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生产性能差异性研究 张丹俊,沈学怀,赵瑞宏,胡晓苗,潘孝成,侯宏艳,周学利,戴银,刘慧芳,朱传民 2013,40(5):695 为了解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与非净化鸡群在生产性能上的差异,在对安徽省某地方品种鸡开展禽白血病和鸡白痢检测净化研究中,对获得的净化鸡群和非净化鸡群在死淘、产蛋、种蛋孵化以及后代生长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净化鸡群及其后代的死淘率较非净化组有较大程度降低;6~11月龄间月均产蛋率较非净化组提高5.91个百分点;蛋重显著高于非净化组(P <0.05),且料蛋比较非净化组低0.46个点;净化组鸡群种蛋在合格率、受精率、出雏率和键雏率指标上均高于非净化组;净化组后代3月龄内体重除1月龄母鸡体重外,其他均高于非净化组,其中2月龄母鸡体重差异显著(P <0.05);与非净化组相比,净化组后代的平均日增重有所提高,3月龄总增重较非净化组增加24.80 g,料重比降低0.05。综上结果可见,鸡群经过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后在生产性能上明显优于非净化鸡群,可显著提高养殖效益,开展种鸡群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对提高养鸡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摘要 [1357] PDF 297.67 K [902] HTML
猪PLIN 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检测与遗传分析 黄龙,余大华,何小雷,朱卫华,孟云,薛玮玮,丁月云,殷宗俊 2013,40(5):701 以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圩猪和霍寿黑猪共236头猪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猪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 PLIN 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PLIN 1基因3 519 bp碱基处发生A>G突变,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 其中AA基因型频率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为8.97%和29.23%,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3.59%和56.92%,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44% 和13.85%;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的多态信息含量(PIC )分别为0.3353和0.3690,在该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卡方检验表明皖南黑猪群体和安庆六白猪群体均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P >0.05);在圩猪、霍寿黑猪群体中PLIN 1基因的第2外显子没有检测到突变。PLIN 1基因的第3外显子在4个群体中均没有检测到突变。
摘要 [1278] PDF 618.20 K [1216] HTML
皖南黑猪CETP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检测与遗传分析 何小雷,余大华,黄龙,朱朋,吴涛,陈亮,丁月云,殷宗俊 2013,40(5):706 以 112头皖南黑猪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 )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1) 皖南黑猪CETP 基因第1内含子795碱基处发生C→T突变(C795T);(2) 在C795T突变位点中检测到CC、CT、TT 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250、0.3036和0.0714;C的基因频率为0.7768,T的基因频率为0.2232;(3) 皖南黑猪CETP 基因的多态信息含量(PIC )为0.2866,该位点处于中度多态;卡方检验表明,该位点的χ2 值为1.7388,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
摘要 [1280] PDF 397.86 K [1104] HTML
3种南方羊舍夏季小气候环境的对比分析 陈家宏,郭晓飞,黄桠锋,骆仲悦,罗建川,凌英会,张子军 2013,40(5):710 在南方炎热的夏季,羊舍结构和饲养密度是决定羊舍小气候环境条件的关键因素。为了正确评价羊舍类型和合理设计饲养密度,在最热月连续12 d检测了南方地区常见的双坡顶漏缝地板有窗封闭式羊舍、单坡顶漏缝地板半开放式羊舍和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新型移动式羊舍的空气环境参数。对比检测结果表明,移动羊舍空气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氨气浓度等主要环境参数均极显著低于有窗封闭羊舍和半开放羊舍(P <0.01);与有窗封闭羊舍相比,半开放羊舍空气温度略低,相对湿度显著较高(P <0.05),氨气浓度极显著降低(P <0.01);当饲养密度降低1倍时(0.95只·m-2 ),有窗封闭羊舍相对湿度和氨气浓度极显著降低(P <0.01),空气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也降低;随着饲养密度的降低,半开放羊舍主要环境参数均极显著降低(P <0.01)。综合分析认为,移动羊舍夏季小气候环境明显优于半开放羊舍和有窗封闭羊舍,半开放羊舍和有窗封闭羊舍相比各有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夏季降低饲养密度能有效改善有窗封闭羊舍和半开放羊舍的小气候环境。
摘要 [1192] PDF 286.64 K [1076] HTML
林学
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王陆军,肖正东,曹效珍,刘西军 2013,40(5):716 以2年生杨-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林分结构(密度、配置方式)杨-农复合系统及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讨林分结构对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均存在明显的水平差异,但距杨树树行不同距离点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可能受杨树根系分布、土壤微生物、施肥以及耕作等的影响;3种模式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含水率、pH值均高于对照,全氮含量仅树干基部土壤低于对照,而全磷、全钾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明显;(2)4种类型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上下层间呈极显著差异(P <0.01),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且M1 模式上层土壤含水率、pH值、有机质、全氮含量高,全磷与全钾含量低,M2 与M3 模式多相反。
摘要 [1262] PDF 327.56 K [909] HTML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 侯晓丽,薛晔,薛立,卢广超,邵仪若 2013,40(5):721 对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与2004年相比,2007年土壤容重在上坡减少,在中坡和下坡略增,各坡位的土壤毛管孔隙增加,土壤自然含水量显著增加;上坡和下坡的土壤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和毛管持水量增加,而中坡相反。除了2004年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和2007年的毛管持水量外,各坡位的土壤物理性质没有显著差异。与2004年相比,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几乎没有变化,各坡位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2004年和2007年各坡位的土壤pH相近,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2007年的速效钾含量均为下坡和中坡大于上坡。2004年各坡位的速效磷含量相近,2007年为下坡>上坡>中坡,2004年的速效钾含量为上坡>中坡>下坡。各坡位间的有机质和大多数养分存在显著差异。
摘要 [1308] PDF 575.81 K [871] HTML
海南橡胶木红变的化学研究 苗平,初帅,屠坤坤,姚兰,刘婧 2013,40(5):726 对橡胶木中的变色成分进行甲醇浸提,浸提液浓缩后用极性从小到大的石油醚、氯仿、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经过化学分析认为橡胶木中产生红变的成分存在于极性较大的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中,变色成分主要是鞣质单宁、酚类及蒽醌类物质。同时进行鞣质单宁引起橡胶木红变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木抽提液无论是加酸性还是加碱性溶液都会产生红变,为此采用具有漂白功能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减轻或消除橡胶木抽提液的红变。
摘要 [1135] PDF 239.03 K [1258] HTML
施肥对油茶生长与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俞小鹏,白玉杰,俞元春,徐莉,周垂帆,雷小林,龚春,徐林初,陈容 2013,40(5):731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氮、磷、钾肥对油茶生长、产量及油茶叶片N、P、K、Fe、Mn、Cu、Zn等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促进油茶树高、冠幅和地径的生长,影响顺序为N>P>K。施肥后、油茶叶片中Fe、Mn、Cu呈上升趋势,N、P、K、Zn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叶片中N、P、K元素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3种元素与Fe、Mn、Cu呈负相关关系;元素Fe、Mn、Cu之间呈正相关,但这三者与元素Zn呈负相关。
摘要 [1148] PDF 374.53 K [887] HTML
油茶果皮内含物以及缓冲容量与炭疽病的关系研究 董传媛,曹志华,束庆龙,胡娟娟,刘洪剑 2013,40(5):736 对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率进行多年定株、定期调查,筛选出感病程度不同的油茶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不同月份,对不同抗病植株的果皮内含物(单宁、花青素)、缓冲容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发病季节,各油茶品种的果皮单宁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抗品种含量比感病品种高出0.33%;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成熟度增加而增加,抗病品种含量(11~19.5)远高于感病品种(6.8~10.3);抗病品种油茶果皮滤液的pH值分别小于5,低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果皮的缓冲容量(5.33~7.48)在趋势上稍低于感病品种的(5.45~7.12)。
摘要 [1252] PDF 254.62 K [1313] HTML
2种马尾松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特性研究 秦金舟,何小定,陈晓娟,袁梦,刘桂华 2013,40(5):740 对枞阳大山林场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林下灌木占林下植被总量的比例(91.61%)大于马尾松阔叶混交林(74.80%)。2种马尾松林下植被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均呈现出:灌木层生物量中根>茎>叶;草本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远远小于地下部分生物量。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相对于马尾松纯林,土壤容重在减小,土壤含水量、>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在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林下植被生物量地下部分比例与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呈显著正相关。
摘要 [1205] PDF 325.16 K [857] HTML
2种引种彩叶植物光合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杨帆,李静,姚雪晗,傅松玲 2013,40(5):746 采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进行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分别对2年生美国红枫与北美枫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 )、胞间CO2 浓度(Ci )、气孔导度(Cond )和蒸腾速率(Tr )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引种于北美的观赏树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法结合分析其净光合速率和各生理生态因子间的相互性,结果显示两者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枫香主要受Tr ,Cond 和VpdL 的影响,而红枫Pn 的影响因子则主要是Tr 和Ci 。
摘要 [1053] PDF 279.33 K [733] HTML
植物保护
稻瘟病菌Mofbox 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及生物学表型分析 喻海峰,高飞,朱小蕾,高智谋,郭敏 2013,40(5):751 采用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bo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p分析,找到一个与之同源的、具有典型F-box结构域的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Mofbox 。采用同源重组原理,将构建的基因敲除载体转化稻瘟病菌,获得该基因缺失突变体2个。研究表明,在稻瘟病菌中,Mofbox 缺失后可导致稻瘟病菌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分生孢子产孢量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对外源过氧化氢敏感,改变细胞壁完整性,同时降低对大麦和水稻敏感品种CO-39的致病性。
摘要 [1204] PDF 844.41 K [933] HTML
安徽省3种中草药植物的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王曦茁,马建伟,汪来发,郭志斌,郭民伟 2013,40(5):758 白术、白芷和桔梗是3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它们的根茎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安徽省亳州市白术、白芷和桔梗这3种中草药植物种植田中发现有植株感染根结线虫病。为了明确感染这3种中草药的根结线虫种类,通过根结线虫雌成虫的会阴花纹、同工酶及分子生物学检测(rDNA-ITS区、28S rD2/D3区和rDNA-IGS区)进行了根结线虫种类鉴定。白术和白芷的根结线虫鉴定为花生根结线虫;桔梗的根结线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这是中国首次报道在白术和白芷上发现花生根结线虫病。这个结果为这3种中草药的根结线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摘要 [1305] PDF 1.43 M [1361] HTML
西瓜枯萎病内生拮抗细菌YGRE24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赵烨,杨恩东,牛晓伟,孙乐妮,曹媛媛,唐欣昀 2013,40(5):765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结合平板对峙法,从表面消毒的西瓜根中筛选到一株能够高效抑制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3种生理小种的内生细菌YGRE24。菌株YGRE24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3种生理小种的抑制率分别为54.76%、55.95%和55.24%,且其除菌后的培养液也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该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也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此外,菌株YGRE24还具有溶磷、产吲哚乙酸、产铁载体的促生特性。盆栽试验表明,该菌株能够在接种病原菌的情况下促进西瓜苗的生长,使地上部分的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44.75%和30.32%,可以缓解病害对西瓜苗生长的影响。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YGRE24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
摘要 [1280] PDF 770.27 K [1410] HTML
茶与食品科学
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联合提取茶渣中 蛋白质的工艺参数研究 于鹏亮,李立祥,卢昭,张雁飞,薛晨,华再欣,梅玉 2013,40(5):771 研究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联合作用提取绿茶茶渣中蛋白质的工艺。以提取温度、加酶量、pH值、提取时间为参考因素设计实验,响应面设计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酶解最佳工艺:温度41℃、加酶量2%、pH值6.4、时间64 min,蛋白质提取率6.58%。碱性蛋白酶酶解工艺:温度60℃、加酶量2%、pH值8.7、时间90 min,蛋白质提取率20.93%。最终双酶联合提取茶叶蛋白质的提取率为32.18%。
摘要 [1378] PDF 286.08 K [1115] HTML
正交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榆黄蘑液体发酵的研究 王伟,汪维云 2013,40(5):778 通过对榆黄蘑液体发酵的单因素试验,并结合使用正交设计和响应面法2种实验设计方法,确定榆黄蘑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基配方和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榆黄蘑液体发酵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0%、蔗糖1.00%、蛋白胨0.3%、KH2 PO4 0.15%、氯化钠0.03%、MgSO4 0.07%、VB1 0.001%;最适培养条件是接种量5 %、250 mL的锥形瓶装液量150 mL、温度27 ℃、初始pH值6.55及转速155 r·min-1 。
摘要 [1186] PDF 436.33 K [953] HTML
退火处理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刘滕,杜先锋 2013,40(5):786 研究退火处理对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将样品分别配制成1:10(w/w)的淀粉乳,用在55℃的条件下保温48 h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方法进行退火处理。分别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淀粉的糊化热力学特性和淀粉糊的粘度特性,结果表明,退火处理使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变增加,糊化过程的温度范围缩小;淀粉糊的峰值粘度,崩解值和回升值降低。
摘要 [1259] PDF 309.82 K [1792] HTML
黄粉虫蛹蛋白面包的工艺配方研究 彭燕,林华峰,岳霄霄,刘至柔 2013,40(5):790 通过单因素多水平试验研究黄粉虫蛹蛋白的添加对面包品质的影响,采用多因素多水平试验和响应面法研究黄粉虫蛹蛋白浆与白砂糖、干酵母、鸡蛋和奶粉的含量对面包感官的影响,最终筛选出黄粉虫蛹蛋白面包的最佳配方,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黄粉虫蛹蛋白浆可以显著增加面包的蛋白含量(P <0.05),提高其营养价值;黄粉虫蛹面包的最佳配方为:黄粉虫蛹添加量20%、白砂糖18%、干酵母1%、鸡蛋10%、奶粉6%、食用盐1%、食用油0.5%、面包改良剂0.75%(以高筋粉的重量为基准),最佳烘焙温度为180℃/210℃(面火/底火),烘焙时间25 min。面包中添加黄粉虫蛹蛋白不仅能改善风味,还能增强其营养,这对黄粉虫蛹作为资源昆虫在食品中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 [1180] PDF 367.08 K [922] HTML
生物学
夹竹桃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郝福玲,方访,凌铁军,胡丰林,孙启祥,张倩,汪小钢,方从兵 2013,40(5):795 夹竹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观赏植物,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以及毒理和药理功能。采用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技术对夹竹桃鲜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应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鉴定出了66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有植醇(10.02%)、棕榈酸(5.99%)、角鲨烯(2.90%)等;同时鉴定得到48种非挥发性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和聚酰胺柱层析分离技术,对夹竹桃甲醇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分离鉴定得到3个化合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分别为槲皮素-3-O -洋槐苷、芦丁和夹竹桃苷,其中,槲皮素-3-O -洋槐苷在该植物中首次被分离到。本试验结果为夹竹桃植物资源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摘要 [1365] PDF 415.52 K [1781] HTML
池州市沿江低丘钉螺分布与土地类型和草本植被的关系 何小定,秦金舟,刘桂华 2013,40(5):802 对低丘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钉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钉螺分布与草本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水田均有钉螺分布,而其他林地类型中并未发现钉螺,有螺框出现率与钉螺密度的大小规律一致,为河滩﹥沟渠﹥水田﹥旱地﹥荒地﹥滩地杨树林地;(2)最适于钉螺孳生的草本高度、盖度、物种丰富度分别为16~20 cm、80%~90%、6~7;(3)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的钉螺密度与草本高度分别呈现y =-0.0248x 2 +0.2209x - 0.2352、y =-0.1725x 2 + 0.9595x -0.8075、y = - 0.0902x 2 +0.4055x +1.7143、y =-0.0667x 2 +0.4583x -0.0743、y = -0.2850x 2 +1.5490x -0.9550的关系,旱地、荒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盖度分别呈现y =-0.0950x 2 + 0.3650x + 0.1550、y =-0.3350x 2 +1.9210x -1.7050的关系,滩地杨树林地、旱地、河滩、荒地、沟渠、水田的钉螺密度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分别呈现y =-0.0212x 2 +0.2057x - 0.1781、 y =-0.0581x 2 +0.4248x -0.3000、y =-0.4793x 2 +3.0607x -2.4560、y =-0.0436x 2 +0.2704x +0.2080、y =-0.0675x 2 + 0.7788x - 0.9420、y = -0.1282x 2 +0.8186x -0.4240的关系。
摘要 [1183] PDF 409.90 K [813] HTML
收割对芦苇生物量及氮磷储量的影响 刘秋华,吴永波,薛建辉 2013,40(5):809 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著;(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摘要 [948] PDF 349.60 K [960] HTML
丛枝菌根对黄檗生长及NPK吸收的影响 范继红,邹原东,高琼 2013,40(5):815 在盆栽条件下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接种黄檗一年生实生苗,研究丛枝菌根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枝菌根显著提高了黄檗的生长及吸收能力,苗木株高、地径及主根长等都显著大于对照植株,增强了苗木根系活力,提高了叶片吸收NPK的能力;接种G.mosseae 和G.diaphanum 的苗木平均高比对照苗木增加了近20 cm;根系活力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5~2.7倍。丛枝菌根促进了黄檗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叶片光合效率,促进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叶片N、P、K含量均有提高,其中接种G.diaphanum 的苗木光合效率提高最为突出,光合速率为12.23 μmol·m-2 ·s-1 。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檗的菌根化育苗和资源保护提供技术依据。
摘要 [979] PDF 321.22 K [852] HTML
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的冬虫夏草无性型菌株的交配型 基因MAT1-2-1的初步分析 张磊,肖岩岩,陈超,李春如 2013,40(5):819 对采用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的40个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 )无性型菌株进行交配型基因MAT1-2-1的PCR特异扩增,并随机取其中7个拼接好的MAT1-2-1的碱基序列,与4个来自GenBank 数据在内的共11个样品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采自青海的7个供试菌株,连同GenBank中来自青海的菌株(FJ654176)共同组成了一大类群,而GenBank中其他地区的菌株则聚成另外的类群;随机分离得到的10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全部含有MAT1-2-1基因, MAT1-1: MAT1-2未见按4:4进行分离,提示冬虫夏草极有可能是同宗配型。
摘要 [1303] PDF 344.56 K [917] HTML
竹林中虫草及其相关真菌的研究 张晓瑶,曹玉朋,张磊,李春如 2013,40(5):823 对安徽省3个不同地区竹林样地的虫草及虫生真菌进行了野外采集和调查,发现安徽省竹林中分布的虫草分别为多座线虫草(小蝉草)Ophiocordyecps sobolifera、 大蝉草 Cordyceps cicadae、 拟细线虫草 O. gracilioides、 一种线虫草 O. sp.;主要虫生真菌分别为蝉棒束孢 Isaria cicadae、 细脚棒束孢 I. tenuipes、 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布氏白僵菌 B. brongniartii、 柱孢绿僵菌 Metarhizium cylindrosporae 。其中蝉棒束孢最多,在3个地区竹林中均占60%以上。竹林中主要寄主为蝉若虫,在3个地区竹林中均占80%以上。并且对竹林中蝉棒束孢的发生规律和发生周期进行了研究。
摘要 [1137] PDF 315.31 K [956] HTML
一株毛竹根部内生细菌SHEN20121的鉴定 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周霄,申小叶,侯成林 2013,40(5):828 在分离鉴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根部相关内生菌的过程中,筛选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SHEN20121。通过对其16S rDNA 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其与类芽孢杆菌属中97个细菌的序列相似性为97%~99%;系统学分析显示该菌株与多粘类芽孢杆菌聚在一个分支上,bp支持率为 100,因此菌株SHEN20121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通过平板对峙实验证明了菌株SHEN2012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孢(Fusaricum oxysporum ),互隔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灰葡萄孢(Botrvtis cinerea ),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 )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小孢拟盘多毛孢和柑橘青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尤其是首次发现对拟盘多毛孢属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作者认为该菌在生物农药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能将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 [1107] PDF 770.83 K [788] HTML
假海源菌ZJCN121岩藻多糖酶的纯化及其性质 赵先朋,吴茜茜,蔡敬民 2013,40(5):833 液态发酵培养假海源菌ZJCN121,粗酶液经过丙酮沉淀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回收率为13.5%,纯化倍数为21.8,比活为20.59 IU·mg-1 的电泳纯岩藻多糖酶。采用SDS-PAGE电泳和EIF-PAGE电泳,分别测得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2 kDa、等电点为4.3。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6.5。其催化Fucus vesiculosus 岩藻多糖的Km为5.87 mg·mL-1 ,Vmax为6.11 g·L-1 ·min-1 。Ca2+ 、Ba2+ 对酶稍有激活作用,Fe2+ 、Cu2+ 则强烈抑制酶活,Mn2+ 、K+ 、Zn2+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酶活性,Mg2+ 对酶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摘要 [1165] PDF 410.50 K [1290] HTML
马拉硫磷降解菌缺陷短波单胞菌L19菌株的lux AB基因标记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 薛全,王道胜,赵静,花日茂,陈晓琳,唐欣昀 2013,40(5):838 采用电转化法成功的将带有发光酶基因luxAB 的质粒pTR102导入缺陷短波单胞菌L19菌株(Brevundimonas diminuta L19)中,考察了电击时间、电击场强、细胞生长时期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测定了转化子 L19-luxAB菌株的遗传稳定性以及标记基因的介入对L19菌株降解有机磷农药能力的影响,研究了L19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和降解马拉硫磷的能力。结果表明,转化子L19-luxAB具有发光活性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遗传稳定性强,在抗性平板上传代15次仍有很强的发光活性,并且标记菌株与出发菌株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能力无显著差异。证明可以应用L19-luxAB进行菌株土壤定殖生态学研究。标记菌株在灭菌土壤和自然土壤中均能很好的存活,具有明显的降解马拉硫磷的能力。
摘要 [1258] PDF 367.98 K [948] HTML
土壤中1株解磷细菌的筛选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 原海兵,刘军,韩志双,郇阿梅,石娇娇 2013,40(5):843 从四川省自贡市施用磷肥较多的土壤中取样,通过平板法和检测液体培养后的可溶性磷含量,筛选出1株高效解磷细菌L-P1 ,对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和16S rDNA区段序列分析,并对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到的解磷细菌L-P1 是一株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strain),其分解磷矿粉的能力为5.3 μg·mg-1 ,比对照组高60.6%。它对糖源的利用能力为:甘露醇>蔗糖>葡萄糖>淀粉>乳糖;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为蔗糖>甘露醇 >葡萄糖>淀粉>乳糖;对氮源的利用能力为牛肉膏>硫酸铵 >蛋白胨>硝酸钾>尿素。磷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最适pH生长范围为7~8,培养28 h菌体生物量达到最大。
摘要 [1248] PDF 582.06 K [925] HTML
资源与环境
沼液对土壤质量及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黄界颍,伍震威,高连芬,唐晓菲,马友华,郑斌 2013,40(5):849 以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水发酵的沼液作为有机肥,研究其对土壤质量及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设置6个沼液用量的盆栽试验处理,以小白菜为试验植物。结果表明,各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的 pH,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K含量均与沼液的施用量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618、0.637、0.710(P <0.01);各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在农田、蔬菜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内;本试验设计中沼液最高用量条件下(1080 t·hm-2 ),单季施用沼液土壤质量是安全的。施用沼液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促进小白菜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高小白菜Vc、可溶性糖含量,但是沼液最高用量T5 处理小白菜中Cr、Zn和Cd含量均超标,说明大量消解沼液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重金属Cr、Zn、Cd在蔬菜中的积累问题。
摘要 [1179] PDF 334.26 K [876] HTML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重金属形态特征的影响 赵婷,束良佐,于红梅,曹利锋,曹双,张存岭,张景华 2013,40(5):855 在31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5个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重金属Cu、Zn、Cd、Pb的含量变化及其分级特征。施肥处理包括CK、NP、M、MNP (等N) 及HMNP(高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Cu、Zn含量差异显著,尤其NP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土壤中锌的含量。而不同处理对Cd、Pb含量影响不大。5个不同施肥处理下的Cu、Zn、Cd、Pb均以残留态的含量为主,平均占总量为44.4%、45.6%、35.4%以及80.3%。不同施肥处理影响了重金属在各个形态间的分配比例和顺序。Cu、Zn的各个形态的含量表现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含量>可交换态,Pb的各形态分配顺序与Cu、Zn完全不同,依次为残留态>有机态>可交换态>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不同施肥处理影响到各个形态分配的量。不同施肥处理对Cd的形态分配影响较大。在长期NP、MNP施肥下,Cd的含量高低依次为残留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而在其它施肥处理下,Cd的含量高低依次为残留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
摘要 [1263] PDF 232.45 K [1041] HTML
作物学
257份小麦品种资源中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王玉叶,张海萍,来得娥,赵秋霞,常成,马传喜 2013,40(5):860 矮秆基因Rht-B1b 、Rht-D1b 和Rht8 等的广泛利用,不仅增强了小麦的抗倒性,而且提高了产量。明确矮秆基因的分布,可以为小麦矮化育种提供分子信息。采用STS和SSR标记检测257份小麦品种资源中Rht-B1b 、Rht-D1b 和Rht8 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57份材料中, Rht8 基因分布频率最高(106个品种,41.2%),Rht-D1b 次之(88个品种,34.2%),Rht-B1b 最低(70个品种,27.2%)。此外,部分材料中含有不同类型的矮秆基因组合,且分布频率不同,其中Rht-D1b +Rht8 (25个品种,9.7%)>Rht-B1b +Rht8 (24个品种,9.3%)>Rht-B1b +Rht-D1b (9个品种,3.5%)>Rht-B1b +Rht-D1b +Rht8 (5个品种,1.9%)。上述结果为小麦抗倒伏育种以及矮化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摘要 [1343] PDF 451.01 K [1491] HTML
园艺
工程技术
密集烤房中添加不同香料植物对烟叶致香物质 和评吸质量的影响 詹军,周芳芳,张晓龙,杨应明,王柱石,毛春堂,包崇彦,常寿荣 2013,40(5):875 为了探索提高烟叶香气质量的新途径,以K326中部叶为材料,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添加4种香料植物(红玫瑰、香叶天竺葵、薰衣草及兰花鼠尾草)对烟叶致香物质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过程中添加香料植物对烤后烟叶致香物质总含量的增加效应表现为红玫瑰>香叶天竺葵>CK>蓝花鼠尾草>薰衣草,其中添加红玫瑰后烟叶的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其他类致香物质、致香物质总量(除新植二烯)和致香物质总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64%、56.45%、9.50%、24.52% 和19.77%;添加香叶天竺葵后烟叶的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致香物质总量(除新植二烯)和致香物质总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52%、7.20%、4.71%、4.78% 和5.10%。添加薰衣草和兰花鼠尾草则不利于大部分致香物质的积累。感官评吸结果表明,添加红玫瑰的烟叶香气质细腻、柔和,刺激性小,余味干净舒适,劲头适中,优于对照,而添加香叶天竺葵、薰衣草和兰花鼠尾草的烟叶感官质量较对照表现稍差。可见,烘烤过程中添加外源香料植物对烤后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较大,且不同香料植物对烟叶香吃味的影响不同,其中添加红玫瑰对中部烟叶香气质量的改善最明显。
摘要 [1376] PDF 376.91 K [889] HTML
基于图像信息的马铃薯薯形检测方法研究 周平,徐旭艳,杨兵,吕冬,马德贵 2013,40(5):883 马铃薯按薯形分级是提高其经济价值的重要方法。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边缘信息的薯形检测方法。从马铃薯BMP图像中提取R、G、B分量,利用R+G-B构建灰度图像,经开、闭形态学处理和二值化处理后,运用canny算子检测出边缘点信息;最后利用最大横径与最大纵径的比值作为形状特征参数,建立马铃薯薯形的预测规则。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判断马铃薯薯形,为在线检测马铃薯形状奠定了基础。
摘要 [980] PDF 318.97 K [931] HTML
淮北平原农作物生长期有效降水量的研究 朱梅,王振龙 2013,40(5):886 为获得适用于淮北平原农作物生长期有效降水量估算的方法,利用五道沟实验站地下水位控制埋深为1.0 m、1.5 m和2.0 m,测筒面积为2.0 m2 和4.0 m2 ,土样为原状砂姜黑土的6套大型地中蒸渗仪,以小麦、夏玉米为对象,分别设计3个水平、6个处理,开展为期3年的有效降水量观测试验研究。利用长系列资料,获得地下水位控制埋深为1.0 m、1.5 m及2.0 m共3个水平在3种实测典型年,即p 为5.1%、48.7%和94.9%的有效降水量及其有效降水系数分析结果,计算出不同时段,即月、季或年的有效降水量。
摘要 [1136] PDF 339.17 K [1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