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生物学

家蚕Septin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分析
  王磊,朱保建,魏国清,钱岑,刘朝良  2014,41(3):345
Septin基因家族存在于除植物外的所有真核生物中,是具有GTPase活性保守基因家族。Septin蛋白功能多样,能够参与细胞分裂、细胞内物质转运、细胞周期调控及细胞凋亡等生理反应,并与肿瘤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和病原物侵染的过程直接相关。利用果蝇的5个Septin基因家族蛋白序列检索家蚕基因组数据库,发现家蚕基因组中存在4个septin基因,其蛋白序列都具有完整的保守结构域;通过与果蝇、酵母等Septin蛋白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该基因家族具有高度保守性,并对家蚕4个septin进行命名为BmPnutBmSeptin1BmSeptin2BmSeptin4;通过查找基因芯片数据库分析了家蚕septin基因家族在各组织的表达模式,4个septin基因在各组织表达量各不相同,为下一步研究家蚕septin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摘要[1499]  PDF 799.58 K[1432]   HTML
基于3-周期性的基因预测
  胡连果,李强,张瑾,张良云,杨涛,骈聪  2014,41(3):351
基因预测是DNA序列分析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核生物基因外显子序列的识别是生物信息学中的难点,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3-周期性小鼠基因的预测方法。基于碱基幅角的功率谱,使小鼠外显子序列的频谱图具有更显著的3-周期性,且内含子的频谱图更加平稳,从而增大了序列中外显子与内含子的信噪比的区分度,使小鼠基因序列的预测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平均值法阈值R2下预测准确率达94.53%;在分布图法阈值R1下,准确率达94.50%,敏感性达99.45%。
  摘要[1078]  PDF 658.15 K[760]   HTML
10种隼形目鸟类飞羽羽小枝显微结构的比较
  侯森林  2014,41(3):358
利用扫描电镜对10种隼形目鸟类飞羽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飞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的羽小钩数,纤毛的数量、长短、粗细,腹齿数,无钩羽小枝的腹齿数以及羽小枝复杂末端是否呈节状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存在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用于分析的3个参数在2个物种间至少有1个参数差异显著,说明把这些参数综合起来考虑对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科间、属间情况比较,无规律可循。
  摘要[1120]  PDF 688.97 K[899]   HTML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siRNA对猪肝细胞THRSP基因mRNA表达的干扰效率
  潘中婷,王学故,陈宏权,焦明慧,谢亚男,周梅,陈公伟,马帮军  2014,41(3):363
应用改良的剪切消化法(1%Ⅳ型胶原酶)消化分离仔猪肝脏细胞,建立稳定的仔猪肝脏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体系;通过siRNA途径及RT-PCR技术检测肝细胞THRSP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平均每g肝脏可获得6.2×106个细胞,接种即时存活率达94.84%,培养存活率达50%左右,细胞转染后细胞存活率达80%以上;设计合成的siRNA的干扰效率为75.3%
  摘要[1063]  PDF 502.59 K[897]   HTML
不同产脂能力猪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
  焦明慧,周梅,陈宏权,陈公伟,谢亚男,潘中婷,王学故,马帮军  2014,41(3):367
旨在筛查不同产脂能力猪脂肪合成的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其与猪THRSP基因表达的关联性。实验采集5头瘦肉型和3头脂肪型猪的肝脏,提取总RNA,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猪肝脏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THRSP基因与脂肪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相对瘦肉型猪,脂肪型猪脂肪酸合酶(FASN)、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P<0.0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ACA)(P<0.05)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小GTP酶中Rab32Rab4a显著上调,Rab27a则表现显著下调(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LUT4FASNACACA基因表达的变化与THRSP基因呈显著正相关,Rab27a基因为显著负相关,Rab32Rab4a基因则相关性不明显。
  摘要[1145]  PDF 371.10 K[695]   HTML
地方土猪源副猪嗜血杆菌Omp P2基因的分子鉴定 及遗传演化分析
  常洪涛,王新卫,刘慧敏,赵军,陈陆,杨霞,姚惠霞,王川庆  2014,41(3):371
为研究地方土猪源副猪嗜血杆菌(Hps)的分子遗传演化特性,应用PCR方法扩增淮南猪源河南分离株XY0501的Omp P2 基因,并进行序列比较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XY0501的Omp P2基因序列全长为1080 bp,编码359 aa;与参考菌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9.4%,与4型、5型和12型参考菌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9%~97.4%、96.7%~99.4%和97.1%~99.1%;基因进化树显示与血清5型参考菌株FJ685760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4%。研究结果证明,该分离菌株属于血清5型;Hps可感染地方猪种并导致发病,但其来源则有待进一步研究;Omp P2基因在Hps国内优势流行血清型中高度保守,而且这种高保守性并无明显品种差异;不同地域的Hps分离菌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摘要[1162]  PDF 320.70 K[896]   HTML
源自猪场环境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 及其产ESBLs菌耐药基因特征
  郑新添,黄其春,陈星星,张孝辉,谢建斌  2014,41(3):375
为了解猪场周边水和土壤环境中大肠杆菌耐药性及其中产ESBLs菌的耐药基因特征,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了从福建省龙岩市5个规模化猪场周边水和土壤中分离的55株大肠杆菌对12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并对其中产ESBLs菌进行了表型筛选;在此基础上,用CTX-MTEMSHVOXA等4种ESBLs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猪场环境分离的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环丙沙星、四环素等耐药率较高,其中水源菌耐药率较高。55株大肠杆菌中,19株检出ESBLs基因,ESBLs检出率为34.5%。ESBLs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CTX-M、SHV及TEM的检出率分别为23.6%(13/55),1.8%(1/55)和9.1%(5/55),未检出OXA基因。本试验结果表明,龙岩市猪场环境大肠杆菌对选用抗菌素耐药率较高,其产ESBLs菌的主要ESBLs基因型为CTX-M。
  摘要[1307]  PDF 413.59 K[734]   HTML
4个牛群体MSTN基因第1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刘洪瑜,杨漫漫,姬云涛,刘旭光,王力生  2014,41(3):380
以肌生成抑制素(MSTN)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该基因第一外显子在皖东牛、皖南牛、和牛和西门塔尔牛4个群体中的多态性。通过SNP检测,发现MSTN基因外显子1的267碱基发生A→G的同义突变,在所检测牛群中存在3种基因型(AA、GG、AG),A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该位点在4个牛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卡方检验表明皖东牛、皖南牛和和牛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 05),西门塔尔牛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P>0.05)。
  摘要[1128]  PDF 544.34 K[954]   HTML
黑羽番鸭LPL基因克隆及在肌肉发育中的表达规律
  王丽华,段修军,董飚,孙国波,卞友庆  2014,41(3):385
脂蛋白脂酶(LPL)是水解甘油三酯的关键性酶,可以为细胞提供游离的甘油三酯,并作用于脂蛋白循环,与机体的脂质代谢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策略克隆黑羽番鸭LPL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在肌肉组织发育过程中mRNA表达规律。结果表明,黑羽番鸭LPL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515 bp,包括了1485 bp的编码区,编码494个氨基酸。与禽类LPL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0%以上,与人和哺乳动物同源性在70%~75%之间。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LPL基因在第2周龄胸肌中mRNA表达量较低,然后开始上升,达到最大值再出现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公鸭腿肌表达规律和公鸭一致,但是母鸭腿肌表达量呈波浪状。
  摘要[1121]  PDF 491.00 K[864]   HTML
优质鸡多元杂交组合性能测试及筛选
  王钱保,黎寿丰,赵振华,黄华云,李春苗,薛龙岗  2014,41(3):390
选用选育的优质鸡S3、W、S09、F及B系组成二元杂交组合:W♂×S09♀、S3♂×S09♀、W♂×B♀,及3个三元杂交组合:B♂×(W♂×S09♀)♀、F♂×(S3♂×S09♀)♀、S09♂×(W♂×B♀)♀,分别于12周龄对各杂交组合鸡的外观、生长及肉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继二元杂交基础上进行的三元杂交组公母鸡综合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外貌及体型方面:体斜长、龙骨长及胸深均相应提高,变异系数则相对更小,整体更趋于细致紧凑、均匀齐整;生长及肉用性能方面:12周龄时3组三系杂交公鸡体重分别为1385.50 g、1507.36 g和1482.02 g,相比于二系提高了23.5%、17.7%和35.7%,母鸡体重分别为1112.68 g、1197.69 g和1120.36 g,提高了27.9%、25.4%和26.1%,屠宰率、半净膛率及腹脂率等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元杂交组合F♂×(S3♂×S09♀)组的体型、生长、饲料转化及肉用性能等均优于B♂×(W♂×S09♀)♀和S09♂×(W♂×B♀)♀组,其中12周龄3组公母鸡平均体重依次为1352.53 g、1249.09 g和1301.19 g,3组腹脂率为0.94%、0.60%和0.78%,两项指标F♂×(S3♂×S09♀)组显著占优(P<0.05);饲料报酬分别为3.08、3.05和3.13,F♂×(S3♂×S09♀)同样最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都达到90.6%以上的较好水平。本试验为黄羽优质鸡配套系的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
  摘要[1159]  PDF 289.77 K[721]   HTML
海水人工湿地对梭鱼室内越冬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徐嘉波,施永海,刘永士,张海明,陆根海,刘建忠,邓平平,张宗锋  2014,41(3):395
为开发海水低温环境下人工湿地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研究人工湿地在海水环境下对梭鱼亲本室内越冬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净化效能。海水(16.8‰~19.6‰)人工湿地对室内越冬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总凯氏氮去除率为13.4%,总氨氮为32.1%,亚硝氮为33.1%,浊度为55.1%,COD为35.6%,总磷为34.6%。越冬期间养殖池水质稳定。低温对总凯氏氮和三态氮的去除率有一定影响,并制约人工湿地脱氮过程;对浊度、COD、总磷去除率影响并不明显。海水人工湿地能维持连续运转并保持越冬养殖池的水质稳定。养殖负载量、越冬期间水力负荷尚有提升空间。
  摘要[1327]  PDF 446.50 K[905]   HTML

作物学

穴基本苗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
  吴文革,杨剑波,张健美,周永进,蔡海涛,许有尊,吴然然,陈刚  2014,41(3):401
以两系杂交稻为对象,设置1、2、3和4苗·穴-1等4个处理,研究每穴栽插苗数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构建及产量的影响,探明杂交中籼稻机插秧适宜的每穴栽插苗数。结果表明,在拔节及抽穗期,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随之增加,但抽穗期以后由于3、4苗·穴-1处理的群体叶面积衰减较快,致使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成熟期时以2苗·穴-1处理最高。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有效穗数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逐渐减少,但单穴超过2苗时,穗数的增加不再显著;结实率除4苗·穴-1处理显著降低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受每穴栽插苗数的影响较小,各处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及产量均随着每穴栽插苗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以2苗·穴-1最高。综合来看,机插杂交中籼稻以单穴2苗最为适宜,能使水稻在生育中后期形成高光效群体,保持较高LAI及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增大群体颖花量从而获得高产。每穴栽插苗数过多不利于群体颖花量的增加,反而易导致减产。
  摘要[897]  PDF 305.06 K[773]   HTML
新型甘蓝型油菜CMS选育及分子鉴定
  姚祥坦,张芳,王润屹,徐素琴,董衡,黄鹂  2014,41(3):406
以榨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为不育胞质来源,甘蓝型油菜自交系为父本,通过连续回交定向选育方法进行榨菜胞质甘蓝型油菜CMS的转育,获得了原始不育系‘93-12A’,并通过父本载体的转换对其进行改良,获得了一份综合性状较优良的不育系‘嘉油58A’;根据已报道的油菜CMS相关基因orf224orf138和叶用芥菜CMS相关基因orf220设计特异引物,对榨菜胞质甘蓝型油菜CMS及其保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仅orf220的特异引物能在原始不育系‘93-12A’和改良不育系‘嘉油58A’中扩增出特异条带,扩增产物序列与orf220具有100%的同源性,从而从分子水平验证‘93-12A’和‘嘉油58A’的不育胞质来源于榨菜。
  摘要[1154]  PDF 748.43 K[871]   HTML
不同氮、磷、钾水平对苦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宋毓雪,胡静洁,孔德章,曹玉洪,陈庆富,黄凯丰  2014,41(3):411
采用3414完全施肥方案以黔苦6号为试验对象,测定其株高等生物学性状和籽粒中部分营养保健成分(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N、P、K配比对黔苦6号的产量及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黔苦6号的株高、主茎分枝和主茎节数在N2P2K2时最高,单株粒数在N2P3K2处理最多,单株粒重和亩产量在N2P2K1处理最高,千粒重在N2P1K1处理最高;总淀粉含量在N2P1K2处理最高,在N0P0K0处理最低;直链淀粉含量在N0P0K0处理最高、N2P0K2处理时最低;支链淀粉在N1P2K1处理最高;黄酮含量在N0P2K2处理最高,支链淀粉和黄酮含量在N0P0K0处理最低。综合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结果,认为N2P2K1水平处理在14个处理中最好,而通过通过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和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得到的施肥信息其施肥量及产量为:N,75.62 kg·hm-2;P,24 kg·hm-2;K,17.21 kg·hm-2;Y,1539.95 kg·hm-2
  摘要[965]  PDF 305.34 K[879]   HTML
乙烯利不同施用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戚艺军,耿延琢,罗松彪,刘政群,丁翔,张二朋,王利民,杨焰华,齐伟,佘宁安,史文娟,王浩波  2014,41(3):416
采用乙烯利对玉米进行涂叶试验和顶冠层喷雾试验,以每个处理的节间长度相对于对照的降低百分率衡量各主要节间的短缩程度。结果表明,乙烯利对正在伸长的节间或其以上节间具有累加的抑制伸长效应和级联效应。在n片展开叶期对顶冠层喷药,伸长受抑制节间为从第n-2节开始的以上若干节间,尤以第n-1~n+4个节间伸长最易受到抑制,且通常以第n或第n-1个节间短缩程度最大;伴随节位的递升,大体上,自第n+4节以上的各个节间长度的降幅明显减小,但对雄穗节间例外。对于浚单20,叶龄指数为55到70之间是最佳施药期,可以显著提高抗倒伏能力;合理用量应以能够获得不低于对照95%的穗粒数和叶面积作为判断依据。
  摘要[1067]  PDF 591.68 K[1353]   HTML
打叶留花对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丁建龙,唐兴贵,周再军,张西仲,武丽,余春英,李章海,赵羡波,陈英崇,班国相  2014,41(3):424
为了提高烤烟上部叶的的可用性,在福建中烟“七匹狼”广顺基地单元进行打叶留花对烟叶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打叶留花的上部叶的颜色、油分、色泽和柔软性有明显改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12.51%和14.82%,烟碱降低了26.75%,其他常规化学成分变化较小;酸性香气成分总量增加51.45%,13种酸性香气成分中有9种增加;中性香气成分总量增加2.40%,22种中性香气成分中有12种增加;评吸质量明显改善,与中部叶质量非常接近,具备中部叶质量特征。
  摘要[1266]  PDF 312.27 K[1135]   HTML
用AMMI模型分析甘薯品种产量性状的稳定性
  何霭如,李观康,陈胜勇,余小丽,汪云  2014,41(3):430
利用AMMI模型对雷州半岛4试点8个甘薯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总变异起作用的因素依次为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和环境。鲜薯产量2条主成分轴共解释了94.70%的互作平方和,薯干产量2条主成分轴共解释了93.55%的互作平方和。广薯87属于高产稳产品种,适应性广;广薯79属于低产稳产品种,适应性广;揭薯04-12、广薯42属于高产不稳产品种;紫罗兰、桂粉3号属于低产不稳产品种。揭薯04-12在雷州,紫罗兰在遂溪,广薯42在徐闻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徐闻对品种的选择性最高,品种的交互作用大;吴川点对品种的鉴别力最低,对各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摘要[973]  PDF 359.00 K[704]   HTML

园艺

蝴蝶兰“V31”品种花梗腋芽快繁体系的建立
  沈周高,任洁,项艳  2014,41(3):435
以蝴蝶兰“V31”品种花梗腋芽为试验材料,通过筛选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及移栽各阶段最适培养基,建立其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腋芽诱导丛生芽培养基MS + 8.0 mg·L-1 6-BA +2.0 mg·L-1 NAA + 15 g·L-1椰子粉,诱导率84.57%;最佳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 +10 mg·L-1 KT +0.6 mg·L-1 NAA + 0.2 mg·L-1 2,4-D,增殖倍率7.94;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1/2 MS +0.1 mg·L-1 NAA + 1 mg·L-1 6-BA+ 20 g·L-1蔗糖+ 10 g·L-1香蕉粉,平均生根数9.47;最佳栽培基质为经过0.1%高锰酸钾浸泡0.5 h的水苔+玉米棒(比例为1:1)。
  摘要[1140]  PDF 661.48 K[685]   HTML
杜鹃叶片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杨秋玉,耿兴敏,彭方仁  2014,41(3):440
以映山红(R. simsii)、马银花(R. ovatum)、满山红(R. mariesii)和云锦杜鹃(R. fortunei)4种杜鹃为实验材料,采用TCA-丙酮法、酚法和TCA-丙酮-酚法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提取杜鹃叶片蛋白质,并应用双向电泳技术(2-DE)比较分析不同方法的蛋白质提取率、溶解性、完整性等的差异,确立适用于2-DE分析的杜鹃叶片蛋白质提取方法。结果表明,TCA-丙酮法提取的蛋白溶解性差且粘稠,得到的蛋白质点少,不适合杜鹃叶片蛋白的提取;酚法提得的蛋白质溶解性好,蛋白质点多,但是杂质较多,且此法不适用于映山红叶片蛋白的提取;TCA-丙酮-酚法提取的杜鹃叶片蛋白质位点较多且清晰,重复性也好,且4种杜鹃叶片蛋白的提取效果都比较好。因此,TCA-丙酮-酚法被认为最适于杜鹃属植物叶片蛋白质的提取及分析。
  摘要[1083]  PDF 713.60 K[1085]   HTML
增温促花及叶面施肥对盆栽海棠‘长寿冠’花色 及成色物质的影响
  卢俊芳,王涛,孙朦,唐颂豪,张往祥,谢寅峰  2014,41(3):445
以盆栽海棠‘长寿冠’为材料,在对其花色素进行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基础上,探讨了促花调控过程中增温及叶面施肥对花瓣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寿冠’花色是多种色素共同显色的结果,但花青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花色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在长寿冠促花调控过程中,适当增大昼夜温差或在现蕾期喷洒0.2%过磷酸钙或0.2%硫酸钾有利于花青素含量的提高,使花朵着色加深;在现蕾期喷洒0.1%的尿素则造成花青素含量降低,使花朵颜色淡化。RHSCC比色结果与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基本吻合,可作为评判‘长寿冠’花色质量的一个依据。该项研究为海棠花色素成分的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等提供基础,同时为海棠促花调控过程中花色质量的评价提供依据。
  摘要[1121]  PDF 311.47 K[856]   HTML

林学

鹅掌楸属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自然种系统演化
  王丰,潘彪,唐菁,伊东隆夫  2014,41(3):451
比较研究了鹅掌楸属(Liriodendron)中国鹅掌楸、北美鹅掌楸和杂交鹅掌楸3个树种次生木质部的显微构造。经方差分析,3个树种间导管分子、木纤维、轴向薄壁组织和木射线组织等解剖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鹅掌楸次生木质部结构兼具亲本特征。首次发现中国鹅掌楸中存在单穿孔导管,约占4%。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导管分子短、导管端壁穿孔板横隔数少、弦切面木射线组织的宽度、高度小以及轴向薄壁细胞束的细胞个数少。北美鹅掌楸与中国鹅掌楸相比具有更多的原始特征,中国鹅掌楸较北美鹅掌楸进化。
  摘要[1214]  PDF 831.64 K[976]   HTML
不同桉树品种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
  张玲,王华,汪天,游鸯,杨珍珍  2014,41(3):456
为探讨引种桉树抗寒适应性,以1年生离体枝条为试材,研究不同低温(0℃、-5℃、-10℃、-15℃和-20℃)处理对4种桉树电解质外渗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及在0℃(CK)低温胁迫下不同处理时间(2 d、4 d、6 d)对4种桉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4种桉树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呈上升趋势,拟合Logistic方程得出4种桉树的半致死温度(LT50),表明河红桉LT50最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各品系间可溶性糖含量表现显著差异;游离脯氨酸(Pro)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上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显示,随着处理温度下降及0℃下胁迫时间延长,初始荧光(Fo)逐渐上升,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逐渐下降。根据隶属函数法,求出隶属函数值,综合各指标,得出4种桉树抗低温胁迫能力强弱的排序为:河红桉﹥DH-32﹥U-6﹥广林9。
  摘要[1133]  PDF 441.32 K[815]   HTML
省沽油ISSR引物筛选及居群遗传多样性初探
  陈龙灿,王颖,王业中,张远海,束庆龙,王勤,张良富,曹翠萍  2014,41(3):462
测试和筛选出14 条多态性较高的省沽油ISSR有效引物,并对安徽省野生省沽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共扩增出143个多态性位点,居群水平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71,期望杂合度He为0.165, 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257,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ne = 1.341,He = 0.227,I = 0.370;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Gst = 0.271。初步揭示了野生省沽油的遗传多样性,同时表明ISSR标记对于研究省沽油遗传多样性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省沽油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资源保护提供帮助。
  摘要[1393]  PDF 699.08 K[748]   HTML
华南地区4种园林绿化树种的光合对水淹胁迫响应
  谢腾芳,薛立,郭淑红,刘斌  2014,41(3):468
以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蒲桃 (Syzygium jambos)和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4种园林绿化树种的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淹水胁迫处理下的光合响应生理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华南地区筛选耐水淹树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水淹胁迫时间的增加,4种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35 d 时均达到最小值,灰木莲的胞间CO2浓度Ci逐渐上升,尖叶杜英的Ci先降后升,蒲桃和乐昌含笑的Ci均缓慢下降。综合考虑4个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4种幼苗耐水淹能力为蒲桃>乐昌含笑>尖叶杜英>灰木莲。
  摘要[999]  PDF 368.19 K[829]   HTML

资源与环境

安徽省菜地土壤中3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残留调查
  陈海燕,樊霆,叶文玲,鲁洪娟,花日茂  2014,41(3):474
采集安徽省9个县市共76份菜地土壤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分析样品中磺胺嘧啶(SDZ)、磺胺二甲嘧啶(SM2)和磺胺甲恶唑(SMZ)等3种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SDZ、SM2和SMZ的检出率分别为6.58%、67.11%和51.32%,平均含量分别为0.26、5.41和2.58 μg·kg-1,其中磺胺二甲嘧啶的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均为最高。近期施有机肥的土壤中3种SAs的总含量明显高于近期未施肥的土壤。9个地区间菜地土壤的磺胺嘧啶的平均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恶唑的平均含量在不同地区菜地土壤中存在显著差异。3种SAs总平均含量以六安地区最高,蒙城地区最低。菜地中施用的有机肥质量需得到重视。
  摘要[1073]  PDF 339.38 K[772]   HTML
响应面法优化羧甲基壳聚糖-膨润土复合吸附剂对Cu2+的吸附
  黄春桃,吕文英,卢集富,刘国光  2014,41(3):479
用羧甲基壳聚糖-膨润土复合吸附剂吸附处理模拟含铜废水,在pH为6,吸附3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为114.54 mg·g-1。通过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各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吸附容量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初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研究优化了复合吸附剂对铜离子吸附工艺参数,得出吸附最优条件:pH值为6.00,初始浓度为33.00 mg·L-1,吸附时间为25.00 min。在此条件下吸附容量为111.81 mg·g-1,与理论值较吻合。
  摘要[1140]  PDF 563.87 K[866]   HTML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的差异性分析及检验
  刘惠兰,周静,朱华亮,徐光清,丁霞,张苗苗  2014,41(3):485
利用安徽省安庆气象观测站2012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资料,分析不同观测时次和不同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的差异性。采用相关系数法计算不同情形下的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的相关性。通过差值的统计特征分析不同观测时次和不同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能见度的差异性,并利用符号检验法和Wilcoxon秩检验法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观测时次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能见度近似呈完全正相关性,不同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能见度的相关性也较高;不同观测时次和不同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能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摘要[1086]  PDF 269.09 K[670]   HTML
合肥市城市生态竞争力初步研究
  任子君,许建  2014,41(3):491
以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根据生态竞争力内涵、结构体系以及城市生态竞争力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创建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4个方面,对合肥市生态竞争力各项指标进行探讨。
  摘要[1100]  PDF 246.64 K[757]   HTML

植物保护

烟草品种对Q型烟粉虱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钱萧萧,李茂业,陈德鑫,林华峰  2014,41(3):496
为明确烟草不同品种对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生物学参数影响的差异,筛选出抗Q型烟粉虱烟草品种。在室内温度(26±1)℃,湿度70%~80%,光照L:D=14:10条件下,研究6个烟草品种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在6种烟草品种上发育历期没有明显差异,而其存活率、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及生命参数差异显著。用生命参数表综合评价,G28、G140、K326和NC95是利于Q型烟粉虱的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品种,为易感虫品种,其中K326最敏感,云烟85和革新三号是抗性较强的品种。
  摘要[1293]  PDF 302.83 K[1074]   HTML
基于GAHP的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刘萍,张友华,丁克坚,吴云志,刘家成,王庆人  2014,41(3):501
针对目前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研究中存在的影响因子单一、预测结果有误报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AHP的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预测方法。该方法引入影响白粉病发生的多源因素,采用AHP算法定性分析影响因子和预测方案并定量计算出权重大小,同时聚类分析群组中各专家权重值,最后加权求和得出白粉病的流行动态。通过对2012年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进行实例验证,对比发布的预测结果,结果准确,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较好。
  摘要[1090]  PDF 294.48 K[732]   HTML

工程技术

不同刈割期秧草收割物悬浮速度的测定与分析
  吴明聪,陈树人,卞丽娜,李继伟  2014,41(3):507
为了获取秧草收割物的悬浮速度参数, 采用DFPF-25型悬浮速度试验装置对结荚期、初花期和分枝期秧草收割物主要成分的悬浮速度进行测定,并采用对比试验分析了叶子和茎秆对悬浮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收割物对应成分的悬浮速度中,结荚期最大,初花期次之,分枝期最小;3个时期的最大悬浮速度依次为4.238、3.736和2.653 m·s-1;同一时期的各成分间的悬浮速度有重叠,表明收割物的飞行系数相近,气流较难将其分离,说明气流分选不可行。对比试验表明,去叶前后秧草收割物的悬浮速度变化率与叶子质量占比的比值为1.225~3.745,说明叶子对收割物的悬浮速度的影响比茎秆对悬浮速度的影响大。该研究结果可为秧草收获机的收集装置和分选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摘要[1096]  PDF 531.40 K[889]   HTML
基于CATIA的典型夹具案例库的设计与研究
  李新红,蒋德云,孔晓玲,刘素梅  2014,41(3):513
针对通用机床的夹具设计特点,利用VB语言构建了典型夹具案例库和夹具设计通用平台。平台数据库中的夹具零部件基于CATIA进行三维特征造型,采用参数化驱动模式,用户通过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可直接调用典型夹具的装配模型;也可利用夹具库内的零部件进行修改组装,并对夹具的定位和夹紧装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实现快速完成专用夹具的设计。
  摘要[1213]  PDF 572.65 K[934]   HTML
汽爆系统中进料密封阀门的结构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刘峰,孔晓玲,赵敏晖  2014,41(3):517
针对汽爆系统中进料口阀门进料效率低,容易漏气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集进料、密封和开启为一体的进料密封阀门。根据阀门的材质和使用环境,对阀门中的阀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强度分析,得到了阀芯的最大变形量发生位置以及能够满足其稳定进料和密封时螺旋轴的最佳直径和最佳转速,经理论计算和强度校核,阀门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其阀芯的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对不同进料时间和转速对阀门的进料稳定性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确定150 kg玉米秸秆完成进料时的最佳转速为200 r·min-1,最佳进料时间为5 min。
  摘要[1125]  PDF 727.70 K[692]   HTML
打叶复烤白肋烟叶TSNAs含量变化分析
  边文杰,郭东锋,姚忠达,吴克松,张福建,周初跃,汪季涛,舒俊生  2014,41(3):523
为了研究在打叶复烤过程中白肋烟叶TSNAs含量的变化趋势,对白肋烟5个模块烟叶原烟、一润、二润、打叶及复烤处理环节进行了取样,并利用SPSS和MINITAB软件对样品的常规化学和TSNAs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打叶复烤的过程中TSNAs含量在打叶处理环节显著上升,在复烤处理环节下降,其中NNN、NAT及NAB含量经过打叶复烤整个过程显著上升,NNK含量略有上升但和原烟相比差异不显著。白肋烟TSNAs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调控TSNAs的关键点在打叶处理环节。
  摘要[1053]  PDF 430.24 K[712]   HTML
基于Simufact的油菜播种机悬挂架焊接仿真
  黄明,张建,胡忠健  2014,41(3):528
在油菜播种机悬挂架焊接过程中,先加工悬挂孔后进行焊接时,引起悬挂孔不同心,先焊接后加工悬挂孔,悬挂孔同心,但左、右拉杆的变形较大,对后续的装配造成影响。为了控制悬挂架的焊接变形,简化焊条电弧焊焊接的实验过程,提高油菜播种机悬挂架的制造质量和使用性能,减少油菜播种机悬挂架因焊接引起的破坏性事故,本文运用Simufact-Welding软件对油菜播种机的悬挂架进行焊接仿真,分析了悬挂架在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变形、应力。仿真结果表明:焊接过程中焊缝处采样点的温度在1480℃上下浮动,加热最高温度过高,将使晶粒粗大,造成晶粒脆化,易于形成较大的焊接应力或变形,因此,要合理地控制线能量;在实际焊接时应增加附加刚性拉杆来减小左右拉杆之间的变形量。通过t8/5时间的理论值和实际焊接变形验证了仿真结果,仿真结果和实际基本吻合。
  摘要[987]  PDF 770.83 K[799]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