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本期封面
  

茶与食品科学

黄板防治和化学防治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比较
  王昀,陈亦然,张勇,张灿,韦朝领,杨云秋  2017,44(4):553
为明确黄板防治和化学防治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差异,采用黄板诱集方法在2015年6—11月进行连续调查取样,研究了2种类型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主要节肢动物发生量。结果表明,黄板防治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和粉虱的发生量显著低于化学农药防治茶园,中性昆虫和蚜虫发生量显著高于化学防治茶园,寄生蜂发生量无显著差异。除去蚜虫迁飞这一时期,黄板防治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高于化学防治茶园,2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益害比都在7月初出现最大峰值,黄板防治茶园最高达2.095:1,农药防治茶园最高达1.809:1。适时使用黄板防治较化学防治能更好的控制茶园常见同翅目害虫发生量,并较好保持节肢动物群落的群落多样性。茶园使用防治措施应注意7月初和10月份2个特殊时期。
  摘要[1343]  PDF 333.11 K[1088]   HTML
四球茶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
  黎瑞源,邢辉,申铁  2017,44(4):558
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拼接获得的99 741条四球茶嫩叶Unigenes进行了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位点分析,共揭示了23 732个SSR位点,分布于18 552条Unigenes中,SSR发生频率为23.79%;含有SSR位点的Unigenes的总长度为226 188 bp,SSR位点间的平均距离为1/2.07 kb,重复长度平均长度为9.53 bp。在四球茶转录组SSR中,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总SSRs的47.53%和25.92%;在181种重复基元类型中,优势重复基元分别是AG/CT、A/T、ACC/GGT,分别占总SSRs的41.38%、22.10%和6.49%,共占总SSRs的比例达69.97%。
  摘要[1885]  PDF 296.20 K[1047]   HTML
冷冻处理对糙米水分迁移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张言秋,杜先锋  2017,44(4):563
以糙米为原料,采用低场核磁和扫描电镜研究冷冻处理对糙米水分迁移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低场核磁结果表明,冷冻处理后,糙米结合水横向弛豫时间和质子密度达到稳定时的时间为未冷冻处理糙米的1/3;扫描电镜实验结果证实冷冻后糙米表面有裂痕产生且糙米内部淀粉颗粒之间缝隙增大,说明冷冻处理增加了糙米的吸水速率。
  摘要[1864]  PDF 566.95 K[1676]   HTML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
  桑秀梅,王晶,赵杰,高品,刘萍,殷志敏  2017,44(4):567
利用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γ-PGA),主要对其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先通过单因素优化及PB试验筛选重要因子,然后利用Box-Behnken优化发酵工艺最佳组合,获得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和最佳培养条件,且在摇床水平上使γ-PGA产量由最初的6.03 g·L-1提高到10.98 g·L-1。接着通过对补料工艺的探索,确定了最佳补料时间和补料配方,最后在5 L发酵罐上进行了放大生产,最终γ-PGA的最高产量可达到31.18 g·L-1
  摘要[1517]  PDF 609.00 K[1585]   HTML
响应面优化泡沫法提取紫苏饼粕蛋白的工艺
  吴存兵,张钰涓,邵伯进,陶维春,吴君艳,姜娟,浦静  2017,44(4):574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泡沫法提取紫苏蛋白工艺,为紫苏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浸泡温度、液料比和浸泡时间3个因素为自变量,紫苏蛋白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紫苏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得到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响应面分析,紫苏饼粕蛋白提取率对浸泡温度、液料比和浸泡时间二次方程模型为:Y=13.21-2.21A-0.21B-1.38C-0.15AB-2.43AC-1.78BC-3.37A2-4.43B2-1.99C2R2=0.9544),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其中浸泡温度对紫苏蛋白提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浸泡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其有极显著影响,液料比和浸泡时间对其有显著影响。确定紫苏蛋白提取率的最佳条件为:浸泡温度53 ℃,液料比10:1 mL·g-1,浸泡时间114 min,在此最佳试验条件下,紫苏蛋白提取率为13.91%,与理论预测值相比,其相对误差约为2.10%。试验建立的由响应面设计优化紫苏蛋白泡沫法提取工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实际预测,即该响应面试验设计对泡沫法分离提取紫苏蛋白工艺的优化结果是有效的。
  摘要[1382]  PDF 560.26 K[1193]   HTML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茶叶中3种磺胺类抗生素
  陈海燕,叶文玲,樊霆  2017,44(4):580
研究茶叶中磺胺嘧啶(SDZ)、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噁唑(SMZ)3种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检测方法,优化了提取方法,确定以甲醇为提取剂,超声波提取10 min,浓缩仪浓缩,衍生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的方法。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茶叶中SDZ、SM2和SMZ的添加回收率为70.5%~131.1%,在茶叶中的检出限为0.002~0.003 mg·kg-1,该方法的灵敏度、精确度、准确度均较高。对安徽省13个茶叶样品检测结果表明,3种SAs 均未检出。
  摘要[1728]  PDF 331.94 K[1215]   HTML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AO血型基因外显子7 和外显子8遗传特征分析
  潘伟荣,查星琴,霍金龙,卿玉波,肖晶,魏红江,曾养志,成文敏  2017,44(4):584
猪的UDP-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UDP-N-acetylgalactosamine transferase,UDP-GalNAc)是负责转移一分子的N-乙酰-D-半乳糖胺基(NAcGa1)到H底物上形成A抗原,从而决定A型血的转移酶,AO血型系统的A基因编码A转移酶。采用PCR技术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版纳微型猪近交系UDP-GalNAc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进行多态性分析,均仅检测到1种基因型。通过序列比较发现,版纳微型猪近交系UDP-GalNAc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与NCBI 数据库中14个其他物种的ABO血型基因存在较高的同源性。与人相比,猪外显子7第92~97位缺失编码两个氨基酸的6个碱基。构建的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与牛、羊、鲸亲缘关系最近。
  摘要[1501]  PDF 1008.35 K[1718]   HTML
基于Maxent模型的越冬白头鹤适宜生境预测
  郝雪娜,吴艳兰  2017,44(4):591
依据2013—2014年冬季野外调查的白头鹤分布点数据,结合2011—2015年间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已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中记录的白头鹤分布点信息,基于气候、地形、水系、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干扰5类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安徽省越冬白头鹤适宜生境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已建自然保护区对白头鹤适宜生境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达优秀水平;距主要水源距离、1月份平均最低温、12月份平均最低温和距主要道路距离是影响白头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模型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45.3%、21.4%、19.3%和7.6%。白头鹤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升金湖上湖和菜子湖,少量分布在龙感湖沿岸、武昌湖东岸及其东部的长江干流沿岸,其中核心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为45 980 hm2。空缺分析表明,已建自然保护区覆盖了60.1%的核心适宜生境,尚有18 346 hm2的核心适宜生境处于保护区之外,需要在重点管理保护区的同时,对保护区之外的核心适宜生境给予更多关注。
  摘要[1507]  PDF 739.67 K[1154]   HTML
酵母培养物在育肥猪中应用效果
  马元山,蔡东东,周明,王孟春,管震宇  2017,44(4):598
为研究酵母培养物(YC)在育肥猪中的应用效果,选取90头健康的、体重约为6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头。用猪场常规饲粮喂第1组(对照组)猪;在第2组(试验组)猪饲粮中添加加YC,并对其他原料比例适当调整,使2组饲粮主要养分含量相似。饲养试验周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猪日均增重较对照组提高了11.84%(P<0.05),饲料转化率提高3.58%(P<0.05)。(2)试验组猪血糖较对照组增加了41.96%(P<0.01),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提高了17.21%(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降低了15.05%(P<0.01),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降低了21.13%(P<0.01),血清尿素氮减少了5.49%(P<0.05),血清丙二醛降低了8.72%(P<0.05)。(3)试验组猪背最长肌、肝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3.58%(P<0.05)、6.23%(P<0.05),肝中丙二醛降低了6.03%(P<0.05),背最长肌滴水损失量降低了44.41%(P<0.01),背最长肌亮度(L*)提高了3.57%(P<0.05)。基于试验结果推断,YC可促进育肥猪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猪体营养生化代谢,增强组织细胞稳定性,提高猪体抗氧化能力和猪肉保健价值。
  摘要[1586]  PDF 374.55 K[1281]   HTML
一株青贮用高性能乳酸菌的筛选
  罗红霞,张俊,王建,李晓红,李志敏  2017,44(4):604
为筛选优良青贮饲料添加剂,从德国南部山区苜蓿制备菌粉中分离得到5株乳酸菌。通过对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RNA相结合方法进行鉴定,对5株外源乳酸菌和常规优势菌株7的生长曲线测定和产酸性试验,得到3株高性能乳酸菌,并对这3株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R1、R5为植物乳杆菌,R2 、R3和R4为屎肠球菌;菌株R 1、7和R 5生长迅速、产酸能力较好;T>50℃时,菌株R1比R5、7耐温能力强,pH<2.5时,菌株R1的适应能力比菌株7、R5强,菌株R1比菌株R5、7抑菌能力强,外源品种R1可作为制备乳酸菌青贮饲料添加剂新的优良菌株。
  摘要[1369]  PDF 424.32 K[1139]   HTML

林学

油茶上几株类拟盘多毛孢菌的鉴定
  姜育龙,周应科,马可臻,毛杨柳,于雪腾,刘依,侯成林  2017,44(4):609
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like fungi)是油茶上重要的病原菌,能够引起病害并造成损失。从安徽省旌德县庙首林场油茶病叶中分离到6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采用形态学结合3基因(ITS+TUB+TEF)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结果显示,6株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属于4个种,其中Pestalotiopsis chamaeropis为已知种,系油茶上首次报道,其余3个为系统发育种,由于缺乏足够菌株,没有进一步描述,菌株致病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预示油茶中可能有更多的未描述的类拟盘多毛孢属的种。应对全国油茶类拟盘多毛孢属真菌的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为油茶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摘要[1729]  PDF 962.45 K[1443]   HTML
氯化钠胁迫对香樟幼苗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王金平,张金池,岳健敏,傅致远,印荣华,陈义高  2017,44(4):617
通过研究氯化钠胁迫下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为香樟耐盐性的研究以及沿海地区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温室大棚中培育的实生香樟幼苗为实验材料,设置2‰、6‰ 2种盐梯度(质量浓度),清水为对照(CK),通过测定苗高相对生长量、基径相对生长量以及受胁迫后第7天(初期)、第39天(前期)、第76天(中期)、第120天(后期)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色素和荧光参数,研究盐胁迫对香樟光合机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樟幼苗受胁迫程度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加深;6‰的盐浓度能显著抑制香樟生长,严重损害其光合机构;2‰的盐浓度胁迫下,香樟的生长量和光合功能并未受显著影响,胁迫后期,香樟可能由于气温显著降低而进入冬季休眠,耐盐性降低,2‰的盐浓度也影响了其光合机构功能,而此时CK光合功能也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2‰的盐浓度处理。
  摘要[1555]  PDF 507.84 K[938]   HTML
不同种源臭椿果实内含物分析
  叶楠,徐琴平,曹福亮,汪贵斌  2017,44(4):623
以新疆鄯善、湖南浏阳、江西九江、甘肃天水和陕西汉中等5个种源地野外采集的臭椿果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臭椿果实中的内含物,鉴定其脂肪酸组成及各成分的分子式。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臭椿果实中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脂肪酸成分相同,但各组分含量有差异。5个种源地的臭椿果实中都鉴定出10种脂肪酸且这10种脂肪酸碳链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碳16到碳19之间。
  摘要[1516]  PDF 373.19 K[1337]   HTML
闽楠天然次生林树种间联结性分析
  游晓庆,潘萍,彭诗涛,臧颢,欧阳勋志,宁金魁,黎芳,曹梦  2017,44(4):630
应用方差比率法、2×2列联表的χ2检验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闽楠天然次生林重要值较高的15个主要树种进行联结性分析,同时对目的树种闽楠不同生长期与其他乔木层树种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间总体关联性检验表明15个树种总体种间呈不显著正关联,种间联结较为松散,树种的分布有一定的独立性;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为0.91,检验显著率为9.52%。(2)林分中闽楠大树(20 cm≤DBH)、中树(10 cm≤DBH<20 cm)、小树(5 cm≤DBH<10 cm)与其他乔木层树种所形成的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86、0.76和0.69,其检验显著率分别为11.43%、8.57%和5.71%,均表现为大树>中树>小树,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群落处于不稳定发展阶段。
  摘要[1774]  PDF 468.85 K[1169]   HTML
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规律
  贾汉森,段劼,马履一,杨欣超,王少明,米锋  2017,44(4):636
为研究林龄对刺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样地调查与实测生物量的基础上,对河南省洛宁县灌木林人工改造的8、15和22年生刺槐人工林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刺槐林及同区域灌木林不同层次的的碳含量(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0~50 cm)),结合生物量及土壤数据分析其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层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各器官碳含量在42.60%~50.92%之间,大小顺序为:树干>树皮>树枝>根桩>树叶>粗根>小根>大根>中根>细根;各林分的灌草层、枯落物层碳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层碳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灌木林及8、15和22年生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8.96、99.78、110.85和132.75 t·hm-2,对比灌木林,8、15和22年生刺槐林碳储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60、2.13和2.44 t·hm-2·a-1;乔木层及土壤层是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来源,两者占生态系统碳储量85.14%~96.63%。随种植年限增加刺槐林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下降而乔木层碳储量比重逐渐上升,灌草层、枯落物层碳储量无明显变化规律。
  摘要[1569]  PDF 394.08 K[1131]   HTML
安徽乌桕优良单株选择及经济性状分析
  骆绪美,黄志军,程明伟,韩文妍,王虎,胡尚升,傅松玲  2017,44(4):643
通过在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连续3年的乌桕优良单株选择,决选出合6、金4、金8、黟4和黟5等优良单株。5株单株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结果枝比例、千粒重等数量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小,千粒重≥153 g,全籽含油率≥43.5%,结果枝比例≥80%,均达到优良单株标准。对优树经济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桕单位冠幅产量与果序种子数、叶形指数、千粒重和结果枝比例呈正相关,全籽含油率中皮油比例和梓油比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各单株中相差较大。
  摘要[1387]  PDF 344.55 K[1014]   HTML
间伐对杉木低效林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蔡卫兵  2017,44(4):649
以15年生杉木低效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间伐强度为20 %(T20)、30 %(T30)、40 %(T40)及未间伐(T0)4种间伐处理,探讨间伐2年后杉木林下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变化,并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间伐成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间伐对林下植物生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且林下植物种类、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加,T0、T20、T30和T40处理林下分别出现0种、12种、14种和16种植物;(2)间伐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伐后杉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水解氮含量增幅依次为2.20~38.08 g·kg-1、0.19~0.98 g·kg-1、6.36~13.99 g·kg-1和19.13~154.19 mg·kg-1;(3)综合评价得到T0、T20、T30和T40处理的间伐成效指数值依次为0.294、0.503、0.724和0.732,说明T30、T40处理的间伐成效要明显好于T20处理。因此,建议对密度较大的杉木低效林按照30%~40 %的株数间伐强度进行间伐改造,并保留阔叶树种,以形成多树种、结构比较稳定、生态和经济效益更高的针阔混交林,实现可持续经营。
  摘要[1349]  PDF 285.16 K[1001]   HTML

资源与环境

毛木耳中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多残留分析方法
  吴延灿,商鲁宁,戚传勇,荚力,苏漪玲,董玉平,操海群  2017,44(4):654
建立毛木耳上联苯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等6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5%脱活)柱层析净化,石油醚/乙酸乙酯(V/V=98/2)淋洗液洗脱,淋出液浓缩后用正己烷定容供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供试6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添加浓度为0.005~0.5 mg·kg-1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0;添加回收率为81.68%~96.39%,RSD为1.87%~5.82%,最低检测浓度为 0.005 mg·kg-1;多残留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摘要[1491]  PDF 390.31 K[1113]   HTML
菌剂添加对牛粪堆肥氮素变化及腐熟度影响
  王守红,朱凌宇,徐荣,张家宏,寇祥明,王桂良,韩光明,唐鹤军,毕建花  2017,44(4):659
为揭示外源菌剂添加条件下牛粪堆肥氮素变化规律,探明菌剂组成对氮素转化和腐熟的影响机制,优选兼有保氮和促腐作用的功能菌剂配方,采用正交设计法,设置4个菌剂配方,并以加入商品菌剂和自然堆肥作为对照,研究牛粪堆肥过程的氮素变化和腐熟程度。结果表明,堆肥过程的降温腐熟阶段氮素有较大损失,以全氮、有机氮、铵态氮降幅较大。组成中较高比例的霉菌和酵母菌在降低全氮和有机氮的损失及促进腐熟方面作用显著;菌剂配比不当反而会影响腐熟。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绿色木霉:黑曲霉:酵母菌=0.5:0.5:1:1:2的菌剂配比,腐熟质量及保氮效果最好,优于市售菌剂。改善降温期真菌种群丰度和比例,是改良配方的关键。
  摘要[1418]  PDF 510.77 K[1255]   HTML
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田思萌,於冉,江礼婷  2017,44(4):665
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的六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结果发现,优化的土地利用系统,无论从土地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还是碳减排和生态价值的实现等,均优于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系统。因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比上级规划下达的硬性指标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规划区域实际;土地利用系统碳排放的减少和生态价值的提高,正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所倡导的。
  摘要[1479]  PDF 396.80 K[1100]   HTML
京津冀地区气候类型划分及其动态变化
  郝然,王卫,郝静  2017,44(4):670
按照与现行全国气候分类或分区方案具有可比性和同时反映京津冀地区气候分类的特殊性原则,以京津冀地区56个气象站点1961—1990年和1981—2010年2个时段的累年月值和日值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指标划分温度带,应用校正的FAO56-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潜在蒸散量并计算年干燥度,采用年干燥度指标并参照地带性植被土壤分布界线划分干湿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划分6种气候类型。2个时段的气候类型时空变化表明,近30年来京津冀地区暖干化趋势明显,突出表现在,中温带南界明显北移,中温带范围缩小,而暖温带范围扩大。从局地尺度看,区域西北部和南部的邢台、邯郸变暖趋势最为明显,变暖趋势最小的是包括承德南部、唐山北部的燕山山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变干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西北部地区,变化较小的是区域东北部和西南部。
  摘要[2285]  PDF 895.01 K[426]   HTML
图们江流域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杨亮,朱卫红,熊琪,曹光兰,金日  2017,44(4):677
以中国一侧图们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流域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85个表层土壤样本,对Cr、Ni、Cu、Zn、As、Cd和Pb这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污染来源,通过地质累积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GNI)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并结合GIS技术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图们江流域湿地土壤7种重金属中Cu、As、Cd和Pb污染情况显著。Cu、Zn、As和Pb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Cr、Ni和Cd主要由自然因素影响。图们江流域湿地土壤重金属新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总体上基本处于偏中度到中度,其中As污染较为严重;潜在生态危害污染评价总体上处于轻度;其中Cd污染较为严重。从整体流域分界上看,污染程度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从整体空间分布上看,污染程度由西向东表现为先升高在降低,由北向南表现为降低。
  摘要[1458]  PDF 587.03 K[1094]   HTML
螯合剂对Ni污染土壤中紫花苜蓿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谢芳芳,李信用,夏焕焕,丁艳萍,李玲*  2017,44(4):684
通过盆栽紫花苜蓿实验,考察EDTA和柠檬酸(CA)对供试土壤中Ni各个形态分布、紫花苜蓿生理指标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施加EDTA/CA浓度为5.0/2.5 mmol·kg-1时,对土壤中Ni的活化效果较好,其水溶态含量是对照组的48.2倍,紫花苜蓿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232.0%;施加EDTA/CA浓度为2.5/5.0 mmol·kg-1时,紫花苜蓿转运系数最大,是对照组的194.3%;紫花苜蓿细胞通透性随螯合剂总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施加EDTA/CA浓度为5.0/10.0 mmol·kg-1时最大,比对照组增大206.3%;施加EDTA/CA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土壤蔗糖酶酶的激活率与CA施加量显著相关(P<0.01)。研究认为,将EDTA/CA适当配比后施加,既可以减少螯合剂的用量,又可以较好地提高紫花苜蓿富集土壤中重金属Ni的效果。
  摘要[1328]  PDF 436.05 K[953]   HTML

生物学

双分子荧光互补法(BiFC)精确MICOS复合物精细结构
  刘文晓,闫朝君,宋质银  2017,44(4):690
在真核细胞中,线粒体是能量合成与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线粒体是双层膜细胞器,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中MICOS复合物对于线粒体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Mic60、Mic19和Mic10是MICOS复合物核心组成蛋白。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方法在活细胞中直接观察研究MICOS复合物中各组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Mic60可以与Mic19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而Mic60与Mic10的相互作用较弱。
  摘要[1557]  PDF 622.73 K[2160]   HTML
干旱胁迫下德景天叶片超微弱发光与活性氧的关系
  梁爽,白杨,闫宇彤,李连国,郭金丽  2017,44(4):695
以德景天为试材,研究其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及施加过氧化氢(H2O2)和苯甲酸钠处理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超微弱发光(UWL)和活性氧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过程中,PEG处理和对照的德景天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持续上升,UWL均下降;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PEG处理的O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高于对照,UWL强度均低于对照。施加H2O2和苯甲酸钠处理PEG模拟干旱胁迫过程中,PEG+H2O2处理、PEG+苯甲酸钠处理和PEG处理(对照)的O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持续上升,UWL均下降。在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H2O2处理的O2-产生速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高于对照,苯甲酸钠处理后三者均低于对照;H2O2处理的UWL强度均低于对照,苯甲酸钠处理的UWL强度均高于对照。在德景天干旱胁迫及活性氧处理干旱胁迫过程中,UWL强度均随着活性氧的积累而下降;干旱胁迫下,施加H2O2处理加剧了活性氧的上升积累,同时加剧了UWL强度下降;施加苯甲酸钠处理缓减了活性氧的上升积累,同时缓减了UWL强度的下降。以上结果说明,干旱胁迫引发UWL强度降低,活性氧积累不是引起UWL变化的主要来源。有可能活性氧是UWL的来源之一,但存在其他因素对UWL的影响更强,导致活性氧的变化并不能体现UWL的变化趋势。
  摘要[1389]  PDF 346.14 K[1014]   HTML
纳米银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刘鑫,任艳,周子军,吴跃进,张从合,宋远辉  2017,44(4):702
纳米银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菌材料,具有抗菌高效、广谱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但纳米银的抗菌机理尚不明确。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银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阐述其应用情况,最后提出需要关注使用纳米银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以利于其更好应用。
  摘要[1601]  PDF 333.16 K[3464]   HTML

植物保护

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土壤中的 定殖以及对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代玉立,潘月敏,樊淼,甘林,杨秀娟,陈福如,高智谋  2017,44(4):709
通过双抗药性标记法(抗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根际土壤的定殖。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后2~6 d内,油菜植株上RSS-1R菌株的平均菌量从 3.67×105 cfu·g-1鲜组织下降到1.00×103 cfu·g-1鲜组织;到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即检测不到RSS-1R菌株;喷雾处理3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菌株RSS-1R种群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根处理后,菌株RSS-1R可在油菜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30 d以上,且其种群数量无显著变化。同时研究了RSS-1R菌株对油菜周围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处理2~10 d后,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由6.30×106 cfu·g-1湿土下降到 3.00×105 cfu·g-1湿土,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喷雾处理1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是处理后2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菌量显著增加。灌根处理后,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3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无论是喷雾还是灌根处理均不影响油菜植株或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
  摘要[1387]  PDF 784.20 K[1469]   HTML
端大蓟马取食对豆科植物防御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沈登荣,何超,徐慧琼,雷映红,朱敏瑜,田学军,袁盛勇  2017,44(4):716
以3种豆科植物(菜豆、豇豆和蚕豆)为植物材料,研究端大蓟马成虫和若虫取食胁迫3种豆科植物后,其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3种酶活性和MDA含量逐渐升高。若虫和成虫取食胁迫可引起3种酶活性和MDA含量上升,其中若虫取食胁迫下的3种酶活性和MDA含量最高。端大蓟马的取食胁迫可引起3种豆科植物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显著增加(P<0.05)。表明豆科植物SOD、POD、CAT和MDA变化与植物种类、端大蓟马虫态和取食时间有关,豆科植物的抗性与体内的POD、CAT和MDA有密切联系。
  摘要[1719]  PDF 312.25 K[958]   HTML

作物学

小麦单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QTL分析
  王升星,牛影,陈聪灵,郑乐,马欢欢,时曼丽,秦学峰,黄陈,朱玉磊,张海萍,卢杰,常成,马传喜  2017,44(4):720
探索和鉴定调控小麦产量因子的基因位点有助于产量的遗传改良。以安农0711/烟农19 BC1F2回交群体(680个家系)为供试材料,单粒播种,于黄熟期测定单株有效穗数,收获后测定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上述单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QTL定位。结果表明,控制千粒重的QTL有3个,主要分布在染色体1D(2个)和4B(1个)上,分别位于标记区间Xcfd27- Xwmc432,Xwmc432-Xcfd61和Xwmc89-Xwmc48;控制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的QTL均各有2个,分别位于染色体1A和5D的相同区间Xwmc312-Xwmc120和Xgwm271- Xcfd18;没有检测到控制穗粒数的QTL位点。
  摘要[1760]  PDF 408.46 K[1272]   HTML
硒酸钠添加下苗期水稻中硒-汞的分布特征
  贺宇,袁林喜,汤杰夫,尹雪斌  2017,44(4):726
  摘要[1136]  PDF 416.28 K[972]   HTML
不同栽培方法对苦荞内源激素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时政,高丙德,郭晓恒,程丽佳,雨田  2017,44(4):732
  摘要[1017]  PDF 278.63 K[896]   HTML

工程技术

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行走底盘碾压率的模拟与分析
  雷志强,张国忠,彭少兵,卢康,付建伟,查显涛,周勇  2017,44(4):738
为减少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收获再生稻头季时行走底盘对留桩的碾压率(履带碾压面积与收割面积的比值),以利于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并改善再生季稻米品质,基于履带式车辆设计理论,以割幅Z、轨距B、履带接地长度L、履带宽度b、转向半径R0、底盘中心轴线与割台割刀纵向距离X为影响因素,建立了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行走底盘结构模型及其田间直行转弯碾压模型,以种植行距i,株距c,穴径br的水稻为对象,对上述各参数对碾压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他参数相同条件下,直行时,碾压率δ1随割幅Z与履带宽度b的比值增加而减小;转弯时,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碾压率δ2随转向角度θ增大而减小,随转向半径R0的增大而减小;碾压率不受底盘中心轴线与割台割刀纵向距离X的影响;轨距B以及割幅Z与轨距B之差为行距和株距的公倍数时有利于减少碾压率;在相同接地比压条件下,割幅Z增加有利于减少碾压率。为减少碾压率,全履带式再生稻收割机结构设计时,在满足接地比压前提下,应减少履带宽度b和接地长度L,增大割幅Z,轨距B取行距和株距的公倍数,割幅Z与轨距B之差为行距和株距的最小公倍数,采用回转式行走路径;结合田块形状与面积,优先选用较大转向半径R0;在农艺上,建议水稻种植行距与株距有整数倍关系。
  摘要[1420]  PDF 569.83 K[1442]   HTML
离子色谱法测定伊班膦酸钠注射液主成分的方法探讨
  黄进宝,葛高飞,吴涛  2017,44(4):744
为建立一种药物伊班膦酸钠注射液主成分-伊班膦酸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采用Ion Pac AS18 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利用在线淋洗液发生器自动产生氢氧化钾梯度淋洗液(12~70 mmol·L-1,时间程序为17 min),并使用自动再生抑制型电导检测。结果表明,伊班膦酸浓度在0~75.25 μg·mL-1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0.9995,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供试液重复进样5次,峰面积RSD为0.21%,保留时间RSD为0.01%,理论板数均大于50 000,方法系统适用性良好;5份供试样品溶液伊班膦酸含量的RSD值为0.80%,小于等于2.0%,方法重复性良好;供试样品3个浓度水平的回收率均在99%~101%之间,加标回收率试验的RSD均小于1.00%,符合药品规定要求。该方法稳定、重复性好且回收率高,可满足伊班膦酸钠注射液中主成分含量的测定要求。
  摘要[1263]  PDF 363.11 K[1129]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