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学 | | | 江苏地区3个居群细柱五加叶片显微结构及光合特性研究 | | 王康才,王立会,汤兴利,罗春红 2011,38(5):651 | | 以江苏地区3个细柱五加居群(汤山、宝华山、铁山寺)为材料,分别观察叶片形态结构,测定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为细柱五加人工栽培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3个居群叶片结构均具阴生植物特征;光补偿点分别为24、18和21 μmol·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555、309和348 μmol·m-2·s-1;CO2补偿点分别为72.5、82.5和67.6 μmol·mol-1,CO2饱和点分别为1 500、2 550和1 490 μmol·mol-1;叶绿素a/b均较低。认为3个居群细柱五加均为阴生植物,人工栽培需遮阴处理。 |  |
| | 摘要[1132] PDF 666.01 K[703] HTML | | | 福建茫荡山乌冈栎种子性状变异研究 | | 谢春平,方彦,方炎明 2011,38(5):656 | |  | 为了更好地选育乌冈栎种苗,以种子长度、宽度和重量做为种子性状的指标,对福建茫荡山乌冈栎天然种群的23株成年个体进行了2年的野外观察和种子采集。研究结果表明,乌冈栎种群天然结实存在大小年的情况,种子表型和重量因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乌冈栎种子的长度与宽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长度的增加宽度亦随之增大;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种子长度与宽度在不同年份中差异显著。利用变异系数(CV)和Gini指数对乌冈栎种子长度、重量和宽度的研究表明,变异系数(CV)的敏感度要大于Gini指数,而Gini指数在果实变异分配上更具有说服力。乌冈栎种子变异最大的是重量,其次是长度和宽度,Gini指数显示株内的作用要稍强于株间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因子差异所致。 |
| | 摘要[1219] PDF 380.96 K[921] HTML | | | 拟青霉属真菌菌丝提取物抗真菌和清除DPPH自由基 活性的初步研究 | | 耿广青,刘肖肖,朱宇刚,王学新,王小董,胡丰林 2011,38(5):662 | | 通过对不同寄主或不同来源的11种29株拟青霉进行抗白色念珠菌和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筛选,发现古尼拟青霉菌株RCEF0866的菌丝体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在菌丝浓度为100.0 mg·mL-1时,其提取物的抑菌圈达到(18.1±1.7) mm;菌株RCEF0866和RCEF4118的菌丝体甲醇提取物还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在菌丝浓度为5.0 mg·mL-1时,其对0.4 mg·mL-1的DPPH(1,1 diphenyl-2-picryhydrazyl)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2.75%和79.53%。对菌株RCEF0866菌丝体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薄层抑菌试验发现,其抗真菌主要成分的Rf值为0.90,表明该抗真菌成分为低极性成分。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薄层试验结果表明,RCEF0866菌丝体的甲醇提取物中具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成分的Rf值为0.80,表明该清除自由基成分也为低极性成分。 |  |
| | 摘要[1042] PDF 380.36 K[704] HTML | | | 一种丝孢菌的分生孢子发育研究 | | 马婷婷,金静 2011,38(5):668 | |  | 十字斯氏格孢(Spegazzinia tessarthra)为暗色丝孢菌,有a,b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a型分生孢子具4~8个近球形细胞,暗褐色,有刺突,生于长的分生孢子梗上;b型分生孢子近圆形,淡色至暗褐色,光滑,生于短的分生孢子梗上。采用玻片培养观察法,对该菌的分生孢子的产生方式及发育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两种分生孢子均能萌发,且均由产孢细胞的顶端向外突起并生长膨大而形成,属于全壁芽生单生式产孢方式(Holoblastic-solitary)。 |
| | 摘要[1111] PDF 981.87 K[899] HTML | |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 | | 氯离子等营养因子对精子获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 周明,刘芳芳 2011,38(5):671 | | 介绍了精子获能的基本生物学过程,论述了氯离子对精子获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步探讨了食盐在动物饲粮中过量使用可能产生的危害性。 |  |
| | 摘要[1127] PDF 414.17 K[646] HTML | | | 湖羊促黄体素受体基因(LHR)外显子11多态性 与繁殖性能相关性研究 | | 王利红,张 伟,高勤学,王子玉,应诗家,王 锋 2011,38(5):675 | |  |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检测湖羊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基因外显子11 核酸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6对引物扩增产物中,只有引物P2 和P6的扩增片段具有多态性,引物P2 扩增区存在AA和AB两种基因型,在1147位发生G→A的突变;引物P6扩增区存在3种基因型,CC、CD和EE型,经序列检测,CC型与CD型间存在T→A的突变,CC型与EE型间存在C→A的突变。将各基因型湖羊的产羔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2位点AB型湖羊产羔数较AA型高,平均为2.05±0.76,P6位点CD基因型湖羊产羔数较CC和EE型高,为2.50±0.55,经SPSS分析,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羔数间差异不显著(P>0.05)。 |
| | 摘要[1168] PDF 455.83 K[618] HTML | | | 年龄对SAMP8小鼠不同脑区NSF含量的影响 | | 马汉,陈贵海,黄玲,李学伟,王飞,杨启纲 2011,38(5):680 | | 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NSF蛋白和内参蛋白GAPDH在SAMP8小鼠背侧海马、腹侧海马、额叶、顶叶和嗅球的表达。结果显示在背海马、额叶和顶叶中,13月龄SAMP8小鼠NSF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5月龄(Ps < 0.05),且13月龄背侧海马NSF含量也高于9月龄鼠(P<0.05),而在腹海马和嗅球NSF的含量在各个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 >0.05)。以上结果提示在正常衰老过程中,SAMP8小鼠NSF含量在脑内某些区域呈现年龄相关性增高。 |  |
| | 摘要[1068] PDF 329.70 K[728] HTML | | | 意大利蜜蜂陈年巢脾水提和醇提液抗菌活性的比较 | | 程茂盛,琚大伟,殷玲,吉挺,余林生,刘在芳,刘苏燕 2011,38(5):683 | |  | 分别采用滤纸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意大利蜜蜂陈年巢脾(已使用3年)水提液和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和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陈年巢脾水提液和醇提液均对试验菌株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醇提液抑菌效果优于水提液。 |
| | 摘要[1172] PDF 355.30 K[725] HTML | | | 3株猪2型圆环病毒全基因变异分析及ORF2基因表达研究 | | 吕素芳,王文秀,郭广君,朱辉,沈志强 2011,38(5):688 | | 根据GenBank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疑似患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仔猪组织病料中分别扩增出PCV2的全基因,将全基因克隆并测序。根据PCV2 ORF2序列设计引物,扩增HN01株ORF2基因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细胞,观察表达产物的荧光情况。结果表明,成功从疑似PMWS病料中扩增出PCV2全基因序列,三者间同源性很高,与GenBank中登录的中国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而与国外分离株的同源性较低。所构建的真核质粒pEGFP-N1-ORF2结构正确,能够在PK-15细胞中表达。 |  |
| | 摘要[917] PDF 1.65 M[727] HTML | | | 模拟微重力条件下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受精能力 | | 吴嫦丽,李莉,王芳,吴珍芳,江青艳,张守全 2011,38(5):694 | |  | 分别对1 g重力和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成熟的昆明小鼠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试验,研究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成熟卵母细胞的受精能力,探讨模拟微重力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结果显示,1 g重力条件下成熟的小鼠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为35.82%,显著高于模拟微重力条件下成熟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可见,模拟微重力不利于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模拟微重力损伤卵母细胞的受精能力。 |
| | 摘要[1000] PDF 612.67 K[691] HTML | |
林学 | | | 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 | 黄勇,姚小华,王开良,任华东,李志真,谢一青 2011,38(5):698 | | 分析了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进行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相当丰富,小果油茶18个群体10个种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高达24.7%,平均相对极差也达到48.2%,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及内差异极显著。巢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小果油茶群体间多样性程度略大于群体内的多样性,其中性状Tf、Ls/Ws、Lf、Wss及Ls 在群体间变异明显大于群体内的变异,Wf和Rs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变异大小相当,群体间略大于群体内,而Ns和Lf/Wf则是群体内变异明显大于群体间变异,主要以群体内变异为主。种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呈现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在欧氏平均距离4.22的阀值处可将划分为3个大类。相关性分析得知小果油茶表观性状没有随经纬度变化而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演变规律,但通过进一步的地理趋势面分析得知,Rs 、Ls/Ws及Ws与经纬度的拟合度及拟合效果均达到较好的水平,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
| | 摘要[1174] PDF 636.00 K[756] HTML | | | 天山中部林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 | | 刘华,臧润国,丁易,白志强,江晓珩,张炜银 2011,38(5):708 | |  | 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呼吸速率随植被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利用LI-6400-09土壤呼吸气室测定天山云杉纯林、天山云杉+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 Rupr.)混交林、天山云杉+新疆方枝柏(Juniperus pseudosabina Fisch. et Mey.)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在生长季(6月~9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结果显示:测定时段内,3种林分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在生长季节不同月份的变化为单峰型,7月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分别为5.65±0.46 μmol·m-2·s-1、5.79±0.27 μmol·m-2·s-1和4.49±0.29 μmol·m-2 ·s-1;且以天山云杉+天山花楸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为最高。在整个测定时段内3个林分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均与土壤相对湿度相关,其中,天山云杉纯林和天山云杉+天山花楸混交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相对湿度呈显著相关(P<0.05),天山云杉+新疆方枝柏混交林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 |
| | 摘要[1023] PDF 396.00 K[827] HTML | | | 3个杨树无性系蒸腾耗水特性研究 | | 张栋,刘桂华,项艳,闫年,赵德斌,赵海燕 2011,38(5):713 | | 采用Li-6400光合系统测定仪分别于5月、7月、8月、10月对南林895、I-69、皖林1号3个杨树无性系蒸腾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个供试杨树无性系蒸腾速率日变化和日均值的年变化均趋势大致相同,5月和10月为单峰型,7月和8月为双峰型,各个杨树无性系蒸腾速率均于7月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5月为最低值。各月蒸腾速率日均值分别为I-69(1.87、7.61、2.52 和3.34 mmol·m-2·s-1>南林895(1.71、5.57、1.79 和2.71 mmol·m-2·s-1>皖林1号(1.13、3.55、1.4和1.96 mmol·m-2·s-1。相关系数及直接通径系数表明,环境因子对蒸腾速率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10月的南林895和I-69为Gs>Ta>RH>PAR 外,其余均为Ta>RH>Gs>PAR。3个无性系标准木单株日蒸腾量分别是南林895为42 020.84 g,I-69为61 866.03 g,皖林1号为23 346.43 g。 |  |
| | 摘要[878] PDF 337.75 K[652] HTML | | |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分析 | | 闫小满,吴泽民,吴文友 2011,38(5):718 | |  |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勾绘上海浦东新区(原)道路、水系及植被廊道,分别名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同时依据绿色廊道的属性,划分为道路绿色廊道、河流绿色廊道及环城绿带,分析各类绿色廊道的结构及网路特点,研究区面积533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37%、3.86%和15.07%;绿色网络面积101.15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9%,其中绿色廊道面积80.27 km2,附着节点面积20.88 km2;绿色廊道密度为1.99 km·km-2,其中,绿色道路廊道长685.39 km,密度1.29 km·km-2,又以主干道绿色廊道的比重大;环城绿带长为绿色廊道总长的8%,但面积占绿色廊道总面积的40.4%,绿色河流廊道面积最小,约为14.91%。另外,绿色廊道的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分别为1.301、0.196和0.478,说明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相比较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比其它类型复杂,还为研究区绿色廊道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
| | 摘要[970] PDF 725.53 K[1125] HTML | | |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分析 | | 王近秋,吴泽民,吴文友 2011,38(5):726 | |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 分析了上海浦东新区(原)的树冠覆盖。研究区总面积为533 km2,建成区为252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树冠覆盖率7.02%,建成区树冠覆盖率10.27%;其中研究区的潜在树冠覆盖(技术层面)可达8.68%~9.79%, 建成区潜在树冠覆盖率可达到11.49%~12.3%。自商业中心向东树冠覆盖表现城郊梯度的变化,在建成区内自中心城区到城郊边树冠覆盖呈递增趋势,并在外环林带区域达到最高值,之后在城市外侧明显递减。不同功能区的树冠覆盖同样呈现明显差别,外环林带最高,随后是公园、道路、居住区,商业区则最低。根据树冠覆盖估算,浦东新区约有乔木368 万株,其中建成区有255 万株。建成区至少可增植乔木30 万株。 |  |
| | 摘要[1011] PDF 772.36 K[1015] HTML | | | 竹造纸污泥纤维的特性分析 | | 张秀标,王传贵*,周旭 2011,38(5):733 | |  | 选取竹造纸污泥纤维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纤维形态、红外特征和润湿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纤维形态完好,红外特征峰明显,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具有很好的可再利用性。 |
| | 摘要[886] PDF 249.74 K[881] HTML | |
植物保护 | | | 转Vip3Aa基因的球孢白僵菌工程菌的构建 及其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增效作用 | | 任小芳,刘振邦,朱虹,黄勃,李增智 2011,38(5):736 | | 根据苏云金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Vip3Aa序列设计全基因扩增引物,并在引物两端添加合适的酶切位点进行PCR扩增,纯化的PCR产物和载体pbarGPE1分别经Xho I和EcoR I双酶切、连接,构建真菌表达载体pbarGPE1-vip3Aa。将构建好的质粒经Sca I酶切线性化后,利用芽生孢子转化法转入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内,得到白僵菌工程菌株Bb13V。RT-PCR结果证明Vip3Aa在工程菌株中已得到成功转录。在室内恒温25℃ 条件下,用喂食、喷雾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1×105 、1×106 、1×107 、1×108 和2×108孢子·mL-1 5个不同孢子浓度下原始菌株和工程菌株对二龄马尾松毛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在前4种不同浓度的处理条件下,采取3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工程菌株均比喷雾处理的原始菌株致死率提高30%以上;喷雾处理的毒力提高33.6~62.1倍;喂食处理的致死率均高于喷雾处理。在1×108孢子·mL-1浓度下,喂食处理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喷雾处理,致死中时缩短6.89 d。因此,Vip3Aa基因在转入白僵菌后得到了表达,从而赋予白僵菌可观的胃毒作用,使得工程菌对松毛虫的毒力明显增强。 |  |
| | 摘要[1275] PDF 415.13 K[673] HTML | | | 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杀虫蛋白Cry1Ac基因 在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中的表达 | | 刘振邦,任小芳,宋文婧,朱虹,黄勃,李增智 2011,38(5):742 | |  | 依据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杀虫蛋白Cry1A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纯化产物与载体pbarGPE1连接,构建真菌表达载体pBARGPE1-Cry1Ac,通过芽生孢子转化法转入野生型球孢白僵菌中,获得多拷贝转化子;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子对马尾松毛虫的LC25比出发株降低5.4倍,LD25减少7.1倍,LT25缩短2.2 d,毒力明显提高;喂食处理和虫体喷雾喂食结合处理与单纯虫体喷雾处理相比,累计致死率分别提高了55.6%和63.0%,致死中时分别缩短了4.5 d和5.3 d。结果表明,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杀虫蛋白Cry1Ac基因的表达显著提高了球孢白僵菌的毒力。这是Cry1Ac基因首次在虫生真菌中表达。 |
| | 摘要[1237] PDF 458.14 K[844] HTML | | | 4种杀虫剂对杞柳瘿蚊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 | 沈鹏,林华峰,李世广,张玉美,姚骏,何玉杰 2011,38(5):748 | | 为了明确4种杀虫剂对杞柳瘿蚊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用浸渍法和喷雾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毒杀效果最好,其毒力指数为1 995.43,为当地常规药剂毒死蜱的19.95倍。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48%毒死蜱乳油田间防效较好,药后3 d校正防效分别为60.27%、54.80%和40.83%,药后7 d校正防效分别为79.50%、70.71%和58.07%,药后30 d保苗效果分别为59.74%、50.65%和46.75%。在生产上防治杞柳瘿蚊幼虫时,选择药剂可首选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其次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48%毒死蜱乳油,可分别按照300 g·hm-2、150 g·hm-2和1 500 mL·hm-2的用量进行田间喷雾。3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  |
| | 摘要[961] PDF 250.60 K[833] HTML | | | 枯草芽孢杆菌XF-1提取物对11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 贾媛,孙睿揆,吴毅歆,毛自朝,孙海霞,何月秋 2011,38(5):753 | |  | 采用盐酸和甲醇抽提法,提取了枯草芽孢杆菌XF-1(Bacillus subtilis XF-1)的抑菌物质。以该提取物处理根肿菌孢子2 d,有50%孢子活性被抑制;处理9 d后,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禾谷镰刀菌、魔芋基腐菌、烟草赤星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1.97%、62.23%、60.96%、60.70%和57.92%。 |
| | 摘要[1062] PDF 484.05 K[753] HTML | |
资源与环境 | | | 工业废气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分解模型研究 | | 袁野,张静,张应川,李远伟,邓仕槐 2011,38(5):757 | | 通过建立过程分解模型研究中国工业SO2、烟尘以及粉尘的产生量、处理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结果表明,工业SO2、烟尘以及工业粉尘的产生量与GDP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其处理率与GDP之间呈现多重倒S型曲线关系。对污染物排放量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促使污染物产生量增加,技术效应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还可以提高污染物处理率,另外,环境政策、管理方式以及员工素质都对污染物的排放量有一定影响。 |  |
| | 摘要[934] PDF 361.15 K[684] HTML | | | 培养条件对串珠镰刀菌提取物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 | | 滕丽君,汤锋,岳永德,郭雪峰,王进,姚曦,李夏冰 2011,38(5):762 | |  | 以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抑制率和提取物质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培养条件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提取物及其抑制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温度、碳源、氮源、无机盐组合、pH值、接种量等因子对串珠镰刀菌提取物及其抑藻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优化的串珠镰刀菌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2℃,培养液组成为麦芽糖(2%)、蛋白胨(2%)和CaCl2+ MgSO4(0.1%+0.05%),pH 8、接种量为每瓶13个菌饼、装液量每250 mL为160 mL、振速为140 r·min-1。优化条件下,串珠镰刀菌提取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EC50为0.33 g·L-1。本试验结果为串珠镰刀菌次生代谢物中抑藻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进而开发新型抑藻剂提供了依据。 |
| | 摘要[1104] PDF 276.51 K[643] HTML | | | 八氯二丙醚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 | | 韩振,施艳红,操海群,吴祥为,汤锋,花日茂,岳永德 2011,38(5):769 | | 建立了土壤中八氯二丙醚(OCDPE)残留分析方法,进行八氯二丙醚在土壤中室内残留降解以及田间残留消解动态研究。土壤样品用乙酸乙酯超声波振荡提取,气相色谱法(GC-ECD)测定。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浓度为0.01~1.0 mg·kg-1),土壤中八氯二丙醚的添加回收率为82.3%~101.5%,变异系数为7.4%~9.9%。八氯二丙醚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八氯二丙醚起始浓度为1.0 mg·kg-1时,其在红壤、黄褐土、砂姜黑土等3种供试土壤中室内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4.40 d、38.50 d和21.93 d;起始浓度为10.0 mg·kg-1时,半衰期分别为23.41 d、39.15 d 和24.06 d。供试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和80%时,八氯二丙醚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9.15 d、38.50 d和35.91 d。八氯二丙醚在茶园土壤田间残留消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其消解动态方程为Ct= 4.152 4e-0.1198t ,半衰期为5.78 d。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八氯二丙醚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 摘要[1208] PDF 357.37 K[692] HTML | |
作物学 茶与食品科学 园艺 | | | 叶菜类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 刘才宇,朱培蕾,赵贵云,汪名春,张怡 2011,38(5):797 | |  | 叶菜类蔬菜是易腐难贮的农产品。概述了影响叶菜类蔬菜采后贮藏保鲜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叶菜类蔬菜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保鲜技术,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 | 摘要[1132] PDF 333.02 K[1210] HTML | | | 60Co-γ射线辐照对蝴蝶兰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 | 马丽娅,章铁 2011,38(5):802 | | 为了解辐射后蝴蝶兰的遗传情况,本试验以60Co-γ射线为辐射源,采用梯度剂量率(0、15、20、25和30 Gy)对蝴蝶兰F141780进行处理。以诱变苗为母体,取其花梗腋芽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取组培苗新叶提取g-DNA,运用RAPD-PCR技术进行扩增。将组培苗与诱变苗在基因层面上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同组材料间遗传距离较近,遗传的稳定性较强;高剂量组同组材料间遗传距离较远,遗传的稳定性较差。 |  |
| | 摘要[1062] PDF 480.51 K[625] HTML | | | 平菇在12种秸秆主料基质中生长情况的初步研究 | | 范可章,陈灵,蔡健,刘生杰,李焰焰,沈益新 2011,38(5):806 | |  | 为了解不同作物秸杆主料基质在栽培平菇时所表现出的结果,特配制12种不同秸杆材料基质来栽培平菇。结果表明:平菇菌丝在各基质中的长速、长势及头茬子实体产量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平菇菌丝在油菜秸秆基质中长速最快,长势为优,结菇最早;在以黄豆秸秆、棉花秸秆和棉籽壳为主料的基质中,长速稍慢,结菇稍晚,头茬菇产量最好;在以高粱糠和高粱秸秆为主料的基质中,长速波动大,长势为良,头茬菇产量低,且出现死菇;在以玉米芯为主料的基质中,长速慢,长势良,头茬菇产量中等;在花生秧主料基质中,长速最慢,但长势为优,试验结束时未形成产量;在甘薯藤、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白杨树叶为主料的基质中,长速最慢,且长势最差,实验结束未形成产量。根据各基质成分特点分析,只有当C/N在20~50之间,且基质中可溶性糖与粗纤维质量比在1附近时,菌丝才能生长最好,产量最高。因此,用不同秸杆主料栽培平菇时,必须根据其成分特点配制基质。 |
| | 摘要[1045] PDF 315.33 K[708] HTML | |
工程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