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本期目录

麋鹿栖息地草本层植物组成与生物量结构特征分析
  张国斌,薛建辉,吴永波  2007(1)
测定了大丰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圈养区内不同类型植物群落草本层总生物量随月份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从5月份至9月份呈增加趋势,其中狼尾草种群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5月份的61.15%增加到9月份的85.57%.麋鹿对狼尾草的取食具有季节选择性的特点,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前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各种植物的生物量比例随季节的变化.研究还表明,麋鹿喜食和可食植物的种类数随不同月份发生变化,于6~8月间种类数最多.
  摘要[1378]  PDF   HTML

生物学

bar基因对盆栽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赵海泉,曹珂珂,王凤娟,胡子全  2007(1):1-7
在盆栽实验条件下,以转bar基因小麦87158(BG87)、98005(BG98)和对照小麦扬麦87158(YM87)、安农98005(AN98)为材料,对小麦各生育期的根际微生物进行分析,研究bar基因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微生物的数量随生育期发生变化,苗期到拔节期,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较少;在孕穗期至抽穗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多;抽穗期后到灌浆期,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开始下降.转bar基因小麦和对照小麦根际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自孕穗期开始差异极显著,而放线菌的数量差异不明显.转bar基因小麦根际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与对照小麦基本相同.
  摘要[1519]  PDF   HTML
茉莉花粗酶液酶解β-D-葡萄糖苷活性研究
  黄新安,宛晓春,夏涛  2007(1):8-10
以pNPG为底物,测定茉莉花中具有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粗酶液活性.最适反应条件为总反应体积1 mL,反应时间20 min,底物pNPG体积200 μL,浓度50 mmol·L-1,最适pH值6.0,最适反应温度50℃;并以此条件,研究茉莉花开放过程中粗酶液酶解β-D-葡葡糖苷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该酶液随着茉莉花的开放,酶活性逐渐增高,直至萎蔫失水后,活性才降低.
  摘要[1424]  PDF   HTML
麇鹿栖息地草本层植物组成与生物量结构特征分析
  张国斌 薛建辉 吴永波  2007(1):11-14
测定了大丰国家级麋鹿保护区圈养区内不同类型植物群落草本层总生物量随月份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总生物量从5月份至9月份呈增加趋势,其中狼尾草种群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5月份的61.15%增加到9月份的85.57%。麋鹿对狼尾草的取食具有季节选择性的特点,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前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各种植物的生物量比例随季节的变化。研究还表明,麋鹿喜食和可食植物的种类数随不同月份发生变化,于6—8月间种类数最多。
  摘要[1337]  PDF   HTML
红碎茶滋味化学品质鉴定方法的研究
  王同和,沈庆文,华再欣  2007(1):15-19
对肯尼亚红碎茶、云南碎二、海南碎二茶样的滋味品质进行化学评分方法试验,采用六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处理,从中寻找出一种化学检测得分与感官审评评分相一致的组合.不同处理的试验结果与感官审评给分的趋向是一致的;经过极差与回归分析,选定实验号9、13和20,即A2B4C1D4E4F5、A3B3C2D3E5F5、A4B5C3D4E5F1,其化学滋味得分与感官评分相吻合.这3个试验都是比较好的组合.其中13号(A:15 min,B:20 mL,C:3 min,D:2.0 mL,E:0.5 mL,F:8.5)是最佳组合.
  摘要[1740]  PDF   HTML
花粉管通道法对茶树进行dsTCS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李玲玲,江昌俊,房婉萍,邓威威  2007(1):20-22
以祁门槠叶群体种茶树植株为受体材料,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茶树咖啡碱合成酶dsRNA (dsTCS)注射到茶花子房中.试验共处理茶花500朵,收获T0种子43粒,加温催芽后出苗38棵,随机选取15棵处理后的茶株和5棵对照茶株,剪取相同部位幼叶,用HPLC测定其咖啡碱含量.检测结果为,处理后的15棵茶株,其平均咖啡碱含量均低于对照茶株,初步表明经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dsTCS部分抑制了茶树体内咖啡碱的合成.
  摘要[1516]  PDF   HTML
刚果红法测定燕麦中β-葡聚糖含量的研究
  张娟,杜先锋,饶砚琴  2007(1):23-26
以刚果红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β-葡聚糖含量,并对该方法的测定条件、准确度及精密度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测定条件为:pH8.0,温度20℃,反应时间30 min,最大吸收波长545 nm.试验证明该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较高,是一种简便、高效可行的测定方法.
  摘要[1627]  PDF   HTML
保健饮料皋茶氨基酸的研究
  王海燕,黄继轸  2007(1):27-29
对皋茶氨基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见的18种氨基酸中,除了色氨酸在酸性环境下遭到破坏,其余的17种氨基酸都存在检测图谱中.游离氨基酸中总氨基酸含量为0.85%,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约为0.15%,含量最低的是半胱氨酸,约为0.004%;蛋白质水解氨基酸中总氨基酸含量为11.65%,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约为1.75%,含量最低的是苯丙氨酸,约为0.03%.
  摘要[1881]  PDF   HTML
六氯苯在黄泥土表面吸附的动力学特征
  郜红建,蒋新,常江,张自立,章力干  2007(1):30-33
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六氯苯在黄泥土表面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六氯苯在黄泥土表面的吸附量随着六氯苯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且在开始增加的速率较快,而后逐渐减缓,表现出明显的快反应和慢反应两阶段特征.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吸附在192 h(8 d)基本可达到表观平衡,其吸附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进行很好的拟合,其相关系数(r)在0.90~0.98之间,达到显著水平.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吸附以Elovich方程为最佳模型,其次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双常数方程,这说明六氯苯在土壤表面的吸附过程由表面吸附和内部扩散两个部分组成.
  摘要[1592]  PDF   HTML
改性膨润土对废水中Cu2+、Zn2+去除效果的研究
  罗成玉,司友斌,刘小红,朱正中  2007(1):34-39
在对钙基膨润土原土进行钠化的基础上,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制得了有机改性膨润土.通过对含Cu2 、Zn2 废水处理试验,发现Na-膨润土及有机改性膨润土对Cu2 、Zn2 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有机改性膨润土比Na-膨润土具有更大的吸附容量.试验对影响Cu2 、Zn2 去除的吸附时间、pH、膨润土用量、温度等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当改性膨润土用量为5.0 g·L-1时,对实际电镀废水中Cu2 、Zn2 去除率分别为97.8%和87.6%.
  摘要[1443]  PDF   HTML
氯苯嘧啶醇在有机溶剂中的光化学降解研究
  王丹军,岳永德,汤锋,花日茂,操海群  2007(1):40-44
研究了3种光源下氯苯嘧啶醇在正己烷、丙酮、甲醇、乙腈、异丙醇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在高压汞灯下氯苯嘧啶醇在5种有机溶剂中光解迅速,光解半衰期分别为8.73、288.81、26.87、4.25和16.54 min;在紫外灯下光解半衰期分别为4.25、10.65、3.87、2.46和3.09 h;在太阳光下,光解半衰期分别为4.88、20.62、14.29、3.30和13.83 h;太阳光下氯苯嘧啶醇在水中光解迅速,半衰期仅为6.13 h,但丙酮的存在对氯苯嘧啶醇光解有显著光猝灭作用,当水中丙酮的含量为2%时,猝灭效率高达159.30%.光解反应体系的吸收光谱表明,氯苯嘧啶醇在液相的光解率的差异与吸收光谱的改变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吸收光谱并不能完全解释光解速率的差异.
  摘要[1801]  PDF   HTML
7种农药和5种表面活性剂对氯苯嘧啶醇光解的影响
  王丹军,岳永德,汤锋,花日茂,操海群  2007(1):45-48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百菌清、甲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呋喃丹、乙烯菌核利等7种农药,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烯(20)山犁糖醇酐硬脂酸酯(Tween-60)、司班-20(Span-20)等5种表面活性剂对氯苯嘧啶醇在玻片表面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氯苯嘧啶醇与7种农药以1:1的剂量比涂布于玻片表面时,百菌清、甲氰菊酯、氰戊菊酯、辛硫磷对氯苯嘧啶醇的表面光解有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而三氟氯氰菊酯和乙烯菌核利则对氯苯嘧啶醇的光解有一定的光敏化作用.供试的4种表面活性剂对氯苯嘧啶醇的表面光解有一定的影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Tween-60对氯苯嘧啶醇的光解有一定的光敏化作用,而十二烷基磺酸(SDS)对氯苯嘧啶醇的光解表现出一定的光猝灭作用,司班-20对氯苯嘧啶醇的光解作用复杂,低剂量时表现出微弱的光敏化作用,而当剂量比增加到5:1时则表现为一定的光猝灭作用效应.
  摘要[1744]  PDF   HTML
唑螨酯在苹果中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王进,岳永德,花日茂,汤锋,操海群  2007(1):49-52
通过对提取、净化方法的优化,建立了唑螨酯在苹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以乙酸乙酯匀浆法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HPLC测定.结果表明,Florisil柱采用梯度淋洗的方法,唑螨酯残留能与苹果共提物有效分离.该方法在苹果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5 mg·kg-1,添加回收率(0.1~1.0 mg·kg-1)为82.6%~87.1%,相对标准偏差为3.49%~8.52%.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苹果中唑螨酯残留的测定.
  摘要[1353]  PDF   HTML
小麦两个杂交组合后代PPO活性的遗传分析
  周娜,马传喜,司红起,张琪琪  2007(1):53-56
用全麦粉分别以多巴和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了小麦组合(烟农19×安农0016 和烟农19×安农98017)早代(F3)株系的PPO活性变异.结果表明,多巴和邻苯二酚法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烟农19×安农0016)F3代的117个株系相关系数高达0.907.因此,这一检测方法适于进行PPO活性的遗传分析研究.两个杂交组合的PPO活性受两对基因控制,并具有较高的遗传率.在组合烟农19×安农0016中,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较明显,远大于第二对主基因,而在组合烟农19×安农98017中,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则大小一致.
  摘要[1442]  PDF   HTML
双季稻北缘早稻优化氮肥施用研究
  吴文革,徐军,袁功平,王世清,程凯青,李泽福,陈周前  2007(1):57-60
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8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施用穗肥是必要的,穗肥比例以25%(20%~30%)为宜,基:蘖:穗为50:25:25是本地早稻推荐氮肥运筹方式.合理的氮肥运筹确保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平稳、协调,塑造适宜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而增产.
  摘要[1329]  PDF   HTML
年龄对C57BL/6小鼠在不同空间性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徐文锐,熊向东,陈贵海  2007(1):61-65
探讨C57BL/6小鼠在辐射状六臂水迷宫(RAWM)和Morris水迷宫(MWM)中是否有一致性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以及两任务中的成绩是否相关.结果表明,在RAWM和MWM中,老年小鼠的空间性学习记忆能力均下降,但对每个小鼠而言,两个空间任务间的成绩几乎没有关联(MWM中的潜伏期仅与RAWM中的学习成绩弱相关,r=0.45~0.49).这些结果表明RAWM和MWM都是优秀的空间学习记忆任务,对检测小鼠的年龄相关性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均敏感,但个体完成两个任务的成绩不一致,提示在探讨记忆减退机制时最好两个任务并用.
  摘要[1429]  PDF   HTML

本期目录

《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书评
  方智远  2007(1):65
  摘要[1143]  PDF   HTML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微卫星DNA检测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WZSP)群体遗传结构
  张青峰,冯书堂,牟玉莲,张勇,王钦德  2007(1):66-69
通过评价五指山小型猪(WZSP)近交系世代间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的变化,为该品种早日用于实验动物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试验先后采集五指山小型猪(WZSP)近交系F14~F16共50个个体DNA材料,利用不同染色体上的9个微卫星DNA标记对WZSP近交系群体中的3个家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证实,所检测的微卫星基因座有1~3个等位基因,各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在0.1250~1.0000之间,杂合度处于0.0000~0.6226之间,多态信息含量为0.0000~0.5480;平均杂合度为0.38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270.3个家系在9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平均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934、0.2075、0.3005和0.2227、0.1588、0.2408.结果表明,WZSP已成为一个稳定的遗传群体,WZSP实验动物化培育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同时也从分子遗传学水平上证实WZSP近交繁育的可靠性,为WZSP近交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1497]  PDF   HTML
小熊猫耳部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冷冻保存
  刘健明,陶勇,韩伟,章美玲,方俊顺,张志忠,章孝荣  2007(1):70-73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活化石,在类熊类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但近年来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小熊猫的品种保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细胞的培养和冷冻保存已经成为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方法.本试验采取小熊猫的耳部组织,用组织培养法对小熊猫组织进行原代、继代培养并成功进行了冷冻和解冻处理,建立了耳部成纤维细胞系.并对培养的细胞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该细胞系的建立填补了小熊猫体细胞培养的空白,使得小熊猫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上得到了保存.
  摘要[1480]  PDF   HTML
环境胁迫对河蚬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徐钢春,顾若波,闻海波,华丹,聂川  2007(1):74-78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温度、溶氧、放养密度胁迫对河蚬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6℃组的河蚬成活率明显低于其他4个温度组(13、20、25、30℃)(P<0.01);溶氧和拥挤胁迫组的河蚬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增长而成活率不断降低,以低氧组和高密度组的降幅最大(P<0.01).河蚬LSZ和SOD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溶氧对LSZ和SOD活性的影响都是先升后降,在第7 d时,富氧组的LSZ活性最高,此时,对照组的LSZ活性最低而低氧组的SOD活性最高,之后,低氧组的SOD活性大幅度下降(P<0.01),到第21 d时达到最低,对照组的LSZ和SOD活性均变幅不大;受密度胁迫的河蚬,LSZ和SOD活性在试验7 d内均有上升现象,高密度组自第7 d达到峰值后即大幅下降,到第21 d已显著低于同期另外两组(P<0.01),中、低密度组也有降低,但降幅较小.结果表明,经过环境胁迫后,河蚬LSZ和SOD水平均发生了变化,短期内,两者成正相关,而长期胁迫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摘要[1460]  PDF   HTML
妥曲珠利在健康和球虫感染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郭永刚,冯秀娟,万荣峰,江善祥  2007(1):79-81
以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为定量手段研究了妥曲珠利在健康和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30日龄艾维茵肉鸡30只,随机分为健康组和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组和感染对照组.健康组和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组灌服2.5%妥曲珠利溶液(8 mg·kg-1)后,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健康组和感染组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α为(4.31±0.85)和(4.29±1.03) h,t1/2β为(23.81±2.81)和(23.76±3.31) h,Vd为(0.39±0.09)和(0.40±0.07) L·kg-1,CL(s)为(0.05±0.01)和(0.05±0.01) L·h-1,AUC为(174.15±34.09)和(165.14±23.71) μg·h·mL-1.该结果表明球虫感染肉鸡单次灌服2.5%妥曲珠利溶液后药动学特征与健康鸡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妥曲珠利在肉鸡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无明显影响.
  摘要[1373]  PDF   HTML
益母草水苏碱浸杀法对湖北钉螺糖原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唐万鹏,张旭东,胡兴宜,王万贤  2007(1):82-84
研究了益母草水苏碱对湖北钉螺糖原和总蛋白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显示,大于0.80 g·L-1益母草水苏碱能够显著降低钉螺体内的糖原含量,减少幅度为11.68%~76.16%;益母草水苏碱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钉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5.66%~13.69%),但减少量不及糖原显著;灭螺植物对钉螺的致死作用可能更多与钉螺组织细胞中的能量代谢有关.
  摘要[1281]  PDF   HTML
香樟干、枝材木射线及导管的研究
  汪佑宏,洪安东,王传贵,柯曙华,刘杏娥,潘幸珍,汪玉敏  2007(1):85-87
为了充分利用小径材、枝桠材等低等级的木材,对香樟干、枝材木射线、导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干、枝材木射线宽度分别为33.16 μm和31.15 μm,高度分别为227.49 μm和263.84 μm,干、枝材木射线形状因子分别为0.152和0.125.在0.05水平上经T-检验,干、枝材的木射线宽度差异不显著,而干、枝材的木射线高度及形状因子差异均显著.干、枝材导管弦向直径平均值分别为84.07 μm和86.88 μm,属于"略小"级别,在0.05水平上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
  摘要[1432]  PDF   HTML
安徽宿州石灰岩山地次生林群落类型研究
  江荣翠,黄成林,傅松玲  2007(1):88-92
对安徽宿州地区石灰岩山地天然次生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宿州地区石灰岩山地植被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11个群系, 16个群丛;石灰岩山地植物群落中主要优势种为壳斗科的栓皮栎、板栗和麻栎及榆科的青檀等树种.
  摘要[1469]  PDF   HTML
雪松针叶树脂道的解剖学研究
  王爱华,何金铃,王传贵,彭镇华  2007(1):93-96
裸子植物的叶在结构上比被子植物的叶变化较少,而且不受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通过常规切片和整体透明离析处理的方法对雪松(Cedrus deodara)针叶树脂道进行全面的解剖学研究,描述了雪松针叶树脂道的数目和位置、树脂道细胞的结构,对树脂道进行整体离析观察.本试验整体离析观察结果可为横切面上观察到树脂道的数目、位置提供补充,同时也为"裸子植物叶中树脂道一直被用为鉴别特征"提供佐证.
  摘要[1822]  PDF   HTML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李冬林,王宝松,阮宏华,王海亮  2007(1):97-102
选取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对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CEI),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422,表明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较好, 保护价值较高.此外,还就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摘要[1843]  PDF   HTML
基于ArcView的安徽省松材线虫病管理信息系统
  蒋丽雅,武红敢,江顺利,石进,汤宗斌  2007(1):103-106
以与安徽省松材线虫病疫情相关的空间数据和多项属性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以地区、县、乡三级区划为管理单元,具有信息查询、数据维护、信息存贮与管理、显示、输出等五大功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摘要[1557]  PDF   HTML
不同碳源和氮源营养对大豆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钟荣顺,高智谋,汪涛,潘月敏,陈方新  2007(1):107-11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葡萄糖等10种碳源和组氨酸等11种氮源营养对大豆炭疽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果糖、蔗糖、甘油、山梨醇、麦芽糖、半乳糖、淀粉和甘露醇等9种供试碳源均可被病原菌利用,但病原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有显著差异,其中葡萄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果糖作碳源时菌丝干重最大.乳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慢,菌丝干重最小,说明病原菌对乳糖的利用率低.组氨酸、苏氨酸、胱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硝酸钾、亚硝酸钠、精氨酸和蛋白胨等9种氮源均可被病原菌利用,综合考察平板菌丝生长速率与液体培养菌丝干重两个指标,以丙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硝酸钾为病菌菌丝生长的较好氮源.硫酸铵和氯化铵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摘要[1746]  PDF   HTML
苹果采后炭疽病高效拮抗菌的筛选与应用
  刘淑芳,檀根甲,李娜,侯晓丹,李增智  2007(1):111-116
利用低能氮离子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注入诱变,获得诱变菌株.通过平板初筛,筛选出6株对苹果炭疽病菌有较高抑菌作用的菌株,经苹果果实活体测定从中筛选出对苹果炭疽病有较高拮抗作用的菌株BS 80-6和BS100-6.其中BS80-6在室温下的防治效果较好,14 d时的防效为33.28%,BS100-6在冷藏下的效果较好,14 d时的防效为100%.不同接种方式试验表明,拮抗菌对苹果炭疽病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
  摘要[1523]  PDF   HTML
4个猕猴桃新品种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比较
  陈绪中,李丽,王圣梅,程中平,黄汉钱  2007(1):117-119
武汉植物园通过多年的实生、芽变以及杂交等多种育种手段,选育出多个优良性状的猕猴桃新品种,在我国猕猴桃产区进行区试、中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2002~2004年,作者对武汉植物园培育的4个猕猴桃品种与传统"Hayward"在物候期、结果习性以及果实性状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武汉植物园选育的4个猕猴桃新品种果肉颜色均为黄色,其中"金早"为极早熟品种,在武汉地区8月中旬成熟;"金霞"、"金桃"、"金艳"猕猴桃座果率高,Vc含量高,其中"金桃"、"金艳"猕猴桃综合性状优于传统猕猴桃品种"Hayward".
  摘要[1721]  PDF   HTML
"黑比诺"葡萄不定芽离体再生的研究
  袁维风,徐凯,廖红艳,钱玉梅,徐德聪  2007(1):120-123
研究多种因素对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黑比诺"叶片、叶柄和茎段不定芽再生的影响.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及浓度对其再生影响显著,其中以茎段在MS BA 5.0 mg·L-1 NAA 0.1 mg·L-1培养基上再生效果最好,再生率为62.5%;叶柄在MS BA 5.0 mg·L-1 IBA 0.1 mg·L-1培养基上再生率达到20%,而叶片始终未能诱导出芽.另外,暗培养时间及不同节位对茎段不定芽再生有明显影响.
  摘要[1577]  PDF   HTML
不同饲料不同龄期小蚕人工饲料育比较试验
  汪萍,李奕仁,李桂芳  2007(1):124-128
用32个蚕品种杂交形式供试,比较了新老2种稚蚕人工饲料配方的疏毛率;结果表明新配方的24 h疏毛率普遍优于老配方,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24 h疏毛率,老配方中只有6个蚕品种超过了98%,新配方中有21个蚕品种超过了98%,增加了15个蚕品种型式,新配方明显扩大了一代杂交种杂交率检验和小蚕共育的适用蚕品种范围.从不同龄期小蚕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的养蚕成绩和茧丝成绩看,用人工饲料进行小蚕共育基本可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共育到2龄后再改喂桑叶或分蚕出售给农民较好.
  摘要[1728]  PDF   HTML
基于土壤学理论的土地整理研究
  於忠祥  2007(1):129-133
从耕地质量评价、"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土壤形成和演变、土地的养育和涵养功能源于土壤以及实施土壤保护、培肥与改良工程等方面,阐述了土壤学作为土地整理最重要的支撑理论,指出了土壤学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应用首先是土壤保护,维护土壤肥力和自动协调功能,实现土地生产力在利用中提高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其次是改土培肥,即根除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宜条件等,提高土地生产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壤学理论的土地整理实践活动,即因区护土和因地改土培肥等.
  摘要[1491]  PDF   HTML
用萘和氯乙酸合成萘乙酸的研究
  张袖丽,韩效钊,丁益,于红  2007(1):134-137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对以三氯化铁为主催化剂,溴化钾为助催化剂,萘与氯乙酸为原料合成萘乙酸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保持反应温度在200℃左右,反应时间为15 h,萘/氯乙酸的摩尔比为2.5,反应物/催化剂质量比为32.5,主催化剂/助催化剂摩尔比为1/5时,产品收率达53.9%.本研究较传统的合成萘乙酸法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产率.
  摘要[1695]  PDF   HTML
非织造布地膜与塑料地膜对土壤及花生发芽率的影响
  杜兆芳,曹建飞,袁金龙,杨旭  2007(1):138-140
分析研究了覆盖非织造布地膜和塑料地膜后土壤温度、湿度的变化.以海花1号花生为供试品种,研究地膜覆盖对花生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出苎麻/棉非织造布地膜更有利于花生的发芽.
  摘要[1355]  PDF   HTML

本期目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07(1):F0003
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为安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征稿,主要刊登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水产、土壤、茶叶、蚕桑、园艺、植保、农业工程、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读者对象主要是农林科技工作者
  摘要[988]  PDF   HTML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