用过程中的农药残留,探究了不同清洗方式对梨中7种常用农药的去除效果,从而确定日常生活中有效去除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方法。采用自来水和浓度为2%、5%和10%的食盐、食醋、小苏打溶液分别浸泡10 min,然后使用流动清水反复搓洗30 s后,测定不同清洗方式下梨中7种常用农药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以去除率作为衡量标准,清洗剂及其浓度对去除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5%食醋溶液去除农药残留效果最佳,对梨中的氟硅唑、腈菌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噻虫胺、吡虫啉及阿维菌素的去除率分别是40.20%、55.96%、18.70%、17.92%、55.88%、53.55%和67.96%。研究结果对去除梨中农药残留和降低膳食摄入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