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迷你胡萝卜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评价及主成分分析 王晓敏,潘兵青,王晓艳,张美君,胡新华,付金军,李建设 2020,47(2) 摘要 [910] PDF 420.98 K [604] HTML
鸡NLRX1受体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刘雪兰,寇家倩,周梦琴,丁泠,谭烁佳,朱祥 2020,47(2):167 NLRX1(NLR family member X1)是一种调控天然免疫应答的重要模式识别受体。首先应用PCR方法分别对鸡NLRX1 基因的编码区和N端1~492 bp截短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以IPTG诱导重组菌表达,获得了重组NLRX1蛋白和N端截短表达蛋白(rNLRX1-part)。其次将纯化的截短重组蛋白rNLRX1-part免疫新西兰兔,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制备的抗体效价为1∶512 000。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显示,该抗体不仅可特异性结合原核表达NLRX1蛋白也可有效识别鸡DF-1细胞中过表达NLRX1蛋白。
摘要 [883] PDF 810.12 K [602] HTML
草鱼TAB1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韩雨希,房慧,郭佳静,李槿年 2020,47(2):173 为了制备草鱼重组TAB1蛋白(rCi TAB1)及其特异性抗体,首先以草鱼头肾组织cDNA为模板,PCR扩增Ci TAB1基因全长序列,并依次构建重组克隆质粒pMD19-T- Ci TAB1与重组表达质粒pET-32a-Ci TAB1。该重组表达质粒经0.5 mmol·L-1 IPTG,37℃诱导表达12 h后获得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Ci TAB1蛋白(rCi TAB1)。然后,采用3种不同方法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变性,发现与高浓度尿素直接变性法和洗涤后尿素变性法相比,洗涤后梯度尿素变性法处理后的蛋白纯度最好,经透析复性后得到浓度为2 mg·mL-1 的rCi TAB1。最后,将rCi TAB1蛋白与白油佐剂及免疫增强剂混合,室温下混合1.5 h乳化成免疫原,3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Ci TAB1抗体,经间接ELISA方法和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测得免疫后第33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效价分别为1∶1 048 576和1∶16。Western blot检测到一条分子量约为72 kDa的特异性条带,表明该抗体能特异性识别rCi TAB1蛋白。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研究Ci TAB1蛋白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
摘要 [897] PDF 1.15 M [693] HTML
瘤背石磺代谢蛋白PAK2 基因的克隆、相对表达量及进化分析 史艳梅,黄笑含,杨铁柱,沈和定,许国绿,顾冰宁 2020,47(2):179 p21活化蛋白激酶2(PAK2)在生物中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生长、抗凋亡等重要作用,可激活细胞增殖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为探究PAK2 基因在石磺细胞增殖代谢中的作用,通过RACE技术克隆得到瘤背石磺 (Onchidium reevesii )PAK2 基因的cDNA全长,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PAK2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瘤背石磺PAK2 基因cDNA全长1 809 bp,包含1 488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495个氨基酸,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瘤背石磺和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 )PAK2基因相似度达到8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8%。通过生物进化分析研究得出瘤背石磺与绿色海蜗牛(Elysia chlorotica )的进化关系相对较近。qRT-PCR结果显示,肠道和背部PAK2 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其次为神经组织和肝胰腺,腹足、口器和性腺的表达量处于中等水平,而蛋白腺表达最低。初步阐明了瘤背石磺PAK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以及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研究其在石磺科贝类中的具体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摘要 [803] PDF 967.95 K [544] HTML
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 王时聪,夏尚光,许邶,黄薇,庄睿花,马超,柴如山,王擎运,郜红建 2020,47(2):185 森林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异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恢复方向。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一直不清晰。为探明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分类型、海拔和土层的变化特征,2016年10月在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选择不同林分、不同海拔的6块样地,分层采集0~20 cm和20~40 cm的土样,测定了土壤酸碱度、电导率、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该人工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主要由林分类型主导,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电导率和总有机碳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别,针叶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P <0.05);2)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无关,主要是通过林木种类(即群落的优势种群)发挥作用的;3)海拔对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也有显著影响(P <0.05),海拔越高土壤性状越好;4)随剖面深度增加,林分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将增强,海拔的作用会减弱。综上,调控林分类型是改善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有效措施,种植针叶林能有效提升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亚表层土壤活性碳的比例。
摘要 [784] PDF 470.05 K [487] HTML
基于DEM和NDVI的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雨洪影响研究 严军,季慧林,张园 2020,47(2):192 城市丘陵型森林公园因其特殊地形地貌所带来的雨洪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周边雨洪安全。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对其雨洪产生因素进行分析,模拟地表径流,得出易受雨洪影响的区域,并从源头、途径层面分析易受雨洪影响区域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利用DEM与NDVI构建的数据模型模拟的径流渠道和高雨洪风险区域与实际相符,可为雨洪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并针对源头、途径、终端三个层面提出全过程雨洪管控策略,强调源头控制与过程管控,从而充分发挥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雨洪调控功能,完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雨洪安全。
摘要 [769] PDF 1.10 M [553] HTML
刺黑竹气生根发育与秆芽的生长发育规律 傅华君,万雅雯,王星,丁雨龙,林树燕 2020,47(2):200 为了研究刺黑竹(Chimonobambusa neopurpurea Yi)生根和秆芽发育规律,以加强刺黑竹育种和应用的理论基础,以南京引种的刺黑竹为试验对象,通过表观形态学观察以及滑走切片等方法,一方面对刺黑竹气生根的发育机理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对刺黑竹气生根和秆芽在不同部位节间的发育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生长结束时,刺黑竹竹秆气生根的发育是自基向顶的,竹秆基部的气生根发育最早,也最先达到成熟,靠近基部为刺状的气生根,表现为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深褐色刺状组织,越往秆稍则气生根的发育越为迟缓;而刺黑竹竹秆节部芽的生长则表现为竹秆中部17至19节部生长最快,基部和稍部生长相对较慢。切片表明气生根的发育方式为内起源,而秆芽为外起源。刺黑竹幼秆气生根与秆芽的生长及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了解并利用这种规律将有助于以刺黑竹为主的方竹属竹种的育种与推广。
摘要 [709] PDF 1.03 M [501] HTML
圆竹材构件在建筑中的应用 严彦,费本华 2020,47(2):205 天然圆竹因其独特的观感和力学特性,在建材领域中有着混凝土和钢材等传统建材不可替代的地位。综述圆竹材料在建筑基础、梁柱、结点等不同部位的应用现状,分析圆竹建筑的建造工艺。研究表明,圆竹建筑产业需进行体系化升级;在原材料方面应实现大规模工业分选分级,形成以竹种、径级和力学性能为标注的分级圆竹材料;圆竹构件及连接件应建立在分级圆竹基础上进行设计并以工厂化加工为主,同时形成配套的标准化制备工艺和性能检测标准;模块化设计和施工技术有利于圆竹建筑的建造和应用推广。
摘要 [775] PDF 503.08 K [626] HTML
石灰岩山地4种林分空气细菌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畅,赵家豪,叶钰倩,关庆伟 2020,47(2):211 为探索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中空气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林分,选取徐州石灰岩山地4种典型林分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沉降法研究林分中细菌含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同步监测温湿度、风速、PM2.5 和空气负离子浓度,分析空气细菌含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细菌含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除冬季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趋势,其他季节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2)不同林分类型空气细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5),总体来看,苦楝林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3)细菌含量与空气湿度和PM2.5 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负离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上,苦楝林的抑菌效果最好,湿度、PM2.5 和负离子是影响空气细菌含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此地城市保健林的营建以及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 [750] PDF 440.00 K [477] HTML
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对枫杨幼苗的生长及抗氧化酶的影响 王艮梅,李艳艳,曹莉,郁万文,汪贵斌 2020,47(2):219 为探讨水体富营养化对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的胁迫作用,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一年生枫杨幼苗在总氮和总磷分别为2 mg·L-1 和0.4 mg·L-1 (轻度,记为C1);20 mg·L-1 和8 mg·L-1 (中轻度,记为C2);40 mg·L-1 和15 mg·L-1 (中度,记为C3);80 mg·L-1 和25 mg·L-1 (重度,记为C4)的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状况、根茎叶中TN、TP的含量,以及枫杨叶片中SOD和POD的活性。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水体处理的枫杨的株高、基径、生物量的值均大于对照处理的值;随着氮磷浓度的增加,枫杨幼苗叶中的TN和TP浓度均呈上升的趋势,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而根和茎的氮磷浓度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C3处理中最大,分别为(根:16.49 g·kg-1 ,2.18 g·kg-1 ;茎:11.14 g·kg-1 ,1.27 g·kg-1 )。不同氮磷水平处理的枫杨叶片中的SOD和POD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C4处理的叶片SOD活性显著低于C1,C2和C3处理(P <0.05),而POD的活性则表现为C3处理最高,达5 214 g·U-1 ,显著高于C1和C4处理(P <0.05)。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枫杨在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生长状况,为深入探究枫杨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去污机理提供参考。
摘要 [741] PDF 340.23 K [572] HTML
基于EST-SSR标记的野生榧树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焘,李杰峰,张迟,高樟贵,金航标,戴文圣,唐海英,张敏 2020,47(2):224 对野生榧树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有利于榧树野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基于榧树(Torreya grandis )种仁转录组开发的36对多态性EST-SSR引物,对5个野生榧树居群共142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STRUCTURER遗传结构分析、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主坐标分析(PCoA)等方法分析居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5个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 a )为4.285 7~6.638 9,Shannon’s指数(I )为1.015 0~1.373 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 )为0.532 7~0.656 1。36个SSR位点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 st 为0.261 9,平均近交系数F is 为0.398 1,平均基因流(N m )为0.704 7。居群成对分析显示,除黄山-嵊州居群间以及嵊州-松阳居群间,其他居群间F st 均大于0.15,基因流大于1。分子方差分析表明5个榧树居群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2%)。居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黎川与松阳居群的遗传结构比较相似,而诸暨居群、嵊州居群及黄山居群等3个居群的遗传结构差异较大。5个野生榧树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与各居群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摘要 [933] PDF 428.69 K [668] HTML
合肥市高校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分析 储显,白彩涛,王嘉楠,张恒,何晴 2020,47(2):232 以合肥市二环内、大学城和职教城3个典型区域的15所建设于不同年代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应用ArcGIS判读2018年卫星遥感影像,统计分析高校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表明:①15所高校现实树冠覆盖面积283.25 hm2 ,整体树冠覆盖率29.67%;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在11.90% ~ 43.89%间变化,潜在树冠覆盖率在1.73% ~ 30.00%间变化。②超过2/3的高校树冠覆盖率处在高覆盖度或极高覆盖度。③早期建设的高校现实树冠覆盖率整体上高于后期建设的,二环内高校(38.69%)最高;而在树冠覆盖潜力增长方面正好相反,职教城高校潜在树冠覆盖率(19.02%)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合肥市高校城市森林未来整体树冠覆盖率可提高至40.14%,不同年代区域高校树冠覆盖差异主要受时间跨度对树木的影响和高校绿化建设思路的影响。
摘要 [1159] PDF 376.79 K [488] HTML
外源钙对镉胁迫下植物生长及耐镉机制研究 叶文玲,吴凡,方清,马友华,曾秋勇 2020,47(2):237 镉(Cd)是一种非必需且含有剧毒的重金属元素,经根系吸收、转运和积累对植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重金属通常不能被降解,易于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累积,从而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长期威胁,因此应采取措施降低镉污染问题。钙(Ca)是参与各种植物生理过程所必需的大量营养素,如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细胞分裂等。由于Ca和Cd之间的化学相似性,Ca可以调节Cd诱导的植物生理代谢变化,因此研究Ca与Cd在植物体内的交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研究表明,Ca作为一种外源物质,通过缓解生长抑制,调节重金属的转运和积累,改善光合作用,减轻氧化损伤,从而保护植物免受Cd胁迫。本文综述了钙在镉胁迫下对植物生长,重金属转运和积累,光合作用及氧化胁迫的影响。
摘要 [1239] PDF 366.24 K [645] HTML
不同温度制备生物炭对蔬菜土壤中沙门氏菌存活的影响 张桃香,胡素萍 2020,47(2):243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将300℃、500℃和700℃制备的猪粪生物炭分别施用于黑土,棕壤,红壤和砖红壤四种典型的蔬菜土壤中,利用室内恒温培养实验研究生物炭对土壤中沙门氏菌存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生物炭显著地促进了沙门氏菌在黑土,红壤和砖红壤中的存活,但是对棕壤中沙门氏菌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生物炭的制备温度对沙门氏菌的存活有不同的影响,沙门氏菌在添加了300℃生物炭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长于500℃和700℃生物炭,其中沙门氏菌在添加300℃生物炭的砖红壤中存活时间最长,存活时间达到111.36天。简单相关分析证明土壤 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未添加生物炭蔬菜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添加生物炭后总钾含量是影响沙门氏菌存活动态的主控因子。
摘要 [1130] PDF 409.15 K [507] HTML
重金属Cd对不同品种天竺葵生理特性的影响 郜文慧,吴逊,王松,胡园园,王冬良 2020,47(2):250 以天竺葵为材料,用EDTA处理土壤,探究在重金属Cd的胁迫下,天竺葵品种生理特性的变化及其对重金属Cd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EDTA 有助于土壤重金属活化,家天竺葵淡紫色和斑纹皱叶天竺葵均提高重金属从土壤向地上部分转移,转移效率分别提高了171%和11.7%;在重金属Cd的胁迫下,天竺葵光合作用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CAT、SOD和POD酶活性升高,MDA、脯氨酸等含量上升。经综合评价,发现盾叶天竺葵红色品种的抗重金属能力最强,天竺葵迪娃树莓脉纹的土壤净化率最高,家天竺葵淡紫色在EDTA作用下对Cd的富集效果及土壤净化率效果最好。
摘要 [941] PDF 471.46 K [469] HTML
凤尾蕨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徐晨茗,鲍立宁,张瑾,姜宇 2020,47(2):260 以景观植物凤尾蕨作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分析凤尾蕨植物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铅积累量的变化等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叶绿素、植物POD酶(过氧化物酶)、植物CAT酶(过氧化氢酶)一系列指标,在0~500 mg·L-1 时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植物SO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铅胁迫下呈下降趋势,表明凤尾蕨具有一定的耐铅性能;凤尾蕨可以吸收高浓度Pb,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铅积累量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地下部铅最大富集量82.578 mg·kg-1 、地上部铅最大富集量16.153 mg·kg-1 ,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中地下部最大富集系数达10.819,表明凤尾蕨具有将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在植物体内的能力;在低浓度Pb(0~500 mg·L-1 )处理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三种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表明凤尾蕨根际微生物在低浓度铅污染情况下,可协同植株强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摘要 [1039] PDF 435.24 K [433] HTML
运用WOFOST模型模拟土壤中水分养分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王学梅,朱雅莉,董世杰,王凤文,文想成,张庆国 2020,47(2):267 为模拟研究小麦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影响因素,运用WOFOST作物模型,筛选模型的敏感性参数,设计15种模拟情景,利用情景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模拟与评价了土壤中水分养分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OFOST模型中有6个参数敏感性指数均超过0.1,极为敏感,包括在20℃下的单叶有效光能利用率(EFFTB3)、生育期(DVS)指数设为0.0和0.5时的比叶面积(SLATB1和SLATB2)、从出苗到开花阶段的累积温度(TSUM1)、30℃下的最大CO2 同化率(TMPF4)以及在35℃下的叶面积生长周期(SPAN)。按照养分缺乏、养分正常、养分充足3个情景下模拟小麦生物量指标叶面积指数(LAI)、地上总生物量(TAGP)与贮藏器官总干重质量(TWSO),得到土壤养分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土壤水分对小麦生物量影响较大。根据模拟结果得到每米土壤深度的有效含水量AWC的饱和值为190(kg·m-1 ),小麦生物量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但当水分达到饱和时,增加水分对小麦生物量影响不大。本研究可为WOFOST小麦模型的参数优化和区域应用,以及定量模拟土壤水分与养分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摘要 [929] PDF 566.15 K [550] HTML
基于Biolog微平板技术解析典型煤矿区煤层 微生物代谢及其多样性分析 柳炳俊,王永,金刚 2020,47(2):275 为研究不同煤矿区煤层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差异,找出能够激发煤层微生物活力的最佳碳源。首次采用厌氧条件下Biolog-ECO微平板技术,以我国3个典型煤矿区为研究对象(寺河矿简称SH,张北矿简称ZB,贵二矿简称GE),揭示煤层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张北矿样品第15天的平均吸光度值0.65±0.035,显著高于其他两矿,表明其微生物的代谢活力较最高;张北矿样品在第15天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Simpson指数)也相对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煤层微生物群落在提供外源单一碳源进行代谢时,较喜欢利用L-基丙氨酸、4-羟基苯甲酸、2-羟苯甲酸、苯乙基胺含苯环的化合物。这些单一碳源或许可以作为煤层的外源营养物,加快煤层原位微生物甲烷代谢,使得生物成因煤层甲烷气体快速产出。
摘要 [949] PDF 473.61 K [585] HTML
腐生葡萄球菌合成纳米钯及其原位催化甲基绿还原 钱怀丽,熊晶晶,邓国志,武超,程园园 2020,47(2):283 利用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 JJ-1合成钯纳米颗粒(Bio-Pd),并原位应用于甲基绿的催化还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表明合成了零价钯纳米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外表面,平均直径约为15~40 nm,晶型结构良好。Bio-Pd在1.5 h内对甲基绿还原达到99%。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ible)、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等手段对甲基绿(MG)及还原产物进行分析,产物主要为4-(N,N-二甲基氨基)-4′-(N′,N′-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DDBP),4-(N-乙基-N,N-二甲基氨基)-4′-(N′,N′-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ED-DBP)。 结果表明,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 JJ-1合成钯纳米颗粒并高效催化还原甲基绿。
摘要 [785] PDF 499.53 K [494] HTML
基于MIKE11模型的十五里河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 吴睿,葛苏阳,郭效光,徐力刚 2020,47(2):288 为寻求分析水环境容量的动态特性,以合肥市重点水域十五里河为研究对象,针对主要的污染物指标氨氮和总磷,基于MIKE11水质模型水动力模块(HD)和对流扩散(AD模块),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计算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并与传统一维模型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基于MIKE11水质模型计算金寨路断面氨氮和总磷的月均水环境容量分别是-2.83 g·s-1 和-5.86 g·s-1 ,希望桥断面氨氮和总磷的月均水环境容量分别是-15.64 g·s-1 和-1.07 g·s-1 ,与一维模型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动态特性。该方法为MIKE11模型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并为十五里河动态水环境容量计算提供新方法,为其他类似污染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提供新思路。
摘要 [1119] PDF 425.36 K [562] HTML
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 陈名君,陈文艳,刘玉军,侯囡嵩,林俨 2020,47(2):294 为弄清安徽省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分别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和2017年6月对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罹病昆虫标本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标本312份,分离得到昆虫病原真菌248个菌株,经鉴定隶属于6科10属23种。其中棒束孢属Isaria 为优势属,共分离出6种170株,菌株相对多度为68.55%,优势种群为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和斜链棒束孢I. cateniobliquus 。由此表明,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年份夏季昆虫病原真菌物种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7月份和8月份采集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多于6月份,但6月份采集的昆虫病原真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高。
摘要 [688] PDF 514.33 K [549] HTML
解淀粉芽孢杆菌ASR-12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 及其编码基因克隆 王彪,何鹏飞,王再强,吴毅歆,何朋杰,崔文艳,何月秋 2020,47(2):299 为了从菌株ASR-12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获得抗菌蛋白。将菌株ASR-12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除盐后获得粗蛋白,粗蛋白进行热处理和Q Sepharose Fast Flow 柱层析,纯化后的蛋白进一步进行LC-MS鉴定,并克隆其编码基因进行测序。粗蛋白经热处理和柱层析后得到5个吸收峰,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峰Ⅳ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经SDS-PAGE检测显示为单一条带,分子量约为50 kDa。LC-MS鉴定结果显示抗菌蛋白与M42家族肽酶同源性最高,覆盖度达到80%;并能从菌株ASR-12基因组中克隆到M42家族肽酶编码基因,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的M42家族肽酶编码基因同源性达100%。菌株ASR-12产生的抗菌蛋白中,M42家族肽酶为主要活性成分。
摘要 [905] PDF 422.36 K [528] HTML
黄淮海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特点、危害机理与防控措施综述 陈翔,鲍杨俊,李庆,丁井魁,杨明珠,王冬阳,曹祖航,贺亮,宋有洪 2020,47(2):304 近年来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花期高温频发,常引起玉米花粒现象,严重影响夏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花期高温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玉米丰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基于当前研究现状,综述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玉米季气候变化规律及高温热害发生特点;基于源库理论与产量形成特点,进一步分析玉米花期高温危害特点及其影响机理。还从品种选择、种植方式、耕作方式与水肥管理等方面综述当前高温热害的栽培技术防控措施。玉米花期高温发生常伴有干旱特点,加大了危害程度与危害机理研究难度,从而影响对玉米花期高温的有效防控。因此花期高温与干旱叠加危害机理及其防控措施研究将是未来黄淮海地区玉米丰产、稳产的研究重点。
摘要 [1138] PDF 322.16 K [619] HTML
白玉菇多糖对免疫低下型小鼠肝脏和肾脏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朱亚男,王雪,邹雨叶,徐菘阳,陶明煊 2020,47(2):318 以白玉菇精多糖(RPHM)为试验材料,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测定相关抗氧化指标,探究RPHM对小鼠肝脏、肾脏免疫活性作用的影响。 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以及RPHM高、中、低不同剂量组,通过检测各组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5项抗氧化指标,考察肝脏、肾脏功能免疫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RPHM可以显著提高肝脏和肾脏的SOD活性、GSH-Px活性、CAT活性和GSH含量(P <0.01),降低肝脏和肾脏的MDA含量(P <0.01)。RPHM能提高免疫低下型小鼠的肝脏免疫能力,改善小鼠肾脏的免疫调节能力。
摘要 [823] PDF 371.37 K [608] HTML
履带拖拉机旋耕机组稳定性仿真分析与试验 张兴局,倪伟强,江庆,许良元,徐可可,杨洋 2020,47(2):324 针对履带拖拉机旋耕机组在坡道上行驶稳定性问题,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建立某型履带拖拉机车体和旋耕机组的三维模型,在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Track(LM)中建立履带行走装置模型,并建立整机静态稳定性数学模型。针对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ground模块提供的3种土质路面进行整机稳定性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整机在黏土、砂壤土及干沙土最大爬坡角度分别为31°、23°和18°,在黏土、砂壤土的爬坡稳定性高于干沙土;整机在黏土的侧向坡道沿等高线行驶时,土壤附着能力大于砂壤土和干砂土,速度波动最小。最后进行了爬坡稳定性的试验验证。该研究为履带拖拉机旋耕机组行驶稳定性提供重要参考。
摘要 [986] PDF 535.60 K [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