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香气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刘明丽,王琪,刘琨毅,蒋宾,陈卓,沈晓静,赵蕾,龙治国 2020,47(6):869 为寻找到快速有效区分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的方法,以4种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液液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香气成分进行研究,并对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在4种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中共鉴定出75 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39种、醇类11种、酸类9种、醛酮类12种及其他类物质4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香气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了4种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的分类效果,4种不同等级原酒间的区分度良好;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根据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己酸、乙酸、庚酸乙酯、戊酸、异戊醇、辛酸乙酯、苯乙醇、正丙醇和异丁醇等13种香气物质含量的高低对4种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进行区分。研究结果对后期全面认识和了解不同等级五粮浓香原酒的香气成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 [1365] PDF 624.37 K [781] HTML
浓香马泡籽油品质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 卢雪翠,姜青山,马宗新,金勇,陈金良,杜先锋 2020,47(6):879 以马泡籽为原料,利用美拉德反应,通过油料的高温焙炒、还原糖与氨基酸之间的羰氨反应来制备具有独特香味的浓香型马泡籽油,以综合利用马泡瓜资源。 对所制备的浓香马泡籽油进行品质特性及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浓香马泡籽油风味浓郁,其中吡嗪类成分相对含量达到了51.51%,对浓香马泡籽油的风味贡献最大,表现出浓郁的焙烤香及坚果香,其次为醛类,占比为23.92%,主要呈现为新鲜的脂肪风味。浓香马泡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相对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79.50%,表明浓香马泡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摘要 [1106] PDF 522.04 K [438] HTML
纹党和红芪加工废弃物活性多糖对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 叶文斌,何玉鹏,宫峥嵘,陈耀年,赵庆芳,周紫鹃 2020,47(6):887 为了研究陇南道地中药材纹党和红芪加工废弃物中活性多糖对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用低糖低脂饲料适应性喂养小鼠15 d,以剂量为500 mg·kg-1 颈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D-galactose)溶液构建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纹党多糖(Codonopi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CPP)、红芪多糖(Hedysarum polybotrys polysaccharides , CHP)剂量处理组和阳性(VE 170 mg·kg-1 )处理组。连续灌胃给药28 d,研究两种多糖对衰老小鼠体重及动物脏器指数、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变化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经过测定,提取的纹党多糖和红芪多糖得率分别为16.52%和13.96%,纯度为 99.65%和99.38%,剂量在400 mg·kg-1 时纹党多糖对衰老小鼠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红芪多糖,其心脏和脾脏指数、血清中的SOD、CAT和GSH-Px活力均高于模型组,血清中的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对衰老小鼠具有缓解体重下降的作用。结果表明,纹党多糖和红芪多糖均能提高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且纹党多糖和红芪多糖联用后抗氧化和抗衰老能力最好。
摘要 [962] PDF 385.48 K [322] HTML
羊口疮病毒安徽株116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王勇,张学琪,白彩霞,刘自敏,胡凯,胡子慧,孙裴 2020,47(6):894 为了对羊口疮病毒(Orf virus, ORFV)安徽株116 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以ORFVAH-F10株为模板PCR扩增116 基因,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经Bam H I及Eco R I双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构建pET-32a(+)-116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进行IPTG诱导,纯化蛋白后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测序结果显示,ORFV116 基因全长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分子量约为20.33 kDa,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保守结构域及跨膜结构域;含有2个N糖基化位点和42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分别为延伸链(5.91%)、α-螺旋(14.52%)与无规则卷曲(79.57%);预测该蛋白含有20个可能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与4个CTL细胞表位。SDS-PAGE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ORFV116蛋白大小约为51 kDa,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摘要 [1106] PDF 634.91 K [304] HTML
滑鼠蛇肠道大小和组织学参数的增龄变化 张志强,姚利,刘溯源,杨会会,伍亮,高乐文,吴文欣,吴海燕 2020,47(6):901 为探究蛇类肠道功能建立过程,采用形态测量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测定了出壳后3、7~10、20、30、40和50 d滑鼠蛇(Ptyas mucosus )肠道大小及组织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1)小肠、大肠的湿重和长度指数40和/或50日龄组最高,3和/或7~10日龄组最低(P <0.05)。(2)小肠前段和中段的直径、肌层厚度、绒毛高度和柱状上皮细胞长径7~10日龄组最低,此后随日龄增加(P <0.05);小肠后段直径50日龄组高于30日龄组(P <0.05),其他组织学参数无明显变化(P >0.05)。(3)大肠直径和肌层厚度50日龄组分别高于3、3和7~10日龄组(P <0.05),其他参数无日龄差异(P >0.05)。50日龄前滑鼠蛇肠道大小和多项组织学参数具有可塑性,幼蛇的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建议投喂易于消化的食物。
摘要 [654] PDF 404.76 K [340] HTML
中草药复方制剂对IBDV感染青脚麻鸡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孙雨豪,邓在双,熊宪献,孙启,金光明,顾有方,靳二辉 2020,47(6):906 试验旨在研究由金银花、熟地等组成的中草药复方制剂对感染IBDV青脚麻鸡脾脏显微结构、抗氧化功能、细胞因子表达、淋巴细胞凋亡及TLR3/NFκB 信号通路的影响。随机将500羽健康28日龄未接种法氏囊疫苗的青脚麻鸡分为5 组,对照组、攻毒组和试验Ⅰ—Ⅲ组,3个试验组日粮中分别对应给予0.5%、1%和1.5%的中草药复方制剂。除对照组外的其余组均在30日龄通过点眼人工感染IBDV,试验期7 d。IBDV攻毒3 d后,比较对照组,攻毒组青脚麻鸡脾指数,脾脏MDA含量,NFκB 和TLR3 基因表达量(mRNA),Caspase-3 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及其阳性细胞数均呈现显著增加(P <0.05),而T-SOD与T-AOC活性和脾脏中IFN-γ与IL-2含量呈现显著减少(P <0.05)。比较攻毒组,试验Ⅱ组青脚麻鸡脾脏MDA含量、Caspase -3 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呈现明显降低(P<0.05 ),而脾脏中IL-2和IFN-γ含量及T-SOD和T-AOC活性则明显提升(P <0.05)。IBDV攻毒7 d后,比较对照组,攻毒组青脚麻鸡脾脏的器官指数、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其单位面积阳性细胞数同样呈现明显增加(P <0.05),同时NFκB 和TLR3 基因表达量也出现明显增加(P <0.05),而脾脏中细胞因子IL-2及GSH-Px和T-SOD的含量或活性增明显下降(P<0.05 )。比较攻毒组,试验Ⅱ组青脚麻鸡脾指数、MDA含量、Caspase -3和NFκB 基因表达量均呈现明显降低(P<0.05 ),而T-AOC、T-SOD活性及上述细胞因子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 )。感染3 d和7 d后,显微观察可见试验Ⅱ组青脚麻鸡的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数量增加,脾脏结构更清晰,与对照组相比基本相同,与攻毒组相比,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体积明显降低。日粮中添加1%的中草药复方制剂对感染IBDV青脚麻鸡脾脏显微结构、免疫抗氧化功能和TLR3/NFκB 信号通路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脾脏淋巴细胞凋亡。
摘要 [542] PDF 806.71 K [363] HTML
鳜不同图案类型皮肤中间隙连接蛋白基因 Cx39.4与Cx41.8表达分析 刘伟,赵金良,魏磊,钱叶周,吴超,钱德 2020,47(6):916 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是影响色素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因子,对鱼类皮肤图案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鳜(Siniperca chuatsi )不同图案类型(普通型:皮肤图案包含若干明显的条、带或斑块,无规则型:图案为短、碎的无规则条纹)为研究对象,对皮肤组织中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切片观察,并测定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39.4、Cx41.8表达特征。结果显示:普通型黑色素细胞分布区域特征性明显,躯干图案区域(纵带和斑块)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排列较为紧密;无规则型黑色素细胞分布松散无规律。普通型躯干区域(纵带、斑块和非图案)连接蛋白基因Cx39.4与Cx41.8表达水平高于头部(过眼条纹)区域;无规则型躯干区域连接蛋白基因Cx39.4表达水平与普通型无明显差异,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普通型。结果表明,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差异可能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分布与排列,进而影响鳜皮肤图案类型。
摘要 [809] PDF 417.29 K [354] HTML
一起育苗场海带幼苗绿烂的病因分析 白露,阎永伟,王珊珊,李杰,张文彬,杨慧超,王朋梅,莫照兰 2020,47(6):921 绿烂病是海带育苗期间常见的一种病害。2018年在山东一海带育苗场的调查中发现海带苗存在大面积绿烂现象。为了探析病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育苗场水质分析、养殖模拟实验、褐藻酸降解菌分离鉴定和细菌回接感染,从环境因子和微生物相互作用角度进行了分析。水质分析结果显示,海带育苗池水的氮营养盐含量(30~35 mg·L-1 )比育苗规程高近10倍左右,磷营养盐含量(2.1~2.2 mg·L-1 )比海带育苗规程要求高5~6倍;养殖模拟实验显示,在10℃、光照2 000 ~ 4 000 lx、与育苗场近似的高营养盐浓度条件下,养殖的海带苗发生绿烂;从绿烂海带苗分离鉴定的附生优势菌属为Yangia 和Glaciecola ;回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在氮磷浓度偏高情况下,细菌Glaciecola .DH-2-3可以引起海带苗发生绿烂,Yangia .SJ-H-12未引起海带苗发生绿烂。根据这些结果,判断此次海带幼苗病烂是由高营养盐引起。
摘要 [914] PDF 1.51 M [391] HTML
鲫(Carassius auratus )对沉水植物占优水体水质的影响 张曙光,高珊珊,刘阳,梅雪英 2020,47(6):927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杂食性鱼类分布广、食性杂,对水生态系统影响深远,可能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以鲫(Carassius auratus )为对象,于室外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鲫鱼组与无鱼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植物、透明度、溶解氧、pH等指标以研究杂食性鱼类对以苦草为主要初级生产者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鲫虽未显著改变水中的总氮、氨氮含量,但显著增加了总磷含量,提高了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浓度,从而恶化水质;因此,在以沉水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水体中,减少或去除鲫等杂食性鱼类,有利于降低水中总磷含量,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保护或改善水质。
摘要 [877] PDF 382.72 K [350] HTML
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3个长山核桃品种的光合特性 王陆军,周米生,蔡新玲,沈军城,肖莉,王辰,杜杰,胡方伟,杨蓉,刘西军 2020,47(6):931 为探讨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长山核桃结果期的光合特性及差异性,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波尼(Pawnee)、马汉(Mahan)和威奇塔(Wichita)3个主栽品种的光合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P n 、G s 和T r 日变化曲线均呈不对称双峰型,C i 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倒“W”型;P n 日变化平均值大小依次为威奇塔>马汉>波尼,说明威奇塔的光合利用能力要强于马汉和波尼;WUE日变化平均值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威奇塔、波尼及马汉,说明马汉抗旱能力要弱于其他品种;威奇塔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 max )和光饱和点(L SP )分别为14.708和1 973.75 μmol·m-2 ·s-1 ,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 0.05),光补偿点(L CP )则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 < 0.05),表明威奇塔对光的利用范围广,且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强,栽培范围广;3个品种的表观量子效率(A QY )和暗呼吸速率(R d )无显著差异性(P >0.05);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大气CO2 浓度是影响3个长山核桃品种P n 日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将帮助确定冠层光截存的最优水平,为长山核桃结果期发展冠层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摘要 [852] PDF 433.82 K [319] HTML
叶用青钱柳优树的选择及其无性系区域化测定试验 黄铖,马玉华,杨少博,王文静,傅松玲,丁满萍 2020,47(6):938 以青钱柳叶片内含物含量、鲜叶重、鲜叶面积作为选优性状,对皖南山区野生青钱柳进行选优,经过初选、复选选育出10株优良单株。将其无性系分别在安徽绩溪、明光和合肥进行区域化栽培,对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确定选优指标。结果表明,叶片内含物含量、鲜叶重和鲜叶面积,可作为青钱柳优树主要选育指标。通过对比各选优指标的主成分综合得分,结合不同区域优树叶片内含物变异分析,最终选择出3个优良品种‘皖青1号’、‘皖青2号’和‘皖青3号’,并确定不同品种的适宜种植范围。
摘要 [874] PDF 277.35 K [312] HTML
薄壳山核桃种内嫁接亲和性分析 陈岗,王红红,李剑威,徐健华,王正加 2020,47(6):943 为了解薄壳山核桃种内嫁接的亲和性,设置以绍兴1号为砧木,分别以绍兴1号、64号、35号、马汉和威斯顿为接穗的组合1,以绍兴1号为接穗,分别以64号、35号、马汉和威斯顿为砧木的组合2,进行嫁接后的萌芽率、成活率等生长指标,光响应曲线和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5号/绍兴1号成活率最高,达到77.85%;在新梢生长量、地茎等生长指标上嫁接组合中生长最快的是35号/绍兴1号和绍兴1号/35号,地茎分别达到13.348 mm和13.379 mm。在光合特性参数上,T r 和P n 与PAR呈正相关,在PAR超过800 µmol·m-2 ·s-1 时,绍兴1号/35号和绍兴1号/威斯顿明显高于其他组合,最高分别达到14.232和14.351 μmol·m-2 ·s-1 ,绍兴1号/35号、绍兴1号/威斯顿和35号/绍兴1号的L SP 显著高于其他砧穗组合。
摘要 [881] PDF 426.78 K [325] HTML
闽江流域典型自然保护区森林丧失的时空动态分析 严绍裕,刘爽 2020,47(6):949 以闽江流域5个典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参照区3种不同区域,分析各区域2000—2017年历年森林丧失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效率和缓冲区的森林“泄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闽江流域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效果理想,表现为在研究期间核心区的森林丧失率(0.51%)远低于缓冲区的森林丧失率(5.39%)和参照区的森林丧失率(7.71%);缓冲区森林丧失率与参照区森林丧失率比值也均小于1,这说明缓冲区未发生森林“泄漏”;森林丧失率的拐点出现在与自然保护区边界距离2 km处。(2)从时间动态变化上看,不同区域的森林丧失率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08和2009年处达到峰值。(3)从保护区个体及其时间动态变化上看,5个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泄漏”现象。其中,武夷山和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森林“泄漏”集中出现在2008、2009和2011年;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森林“泄漏”在2010—2017年之间均有出现;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森林“泄漏”集中在2013—2016年之间。而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森林“泄漏”现象比较严重,几乎在整个研究期间2001—2017均有“泄漏”现象发生。
摘要 [826] PDF 670.92 K [315] HTML
2种外源植物激素对大果油麻藤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田力,邓荣艳,王磊,杨梅 2020,47(6):955 以大果油麻藤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SA)2种外源植物激素不同浓度处理下的大果油麻藤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不同处理下大果油麻藤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对大果油麻藤苗木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的外源植物激素及其浓度。 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地径增长量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在0.9和1.3 mmol·L-1 MeJA、0.1和0.5 mmol·L-1 SA的分别处理下,叶面积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9 mmol·L-1 MeJA处理下,叶片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达到最高,0.5 mmol·L-1 SA处理次之;0.9 mmol·L-1 、1.3 mmol·L-1 MeJA及0.1 mmol·L-1 SA处理更有利于PSⅡ反应中心能量捕捉效率的提高,使植株发挥更大的光合效能。综合分析各指标得出,适宜大果油麻藤生长的最佳外源植物激素为0.9 mmol·L-1 MeJA,此浓度下大果油麻藤的生长能力最强,综合质量最佳;若选择施用水杨酸,0.5 mmol·L-1 SA处理对提高大果油麻藤的生长能力作用明显。
摘要 [885] PDF 434.85 K [288] HTML
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王皓,钱琪卉,丁瑞睿,钟耀华,周春晓,王振,巫厚长 2020,47(6):962 试验探究了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0.35 m3 ·(m2 ·d)-1 时,系统对TN、NH4 + -N、COD和TP去除效率分别为(89.84±7.64)%、(98.67±1.31)%、(61.63±16.01)%和(70.21±8.00)%。湿地中一共发现11个主要菌门、18个主要菌纲和33个主要菌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蓝藻门(Cyanobacteria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厚壁菌门(Firmicutes )、绿弯菌门(Chloroflexi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是其中的优势菌门,它们在各级湿地中表层和底层的相对丰度分别是57.26%、61.37%、91.60%、93.22%、88.78%、88.02%。蓝藻菌纲(Cyanobacteria )、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 ) 、芽孢杆菌纲(Bacilli )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 )是其中优势菌纲,约占主要菌纲的70%。共有17个优势菌属,在各级湿地中的分布情况不同,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相对丰度最高,集中分布于第三级湿地,其次是Leptolyngbya 、席藻属(Phormidium ),在第一、二级湿地中广泛分布。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具有良好污水净化效果,系统中有机物和氮素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作用,磷素的去除主要依靠基质吸附沉淀作用。
摘要 [814] PDF 671.21 K [342] HTML
安徽省旱涝受灾时空特征及与降水关系研究 朱国良,严韬,秦粮朋,蒋跃林,甘瑞杰 2020,47(6):971 旱涝灾害是安徽省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安徽省旱涝灾害变化特征对降低灾害损失十分重要。基于安徽省2000—2017年旱涝受灾面积数据、降水数据,利用M-K突变检验、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旱涝受灾情况以及降水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旱涝受灾面积年际变化较大,且干旱受灾面积要高于洪涝受灾面积;旱涝受灾情况分别在2013年和2007年存在明显的突变,通过突变前后区域受灾情况对比可知,旱灾受灾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洪涝受灾率大部分呈下降趋势,但长江下游区以及长江-东南诸河区呈上升趋势;旱灾受灾面积整体都有下降趋势,南方地区下降趋势尤其显著,洪灾受灾面积南方呈上升趋势,北方呈下降趋势,且旱涝受灾面积的升降趋势与降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3个极端降水指数中,强降水日数与旱涝受灾面积的关系最为密切。
摘要 [896] PDF 665.72 K [346] HTML
天目山-怀玉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要区生态承载力评价 乔媛媛,于晴,金鹏,王淑,王旭东,李军利,熊沛枫,张云华 2020,47(6):979 为了明确近10年天目山-怀玉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生态承载力状况,基于社会发展压力、经济发展压力、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弹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对2008—2017年天目山-怀玉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及森林覆盖率对研究区城市生态承载力有较大影响。2008年研究区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等级基本安全的城市有6个,较不安全的城市有5个,不安全的城市有2个。2017年研究区城市里生态承载力评价等级较安全的城市有1个,基本安全的城市有1个,较不安全的城市有7个,不安全的城市有4个。2008—2017年5个城市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8个城市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研究区城市生态承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中心向南北递减的趋势。
摘要 [969] PDF 450.50 K [481] HTML
厚数据支持下的城市老旧社区公园更新路径研究 ——以上海松江人乐花园为例 郑儒雅,汤晓敏,王云 2020,47(6):986 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为解决老旧社区公园更新的困境,有效提升社区公共空间活力,以上海松江人乐花园为例,利用厚数据在用户需求调查方面的优势,采用“行为时空分布调查—行为状态与环境状况调查—行为动机与需求调查”的渐进式调查方法,以迭代分析形式对行为需求数据进行挖掘与重构,提出“相互吸引行为、具有组合潜力行为、相似性行为”的空间组合策略,“布局类型化、功能复合化、空间错时共享、景观要素提升精细化”更新设计策略,基于社区共治的针灸式整治策略。尝试提出厚数据支持下的老旧社区公园的长效更新路径,为同类老旧社区公园更新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 [1022] PDF 1.54 M [487] HTML
不同产地黄精中重金属含量差异以及限量标准 陈瑞瑞,杜李继,祖艳红,石丁夫,陈世金,王凯,许舒雯 2020,47(6):996 对15个不同产地黄精进行8种重金属元素检测,比较不同产地差异,并与现行标准比较,衡量是否超标。称取样品用硝酸消解,赶酸,定容,过滤,仪器采用ICP-MS和ICP-OES。每种重金属在15个地区的分布中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对比药典委员会对重金属限定,As和Cu元素均未超标,各有4个产地的Cd和Pb超标;对比各国家中草药重金属限定,As依然没有超标,但Cd与除了ISO的其他国家相比,10个产地不同程度超标;Pb超4国标准;对比唯一能查到Cr标准的加拿大和美国,Cr元素15个产地均超标;从食品角度,绝大多数产地的黄精As、Cd、Cr、Pb、Cu、Zn很可能已危害人体健康。不同种植环境极大影响黄精中重金属富集并且多地多种重金属均超标。
摘要 [989] PDF 344.79 K [587] HTML
植物叶序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谈应权,孔晶晶,江海洋 2020,47(6):1001 叶序(Phyllotaxis)是指植物叶片在茎或枝条上坐落有序的排列方式。早期对叶序发育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叶序形态学观察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揭示了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叶序发育受到多个基因的精细调控,同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在叶序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分子组分、物理因素以及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决定了植物叶序的模式。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叶序模式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摘要 [896] PDF 647.20 K [379] HTML
稻田种植利用紫云英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卜容燕,韩上,唐杉,李敏,王慧,程文龙,张晓冬,曹卫东,刘颖颖,武际 2020,47(6):1007 为了探明紫云英蜜源、留种和菜用等多功能用途,以稻田紫云英种植利用途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布置大田试验,探讨了“蜂蜜+留种”和“菜用+翻压”两种紫云英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结果表明:“蜂蜜+留种”模式中紫云英蜜具有较高的品质。通过紫云英蜜和紫云英种子销售,年净收入可增加12 000元·hm-2 ;在“菜用+翻压”技术模式中,通过采摘紫云英嫩梢部分可创造69 600元·hm-2 的直接经济收入。相对于传统的紫云英翻压还田,“蜂蜜+留种”和“菜用+翻压”两种紫云英利用模式均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高效的利用模式,可在南方稻田进行推广。
摘要 [678] PDF 292.12 K [321] HTML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 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孙志祥,李敏,韩上,卜容燕,王慧,程文龙,李佩,唐杉,武际,朱林 2020,47(6):1012 为了探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区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8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水稻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F)、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FM)、单施化肥+秸秆还田(FS)。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及周年稻谷产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2017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27%、9.79%和10.11%、9.81%。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双季稻地上部对N、P2 O5 、K2 O的积累量,且主要表现在晚稻季,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2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68.93%和57.77%。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能保证安徽江淮丘陵区双季稻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摘要 [680] PDF 362.85 K [304] HTML
1-MCP和低温处理对酥瓜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陈飞,丁成龙,苏亚,贾全苗,袁凌云,汪承刚 2020,47(6):1017 酥瓜皮薄且脆,收获期集中,不耐贮藏,因此延长酥瓜货架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白皮HT-8’和‘花皮S6’为试验材料研究采后贮藏中酥瓜的生理和品质变化。分析腐烂率和失重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的1-MCP组合中,4℃下,5.0 μL·L-1 1-MCP处理效果最佳,可比对照货架期延长4 d。在5.0 μL·L-1 1-MCP、4℃贮藏温度下,‘花皮S6’外果皮硬度、内果肉硬度和相对含水量下降幅度均大于‘白皮HT-8’;同时,两个品种维生素C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约34.77%和38.65%。白皮酥瓜与花皮酥瓜相比,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变化幅度均较显著。两个酥瓜品种的总酚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花皮S6’整体变化幅度较小;总抗氧化能力均不断下降,‘白皮HT-8’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果胶甲酯酶活性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先上升再下降,但上升与下降的转折点不同。所以,5.0 μL·L-1 1-MCP处理、4℃储藏能有效延缓贮藏期间酥瓜品质下降,显著延长保鲜期。
摘要 [633] PDF 503.89 K [320] HTML
不同贮藏温度结合热处理对黄瓜品质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赵昱瑄,张敏,姜雪,郝爽,胡均如,李佳乐,盖晓阳 2020,47(6):1023 利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测出的不同贮藏温度(2、4和8℃)下各自对应的最佳热处理条件,研究不同贮藏温度(2、4和8℃)结合其对应的最佳热处理条件对贮藏期间黄瓜果实品质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对该贮藏条件下黄瓜果实的冷害、硬度、失重率、多酚氧化酶(PPO)、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H2 O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ASA和GSH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热处理可以抑制冷害,而热处理结合4℃低温贮藏可以有效地抑制黄瓜果实硬度和失重率的下降,延缓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上升,抑制H2 O2 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的上升,对黄瓜的褐变有显著抑制作用,延缓抗坏血酸的下降,维持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含量,有利于调节活性氧系统的平衡。研究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黄瓜的热水处理条件为39.4℃、24.3 min时,可延缓黄瓜果实的衰老,较好地保持了果实的品质。
摘要 [766] PDF 476.63 K [442] HTML
基于离散元法的旋埋刀辊功率分配特性研究 杜俊,张文良,祝英豪,张居敏,夏俊芳 2020,47(6):1031 旋埋刀辊作业功率是研究旋埋机理、优化刀辊结构的重要指标,研究旋埋刀辊各部件间功率分配特性可分析旋埋刀辊作业功率组成。通过土槽试验对离散元法仿真的土壤颗粒模型输入参数进行标定,对比不同接触模型在旋埋刀辊作业过程仿真中效果,并对不同工作条件下旋埋刀辊的功率分配特性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Hertz- Mindlin接触模型和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接触模型中对刀辊扭矩较为敏感的输入参数为土壤-土壤滚动摩擦系数和粘结刚度,验证试验显示上述输入参数标定的平均误差小于6.5%;对比两种接触模型的仿真效果,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接触模型因引入额外粘结力,与实测值平均误差仅为0.7%,更适合对黏土进行仿真;旋埋刀辊作业功率超过一半来自螺旋横刀,不同工作条件下螺旋横刀功率均占刀辊总功率60%左右,且受前进速度、刀辊转速和耕深影响更大;由旋埋刀辊功率分配特性可知,螺旋横刀对刀辊总功率影响较大,应作为旋埋刀辊减阻降耗研究的重点。
摘要 [723] PDF 448.12 K [258] HTML
油菜轴流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对损失率及产尘浓度的影响 田伟,马丽娜,宗望远,魏俊逸 2020,47(6):1038 针对油菜收获机械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等问题,对油菜轴流脱粒装置作业参数对脱粒损失率和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滚筒转速、脱粒间隙、钉齿间距为试验因素,以脱粒损失率、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各因素与脱粒损失率、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并对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脱粒损失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脱粒间隙>滚筒转速>钉齿间距;各因素对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的影响大小顺序为:钉齿间距>脱粒间隙>滚筒转速。对试验所得最优参数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当滚筒转速548 r·min-1 、脱粒间隙19.4 mm、钉齿间距150 mm时,脱粒损失率为0.47%,呼尘性粉尘浓度峰值为31.62 mg·m-3 ,脱粒损失率相对误差为2.13%,呼吸性粉尘浓度峰值相对误差为4.59%。相对误差较小,优化模型可靠。研究结果可为农作物收获机械的降尘、除尘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 [703] PDF 423.67 K [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