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本期目录

6个竹种的空间点格局分析
  顾 琪,王 平,焦月潇,曹俊杰,王舒悰,时培建,王福升,秦 鹏  2019,46(3)
选取翠竹、髯毛箬竹、菲白竹、铺地竹、毛竹和金佛山方竹6个竹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和Taylor幂法则对6个竹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距离尺度下6个竹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为优化优良竹种的空间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竹类资源在我国的开发利用。结果表明:(1)空间点格局分析和Taylor幂法则两种研究方法对6个竹种的空间分布检验结果一致;(2)翠竹、髯毛箬竹和铺地竹均呈现较强的聚集性分布特征;在给定的距离尺度下,菲白竹呈现较弱的聚集性;毛竹和金佛山方竹都介于聚集性分布和随机分布之间,但严格上应划为随机分布。
  摘要[1655]  PDF 652.25 K[929]   HTML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高原鼠兔洞口
  杜嘉星,宜树华,秦 彧,于红妍,马建海,孙 义,秦 炎  2019,46(3)
黄河源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在黄河源区广泛分布,认识高原鼠兔时空分布特征对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无人机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航拍系统,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2017年12月、2018年5月多次在位于黄河源区的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进行野外航拍工作,共布设了29个工作点(每个工作点单独设置航线,包含12~16个固定拍摄点),共计拍摄500余张定点航拍照片,每张照片覆盖地面35 m×26 m范围。同时,对工作点进行了相关地面调查。河南县高原鼠兔洞口分布异质性较大,分布极不均衡。鼠洞密度在2016—2017年间有增加趋势,由平均14.7个?亩-1增加到20.1个?亩-1。影响鼠洞分布的因素较为复杂,如气候、植被、放牧、土壤、招鹰架的布设及灭鼠等。就放牧强度与离水源地距离两点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在中等放牧强度下和与水源地有一定距离(50~200 m)的环境下鼠洞密度较高。
  摘要[1649]  PDF 408.31 K[689]   HTML
安徽河川沙塘鳢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张烨,凌俊,段国庆,胡玉婷,潘庭双,周华兴,江河  2019,46(3):383
为探究安徽河川沙塘鳢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和遗传分化水平,研究采集了安徽长江、新安江流域的4个地理群体,共142个河川沙塘鳢样本。选择线粒体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标记全长1 291 bp,包含5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5个单倍型。4个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远高于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分子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所有群体形成了3个反映物种的地理分布关系的支系,且未曾发生过扩张。河川沙塘鳢群体间的分化程度很高,具有较高的保护和选育价值。
  摘要[1547]  PDF 508.08 K[606]   HTML
编码草鱼呼肠孤病毒VP5与NS38 B细胞表位的DNA疫苗 壳聚糖纳米口服制剂的研制与评价
  唐庆权,张子涵,毛颖睿,鲁子怡,陶敏慧,徐婷婷,曾杭,樊慧敏,许晓牧,彭开松,朱若林,鲍传和  2019,46(3):389
以编码II型GCRV VP5和NS38的B细胞线性表位的cDNA串联构建pcDNA3.1(+)-Bs5-10(GenBank登录号为MH234474),并包被成纳米级壳聚糖颗粒;无GCRV草鱼(11~12 cm、25~3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GCRV攻毒组、裸空载体注射组、壳寡糖包被空载体口服组、裸DNA疫苗注射组(每尾鱼注射10 μg载体,1 d和29 d各免疫1次)、壳寡糖包被DNA疫苗口服组(每尾鱼大约投喂50 μg载体,1~3 d、15~17 d和43~45 d各口服免疫1次),在28℃水温下评价疫苗保护力和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裸DNA疫苗注射组和壳寡糖包被DNA疫苗口服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66.67%和50%;两组血清抗VP5和抗NS38的IgM水平均随加强免疫而显著升高(P<0.05);且在对应时间点(22 d或50 d),前组特异性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果表明,壳聚糖包被的DNA疫苗口服免疫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GCRV攻击,且体液免疫参与了该保护机制。
  摘要[1396]  PDF 404.60 K[931]   HTML
3种猫疱疹病毒Ⅰ型检测方法的比较
  萧晟,熊冉,苑文涛,王广操,徐敏,陈文华  2019,46(3):394
比较传统PCR、荧光定量PCR以及胶体金速测卡对于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设计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并扩增目的片段,定向插入pMD-19T克隆载体,最后用建立的2种PCR检测方法及猫疱疹病毒1型快速检测卡对21份临床疑似猫疱疹病毒感染的分泌物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和传统PCR检测的最低拷贝数分别为20拷贝和207拷贝;荧光定量PCR、传统PCR以及胶体金快速检测卡的检出率分别为71%、57%和29%。传统PCR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其中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显著,相比猫疱疹病毒1型快速检测卡敏感性好,准确率更高。
  摘要[1700]  PDF 854.05 K[2195]   HTML
皖浙两省宠物犬海氏哈曼德(Hammondia heydorni) 球虫的分子鉴定
  陈苗,韩枫,张衡,阚珍珍,唐莉,李慧,刘欣超,李文超,顾有方  2019,46(3):401
确定皖浙两省宠物犬海氏哈曼德(Hammondia heydorni)球虫的感染情况。从安徽多地和浙江杭州共采集315份新鲜宠物犬粪样,提取粪便样本基因组DNA,所有样品先采用基于海氏哈曼德球虫/犬神经孢子虫 (H. heydorni/N. caninum)ITS1 基因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对获得的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随后对阳性样品用海氏哈曼德球虫的特异性PCR引物进行扩增验证。PCR检测及序列分析发现315份粪便样本中有2个海氏哈曼德球虫阳性样本,其自然感染率为0.63%。皖浙两省宠物犬有海氏哈曼德球虫感染,但感染率低。
  摘要[1455]  PDF 471.57 K[635]   HTML
中老年期CD-1小鼠海马突触蛋白Arc含量改变 及其与认知功能下降的相关性研究
  张折折,吴永芳,李学伟,曹磊,陈贵海,王芳  2019,46(3):405
探究中老年CD-1小鼠海马突触蛋白Arc含量的改变及其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相关性。选取3月龄和15月龄CD-1小鼠各10只(雌雄各半),用Morris水迷宫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Arc蛋白相对含量。与3月龄相比,15月龄鼠在Morris水迷宫学习期游泳路程延长(F(1,16)= 5.338, P<0.05),记忆期靶象限内游泳路程百分比下降(F(1,16)=78.013, P<0.01),海马CA1和CA3区Arc水平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15月龄鼠海马CA1、CA3和DG区Arc相对含量与学习期游泳路程正相关(P<0.05),CA3、DG区Arc含量还与记忆期靶象限游泳路程百分比负相关(P<0.05)。中老年CD-1小鼠海马Arc含量呈亚区特异性增高,可能涉及其空间学习记忆损害。
  摘要[1615]  PDF 443.23 K[697]   HTML
氟苯尼考对肉鸡空肠黏膜的完整性 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吴海萍,郭宇荣,温爽,申伟祺,程佳,孙耀贵,王文魁,段智变,杜嘉星,宜树华,秦 彧,于红妍,马建海,孙 义,秦 炎  2019,46(3):410
研究空肠免疫相关指标及绒毛结构的变化在氟苯尼考致肉鸡腹泻中的作用。40羽1日龄肉鸡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氟苯尼考组(饮水添加100 mg·(kg?d)-1氟苯尼考至35日龄),35日龄检测体重、脾脏与胸腺指数,取空肠组织以HE染色,观察组织切片并测量绒毛长度、隐窝深度且计算绒隐比,荧光定量PCR检测空肠TLR4、MyD88、NF-κB和TNF-α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氟苯尼考组肉鸡空肠绒毛长度、绒隐比极显著下降(P<0.01),隐窝深度极显著升高(P<0.01);体重、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TLR4、MyD88、NF-κB与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空肠绒毛结构功能改变及免疫相关指标异常表达参与了氟苯尼考致肉鸡腹泻的发生发展。
  摘要[2180]  PDF 532.48 K[690]   HTML
红花槭‘艳红’与‘金色秋天’叶色 相关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任杰,陈竹,唐菲,宣云,杨帆,陆小雨,傅松玲  2019,46(3):420
‘艳红’、‘金色秋天’均是从红花槭实生群体中选育得到的良种,其秋叶分别呈现艳红色和金黄色。为了揭示红花槭秋季叶片变红或变黄的生化水平代谢机制,以这两个无性系良种为试材,分别在5个不同发育阶段对叶片中的叶绿素、花青素苷、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的含量及叶片pH值进行测定,并对变色后的花青素苷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在转色期,两者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金色秋天’在转色末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仅为0.06 mg·g-1;在相同时期,两者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含量随变色过程呈下降趋势;两者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转色中期达到峰值;叶片pH值变化不显著;分光光度法检测表明,变色后,‘艳红’的花青素苷含量上升约3倍,而‘金色秋天’的花青素苷含量上升幅度较小。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两个良种叶片中花青素苷均以矢车菊素为主,占95%以上,另含少量飞燕草色素;叶片转色后,‘艳红’中的矢车菊素含量是‘金色秋天’的2.6倍。结果显示,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与矢车菊素类花青素苷的合成是红花槭叶片秋季呈色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红叶的形成与矢车菊素含量的倍增密切相关。
  摘要[1544]  PDF 409.92 K[627]   HTML
筇竹种子萌发及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邵丽娟,万雅雯,苏佳露,杨雅运,李芳,时培建,丁雨龙,林树燕,顾 琪,王 平,焦月潇,曹俊杰,王舒悰,王福升,秦 鹏  2019,46(3):426
为了探究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筇竹种子为试验材料,设定了16 ~30℃共8个梯度恒温温度处理,对筇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先升高后降低,20℃温度下发芽率最高(79.44%),20~24℃下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是筇竹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区间;幼苗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快后减慢,24℃温度下生长最快,24 和26℃下幼苗的生长高度以及胚根生长长度差异不显著,是筇竹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区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摘要[1661]  PDF 1.61 M[935]   HTML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花风铃木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黄杰,施福军,李曼清,王凌晖,滕维超  2019,46(3):440
以黄花风铃木(Tabebuia chrysantha)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测定并比较了各个浓度组合处理下黄花风铃木幼苗的生长指标以及生理特性,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GGR、IAA、PP333)不同组合对黄花风铃木幼苗的生长和抗性生理交互作用影响,得出提高黄花风铃木幼苗的抗性的最佳浓度组合。结果表明,11号处理(GGR浓度为400 mg·L-1、IAA浓度为400 mg·L-1、PP333浓度为400 mg·L-1)根系各生长指标大于其他组合处理,地径增长量8号处理最大,11号处理次之。8号、11号、15号苗高生长量高于其他处理。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GGR对黄花风铃木幼苗根系生长,地径增长和苗高增长起主导作用,IAA和PP333作用不明显。11号处理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大于其他处理组,丙二醛(MDA)含量最低,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是4、11和12号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经分析得出GGR对黄花风铃木幼苗的可溶性蛋白、SOD以及POD起主导作用,IAA和PP333作用不明显。PP333对黄花风铃木幼苗MDA含量影响显著,IAA和GGR对MDA含量作用不明显。通过对黄花风铃木幼苗各个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的适宜浓度组合为11号处理(GGR浓度为400 mg·L-1、IAA浓度为400 mg·L-1、PP333浓度为400 mg·L-1),在此浓度下黄花风铃木幼苗生长情况及抗性生理最佳。本实验揭示GGR、IAA和PP333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交互作用对黄花风铃木幼苗的影响,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提高园林植物抗逆性,培育抗性品种等方面的运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摘要[1425]  PDF 598.89 K[857]   HTML
基于SSR对火炬松×加勒比松杂种形质性状的QLT定位分析
  蒋开彬,何紫迪,孔凡启,郝静,周晓煦,黄少伟  2019,46(3):448
对火炬松×加勒比松杂种部分形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分析,为杂种育种和株型培育提供借鉴。以火炬松1.5代种子园优良单株T1为母本,加勒比松第一代种子园优良单株C1为父本,杂交产生F1代113个单株。使用JoinMap? 3.0作图软件构建火炬松母本和加勒比松父本的SSR 标记遗传图谱,并用MapQTL4.0?作图软件对形质性状的QTL进行定位。火炬松母本图谱总长度293.9 cM,标记间距范围为3.7~ 47.9 cM,标记平均间距15.5 cM。加勒比松父本图谱总长度245.5 cM,标记间距范围为6.8~ 49.8 cM,标记平均间距13.6 cM。检测到4个与形质性状有关的QTL位点,其中有2个QTL定位于火炬松染色体LG4上。4个形质性状的QTLs解释方差为8.6%~13.6%,可以利用这些QTLs进行特定株型的培育,如分枝角度的控制培育。
  摘要[1322]  PDF 316.04 K[632]   HTML
不同林龄杨梅叶片与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叶柳欣,张勇,蒋仲龙,吕爱华,王增,周本智,王晓晓,吴家森  2019,46(3):454
为了解不同林龄杨梅(Myrica rubra)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浙江省仙居县3、9、14和21年生的杨梅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杨梅叶片和土壤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杨梅叶片碳、氮含量在不同林龄间无差异,3年生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14年和21年生(P<0.05),21年生叶片C∶P显著高于3年和9年生(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大表现为先降低而后升高。3年生杨梅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年龄(P<0.05),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显著高于9年生(P<0.05)。土壤C∶N、C∶P及N∶P在不同林龄间没有差异。同一林龄杨梅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总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叶片氮含量与土壤全氮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杨梅生长的限制元素是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
  摘要[1709]  PDF 501.37 K[748]   HTML
欧洲卫矛愈伤组织分化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余慧,丁彦芬,卓启苗,朱贵珍  2019,46(3):460
以欧洲卫矛生长健壮的叶片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不同激素配比筛选出适宜其分化的培养基,将愈伤组织置于不同条件下培养。结果表明,适宜欧洲卫矛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1 mg·L-1 NAA;欧洲卫矛愈伤组织适宜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生长周期为28 d,28 d后愈伤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化;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SOD和POD活性均出现2个峰值,可溶性蛋白变化趋势与POD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溶性蛋白在分化中起重要作用,且光照条件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和POD活性均高于黑暗条件下,PPO在培养后期活性下降,可能与愈伤组织褐化有一定关系。
  摘要[1554]  PDF 337.34 K[525]   HTML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白玉娥,乌日罕,代金玲,乌云塔娜  2019,46(3):466
杨属树种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再生能力强、木质好及基因组相对较小等特性,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杨属树种中应用广泛,为其遗传转化,产业化繁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综述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和应用进展,提出杨树组织培养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杨树的林业生产、园林绿化和育苗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1576]  PDF 291.84 K[1025]   HTML
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何如海,阮梦雅,程玉祺,王其帅  2019,46(3):471
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水土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芜湖市2008—2017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芜湖市2008—2017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经济承载力水平的增长对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制约芜湖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需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芜湖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摘要[1596]  PDF 342.40 K[618]   HTML
眉县“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结构分析
  吴宇鑫,赵牡丹,刘婷  2019,46(3):478
以土地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功能为导向,将土地划分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4类,并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了衔接,构建了眉县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然后采取雷达图、信息熵、空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分析了眉县“三生用地”分布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眉县各镇(街办)的生态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数量差异较大;(2)眉县南北部镇(街办)的“三生用地”结构均衡性较高,信息熵水平高于中部镇(街办);(3)眉县生产生态用地在全县分布相对平均,生态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分布相对合理,生活生产用地在全县分布差距较大。根据眉县“三生用地”的空间分布提出了结构优化的建议,旨在为规划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摘要[1381]  PDF 437.68 K[654]   HTML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以阳朔县为例
  赵许宁,蓝贵文,陈建军,王志伟  2019,46(3):484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与地理信息系统手段,提取桂林市下属阳朔县2000年、2008年和2016年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计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等,结合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阳朔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6年阳朔县建设用地变化幅度最大,林地的变化幅度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中,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较多,这是城市用地主要来源之一;2000年到2016年景观格局呈现由聚集向破碎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2000年到2016年间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5 388万元,表明生态环境朝着健康、友好型方向发展。
  摘要[1287]  PDF 384.41 K[672]   HTML
ABC转运蛋白介导离子跨膜运输的研究进展
  郜红建,广敏,徐佳佳,史书林  2019,46(3):491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转运蛋白)是一类大量存在于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的跨膜转运蛋白,其种类繁多、家族庞大且功能多样,主要功能是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将底物进行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同时还参与抗原传递、信号传导和细胞解毒等很多重要的生物生理过程。综述了ABC转运蛋白的结构特点、跨膜吸收机制及影响因素,为研究ABC转运蛋白跨膜吸收转运养分离子及其抵抗非生物逆境胁迫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
  摘要[2116]  PDF 355.03 K[877]   HTML
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的蚕蛾类系统发育分析
  李桃红,郭畅,刘朝良,王磊  2019,46(3):496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以16种蚕蛾类昆虫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基因COX1的碱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其系统发育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X1基因序列具有明显的AT偏倚性,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26个具有明显的使用偏好性,种群间的校正遗传距离在0.003~0.177之间,表明蚕蛾类昆虫的亲缘关系近。利用MEGA6软件,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 ML)构建系统发育树,其发育树的分支明显,大部分的节点支持率都很高,进一步说明了蚕蛾类昆虫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补充了对蚕蛾类传统分类的认识,也为蚕蛾类昆虫的分类提供依据。
  摘要[1886]  PDF 360.59 K[802]   HTML
黄芩种子质量的分级标准
  葛人杰,李璐含,李柳柳,简宇凡,张岗,彭亮,颜永刚  2019,46(3):504
为了研究黄芩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对20个不同产地不同年份的黄芩种子的品质进行净度、千粒重、形态大小、含水量、饱满度、生活力和发芽率7项指标检测,并将各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以此作为分级参考依据,建立了黄芩种子Ⅰ、Ⅱ、Ⅲ级各级指标范围。其中,发芽率和种子活力作为主要分级依据,净度、千粒重、形态大小、含水量、饱满度作为次要分级依据。制定了的黄芩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为Ⅰ、Ⅱ和Ⅲ级,其质量分级标准符合实际情况,为黄芩种子的质量评价和人工栽培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摘要[1644]  PDF 333.70 K[753]   HTML
冷藏对马齿苋榨汁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陈凌,骆卢佳,曹巧巧  2019,46(3):510
通过比较马齿苋鲜榨汁和冷藏1年后的马齿苋榨汁的抗氧化性,探究冷藏对马齿苋榨汁抗氧化性的影响。将冷藏1年的马齿苋榨汁和马齿苋鲜榨汁,采用 DPPH 自由基清除法 ( DPPH法) 和铈离子还原比色法(CERAC法)来评价其抗氧化性的变化,利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比较抗氧化性。4℃储存1年的马齿苋榨汁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 为21.0%,马齿苋鲜榨汁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为19.7%;储存1年的马齿苋榨汁对还原Ce(Ⅳ)的EC50为35.0%,马齿苋鲜榨汁还原Ce(Ⅳ)的EC50为28.3%。因此冷藏对马齿苋榨汁的抗氧化活性的有着一定的影响,使其抗氧化性降低。
  摘要[1303]  PDF 451.82 K[555]   HTML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皖马铃薯1号’ 和‘皖马铃薯2号’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闫冲冲,江芹,王前前,杨月英,宁志怨,薛炳杰,廖华俊  2019,46(3):515
‘皖马铃薯1号’和‘皖马铃薯2号’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团队选育,适宜安徽地区种植的早熟菜用马铃薯新品种。由于存在基因型差异,传统MS培养基所培养的试管苗较弱,不能满足后期进一步繁种的要求,为获得适宜两个新品种的壮苗培养基,以二者试管苗为试验材料,采用MS培养基添加不同比例α-萘乙酸(NAA)和6-苄氨基嘌呤 (6-BA), 进行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这两个马铃薯试管苗壮苗生长的影响试验,以筛选出适宜‘皖马铃薯1号’和‘皖马铃薯2号’的试管苗壮苗培养基。结果表明,‘皖马铃薯1号’试管苗最适壮苗培养基是MS + 0.5 mg·L-1 NAA + 0.1 mg·L-1 6-BA;‘皖马铃薯2号’最适壮苗培养基是MS + 1.0 mg·L-1 NAA + 0.1 mg·L-1 6-BA。
  摘要[1363]  PDF 474.62 K[527]   HTML
DSSAT-SUBSTOR马铃薯模型的参数 敏感性分析及适宜性评价
  段丁丁,何英彬,于金宽,刘莉,徐瑞阳,李文娟  2019,46(3):521
对DSSAT-SUBSTOR马铃薯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及适宜性评价,是利用模型进行马铃薯业务化估产的关键一步。利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EFAST对模型的32个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实测数据对马铃薯的品种遗传参数进行标定,以出苗日、块茎起始日、最大LAI值和产量作为适宜性评价指标;通过调节品种遗传参数,分析其对4个适宜性评价指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对产量敏感的品种遗传参数包括:块茎开始生长的临界温度上限(TC)、光周期系数(P2)、潜在块茎生长率(G3),其全局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69、0.35和0.22;土壤参数包括:根生长系数(SRGF)、土壤排水上限(SDUL)、排水率(SLDR)、有机碳含率(SLOC)、土壤总氮含率(SLNI)、土壤溶液pH值(SLHW),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依次为0.49、0.28、0.19、0.17、0.15和0.12;田间管理参数包括:播种日期(PDATE)、灌溉日期(IDATE)、灌溉量(IRAVI)和施氮量(FAMN),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依次为:0.63、0.41、0.33和0.18。DSSAT-SUBSTOR模型在研究区域内有很强的适宜性:实测出苗日与模型模拟值相同,实测块茎起始日与模拟值相差1 d,实测最大LAI值与模拟值的决定系数R2=0.918 8,实测单产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为5.72%。5个品种遗传参数均不能决定马铃薯的出苗日(EDAPS),但对产量(UYAHS)和最大LAI值(LAIS)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光周期系数(P2)和块茎开始生长的临界温度上限(TC)会对块茎起始日(TDAPM)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可为DSSAT-SUBSTOR马铃薯模型的参数优化和区域应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摘要[1474]  PDF 350.71 K[845]   HTML
苯甲酸钠对铜、铅、镉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梁潘潘,赵晨,耿吉嘉,陈源,陈媛,陈德华,张祥  2019,46(3):528
以“扬麦16”为试验材料,研究苯甲酸钠对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 mmol·kg-1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出苗延迟,且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与清水对照(处理0)相比,喷施2~4 g·L-1的苯甲酸钠溶液,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喷施2~4 g·L-1苯甲酸钠处理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缓解了小麦幼苗的毒害,最终降低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但喷施苯甲酸钠溶液浓度越高(>6 g·L-1)反而会抑制幼苗生长甚至对幼苗产生毒害。相关分析性表明,当苯甲酸钠施用浓度为1.97~3.12 g·L-1(2016年)、1.58~3.27 g·L-1(2017年)时,小麦叶绿素及其组分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达最大值,当其浓度为2.59 g·L-1(2016年)、3.02 g·L-1(2017年),MDA含量最小。综上,喷施(1.58~3.27 g·L-1)的苯甲酸钠能减轻复合重金属胁迫对小麦幼苗的毒害。
  摘要[1268]  PDF 652.04 K[601]   HTML
2种养分水平条件下大麦幼苗对重金属铜胁迫的生长响应
  魏嘉禾,陈斌  2019,46(3):535
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10%和35%浓度霍格兰营养液(Hoagland solution)2种养分水平和0、1和10 mg(L-1 3种铜胁迫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开展为期3周的水培试验,研究养分水平对重金属铜胁迫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0%霍格兰液相比,35%霍格兰液可提高大麦幼苗在铜胁迫时的生物量积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但这种缓解作用受铜胁迫水平的影响。在1 mg(L-1 铜胁迫水平时,提升营养液水平可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而在10 mg(L-1铜胁迫水平时提升营养液水平亦可显著提高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但对叶绿素含量无影响。此外,铜胁迫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地上部分的抑制;10%霍格兰液条件下,1 mg(L-1铜胁迫与无胁迫处理相比可显著增加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提高养分供给是增强大麦耐受铜胁迫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要[1107]  PDF 422.83 K[527]   HTML
应用分形理论对马鞍山雨山湖滨水天际线评价和优化
  严军,仇备,毛剑  2019,46(3):541
以马鞍山雨山湖各沿岸滨水立面天际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对雨山湖各沿岸滨水立面天际线进行提取及相应分形维数的计算。以整体层面、建筑层面、植物层面为研究切入点,整体及建筑层面对雨山湖东、南、西、北四滨水立面天际线进行整体量化评价。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得到湖西岸天际线分形维数高的情况,结合其用地性质,分析其天际线较高的原因。然后通过植物立面的改造优化,来调整湖西岸整体的天际线分形维数,使其天际线分形维数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通过研究改造优化雨山湖滨水立面天际线为例为城市滨水立面天际线塑造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942]  PDF 917.91 K[815]   HTML
改进LeNet-5模型在大米分选算法上的应用
  甘骐榕,苏芳,练坤玉,徐道际,董玉德  2019,46(3):549
针对大米特征提取与分类的算法难以确定的问题,改进LeNet-5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研究其在大米分选问题上的表现。首先对大米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单粒大米的图像建立大米图像样本库,然后对原始的LeNet-5模型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实验,最后将改进模型与若干传统分类方法、3个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改进LeNet-5模型大米形选准确率为97.2%,色选准确率90.6%,处理速度约5 300粒·s-1,分类效果与分类速度显著优于其他对比方法。实验结果证明,改进的LeNet-5模型可以高效分选碎米与垩白米,且能有效减少实际分选前准备工作的工作量。
  摘要[1580]  PDF 301.93 K[797]   HTML
S7-200PLC与组态王在供胶监控系统设计上的应用
  程一斌,王祥傲  2019,46(3):554
通过设计一种卷烟加工过程的远程供胶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由上位机和现场控制器组成,并采用PC/PPI电缆建立串行通信。现场控制器包括西门子S7-200型PLC、数字量直流输出扩展模块EM222和模拟量直流输入扩展模块EM231。上位机采用组态王软件编辑监控软件。根据实际加工设备开展了现场控制器的I/O分配、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梯形图控制程序编写,并编辑了监控软件的监控画面、实时报表画面、历史报表画面和报警事件画面的编辑。试验测试表明,设计的控制系统实现了供胶液位的实时监测。液位可以由PLC自动控制或通过上位机远程控制;通过实时报表和历史报表可以统计单次、每日和每月用胶量,当液位值达到设定的上下限时,报警画面会自动弹出显示报警事件。
  摘要[1379]  PDF 490.14 K[658]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