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5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本期目录

利用13C CP/MAS测定葛根淀粉晶体结构
  方玲玲,杜先锋  2017,44(5):749
对淀粉颗粒粒度分布、热力学性质、微观结构、淀粉晶型以及双螺旋含量和相对结晶度的测定等表征葛根淀粉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性探究,并以马铃薯淀粉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葛根淀粉颗粒粒度大小的分布模式呈双峰型;起始糊化温度为64.32 ℃,糊化焓为1.77 J·g-1。通过固体核磁可以测定葛根淀粉的晶体结构含淀粉的晶型,双螺旋含量和相对结晶度,其中,通过对NMR图谱中化学位移在94~110 nm处的C1区进行分峰,产生了2个副峰表明了葛根淀粉为Cb型晶体,同时利用X晶体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对葛根淀粉颗粒进行,衍射角在5.7°、 15.3°、17.2°和17.5°时出现明显尖峰,证明葛根淀粉晶型为C型。13C CP/MAS 固体核磁和XRD对葛根淀粉相对结晶度含量的测定结果分别为28.7%和19.18%,且通过13C CP/MAS得到葛根淀粉双螺旋含量为41.21%。
  摘要[1483]  PDF 898.54 K[1379]   HTML
退火处理对葛根淀粉老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朱小燕,杜先锋,赵昊,陈玲,喻涛  2017,44(5):756
采用差式量热扫描仪(DSC)、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和质构分析仪研究退火处理对葛根淀粉老化过程中水分迁移、老化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处理会使葛根淀粉在老化过程中的水分子相对含量降低;退火时间对葛根淀粉老化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葛根淀粉的糊化焓增加,老化焓降低,老化度降低,当退火时间达到24 h时,葛根淀粉老化1 d后的老化度从原葛根淀粉的32.95 %降到19.58 %,老化10 d后的老化度从37.42 %降到19.46 %;原葛根淀粉凝胶和退火处理葛根淀粉凝胶的凝胶强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退火时间达到24 h时,老化1 d后的凝胶强度从原葛根淀粉的27.34增加到48.44,老化10 d后的凝胶强度从72.11增加到76.45,弹性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摘要[1192]  PDF 377.28 K[1077]   HTML
SDE和HE-SPME应用于GC-MS分析香榧假种皮中 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常慧,许睿洁,杨松,陈昭琪,亢金秀,杨文宇,罗静璠,丁之恩  2017,44(5):761
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香榧假种皮的挥发性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2种萃取方法一共检出匹配度达90%以上的挥发性物质成分96种,其中SDE法鉴定出57种,HS-SPME法鉴定出了39种。被检测出的物质中,烯烃类最多,达60种,其次是醇类12种、羧酸和酯类 9种,醛酮类3种,其他类型化合物12种。对2种方法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HS-SPME方法的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且重复性好,适于香榧挥发性成分的快速测定。而将这2种方法综合使用,则能更全面地反映香榧假种皮精油挥发性物质的成分。
  摘要[1336]  PDF 488.92 K[1105]   HTML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研究茶树富集氟的特性
  赵强,张家侠  2017,44(5):768
利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无性系茶树品种体内氟的富集转运特性及其归类划分。结果表明,茶树不同器官氟含量表现为老叶(243.59 mg·kg-1)>嫩叶(101.60 mg·kg-1)>根(7.53 mg·kg-1)、茎(7.87 mg·kg-1)的规律,老叶和嫩叶氟含量分别在124.10~464.69 mg·kg-1和39.77~256.21 mg·kg-1之间,品种间氟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树老叶和嫩叶氟含量、氟的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在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73.89%)中的载荷系数大于0.9,可据此将不同茶树品种聚氟特征分为4类:乌牛早具有较高的富集系数(106.1)和转移系数(39.4),老叶(464.69 mg·kg-1)和嫩叶(256.21 mg·kg-1)氟含量较高,为高富集高转移型;凫早2号具有较低的富集系数(34.2)和转移系数(6.7),老叶(124.10 mg·kg-1)和嫩叶(39.77 mg·kg-1)氟含量较低,为低富集低转移型;龙井43和平阳早的富集系数(55.8~71.7)中等,转移系数(4.9~5.8)较低,老叶(264.10~274.21 mg·kg-1)和嫩叶(83.04~117.05 mg·kg-1)氟含量中等,为中等富集低转移型;浙农113等茶树品种具有中等富集系数(48.9~65.4)和转移系数(7.9~12.7),老叶(203.69~238.98 mg·kg-1)和嫩叶(75.72~100.17 mg·kg-1)氟含量也中等,为中等富集中等转移型。
  摘要[1346]  PDF 404.22 K[847]   HTML
醋蛋中ACE抑制肽的分离及其活性保护的研究
  吴迪,杜先锋  2017,44(5):775
ACE抑制肽在体内稳定性的研究对于其功能活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凝胶色谱层析法对经酶解后的醋蛋液进行分离纯化,收集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多肽组分。再将其与卵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目的是利用卵磷脂的乳化性保护多肽活性。利用FT-IR、XRD对复合物的结合效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发现卵磷脂与活性肽结合后,活性肽的ACE抑制活性在体外模拟前后相较于未经结合处理得到明显的升高。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复合物中活性肽与卵磷脂发生相互作用。通过XRD进一步验证并推断是活性多肽被卵磷脂吸收后以无定形或分子态的形式存在。因此,可认为经过卵磷脂复合的多肽可以很好保留ACE抑制活性且可以降低其被胃肠道酶降解的风险。
  摘要[1067]  PDF 431.63 K[1146]   HTML
口疮病毒02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多抗制备
  王勇,赵玉洁,杨侃侃,殷冬冬,白彩霞,潘飞,梅跃辉,颜秀梅,王君,徐前明,蒋书东  2017,44(5):780
羊口疮是由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接触性、嗜上皮性的传染病。020基因是该病毒重要的酶活力调节蛋白。根据GenBank中020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从ORFV-F10株感染的病料中提取DNA,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然后将其亚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ORF-020。鉴定正确后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进行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最后将纯化的020蛋白免疫BALB/c雌鼠,制备多抗血清。SDS-PAGE结果表明,ORFV 020基因在体外获得正确表达,大小约37 kDa。Western-blot结果表明,制备的多抗血清能够与020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摘要[1390]  PDF 500.98 K[961]   HTML
安徽省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变异区序列分析
  陈红莲,王永杰,蒋业林,程云生,张静,王芬  2017,44(5):784
白斑综合征已给安徽省克氏原螯虾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安徽省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分子流行病学,2016年4—8月在安徽省6个市采集9个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样本进行WSSV套式PCR检测,扩增病毒可变区ORF94、ORF75和ORF125,将获得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9个样本均在第1轮PCR扩增中获得阳性结果,其ORF94的重复单元(repeat unit,RU)数量为2、4、7、8和12,2 RUs为常见基因型,ORF75的组合RUs总数为3、6、9、10和11,9 RUs为常见基因型,排列顺序为45、102、45、102、3×45、102和45,ORF125的RUs为5~9,其中7 RUs和6 RUs为常见基因型。
  摘要[1314]  PDF 469.13 K[810]   HTML
环剥、环割对薄壳山核桃新梢生长和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影响
  邓秋菊,李小飞,陈文静,彭方仁  2017,44(5):790
为研究环剥和环割这2种修剪措施对薄壳山核桃新梢生长和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幼树‘波尼’(‘Pawnee’)为试材,对同一规格长度(40~45 cm)新梢进行环剥处理(环剥1 mm、环剥2 mm和环剥3 mm)和环割处理(环割1圈、环割2圈和环割3圈)。不同宽度环剥和不同圈数环割处理对薄壳山核桃的影响不同。环剥和环割处理能抑制新梢伸长生长,促进粗度生长;环剥3 mm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C/N比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但与环剥2 mm无显著性差异;环割3圈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C/N最高。综合考虑修剪措施可能对树体的影响,环剥2 mm或环割3圈为生产上新梢的适宜修剪方式。
  摘要[1269]  PDF 564.41 K[1126]   HTML
火烧迹地朽木的热重分析
  苏文静,张思玉,李世友,王秋华,韩永涛  2017,44(5):796
Forest fire often causes death of a large quantity of trees. There was a great difference in decay degree among dead woods in the burned area.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pyrolysis between rotten wood and normally growing wood, a thermogravimetric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victimized rotten wood and the wood of normally growing tree of 12 main tree species in “3·29” forest fire burned area in 2006 in Anning, Kunming. The activation energy, ignition temperature, burnout temperature and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24 s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calculated.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rotten wood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wood of the normally growing tree. The burning rate of normal tree wo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otten one.
  摘要[1420]  PDF 378.46 K[1083]   HTML
铝胁迫对决明属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姚春娟,熊光康,杨肖华,赖晓莲,郭圣茂  2017,44(5):801
以3种决明属植物(草决明、望江南、伞房决明)为材料,采用(Al2(SO4)3·18H2O)分析纯,设置5种不同铝浓度进行胁迫处理,以探究铝胁迫对3种决明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对3种决明属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随着铝浓度的增大,3种决明属种子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苗长、相对根长和相对鲜重都受到抑制,并且随着铝浓度的加剧,各指标差异越显著,抑制作用越强。各指标下3种决明属种子的耐铝能力各异,草决明发芽迅速,发芽率较大,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随铝浓度的增加降幅较大,差异较显著;望江南发芽率低,发芽较慢,相对苗长和相对苗重与其他2种种子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相对苗重、相对根长、相对苗长的降幅较低;伞房决明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的降幅较低。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认为,3种决明属种子的耐铝胁迫的能力排序为草决明>望江南>伞房决明。
  摘要[1000]  PDF 415.48 K[909]   HTML
希瓦氏菌合成并协同纳米钯还原氯硝基苯的研究
  孔宛芹,产丹丹,韩锐善,武超  2017,44(5):806
研究了异化金属还原细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合成金属钯纳米颗粒,用于还原2-氯硝基苯的还原机制、过程和动力学。结果表明,S. oneidensis MR-1可将氯钯酸钠还原成零价钯纳米颗粒(BioPd)。S. oneidensis MR-1和BioPd协同能催化2-氯硝基苯的还原,且S. oneidensis MR-1的醌脱氢酶CymA在还原中发挥重要作用。2-氯硝基苯的还原产物包括2-氯苯胺、硝基苯和苯胺,而苯胺是还原最终产物,说明该体系可同时实现脱氯和硝基还原。动力学分析显示,BioPd-Shewanella 协同催化体系还原2-氯硝基苯的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
  摘要[1474]  PDF 534.80 K[1047]   HTML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不同阶段猪粪降解效果的研究
  朱鸿杰,李彩丹,何成芳,陶敬,董雪云  2017,44(5):811
养殖场猪粪的不当处理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研究其降解变化,可以为养殖场粪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恒温培养试验,研究在保育和育肥两个阶段时分别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菌)对新鲜猪粪发酵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硝态氮及铵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有机质的降解速度和TN、NH4+-N转化量。保育阶段,T2、T3处理TN下降了20.3%,NH4+-N下降了66.7%,T1处理TN和NH4+-N分别下降17.8%和55.7%,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7.3%和50.7%。育肥阶段,接种菌剂的处理NH4+-N较培养初期下降了66.7%,对照为50.9%。试验末期,随着铵态氮降低,硝态氮有升高的趋势,大于5 g的复合菌剂添加量对猪粪降解效果不显著(P>0.05),保育期和育肥期猪粪中有机质、全磷、全氮和硝态氮及铵态氮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表明,复合菌剂对猪粪的TN、NH4+-N降低作用明显,但是添加量超过一定范围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末期的NO3-N增强效应,需要进一步研究。推算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处理的猪粪TN降低20.3%,肥料化利用,氮素循环利用趋于平衡。
  摘要[1173]  PDF 362.28 K[1139]   HTML
4种农药对青海弧菌Q67混合毒性作用的评估
  丁婷婷,张瑾,董欣琪,洪桂云  2017,44(5):817
以发光菌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e sp.-Q67)为指示生物,4种农药包括残杀威、甲霜灵、多果定和西草净为研究对象,应用均匀试验设计法设计农药的四元混合物体系,共7条射线,应用微板毒性测试方法(MTA)系统测定4种农药及其四元混合物体系对Q67的发光抑制毒性,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效应数据,以浓度加和模型(CA)为标准加和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ogit或Weibull函数可有效地拟合4种农药的浓度-效应数据,其相关系数R>0.99,均方根误差RMSE < 0.022;4种农药对发光菌Q67的毒性大小顺序为多果定(pEC50 =5.35)>西草净(pEC50 =3.56)>甲霜灵(pEC50 =3.18)>残杀威(pEC50 =3.00),其中多果定毒性最大,残杀威、甲霜灵和西草净对Q67的毒性比较接近;四元农药混合物体系的7条射线对Q67的毒性(pEC50值)与组分西草净和多果定的浓度比尤其是西草净和多果定的浓度比之和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R=0.8729,RMSE=0.076),但与残杀威和甲霜灵的浓度比之和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0.8729,RMSE=0.076);CA模型能很好地评估四种农药的四元混合物体系对Q67的毒性,即混合物体系呈经典的加和作用。
  摘要[1508]  PDF 467.40 K[997]   HTML
脱色菌群的富集及其对活性艳红X-3B的脱色效果
  冯栩,刘恒,梁婧华,夏丽娟,杨阳  2017,44(5):823
通过定向驯化法,从实验室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富集驯化出对活性艳红X-3B具有良好脱色性能的菌群H1~H5,针对其染料脱色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脱色菌群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在盐度为15%,染料浓度100 mg·L-1时,24 h后脱色菌群H5的脱色率为86%;脱色菌群H1~H5在低染料浓度下能够快速脱色(<600 mg·L-1),在800~1 500 mg·L-1的浓度范围内,经过48 h的培养后,脱色率都能达到95%以上;同时染料浓度为500 mg·L-1时,脱色菌群H5脱色的适宜pH5~11,温度25~37℃,培养时间24 h,脱色率达到90%以上;脱色菌群H5对直接大红4BS和分散艳蓝KN-R有着良好的脱色性能,培养24 h,脱色率达到90%以上。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脱色菌群H5以杆菌为主。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研究了脱色菌群H5的微生物菌群,发现其中优势菌属为Alcaligenes sp.和Pseudomonas sp.,所占比例分别为55.78%和11.14%。
  摘要[1294]  PDF 607.72 K[859]   HTML
碳酸盐-硫酸盐含钙矿物对啤酒废水厌氧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秦志勇,马丁,岳正波,常 艳,金 青,凌 磊,蔡永萍,聂 凡,林 毅  2017,44(5):829
利用外来添加剂是提高有机废水厌氧产甲烷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添加自然界含钙矿物硬石膏、石膏、方解石、白云石,利用矿物-微生物的交互作用提高啤酒废水的厌氧转化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矿物的反应器中COD 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8%以上;添加矿物的反应器甲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矿物材料促进了了发酵产酸过程,丁酸型发酵是主要的发酵产酸途径。添加含钙矿物对啤酒废水厌氧消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1079]  PDF 391.09 K[1008]   HTML
触形大疣蛛毒素多肽的分离和鉴定
  唐兴,陈连水,黄亚洲,段志贵,刘中华,梁宋平  2017,44(5):839
蜘蛛是种类最多的有毒动物,其毒液主要成分是富含二硫键的毒素多肽。蜘蛛毒素多肽主要功能是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的离子通道或受体。触形大疣蛛隶属于蜘蛛目,原蛛下目,异纺蛛科。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触形大疣蛛粗毒,再通过MALDI-TOF-TOF质谱对各个洗脱峰进行分子量测定。实验结果显示,从触形大疣蛛粗毒中一共鉴定到108种的毒素多肽,其分子量在2 000~7 500 Da均有分布,主要分子量范围分布在2 000~4 500 Da(占63.9%),还有一部分分布在4 500~6 000 Da,而在6 000~7 500 Da 范围内分布很少。其分子量的分布特征与已报道的原蛛下目蜘蛛均不同,反映了这种蜘蛛毒液成分具有独特的多样性。
  摘要[1126]  PDF 438.30 K[978]   HTML
Wip1正调控TLR4信号介导I型干扰素的表达
  刘莹,周纯,刘晶华,陈霞,张文举,肖晖  2017,44(5):844
Wip1是由基因ppm1d编码的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不仅在细胞应激反应、增殖分化中起重要作用,还参与调控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等过程。Wip1能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激活,而NF-κB又是TLR4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分,因此推测Wip1在LPS诱导的TLR4信号通路中可能起调控作用。Western印记结果显示,在Wip1基因敲除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中,TLR4信号诱导的IRF3磷酸化程度显著降低。与此相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揭示,受LPS刺激后,Wip1 基因敲除的MEFs比野生型细胞产生更少的I型干扰素IFN-β和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 如Mx1, Mx2Rasd2。将野生型和磷酸酶失活的Wip1分别回补进Wip1 缺失的MEFs,构建了野生型和突变体Wip1回补的细胞系进一步验证该结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发现野生型和磷酸酶失活的Wip1均能促进LPS诱导的ISGs的表达,Wip1不依赖于其磷酸酶活性来促进TLR4介导的I型干扰素反应。研究首次发现Wip1能通过增强IRF3的磷酸化来促进I型干扰素的表达,揭示了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新机制。
  摘要[1266]  PDF 702.13 K[1169]   HTML
苞叶姜的nrDNA ITS2和cpDNA psbB-H序列 分子进化特点的分析
  李聪,王英强  2017,44(5):852
采用改良的CTAB法从硅胶干燥的苞叶姜(Pyrgophyllum yunnanense)叶片中提取总DNA,对nrDNA ITS2和cpDNA psbB-H区域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初步研究2套植物基因组的变异速率。nrDNA ITS2序列长224 bp,有变异位点3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1.339%,(G + C)含量为60.7%。cpDNA psbB-H序列长623~625 bp,有2个碱基插入缺失,变异位点8处,变异位点百分率1.284%,(G +C)含量为33.9%,cpDNA核苷酸多态性(0.00551)比nrDNA(0.00295)高。苞叶姜的这2个片段,变异速率相近,遗传分化指数相同(Fst=1.000),居群间高度分化。ITS2序列和psbB-H序列单倍型中性检验结果一致,表明苞叶姜居群处于长期稳定状态。psbB-H错配分布(Mismatch-distribution)分析,表示苞叶姜的现有分布范围近期可能经历了居群扩张。因此,苞叶姜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可结合nrDNA ITS2序列和cpDNA psbB-H序列来分析。
  摘要[1119]  PDF 519.06 K[996]   HTML
花楸属3种1变种植物茎次生构造的比较
  杜婉,王丰,潘彪,陈昕  2017,44(5):857
以蔷薇科花楸属单叶的2种植物水榆花楸、棕脉花楸和复叶的1种1变种植物黄山花楸、少叶花楸为研究对象,对其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解剖构造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1变种花楸的次生木质部构造和次生韧皮部横切面细胞组成较为相似;木质部细胞形态和韧皮部细胞排列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差异。花楸属2种单叶植物的导管长度和木纤维长度均显著大于复叶种类,横切面上,2种单叶花楸属植物的韧皮纤维呈细带状分布而复叶的花楸属植物韧皮纤维则呈团状分布,单叶种类韧皮纤维的径向间隔远小于复叶种类。同时这3项指标的种间差异显著,为花楸属下类群划分及种间区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1082]  PDF 789.70 K[1385]   HTML
自然保护区分区方法的解析与比较
  张娜,周静波,郑志元  2017,44(5):862
分区是自然保护区经营和管理的有效工具,致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安全性,并为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分区方法是解决自然保护区各种冲突最为关键的因素。从自然保护区分区方法的起源、内涵、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辨析自然保护区各种分区方法的优劣性,提出目前自然保护区分区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摘要[1264]  PDF 290.79 K[1927]   HTML
速生碳汇草纤维形态与化学成分分析
  董徐芳,陈启杰,王萍,郑学铭,周丽玲,闫亮,习夏雨  2017,44(5):868
速生碳汇草是通过某些禾本科植物杂交培育的新品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对5种速生碳汇草进行了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分析,探讨速生碳汇草用于制浆造纸的可行性并确定最佳制浆原料。速生碳汇草纤维采用硝酸和氯酸钾混合法分离并用生物显微镜测定纤维长宽度、壁厚以及胞腔直径;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测定速生碳汇草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5种速生碳汇草均适用于制浆造纸原料,其中5号速生碳汇草具有最好的制浆造纸价值;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74 mm,壁腔比为2.64,长宽比为123,柔性系数为28.51%,灰分含量为2.92%,苯醇抽出物含量为1.51%,木素含量为18.90%,聚戊糖含量为21.11%,纤维素含量为43.82%。
  摘要[1391]  PDF 356.52 K[1050]   HTML
白边大叶蝉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俞鹏飞,吴国火,韩宝瑜  2017,44(5):874
采用引物步移法测得白边大叶蝉Kolla paulula (Walker) 线粒体基因组90%左右的序列,并分析了该叶蝉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基于23个物种(半翅目)的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以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头喙亚目系统发育树。已测得序列长度为13 579 bp(AT:73.33%),其中包含了13个蛋白编码基因、21个tRNA基因和1个rRNA基因。除了ND5基因使用GTT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他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ATN作为起始密码子;除了CO II 使用不完整的T作为终止密码子,其他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使用TAA或TAG作为终止密码子。21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ASer(AGN) 缺失1个稳定的茎环结构外,其他所有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进化树明显可以被分为沫蝉总科+(角蝉总科+蜡蝉总科);白边大叶蝉属于角蝉总科的叶蝉科,白边大叶蝉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其他叶蝉科昆虫相同。
  摘要[1278]  PDF 515.52 K[1239]   HTML
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严重程度的预测研究
  余燕,李尚,王振兴,毕守东,张国庆,周夏芝,方国飞,邹运鼎,张桢,宋玉双  2017,44(5):882
为了提高马尾松毛虫幼虫发生严重程度的预测精度,寻求简便准确的预测方法,采用时间平稳序列法、回归预测法、马尔科夫链法、BP神经网络法和列联表多因子多级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潜山县1983—2014年的马尾松毛虫越冬代、一代和二代幼虫发生的严重程度进行预测,研究历史符合率,并用2015年和2016年的实际发生情况验证。结果表明,平稳时间序列法,列联表多因子多级相关分析法计算简便,预测结果准确;BP神经网络法和马尔科夫链法预测结果非常准确。回归模型中以当代卵盛期卵量预测当代幼虫发生严重程度的一元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准确性高,其余一元回归模型预测结果稍差,多元回归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优于一元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理想的预测模型。
  摘要[1313]  PDF 383.08 K[926]   HTML
10种杀虫剂对蓝莓重要害虫黑腹果蝇生物活性的测定
  黄衍章,樊基胜,王朝伟,张春龙,江彤  2017,44(5):894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皖南山区危害蓝莓的一种重要害虫。采用药膜接触法测定了10种杀虫剂对黑腹果蝇成虫的生物活性。供试药剂以乙基多杀菌素的杀虫活性最高,溴氰虫酰胺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活性次之。乙基多杀菌素以15 mg·L-1处理后24 h和48 h试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8%和100.0%,处理后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6.90和1.74 mg·L-1。溴氰虫酰胺以40 mg·L-1处理后72 h试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3.7%。核型多角体病毒、甲氨基阿维菌素和苏云金杆菌按厂家推荐剂量处理后72 h对黑腹果蝇也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可作为防治蓝莓园黑腹果蝇的理想杀虫剂加以交替轮换施用。
  摘要[1258]  PDF 366.31 K[1322]   HTML
种植密度对桂糖37和桂糖40主要病虫害发生的 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罗霆,李毅杰,王泽平,周会,段维兴,梁强,黄诚华,林善海  2017,44(5):899
为了探讨较佳种植密度,为甘蔗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以桂糖37号和桂糖40号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种植密度:11.61、13.58、15.72、17.87和20.01万芽·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甘蔗主要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种量密度对桂糖37的出苗数有明显的影响,当下种量为17.87万芽·hm-2时,出苗数最多。而下种量密度对桂糖40的出苗数没有明显影响。两个品种的出苗率均随着下种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植密度对2个甘蔗品种新植蔗的黑穗病发生无明显影响。随着下种量增加,桂糖37梢腐病的发生逐渐加重,然后减轻。桂糖40甘蔗梢腐病较轻,规律不明显。2个品种的花叶病均表现为随着下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但2个品种的枯心率均随着下种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下种量分别与螟害枯心苗率和出苗数呈显著正相关。种植密度对甘蔗梢腐病、花叶病和螟害均有明显的影响。
  摘要[1125]  PDF 327.89 K[1029]   HTML
Pb、Cu胁迫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 细胞色素合成以及重金属吸收特性的影响
  陆干,李磊明,陶祥运,刘小红,司友斌  2017,44(5):905
通过水培试验,以玉米作为供试植株,研究Pb、Cu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细胞色素合成以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Pb、Cu单一胁迫下玉米根长较对照组均偏低,复合胁迫下根长随着Pb、Cu复合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玉米植株在重金属Pb、Cu单一胁迫下生物量变化不明显,但在不同水平Pb、Cu复合胁迫下,表现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增加,玉米植株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小。玉米叶绿素含量随着Pb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随着Cu浓度增加而降低;Pb、Cu单一胁迫下β-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Pb浓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随着Cu含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b、Cu单一胁迫下花青素含量较对照组均增大,Cu胁迫下花青素含量增加更明显,最低增加0.65%,最高增加21.25%。玉米不同器官对Pb、Cu积累有一定差异,在单一重金属胁迫下Pb、Cu在玉米体内积累量与胁迫浓度呈正相关,分布顺序为根系>茎叶,根部是积累Pb、Cu主要器官。Pb、Cu复合胁迫下加剧了重金属向玉米体内的迁移累积,随着Pb、Cu复合胁迫浓度的增大,根部吸收Pb、Cu逐步增大,而茎叶吸收Pb、Cu趋于平稳。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细胞色素的合成取决于被胁迫的重金属类型,β-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植株体内Pb含量显著正相关,花青素含量与Cu含量显著正相关, 揭示Pb对β-类胡萝卜素诱导作用强、Cu对花青素诱导作用强。
  摘要[1290]  PDF 525.21 K[1077]   HTML
油菜秸秆与蓝藻混合堆肥及其产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时君,吕得林,乔子涵,刘伸伸,巫厚长  2017,44(5):912
为了研究油菜秸秆与蓝藻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了油菜秸秆与蓝藻混合及堆肥盆栽玉米的实验。设置了4组不同比例的油菜秸秆与蓝藻混合高温好氧堆肥处理,根据堆肥腐熟水平和肥效,筛选出油菜秸秆:蓝藻为3:2的处理,将其堆肥盆栽玉米,与施复合肥和不施肥处理比较分析玉米生长及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油菜秸秆和蓝藻按不同比例混合堆肥过程中pH均维持在7~9,符合好氧堆肥对pH的要求,35 d后堆肥GI(germination index)在80%以上,达到完全腐熟标准。油菜秸秆与蓝藻按照3:2混合堆肥腐熟后,C/N从22.9降低为18.4,肥效(N+P2O5+K2O)为6.73%,优于其他各组。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施堆肥和复合肥处理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株高与叶面积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在玉米收获后株高、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但堆肥处理与复合肥处理玉米生长、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油菜秸秆与蓝藻按照3:2比例混合好氧堆肥,35 d后完全腐熟,在肥效与安全性方面可以替代普通复合肥。
  摘要[1232]  PDF 353.14 K[994]   HTML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唐章林,罗艺,李阳阳,耿晓宇  2017,44(5):918
杂交育种是油菜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为研究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提高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近红外光谱法(NIRS)测试了208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2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均达到极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的类平均法在聚类阈值λ=4.86处将208份资源划分为6大类,其中第1大类包含170份资源,在聚类阈值λ=3.70处第1大类比较明显的分为4个亚类;通过聚类分析的离差平方和法在聚类阈值λ=27.00处参试资源比较明显的分为7大类。综合2种聚类分析结果最终将208份资源分为13个类群。
  摘要[1064]  PDF 634.29 K[866]   HTML
不同处理方式对草莓贮藏保鲜的影响
  黄玮婷,刘静,吴洁,郭清云,方中明  2017,44(5):924
通过研究45℃预热处理和冰浴2种物理处理方式,以及柠檬酸、CaCl2和维生素C等复合化学处理方式对草莓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探究了不同保鲜处理方式对贮藏4 d和6 d后草莓的外观、硬度、失重量、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SOD酶活性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筛选最适的保鲜剂浓度及贮存条件。结果表明,冰浴处理30 min能明显保持草莓外观与硬度,有效维持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柠檬酸处理1 min能显著提高草莓的SOD酶活性,2%柠檬酸+3%CaCl2处理1 min能明显维持草莓保鲜中重量,2%柠檬酸+2%维生素C处理1 min能显著保持草莓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综合分析表明,采用2%柠檬酸+2%维生素C处理1 min能较大程度的保持采后草莓的外观、硬度、口感及营养品质,保鲜期达6 d以上,可用于草莓采后保鲜。
  摘要[1304]  PDF 734.52 K[1109]   HTML
聚乳酸薄膜处理对黄花菜保鲜效果分析
  顾岩岩,徐璐,付正义,程树军,顾金楼  2017,44(5):929
聚乳酸(PLA)是一种完全生物降解材料,为研究PLA薄膜对黄花菜的保鲜效果,以聚乙烯(PE)薄膜为对照,用不同厚度PLA薄膜对黄花菜进行了气调保鲜处理,在(25±1)℃贮藏期间对黄花菜的相关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PLA薄膜O2和CO2透过率低于PE薄膜,贮藏期间形成低氧高二氧化碳气体环境,抑制黄花菜呼吸作用,可明显减缓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叶绿素和抗坏血酸(Vc)含量的下降,抑制细胞膜渗透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延长黄花菜的贮藏保鲜期至10 d,而PE薄膜仅能贮藏6 d,厚度25 μm的PLA薄膜保鲜效果最好。
  摘要[1137]  PDF 574.81 K[1094]   HTML
基于样本熵与决策树调节算法的轴承故障识别
  李六杏,周黄丽  2017,44(5):936
轴承故障是导致机器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更好地识别出故障类型,使用一种包络样本熵和决策树门限值自适应调节算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将信号分解成若干IMF之和,选取包含丰富故障信息的IMF求其包络信号的样本熵,最后通过决策树自适应调节门限值准确判断出轴承故障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通过反馈减少运算量,而且能够通过决策树门限值的自适应调节来提高轴承故障的识别率,综合识别率可达到96.75%。
  摘要[1280]  PDF 536.33 K[950]   HTML
玉米穴施肥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吴然然,张刘扬,钱梵梵,蔡海涛  2017,44(5):941
针对玉米施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款穴施肥装置。首先阐述了装置的工作原理,再利用Matlab软件建立数学模型,之后将得到的各部件尺寸的数值在Catia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构建基于Adams软件平台下的运动学模型及基于Abaqus的多体动力学穴施机-土壤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入土机构能等穴施间距施肥,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平均施肥深度为86.3 mm,施肥深度合格率83%,均符合技术要求。本研究提供一种减少机械与土壤阻力的穴施机构设计,为同类机具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摘要[1210]  PDF 573.10 K[1267]   HTML
柱状竹炭基肥挤压造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魏春辉,任奕林,苑晓辰,邓宇玄,周广生  2017,44(5):947
为探索挤压造粒工艺对竹炭和木醋液加以利用,用来制备成型质量优良的柱状竹炭基肥,将自制的挤压成型模具与万能试验机相结合搭建成挤压造粒平台。以抗渗水性、密度和抗压强度作为成型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来考察粘结剂种类、粘结剂添加量、竹炭含量、成型压力和模孔孔径5个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成型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粘结剂种类、粘结剂添加量、成型压力和模孔孔径对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竹炭含量对抗压强度影响不显著;粘结剂种类、粘结剂添加量和模孔孔径对抗渗水性影响显著,竹炭含量、成型压力对抗渗水性影响不显著;粘结剂种类、竹炭含量对密度影响显著,其他因素对密度影响不显著。运用综合平衡法得到的最佳组合方式为:竹炭含量50%、粘结剂为木质素磺酸钠、粘结剂添加量为20%、成型压力为10 MPa、模孔孔径为5 mm。此条件下,成型质量最佳,抗压强度为36.90 N,密度为1.190 g·cm-3,抗渗水性为93.45 min。
  摘要[1175]  PDF 410.35 K[852]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