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安徽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安徽农业大学

地          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政 编 码:230036

电         话:

0551-65786705;65786369

电 子 邮 箱:ahnydxxb@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52X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162/S

定价:15.00

  • 1
  • 2
  • 3
  • 4
  • 5
  • 6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病原真菌的鉴定与分析

    李玥,谈家玲,朱徐睿,江文宇,张震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5

    Abstract:

    【目的】鉴定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叶片的病原菌种类。【方法】对不同生长时期染病的植物叶片进行取样,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真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时期植物叶片样本中检测出5种优势菌目,包括白粉菌目(Erysiphales)、刺盾炱目(Chaetothyriales)、煤炱目(Capnodiales)、银耳目(Tremellales),以及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优势菌种有紫菀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asterum),苹果横断孢(Strelitziana mali) 以及皱枝孢(Cladosporium_delicatulum)。(2)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的真菌群落丰富度随植株生长先降低后增加,叶片真菌群落多样性随植株生长逐渐增大,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长时间越长对叶片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影响越大。(3)感染真菌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腺苷三磷酸酶、定向DNA聚合酶、外源性转运ATP酶明显降低,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结论】本研究初步分析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病原菌的种类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趋势,有助于为该入侵种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阔叶树种叶性状 对冠层垂直高度变化的响应

    淑婷,程艳霞,封昕怡,杨芷一,范秀华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3

    Abstract:

    【目的】探究针阔混交林4种主要阔叶树种叶性状在冠层梯度的分布规律,阐明异质生境下叶性状在种间种内的响应机制。【方法】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中的4个主要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春榆(Ulmus japonica)、紫椴(Tilia amurensis)和色木槭(Acer mono Maxi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植物叶片单叶干重(LDM)、单叶面积(ILA)、出叶强度(Lim)、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组织密度(LTD)、叶绿素含量(Chl)、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碳氮比(Leaf C∶N)共10项功能性状。【结果】(1)植物叶性状在不同冠层高度的整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冠层顶部LDM、Lim、LDMC、LTD、LCC和LNC显著高于底层叶片(P<0.05),而冠层底部ILA和Chl显著高于冠层顶部。(2)在冠层顶部,LDM、ILA、LTD和Chl在物种间变异程度更高;在冠层底部,Lim、LDMC、LNC和LCC在物种间的变异程度更高,色木槭Chl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 < 0.05),春榆LCC、LNC显著低于其他物种(P < 0.05)。(3)蒙古栎冠层顶部叶片的LDM、LDMC、LTD和LCC显著大于冠层底部(P < 0.05);色木槭Chl在冠层梯度呈现为“上高下低”(P < 0.05)。【结论】为揭示植物在异质环境下“投资-收益”的资源权衡策略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 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对燕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马建霞,刘念,吴晓卓,李祖夏,吴彤,马晓忠,乔枫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9

    Abstract:

    【目的】为了探究燕麦幼苗在硒处理下的生理响应。【方法】采用盆栽法培养燕麦幼苗1周,然后选用不同Na2SeO3浓度(0、0.01、0.02、0.05、0.075和0.1 g·kg-1)处理燕麦幼苗2周,分析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下燕麦幼苗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随着Na2SeO3浓度增加,燕麦幼苗的相关生理指标变化包括:(1)适宜Na2SeO3浓度(0.02 g·kg-1)使燕麦幼苗的株高、叶长、干重增加,促进幼苗的生长,而高浓度(0.1 g·kg-1)Na2SeO3处理则抑制幼苗生长。(2)0.1 g·kg-1 Na2SeO3处理下幼苗叶绿素a+b含量、O2.-产生速率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2.15%和64.50%(P<0.05)。(3)0.1 g·kg-1 Na2SeO3处理下可溶性糖、MDA、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分别增加121.73%、107.09%和362.82%(P<0.05)。(4)幼苗APX活性呈下降趋势,显著降低50.47%~99.71%(P<0.05);0.01~0.05 g·kg-1 Na2SeO3处理下幼苗SOD活性显著升高167.41%~200.87%(P<0.05),0.05~0.1 g·kg-1 Na2SeO3处理下POD活性显著升高90.83%~139.40%(P<0.05)。(5)Na2SeO3处理浓度与幼苗中可溶性糖、MDA、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a2SeO3处理浓度与幼苗株高、叶长、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APX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Na2SeO3对燕麦幼苗具有双重效应,施加适量浓度对燕麦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有益,并以0.02 g·kg-1 Na2SeO3处理的效果最佳。【结论】结果为燕麦富硒的基础研究及栽培提供线索。

  • 不同东北茶藨子种质资源果实脂肪酸分析及评价

    于宏影,闫晓娜,王晓红,王千雪,韦睿,黄艳,王思瑶,南方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9

    Abstract:

    【目的】进一步探究东北茶藨子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间关系,为其品种选育、构建东北茶藨子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筛选高脂肪酸种质。【方法】以50份东北茶藨子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脂肪酸组分的测定。【结果】东北茶藨子果实中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数值分别为891.14和474.47 mg·kg-1,均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东北茶藨子果实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68%。50份东北茶藨子果实中的脂肪酸总含量在358.29~18 698.31 mg·kg-1之间。不同东北茶藨子果实的脂肪酸组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聚类分析把50份东北茶藨子划分为2个类群,第一类群包括C1~C25、M1~M13、M16~M21以及M23,这一类群的脂肪酸总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也低,属于劣质脂肪酸类群;第二类群包括M14、M15、M22、M24和M25,这一类群的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都很高,属于优质脂肪酸类群。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2.722%。【结论】综合选择M24为脂肪酸营养价值高的种质。

  • 基于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的基质块配方和工艺研究

    王一帆,邹荣松,孙向阳,李素艳,吴亚琦,陈军华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4

    Abstract:

    【目的】优化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栽培基质块的制备条件,改善其理化性质。【方法】以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泥炭为主料,高吸水树脂为辅料,木胶粉为固化成型剂,通过热压成型的方法制备栽培基质块,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寻找成型剂基质的最佳制备条件,比较各处理的理化性质,并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和苜蓿栽培试验对基质块的特性进行评价。【结果】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栽培基质块成型的最佳配比为:各原料的体积比为堆肥+泥炭59%(堆肥∶泥炭=6∶4),珍珠岩30%,聚丙烯酸钾高吸水树脂1%,木胶粉10%;混合基质含水量50%。压缩密度0.5 g·cm-3,成型温度105 ℃时,压入模具后,在105 ℃烘箱中加热25 min,冷却15 min,脱模室温保存24 h。在该条件下,栽培基质块容重为0.51 g·cm-3,总孔隙度为47.15%,大小孔隙比为1∶3.33,跌损率为7.35%,膨胀系数为125.23%,初始吸水率为90.70%,72 h持水率降低了61%。基质块的综合评价排序为CK>T6>T9>T4>T1>T3>T8>T2>T5>T7,除T6外,T9、T4和T1处理与对照秸秆基压缩基质块的理化性质相似,可以考虑作为栽培基质使用。在苜蓿的栽培试验中,T2的表现最好,其次是T1和T4。【结论】通过将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与泥炭等材料混合压缩进行栽培基质块的制作,制成的栽培基质块具有较好的理化性状,可以进行苜蓿的育苗栽培。该基质块配方少,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对我国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栽培基质块的开发和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 低温处理下日本医蛭及其环带组织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余米,曹敏,苏胜齐,封孝兰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20

    Abstract:

    【目的】探究低温对日本医蛭(Hirudo nippnica)不同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尾日本医蛭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置于常温24 ℃和低温6 ℃恒温培养箱内饥饿处理28 d后,采集环带、肌肉和头部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不同温度下3种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筛选及信号通路富集,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不同温度下,环带、肌肉和头部中各有差异表达基因2 465个、2 588个和1 998个,其中737个差异表达基因为3个组织共有。GO分析显示生物过程中色氨酸代谢途径以及分子功能中相关酶活性的基因显著富集。KEGG分析表明低温影响了多条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PPAR、AMPK、NF-kappa、BGnRH)和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化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此外,环带中LDLRCaMnotchPLK1ADIPOR等繁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结论】低温处理使日本医蛭代谢和内分泌通路相关基因大量表达,这些基因参与了色氨酸的代谢、脂肪酸的转化以及生殖细胞的增殖,为解析低温介导日本医蛭繁殖机理提供数据支撑。

  • 基于黑腹胃蝇嗅觉行为筛选普氏野马粪便挥发物的初步研究

    王安琪,刘佳伟,张钰,赛力克别克·堆山,马伟,田茂贤,李凯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2

    Abstract:

    【目的】黑腹胃蝇(Gasterophilus pecorum)是马胃蝇属唯一一种产卵于牧草并藉此感染宿主的胃蝇,初羽化成蝇常聚集于宿主新鲜粪便附近。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粪便挥发物在黑腹胃蝇成虫嗅觉通讯中的作用有待探究。【方法】测试黑腹胃蝇对普氏野马7种粪便挥发物气味标样的行为反应,筛选出具有显著响应的化合物,并进一步测定黑腹胃蝇对其不同浓度的选择率,通过非线性拟合建立物质浓度与黑腹胃蝇嗅觉选择率的相关函数。【结果】(1)共筛选出2种对雌蝇具有显著吸引的化合物,分别为苯乙酮(P<0.01)和壬醛(P<0.05);雄蝇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P>0.05)。(2)雌蝇对苯乙酮的最佳反应浓度为低浓度的10-6 mL·mL-1,对壬醛的最佳反应浓度为高浓度的10-1 mL·mL-1。(3)雌蝇对于壬醛的嗅觉选择曲线拟合状态较好(R²=0.88),对于苯乙酮的拟合状态次之(R²=0.65)。【结论】粪便挥发物中存在的苯乙酮和壬醛在雌性黑腹胃蝇嗅觉通讯中起到了一定指示作用。由于雌蝇和雄蝇在繁衍中地位不同,推测其在嗅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表现为对于不同环境气味的不同偏好,还可能表现为对同种化合物的不同反应,因此在进行防控诱剂的开发时,可以依据效果只针对雌蝇进行干扰,从而达到寄生虫防控的目的。

  • 壳寡糖水溶液对虾稻田水土细菌群落的影响

    羊志军,彭开松,唐庆权,李言,李文慧,李璐滢,熊大华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6

    Abstract:

    【目的】旨在探究壳寡糖水溶液(商品名优力克,简称YLK)预防稻田养殖小龙虾细菌病的机理。【方法】采用细菌计数和16S rDNA V3-V4区扩增子测序分析了YLK对稻田水体和土样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水体和土样中的Brain Heart Infusion(BHI)、Rimler-Shotts(RS)、Salmonella-Shigella(SS)可培养细菌载量在YLK使用后的3 h和6 h分别降至最低。优力克处理后3 h水体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下降;优力克处理后6 h土样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上升。稻田土样相对丰度最高的菌门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9.73%),而水体相对丰度最高的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9.36%);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稻田土样细菌群落优势菌属,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水体细菌群落优势菌属。YLK泼洒后3 h,水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YLK泼洒后6 h,土样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均下降。【结论】壳寡糖水溶液(优力克)减少了养虾稻田水体和土样可培养细菌载量,增加了土样细菌多样性,有利于虾稻田水土细菌群落结构优化。

  • 铁氧化物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去除磷酸盐的性能研究

    刘培森,张盼盼,谭胜金,李延君,刘世恒,程启鹏,束维正,徐刚,熊启中,叶新新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21

    Abstract:

    【目的】为解决磷酸盐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并缓解国内磷资源短缺的状况,以腈纶纤维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和原位氧化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Fe2O3负载的多巴胺功能化腈纶纤维(PDA/PANF-Fe2O3),系统研究其对水体磷酸盐的去除性能。【方法】通过元素分析(E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比各合成阶段纤维的表面微结构的差异,同时成功地将聚多巴胺与Fe2O3接枝到纤维表面。【结果】吸附试验表明,聚多巴胺和Fe2O3的修饰显著提高了纤维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且PDA/PANF-Fe2O3具有广泛的pH值适应能力,其中pH值为4时吸附能力最优。通过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学模型的分析,PDA/PANF- Fe2O3对磷酸盐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60 min达到吸附饱和。PDA/PANF-Fe2O3对磷酸盐的吸附行为更趋近于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模式,其对磷的最大理论吸附量达到了2.09 mg·g-1。此外,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功能化纤维对磷酸盐的去除机制,纤维表面负载的Fe2O3与磷酸盐形成铁磷配合物。【结论】研究结果为水体磷酸盐的去除和纤维功能化利用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 石羊河下游不同生境野生黑果枸杞种群土壤理化性质 及其与生物量分配的关系

    姜生秀,胡静,郭春秀,张玉兰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6

    Abstract:

    【目的】揭示野生黑果枸杞种群对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适应策略。【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石羊河下游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砾质沙地和盐渍土4种生境黑果枸杞种群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1)盐渍土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盐、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最高,其均值分别为:21.78%、9.35 g·kg-1、41.32 g·kg-1、0.43 g·kg-1、377.53 mg·kg-1和320.63 mg·kg-1,容重最小,为1.25 g·cm-1;固定沙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含水量最小,分别为2.01 g·kg-1和3.79%。(2)流动沙地黑果枸杞种群高度最高,达到52.4 cm;砾质沙地根生物量分配和根冠比均最高,分别为29.03%和0.28;固定沙地茎生物量分配最高,为56.12%;盐渍土叶生物量分配最高,达到36.60%。(3)相关分析可知,土壤含水量、黏粒、粉粒、有机质、全氮和全盐、有效磷、速效钾与黑果枸杞种群高度及生物量分配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黑果枸杞种群通过形态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特征的调节来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 基于生态安全—人类活动的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 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

    马明,李昊天,李久林,刘宇戈,宋祎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1

    Abstract:

    【目的】生态修复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科学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是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方法】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借助InVEST模型和Conefor、Circuitscape软件,通过ArcGIS空间分析相关方法,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人类活动影响评价结果,识别出生态修复关键区。【结果】生态系统服务高水平与中高水平区面积13 767.89 km2,占国土空间面积的64.1%;生态源地共计18处,面积1 924.73 km2,占比为9.0%;生态廊道共计32条;人类活动影响高值区和中高值区面积 1 955.98 km2,占比为9.1 %;生态修复关键区包括24处生态源地修复关键区、66处生态夹点及557处生态障碍点,建议优先选取6处源地修复关键区、4处生态夹点及10处生态障碍点进行修复;同时从生态安全维护、人类活动控制以及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的角度,提出生态修复策略。【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市县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系统开展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 生物炭耦合高效降解菌对氯苯去除的研究

    沈莺,龚玉华,朱玲,张亚维,郑晓飞,汪逸扬,程园园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22

    Abstract:

    【目的】氯苯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为有效解决氯苯造成的污染问题,于2023年从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中筛选并鉴定出一株能以氯苯为唯一碳源的高效降解菌,经鉴定为克雷伯氏菌,评估其对于氯苯污染的修复效果。【方法】优化菌株降解条件,并以生物炭为载体制成生物炭耦合微生物体系。【结果】在温度为30 ℃、pH为7、接菌量为10%的条件下降解效果最佳,对于200 mg·L-1的氯苯,降解率可达95.9%,且对于浓度高达1 200 mg·L-1的氯苯仍具有降解效果。此外,该菌株对苯、甲苯、乙苯和邻二氯苯均有降解效果,尤其对邻二氯苯的降解效率最高,可达86.8%。当生物炭投加量为0.5 g·L-1时,生物炭耦合菌剂去除氯苯的效果最佳,比游离菌的去除率提高了24.4%;对于浓度高达1 500 mg·L-1的氯苯,生物炭耦合菌剂仍能降解40%。在废水中,生物炭耦合菌剂仍能保持稳定的氯苯去除效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第60小时,对600 mg·L-1氯苯的降解率可达83%,显著高于相同条件下游离菌60%的降解率。【结论】生物炭耦合克雷伯氏菌体系在降解氯苯方面显示出了高效和稳定的修复效果,具有应对复杂工业废水中苯系物污染的潜力。这种耦合体系不仅提高了降解效率,也展现了优异的适用性和稳定性,为未来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有效可行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

  • 典型农林废弃物碳源释放特征及强化反硝化潜能与效果研究

    胡文涛,夏礼松,席文妮,余雯雯,陈思远,张雪涵,石先阳,邓国志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7

    Abstract:

    【目的】筛选获得廉价高效的强化脱氮碳源。【方法】通过静态释放实验考察了玉米芯(CC)、花生壳(PS)、红薯藤(SPV)、香蕉皮(BP)、竹屑(BS)和松木屑(PSD)6种典型农林废弃物的碳源释放规律,利用三维荧光揭示了不同材料释放的有机物组成,并比较分析了其强化污水脱氮潜能,在此基础上,采用批次实验,进一步检验了不同材料强化活性污泥反硝化脱氮效果。【结果】在快速释碳阶段(<12 h)及缓慢释碳阶段(12~36 h),6种农林废弃物碳源释放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释放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为芳香族蛋白质类物质,其中红薯藤和香蕉皮的释碳能力最强,分别达到2 613.33和2 426.97 mg·g-1;6种农林废弃物碳源的浸出液中C/N和C/P最高的为红薯藤,可以达到97和819。【结论】红薯藤强化活性污泥脱氮效果最佳,持续时间最长,并且浸出液中有机碳与总氮反硝化利用率最高,展现出良好的强化反硝化潜能。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污水强化脱氮碳源选择及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γ-聚谷氨酸水凝胶对维多利亚蓝B的脱色研究

    奚露露,陈祥松,刘伟伟,吴金勇,袁丽霞,姚建铭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5

    Abstract:

    【目的】实现维多利亚蓝B(VB)染液废水便捷高效的脱色处理。【方法】通过混合法制备了γ-聚谷氨酸(γ-PGA)水凝胶,并评估其作为吸附剂对VB染液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的性能。分析溶液pH值、初始浓度、时间、转速、剂量和温度等吸附影响因子以及吸附剂的再生利用能力。对吸附前后的材料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吸附动力学、颗粒内扩散模型、等温吸附模型以及热力学分析。【结果】γ-PGA水凝胶对VB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Langmuir方程拟合出的最大吸附量为6 181.24 mg·g-1(333K)。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颗粒内扩散模型以及热力学分析表明,VB在γ-PGA水凝胶上的吸附过程是吸热、多步骤控制的,以物理扩散为主,化学吸附为辅。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其吸附机理可能是羧基和阳离子染料直接存在静电相互作用。【结论】研究制备的γ-PGA 水凝胶吸附剂对VB 有着较为优异的吸附性能,且循环利用能力较好。

  • 铜钱草联合微生物修复水环境中的铅污染研究

    刘莹莹,蔡新立,鲍立宁,姚洁,朱曙光,万云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4.001

    Abstract:

    【目的】探究Klebsiella sp.菌株对铜钱草(Hydrocotyle rotundifolia)的耐铅机制及铅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试验,对接种Klebsiella sp.菌株与对照组处理下铜钱草植株的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接种Klebsiella sp.菌株后,铜钱草的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3.59%、51.85%、14.64%和22.20%。相对电导率最高降低了56.01%,含水率变化不大。(2)Pb在20 mg·L-1时铜钱草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72.36%、16.86%和66.67%,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谷胱甘肽(GSH)含量提高了22.86%~104.63%。(3)铜钱草的转运、富集能力增强,地上部分的富集能力平均提升207.47%,地下部分的富集能力平均提升184.27%,水环境中的Pb含量显著降低。【结论】Klebsiella sp.菌株通过对铜钱草生理生化作用的影响,提升了其对Pb的植物修复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联合修复降低重金属毒性的机制,与单独处理相比,植物-微生物联合处理是修复重金属污染更高效的选择。

  • 江淮分水岭高温热害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

    李昌浩,岳伟,蒋跃林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1

    Abstract:

    【目的】准确评估江淮分水岭高温热害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971—2021年江淮分水岭一季稻生育关键期(7月下旬—8月底)的逐时危害积温指数(Hi)和相对气象产量数据,通过条件决策树和混合线性模型构建江淮分水岭危害积温指数一季稻与相对气象产量的模型,分析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的高温热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1)江淮分水岭危害积温指数在2002—2021年呈增长趋势,其中寿县、长丰、定远和明光以南呈显著性增长(P<0.05),而该地区及其以北地区变化不显著,江淮分水岭高温热害对水稻相对气象产量的影响集中在-5%~0%范围内。(2)江淮分水岭大部分地区轻度高温热害发生次数为15~25次,中度高温热害为5~15次,重度高温热害为1~2次,极端高温热害发生过1次且只分布在南部地区。(3)通过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江淮分水岭轻度高温热害重现期为1.78年,中度高温热害为9.5年,重度高温热害为45年,极端高温热害为100年。【结论】通过逐时危害积温指数分析江淮分水岭一季稻高温热害,为江淮分水岭一季稻高温热害预警和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的改进提出新的方法思路。

  • 不同施肥方式与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琪,张乐,季雅岚,周永进,许有尊,李忠,吴红淼,吴文革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7

    Abstract:

    【目的】探究人工撒施和侧深施肥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徽两优898为试供品种,于202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郭河镇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LN1(人工撒施常规施氮)、LN2(人工撒施+减氮15%)、MN1(侧深施常规施氮)和MN2(侧深施+减氮15%)。【结果】侧深施肥处理下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比人工撒施提高了8.04%~17.78%和23.0%~29.4%;其中,侧深施肥处理下两个处理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而MN2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高于MN1。【结论】侧深施肥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施肥的精准度,更好地为该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减氮15%的措施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 底栖性鱼类对沉水植物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周文竹,谢盼盼,张韩,仇恒帅,胡婕,陈广启,魏冉,梅雪英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4

    Abstract:

    【目的】评估底栖性鱼类鲤(Cyprinus carpio)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及水质的影响。【方法】构建以苦草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试验系统,于2022年5月至7月在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进行试验,设置放置鲤的处理组和不放置鱼类的对照组,测定中型系统水质指标及苦草生长状况等。【结果】鲤增加了水体营养盐的含量,总氮(TN)、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分别提高35.4%、25.9%和46.7%,增加了15.2%浮游藻类和28.4%附着藻类生物量,TSS和光衰减系数(Kd)分别增加了83.3%和63.5%,降低了水体透明度(SD)。鲤的存在使苦草株高增加了30%,但降低了苦草的相对生长率(RGR)、生物量和分株数,也降低了苦草的根长和根冠比。【结论】底栖性鱼类的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沉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研究结果对水生态系统管理,特别是对底栖性鱼类的调控具有参考意义。

  • 植物乳杆菌R3与酿酒酵母菌JY2协同发酵对 枸杞酒的影响及工艺优化

    黄远鹏,岳洋洋,王燕燕,张杰,许雯,张惠玲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0

    Abstract:

    【目的】利用实验室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R3和酿酒酵母菌JY2进行协同发酵,探究植物乳杆菌在发酵过程中对酿酒酵母菌的影响,及对枸杞酒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口感和香气成分的影响,并分析接种量、发酵温度、接种比例的不同对枸杞酒的影响。【方法】根据单因素结果以总酯含量和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工艺。【结果】根据活菌数、还原糖、乙醇、总酸、有机酸的测定,植物乳杆菌对酿酒酵母菌有协同发酵作用,并且对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生成有促进作用。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协同发酵可以产生更多的苯乙醇、芳樟醇和正己醇,并且增加了非协同发酵中没有的乳酸乙酯、3-羟基己酸乙酯、叔丁醇、环十二醇、3-甲基-1-戊醇等香气成分。【结论】通过挥发性物质的PLS-DA分析得出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苯乙醇等9种物质是协同发酵枸杞酒的关键性香气标志物。确定最佳工艺为接种量3.5%、发酵温度21 ℃、植物乳杆菌与酿酒酵母菌体积比为1∶3,以此条件酿造的枸杞酒总酯为1.40 g·L-1,感官评分为89分。

  • 乳酸菌固态发酵对马铃薯薯渣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

    吴煜萱,张春雷,苏克军,李海峰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3

    Abstract:

    【目的】宁夏马铃薯加工主要以生产淀粉为主,但会产生大量副产物如薯渣、汁水等,目前这些加工副产物利用不充分,存在处理困难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乳酸菌对宁夏马铃薯薯渣进行固态发酵,研究其发酵前后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为高价值利用马铃薯渣资源提供理论支持,促进宁夏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方法】利用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进行固态发酵,对比分析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变化以及发酵后薯渣所含的挥发性物质。【结果】发酵后淀粉含量降低,有机酸、总酚、总酸、还原糖和氨基酸等物质含量增加;发酵后的薯渣亮度显著降低,颜色呈金黄色;持水力和持油力降低;发酵后的薯渣中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定性得到41种物质,如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等具有芳香味的物质。【结论】发酵后薯渣活性物质有所增加,微生物指标达到要求且其中挥发性物质比较丰富。

  • 负载β-胡萝卜素的中空介孔SiO2 乳液的制备及其酶促反应

    薛雯雯,刁洪林,朱智杰,王文斌,梅丽萍,赵伦旭,杜先锋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08

    Abstract:

    【目的】促进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 CCDs)降解β-胡萝卜素产生烟用香料裂解产物。【方法】构建了一种基于固体纳米颗粒稳定作用的水包油Pickering乳液,探讨在相同浓度下,市售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与制备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HMSNs)对负载β-胡萝卜素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的影响。为达到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与底物β-胡萝卜素接触的目的,将这两种Pickering乳液环境用作高性能界面催化平台,促使酶促反应的发生。比较在不同环境中,底物发生酶解反应后产生的香气成分和相对含量占比。【结果】(1)具有中空结构的HMSNs内部比表面积为396.361 m2·g-1,孔容量为0.296 cc·g-1,平均孔径为5.880 nm,分别是MSNs的1.9 倍、3.1 倍和1.4 倍。(2)HMSNs/MSNs Pickering乳液粒径平均尺寸分别为30 μm/45 μm,前者乳液液滴尺寸更小,残留乳液体积分数更高,乳液体系更稳定,可以有效提高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的催化活力。(3)CCDs在HMSNs Pickering乳液环境中,裂解β-胡萝卜素产生80 种烟用香气化合物成分,较以MSNs为界面的乳液增加了36种化学成分。【结论】为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在该水油界面环境中裂解β-胡萝卜素,以及制备卷烟应用效果较好的β-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丘陵山区油菜捡拾机复筛装置设计与试验

    张益恒,宗望远,马丽娜,万星宇,孙晓晓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320.018

    Abstract:

    【目的】针对丘陵山区油菜捡拾机收获后油菜脱出物混杂程度大、气流清选难以将籽粒与杂质分离等问题,设计一种油菜捡拾机复筛装置。【方法】基于运动学与动力学开展了复筛装置的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以锥形滚筒筛筛孔直径、外张型螺旋叶片螺距及锥形滚筒筛筛网转速为因素,以损失率和清洁率为评价指标,开展台架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开展正交试验。【结果】通过综合分析法得出影响复筛装置清选效果的主次因素顺序为锥形滚筒筛筛孔直径、锥形滚筒筛筛网转速、外张型螺旋叶片螺距;较优组合为锥形滚筒筛筛孔直径5 mm,外张型螺旋叶片螺距160 mm,锥形滚筒筛筛网转速75 r·min-1;在最佳参数组合下复筛装置损失率为0.24%、清洁率为98.49%,对比未增加复筛装置前清洁率提高了8.31%。田间试验显示,在最佳参数组合下,装置损失率为1.24%、清洁率为96.12%。【结论】研究为丘陵山区油菜机械化收获装备清选装置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