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物学 | | | 玉米品种耐淹形态指标筛选及其耐淹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 王成雨,宋贺,胡玲惠,李金才,肖伟伟,刘国勇,程备久 2014,41(4):533 | | 在大田条件下,以16个生产上主推玉米品种为材料,对玉米品种耐淹性进行了鉴定,并探讨了不同耐淹型品种的光合生理差异。结果表明,淹水后玉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上升,产量下降;根据产量与相对受害率的关系,16个玉米品种可以分为高产耐淹型、低产耐淹型、低产不耐淹型和高产不耐淹型4类;叶片重、根冠比和叶茎比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品种耐淹能力的重要形态指标;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在不淹水和淹水条件下,均表现为开花期最早;高产耐淹型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淹水后10 d已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其他3类品种。 |  |
| | 摘要[1296] PDF 292.99 K[734] HTML | | | 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 盛康,潘广元,李友强,董召荣,宋贺 2014,41(4):540 | |  | 通过对不同碳氮管理方式下华北平原南端的皖麦68品质和产量进行研究,探讨该地区合理的碳氮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相比,减氮处理没有显著降低小麦关键时期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也没有改变显著降低皖麦68的产量和品质;在所有碳氮处理中,堆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为8988.2、8949.9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这两个处理通过提高小麦后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小麦籽粒千粒重;在小麦品质方面,堆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出粉率均分别显著高于有机肥处理。秸秆处理关键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产量及品质均低于其它施肥处理。以上说明,该地区在氮肥投入量方面有较大降低潜力,短期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有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风险,而施用有机肥和堆肥是该地区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
| | 摘要[1153] PDF 256.95 K[1216] HTML | | | 高氯酸钾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 陶功胜,田雪瑶,谢寅峰,陈倩,时蕾 2014,41(4):545 | | 以水稻为实验材料,在水培及控制条件下,探讨不同浓度(0、20、50、100和300 mg·L-1)的高氯酸钾浸种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胁迫(20 mg·L-1)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萌发率、根长和根数均大于对照,随着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逐渐增大,并且茎的生长比根受影响程度更大。与对照相比,幼苗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和MDA含量均随胁迫浓度的增高而下降,而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OD活性持续增强,CAT则明显下降。综合各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氯酸钾抑制水稻种子萌发及导致的幼苗生理伤害与活性氧代谢失调有关,其伤害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  |
| | 摘要[1454] PDF 366.31 K[1031] HTML | | |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贵州有机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 | 卢贤仁,姚峰,丁福章,姜均,李国彬,李建伟,谢已书 2014,41(4):551 | |  | 研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贵州有机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尚熟到完熟的成熟度等级中,中部有机烟叶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先大幅度下降再缓慢上升,在尚熟时达到最大值;上部有机烟叶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在成熟时达到最大值。中部有机烟叶的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类致香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中部有机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变化一致;上部有机烟叶的新植二烯、棕色化反应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类致香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上部有机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变化一致。中部有机烟叶在尚熟时采收,上部叶在成熟时采收香气物质总量最大。 |
| | 摘要[1184] PDF 302.55 K[970] HTML | | | 氮肥基追比例对烤烟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 傅献忠,叶晓青,陈雨峰 2014,41(4):556 | | 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烤烟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钾主要积累在叶片中,氮肥基追比例对烟叶钾含量的影响大于对烟根、茎钾含量的影响,不同基追比例烤烟钾素积累的差异主要是氮肥基追比对烤烟各器官干物质的差异所致。应避免在烟株移栽时施用较多的氮肥,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和钾的吸收,降低钾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烟株碳氮代谢的适时转换,增加光合产物和钾的积累。烤烟每茬带出的钾为98.09~104.57 kg·hm-2,其中烟叶带出的钾为56.51~65.48 kg·hm-2,茎带出的钾为19.30~22.22 kg·hm-2,根带出的钾为14.31~22.28 kg·hm-2。烤烟施入234.00 kg·hm-2化学钾,仅有41.92%~44.68%由根、茎、叶带出(其中由烟叶带出24.15%~27.98%),55.31%~58.08%流失或固定在土壤中。 |  |
| | 摘要[1131] PDF 343.90 K[684] HTML | | | 贵州烤烟部分化学成分与平衡含水率的关系 | | 牛亚军,叶江平,陈晓明,张长华,梁永江,李章海,周裔彬,杨俊 2014,41(4):560 | |  | 在温度22℃,相对湿度分别为50%、55%、60%、65%和70%的环境下,测定32种贵州烤烟样品的平衡含水率以及样品中7种常规化学成分(包括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氯、钾、蛋白质)和9种糖苷结合态物质的含量(包括糖苷结合态的糠醛、2-乙基己醛、氧代异佛尔酮、3-甲基-1-丁醇、苯乙醇、苯乙酮、4-甲氧基-2-乙烯苯酚、大马酮、十八碳二烯酸)。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测得的16种化学成分与各相对湿度点平衡含水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烤烟烟叶中总糖、还原糖,糖苷结合态的糠醛、2-乙基己醛等化学成分对平衡含水率有显著影响。通过检测烤烟烟叶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可以实现其一定温湿度下平衡含水率的预测。 |
| | 摘要[1111] PDF 238.36 K[848] HTML | |
茶与食品科学 | | | 茶树愈伤诱导及不同儿茶素含量细胞系筛选 | | 刘亚军,王正荣,王婕,杨冬青,郭丽丽,孙美莲,王云生,高丽萍,夏涛 2014,41(4):564 | | 茶树组织培养是开展茶树次生代谢及调控研究重要的研究平台。在建立茶树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茶树含不同儿茶素含量的细胞系筛选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在H、S和B 3种诱导培养基中,只有B培养基适合于诱导生长迅速、组织疏松、质地均一且具有一定儿茶素合成能力的愈伤组织。从外植体方面考虑,种子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植株再生能力;幼茎和叶片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其生长速度快、组织疏松,但再生能力弱。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法和二分法,结合HPLC分析,对B培养基诱导的细胞系“yunjing63Y”进行了筛选,得到含不同儿茶素含量的细胞系“yunjing63Y”和“yunjing63X”。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系“yunjing63Y”和“yunjing63X”的儿茶素组分与鲜叶相似,且二者儿茶素含量(干重)差异较大,前者为7.77 mg·g-1,后者为0.13 mg·g-1。 |  |
| | 摘要[1056] PDF 722.74 K[1007] HTML | | | 有机与常规农产品营养品质差异研究进展 | | 王磊,汪玉,田伟,王霞,席运官,张纪兵,肖兴基 2014,41(4):569 | |  |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与常规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是否更加富有营养尚存在争议。对有关有机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营养价值的差异性研究进行了概述,结果表明尽管经过统计分析有机果蔬农产品矿物元素、维生素C(VC)与酚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农产品(P < 0.01),但不能简单判定有机农产品品质高于常规农产品。施肥方式,特别是有机肥氮素持久而缓慢的释放特征是有机果蔬营养品质较高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是限制有机农产品产量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提高作物高产的同时,使农产品营养品质与口感最优化,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
| | 摘要[1254] PDF 333.83 K[856] HTML | | | 沙棘果渣中异鼠李素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研究 | | 胡丹,何珺,杨佳年 2014,41(4):575 | |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沙棘果渣中异鼠李素。首先采用单因素对超声频率、提取时间、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料液比及提取溶剂进行筛选,再对筛选提取条件进行正交验证试验。确定了该方法提取沙棘果渣中异鼠李素的参数,即50℃,超声频率40 kHz的条件下用V乙酸乙酯:V95%乙醇 为4:6的提取液超声2次,每次1 h,料液比1:25,所得的异鼠李素含量可达5.09 mg·g-1。 |  |
| | 摘要[1059] PDF 243.69 K[891] HTML | |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 | | 安徽省4个地方猪种ESR和FSHβ基因多态性 及其与产仔数的关联分析 | | 张晓东,王恒,丁月云,黄龙,薛玮玮,涂小璐,张运海,殷宗俊 2014,41(4):579 | |  | 分别利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RFLP方法对皖南黑猪、皖南花猪、定远猪、安庆六白猪4个安徽地方猪种共213头繁殖母猪进行FSHβ和ES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为安徽地方猪种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ESR和FSHβ基因在4个地方猪种中都存在多态性,ESR在安庆六白猪、定远猪中出现了AA、AB、BB3种基因型,而在皖南黑猪、皖南花猪中只出现了AA、AB 2种基因型;FSHβ在皖南黑猪、皖南花猪中出现了CC、CD、DD 3种基因型,而在安庆六白猪、定远猪中只出现了CC、CD 2种基因型;(2)不同基因型母猪的TNB、NBA存在一定差异,ESR不同基因型对定远猪和皖南花猪经产母猪的TNB、NBA影响显著(P<0.05);FSHβ不同基因型对皖南黑猪初产、经产和定远猪经产母猪的TNB、NBA影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ESR和FSHβ基因不同基因型对部分安徽地方猪的产仔性状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作为其标记辅助选择的潜在遗传标记。 |
| | 摘要[997] PDF 502.52 K[884] HTML | | | 不同羊舍类型及饲养密度对山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 郭晓飞,陈俊,张子军,凌英会,黄桠锋,罗建川,骆仲悦,陈家宏,许令娜,任春环 2014,41(4):585 | | 为了研究不同羊舍类型及饲养密度对山羊主要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与舍内小气候环境参数的关系,选择单坡顶漏缝地板半开放羊舍、双坡顶漏缝地板有窗封闭式羊舍和移动式羊舍共3种羊舍以及单坡顶漏缝地板半开放羊舍3个饲养密度组,分别测定所饲养的安徽白山羊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及舍内的部分小气候环境参数。结果显示,移动式羊舍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半开放羊舍组和封闭羊舍组,移动式羊舍组所测的舍内小气候环境参数均较优于其余2组。封闭羊舍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及舍内氨气浓度极显著高于半开放羊舍组和移动式羊舍组(P<0.01)。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羊舍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及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羊舍类型及饲养密度对所测安徽白山羊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各羊舍组别羊群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舍内小气候环境参数的测定数据,研究认为以移动式羊舍内小气候环境较优,更利于羊只生长发育。 |  |
| | 摘要[952] PDF 337.13 K[837] HTML | | | 鸡法氏囊病毒重组多抗原表位串联肽的制备及其免疫反应 | | 蔡梅红,谭仁可,韦瑶,段玉清,王亮,马海乐 2014,41(4):592 | |  | 合成含有鸡法氏囊病毒抗原表位核酸序列的4条引物,利用SOE-PCR (重叠延伸PCR法)方法克隆得到含鸡法氏囊病毒多抗原表位串联肽的核酸序列。通过EcoR I和Sal I 两个酶切位点使该核酸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DS-PAGE 实验结果表明鸡法氏囊病毒重组多抗原表位串联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为20%左右。Western blotting试验和免疫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的结果均表明鸡法氏囊病毒重组多抗原表位串联肽具有明显的抗原性。 |
| | 摘要[1078] PDF 594.87 K[886] HTML | | | 青春期双酚A暴露对老年CD-1小鼠海马 齿状回Synaptotagmin 1含量的影响 | | 吴鹏超,陈贵海,葛海,随旭 2014,41(4):597 | | 探讨青春期双酚A暴露对老年期齿状回Synaptotagmin 1(Syt 1)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8月龄CD-1小鼠齿状回Syt 1相对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小鼠(Ps<0.05);青春期双酚A暴露高剂量小鼠齿状回Syt 1表达量显著高于同年龄对照小鼠(Ps<0.05),雌鼠更明显。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小鼠海马Syt 1呈年龄相关性增加的结论,青春期双酚A暴露可加剧这种增加。 |  |
| | 摘要[1196] PDF 225.55 K[787] HTML | | | 五华鸡Mx基因A2032G变异位点与禽白血病关联分析 | | 牛娟娟,张群刚,陈兴勇,盛昌树,耿照玉 2014,41(4):601 | |  | Mx基因是具有抗禽流感病毒作用的基因。为探讨Mx基因A2032G变异位点是否与禽白血病有关,本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99只56周龄五华鸡Mx基因多态性,并与禽白血病进行关联分析。检测群体Mx基因2032位点存在2个等位基因A、G,频率分别为3.03%和96.97%;两种基因型AG、GG,频率分别为6.06%和93.94%。卡方适合性检验显示,该群体Mx基因2032位点的分布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这2种基因型与禽白血病阳性率的相关性显示,AG型群体禽白血病阳性率为16.67%低于GG型阳性率58.06%。基于上述结论,则阴性群体中AG型个体多于GG型,以40只1日龄禽白血病阴性鸡群为对照,相同方法检测Mx基因2032位点突变率,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G、GG,其频率分别为2.50%、5.00%和92.50%,与上述结论不符。推测五华鸡GG型为禽白血病易感群体,禽白血病阳性检出率可能随日龄而发生变化,且AG基因型的禽白血病易感率低于GG基因型。 |
| | 摘要[1074] PDF 348.74 K[801] HTML | | | 长蛸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 | 宋坚,肖登兵,郝振林,常亚青 2014,41(4):605 | |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通过观察和记录受精卵在6个温度梯度下的孵化情况,并运用公式计算和直线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受精卵发育的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及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结果表明,长蛸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17℃和1239.94℃·d;长蛸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6℃。 |  |
| | 摘要[1280] PDF 249.72 K[1051] HTML | |
林学 | | | 热处理条件对越南安息香木材耐软腐性的影响 | | TongThiPhuong,朱一辛,潘彪 2014,41(4):609 | |  | 研究了以水蒸汽为保护气体,温度170~210℃、时间2~6 h 为热处理条件下越南安息香木材的耐软腐性能、pH值变化,以及腐朽后木材细胞壁破坏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和热处理时间延长,越南安息香木材耐软腐性能提高;软腐试验后,失重率从未处理的33.52%减少至处理210℃,6 h时的1.60%。软腐菌的侵蚀导致木材的pH值增加,即酸性减弱;同时,pH值变化率随着木材受腐朽程度(失重率)增加而提高,未处理材的pH值提高了22.46%。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和热处理时间延长,木材软腐前后pH值的差异减小,pH值变化率从处理170℃,2 h时的22.43% 减少至处理210℃,6 h时的0.10%。与失重率变化趋势相似。软腐菌的侵蚀使越南安息香木材构造发生变异,受细胞腔中的软腐菌菌丝侵蚀细胞壁,在细胞壁上有很多V形穿孔槽。 |
| | 摘要[1122] PDF 902.73 K[964] HTML | | | 稻秸秆板圆榫抗拔性能研究 | | 朱云,申黎明 2014,41(4):614 | | 稻秸秆板是一种新型绿色家具板材,其与圆榫的接合性能直接影响到家具的强度和刚度。在不同β系数条件下,利用加载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圆榫与稻秸秆板的极限抗拔力,并对其接合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中,采用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等基材作对照组,以期从板材结构和物理指标上分析稻秸秆板和圆榫的接合特性。试验发现,在同等β系数条件下稻秸秆板与圆榫的接合性能比刨花板要差些,但比中纤板要好,尤其是当β值为0.2 mm时,稻秸秆板与圆榫的抗拔力最大。 |  |
| | 摘要[831] PDF 454.65 K[674] HTML | | | 碱催化水解提高硫酸盐木素反应活性 | | 任哲,吴远艳,李楠,樊永明 2014,41(4):619 | |  | 为了提高硫酸盐木素的反应活性,采用碱催化的方法对木素进行水解。通过改变时间、温度、NaOH用量,探讨不同反应条件对木素中酚羟基含量的影响。采用紫外差示光谱法、凝胶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测定碱催化水解前后木素酚羟基含量、分子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探讨碱催化水解在提高木素反应活性的有效性。结果表明,7.5%NaOH、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6 h是木素碱催化水解相对更佳的反应条件。在碱催化水解过程中,由于木素芳基醚键以及木素单元结构间醚键联接发生断裂,木素结构中的游离酚羟基含量增加,且伴随着木素大分子降解,分子量及其分散性显著减小。 |
| | 摘要[1379] PDF 416.24 K[1238] HTML | |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中可溶性碳氮动态 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 张萌新,朱琳琳,杨佳,赵阳,徐小牛 2014,41(4):624 | | 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对安徽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及穿透雨进行持续监测,探讨森林降雨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动态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本试验设置了2个处理即高氮处理和无添加对照。结果表明,降雨中水溶性有机碳(TOC)年平均含量为3.204 mg·L-1,NH4+-N为0.243 mg·L-1,NO3--N为0.408 mg·L-1,可溶性有机氮(DON)为0.754 mg·L-1。经过森林林冠淋洗后,穿透雨中TOC年平均浓度达5.623 mg·L-1,对照林分(5.923 mg·L-1)>高氮处理(5.322 mg·L-1);NH4+-N年平均浓度为0.285 mg·L-1,对照(0.273 mg·L-1)<高氮处理(0.297 mg·L-1);NO3--N年平均浓度为0.509 mg·L-1,对照(0.523 mg·L-1)>高氮处理(0.494 mg·L-1);DON年平均浓度为0.691 mg·L-1,对照(0.665 mg·L-1)<高氮处理(0.716 mg·L-1)。降雨经过林冠层后,TOC、NH4+-N、NO3--N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但DON的含量有所下降;短期的模拟氮沉降对穿透雨可溶性碳和氮没有显著影响。大气降雨中TOC、NH4+-N、NO3--N、DON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降雨量,穿透雨的变化可能和树木的生理需求程度有关。 |  |
| | 摘要[1115] PDF 428.69 K[720] HTML | | | 新疆阿尔泰山地天然针叶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 | 张帆,刘华,方岳,白志强,叶高,韩燕梁 2014,41(4):629 | |  | 阿尔泰山地分布的以西伯利亚落叶松、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红松为主要树种组成的天然针叶林,是我国典型的西西伯利亚山地南泰加林的代表。利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阿尔泰山地天然针叶林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 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09,表明阿尔泰山地天然针叶林的林分总体呈随机分布格局;随着林木直径的增大,分布格局模式为“随机分布—团状分布—随机分布”;(2) 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29,属于由不同树种组成的中强度混交,西伯利亚云杉混交度最小,且随着林木径阶的增加,混交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 西伯利亚冷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在林分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地位,而西伯利亚红松处于劣态。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林木的大小比数逐渐减小,大小分化却由小径木的劣态转到中径木的优势地位,再到大径木的绝对优势地位。在阿尔泰天然针叶林经营中,可以考虑把大径阶的西伯利亚落叶松作为采伐木,达到优化林分结构的目的。 |
| | 摘要[1302] PDF 432.86 K[915] HTML | | | 基于RS与GIS的休宁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研究 | | 巩永芳,唐雪海,肖文杰,朱丹青,黄庆丰 2014,41(4):636 | | 以安徽省休宁县2009年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GIS10.0为数据加工与分析平台,建立不同林地类型遥感影像解析标志,进行林地小班界矢量化数据采集,生成Shp.格式小班图形数据,与小班属性数据链接,形成休宁县林地小班图形与属性数据库,并对林地结构、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及林地保护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宁县林地面积177028.44 hm2,其中,有林地154457.32 hm2,疏林地1062.07 hm2,灌木林地14116.48 hm2,未成林地5759.55 hm2,苗圃地33.39 hm2,无立木林地587.09 hm2,宜林地1012.23 hm2,其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0.31 hm2,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居多,共占林地面积的95.2%;林地保护等级共有4级,各等级林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Ⅱ级>Ⅲ级>Ⅰ级>Ⅳ级;全县林地分为4个主体功能区,包括北部风景林与水源涵养林发展区,中部休闲风景林与经济林发展区,西南部商品林发展区和东南部商品林与公益林发展区。本研究为制定休宁县林地一张图、实现林地资源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  |
| | 摘要[1085] PDF 703.35 K[1574] HTML | | | 水分胁迫对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 刁兆龙,陈辉,冯金玲,刘伟,王遥 2014,41(4):642 | |  | 选择一年生油茶优株闽43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进行水分胁迫处理,在不同时期测得的土壤含水率作为不同处理组,研究其生理生化指标,并作出显著性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35 d时分别达到最大值2.16 mg·g-1和4.91 μg·g-1·min-1。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整体上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并都在胁迫75 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64 mmol·g-1、347.90 μg·g-1和0.261 μg·g-1。可溶性蛋白则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胁迫75 d时降至最低值4.77 mg·g-1。综上所述,油茶苗在轻度胁迫时期(15~25 d)能够正常生长,中度胁迫时(25~45 d)出现抗逆机制,重度胁迫时(45~75 d)则发生枯萎直至死亡。持续干旱的油茶苗最好能够及时浇水,以免影响油茶的正常生长。 |
| | 摘要[1338] PDF 353.98 K[788] HTML | |
资源与环境 | | | 土壤B[a]P多次累积污染对蚯蚓体内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 张伟,马静静,郑彬,葛高飞,檀华蓉,郜红建 2014,41(4):647 | | 采用土壤多次叠加污染与一次污染的方法研究B[a]P对赤子爱胜蚓组织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B[a]P含量和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呈现初期下降速率较快,尔后下降速率减小的趋势;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与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整个培养时间内(1~56 d),多次累积污染土壤中B[a]P的Tenax提取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总量比一次污染显著降低13.34%~27.98% ( P<0.05)与22.58%~46.81%( P<0.05)。B[a]P多次累积污染条件下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比一次污染低3.01%~33.07%(P<0.05)。这表明土壤中B[a]P多次累积污染对蚯蚓的毒性低于一次污染。研究结果为蚯蚓在土壤B[a]P叠加污染条件下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
| | 摘要[1195] PDF 407.38 K[864] HTML | | | 土壤中纤维素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其纤维素酶活性的研究 | | 陈晶晶,王伏伟,刘曼,朱林,叶爱华,王晓波,车威 2014,41(4):654 | |  | 通过对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样品进行富集培养,利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筛选得到产纤维素酶的真菌XJ-25, 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8S-ITS-5.8S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格孢腔菌属(Phaeosphaeria),定名为Phaeosphaeria sp.XJ-25。在研究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培养时间、起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以及通气量对菌株XJ-25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的酶活及滤纸酶(FPA)的酶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CMC酶活达到最大的条件为玉米秸秆粉1.34 g·L-1 (麸皮0.16 g·L-1)、尿素 10.06 g·L-1、培养基初始pH 3.25、接种量 4.13%,CMC酶活达到23.871 U·mL-1。FPA酶活最大的发酵最佳条件为玉米秸秆粉1.34 g·L-1(麸皮0.16 g·L-1)、尿素 10.12 g·L-1、培养基初始pH 3.41、接种量 4.22%,FPA酶活为8.653 U·mL-1。粗酶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酶液的热稳定较差,当温度超过40℃,该酶活力显著下降。最适反应pH为5,在pH 4~6的范围内酶活性较稳定。 |
| | 摘要[1365] PDF 534.34 K[1116] HTML | | | 沸石的载铁改性及除氟性能分析 | | 张小凤,王慧玲,徐微,李学德 2014,41(4):662 | | 以天然沸石为基质材料,采用硫酸、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对其改性,对模拟含氟水进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改性沸石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性能,探讨并提出了最佳改性条件。对沸石进行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定,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沸石改性前后的元素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氯化铁单独改性效果最好。吸附速率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氯化铁改性沸石对F-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饱和吸附量为0.087 mg·g-1,较未改性沸石有很大提高, 吸附平衡常数为0.28 L·mg-1。改性后沸石的比表面积减小,Fe元素含量增加,Ca2+、Mg2+等离子的含量降低,说明氯化铁改性沸石除氟主要基于化学吸附与复杂的离子交换作用。 |  |
| | 摘要[1112] PDF 359.76 K[1069] HTML | | | 基于TVDI指数的安徽省伏旱动态监测与时空演变的研究 | | 吴明业,张庆国,徐丽,宋瑞祥 2014,41(4):669 | |  | 利用2012年153期到241期的Terra/Modis 8 d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A2和16 d合成增强植被指数(EVI)数据MOD13A2,构建LST-EVI特征空间,并依据该特征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土壤湿度的监测指标,反演了2012年6-8月份安徽省每8 d的土壤湿度分布状况,验证了LST-EVI特征空间三角形分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2012年安徽省伏旱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段(6月上旬到中旬以及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两个时段持续时间都不长,并没有造成严重灾情,到8月上旬开始缓解,8月中旬基本结束。本研究为利用遥感数据对伏旱进行动态监测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
| | 摘要[1094] PDF 817.54 K[1233] HTML | | | 不同碳氮比物料有机肥中腐殖酸含量、 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研究 | | 吴峰,薛骅骎,何楷,江玉平,孙建生,张纪利,李群岭,李章海 2014,41(4):675 | | 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碳氮比物料有机肥中腐殖酸含量、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碳氮比物料配方有机肥中腐殖酸主要为游离腐殖酸,占98%以上;随着碳氮比提高,总腐殖酸和游离腐殖酸含量增加,水溶性腐殖酸降低,但碳氮比25~30:1之间差异很小。4种有机肥腐殖酸主要由C、H、O、N等元素组成;其结构都主要由脂肪碳、含氧脂肪碳、芳香碳和羧基碳、羰基碳等组成。不同碳氮比物料配方有机肥中腐殖酸在官能团上存在差别,20:1有机肥中碳水化合物(或多糖)和羧酸等含氧基团要明显多于其他比例有机肥。 |  |
| | 摘要[1217] PDF 407.06 K[978] HTML | |
植物保护 | | | 无患子外种皮提取物防除玉米田杂草研究 | | 雒东,陶吴群,荀航,姚曦,方向群,章守富,汤锋 2014,41(4):679 | |  | 为了评价无患子外种皮提取物(以下称无患子提取物)及其与除草剂复配制剂的田间实际除草效果,作者在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农田开展了无患子提取物及其与甲草胺、噁草酮的4种复配制剂防除玉米田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玉米田主要杂草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在3900~4500 mL·hm-2的用量范围内,施药后15 d和30 d,30%无患子提取物水剂对马唐、莎草的株防效分别达82%和87%以上,鲜重防效都达85%以上;对丁香蓼的株防效达75%以上,鲜重防效达82%以上;对总草的鲜重防效达83%以上。无患子提取物与甲草胺(含量20%)、噁草酮(含量6%)复配,在化学除草剂用量减半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出突出的除草效果。无患子提取物与甲草胺复配,在4500 mL·hm-2的用量下,施药后15 d和30 d,对马唐、莎草的株防效分别达90%和94%以上;对丁香蓼的株防效达79%以上;对总草的鲜重防效达88%以上。无患子提取物与噁草酮复配,在3600 mL·hm-2的用量下,施药后15 d和30 d,对马唐、莎草的株防效分别达94%和96%以上;对丁香蓼的株防效达94%以上;对总草的鲜重防效达96%以上。本研究结果对于减少化学除草剂的用量,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无患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摘要[1292] PDF 314.22 K[943] HTML | | | 释放捕食螨对温室番茄上烟粉虱数量的影响 | | 程成,江俊起,夏晓飞,吴瑛,李桂亭 2014,41(4):685 | | 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棚室番茄植株上主要害虫为烟粉虱和蚜虫;巴氏钝绥螨和胡瓜钝绥螨均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控害持效期50 d左右。2种捕食螨、2个释放密度对烟粉虱的控害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巴氏钝绥螨控害作用略强于胡瓜钝绥螨。烟粉虱种群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捕食螨释放区大于空白对照区,化防区最低,其值仅为0.5818;表明化防区目标害虫虫口数量在时间系列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种群波动幅度较大,有暴发成灾的可能;而生防区害虫种群变化较稳定,不易成灾。烟粉虱种群空间生态位宽度在各处理区间无显著差异。 |  |
| | 摘要[1238] PDF 283.79 K[876] HTML | |
园艺 | | | 温室盆栽金鱼草生长发育的光温热效应模型 | | 陈友根,秦琳琳,方鹏,王国伟,王冬良 2014,41(4):690 | |  | 为优化温室盆栽金鱼草光温调控精度,以‘红姬’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定植期和密度试验,以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TEP)为尺度,建立了温室盆栽金鱼草生长发育的模型,并用独立试验数据检验了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模型对萌芽期、展叶期、花蕾期和采收期的时间预测符合度较高,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直线间的决定系数R2为 0.95,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 1.3、1.7、2.3和1.8 d,预测精度明显高于以有效积温为尺度的发育模型(RMSE分别为 2.6、2.5、3.9和3.2 d)。模型对株高、茎粗、叶片数、花苞数和干物质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 0.94、0.92、0.96、0.97和0.91,RMSE分别为6.9 cm、0.4 cm、5.8、2.2和1.27 g·株-1。该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温室盆栽金鱼草各生育期出现时间、植株形态和干物质生产的动态。建立的模型参数少且易获取,且预测精度较高,可为温室金鱼草生产中种植期、种植密度及环境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
| | 摘要[1343] PDF 331.51 K[854] HTML | | | 梨树腐烂病研究进展 | | 刘普,施圆圆,叶振风,衡伟,贾兵,刘莉,张水明,朱立武 2014,41(4):695 | | 梨树腐烂病(pear Valsa canker)是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综述了国内外在梨树腐烂病的发病症状、病原鉴定、致病力、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该病害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  |
| | 摘要[1473] PDF 912.86 K[1709] HTML | | | ‘傲雪’金银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 | 左利娟,石进朝,陈兰芬,马喆 2014,41(4):701 | |  | 以‘傲雪’金银木带腋芽的半木质化茎段为材料,研究外植体消毒方法、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继代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用75%的乙醇浸泡30 s,无菌水冲洗4 ~ 6次,然后加入0.1% HgCl2杀菌7 min,褐化与污染率较低;(2)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1.0 mg·L-1 + NAA 0.15 mg·L-1 + GA3 0.5 mg·L-1,增殖系数可达2.93;(3)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 IBA1.5 mg·L-1,生根率达93.9%。以上培养基均添加蔗糖30 g·L-1,琼脂7 g·L-1,pH值为6.0。 |
| | 摘要[1165] PDF 309.47 K[806] HTML | |
生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