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荣誉 更多+
本刊信息主 管 单 位: 安徽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安徽农业大学
地 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政 编 码:230036
电 话:
0551-65786705;65786369
电 子 邮 箱:ahnydxxb@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52X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162/S
定价:15.00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1
Abstract:
【目的】明确不同地理来源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对主栽品种的致病性。【方法】2021—2022年,从安徽省3个市区县(芜湖市湾沚区、六安市金寨县和安庆市宿松县)采集田间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叶,经分离鉴定后得到99株水稻白叶枯病原菌,采用rep-PCR指纹技术分析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并通过人工剪叶法对安徽省2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指纹图谱结果显示,3对引物共扩增出68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在17~26之间,平均为22.6;相似系数为0.71时,99个菌株被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Ⅲ和Ⅴ均包含有来自3个地区的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接种的23个测试菌株在2个主栽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两优517’)上表现为中等致病力的分别为17株和18株,品种感病率分别为78%和56%。【结论】近2年从安徽省不同地区获得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致病力差异,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2
Abstract:
【目的】科学评价岷江干旱河谷区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 Y. Hu)人工林碳汇作用,探讨不同林龄对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各层次的影响,为区域林业碳汇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岷江干旱河谷区10年生、20年生和30年生岷江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各层次分配特征。【结果】1)各林龄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含量为400.57~475.37 g·kg-1,岷江柏各器官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枝、叶、根;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碳含量分别为157.24~434.94 g·kg-1和198.08~347.04 g·kg-1;土壤层碳含量为15.91~43.85 g·kg-1。2)树干是乔木层主要碳储存器官,占比为34.45%~42.36%,乔木层是植被层碳库的主体,占比65.73%~83.73%;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随林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30年生达到最大值。3)天然灌草及10年生、20年生和30年生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9.97、139.73、173.86和226.54 t·hm-2,相比天然灌草,各林龄生态系统碳储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7.00、5.19和5.22 t·hm-2·a-1。4)天然灌草及各林龄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为:土壤层碳储量占主体,分别占比87.38%和92.00%以上,乔木层占比4.97%且随林龄增大占比逐渐提高,林下植被层的碳储量仅占1.00%。【结论】研究结果可提高区域尺度人工林碳储量估算的精确性,同时为区域植树造林提高固碳潜力提供数据支撑。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6
Abstract:
【目的】穗花婆婆纳原为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在APG IV(2016)分类系统中归属于车前科兔尾苗属,分类系统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穗花婆婆纳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方法】通过组装穗花婆婆纳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分析了其特征(包括简单重复序列、长重复序列和密码子偏好性),并比较了婆婆纳属12个物种的IR边界、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1)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2 225 bp,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其由一个长83 176 bp的大单拷贝(LSC)和一个长17 691 bp的小单拷贝(SSC)组成,由一对长25 679 bp的反向互补重复区(IRs: IRa与IRb)将大单拷贝区与小单拷贝区分开。(2)共注释114个独特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76个、rRNA基因4个、tRNA基因29个。(3)共鉴定出55个简单序列重复(SSR)位点,主要由A和T组成,包括40个单核苷酸、6个二核苷酸、2个三核苷酸、6个四核苷酸和1个六核苷酸,未发现五核苷酸。(4)检测到35个长重复序列,其中回文重复序列19个、正向重复序列15个、反向重复序列1个,主要位于LSC区和IR区。(5)婆婆纳属12个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LSC和SSC区域的多样性和变异显著高于IR区域。(6)婆婆纳属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大分支,穗花婆婆纳与邱西雅婆婆纳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婆婆纳属植物的分类鉴定、遗传变异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6
Abstract:
【目的】研究温度变化对麦类饲草种子发芽过程中萌发指标及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影响,以阐明种子的萌发机制。【方法】以海拔4 000 m以上地区广泛种植且适应性强的7个燕麦品种和1个小黑麦品种为材料,探索低温胁迫(5、10和15 ℃)和正常温度(20和25 ℃)下种子萌发和幼苗抗氧化生理变化。【结果】低温胁迫处理下,8个麦类饲草种子萌发特性差异显著(P<0.05),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高度、幼苗鲜质量、SOD、POD、CAT等均随温度降低而降低,MDA含量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5 ℃时,‘青引1号’种子发芽率最高,为37.78%,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青海甜燕麦’幼苗SOD、POD和CAT活性较高,分别为61.48 U·g-1、33.82 U·g-1·min-1和85.74 U·g-1·min-1,显著高于除‘加燕’、‘青引1号’外的其他品种。正常温度处理下,8个麦类饲草种子萌发指标和生长状况显著提高。20 ℃时,‘青引1号’种子发芽率高达99.0%,幼苗高度达到127.17 mm;25 ℃时‘青海甜燕麦’发芽率高达96.33%,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幼苗SOD、POD和CAT活性均最高,分别为108.58 U·g-1、83.82 U·g-1·min-1和293.83 U·g-1·min-1。相关性分析表明,9个萌发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处理8个麦类饲草种子的萌芽能力强弱顺序为:‘青海甜燕麦’>‘林纳’>‘青引1号’>‘加燕’>‘青引2号’>‘小黑麦甘农2号’>‘白燕7号’>‘青甜1号’。正常温度处理,‘青海甜燕’麦各项萌发指标最佳,‘青引1号’次之,‘加燕’排名第3,‘青甜1号’萌发能力最差。【结论】‘青海甜燕麦’和‘林纳’在低温胁迫下表现出最佳耐受能力,适宜在高海拔地区早播以延长生育期,提高生长和产量。‘青引1号’和‘加燕’则需适度晚播,以提升出苗率。研究结果对于促进高海拔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周珊珊,谈昀晖,胡国庆,汤小美,贾兵,叶振风,衡伟,刘莉,殷瑞昌,朱立武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4
Abstract:
【目的】目前,梨炭疽病发展日益严重,主要依靠药剂进行防治,严重影响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探究乙烯及抑制剂处理对梨炭疽病抗性的影响,进一步认识激素对梨炭疽病的调控作用,为梨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炭疽病易感品种‘翠冠’为试料,对一年生‘翠冠’梨实生苗叶片喷施无菌水(对照)、乙烯促进剂乙烯利(ETH)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甲基乙二醛双脒基腙(MGBG)、乙烯抑制剂水杨酸(SA)、氨基氧乙酸(AOA)、脱落酸(ABA)和1-甲基环丙烯(1-MCP),研究其对‘翠冠’梨叶片炭疽病病情指数、激素含量及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炭疽病病情指数(62.4%)相比,在接种炭疽病50 d时经ETH(44.9%)、ACC(33.2%)和SA(46.2%)处理可以极大地降低‘翠冠’梨炭疽病病情指数。(2)经ACC和SA处理组受病菌诱导产生的SA含量要高于对照组,同时乙烯促进剂ETH、ACC和MGBG处理组病菌诱导的乙烯含量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经ACC和SA处理还可以抑制与衰老有关基因NCED的表达,增加了与SA和ET信号通路基因PR1、TGA1、ERF1、EIN3和ACS受病菌诱导后的表达量。【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乙烯可以提高‘翠冠’梨对炭疽病的抗性及可能的生理调控机制。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24
Abstract:
【目的】为确定金寨县大畈村生姜姜瘟病致病菌类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从大畈村受感染的生姜中分离出6株菌株,在TTC培养基上培养,单个菌落呈圆形或梭形,中心凸起且呈红色,具有明显的白色边缘。此外,菌落表面光滑、湿润且流动。致病性试验表明所分菌株为致病菌。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因此表明分离的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所分菌株仅感染生姜,而不能感染辣椒、烟草和番茄,属于生理小种4号。基于利用3种二糖和3种己醇的能力,JZ202302、JZ202306、JZ202308和JZ202310被归类为生化变种Ⅲ,而JZ202304和JZ202309被归类为生化变种Ⅳ。基于egl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所分菌株与青枯劳尔氏菌PSS358聚集在一起,属于序列变体15。【结论】本研究结果对姜瘟病的科学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22
Abstract:
【目的】研究平菇出菇产量与菌株胞外碳代谢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69株不同的平菇菌株为供试材料,通过ITS测序构建其系统发育树,并根据其在PDA培养基的生长速度进行分类,选择了生长速度有明显不同的慢、中、快3类共6株平菇菌株进行平菇出菇试验及胞外碳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所选取的69株平菇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较小;6株平菇菌株的出菇产量与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湿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与胞外碳代谢指标(胞外还原糖含量、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木聚糖酶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性、滤纸酶酶活性和淀粉酶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平菇优良高产品种的鉴别与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1
Abstract:
【目的】探讨褪黑素(MT, melatonin)对干旱胁迫下硒砂瓜幼苗的缓解作用。【方法】使用质量浓度为20%的聚乙二醇-6000(PEG)作为干旱胁迫渗透剂,通过施加不同质量浓度的MT(50、100、150和200 μmol·L-1),分析硒砂瓜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100 μmol·L-1 MT可有效缓解干旱对硒砂瓜幼苗造成的伤害。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100 μmol·L-1 MT硒砂瓜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SPAD、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质量浓度、蒸腾速率、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合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大荧光产量(Fm')、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单独干旱胁迫均显著上升,分别增加了88.34%、30.15%、43.54%、35.90%、131.10%、107.21%、98.92%、156.79%、52.13%、18.65%、18.65%、15.13%、74.71%、167.22%、81.16%、103.30%、196.62%和87.42%,而叶片相对电导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丙二醛(MDA)均显著降低,分别下降了45.40%、139.48%和49.10%;硒砂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是干旱胁迫下叶酶活性的1.34倍、1.68倍和1.64倍,是根酶活性的1.51倍、1.49倍和1.35倍,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光合性能,并降低干旱胁迫下植株的脂质过氧化。【结论】叶面喷施100 μmol·L-1 MT可促进硒砂瓜幼苗的生长,为硒砂瓜植株抗逆性的提升和抗旱土地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7
Abstract:
【意义】薄壳山核桃种子壳薄、含油量高,是集干果、食用油、木材等用途于一体的经济林树种,是我国最重要的林业产业之一。随着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也取得了系列成果。【进展】本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薄壳山核桃在良种选育、苗木繁育、田间管理、授粉配置、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控以及果实采后贮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展望】对下一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应加强多功能良种选育,构建水肥一体化系统,优化树体管理,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控以及果实贮藏技术的创新,以期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郁辰龙,史丽莎,张冰,荣耀,布宇,丁月云,张晓东,郑先瑞,殷宗俊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8
Abstract: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探究美系猪校正背膘厚及100千克体质量日龄2个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挖掘候选基因,同时研究两者的遗传力和相关性,为种猪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使用“中芯一号”芯片对545头健康成年美系猪(包括73头杜洛克、189头长白猪和283头大白猪)进行了SNP分型。通过Plink(V1.90)软件对基因型数据进行质控和主成分分析,剔除离群较为严重个体数据,以确保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分别对3个群体进行背膘厚和100 kg体质量日龄性状的GWAS和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分析。【结果】GWAS结果注释后发现,共有11个基因处于背膘厚显著位点范围内;13个基因处于100 kg体质量日龄性状显著位点范围内。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背膘厚与胆固醇结合和蛋白质结合等功能富集相关;100 kg体质量日龄性状与外周神经系统髓鞘形成、蛋白质磷酸化等功能相关。遗传力估计结果显示,基于GBLUP的遗传力分别为: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背膘厚遗传力分别为0.31、0.2和0.6,100 kg体质量日龄遗传力分别为0.27、0.28和0.2;基于BayesCpi模型的遗传力估计结果为:背膘厚遗传力分别为0.43、0.42和0.52,100 kg体质量日龄遗传力分别为0.12、0.17和0.16。两种模型结果显示出较弱的相关性。【结论】总体而言,100 kg体质量日龄被认为是具有中等遗传力的性状,而校正背膘厚则是一个高遗传力性状。研究结果为美系猪的本土化饲养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理解畜牧动物肉质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周丽芹,杨文婷,叶明婷,龚艺轩,付小宇,莫智轩,董梦如,张志强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3
Abstract:
【目的】探究无尾两栖类变态前后身体大小、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与特定生活史阶段的关系。【方法】以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从33~35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蟾过程中的体质量、体全长、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以及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反应的变化。【结果】(1)中华蟾蜍的体质量和体全长均在38~39期最高,46期最低(P < 0.05);体质量与体全长的比值46期最高,41~42期最低(P < 0.05)。(2)PHA-P最大反应值均出现于注射后3 h,其中33~35期、37期和38~39期的反应值均显著高于41~42期和46期(P < 0.05)。(3)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P > 0.05);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37期最高,33~35期其次,均显著高于38~39期(P < 0.05);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46期最高,37期和38~39期其次,均显著高于41~42期(P < 0.05)。N/L 在37期最高,33~35期其次,均显著高于38~39期(P < 0.05)。【结论】中华蟾蜍从水生向陆生生活过渡过程中,应激反应能力在变态前期最高,临近变态期最低,免疫系统不同组分被激活或受抑制的时间段不同,这些生理特征的“错配”可能是其登陆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9
Abstract:
【目的】为了缓解水体六价铬(Cr(Ⅵ))的毒性,并提高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C. vulgaris)的抗逆性和脂肪产量。【方法】分析了3种浓度的吲哚-3-乙酸(IAA)对水中铬的去除率及小球藻的生理响应,以评估其用于铬污染废水生物修复的潜力。【结果】添加IAA显著促进了藻细胞的生长增殖,试验组中的藻细胞密度较未处理对照组提高了1.53倍。此外,IAA还能促进谷胱甘肽的合成,从而减轻了氧化应激带来的细胞损伤,增强了藻类在含重金属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3种生长素浓度(10-4、10-5、10-6 mol·L-1)和铬环境下,胞外聚合物含量相比于未添加生长素试验组分别提升33%、21%和3.9%。相应地,在添加10-4 mol·L-1浓度生长素时小球藻对铬的吸附率最高为77%。IAA的添加还促进了脂肪的产生,提升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添加10-4 mol·L-1生长素脂质生产力由4.32提升至27.21 mg∙L-1∙d-1。【结论】因此,适量添加IAA不仅能够增强小球藻抵抗重金属胁迫的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其对铬元素的富集效率以及生物柴油原料的产量,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5
Abstract:
【目的】矿山废水中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引起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本研究旨在探究硫掺杂生物炭电极对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方法】以大豆秸秆为原材料,以(NH4)2SO4为掺杂剂,制备高吸附量的硫掺杂生物炭电极(SPC),利用膜电容去离子技术(membrane capacitive deionization,MCDI)进行试验。【结果】通过表征发现,硫掺杂有助于改善生物炭材料的孔隙结构和石墨化程度。电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硫掺杂前后生物炭对Cu2+的吸附量可由12.88 mg·g-1提升至35.62 mg·g-1。此外,SPC对矿山废水中常见重金属Fe、Mn、Zn、Cu、Cr、Cd和Pb都有良好的电吸附效果。单因素试验表明,1.2 V为最佳工作电压,SPC对不同金属的电吸附量随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pH的变化由于金属的性质呈现出差异。在1.2 V、流速10 mL·min-1的条件下,采用10级基于SPC阴极的MCDI系统处理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经过50组循环后,对Fe、Mn、Zn、Cu、Cr、Cd和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76%、83.78%、50.51%、14.19%、77.91%、7.05%和76.61%,计算得到电极能耗为0.655 kW·h·m-3,若电费单价以0.5 元kW·h计算,则处理1 m3矿山废水的电费成本为0.33元,证明硫掺杂生物炭电极在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利用电容去离子技术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的研究进展,对于电容去离子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段劲生,郑修婷,易晓童,童舟,董旭,褚玥,孙明娜,孟丹丹,徐立伟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21
Abstract:
【意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类杀菌剂是一类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微生物的呼吸。近年来,随着杀菌剂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具有高度活性的新型手性杀菌剂,已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和果树等多种作物中广泛应用。【进展】由于氟唑菌酰羟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残留对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氟唑菌酰羟胺应用范围的持续扩大,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累积量增加,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潜在影响。基于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开展手性农药的立体选择环境行为和效应的研究正日益凸显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展望】综上,本文从生物活性及耐药性、农药残留及检测方法以及生态毒性3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氟唑菌酰羟胺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立体选择性研究进行了探讨,为氟唑菌酰羟胺及其手性对映体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0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对因在人类医疗和畜禽水产养殖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残留与生态风险问题。【方法】利用细菌Bacillus cereus合成锰氧化物(BioMnOx),并用于催化过高碘酸盐(PI)降解以磺胺甲恶唑(SMX)为模型的抗生素污染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等表征手段证实了BioMnOx的合成。【结果】以BioMnOx为催化剂活化PI降解SMX的试验结果表明:在PI投加量为1 mmol·L-1,BioMnOx投加量为0.2 g·L-1,溶液初始pH为5,污染物溶液为20 mg·L-1时,5 min内SMX的降解效率可达到99.8%。此外,BioMnOx/PI体系对氟喹酮类抗生素也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表明其适用性广泛。自由基淬灭试验和EPR试验表明,体系中产生的活性物质是单线态氧(1O2)和自由基(·OH)。其中,起主要的作用的是1O2。通过LC/MS技术检测到了SMX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并提出了SMX被氧化去除的主要降解路径,阐明了其反应机制。植物毒性试验表明,BioMnOx/PI体系降低了SMX的环境危害。【结论】BioMnOx/PI体系在抗生素降解方面展现出高效和稳定的效果,不仅具有处理复杂医疗废水中抗生素污染的潜力,也为环境中抗生素废水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4
Abstract:
【目的】近年来,抗抑郁药在水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其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到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进而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方法】选用氟西汀、西酞普兰和阿司匹林等常用的抗抑郁药为研究对象,采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3种抗抑郁药的混合物体系(含5条不同浓度比的射线),系统考察抗抑郁药及其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 pyrenoidosa)的生理生化影响;以C. pyrenoidosa为生产者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 D. magna)为消费者构成食物链,通过喂食法探究目标污染物及其代表性射线的“藻-溞”食物链效应。【结果】污染物及其混合物抑制了藻细胞内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a和b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73.00% (阿司匹林)和62.52% (氟西汀);蛋白质合成也受到抑制,其中西酞普兰处理组的抑制率最高,达到了39.38%;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多,最高为3种抗抑郁药混合物处理组(增加了25.20%);此外,污染物破坏了细胞膜的正常结构,藻细胞形态出现了较明显的变形和破裂,最终导致藻细胞死亡。C. pyrenoidosa和D. magna对3种抗抑郁药及其代表混合物射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富集效应,其中C. pyrenoidosa对阿司匹林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达到了18 355.52,D. magna对氟西汀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达到了4 217.65;3种抗抑郁药及其代表混合物射线在“藻-溞”食物链喂食实验中无明显生物放大效应,其中对氟西汀的放大效应最大,为0.942。【结论】抗抑郁药可作用于小球藻并引起其生理生化指标响应,且能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显著富集,研究结果对水环境中残留抗抑郁药的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7
Abstract:
【目的】为挖掘适应我国北方环境并在低温和常温下能高效分泌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类物质的微生物菌株。【方法】采集内蒙古九峰山和大兴安岭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土壤样品,将其混合后以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Na)为唯一碳源,在低温(10 ℃)和常温(25 ℃)下,采用稀释涂布、四区划线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基于16S rRNA序列进行菌株鉴定,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低温富集后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从常温(25 ℃)下分离得到可培养纤维素降解细菌92株和真菌42株,其中常温纤维素降解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根瘤菌属(Rhizobium),常温纤维素降解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低温(10 ℃)富集后获得83株低温纤维素降解细菌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低温富集土壤经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微生物群落组成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第一优势菌门;通过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共得到与纤维素降解相关基因215 696条。低温纤维素降解细菌的CMC酶活普遍偏低,其中Streptomyces cyaneochromogenes DQ-4,酶活最高可达到21.63 U·mL-1,常温纤维素降解真菌中的Penicillium chrysogenum CZH-6酶活最高,可达112.76 U·mL-1,常温纤维素降解细菌的CMC酶活介于常温真菌和低温细菌之间。【结论】上述结果表明内蒙古森林土壤中纤维素降解微生物资源丰富,细菌中的节杆菌属(Arth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真菌中的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在常温和低温下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为潜在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资源。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5
Abstract:
【目的】为揭示施肥对“土壤-地下水”系统氮素的影响。【方法】以“先玉1225”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肥(CK)、2/3倍常规施氮量(F1)、常规施氮量(F2)、4/3倍常规施氮(F3)4个施氮量处理,于2023年4月—11月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西大滩前进农场沙湖南侧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氮素、地下水氮素的分布特征以及“土壤-地下水”系统中氮素的相互关系。【结果】土壤NH4+-N、NO2--N以及NO3--N含量整体均呈现出先上升,随后下降,最后再度上升的变化趋势。NO3--N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4~4 mg·kg-1,且主要残留于表层(0~30 cm)土层中。在地下水中,无机氮素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F3处理的NO3--N浓度较CK处理增加0.12%~0.18%,表明地下水水质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氮素与地下水氮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土壤NH4+-N与地下水NH4+-N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土壤NO3--N与地下水NO3--N呈正相关关系(P<0.05)。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土壤与地下水中氮素的含量,土壤pH值与土壤NO3--N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地下水NH4+-N浓度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土壤、地下水氮素的分布特征规律,对深入开展“土壤-地下水”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以及有效防治土壤、地下水氮素污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13
Abstract:
【目的】平衡江苏省湿地滩涂保护与开发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明确沿海滩涂的围垦开发强度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盐城滨海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理论,利用Land USEM模型、多维向量模型等,研究了2000—2020年盐城沿海滩涂的围垦开发强度及其驱动力因素。【结果】从围垦开发强度整体评价结果看,2000—2020年内,研究区的围垦开发强度值不超过0.22,围垦强度总体不高;从响水县灌东盐场及周边区域开始,向南延伸至东台市弶港镇等地,围垦强度存在由高向低转变的趋势;每一期围垦开发强度的单一影响因素分别主要是距道路距离、距居民地距离和人口密度。从交互作用探测结果来看,每一期交互作用最强的两个因子分别是居民地距离与降雨量、人口密度与降雨量、距道路距离与人口密度、GDP与距道路距离,交互值分别为0.749、0.649、0.658和0.777。【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围垦开发模式框架,建议从围垦强度和适宜性的角度出发,区域内划分成禁垦区、限制开发区和综合开发区,根据保护级别的不同开展合理的围垦开发行为。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20
Abstract:
【意义】通过对水产品胶原蛋白提取工艺进行总结概括,对胶原蛋白的制备方法、分离纯化技术进行系统性分析比较,旨在为从水产品副产品中提取胶原蛋白提供技术途径介绍,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胶原蛋白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展】水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综合利用水产业副产品资源备受关注。水产品加工副产品资源丰富,鱼皮、鱼鳍、鱼骨等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较强的加工潜力。胶原蛋白作为生物体内至关重要的高分子蛋白质,构成了动物组织与器官细胞外基质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机械保护的功能。【展望】从水产品副产品中提取并制备胶原蛋白,不仅展现了其在降血压、抗菌、抗氧化等医药领域的潜在价值,还促进了副产品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实现了废物的有效转化与增值利用。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23
Abstract:
【目的】探究不完全浸没热水处理对低温贮藏黄瓜品质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方法】以上海当地种植品种‘申青’黄瓜作为研究材料,采用38 ℃热水浸泡20 min、43 ℃热水浸泡15 min、48 ℃热水浸泡4.75 min 3种温度时间组合进行不完全和完全浸没热处理,分别代表温和、中等和强烈换热温区,且以室温下(20±1)℃未经任何处理的黄瓜作为对照。处理结束后,所有黄瓜在(4±0.5)℃、相对湿度(80±5)%的低温环境下贮藏12 d。【结果】完全浸没热处理能够在低温贮藏期间有效延缓冷害的发生,抑制冷害的影响,较好地维持果实品质。通过对不同温区的不完全浸没热处理对比发现,在贮藏第12 天时,38 ℃不完全浸没组的未处理面可溶性固形物(SSC)比完全浸没组降低4.65%,而42和48 ℃组分别降低6.98%和9.09%。在不完全浸没热处理条件下,相较于中等换热温区和强烈换热温区,经过温和换热温区的黄瓜在低温贮藏期间的电解质外渗率(EL)、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指标更接近于完全浸没组,具有更低的活性氧含量和更高的抗氧化水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热处理技术在采后黄瓜冷藏保鲜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8
Abstract:
【目的】传统蛋黄酱含有高含量的脂肪和胆固醇,与当前以健康为导向的膳食理念不符。本研究利用鹰嘴豆乳和大豆乳组成双植物乳化体系,借助果蔬泥中淀粉、蛋白质、果胶等天然脂肪替代剂,研发营养型素食减脂蛋黄酱。【方法】利用微观表征、流变学、质构学和营养学分析对比营养型素食减脂蛋黄酱在外观、乳滴粒径大小与分布、硬度、粘弹性、营养组成等方面的特性。【结果】与传统蛋黄酱相比,产品L*值增加,pH值降低,乳滴分布密度减小,颗粒平均尺寸增大,硬度、黏度、咀嚼性基本不变,体系网络结构增强。脂肪含量和能量分别平均降低45.47%和35.97%;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平均增加68.96%、56.10%和197.30%;膳食纤维含量从0.00 g·100 g-1增至5.17~5.29 g·100 g-1。【结论】大豆和鹰嘴豆乳组成的双植物乳化体系,能够完全替代蛋黄对脂肪进行乳化。利用紫薯、南瓜和山药3种果蔬泥为脂肪替代物,可替代46%传统蛋黄酱中油脂用量。所研制营养型素食减脂蛋黄酱符合当前消费者营养、健康、天然的消费诉求。
202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50915.002
Abstract:
【目的】旨在探究高温泡沫处理对杂草光合作用的损伤机理。【方法】以刺儿菜(Cirsium arvense var. integrifolium)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为研究对象,分析100 ℃高温泡沫处理后的荧光参数变化。【结果】高温泡沫显著抑制了杂草的光合作用,尤其在较高温度下,PSII功能受到不可逆损害,导致光合作用效率显著下降。叶绿素荧光分析显示,刺儿菜在处理初期的散热能力(NPQ)降幅达80%,而牛筋草的降幅为70%。随着观察时间延长,2种植物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幅均超过80%,实际光化学效率(Fq'/Fm')及电子传递速率(ETR)同样显著下降,降幅均超出80%。这些结果表明,高温泡沫显著削弱了杂草的光合能力,且刺儿菜对热处理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牛筋草。【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可持续、高效的杂草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扩展了对高温胁迫影响植物生理特性的理解,为未来的杂草控制策略奠定了科学基础。
快速检索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