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作物学

玉米蔗糖合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武健东,姜翠萍,江海洋,朱苏文  2015,42(3):327
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uSy)是植物蔗糖代谢中的一类关键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以玉米自交系“B73”的基因组DNA为材料,通过PCR 扩增出玉米蔗糖合酶基因SH1起始密码子上游1853 bp序列。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该序列含有多个CAAT-box和TATA-box等基本作用元件,参与干旱诱导的MYB结合位点,根、胚乳等器官表达响应元件。构建了由SH1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产生了水稻转化株系,Southern印迹结果显示获得了单拷贝的 “中花11” 转基因植株(PSH1)。组织化学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us基因在根、茎、叶、叶鞘及颍壳中高效表达,但在花和种子中不表达。综上可知,SH1启动子是一个新颖的营养器官特异型启动子,在作物的品质改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1302]  PDF 902.01 K[1165]   HTML
玉米叶序对生候选基因筛选及克隆
  束苏波,李猛,谈应权,马庆  2015,42(3):333
根据近等基因系对生叶序玉米H4D与互生叶序玉米H4d的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的差异基因,结合玉米对生基因OPP-1OPP-2的SSR分子标记定位,将19个玉米对生叶序差异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染色体定位的差异基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11个对生叶序差异基因具有同源基因报道,对其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后发现基因表达量变化与转录组数据较为一致,其中8个基因在对生中表达量显著提高,3个基因在对生中表达量下降。结合差异基因染色体定位与同源性分析,筛选确定了SSR标记定位之间的5个差异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启动子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现了多个与激素和光信号诱导相关的作用元件。以对生玉米近等基因系H4D和H4d的四叶期茎尖生长点cDNA 为模板,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成功克隆出GRMZM2G077744_T01GRMZM2G064845_T01GRMZM2G348959_T01基因。经测序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在H4D和H4d中,GRMZM2G077744_T01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0%,GRMZM2G064845_T01同源性为98.85%,GRMZM2G348959_T01同源性为98.50%。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可能与玉米叶序对生变异具有密切关系。
  摘要[1322]  PDF 521.04 K[883]   HTML

林学

杞柳秆茎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研究
  崔贺帅,田根林,杨淑敏,尚莉莉,马建锋,刘杏娥  2015,42(3):341
利用体视显微测量技术对杞柳秆茎主要解剖构造进行研究,为杞柳材其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杞柳纤维、导管和射线比量分别为71.04%、21.48%和7.48%,沿径向变异均不显著。导管弦向直径、径向直径和导管密度分别为37.41 μm、46.02 μm和155.86 个·mm-2,沿径向和纵向变异均显著;导管径弦比为1.26,在径向,差异不显著而纵向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壁腔比和长宽比分别为406.80 μm、19.53 μm、7.66 μm、0.64和21.45,径向变异均显著,而纵向变异不显著;纤维腔径比和腔径分别为0.59和11.73 μm,沿径向和纵向差异均不显著。
  摘要[1070]  PDF 475.51 K[933]   HTML
外源性氮和磷添加对藜蒴林土壤养分及生化特性的影响
  朱仕明,董喜光,薛立,肖玲玲,张越  2015,42(3):347
目前全球性的氮沉降和施磷肥不断增加对森林土壤产生重要影响。藜蒴(Castanopsis fiss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藜蒴林土壤养分和生化特性的影响,可以为藜蒴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指导。针对广东省云勇林场一片立地条件相似的 14 年生黎蒴人工林进行为期2 年的模拟氮和磷沉降,设置不施肥(对照)、施N肥、施P肥、施N+P肥4 种处理,对应的氮和磷施用量分别为0, 200 kg N, 80 kg P and 200 kg N+80 kg P (hm-2·a-1),每种处理有8个重复。结果表明, 加N减少了土壤全P、全K和速效K含量, 增加了土壤碱解N含量;加P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减少了土壤全K含量;加N+P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N、全P、碱解N和速效P含量,减少了土壤全K含量。加N、加P和加N+P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及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加P处理还增加了土壤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加N+P处理也提高了脲酶活性。
  摘要[1307]  PDF 358.46 K[927]   HTML
不同密度条件下樟树幼苗生长和幼苗重量分配格局
  肖玲玲,朱仕明,胡继文,薛立,何霞,王欣朵  2015,42(3):353
以1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在美植袋中分别种植1、2、4和8株幼苗(密度I、II、III和IV),研究密度对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樟树幼苗的地径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苗高为密度III> IV>II> I。樟树幼苗单株幼苗各器官干重和幼苗单株干重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每盆幼苗的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樟树密度I的干重为根>叶>干>枝,其余3个密度的干重为根>干>叶>枝。各密度的根冠比大于1。
  摘要[1256]  PDF 375.78 K[1191]   HTML
梅山水库消落带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
  章珊珊,李若男,王伟,卢万友,任媛,傅松玲  2015,42(3):357
根据梅山水库消落带地形、土壤及岩石裸露率等因子,将其划分为斜坡地、急坡地和岩石边坡3种立地,分别进行树种筛选和栽培措施研究。通过不同水位临界点各样地植物成活率和生长量对比,分析植物衰退及死亡的原因并找出替代树种。研究表明,随着坡位和海拔高度上升,植物常年受水淹时间越短,且水淹深度越浅,其植物长势提高,与此同时植物受干旱胁迫增加,植物长势于海拔119 m处达到最大值。相同淹水和干旱条件下,垂柳枝条萎蔫严重,死亡率约为55%;旱柳生长情况最好,成活率约为86%;该几种乔木树种成活率为旱柳>水杉>竹柳>乌桕>枫香>垂柳,马尾松栽植于消落带上部未受水淹,因耐瘠薄而正常生长。
  摘要[1470]  PDF 469.17 K[1306]   HTML
平欧杂种榛硬枝扦插研究
  王陆军,周米生,肖正东  2015,42(3):363
为了寻找出一种平欧杂种榛硬枝扦插的简便方法以及提高其生根率,选择激素种类、激素质量分数和插穗类型3个因素来研究平欧杂种榛1年生硬枝插穗扦插于园土的生根特性和生根率。运用正交试验筛选出扦插生根率效果较佳的组合为激素种类IBA、质量分数200×10-6(6 h)处理根萌蘖下部插穗或者激素种类ABT3号、质量分数200×10-6(6 h)处理当年生枝条中部以上插穗,试验处理中最高生根率为79.33%。平欧杂种榛硬枝扦插是以皮部生根为主,兼有部分愈伤组织生根的生根类型。
  摘要[1240]  PDF 242.84 K[743]   HTML
不同基质配比对薄壳山核桃扦插苗成活率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海军,王红红,胡渊渊,沈超,王正加  2015,42(3):367
为了提高薄壳山核桃硬枝扦插成活率,利用5种配比(基质1,泥炭;基质2,蛭石;基质3,泥炭:蛭石:珍珠岩=3:4:3;基质4,泥炭:蛭石:珍珠岩=3:5:2;基质5,泥炭:蛭石:珍珠岩=2:3:5)的薄壳山核桃基质探究其对薄壳山核桃2年生硬枝扦插成活率和扦插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1)5种配比的山核桃基质中,成活率最好的是基质5,成活率达到88.9%,成活率最差的是基质1,只有63.3%,碱解氮与扦插苗成活率相关性最高。(2)5组美国山核桃扦插苗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基质1,到达5.0 mg·g-1,最差的是基质2,为3.26 mg·g-1,叶绿素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5组扦插苗的净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升高而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光抑制现象不明显;各组扦插苗最大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相比于6月份,9月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有明显下降,蒸腾速率有所提高。研究认为,基质5为薄壳山核桃最适硬枝扦插基质,薄壳山核桃扦插苗生长过程中要注意土壤的透气性和氮肥的施用,薄壳山核桃扦插苗光合作用有季节性差异。
  摘要[1175]  PDF 383.94 K[742]   HTML
不同板栗品种的耐热性和抗旱性比较
  郑龙,王陆军,傅松玲,蔡新玲,肖正东  2015,42(3):372
以7个板栗品种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人工高温胁迫和干旱胁迫处理,利用电导仪研究这些品种在不同处理下的电导率的变化,分析高温胁迫和干旱胁迫对这些品种的伤害程度,并利用此研究成果为板栗优良品种的选择及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耐热能力较强的品种为燕红和早熟3号,较差的品种为黑山寨7号和河北尊达,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为河北尊玉和阳光3号,较差的品种为燕红和早熟3号。
  摘要[1108]  PDF 286.35 K[974]   HTML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不同海拔天然松栎 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特征
  冯万富,张学顺,张玉虎,周亚运,晏燕  2015,42(3):375
河南省鸡公山位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栎类混交林是该区域的典型林分类型。分别在鸡公山海拔200、400和600 m的天然松栎混交林分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并与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79.74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97.57 t·hm-2)>土壤层(70.56 t·hm-2)>凋落物层(10.57 t·hm-2)>灌木层(0.83 t·hm-2)>草本层(0.21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200、400和600 m 3个海拔高度上,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仅在土壤层碳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层次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与林分密度正相关,随着样地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松栎混交林总碳储量高于落叶栎林,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揭示了该地区松栎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也为当地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摘要[1240]  PDF 390.64 K[902]   HTML
不同施肥方式对普陀樟苗木生长及养分的影响
  陈闻,王晶,费行海,叶正钱  2015,42(3):381
为了解不同施肥方式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 chenii苗木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设置了4个不同处理的田间试验,即不施肥(CK)、一次性施肥(TF)、直线施肥(SF)和平均施肥(AF),于2013年6月至10月观测苗高和地径,试验结束时收获植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按以下顺序依次递减:AF>SF>TF>CK。到试验结束时,TF、SF和AF的苗高较CK分别提高3.84%、5.50%和8.82%;地径分别是CK的1.15倍、1.18倍和1.19倍;较CK的生物量增幅分别达72.46%、77.54%和79.10%,但三者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3种相同施肥量的处理中,AF处理的苗木养分含量最高,不同养分元素中,以N素的含量为最高,K素次之,P素最低,在不同植物器官中,叶片是积累养分最多的部位。AF处理的苗木养分吸收利用率高于SF和TF;SF的氮素吸收利用率高于TF,而磷、钾吸收利用率要低于TF。从施肥效率和生物量收获指数来看,AF处理为最高,SF次之,TF最小。
  摘要[1078]  PDF 353.04 K[735]   HTML

茶与食品科学

不同遮荫处理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孙京京,朱小元,罗贤静丽,邓骋,宁井铭  2015,42(3):387
苦涩味重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茶园进行不同程度的遮荫处理,对茶叶中与茶汤苦涩味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遮荫处理能使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酚氨比比值降低,优化了氨基酸和儿茶素组分,同时叶绿素含量也增加,从而提高了绿茶的品质。遮荫处理对于夏茶的影响较大,秋茶次之,春茶的影响较小,且双层黑色遮荫网的效果优于单层黑色遮荫网的效果。
  摘要[1395]  PDF 275.52 K[1093]   HTML
响应面法优化胃蛋白酶酶解瘤背石磺肌肉蛋白工艺参数
  刁亚,沈和定,程知庆,姚理想,吴欣,杜文俊  2015,42(3):391
为了优化胃蛋白酶酶解瘤背石磺肌肉工艺参数,以温度、pH、时间和液固比为试验因子,以水解度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参数为温度35℃,pH 1.5,时间2 h,液固比93 mL·g-1。经过验证,实际水解度为11.38%,与理论值的RSD为0.26%。
  摘要[1486]  PDF 570.61 K[1060]   HTML
固定化乳酸菌3-9转化菜油脚生成共轭亚油酸研究
  胡冰彬,徐颖宣,范相振,巫小丹,徐尔尼  2015,42(3):398
对从泡菜中分离到的乳酸菌3-9菌株采用固定化技术转化菜油脚料生成共轭亚油酸进行研究。首先对乳酸菌3-9细胞的固定吸附材料及固定化条件进行探讨,确定最适固定化材料为直径1~3 mm的瓷颗粒,细胞吸附固定化时间是1 h,细胞固定率达到75%。将该固定化细胞接入经爪哇毛霉脂肪酶水解后的菜油脚介质转化液中,转化生成的CLA量为(187.91±3.71)μg·mL-1,是未固定化细胞CLA产量的1.16倍。随后对固定化乳酸菌3-9转化菜油脚生成共轭亚油酸条件进行研究。当以pH8.0的磷酸缓冲液为转化介质基础液, 转化时间为17 h、转化温度为40℃、固定化的细胞浓度为0.5 g·mL-1及摇床转速为120 r·min-1时,CLA的生成量可达(261.65±3.21)μg·mL-1,转化率为17.64%。该固定化细胞能连续转化利用16个批次,前10个批次CLA产量均保持在200 μg·mL-1以上,其最高产量可达(283.81±6.02)μg·mL-1,转化率为19.14%。最后对经1、8和16批次转化后的固定化细胞瓷颗粒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图片显示经8批次的转化利用后,仍可见大量形态完整的乳酸菌细胞吸咐固定于瓷颗粒中。
  摘要[1012]  PDF 826.24 K[1088]   HTML
响应面优化微波辅助提取石橄榄总黄酮及其抗氧化研究
  陈文娟,陈建福  2015,42(3):405
以石橄榄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建立了总黄酮提取率与提取过程中各因素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石橄榄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1 mL·g-1、乙醇浓度60%、微波功率800 W,微波时间63 s,该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1.52 %,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65 %,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以维生素C为对照,考察了石橄榄总黄酮对·OH和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显示,石橄榄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清除·OH和DPPH·的能力,并均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说明石橄榄总黄酮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剂。
  摘要[1078]  PDF 1.09 M[769]   HTML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GPR54基因C-816T/T-754C品种间分布 及其与早熟性的关联
  周梅,王学故,陈宏权,王扬,邓丹妹,胡利影,马帮军,王桂云,张翼鹏  2015,42(3):413
GPR54基因是牛早熟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以42头本地黄牛、44头西门塔尔牛及其116头杂交育种群等为试验群体,分析牛GPR54基因5’调控区C-816T/T-754C在不同牛群体中的分布、启动子效率及其与牛早熟性状的关联性。提取牛耳组织或血液基因组后,通过PCR产物测序鉴别SNP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其SNP位点对启动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GPR54基因CDS上游5’调控区检测到T-754C和C-816T 2个SNP位点;西门塔尔牛和安徽地方黄牛分别只有1种基因型,即CCTT和TTCC,单倍型存在连锁不平衡。报告基因验证2种单倍型的启动子有明显差异,其中-816CT-754启动子的效率要比-816TC-754提高34.31%(P<0.01)。关联分析显示,816CC754TT基因型牛的初情期比816TT754CC基因型牛的初情期提前了1.28月。
  摘要[1284]  PDF 338.02 K[1036]   HTML
乳腺特异性共表达4种脂肪酸合成酶载体 及其稳转山羊成纤维细胞系的构建
  潘开源,陈建文,陈真,张明翔,石恒波,孙秀柱,章孝荣,张运海  2015,42(3):417
为改善山羊乳品质,创制乳汁中富含n-3不饱和脂肪酸的奶山羊育种新材料,首先构建了一种山羊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以实现n-3不饱和脂肪酸合通路中4种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t-1,fads2,elovl5和scd-1)的共表达。为初步验证该载体的有效性,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系C127,经G418筛选收集阳性C127转基因细胞,并对其进行反转录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4种基因均可在C127细胞转基因中表达。将该多基因共表达载体转染奶山羊成纤维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转染的细胞系。PCR结果显示,4个目的基因均成功整合到奶山羊成纤维细胞基因组中。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乳腺特异性共表达4种脂肪酸合成酶转基因载体及其山羊转基因细胞系,为创制乳腺特异性表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奶山羊奠定了基础。
  摘要[1237]  PDF 1.04 M[814]   HTML
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冬季渔业群落多样性研究
  刘凯,段金荣,许萌霆,徐东坡  2015,42(3):424
使用多种捕捞网具于2014年12月在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进行现场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对保护区渔获物组成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现场调查共采集到各类渔业生物33种,包括鱼类28种、甲壳类5种,分别隶属于6目13科31属。保护区渔获物组成以鲤形目物种占优,其物种数、渔获尾数和渔获重量占总渔获物的比例分别为60.61%、50.63%和89.86%。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优势种为鲤和鲫。保护区渔获物以小型物种占优,体重均值为44.70 g。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4.6700,信息指数(H') 2.9300,优势度指数(D)0.0680,均匀度指数(E)0.5675。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入侵性应加以重视。
  摘要[1277]  PDF 453.36 K[1070]   HTML

资源与环境

巢湖烔炀河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改善策略
  黄维,王为东  2015,42(3):429
研究巢湖入湖河流烔炀河营养物质(N、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构造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表征了河流水质空间变化趋势。烔炀河各段水质受到流域人类活动和河流自净功能的双重影响。上游烔河段污染最重,其F因子均值为1.03(范围0.05~1.64),主要是由烔炀镇生活污水排放、沿河固体废弃物堆积、农业面源污染等人类活动所致。炀河段水质相对较好,其F因子均值为-0.03(范围 -0.08~0.04)。烔河、炀河汇合后的烔炀河段水质自上游至下游总体上呈现先变差、后变好的趋势,其F因子均值为-0.30(范围-0.66~0.28),沿途农业面源污染对河水水质产生了显著影响。采用PCA分析对河流各项水质因子载荷大小比较后得出N、P是烔炀河水质的主控因子,第一主成分氮磷营养因子解释了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约60%。提出了烔炀河水质改善策略,为烔炀河生态型小流域规划与建设提供可行方案,为巢湖水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1034]  PDF 742.83 K[951]   HTML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土壤含水量定量监测与分析
  夏权,夏萍,陈黎卿,曹帅,冯东  2015,42(3):439
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是决定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从土壤含水量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出发,利用资源三号卫星(ZY-3)多光谱数据和实地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遥感光谱指数反演土壤水分含量数学模型,并以含山县铜闸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分析整理区与未整理区土壤含水分变化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与不同耕层土壤水分线性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达0.79以上,EVI值可有效反演土壤水分,多光谱遥感可以大面积定量监测土壤含水量。整理区与未整理区相比,低含水量水平面积减少32.7%;中等含水量水平面积增加1.9%;高含水量水平面积增加30.8%,整理区的含水量及分布明显高于未整治区,说明土地整理项目增强了土壤保水保墒能力。
  摘要[1417]  PDF 1.12 M[1048]   HTML

园艺

金福菇氮离子束诱变及诱变菌株性状评价研究
  李畅,王钰,梁昌柱,董先茹,凡启超  2015,42(3):444
对金福菇出发菌株采用氮离子束进行诱变,通过低温筛选出5个菌株,测定诱变后各菌株的出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和总糖、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成分以及降血脂成分洛伐他汀含量,筛选出营养和保健价值较高的优质突变菌株。结果表明,金福菇诱变菌株JF-004的生物学效率最高达到76.64%,其每栽培袋平均产量为(191.60±1.80) g。诱变菌株JF-004的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5.26%和9.26%,具有适中的总糖含量和较低粗脂肪含量,符合低脂肪、高纤维的膳食结构;同时JF-004的洛伐他汀含量在所有菌株中也达到最高,子实体中含量为(10.180 ± 0.123) μg·g-1,是一株营养和保健价值较高的优质诱变菌株。
  摘要[1379]  PDF 359.33 K[786]   HTML
丽色画眉(Eragrostis spectabilis)耐盐特征研究
  陈超,刘潇红,张奇,刘宏,袁小环  2015,42(3):449
采用石英砂作为基质,以不同比例的海水浓度浇灌丽色画眉进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随海水浓度的增加,丽色画眉的总生物量、叶宽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分蘖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没有显著的差异;比较所有浇灌海水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丽色画眉的根冠比都极显著降低(P<0.01)。丽色画眉地上和地下部分盐分离子分析表明,其地上生物量随Na+、Cl-含量增加而先升后降;对于地下部分,Na+、Cl-含量和地下生物量成幂数关系,各处理组K+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丽色画眉根系有选择性地向地上部分运输盐分离子的特征,但对于阳离子K+、Na+的吸收存在差异,无海水添加时,优先选择吸收K+;海水浓度增加时,Na+的吸收增加而K+的吸收受到抑制。
  摘要[1133]  PDF 297.40 K[947]   HTML
地熊蜂访花行为及对番茄营养品质的影响
  杨佳林,顾向红,肖克来提,吉别克,刘燕,焦子伟  2015,42(3):454
为了深入分析熊蜂在新疆伊犁温室番茄上的授粉行为及对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地熊蜂为材料,观察地熊蜂日活动规律,测定其出巢温度、授粉温度、蜂群30 min内的出巣数及工作时间;分别对熊蜂授粉、座果灵蘸花授粉处理(对照)的番茄进行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维生素C、还原糖、总酸及种子数等营养成分的测定,明确番茄储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熊蜂出巢、授粉温度分别为8℃和9℃,日工作时间为10 h,在13:00左右熊蜂的出巢数达到最大值;熊蜂授粉处理的番茄,其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和种子数显著高于对照,呈极显著性差异 (P<0.01);经回归方程预测,熊蜂授粉处理的果实储存时间比对照延长5.75 d,提高番茄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
  摘要[1241]  PDF 285.27 K[845]   HTML
油茶饼粕有机肥对番茄生长表观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查钱慧,洪文泓,谭莎,吴振彪,黄永芳  2015,42(3):458
将油茶饼粕作为有机肥,设置4个不同比例油茶饼粕作为有机肥进行番茄栽培试验,对番茄苗高、地径、干物质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结果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分析了油茶饼粕有机肥对番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以及结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饼粕有机肥能促进番茄苗高、地径生长,提高植株干物质、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增强根系活力并提高番茄结果率,提升番茄品质。30%饼粕+70%土壤作为基肥对番茄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表明油茶饼粕适合作为有机肥进行利用。
  摘要[1136]  PDF 404.90 K[848]   HTML

植物保护

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郑积荣,王慧俐  2015,42(3):463
以南方根结线虫的抗病亲本P2(0897-2-1-2-3-1-2-1)、感病亲本P1(9905-1-2-1-1-1-1-1)及F1(P1×P2),F2(F1自交后代),BC1P1(Fl×P1)和BC1P2(Fl×P2)为试材,以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为虫源,进行苗期二龄幼虫人工接种鉴定和病土盘栽自然发病鉴定,研究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鉴定的植株在接种15 d左右,感病植株开始发病,接种45 d后感病植株已充分发病,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变黄,部分植株下部叶片黄枯,有的枯死;病土盘栽自然发病鉴定的植株较苗期接种鉴定的植株迟12 d左右发病,病症相似。卡方检测表明,F1、F2、BC1P1和BC1P2群体中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分别符合1:0、3:1、1:1和1:0基因模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认为该试验所采用的抗性材料P2对番茄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为该材料的利用奠定基础,也为抗南方根结线虫番茄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摘要[1522]  PDF 342.21 K[866]   HTML

工程技术

聚碳酸酯/TiO2杂化超细纤维的制备及其表征
  韩晓建,程备久,黄争鸣,黄晨,杜兆芳,张晓丽,李发勇  2015,42(3):468
应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聚碳酸酯/TiO2及其杂化细纤维非织造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方法探讨了其微观形貌和结构,验证了不同金属离子掺杂聚碳酸酯/TiO2纤维膜抗菌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Cu2+或Ag掺杂可提高电纺纤维的规整度,在尺寸均匀性和珠状物减少方面较未掺杂的有所改善,且在二者协同作用时尤为明显。同时Cu2+和(或)Ag的添加实现了接触型抗菌剂对光感应抗菌剂TiO2的修饰,使得纤维膜在无光催化条件下具有一定抗菌效果。
  摘要[1236]  PDF 924.91 K[989]   HTML
基于机器学习的焦油预测模型研究
  郭东锋,刘新民,姚忠达,舒俊生,胡海洲  2015,42(3):473
为研究卷烟焦油预测模型,以焦油的释放量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回归方法进行焦油预测研究,以各个模型的标准化均方误差为评判尺度,对各个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模型的预测精度差别较大,整体来看机器学习方法对于焦油的预测精度较高,其中以随机森林算法回归对于焦油的预测精度最高,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其次表现较好的机器学习算法为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因此,在焦油预测应用或研究中可以运用随机森林或其他机器学习方法对焦油进行建模预测。
  摘要[1199]  PDF 401.32 K[900]   HTML
采收成熟度对K326烟叶品质和烟气指标的影响
  汪季涛,胡克玲,杨波,郭东锋,姚忠达,胡海洲  2015,42(3):478
为系统了解不同部位鲜烟采收成熟度对烟叶品质和烟气指标的影响,以安徽中烟福建龙岩上杭基地单元主栽品种K326为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烤烟经济性状、感官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烟气焦油、CO等烟气安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成熟度不仅影响着烤烟的外观等级结构、内在质量,而且对烟气的安全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综合分析得出,上、中、下部位烟叶分别以5成黄、8成黄和9成黄采收外观等级结构较高,感官评吸质量较好,化学成分较协调,采青或过熟采收均不利于烤后烟叶的外观和内在质量。采收成熟度对焦油等安全性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中下部烟适熟采收有利于焦油的降低,而上部烟过熟采收更有利于焦油的降低,具体表现为上、中、下部位分别以5成黄、8成黄、10成黄采收“降焦”效果最为显著。
  摘要[1239]  PDF 350.58 K[851]   HTML
烤烟烟叶石油醚提取物与感官舒适度的关系
  刘非,胡海洲,徐志强,汪季涛,姚忠达,舒俊生,郭东锋  2015,42(3):484
为了研究卷烟感官质量与烟叶石油醚提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烤烟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和广义可加模型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对口腔感受、喉部感受和余味整体感受均呈负面效应,且达到显著水平。也即石油醚提取物与卷烟感官口腔尖刺、口腔毛刺、喉部呛刺、喉部尖刺、鼻腔感受、干燥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卷烟劲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卷烟配方设计中,可以考虑选择石油醚提取物含量适宜的原料以保证卷烟的感官质量。
  摘要[1132]  PDF 357.35 K[976]   HTML
基于camshift仿生机器鱼水下探测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王坤,王卫兵  2015,42(3):489
提出了一种集成多个红外测距传感器,CMOS摄像头的仿生机器鱼,设计了仿生机器鱼的传感器网络,分析了仿生机器鱼在水面上与障碍物和目标物之间的几何关系。对漂移算法中的camshift算法进行了介绍,并把camshif算法运用到仿生机器鱼的视觉算法中。以模糊算法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有效的路径规划控制算法。通过camshit算法与路径控制算法有效的结合,使机器鱼能够在水中自主躲避障碍物,并探测到目标物反馈信息。最后用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摘要[888]  PDF 733.80 K[736]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