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鸡气管黏膜上皮基底细胞的分选与鉴定研究
  孙裴,杨榕,魏建忠,李郁,王桂军,张彦明,郭抗抗  2014,41(1):1
鸡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是IBV和其他禽病原体感染的重要靶细胞。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种类多样,不同细胞对病原感染敏感性有差异,研究与比较IBV感染不同种类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特性有助于弄清IBV分子感染机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使用基底细胞特异性抗体从鸡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中分选出基底细胞。通过基底细胞培养形态的观察、生长曲线的绘制和特异性免疫荧光的鉴定,成功获得能够稳定生长繁殖的高纯度的鸡气管黏膜基底细胞,为今后IBV或其他相关研究奠定技术基础和提供了良好的种子细胞。
  摘要[1082]  PDF 710.21 K[819]   HTML
鹅神经肽Y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军,张宜辉,张蕊,宋政,朱振鹏,龚道清  2014,41(1):6
克隆出鹅NPY基因并对序列进行分析。根据鸡NPY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获得了鹅NPY基因的编码序列,并用相关软件及在线分析方法对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鹅NPY基因长度为371 bp,包含294 bp整个开放阅读框,共编码97个氨基酸,其分子量预测值为11.083 kD,等电点为(pI)为5.76。鹅NPY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禽类和哺乳动物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97%、86%~88%。氨基酸进化树分析发现NPY基因具有种间多样性,鹅NPY与其他禽类处于同一分支。成功克隆鹅NPY基因CDS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摘要[1189]  PDF 420.82 K[1016]   HTML
孵育和激活剂作用时间对山羊核移植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李斌,曹陈冲,陈立子,汪存利,赵焕,李东伟,陶勇,章美林,章孝荣  2014,41(1):10
探讨了电融合前对重构卵继续孵育及激活剂6-DMAP不同作用时间对山羊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重构卵在成熟液中继续培养后,9~10 h组的融合后卵子死亡率(27.42%)显著低于30 min和90 min组(49.26%和56.3%) (P<0.05), 胚胎卵裂率(68.15%)则显著高于30 min和90 min组(55.6%和54.24%) (P<0.05);重构卵用离子霉素激活后,再用6-DMAP激活0 h、2 h、3 h、4 h、5 h及8~10 h,各组间的胚胎卵裂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未用6-DMAP组的卵裂率(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电融合前,继续成熟培养重构卵有利于降低电融合时的卵子死亡率,提高卵子利用率;联合使用离子霉素和6-DMAP有利于提高激活效果,而6-DMAP的作用时间(2~10 h)不影响核移植胚胎的卵裂。
  摘要[1238]  PDF 364.78 K[855]   HTML
改良培养基对体外培养生精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宋小敏,姜宏,汪存利,黄静  2014,41(1):14
探讨改良培养基对体外培养小鼠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根据培养基的不同分为:A组(基础培养液组);B组[基础培养液+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皮生长因子(EGF)组];C1、C2和C3组[A组+20%、40%、80%睾丸液(TA)];D1、D2和D3组(B组+20%、40%、80%TA)。采用上述8种培养基对7~8日龄小鼠生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存活率和粗线期精母细胞特异性基因P19、单倍体精子细胞特异性基因TP1检测及染色体倍性分析,探讨TA、GDNF和EGF对小鼠体外培养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效应,结果如下:(1)形态学观察表明,B组生精细胞生长速度快,形态好,细胞集落多,A组最差;C组和D组细胞传代后培养时间最长,可达4个月。(2)生精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培养20 d的B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D组在各培养阶段与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TP1/P19培养15 d后B组的TP1/P1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单倍体精子细胞比例结果表明,培养15 d后的B组单倍体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间单倍体细胞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GDNF和EGF可显著提高生精细胞体外培养的增殖分化效应,而睾丸液可显著延长生精细胞体外培养时间。
  摘要[1103]  PDF 546.25 K[689]   HTML
不同冻融处理对猪精子顶体膜蛋白表达的影响
  曹立朋,孙培亮,安松文,金一  2014,41(1):20
为探究不同冷冻解冻方法对猪精子损伤的影响,采用2种常用的冷冻解冻方法处理猪精子,分别对其顶体膜蛋白进行分离,进行SDS-PAGE电泳和总灰度值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一次稀释法进行猪精液的冷冻保存较二次稀释法解冻后精子活率高,精子顶体膜蛋白组分中除125 ku和90 ku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二次稀释法外,120 ku、48 ku、36 ku均高于二次稀释法。可见,猪精子在受到更深层次(二次稀释法对精子冷冻解冻损伤大)的冷冻损伤时,伴随着顶体膜蛋白125 ku和90 ku表达水平的升高以及120、48及36 ku表达水平的降低。
  摘要[1155]  PDF 385.47 K[787]   HTML
患爆发性败血症斑点叉尾鮰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陈红莲,王永杰,陈宇,潘庭双,吴明林,凌俊  2014,41(1):24
从患爆发性败血症斑点叉尾鮰肝、脾和肾分离到大量形态和色泽一致的细菌。随机挑选5株细菌注射健康斑点叉尾鮰,感染鱼72 h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株为斑点叉尾鮰败血症的致病菌。依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其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5个分离株为蜡样芽孢杆菌。用20种抗微生物药敏纸片对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发现5株菌均对7种喹诺酮类药物、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麦迪霉素,克林霉素和新生霉素敏感,而对2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新诺明有耐药性。
  摘要[1354]  PDF 367.60 K[917]   HTML
异育银鲫幼鱼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需求量的研究
  何吉祥,崔凯,徐晓英,陈静,吴明林,蒋阳阳  2014,41(1):30
为探讨初均重(2.85±0.09) g的异育银鲫幼鱼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要量,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试验方法,饲料蛋白质的高、低水平设计为33%和26%,脂肪为10.5%和5.5%,碳水化合物为40%和30%,共15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的组合值依次为35.05%、8.23%、27.65%,35.62%、8.63%、28.16%,37.15%、4.56%、31.48%时,试验鱼的WGR、SGR最大,FCR最小。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33.22%、5.81%、25.58%时,VSI最小。CF和HSI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水分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成负相关,脂肪含量与饲料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平呈正相关。当饲料脂肪含量大于8%时,全鱼脂肪含量明显上升(P<0.05)。蛋白质、灰分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综合分析,异育银鲫幼鱼适宜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分别为35.05%~37.15%、4.56%~8.00%、27.65%~31.48%。
  摘要[1278]  PDF 337.73 K[783]   HTML
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及幼虾生长比较的初步研究
  李飞,李喜莲,贾永义,顾志敏,黄鲜明,朱俊杰,杨元杰,刘金殿,章文敏  2014,41(1):38
以克氏原螯虾太湖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1雄对5雌进行定向交配,研究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技术。共配48组,获得105尾抱卵虾,抱卵率(30 d)为44.2%,单个配组最高抱卵率为100%, 孵化率为72.74%,幼虾培育成活率为96.25%±2.58%,建立了77个全同胞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家系有66个。以构建的家系为基础,进行雌雄亲本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分析,分析虾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性,选取23个家系在温室内进行标准化养殖和幼虾生长情况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雌雄亲本的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不显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温室内幼虾培育成活率为39%±8%,多数家系间幼虾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家系内的体长差异系数较体重差异系数小。本研究积累了克氏原螯虾家系构建的相关技术,为进行克氏原螯虾家系选育奠定了基础。
  摘要[1311]  PDF 253.92 K[772]   HTML
盖子红七彩神仙形态指标分析及其雌雄鉴别模型建立
  张帅,李坚明,陈再忠  2014,41(1):44
测定和分析了138尾盖子红七彩神仙的形态学性状,并建立了雌雄个体的判别模型。对22项直观测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21项标准化比例性状的R聚类分析,两者均显示盖子红七彩神仙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体型大小、头部宽度、鱼鳍长度和宽度方面。对21项标准化比例性状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在雌雄间这些性状均差异不显著。以21项标准化比例性状为预选参数,通过逐步判别,建立了判别方程,对群体识别的正确率为80.2%。用32尾盖子红七彩神仙对这一判别方程进行识别验证,识别的正确率为84.4%。
  摘要[1064]  PDF 337.82 K[979]   HTML
淮北麻鸡出栏日龄对产肉性能及制作烧鸡品质的影响
  章薇,许月英,杨家军,刘金华,贾敬敏,唐焰  2014,41(1):51
为研究淮北麻鸡出栏日龄对产肉性能及制作烧鸡品质的影响,分别取放养至6个月、5个月和4个月龄的淮北麻鸡10只(公母各半)进行屠宰分析、肉质理化分析;同时各组取20只(公母各半),加工成符离集烧鸡。加工后测定各月龄鸡的加工成品率、肉质营养成分并作感观评定。结果表明,6月龄、5月龄的淮北麻鸡的半净膛屠宰率和全净膛屠宰率分别为79.10%、77.77%与79.46%、67.26%,均显著高于4月龄组76.23%半净膛屠宰率和63.81%全净膛屠宰率(P<0.05);饲养期长,则淮北麻鸡的屠宰率高,蒸煮损失少,6月龄淮北麻鸡公鸡的加工成品率高于4月龄组,差异极显著(P<0.01);淮北麻鸡加工前6月龄组的蛋白质、风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4月龄组,但加工后各组烧鸡的营养成分及感观评定的综合得分并无显著差异。
  摘要[1102]  PDF 304.10 K[649]   HTML
家蚕肠液蛋白酶消化生理参数的研究
  程佳,刘朝良,王在贵,张宏福,杨文静,韩薇,程昌粟,项菲菲  2014,41(1):56
家蚕肠液蛋白酶对家蚕消化吸收蛋白质及其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探明影响家蚕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因素,从家蚕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蛋白酶酶液,在不同温度、pH及金属离子处理条件下,用福林-酚法测定酶活力变化情况,确定家蚕肠液蛋白酶的最适作用条件,同时研究了家蚕中肠蛋白酶活力随龄期增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5℃、pH10.0左右条件下蛋白酶活力最大,低浓度Mn2+、Fe2+、Cu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高浓度Ca2+对酶有抑制作用,Mg2+浓度对酶活物影响不明显,家蚕中肠蛋白酶活力随龄期增长而增强。
  摘要[1098]  PDF 327.56 K[960]   HTML
池州市沿江低丘钉螺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何小定,秦金舟,陈晓娟,袁梦,刘桂华  2014,41(1):60
采用生物种群空间分布型测定方法,对池州沿江低丘的钉螺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钉螺平均密度为每0.11m2 0.77只,密度分布规律为河滩﹥沟渠﹥水田﹥荒地﹥旱地﹥滩地杨树林地,河滩与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钉螺密度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另外,钉螺分布的变异系数(CV)大小规律为滩地杨树林地﹥旱地﹥荒地﹥水田﹥沟渠﹥河滩。(2)滩地杨树林地、河滩、荒地和沟渠中的钉螺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旱地和水田则分别为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而钉螺在整个研究区域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其公共K值为2.1964。(3)钉螺聚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某些环境因素所引起,且个体间相互排斥,密度(m)为每0.11 m2 2.8505只可以作为判别钉螺聚集原因的临界值。(4)建立了允许误差分别为0.1、0.2及0.3时的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和估计种群密度的零频率模型。
  摘要[1234]  PDF 363.65 K[800]   HTML

茶与食品科学

茶氨酸溴香酰胺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
  张华荣,季德鑫,刘欣,陈林林,孙富家,田绘绘,吴菲,刘昆,张国营  2014,41(1):66
将茶氨酸为母体合成的茶氨酸衍生物茶氨酸溴香酰胺(TBrC)与茶氨酸作比较,评估茶氨酸溴香酰胺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其分子机制。应用MTT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BrC对人宫颈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解析这些人宫颈癌细胞中与凋亡和生长密切相关蛋白的表达和药物可能的作用靶点。此外,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评价TBrC对荷瘤裸鼠人宫颈癌生长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显示,TBrC抑制人宫颈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活性超过其母体化合物茶氨酸多倍,对小鼠生长无明显毒性;TBrC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VEGFR1-Bcl-2/Bax信号传导通路相关。研究结果提示, TBrC具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或)辅助治疗人宫颈癌和其他癌症的潜力。
  摘要[1157]  PDF 551.15 K[820]   HTML
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牛奶中青霉素中间体 以及2种青霉素类药物
  苏红晓,檀华蓉,司雄元,彭超,楼玥,唐燕平  2014,41(1):7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检测牛奶中青霉素类抗生素中间体6-氨基青霉烷酸(6-APA)及2种青霉素类药物氨苄青霉素(AMP)、阿莫西林(AMO)的方法。检测条件如下:色谱柱为Xterra? MS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氨水=5: 95(V/V)等度洗脱;柱温35℃;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 μL;紫外检测波长200 nm。结果表明,6 min内可实现3种青霉素类抗生素(PENs)的快速分离检测。方法在0.125~10.00 mg·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72~0.9991,加标回收率为89.09%~99.64%,相对标准偏差为1.21%~7.35%。该方法简便、快速,可应用于市售牛奶中PENs的快速检测。
  摘要[1142]  PDF 333.16 K[700]   HTML

植物保护

羊草与克氏针茅氮元素含量对亚洲小车蝗取食选择的影响
  张寅至,葛高飞,王荣富,郝树广  2014,41(1):76
选择2种内蒙古草原的优势草种羊草和克式针茅,通过人工饲喂蝗虫取食的方法,分别测定亚洲小车蝗的5龄蝻期以及成虫在未施肥(ON)和施肥(HN)条件下对于2种不同草种的取食量和选择频次, 并研究N元素变化对于亚洲小车蝗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蝻期,N元素不是其取食选择性和食量的决定因素。而在成虫期,亚洲小车蝗特别是雄性更喜欢低N植物作为其食物。亚洲小车蝗对羊草或针茅的选择取食随发育阶段、性别和草的N含量进行调整,但在进化过程中趋向于选择低氮的植物。
  摘要[1561]  PDF 462.86 K[712]   HTML
小麦赤霉病CBR预测模型参数的优化
  关东,陈莉,张沙沙,丁克坚,朱诚,刘家成,郑朝阳  2014,41(1):82
基于类比推理人工智能方法CBR原理建立了以时间序列为轴线的小麦赤霉病滚动预测模型。为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利用安徽省农作物病虫数据库,结合专家经验会商的结果,优化筛选该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单元、预测阶段、各预测阶段的权重、气象因子及其权重等各关键预测参数,并检验其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运用优化后的参数,小麦赤霉病CBR预测模型常年预测准确率可达84.21%。故优化后的预测参数可用于小麦赤霉病CBR预测模型。
  摘要[1075]  PDF 278.38 K[806]   HTML
6种杀虫剂对烟草粉螟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
  韩忠明,孟昭能,周再军,苏五雷,熊茂荣,肖尧,江彤,李章海,黄衍章  2014,41(1):87
采用微量喷雾法,研究了康宽、溴氰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敌百虫6种杀虫剂对烟草粉螟3龄幼虫的室内毒杀效果。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以康宽的毒杀效果最佳,用200 g?L-1康宽悬浮剂4000倍液处理后饲喂8 d,烟草粉螟幼虫死亡率为96.67%,且无一化蛹;敌百虫对烟草粉螟幼虫也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用90%晶体1000倍液处理8 d后幼虫死亡率为83.33%,显著高于溴氰菊酯、甲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处理。康宽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贮烟防护剂用于防治烟仓烟草粉螟。
  摘要[1382]  PDF 257.18 K[1191]   HTML
油菜根肿病的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马骏超,汪春,鲍周明,方春华,李翚,檀根甲  2014,41(1):92
油菜根肿病是一典型土传病害,防治困难。选用生产上常用的8种药剂,比较不同药剂使用剂量、施药方式和施用时间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效。结果表明,不同施药方式药剂出苗率不同:药剂拌土整体出苗率较高,氰霜唑、氟啶胺、噻唑锌出苗率均高于70.00%;药剂浇淋,氰霜唑出苗率最高,达到96.67%;药剂拌种,整体出苗率偏低。药剂拌种、药剂浇淋和药剂拌土平均防效分别为81.55%、67.47%和62.44%。3叶1心期,药剂灌根,以氟啶胺、氰霜唑和多菌灵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71.9%、71.1%和70.2%。
  摘要[1478]  PDF 227.30 K[853]   HTML
气象因子对油菜根肿病发生的影响
  宋炜,檀根甲,鲍周明,方春华  2014,41(1):97
根据安徽黄山市2008-2012年的气象资料和田间调查的病情,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气象因子与油菜根肿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9月份月均温、9月上旬降雨量和9月下旬降雨量与根肿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建立了油菜根肿病的预测模型。
  摘要[1018]  PDF 269.62 K[755]   HTML

作物学

68份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和戊聚糖含量的测定和聚类分析
  王慧,崔文礼,张从合,顾明超,吴萍,郑文寅,张文明,姚大年  2014,41(1):100
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和戊聚糖是影响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选用68个小麦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LOX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LOX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在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LOX活性和3种戊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35 nkat·g-1、4.49%、0.90%和3.59%,变幅分别为4.50~19.40 nkat·g-1、2.93%~5.95%、0.49%~1.35%和1.92%~5.01%。采用最长距离法对参试的68个小麦品种籽粒的LOX活性、总戊聚糖、水溶性以及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4类。
  摘要[1083]  PDF 353.37 K[873]   HTML
巢湖地区水稻氮肥利用率和最大经济效益施氮量的研究
  晏娟,方舒,杨绳岩,梁华金  2014,41(1):105
田间条件下, 对皖稻52和宁粳3号在不同施氮水平 (0、60、120、180、240和300 kg·hm-2)下的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 水稻产量增加较少,超过240 kg·hm-2,水稻产量开始下降。当施氮量从6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 皖稻52和宁粳3号的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分别为75.1%~49.4%和62.1%~50.2%;氮肥农学利用率(AEN)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为17.3~7.33 kg·kg-1和16.8~8.64 kg·kg-1。通过拟合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与施氮量的回归方程计算,水稻皖稻52和宁粳3号的最大经济效益施氮量分别为178 kg·hm-2和190 kg·hm-2。此时, 水稻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摘要[1213]  PDF 235.99 K[869]   HTML
不同施氮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和衰老的影响
  史方祝,李胜群,蒋继武,柯建,何清华,武立权  2014,41(1):110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以及功能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55 kg·hm-2范围内,两系稻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以25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786.4 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最大;施氮量增加到300 kg·hm-2,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下降。氮素营养影响水稻衰老进程,适宜施氮量(255 kg·hm-2)和较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能保证两系杂交中籼稻齐穗后功能叶不早衰,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提高和光合产物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贡献率提高,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摘要[1104]  PDF 504.00 K[941]   HTML

林学

叶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唐雪海,黄庆丰,吴文友  2014,41(1):116
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植被恢复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铜陵叶山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其内设置1.8 hm2(150 m×120 m)的大样地,对样地所在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33科、43属、52种植物。乔木层优势树种为麻栎,伴生树种有青冈栎等,落叶阔叶树林木株数、断面积占大样地林木株数和断面积的比例以及重要值之和均大于常绿阔叶树,该群落具备了北亚热带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乔木层林木直径(大于5 cm)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表明该林分具有同龄林直径结构特点。灌木层优势植物种为溲疏,亚优势种有青冈栎等;草本层优势植物种为半岛鳞毛蕨。分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生态优势度指数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灌木层有多种乔木层的幼苗和幼树,乔木层和灌木层具有相关性。
  摘要[1507]  PDF 339.82 K[1045]   HTML
不同淹水程度对淮南煤矿塌陷区池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方惠芸,于一苏,吴中能,徐陆婷婷,李若男,傅松玲  2014,41(1):122
比较研究不同淹水程度对淮南煤矿塌陷区池杉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淹水程度显著影响池杉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其中,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叶绿素含量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研究表明在适度的淹水条件下,池杉适应于生长;而当水分过度饱和的情况下,不利于池杉的生长。
  摘要[1164]  PDF 311.17 K[728]   HTML
杉木林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碳分配特征
  卢广超,薛晔,薛立,邵怡若  2014,41(1):126
以杉木林采伐迹地为对象,比较上坡、中坡和下坡的土壤碳分配以及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碳垂直分布,研究了不同坡位和土层对固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迹地各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均为下坡>中坡>上坡, 各坡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密度为下坡>中坡>上坡,随土层加深而减少,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1.37倍和1.78倍。
  摘要[1189]  PDF 567.40 K[898]   HTML
不同密度杨农复合系统碳贮量研究
  韩冰冰,肖正东,傅松玲,王陆军  2014,41(1):130
通过皖北地区不同栽植密度的杨树与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复合的对比试验,对杨树材积生长量、碳贮量、固碳量及林下作物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杨树碳贮量、固碳量及材积生长量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杨树总碳贮量增多,并不意味着单株林木的碳贮量也增大。在试验密度范围内(4 m×6 m、3 m×8 m和2 m×6 m),以杨树株行距为3 m × 8 m的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其单株杨树碳贮量较其他3种模式均有较大提升。
  摘要[1096]  PDF 362.41 K[844]   HTML
淡竹化学成分与纤维形态的研究
  裴韵文,王传贵,张双燕,武恒,王翔,陈美玲  2014,41(1):136
以4种竹龄的淡竹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和纤维形态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淡竹灰分含量为3.69%,苯醇抽提物含量为2.98%,酸不溶木素含量为19.30%,综纤维素含量为70.80%,纤维素含量为39.20%,聚戊糖含量为23.06%;不同竹龄、部位淡竹纤维平均长度为1.24 mm,平均宽度为15.31 μm,平均长宽比为81.29。要用来做纸浆生产原料,宜首选3年生淡竹竹材。
  摘要[1086]  PDF 278.42 K[869]   HTML
毛果杨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eIF5A) 同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邵龙婷,郑唐春,臧丽娜,李爽,曲冠证  2014,41(1):141
为研究毛果杨eIF5A基因间的同源性及其进化关系,以毛果杨的eIF5A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网站对其进行碱基分布、氨基酸组成、亲疏水性、保守区以及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并与其他物种的eIF5A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与进化分析。结果表明,4个毛果杨eIF5A基因定位于不同染色体上,且都只含有5个外显子;研究还发现不同成员间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序列间的疏水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4个eIF5A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上;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4个eIF5A氨基酸序列以无规则卷曲、扩展链和α-螺旋为主要组成部分,且4条氨基酸序列三维结构十分相似。上述结果均为毛果杨eIF5A基因家族的进一步功能分析提供了一定基础。
  摘要[1420]  PDF 972.27 K[950]   HTML

园艺

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分析
  周张彬,孙俊,周军永,陆丽娟,俞飞飞,孙其宝  2014,41(1):150
为研究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16S rDNA序列特性,以健康及表现枣疯病症状的繁昌长枣叶片DNA为模板,克隆枣疯病植原体16S rDNA序列,获得1条1 248 bp的片段,命名为JWB-FJP1。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JWB-FJP1属于16Sr V-B组,与重庆地方枣枣疯病植原体JWB-Xch(JQ675716)同源性最高,达到99.92%;与河北枣枣疯病植原体JWB-Hebei(GU184186)同源性最低,为67.06%,说明不同地区枣疯病植原体存在一定的生物学特异性。本研究结果为安徽地方枣种质枣疯病病原分类及其快速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1173]  PDF 1.12 M[1040]   HTML
紫萼玉簪快繁体系建立和移栽初步研究
  李玲,杨杰,袁华玲,朱小茜  2014,41(1):155
以安徽黄山产野生紫萼玉簪叶片作为外植体,对其快繁体系的建立和幼苗移栽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利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取材季节为春季,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 NAA0.3;适宜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3.0+NAA0.1;利于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A0.3。最佳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腐殖土(1:3),移栽成活率最高,幼苗长势好,明显优于其他3个处理。
  摘要[1047]  PDF 567.15 K[763]   HTML

资源与环境

水培条件下Cd与乙酰甲胺磷在番茄植株体内迁移的互作影响
  江晓杰,简秋,汪清,张慧涵,李煜,李湘琼,史陶中,马鑫,花日茂,吴祥为,唐俊  2014,41(1):160
作为高毒杀虫剂甲胺磷的替代产品,乙酰甲胺磷的大量使用对农产品安全造成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以番茄植株为研究对象,在水培条件下,用含0.5 mg·L-1 Cd2+和1.0 mg·L-1乙酰甲胺磷的混合营养液直接作用于番茄植株的根部,通过测定营养液和番茄木质部液中Cd2+与乙酰甲胺磷随时间的浓度变化,研究Cd2+与乙酰甲胺磷在番茄植株中迁移的互作影响。研究发现,营养液中的Cd2+和乙酰甲胺磷均能被番茄根部吸收,经木质部向上迁移。Cd2+的存在抑制了番茄根系对营养液中乙酰甲胺磷的吸收与向上运输,而营养液中的乙酰甲胺磷能促进番茄根系对营养液中Cd2+的吸收转运。
  摘要[1101]  PDF 372.17 K[1057]   HTML
盐碱地中1株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硝化能力的分析
  陆洪省,赵晓舒,王亚舒,张如玉,刘月月  2014,41(1):164
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异养高效硝化细菌,对该菌株外部形态、生理生化性质、16S rDNA序列、硝化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杆状、能以葡萄糖、蔗糖等为碳源生长,最适生长pH为9;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Pseudomonas putida(D85992)的同源性达99%。根据上述结果,该菌株可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并命名为Pseudomonas SKDP-1。以氨氮(NH4+-N)为惟一氮源,分别以柠檬酸钠、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条件下,其氨氮转化率分别为49.5%、34%和32.8%,表明菌株Pseudomonas sp. SKDP-1在盐碱地土壤中对氮的循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1093]  PDF 351.34 K[762]   HTML
模拟酸雨与Cd复合污染对黑麦草镉积累及土壤镉形态的影响
  李江遐,张军,曹海生,朱江  2014,41(1):169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短期模拟酸雨和Cd复合污染下的黑麦草生长状况和Cd积累情况,以及种植黑麦草后土壤镉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酸雨强度及土壤Cd浓度的增加对黑麦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促进黑麦草对的Cd积累;黑麦草根部对Cd的积累大于地上部分。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土壤中Cd的释放强度明显增大,土壤中Cd以交换态为主,生物可利用态明显增加。短期内模拟酸雨和Cd 污染对黑麦草都有致害作用, 但Cd 污染的效应大于模拟酸雨的效应。 模拟酸雨与Cd 复合污染环境效应大于这2 种污染物的单因素效应。
  摘要[1070]  PDF 321.94 K[709]   HTML

工程技术

前倾坐姿下办公椅腰臀部承托舒适性的研究
  胡天怡,申黎明  2014,41(1):173
前倾坐姿是工作状态下保持时间最长的坐姿。该坐姿条件下,腰背部支撑不足则容易造成低背部椎间盘病变并出现疼痛症状,因此,办公椅的相关承托性设计尤为重要。提取办公椅承托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承托因素,即座深、坐垫倾角、腰垫高度、腰垫倾角,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腰臀部体压分布指标和主观舒适感评价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前倾坐姿舒适感。由极差法提取针对各因素的关键指标,使讨论具体而统一。与普通办公椅相比,适当前倾的坐垫和略微偏低的腰垫将提高前倾坐姿的舒适性。
  摘要[1015]  PDF 281.67 K[787]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