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猪肠源性枯草芽孢杆菌耐逆性研究 周明,王欢,李泽阳 2013,40(4):519 研究了猪肠源性枯草芽孢杆菌对逆性因子的耐受性。将猪肠源性枯草芽孢杆菌作如下试验处理,在pH为2.0、3.0和4.0的营养液中培养 3、6和9 h,在含0.1%、0.3%和0.5%胆盐营养液中培养4和8 h,在70、80、90和100℃的营养液中处理10和20 min,在Cu和Zn离子浓度分别为0、100、200、300、400和500 mg·L-1 的营养液中培养24 h,测定细菌存活率;在常规营养液中和37℃条件下培养24和48 h,测定培养液中细菌分泌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猪肠源性枯草芽孢杆菌对酸和胆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对70~90℃的高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受力;微量元素铜离子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锌离子对其有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强的产蛋白酶能力,但产淀粉酶性能较弱。基于试验结果推断,猪肠源性枯草芽孢杆菌对酸、胆盐、高温和铜离子的耐受性较强。
摘要 [1066] PDF 212.60 K [837] HTML
不同培养条件和卵母细胞来源对黄牛卵母细胞 第一极体排出的影响 李东伟,章美玲,张运海,章孝荣 2013,40(4):523 研究了培养液组分浓度、培养方法和卵母细胞来源对黄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PB1)排出的影响。从屠宰场收集黄牛卵巢,使用抽吸法获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OCs)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采用以下培养条件能够显著促进黄牛卵母细胞PB1排出:在培养液中添加10 μg·mL-1 FSH和LH、1.0 μg·mL-1 17-β E2 、33.0 μg·mL-1 丙酮酸钠;培养时间24 h,培养密度每50 μL培养液培养10~20枚COCs;卵巢储运温度25~37 ℃,储运时间<3 h,卵泡直径3~6 mm,卵丘细胞包裹2层以上。选择最佳的培养液组分浓度、培养方法和卵母细胞来源可获得最大PB1排出量,为下一步利用PB1进行保护物种、扩大优良母畜遗传资源的来源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 [1202] PDF 552.60 K [1378] HTML
银杏叶复方对肉兔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 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李焰,王华,尹会方,黄其春,邱木兰,张继欣 2013,40(4):529 为研究银杏叶复方对肉兔小肠黏膜形态及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40只30日龄统一断奶的雌性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草粉型, 其中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日粮, 试验Ⅱ、Ⅲ、IV组饲喂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0%、1.00%和1.50%的银杏叶复方,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00%和1.50%银杏叶复方组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0.50%和1.00%组回肠V/C比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1.00%和1.50%银杏叶复方组的空肠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0.50%银杏叶复方组的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基于试验结果推断:饲粮中添加1.00%的银杏叶复方制剂,可维持和养护断奶肉兔的小肠黏膜组织。
摘要 [1123] PDF 1019.02 K [985] HTML
不同类型猪小肠组织差异EST的鉴定及其SNPs分析 朱银剑,陈宏权,潘中婷,陈华,焦明慧,陈公伟,谢亚男,周梅 2013,40(4):534 采用DDRT-PCR技术,对中国地方猪种和杜长大(大白×长白×杜洛克)猪的小肠组织进行差异EST分析。试验提取了地方猪和杜长大猪小肠组织的总mRNA,反转录成cDNA,利用3条锚定引物和6条随机引物组成18个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对特异性差异条带进行测序分析和鉴定其EST;针对EST序列特征,在不同产脂能力猪种中开展SNPs分析。结果表明,18个引物对共得到180多条EST序列,其中地方猪种个体间差异EST为6条,杜长大猪个体间差异EST为12条,地方猪与杜长大猪间差异EST为8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条种群间差异EST进行序列研究,结果显示,G24-300在种群之间的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是在杜长大猪群中高表达的EST;G01-360具有丰富的SNPs,并且其基因频率分布在不同类型猪群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摘要 [985] PDF 579.41 K [834] HTML
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与血清型、 基因型相关性分析 王元兰,刘军军,邵颖,方艳红,魏建忠,王桂军,孙裴,李郁 2013,40(4):540 为了解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其与血清型、基因型的相关性,在前期已鉴定血清型和ERIC基因型的基础上,采用K-B纸片法对21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2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技术对耐药菌株进行3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总耐药率为100%(21/21),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占76.19%(16/21),多重耐药谱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其中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类别最多,耐药率最高达100%(21/21)。21株沙门氏菌均检出耐药基因,涉及blaPSE 、sul1 、strA、blaTEM 、sul2、tetA、tetB、aph3-Ⅱa 和catⅠ 9种,其中blaPSE 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85.7%(8/21)。可见源自合肥地区表观健康鸡的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最强,与其携带blaPSE 基因有关;耐药表型测定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耐药性与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血清型、基因型相关。
摘要 [1263] PDF 743.72 K [1010] HTML
牛MyoG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杨漫漫,刘洪瑜,王恒,王力生,章孝荣,刘旭光 2013,40(4):547 以皖东牛和广丰牛共128头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牛MyoG 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牛MyoG 基因的外显子466碱基处发生G>C突变,检测到AA和AB 2种基因型,该位点的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在皖东牛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为23.66%,AB基因型频率为76.34%;在广丰牛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为17.24%,AB基因型频率为82.76%。皖东牛的多态信息含量(PIC )为0.3606,广丰牛为0.3702,在该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卡方检验表明皖东牛群体处于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P <0. 05);广丰牛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 >0. 05)。
摘要 [1226] PDF 595.91 K [1109] HTML
茶与食品科学
茶树类黄酮合成与积累的组织器官特异性研究 刘亚军,蒋晓岚,李伟伟,赵磊,王云生,刘莉,高丽萍,夏涛 2013,40(4):552 类黄酮是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决定茶叶品质及其健康功效具有重要作用。利用LC-TOF/MS、qRT-PCR等技术研究了茶树类黄酮合成积累的组织器官特异性。结果显示,茶树不同器官中,鲜叶中的酚酸、儿茶素和黄酮醇化合物种类较多且含量较高,原花青素含量低但种类多,而在根中则相反。从基因表达差异上看,从鲜叶到茎到根,4CL 、CHI 、F3H and F3’5’H 表达依次降低。酶学实验显示,从鲜叶到茎到根,DFR/LAR和ANR酶活在鲜叶和茎中无明显差异,而在根中只检测到微弱的DFR/LAR活性。在不同发育时期鲜叶中,儿茶素含量在一叶中最高,芽其次;黄酮醇的含量在一叶和二叶中较高;花青素的含量随着鲜叶发育依次减少。qRT-PCR结果显示,PAL、C4H、CHS、F3’H、 F3'5'H、DFR、LAR 和ANR 基因的表达与不同发育时期鲜叶中儿茶素和黄酮醇积累规律一致。酶学实验显示,随着鲜叶的发育,DFR/LAR的活性依次降低,ANR的活性呈增高趋势,它们的变化与酯型C和EGC含量趋势相吻合。
摘要 [1170] PDF 612.07 K [959] HTML
杭州地区有机毛峰品质级别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研究 邓威威,马林龙,顾辰辰,金阳 2013,40(4):55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杭州地区有机毛峰茶叶4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的氨基酸、嘌呤碱、儿茶素进行检测,并结合其感官审评分析,对杭州地区有机毛峰茶叶品质与其化学成分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毛峰茶叶中氨基酸、嘌呤碱总量随着品质级别的降低而减少;儿茶素指数除了特级比一级略低外,有随茶叶品质级别的降低而降低,儿茶素与氨基酸比值有随茶叶品质级别的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基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感官审评因子来看,该批次的毛峰茶叶有随着等级呈现出与品质的正相关性。
摘要 [1146] PDF 305.96 K [801] HTML
作物学
小麦品种(系)籽粒LOX活性与部分品质性状关系的研究 吴萍,陈瑞瑞,任得强,郑文寅,张文明,姚大年 2013,40(4):564 研究10个小麦品种(系)随机区组试验的LOX活性、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籽粒硬度、直链淀粉和RVA参数等13个品质性状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除糊化温度之外,其余12个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均达到极显著;全麦粉LOX活性与面粉LOX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后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低谷粘度呈显著负相关;面粉LOX活性与低谷粘度、最后粘度、反弹值和峰值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高峰粘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认为小麦品种(系)籽粒的LOX活性高对全麦粉和面粉的若干主要品质性状存负面的影响;就针对籽粒LOX活性的品质改良而言,认为在育种中应尽量筛选那些LOX活性较低的材料。讨论了脂肪氧化酶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利用等问题。
摘要 [1285] PDF 315.11 K [1020] HTML
小麦RILs群体叶绿素含量和千粒重相关分析及QTL定位 刘胜男,甘剑锋,张海萍,常成,卢杰,司红起,马传喜 2013,40(4):570 以京411/红芒春2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实验材料(包括177个家系),研究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花后7 d(I期)、14 d(II期)、19 d(III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及总叶绿素含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连锁分析及QTL定位结果表明,2AS2存在一新的QTL位点(Barc5~Gwm448),控制I期和II期的旗叶叶绿素含量,于2011年和2012年均被检测到,可分别解释I、II时期叶绿素含量表型变异的16.38%~20.12%和17.27%~19.35%。而另一位点2AS1(Barc1138~Barc212)只在2011年检测到,可分别解释I、II期叶绿素含量变异的11.43%和9.67%。同时,该新位点(Barc5~Gwm448)也与千粒重变异有关,可分别解释其表型变异的13.35%(2011年)和10.14%(2012年)。未检测到花后其他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基因位点。
摘要 [1156] PDF 349.71 K [879] HTML
辐射诱变改良小麦品质特性的研究 王峰,王敏,张从宇 2013,40(4):575 用60 Co-γ射线辐射小麦品种河科2号的干种子,对M4 代234个株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的变异进行了分析。以超过群体均值±2×标准差为选择标准,筛选出6个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正向变异株系和3个负向变异株系。在M5 代对它们的粉质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利用SDS - PAGE对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株系242的粉质图谱与粉质参数显著改变,株系240、108的HMW-GS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亲本的HMW-GS组成为2+7+8+9+12,株系240、108的HMW-GS组成为2+7+8+12,说明在麦谷蛋白位点上发生了变异。
摘要 [1019] PDF 409.53 K [718] HTML
栽培措施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杨靖东,石小东,关雅楠,黄正来 2013,40(4):580 以扬麦12为材料,在大田稻茬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播量、行距及氮素运筹栽培措施对小麦叶绿素含 量、光合速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为150~300 kg·hm-2 下,基氮比例60%、叶龄余数为1时追施40%氮肥处理时,后期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全部基施氮肥;基本苗225万·hm-2 时小麦产量极显著高于基本苗300万·hm-2 和 375万·hm-2 。
摘要 [1056] PDF 278.11 K [1054] HTML
淹水条件下玉米耐淹阈值研究 陈敏,徐姗,蒋丽娜,常江,郜红建,章力干 2013,40(4):585 以沿淮低洼地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对淹水胁迫的反应及水淹程度的定量表达和耐淹阈值。试验在砂姜黑土原装土柱中进行,共设置6个处理,每个处理埋设相应的根袋,分别在六叶期和大喇叭口期进行淹水。淹水期间每天取2个根袋测定玉米植株养分含量和生物量;淹水结束后再统一取样进行相应的测定。结果显示,淹水对玉米生长影响很大,2个时期的生物量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大幅度下降,营养元素(N、P、K)的吸收受到严重抑制,六叶期比大喇叭口期更敏感。六叶期处理间生物量与淹水时间呈极显著的(0.996*)抛物线关系。根据方程计算,减至对照50%生物量的淹水阈值约为3 d,这一结果和生物量与氮素含量或累积量的相关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淹水严重影响玉米生长、降低生物量、抑制养分的吸收。不同时期淹水只是影响程度不同。六叶期淹水其耐淹阈值约为3 d。
摘要 [1216] PDF 402.63 K [1126] HTML
中薯20号和中薯7号马铃薯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廖华俊,金黎平,庞万福,江芹,董玲,李卫文,石景 2013,40(4):592 安徽是马铃薯中原二季作区的典型区域,开展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筛选对于带动整个中原二季作区马铃薯品种的更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费乌瑞它为对照,在安徽开展了中薯20号、中薯7号马铃薯新品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薯20号、中薯7号平均鲜薯产量分别为56.42和60.82 t·hm-2 , 分别较对照增产34.75%和45.29%;其生育期分别为65 d和67 d,蒸食口感好, 且较抗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卷叶病毒病。适宜在安徽全省种植,可在马铃薯二季作区参考种植。
摘要 [1198] PDF 231.34 K [884] HTML
林学
长白落叶松木材单根管胞力学性能分析 邢新婷,邵亚丽,安珍,赵荣军,任海青 2013,40(4):597 为了评价长白落叶松木材作为纸浆材的管胞力学强度,采用单纤维拉伸技术开展了长白落叶松早晚材单根管胞拉伸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材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的均值分别为9.64 GPa、714.05 MPa及6.01%,晚材的均值分别为12.74 GPa、963.85 MPa、和8.60%。方差分析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晚材间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存在极显著差异(0.01水平),晚材单根管胞力学性能显著高于早材;单根管胞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径向年轮间的变异极显著(0.01水平),断裂伸长率在年轮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在株内径向上,长白落叶松单根管胞力学性质均随着年轮的增加而增加;在株内纵向上,单根管胞拉伸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变异性极显著(0.01水平),而断裂伸长率在纵向上的变异性不显著。该结论为长白落叶松木材的适材适用和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 [1268] PDF 501.64 K [1117] HTML
降香黄檀木材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余敏,张浩,周亮,刘盛全,钱良存,金青,李大周 2013,40(4):603 DNA分析是一种有效地鉴别木材的方法,但它要求要从木材中得到足够质量和数量的DNA。因此,本试验以降香黄檀气干材为原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QIAGEN试剂盒法和PTB法分别提取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部位的DNA,比较从不同部位木材组织中提取DNA的质量差异,以期为从心材和边材组织中提取DNA探寻合适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方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DNA浓度范围分别为:75.95~937.38 ng·μL-1 ,4.46~806.56 ng·μL-1 ,其中PTB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高的,试剂盒法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低的。3种方法提取的边材部位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只有PTB法提取的心材部位的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3种方法都能够从边材组织中提取出DNA,PTB法更适合从心材组织中提取DNA。
摘要 [2185] PDF 485.92 K [1145] HTML
ACQ防腐剂浓度对速生杨木载药量和渗透深度的影响 李晓燕,张耀丽 2013,40(4):608 使用0.1%、0.5%和1.0%浓度的ACQ防腐药液对杨木进行常压浸渍和加压处理,研究其载药量和浸渍深度。结果表明,随着ACQ浓度的增加,载药量随之增加,且影响显著。常压下用1% 浓度的ACQ 浸渍杨木72 h,载药量可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C1级使用要求。渗透深度与浓度呈负相关,浓度越高,渗透深度越小。在相同浓度下,径向、弦向的渗透性差异不显著。与常压处理材相比,速生杨木加压处理后,轴向、径向和弦向的渗透性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摘要 [1415] PDF 248.88 K [1017] HTML
725杨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汪玲,项艳 2013,40(4):612 以美洲黑杨725杨树(Populus deltoides cl.‘725’)叶片为材料,对其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分化和生根苗对潮霉素B的浓度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的最佳消毒体系为75%的酒精消毒时间8 s,0.1%的升汞消毒3 min,最佳诱导愈伤的培养基是MS+6-BA 0.2 mg·L-1 +2,4-D 1.5 mg·L-1 +蔗糖25 g·L-1 +琼脂6 g·L-1 ;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1 +NAA 0.3 mg·L-1 +KT 0.3 mg·L-1 +蔗糖25 g·L-1 +琼脂6 g·L-1 ;适宜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3 mg·L-1 + NAA 0.05 mg·L-1 +蔗糖25 g·L-1 +琼脂6 g·L-1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01 mg·L-1 + IBA 0.7 mg·L-1 +蔗糖20 g·L-1 +琼脂6 g·L-1 ;对725杨叶片分化和不定芽生根进行了潮霉素B的敏感性试验,确定叶片分化的临界浓度为2.5 mg·L-1 ,生根的临界浓度为1.5 mg·L-1 。
摘要 [1125] PDF 287.38 K [1070] HTML
天然阔叶林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分析 吴开华,唐雪海,吴文友,黄庆丰,肖文杰,巩永芳 2013,40(4):618 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是皖南山区低山丘陵常见植被类型。本文以铜陵县叶山林场天然栎类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地调查,采用Ripley’s K(d) 点格局分析法对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群栎类直径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具有同龄林直径分布特点,为发展种群。在种群空间格局上,麻栎在0~39 m的尺度上为聚集分布,在40~42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在大于41 m尺度上为均匀分布。青冈栎在0~40 m尺度上聚集分布,在41~47 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大于47 m尺度上均匀分布。在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上,麻栎和青冈栎在0~34 m尺度上负相关,在大于43 m的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麻栎和青冈栎大树(胸径≥20 mm)和小树(胸径<20 mm)之间的关联性都表现为小尺度上(0~25 m)正关联,大尺度(51~65 m)上的负关联,中等尺度上(26~50 m)的不显著关联。在大多尺度上,栎类与其伴生树种都无显著关联。
摘要 [1108] PDF 393.05 K [1037] HTML
水分胁迫对油茶容器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张诚诚,曹志华,胡娟娟,文佳,段文军,李春生,束庆龙 2013,40(4):623 以一年生油茶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法控制基质含水量,设置CK,T1,T2,T3,T4和T5 6个水分处理组,研究水分胁迫下容器苗的生理生化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CK组的叶片含水量和自由水/束缚水值都为最大,分别为68.5%和26.4,而其他4组随着基质含水量减少其叶片含水量和自由水/束缚水值逐渐减小。(2)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都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减少而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其最低值拐点出现在T1组,分别为37%、11.1 U·min-1 ·g-1 和0.3 μg·g-1 。(3)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由CK组的231.4 μm·g-1 和40.4 mg·g-1 增加到T4组的681.4 μg·g-1 和48.9 mg·g-1 。综上所述, 81%~90%的基质含水量最适合油茶容器苗木生长;当基质含水量超过90%时,叶片气孔开度减小,不利于苗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当基质含水量下降至81%以下时,苗木开始受到干旱胁迫。在今后的容器育苗生产中,应保持基质合适的水分含量,以维持其正常生长。
摘要 [1283] PDF 375.48 K [844] HTML
植物保护
黑翅土白蚁ISSR-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龙雁华,濮龙军,李娟,王众,杨云秋 2013,40(4):627 采用单因子梯度优化的方法,对已初步建立的黑翅土白蚁ISSR-PCR的反应体系在dNTPs浓度、Mg2+ 浓度、引物浓度、模板量及Taq DNA聚合酶用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用于黑翅土白蚁的ISSR-PCR反应体系中各因素的最佳浓度分别为:dNTPs 0.2 mmol·L-1 ,Mg2+ 3.0 mmol·L-1 ,引物浓度0.4 μmol·L-1 ,模板用量DNA 20 ng,Taq DNA聚合酶2.5 U。
摘要 [1364] PDF 581.58 K [1074] HTML
油菜菌核病菌激发子基因SsXYN 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蒋冰心,吴群,高智谋,张华建 2013,40(4):631 以核盘菌菌株NGA4 提取的总RNA为模版,利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SsXYN 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上,菌落PCR、酶切鉴定和cDNA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核盘菌SsXYN 基因。从pMD19-T : SsXYN载体上,用Bam H I和Sal I 双酶切切下目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菌落PCR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2a : SsXYN。利用热击法将该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BL21,获得携带SsXYN 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为进一步研究激发子诱发植物抗病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摘要 [1209] PDF 884.57 K [1047] HTML
水稻条纹病毒安徽分离物NS3 基因的克隆 及其RNA沉默抑制子功能的初步鉴定 邓竹根,丁菲,贾琳,宋培培,江彤 2013,40(4):636 采集安徽马鞍山水稻条纹叶枯病感病稻株,TRIzol法提取样本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水稻条纹病毒(RSV)安徽分离物的RNA3部分片段,克隆并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全长874 nts,含有完整的NS3 基因,NS3 基因序列长度为636 nts,编码211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RSV安徽分离物NS3 基因与来源于华东各省市RSV分离物NS3 基因间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7.6%~99.4%,而与RSV云南分离物NS3 基因间的序列相似性相对较低,为93.4%~95.4%。构建RSV NS3 基因系统关系树,发现RSV安徽分离物NS3 基因与来源于华东各省市8个RSV分离物NS3 基因聚成一个单独的分支,说明华东各省市各个RSV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将RSV安徽分离物NS3 基因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BIN-NS3并转化农杆菌。将含pBIN-NS3的农杆菌和含pBIN-GFP的农杆菌共浸润16c本氏烟叶片,6天后紫外灯下观察发现,共浸润区表现出强烈的绿色荧光,说明16c本氏烟GFP 基因局部沉默被抑制,可以初步证明RSV安徽分离物编码的NS3蛋白是一个RNA沉默抑制子。
摘要 [1226] PDF 567.98 K [783] HTML
油茶等植物提取物及制剂抑线效果 王龙平,宛晓春,侯如燕,徐劲峰,吴慧平 2013,40(4):642 为了寻找植源性杀线虫活性材料,利用Bursaphelenchus xyluplilus 和Meloidogyne incognita 作为室内离体生测目标,测定了油茶籽饼等植物材料的杀线活性,以及茶皂素制剂和油茶籽饼对作物根结线虫的盆栽和大田防效。结果表明,油茶籽饼、茶果皮和茶籽粗提物均具有较强的杀线活性,当粗提物浓度为10 mg·mL-1 ,作用72 h,B. xyluplilus 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00%和100%;作用48 h,油茶籽饼和茶籽粗提物对M. incognita 达到中强杀线活性,其毒力有明显浓度效应;茶皂素制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病有良好盆栽防效,用茶皂素 (有效含量) 1.5和0.75 g·kg-1 处理盆土30 d后,番茄的根结和M. incognita 2龄幼虫(Juvenile 2, J2)均下降,对番茄苗期生物量有明显的增加。在瓜蒌出苗前1周,沟施油茶籽饼,用量2.5 t·hm-2 时对大田瓜蒌根结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效,显著抑制土壤中J2的增殖,对瓜蒌的挂果数和果径有一定的增加。该文首次报道油茶副产物对作物线虫病害的盆栽和田间防效,为直接利用油茶籽饼或茶籽等防治作物的根结线虫病害提供了依据。
摘要 [1188] PDF 346.16 K [1453] HTML
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黄绿绿僵菌固相培养基配方 徐阿妹,林华峰,李茂业,王慧 2013,40(4):649 在真菌孢子粉大规模生产中,筛选生防真菌最佳产孢培养基是提高产孢量的先决条件。选用廉价易得的实验材料作固体培养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固相发酵阶段产孢量的固体培养基组分及其配比进行了优化,并检测了所获孢子粉的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从大米粉、面粉、玉米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中选择面粉、豆角壳与黄粉虫蜕以4:1:0.2配比混合作为固体培养基配方时,该菌产孢量最高;优化实验,固相培养基中面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的配比为4:1:0.25时,该菌产孢量高达2.39×1012 个·kg-1 ;孢子粉的指标检测,显示用该培养基配方生产的黄绿绿僵菌孢子粉达到了真菌孢子粉生产的企业标准。
摘要 [913] PDF 390.72 K [926] HTML
稻曲病菌侵染特点及病害防治适期研究 张正炜,陈莉,丁克坚,潘武,叶正和 2013,40(4):656 2008~2009年采用田间孢子捕捉法和随机区组设计对安徽省单季中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 )孢子释放规律、侵染时期和病害防治适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左右,第一个释放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推测此阶段释放的孢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8月下旬孢子释放量急剧增加,此时田间开始显症。晴天孢子以夜间(1:00、5:00)释放为主,白天孢子的释放量较少;阴雨天孢子全天释放,无明显释放高峰。以病菌菌丝+孢子悬浮液在剑叶露尖时接种,水稻不发病;在剑叶完全展开期至扬花期接种,发病率为1.2%~76.4%,其中以孕穗期(剑叶展开后5~6 d)接种发病率最高。药剂防治试验显示,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均在78.5%以上,提前或推迟施药防效均有所降低,故认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是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
摘要 [1171] PDF 265.56 K [781] HTML
资源与环境
生物学
植物miRNA在非生物逆境下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世华,上官明珠,盛亮,韦朝领 2013,40(4):673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长度约18~24 nt、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miRNA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体内,并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随着植物miRNA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miRNA被证实在不同的非生物逆境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例如营养胁迫、低温胁迫、机械胁迫等。该文综述了植物miRNA的合成、miRNA及其靶基因的鉴定方法,并重点介绍了非生物逆境相关miRNA的表达分析方法、逆境条件下miRNA的调控特征及其靶基因特点等。
摘要 [1062] PDF 235.15 K [1093] HTML
镉代谢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蒋廷亚,周阳,林毅,魏凤娟,施海峰 2013,40(4):678 镉是一种人体非必需的重金属元素,镉的吸入会对人体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包括细胞癌变和凋亡等。现有的研究对镉的吸收、镉引起细胞毒性等领域的生化、分子机制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于镉在体内代谢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晰,需要进一步阐释。该文讨论了镉的吸收和镉在体内的转运储存机制。并对镉与氧化应激,镉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变化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摘要 [1196] PDF 362.02 K [1632] HTML
抗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单链抗体融合蛋白 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周维维,汪维云,刘瑞田,于晓琳 2013,40(4):68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由脑内淀粉样蛋白(A()聚集引起的,以老年人记忆和认知功能丧失为临床表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A(寡聚体是AD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应用自行筛选出的能够特异识别淀粉样蛋白寡聚体的单链抗体W20 基因,构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NAV2.0-W20-EGFP,并应用流式细胞分选、蛋白免疫印迹以及荧光显微镜等技术对该单链抗体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针对AD的抗体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摘要 [1175] PDF 488.54 K [1064] HTML
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