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Jin13株的分离与鉴定
  王新卫,王川庆,赵军,陈陆,杨霞,王泽霖,姚惠霞  2012,39(1):1
为了对近年从郑州郊区鸡群中分离到的1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Jin13株)进行定型鉴定,作者采用气管环(TOC)中和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单抗交叉ELISA、序列分析和免疫试验对其进行了研究。气管环(TOC)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表明Jin13病毒只与M41阳性血清反应,而与其它ND、EDS76、H9AI、IBD标准阳性血清不发生反应,序列分析证实该分离毒Jin13株是IBV。在交叉气管环(TOC)中和试验和交叉血凝抑制(HI)试验中Jin13株与肾变型Y株不交叉(R≤0.25),而与马萨株血清型的M41株和H52株有明显交叉(0.25≤R≤0.8);单抗交叉ELISA结果显示Jin13株与针对M41株的J1单抗有很好的反应(≥640~1 280),而与针对肾变型Y株的单抗C2几乎不反应(≤40),这进一步证实了Jin13与呼吸型M41株、H52株属同一血清型。与M41株相比较,Jin13株S1氨基酸序列在第126,386,390,461位出现了突变,又在S1基因第1 166位出现一个新Aiu I酶切位点,是M41株的一个变异株。对Jin13株纯化后原代毒进行免疫效力检测证实其免疫原性优于M41株和H52株。Jin13毒株是一株免疫原性良好的IBV地方流行毒株。
  摘要[1247]  PDF 358.53 K[954]   HTML
山羊UBA52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王永娟,储明星,曹贵玲,王金玉,狄冉,方丽  2012,39(1):7
根据牛UBA52基因序列,设计3对引物(U1~U3),分别扩增随机选取的济宁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样本,PCR产物克隆测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仅在U3的扩增产物中发现G63A和T181C突变。设计引物U4,利用PCR-RFLP技术分别在性早熟、高繁殖力品种(济宁青山羊、南江黄羊、马头山羊)和性晚熟、低繁殖力品种(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太行山羊)中检测上述位点的多态性,并分析2个突变位点对山羊性早熟和高繁殖力的影响。对于G63A位点,在济宁青山羊和南江黄羊中检测到GG、GA和AA 3种基因型,在马头山羊、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太行山羊中只检测到GG和GA基因型;该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布在性早熟品种和性晚熟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济宁青山羊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3、0.44和0.03,AA型和GA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GG型多0.85只(P<0.05)和0.49只(P<0.05),AA型与GA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T181C位点,在南江黄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中检测到CC、CT和TT 3种基因型,在济宁青山羊、马头山羊、辽宁绒山羊、太行山羊中只检测到CC和CT两种基因型;该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布在性早熟品种和性晚熟品种间没有明显差异;济宁青山羊CC和C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1和0.09,两种基因型个体间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UBA52基因63位点与山羊的性早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A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山羊产羔数的一个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摘要[1164]  PDF 775.40 K[964]   HTML
RIP140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济宁青山羊产羔数关系的研究
  唐倩倩,冯涛,储明星,狄冉,方丽  2012,39(1):14
根据牛RIP140基因mRNA序列,设计5对引物(P1~P5),利用每对引物分别扩增随机选取的济宁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各5个个体,PCR产物克隆测序,获得山羊RIP140基因全部CDS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在此序列822位发现C→T的沉默突变。根据获得的山羊RIP140基因的CDS序列设计引物P6,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C822T多态位点在高繁殖力品种(济宁青山羊、贵州白山羊)和低繁殖力品种(辽宁绒山羊、波尔山羊、内蒙古绒山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研究该基因对山羊产羔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引物P6扩增片段在济宁青山羊、贵州白山羊、辽宁绒山羊和波尔山羊中均检测到CC、CT和TT 3种基因型,内蒙古绒山羊中只检测到CT和TT两种基因型。济宁青山羊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56、0.309和0.635,CC型和CT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TT型多0.81只(P<0.05)和0.65只(P<0.05),CC型比CT型多0.16只(P>0.05)。研究结果初步表明,RIP140基因的C等位基因是提高山羊产羔数的一个潜在有效的DNA标记。
  摘要[1165]  PDF 478.21 K[1009]   HTML
中年CD-1小鼠情景样记忆能力下降
  何燕,陶飞,王芳,杨启纲,陈勇平,陈贵海  2012,39(1):19
利用3次物体探索任务检测13月龄和5月龄CD-1小鼠的情景样记忆能力。结果表明,13月龄CD-1小鼠探索移动过的旧物体优先指数显著低于5月龄小鼠(P < 0.05),但两组间对2个旧物体的优先指数及总探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性别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对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Ps > 0.05)。结果提示中年CD-1小鼠已存在情景样记忆能力减退,且主要源自于“地点”要素。
  摘要[1271]  PDF 300.98 K[848]   HTML
紫貂直针毛的扫描电镜分析
  侯森林,薛晓明,宋庆双  2012,39(1):22
应用扫描电镜对紫貂背部和腹部直针毛的鳞片花纹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部位的鳞片类型、排列方式、高度和密度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鳞片花纹类型较复杂,背部和腹部主要鳞片类型均为长瓣型和杂波型,但二者比例差别较大,其他类型的鳞片在2个部位均不够显著。与同科、同属的其他种类同部位毛相比,主要鳞片的类型及主要鳞片类型的多寡存在差异,可为物种的鉴定提供依据,但有一定的难度。
  摘要[1330]  PDF 705.02 K[813]   HTML
野生及养殖黑龙江茴鱼消化酶活性分布的比较研究
  赵吉伟,李小龙  2012,39(1):26
对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黑龙江茴鱼的野生及养殖群体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组织淀粉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群体4种组织中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幽门盲囊>肠道>胃>食道,且野生群体在幽门盲囊及肠道中的酶活性高于养殖群体;胰蛋白酶表现为肠>幽门盲囊>胃>食道,且养殖群体幽门盲囊、胃及肠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黑龙江茴鱼各消化器官均有一定的脂肪酶活性,且幽门盲囊与胃中酶活性较高,食道和肠较低,且养殖茴鱼幽门盲囊及胃中脂肪酶活性高于野生群体。黑龙江茴鱼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可能与其偏肉食性的食性有关,而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推测是由于人工驯化投喂人工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含量与天然饵料的差异造成的。应继续探索野生及人工养殖状态下该鱼消化及营养需求的最佳平衡点,以达到低耗高产,健康养殖的目的,并推动促进茴鱼养殖业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1270]  PDF 281.56 K[803]   HTML
中华鳖两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梁红蕾,鲍传和,蒋业林,李翔,陈华良  2012,39(1):3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华鳖2个不同地理种群(淮河群体、台湾群体)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从32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8个引物对2个中华鳖群体37个个体进行扩增,获得77个重复性好且谱带清晰的扩增位点, 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1.04%;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59.57%和51.06%。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1657和0.1524,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164和0.1977。淮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台湾群体,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837。UPGMA聚类分析显示37个个体聚成两个类群。分析结果表明2个中华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2个养殖群体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选育与繁殖可能形成了趋于稳定的独立遗传结构。
  摘要[1401]  PDF 584.32 K[883]   HTML
大鲵2个驯养群体ITS2遗传多样性分析
  马跃岗,朱杰,袁万安  2012,39(1):36
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2个驯化种群的核DNA进行PCR扩增,获得大鲵核DNA上编码核糖体5.8S rRNA和28S rRNA 基因的部分序列和完整的ITS2序列(606 bp)。运用DNA分析软件对大鲵2个驯养种群(重庆水产研究所长寿湖珍稀鱼类繁育中心及广汉珍稀鱼类养殖公司)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平均T、C、A、G含量分别为15.6%、36.5%、12.5%和35.4%,其中G、C的含量C+G(平均为71.9%)显著高于A、T含量A+T(平均为28.1%)。所测序列中有271个碱基发生颠换,112个碱基发生转换,转换与颠换比值(Si/Sv)为0.41,颠换大于转换。10个体均为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均为1.0000±0.1260,平均核苷酸差异系数(K)为5.9321±0.8614,核苷酸多样性(Pi)为0.6319±0.0139。种群遗传分化度(Fst)为0.0305,中性检验及聚类分析表明2个群体没有分化成单一的群体,2个驯养种群遗传多样性好。
  摘要[1080]  PDF 333.29 K[1038]   HTML
单菌固态发酵油茶饼粕生产多酶生物饲料
  卫洋洋,蔡海莹,王力生,夏涛,杜先锋  2012,39(1):41
采用黑曲霉为发酵菌种,用固态发酵技术改善油茶饼粕的饲用品质以制取油茶饼粕多酶生物饲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纤维素酶活力和蛋白酶活力为检测指标,确定黑曲霉固体发酵最佳基质中油茶饼粕与豆粕的混合比例为1:1,料水比为1:0.5,添加1%(W/W)的硫酸铵,0.1%(W/W)的磷酸氢二钾,装瓶量(干料)为50 g(500 mL锥形瓶)。试验结果表明,以pH 5,温度28℃,1.5%接种量为最佳发酵条件,培养4 d,纤维素酶活力达到1 481.9 U·g-1,蛋白酶活力达到4 128.1 U·g-1。发酵过后的油茶饼粕粗蛋白质提高41.8%,真蛋白提高48.2%,必需氨基酸明显提高,粗纤维降低38.0%,同时油茶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单宁降低78.7%,茶皂素降低了65.3%,其饲用价值得到极大改善。
  摘要[1172]  PDF 322.90 K[654]   HTML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检测蜂蜜中甲砜霉素的残留
  琚大伟,程茂盛,吴虹,阮祥春,余林生  2012,39(1):47
研究确立了蜂蜜中甲砜霉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的方法。样品经碱性乙酸乙酯提取,旋转蒸发进行浓缩,C18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在225 nm波长下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通过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大大减少了基质的干扰,甲砜霉素的最低检测限达到30 μg·kg-1,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N 0199-93中规定的50 μg·kg-1;平均回收率在71.3%~90.9%之间,变异系数为2.0%~3.4%。该方法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适用于蜂蜜中甲砜霉素的检测。
  摘要[1240]  PDF 306.74 K[801]   HTML
白鹅脂联素基因内含子多态性检测及群体遗传分析
  董飚,段修军,王健,龚道清,孙国波  2012,39(1):50
以扬州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豁眼鹅和浙东白鹅5个鹅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各60只,公母各半,根据鹅脂联素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扩增部分内含子,用PCR-SSCP方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对不同品种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鹅脂联素基因内含子上发现2个单碱基突变位点,分别为第16、26位点的A-G、T-C。鹅群中表现出3种基因型(AA、AB、BB);除豁眼鹅与皖西白鹅、浙东白鹅外,3种基因型在鹅品种两两之间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豁眼鹅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皖西白鹅最低,所有品种均表现为中度多态性。本研究表明鹅脂联素基因在不同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进一步作为候选基因来分析其与脂肪性状的关联性。
  摘要[1109]  PDF 512.29 K[749]   HTML
狸猫α-干扰素全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朱前磊,王亚丹,崔保安,陈红英,魏战勇,王子馨,段廷云  2012,39(1):55
根据猫α-干扰素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PCR扩增狸猫α-干扰素全基因,并克隆、测序。用DNAStar软件及在线分析方法对克隆的IFN-α基因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与人和其他种动物的IFN-α基因进行同源性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了狸猫α-干扰素全基因序列,其大小为631 bp,编码194个氨基酸的多肽,推导氨基酸序列有1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7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IFN-α基因存在种属的差异性,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越高。狸猫IFN-α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猫IFN-α基因表达、生物学活性和应用奠定基础。
  摘要[1102]  PDF 635.33 K[826]   HTML

林学

改性处理对黄藤及单叶省藤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刘杏娥,徐鑫,汪佑宏,张令峰,周旭,王瑞,高龙芽  2012,39(1):61
棕榈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材料,其利用对部分替代木材和保护森林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黄藤和单叶省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改性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的性质变化进行研究,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藤材通过改性处理后,除部分吸湿率升高之外,其他物理力学性质均有所改善,如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密度、体积干缩率、吸水体积膨胀率以及材质均匀度等。
  摘要[1354]  PDF 325.24 K[756]   HTML
长白落叶松早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的研究
  邵亚丽,邢新婷,余雁,赵荣军,安珍  2012,39(1):67
采用零距拉伸方法,研究了4株长白落叶松早材管胞的纵向拉伸强度株内变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材管胞纵向拉伸强度均值为373.69 MPa,早材管胞纵向拉伸强度年轮内和株内纵向的变异差异不显著,径向的变异在0.01水平上显著。通过对水分、微纤丝角和密度等因素的研究表明,早材管胞的纵向抗拉强度随着微纤丝角的增大而减小,气干态和饱水态的管胞纵向抗拉强度在0.05水平差异显著,早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与气干密度在0.01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61。
  摘要[1228]  PDF 576.79 K[956]   HTML
南京仙林地区次生阔叶林群落的初步研究
  姚榕,方彦  2012,39(1):72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群落学研究手段对南京仙林地区的次生林群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共有植物60种,隶属于32科49属,科属种组成较为分散,优势科或优势属不明显;科属区系分析表明,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的科属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5.83%、21.28%和33.33%、19.51%,这说明群落区系分布类型真正的热带性质不明显,且具有热带性质和温带性质交融与过渡的特点。乔灌层的物种频度分布分别为A>B<C>D=E和A>B>C>D
  摘要[1096]  PDF 417.60 K[727]   HTML
天目铁木雄花序内源多胺的HPLC分析及其动态变化
  王祖良,陆海根,黄珊珊,黄华宏,楼雄珍  2012,39(1):7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天目铁木不同时期的雄花序3种内源多胺—腐胺(Put)、精胺(Spm)、亚精胺(Spd)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1)适宜的苯甲酰化反应条件为37℃、30 min。(2)将色谱条件设定为检测波长254 nm,流动相配比甲醇︰水为60:40,流速0.6 mL·min-1,柱温30℃,进样量5 μL。在该条件下内源多胺出峰和分离效果最佳。(3)在采样期间,雄花序中Spd含量最高,Spm次之,Put最少,且3种内源多胺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幅明显。采用优化的HPLC法可有效快速地测定天目铁木雄花序的内源腐胺、精胺和亚精胺,并初步揭示了雄花序发育过程中3种内源多胺的变化趋势。
  摘要[1150]  PDF 518.39 K[819]   HTML
我国马尾松种子园研究进展
  张国洲,谢维斌  2012,39(1):84
阐述了我国马尾松种子园的建园历程、生产能力、遗传多样性和生产管理,并提出了马尾松种子园以后的发展方向。
  摘要[1193]  PDF 238.79 K[801]   HTML
欧洲鹅耳枥繁殖技术研究
  祝遵凌,许园园  2012,39(1):88
欧洲鹅耳枥为欧美著名彩叶树种,园林绿化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对欧洲鹅耳枥的繁殖技术包括有性繁殖、扦插、嫁接、组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为欧洲鹅耳枥在我国的引种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1443]  PDF 256.57 K[1746]   HTML

资源与环境

巢湖水体PFOS污染及饮用风险初步分析
  张蓉,王明星,唐俊,汤婕,花日茂  2012,39(1):92
为调查巢湖水体中PFOS污染状况,应用超高效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巢湖水中PFOS。检测结果显示,主要支流入湖口、沿岸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区涉及的巢湖水域中PFOS大部分处在(8.4±1.2)ng·L-1和(106±10.2)ng·L-1之间,最高达(400±51)ng·L-1。比较国内外相近水体,结果表明巢湖水体PFOS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分析其来源主要是重要支流中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对巢湖水中PFOS饮用风险的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日常饮用巢湖水还不足以导致人体过度暴露于PFOS污染,但可以通过生物富集对处于食物链顶端鸟类产生影响,应当引起重视。
  摘要[1070]  PDF 552.41 K[897]   HTML
不同清洗方式对香菇中毒死蜱残留去除效果的研究
  林旭,岳永德,汤锋,王进  2012,39(1):97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清洗方式对香菇中毒死蜱残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日常使用的清洗方式,均可降低香菇中毒死蜱残留量,但去除效果存在差异,香菇中毒死蜱残留去除率在0.32%~100.00%间。采用洗涤剂清洗,对于香菇中毒死蜱残留总体去除效果最好,即使对高残留量样品(64.49 mg·kg-1)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54.72%~56.69%。采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对于较低残留量的样品(低于3.91 mg·kg-1),去除效果最好,而对高残留量样品,去除率则低于30%。采用相同方式处理,香菇中毒死蜱去除率随着初始残留量的增大而减小;除盐水浸泡处理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残留去除率增加。研究结果对于去除香菇等食用菌农药残留量,提高食用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1180]  PDF 328.30 K[1008]   HTML
腐霉利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研究
  李娟,花日茂,艾琼  2012,39(1):102
研究了3种浓度的腐霉利在3种光源下的光化学降解途径,并考察了溶液pH、硝酸盐和H2O2对腐霉利水溶液光化学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光源下,腐霉利水溶液的光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腐霉利的光解速率在紫外灯下是高压汞灯下的近2倍,其半衰期在高压汞灯下为43.6 min,在紫外灯下仅为28.2 min;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在浓度2~8 mg·L-1范围内,腐霉利的光解速率与其初始浓度呈负相关;随着溶液pH的增大,腐霉利的光解速度加快;硝酸盐对腐霉利的光解表现为光猝灭效应;而H2O2对腐霉利的光解有显著的光敏化作用。
  摘要[1231]  PDF 306.33 K[835]   HTML
内江市近4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周丽,范志华,刘术良,谢贤健  2012,39(1):107
气温和降水是诸多气候要素中的主要因子,二者的变化直接影响气候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采用二阶拟合分析方法和R/S方法相结合,对四川盆中丘陵区的典型城市内江市的4个台站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市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不尽相同。气温在过去近40 a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时Hurst指数为0.4024,说明当地未来气温增加的趋势可能具有反持久性;过去近40 a的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但降水量的Hurst指数为0.3393,说明当地年降水量减少的趋势也具有反持续性。
  摘要[1050]  PDF 337.78 K[1286]   HTML

生物学

不同方法提取吴茱萸叶片基因组DNA和RNA的比较
  吴波,高丹,潘超美,张寿文  2012,39(1):111
分别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方法提取吴茱萸叶片基因组DNA和RNA的质量,以确定适合吴茱萸叶片基因组DNA和RNA的提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普通电泳检测法比较了常规CTAB法、SDS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吴茱萸叶片基因组DNA的效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变性电泳检测法比较了酚-SDS法、Trizol法和改良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吴茱萸叶片RNA的效果。结果表明,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提取的吴茱萸叶片基因组DNA和RNA的质量差异较大。常规CTAB法和SDS法无法提取出高质量的吴茱萸叶片基因组DNA,而改良CTAB法提取效果较好;酚-SDS法和Trizol法不适合高质量吴茱萸叶片RNA的提取,而改良异硫氰酸胍法的提取效果良好。
  摘要[982]  PDF 397.06 K[964]   HTML
粉菠萝体细胞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许早时,卜基保  2012,39(1):116
以粉菠萝冠芽、幼叶为外植体材料,采用外加不同梯度浓度激素的完全培养基(MS)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MS+BA1.0 mg·L-1 +IBA0.1 mg·L-1为最佳丛生芽养基; MS+BA 0.2 mg·L-1 +NAA 0.1 mg·L-1为最佳芽增殖培养基;1/2 MS+NAA0.5 mg·L-1为最佳生根培养基。通过对再生植株的分子标记研究表明,基因组没有发生变化,表明通过粉菠萝体细胞植株再生苗同粉菠萝原生苗没有明显的差别。
  摘要[992]  PDF 461.83 K[738]   HTML
可用于植物转化的RNAi载体构建方法
  娄玲玲,郑唐春,曲冠证,李开隆  2012,39(1):120
利用PCR方法扩增杨树Poptr;CYCD1;1基因的一段内含子序列,并克隆到pROKⅡ载体中,以构建可用于植物特定基因表达干扰的RNAi载体。为了验证载体的效果,构建pCAMBIA-1303载体转化烟草,经检测,转基因烟草能过量表达外源GUS与GFP融合蛋白。把GUS及GFP片段序列连接于RNAi载体,并导入pCAMBIA-1303载体转化烟草。试验结果表明,GUS及GFP干扰序列的导入均能大大降低外源GUS与GFP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说明构建的载体能有效干扰特定基因的表达。
  摘要[987]  PDF 472.31 K[1972]   HTML
薄荷属植物选种育种研究进展
  周露,谢文申  2012,39(1):124
综述了薄荷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化学类型及近年来国内外薄荷属植物在选种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希望对促进我国现阶段薄荷属植物的选育种工作有所帮助。
  摘要[1130]  PDF 375.60 K[1559]   HTML

园艺

不同糖源在球根花卉花粉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裘建宇,耿兴敏,黄蓓丽  2012,39(1):129
以百合、唐菖蒲、郁金香和风信子等4种球根花卉花粉作为试材,研究了淀粉、果糖、麦芽糖、葡萄糖、乳糖和蔗糖等6种不同糖源的培养基对不同球根花卉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球根花卉花粉萌发对外源糖的利用存在选择性,对于不同植物种类,各糖源适宜的处理浓度也有所不同。唐菖蒲、郁金香和风信子对外源糖具有依赖性,而百合花粉在蒸馏水培养基中也能萌发。乳糖在各类球根花卉花粉萌发中的促萌效果最为显著,而其他糖源在球根花卉花粉萌发过程中的作用则稍有差异,对唐菖蒲、郁金香与风信子花粉,仅次于乳糖的糖源是葡萄糖,对于索邦百合花粉和兰州百合花粉较次的糖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蔗糖,淀粉的效果最差。
  摘要[1075]  PDF 322.79 K[1263]   HTML
新疆粗毛黄褐孔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郭楚燕,李雨沁,杨历军,胡建伟  2012,39(1):136
从碳源、氮源、pH值和温度等方面研究了新疆粗毛黄褐孔菌的菌丝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 pH值适宜范围是pH 8~12,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C/N比值为79.80︰1。
  摘要[1091]  PDF 214.21 K[675]   HTML

作物学

湖南烤烟烟叶主要物理特性与主要化学 指标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冯连军,朱列书,朱静娴  2012,39(1):140
采集湖南烟区种植的9个不同基因型烤烟,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烟叶物理特性与主要化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烟叶物理特性与主要化学指标间的关系在不同部位间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在物理特性的各项指标中,与中下部烟叶总糖含量关联程度较大的是长宽比,而上部烟叶则表现为叶片厚度。与中上部烟叶总氮、烟碱以及与下部烟叶烟碱含量关联程度较大的均是含梗率,与下部烟叶总氮含量关联程度较大的物理特性指标是叶长,双糖差、糖碱比、氮碱比在不同部位间的关联程度不同。叶片厚度是影响上部烟叶主要化学指标的重要因子,中下部烟叶的长宽比决定了烟株光合作用的强弱以及光合产物的累积量,从而间接反映出烤后烟叶品质的优劣。
  摘要[955]  PDF 224.11 K[910]   HTML
基于WebGIS的玉米精准施肥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司秀丽,李伟为  2012,39(1):144
WebGIS应用于农业领域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可将其应用于玉米精准施肥的实例却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实际的应用需求,选择Java和ArcGIS Server9.3结合JSF框架及AJAX技术,设计并实现了玉米精准施肥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内容与主要功能,列出了施肥分析的部分关键代码,并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给出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
  摘要[1028]  PDF 660.23 K[769]   HTML

茶与食品科学

叶绿素仪CCM-200在测定茶树叶片叶绿素 和氮素含量上的应用
  周小生,周月琴,庞磊,江昌俊,李叶云  2012,39(1):150
叶绿素仪是一种快速、无损地测定植物叶片叶绿素和氮素含量的有效工具。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并与叶绿素仪测定的CCI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CI值与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单位面积叶绿素a(R2为0.9728)、b(R2为0.8586)及总量(R2为0.9774)与CCI值的相关性均高于单位质量叶绿素含量与CCI值的相关性;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明显,但仍与其CCI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研究还显示,CCI值和叶片全氮含量之间呈显著线相关性,其R2为0.9828。说明叶绿素仪CCM-200在茶树叶片叶绿素和氮素含量估算上具较好的适用性。
  摘要[1135]  PDF 248.87 K[1169]   HTML

工程技术

基于RBF神经网络整定PID的PMLSM控制研究
  曹文霞,汪永华,钱多德  2012,39(1):154
介绍了直线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 )的数学模型。由于直线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非线性、耦合性和负载扰动等特性,常规PID控制器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具有学习速度快、无局部极小和良好的逼近能力,提出了将RBF网络与增量式PID控制结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逼近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摘要[1096]  PDF 415.34 K[1203]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