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
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 谢寅峰,张志敏,张颖颖,李颖,尚旭岚,方升佐 2015,42(4):493 褐变是导致青钱柳组织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维生素C(VC)、植酸(PA)和柠檬酸(CA)3种抗氧化剂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褐化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率,促进愈伤组织生长,抑制培养过程中细胞质膜透性的增加。其中VC的处理效果较为明显,PA其次;最适浓度分别为VC 100 mg·L-1 、PA 250 mg·L-1 和CA 50~100 mg·L-1 。VC 100 mg·L-1 处理的愈伤组织鲜重增长率比对照增加73.88%,褐化率和细胞膜透性分别比对照低56.52%和45.75%,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适当浓度的抗氧化剂使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但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抑制作用总体上不明显。总之,适当浓度的3种抗氧化剂处理能有效降低青钱柳愈伤组织褐化及其产生的伤害,促进生长,对PPO活性的调控可能不是其控制褐化的主要方式,有关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 [1164] PDF 267.67 K [1024] HTML
皖南山区马尾松地径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张余田,陶涛,樊丙玉,凌化矾,张晶 2015,42(4):499 利用皖南山区330株马尾松样木调查数据,选用6种一元材积回归方程,拟合各模型参数,建立了马尾松材积与地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适用性检验。结果表明,皖南山区马尾松材积与地径最佳关系模型为Y =49.4672(1- exp(-0.00706x ))2.9309 ,相关指数(R )为0.96,总相对误差(RS )为-0.18%,符合森林资源调查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皖南山区马尾松地径一元材积表,为该区域林政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要 [1218] PDF 288.30 K [954] HTML
不同品种授粉对长山核桃坐果及果实性状的影响 毛明振,傅松玲,姚小华,常君,邵慰忠,傅国林,邓伟平 2015,42(4):504 以9个授粉品种对5个长山核桃无性系进行人工授粉,探讨不同授粉品种对长山核桃坐果率及果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无性系的父本方差贡献率均高于50%,同一母本下,不同父本的杂交组合之间坐果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父、母本之间表现出交互作用,除核果质量的父本间差异不显著,其余性状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5个杂交组合内7个性状指标的变异幅度很大,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无性系21号单果质量,达到26.33%,最小的是无性系13号核果径,为1.53%;根据各杂交组合单株间坐果及果实性状的差异情况,为5个母本筛选了适合的父本作为与其配置的授粉品种,如 35号和建林1号可为无性系104授粉,1号、34号和建林1号可为无性系28号授粉,5号和127号可为无性系21号授粉,34号和6号可为无性系13号授粉,以及35号、52号和建林1号可为无性系11号授粉。
摘要 [1016] PDF 340.30 K [854] HTML
硼酸复配低分子酚醛树脂改性速生杨木阻燃性能研究 王磊磊,岳孔,陆伟东,刘伟庆 2015,42(4):511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对硼酸复配低分子酚醛树脂(简称B-PF)的热性能进行表征,利用该树脂浸渍改性国产速生杨木,研究其对速生杨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料配比为n (苯酚): n (甲醛):n (硼酸):n (氢氧化钠)=1:1.9:0.3:0.3的条件下合成的B-PF,pH值为7.90,固含量为49.3%,固化温度为129.5℃,常温下储存期大于90 d,与酚醛树脂(PF)相比,B-PF颜色浅,用其制备的改性材能够较好地保持木材原有的色泽和纹理;升温至700℃时B-PF的残重率达到73.0%,较PF提高25.86%;B-PF固含量在20%以上时,改性速生杨木阻燃性能从易燃提高至难燃等级,固含量为40%的B-PF改性速生杨木的氧指数为43.4%,较未处理材提高1.28倍。
摘要 [1074] PDF 630.81 K [1238] HTML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荷斯坦母牛生长激素受体基因F279Y突变 与产奶性状的关联分析 郭晓飞,徐小兵,李秋玲,冯涛,狄冉,刘秋月,胡文萍,王翔宇,安永福,储明星 2015,42(4):515 采用PIRA-PCR和RFLP法检测204头中国荷斯坦母牛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 )基因F279Y突变,并分析其与产奶性状的关系。结果在中国荷斯坦母牛中检测到GHR 基因F279Y突变,3种基因型TT、TA和AA的频率分别为0.461、0.495和0.044,等位基因T和A的频率分别为0.708和0.292。分析表明,AA基因型个体305 天产奶量显著高于TA和TT基因型(P <0.05);TT基因型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A基因型个体(P <0.05),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TA和AA基因型个体(P <0.01)。A等位基因对305 天产奶量有正加性效应,显性度相对较高;而对其他4个乳成分性状有负加性效应,显性度相对较低。等位基因A具有提高产奶量的效应,等位基因T具有提高乳成分的效应。本研究初步表明F279Y突变可以用于中国荷斯坦牛产奶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摘要 [1027] PDF 483.37 K [944] HTML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5个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李晓雨,张纪刚,狄冉,刘秋月,胡文萍,王翔宇,周忠孝,刘文忠,刘岚,储明星 2015,42(4):520 文登奶山羊、辽宁绒山羊和安徽白山羊分别为奶山羊、绒山羊和板皮用山羊的典型代表,利用微卫星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同时以波尔山羊作为对照,分析北京本地山羊与上述3个山羊品种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上述4个中国山羊品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A)、Nei's无偏基因多样性(H)和等位基因丰富度(AR)分别为5.16~6.72、0.80~0.85和7.30~7.89,表明中国4个山羊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然而,杂合子缺失的结果提示波尔山羊和北京本地山羊品种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交配或人工选择。上述5种山羊品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F ST =0.063),与之前报道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山羊结果类似。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北京山羊与辽宁绒山羊遗传关系最近,与安徽白山羊的遗传关系较远,与文登奶山羊的遗传关系最远,这4个品种为进化的一个分支,而波尔山羊为另一个分支。该进化关系与产区气候条件和育种目标一致。
摘要 [1203] PDF 278.70 K [978] HTML
乳源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产毒性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周欢欢,刘子琦,李槿年,相翊卿,范亚楠,夏生林,姚露,王文平,黄影 2015,42(4):529 从安徽省合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生乳中分离鉴定24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采用E -test方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对乳源MRSA合肥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微量板半定量法测定乳源MRSA合肥分离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PCR方法检测这些分离株携带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情况。结果显示受试MRSA分离株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甲氧苄胺嘧啶、红霉素、利福平、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霉素、丁胺卡那、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依次为100%、75%、54.2%、50%、45.8%、45.8%、33.3%、29.2%、25%、20.8%、4.2%和0%,且83.3 %分离株呈现多重耐药;受试MRSA分离株携带耐药基因mecA 、blatem-1 、aac(6’)/aph(2”) 、ErmB 、tetM 和 qacA 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54.2%、70.8%、33.3%、41.7%和50%,而毒力基因ClfA、FnBPA、SEA、PVL、TSST、Hla、CaL 和Nuc 的携带率分别为33.3%、83.3%、79.2%、37.5%、58.3%、87.5%、100% 和100%;受试MRSA分离株中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中等、弱以及不能形成生物膜的细菌分别占37.5 % (9/24)、12.5 % (3/24)、25 % (6/24) 和25 % (6/24),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icaD、agr、SigB 和SarA 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0%、50%、50%、91.7%和83.3%。结果表明,乳源MRSA合肥分离株均为产毒性和多重耐药性MRSA,且75%分离株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
摘要 [1369] PDF 434.95 K [1028] HTML
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3D 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多抗制备 王安平,朱善元,吴双 2015,42(4):536 根据血清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1) SH株3D 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3D 基因,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的诱导培养下重组蛋白获得了成功表达。SDS-PAGE显示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8 kD,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能与多聚组氨酸标签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将切胶后纯化的目的蛋白免疫ICR小鼠,制备针对重组蛋白的多抗血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抗血清能够与DHAV-1感染的SPF鸡胚尿囊液总蛋白发生特异反应。以上结果表明,3D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成功表达,且制备的多抗血清可以用于3D蛋白的检测,为3D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摘要 [1264] PDF 501.92 K [963] HTML
园艺
10年生石榴植株大量矿质元素分布与累积特性 张晓玲,徐义流,束冰,高正辉,秦改花,刘长华,陆东娟 2015,42(4):540 为研究石榴植株中大量矿质营养元素分布与累积特性,以10年生‘大笨籽’石榴植株为试材,分别测定果实、叶、一年生枝、骨干枝、主干、侧根和须根的N、P、K、Ca、Mg和S的含量。结果表明:(1)N、P、Ca等元素在叶片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0.17、2.00和30.63 g·kg-1 ;K在果实中含量最高,为10.23 g·kg-1 ,Mg和S元素在须根中含量最高,分别为1.27和1.90 g·kg-1 。(2)N在骨干枝中积累量最大,为35.03 g,所占比例为25.22%;P在侧根中积累量最大,为3.66 g,所占比例为28.80%;K在果实中积累量最大,为31.97 g,所占比例为43.70%;Ca在骨干枝中积累量最大,为27.29 g,所占比例为26.42%;Mg在叶片中积累量最大,为3.86 g,所占比例为30.65%;S在果实中积累量最大,为3.48 g,所占比例为27.01%;(3)整株每kg鲜重生物量中大量元素累积量为13.69 g,其中叶片的最高为26.35 g;其次为须根,累积量为22.47 g;果实的积累量最少为8.94 g。
摘要 [990] PDF 235.43 K [815] HTML
草莓茎尖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 翟婷婷,刘成连,原永兵,屈海泳,沈俊岭,刘强 2015,42(4):545 以‘红颜’和‘甜查理’的匍匐茎茎尖为试材,诱导出丛生芽后进行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研究不同激素浓度及组合对茎尖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红颜增殖的培养基为MS+0.8 mg·L-1 6-BA +0.1 mg·L-1 NAA;最适宜甜查理增殖的培养基为MS+0.3 mg·L-1 6-BA+0.5 mg·L-1 NAA。最适宜红颜草莓生根的培养基是1/2 MS+ 0.8 mg·L-1 IBA;最适宜甜查理草莓生根的培养基是1/2 MS+ 0.1 mg·L-1 IBA。
摘要 [1252] PDF 507.35 K [1051] HTML
番茄穴盘育苗潮汐灌溉技术研究 刘宏久,高艳明,沈富,徐苏萌,李建设 2015,42(4):549 为支撑蔬菜穴盘育苗潮汐灌溉技术应用,筛选番茄穴盘育苗最优潮汐灌溉制度,以“硬粉8号”番茄为试材,采用L4 (23 )正交试验设计,分析番茄穴盘苗生长及生理变化、基质性质和灌水量指标。结果表明,T3的番茄穴盘苗生育期提前,生长势强,壮苗指数、光合效率和根系活力高。与顶部洒水灌溉处理(T1和T2)相比,潮汐灌溉处理(T3和T4)的基质电导率低,灌溉量小。3因素对植株鲜重、植株干重、壮苗指数、G值、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影响最大的均是灌溉频率,对灌溉量影响最大的是灌溉方式。总结出番茄穴盘育苗最优灌溉制度是A2B1C2,即灌溉方式为潮汐灌溉,灌溉频率为每2 d 1次,灌溉时间为下午16:00。
摘要 [1146] PDF 249.47 K [1077] HTML
茶与食品科学
生物学
shRNA下调家蚕细胞系BmCREB 的表达 樊宗标,张鸿雁,赵怡姣,宋红生 2015,42(4):567 shRNA(short hairpin RNA)是一种干扰基因表达、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方法。CREB(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是真核生物重要而又保守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许多生理功能的调节。作者前期的研究发现,家蚕CREB (BmCREB) 的表达与家蚕滞育的诱导密切相关。为进一步阐明BmCREB 调控家蚕滞育的分子机制,利用pMD18-T质粒构建BmCREB的干扰质粒pMD18-U6-shRNA,转染家蚕卵巢细胞系 (BmN),对其下调BmCREB 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BmN细胞系中转染1 μg shRNA,72 h后能有效地下调BmCREB 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干扰效率达63.0%。不同干扰片段shRNA质粒的干扰效果差异很大,其中T-227的干扰效果最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利用shRNA方法在家蚕体内下调基因表达,研究BmCREB 基因与家蚕滞育的关系奠定基础。
摘要 [1235] PDF 417.56 K [996] HTML
水培红豆杉根的形态解剖 何金铃,刘晓晴,凌炜强 2015,42(4):573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技术,对生长在土壤中和水生环境中红豆杉根进行形态与解剖结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培红豆杉经诱导后生出了大量不定根组成的新根系。新生气生根外观稍细,表皮排列较紧密,具有较为明显的角质层,表面密被细长的根毛;水生根外观稍粗,表皮细胞角质层不清楚,根毛较稀疏且短。水生根的皮层细胞层次较气生根略多。气生根与水生根中央的维管柱,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束数与土生根类似,均为2束,但细胞组成较少,结构明显简单。水培红豆杉的根次生生长发生较迟,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均较弱,表皮脱落被一两层周皮所代替,而皮层保留时间较长。
摘要 [1268] PDF 983.78 K [1665] HTML
安徽蕨类植物新记录种——过山蕨(Asplenium ruprechtii ) 朱晓凤,周喜乐,顾钰峰,凌铁军,严岳鸿 2015,42(4):576 报道了安徽蕨类植物新纪录——过山蕨(Asplenium ruprechtii ),并对该种的孢子囊形态、鳞片特征等进行了解剖学观察。过山蕨类是铁角蕨属中唯一的东亚和北美东部间断分布的单系类群,对研究物种的起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过山蕨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种在安徽的发现有利于深入理解安徽蕨类植物区系性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本土资源开发利用都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 [1194] PDF 469.39 K [894] HTML
土壤自然干旱及复水对通关藤抗旱能力的影响 孟衡玲,杨生超,张薇,龙光强,孟珍贵 2015,42(4):579 以通关藤为材料,设计4个实验处理组,分析通关藤在干旱胁迫及复水后抗旱生理指标的变化,为通关藤的仿野生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个指标均在第8天时达到最大值,各胁迫处理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MD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胁迫第8~12 天时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SOD和POD在整个胁迫期内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复水后其活性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对照。上述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8~12 d达到通关藤抗旱高峰,随后抗旱能力下降,胁迫解除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
摘要 [1040] PDF 401.34 K [905] HTML
不同烟草品种响应TMV病程和SA涂抹中ABA的时空变化 顾厚武,何宽信,刘再强,徐庆凯,郭家明,陈学平 2015,42(4):583 以筛选出的抗性资源HZNH和Xanthi-nc为抗性材料,以品种K358为感病材料,建立烟草对TMV的抗感实验系统。研究它们在SAR(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过程中响应TMV病程中信号分子的时空变化。利用抗体检测SAR过程中烟草内源ABA含量变化,发现接种TMV能够诱导烟草内源抗病品种Xanthi-nc具有较高的内源ABA含量,并在处理后能够大幅度上升;抗病品种HZNH具有较高的内源ABA含量,在处理后上升幅度不大;感病品种K358内源ABA含量较低,在处理后上升幅度介于2个抗病品种之间。
摘要 [1063] PDF 322.86 K [811] HTML
分子蒸馏技术拆分细辛油及GC-MS分析 宋庆武,范开田,林静,侯召华 2015,42(4):586 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细辛油,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对细辛油进行拆分,得到不同馏分物,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分子蒸馏条件分为二级,一级蒸发温度为30℃,真空度5.0 mbar;二级蒸发温度为60℃,真空度5.0 mbar,二级进样温度均为30℃,冷凝水温度为10℃,刮膜转速150~160 r·min-1 。结果表明,经过二级分离后,得到2部分轻组分(distillate fraction, DF)和1部分重组分(residue fraction, RF);一级轻组分(DF1 )、二级轻组分(DF2 )和二级重组分(RF2 )所占质量比分别为68.30%、13.27% 和15.95%。对原油和各级馏分物分别进行GC-MS分析,共检测出35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右旋萜二烯、α-蒎烯、β-蒎烯、4-萜烯醇、桉叶油醇、萜品油烯和L-香芹醇等;3部分馏分物DF1 、DF2 和RF2 及原油中组分数量分别为6、16、28和14种;且各部分中成分相对含量差别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分子蒸馏技术能有效对原油成分进行拆分,为挥发油充分利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摘要 [1416] PDF 535.26 K [1132] HTML
温莪术根际促生菌株的促生效应及土壤定殖 周晓雷,何文斐,闯绍闯,唐欣昀,姜程曦 2015,42(4):591 测定了38株温莪术根际菌的产铁载体、解磷、产IAA的能力和抑制致病菌的能力。这些菌株中25株菌分泌IAA的量可达到1 mg·L-1 以上;23株菌铁载体产量达到10+;10株菌解磷能力在2 mg·L-1 以上;有3株菌对4种植物致病菌都有抑制效果。经综合评价筛选出3株菌进行盆栽试验。WP0702产较高的铁载体,抑菌能力较强;WK0101铁载体、解磷、产IAA的能力均较高,但无抑菌能力;这2株菌株均明显促进温莪术的产量。试验数据证明具有抑制致病菌的能力、解磷和分泌适当浓度IAA的菌株都有作为生物有机肥的可能。用luxAB 基因标记菌株WP0702,证明该菌株在不同土壤中可以持续存活。WP0702和WK0101具有作为温莪术生物肥料、克服连作障碍的潜力。
摘要 [1163] PDF 270.72 K [936] HTML
液体发酵因子对棘孢木霉Tr148c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 王军,旷文丰,陈晨,王承芳,毛伟力 2015,42(4):595 研究营养成分(碳源和氮源)、初始pH、温度、转速、装液量和接种量等因子对棘孢木霉菌株Tr148c在液体发酵过程中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首先采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PDB)对以上各单因子进行测试,并在此实验基础上进一步采用3水平4因子的正交试验,对碳源、氮源、装液量和转数等因子进行优化测试。结果表明,综合因子优化配方和发酵条件为: 当培养时间144 h时,甘露醇( 30 g·L-1 )、酵母粉( 1 g·L-1 )、初始pH为6、温度30℃、转速200 r·min-1 、装液量150 mL/500 mL、接种量4%(v/v),产分生孢子量可达到2×108 个·mL-1 。
摘要 [1228] PDF 333.03 K [1142] HTML
红曲金钗石斛双向发酵产品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侯素媛,周礼红,刘磊 2015,42(4):600 为筛选适合与金钗石斛双向发酵的红曲霉菌株,研究双向发酵的药性菌质是否具有高抗氧化活性,采用ABTS法、DPPH法和抗脂质过氧化法3种体外抗氧化模型比较2株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红曲霉菌株与金钗石斛双向发酵药性菌质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Vc对照组的ABTS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明显高于各发酵组及金钗石斛组,而抗脂质过氧化抑制率却低于2株不同红曲霉菌株与金钗石斛双向发酵药性菌质,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2株不同红曲霉菌株与金钗石斛双向发酵药性菌质的3种体外抗氧化活性均高于红曲霉单独发酵产品和金钗石斛,尤其菌株GZUM-123双向发酵药性菌质的抗脂质过氧化抑制率提高最多为30.09%,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此研究可为新型双向发酵的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摘要 [1128] PDF 337.33 K [923] HTML
养殖池底泥高效亚硝酸盐去除菌的分离及去除条件研究 苏艳秋,符燕华,伍翠芳,顾继锐,罗国强 2015,42(4):604 以传统水产养殖池塘底泥为材料,从中分离筛选得到31株亚硝酸盐去除菌,从中筛选到1株亚硝酸盐去除能力最强的菌株N-F-0117。该菌株对40 mg·L-1 亚硝酸盐的去除率高达92%,对80 mg·L-1 亚硝酸盐去除率仍有53%;初始pH值5~10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菌株去除亚硝酸盐时最适碳源为蔗糖,浓度为>2 g·L-1 ;去除亚硝酸盐时最佳菌液添加浓度为> 0.05%。对菌株进行形态分析、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
摘要 [1152] PDF 579.72 K [1126] HTML
资源与环境
农业经营者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郑昂,於忠祥 2015,42(4):608 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耕地的主要经营者,他们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不同。以产投比为识别差异的指标,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结果发现,农户对土地整治后耕地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优势,产投比高于农户。据此建议土地整治项目应落在土地流转区域,旨在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和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摘要 [1140] PDF 226.77 K [1079] HTML
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与时空分异 汪瑞,何如海,栾倩,汪玮 2015,42(4):613 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2013年我国各类土地生态系统单位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估算2005、2009和2013年安徽全省及各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构成与质量的时空分布。研究发现,2005、2009和2013年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846.055、3788.165和3754.096亿元。研究期间,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各类用地对区域内生态服务系统价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均未改变。湿地、水域、耕地和草地4类用地的减少,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主因。六安、安庆、宣城、黄山、滁州、合肥和池州7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对于维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各地市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递减。
摘要 [1365] PDF 680.38 K [923] HTML
喷钛对甜叶菊糖苷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马婷婷,张咪咪,李鹏,魏亚,常江 2015,42(4):621 为探索喷钛对甜叶菊叶片中糖苷、甜菊苷(St)和莱鲍迪苷 A(RA)的含量、积累量及其比例的影响,为中药材的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盆钵培养方法,在甜叶菊生长前期和中期进行叶面喷钛。结果表明:菊隆5号的最佳喷施区间12.22 ~19.36 mg·kg-1 ,在喷钛浓度为19.36 mg·kg-1 时含量达到最高;新品种2号的最佳喷施区间为12.10 ~16.71 mg·kg-1 ,在喷钛浓度为16.71 mg·kg-1 时含量达到最高;喷钛后新品种2号St所占比例的最高增幅为156.71%,菊隆5号St的最高增幅为42.28%。喷钛可明显提高糖苷含量和积累总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经回归发现糖苷含量或积累量与喷钛浓度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相关极显著;喷钛可以增加2个品种糖苷中St的比例。
摘要 [1056] PDF 350.10 K [844] HTML
4-取代基苯胺棉酚席夫碱的合成及脲酶抑制作用研究 廖俊健,倪铁林,廖浩然,黄焯轩,钱永盛,陈敏,卢其明 2015,42(4):627 使用脲酶抑制剂能够降低脲酶的活性,减缓尿素的水解,是提高尿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以天然产物棉酚为原料,通过N-取代基苯胺对其进行化学改性制备高效脲酶抑制剂苯胺棉酚席夫碱(Gos-H),氨基苯甲酸棉酚席夫碱(Gos-COOH)和氨基苯磺酸棉酚席夫碱(Gos-SO3 H),并探究其抑制土壤氨挥发的效果。结果表明,棉酚及其衍生物均有较强的脲酶抑制活性。其对刀豆脲酶的抑制IC 50 值分别如下:Gos,2.61×10-5 mol·L-1 ;Gos-H,9.93×10-5 mol·L-1 ;Gos-COOH,1.49×10-4 mol·L-1 和Gos-SO3 H,1.85×10-4 mol·L-1 。抑制土壤氨挥发的IC 50 值分别为:Gos,5.74×10-5 mol·L-1 ;Gos-H,3.47×10-5 mol·L-1 ;Gos-COOH,2.27×10-5 mol·L-1 和Gos-SO3 H,1.75×10-5 mol·L-1 。总体来说,改性引入的含O基团能够增加棉酚席夫碱的抑制能力。
摘要 [1178] PDF 337.50 K [867] HTML
工程技术
生物燃油/柴油混合乳化燃料制取参数的优化研究 王述洋,苏君 2015,42(4):632 为方便快速的寻找生物燃油/柴油混合乳化燃料的最佳超声乳化制备参数,将超声乳化燃料制取的实验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构建乳化燃料稳定性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建立的非线性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作为种群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建立混合乳化燃料制备参数的遗传算法寻优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模拟自然进化过程随机、自适应搜索的方式确定乳化燃料生产制取的最佳乳化超声参数(超声波频率、功率、作用时间和矩形脉冲占空比)。按该参数进行试验,其试验数值与计算数值相符合。结果表明,运用混合乳化燃料预测模型及遗传算法优化模型能够准确设计出稳定性能较好混合乳化燃料制取的超声乳化参数,为混合乳化燃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优选方式。
摘要 [1084] PDF 543.36 K [997] HTML
二氧化碳膨胀处理对烟丝物理结构的影响 徐峻,邹鹏,郭东锋,牛勇,舒俊生,鲍穗,戴魁 2015,42(4):638 将34种单等级烟叶通过二氧化碳膨胀制成膨胀烟丝,测量膨胀前后烟丝的整丝率、碎丝率和填充值,研究膨胀前后烟丝各物理结构指标的变化规律,并比较等级、部位等因素对于膨胀烟丝物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烟丝膨胀后,整丝率显著性下降,填充值显著性上升,碎丝率变化不显著。不同等次和部位的烟丝膨胀前后结构指标变化存在一定差异, 下等烟、下部烟和上部烟的整丝率显著下降,碎丝率增加较多,而中部烟和中上等烟整丝率保持较好,碎丝增加较少。
摘要 [1099] PDF 400.60 K [986] HTML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砀山酥梨果梗识别 徐旭艳,周平,吕冬,徐冯黎 2015,42(4):642 针对酥梨果梗计算机视觉检测方法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像素点分析法识别果梗的算法。将酥梨图像进行二值化、滤波、形态学运算等预处理后,用Sobel算子提取酥梨图像边缘,再由一阶矩特征计算图像形心。选定形心为参考原点,建立图像的笛卡尔坐标系;从Y轴负方向开始,逆时针分别按15°和10°形心角对轮廓边缘点进行区域分块;统计分块区域内的像素点特征,并依此特征识别果梗。结果表明,对于无果梗的酥梨,15°和10°均能精确识别出来;有果梗的酥梨,15°较10°的识别率高,且含果梗区域的像素特征较其他区域的有很大突变。总体上果梗识别正确率可达97%,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酥梨果梗识别的需要。
摘要 [1210] PDF 448.20 K [886] HTML
基于PLC的茶叶滚筒杀青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葛良志,曹成茂,吴正敏 2015,42(4):647 茶叶杀青温度的控制是保证茶叶杀青质量的关键, 但目前茶叶加工中多采用的传统手工杀青及机械杀青过程中的杀青温度波动范围大,难以稳定,无法保证杀青品质的一致性。采用基于PID算法的PLC温度控制方法,设计出茶叶滚筒杀青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杀青温度的稳定控制。该系统工作稳定、茶叶杀青品质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 [1150] PDF 537.54 K [1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