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低能重离子注入麦胚引起深层细胞损伤的一种物理机制 |
| 卫增泉,韩光武,马受武,李文建,颉红梅,杨汉民,高清祥,汪丽虹,王崇英 1994(3) |
| 从核物理学原理出发,讨论了低能重离子注入麦胚造成深层细胞损伤的一种物理机制。主要是注入离子与小麦组成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后的次级过程,该过程产生了特征X射线,其中以能量较高(3.589keV),强度相对贡献较大的钾元素为例,当强度减弱为自己原来的2-10倍时,其穿越麦胚深度可达370um。这样的深度同文献[1]中讨论过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范围相比可谓是“长射程”,小麦种子在深层能受到低能离子注入的影响,可能就是这种次级过程的“长射程效应”。 |  |
|
| 摘要[1377] PDF HTML |
|
| 毛梾的木材材性及用途 |
| 王传贵,柯曙华,刘秀梅,訾兴中 1994(3) |
|  | 研究琅琊山产毛的生长习性、解剖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份和用途。结果表明:毛木材材质优良,适于家具、纺织器材、造纸、工艺美术以及建筑等方面使用。 |
|
| 摘要[1667]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在棉花育种中的诱变功效 |
| 郑冬官,方其英,黄德祥,刘贯莲 1994(3) |
| 分析了在棉花离子注入育种中出现的各种有用变异,包括早熟性、株型、主茎高度和粗细,以及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出现的性状稳定加快现象。 |  |
|
| 摘要[1602]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固态5'-dTMP的释磷、释碱基研究 |
| 邵春林,余增亮 1994(3) |
|  | 对30keV氮离子束辐照5’-dTMP核苷酸引起的无机磷和碱基的释放量进行了研究,得到无机磷产率和碱基产生量的注量效应曲线。用0.1NNaOH处理后立刻测量,无机磷含量增至原来的1.7倍,碱基浓度则因游离碱基受到损伤裂解而减小50%左右;碱处理40分钟后,无机磷含量则增至原来的2.8倍左右。离子束辐照作用主要是直接作用,具有比γ射线辐射更高的G(Pi)值,达0.44分子/100eV以上。 |
|
| 摘要[1319]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生物学研究述评 |
| 余增亮 霍裕平 1994(3):221-225 |
| 低能离子与生物物质相互作用既有能量沉积、动量传递的过程,又有粒子注入、电荷交换的过程,因此,离子注入生物效应显出一些不同于辐射生物学的特征。低能离子生物学原理在诱变育种和外源基因转移上可获得广泛的应用。 |  |
|
| 摘要[1374] PDF HTML |
|
| 氮离子束等诱变机理研究(一) |
| 吴兰佩 梁任又 1994(3):226-232 |
|  | 选用小麦品种(系)、远缘杂种和四倍体黑麦等供试样品,经N+束、C。60γ-ray、2660A紫外激光等七种不同诱变源各高低两种剂量处理后,分析不同诱变源与小麦试样间的互作效应,据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特征和发芽率的差异,首先发现N+与γ-ray一样对发芽率有明显的影响,而N+处理的所有样品,其EPR谱信号都较强,超过中子、紫外激光甚至γ-ray处理的结果。这可能表明低能N+束引起物体内自由基信号强度增大,是诱导植物内部损伤、分子集团重组以致构成遗传变异的基础。 |
|
| 摘要[1193] PDF HTML |
|
| 氮离子束等诱变机理研究(二) |
| 吴兰佩 包忠谋 1994(3):233-240 |
| 不同诱变源(N+束、γ-ray等)与不同小麦样品互作,经光声效应分析和染色体结构和变异的鉴定,初步证实N+束正如γ-ray一样可作为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的有效诱变源。 |  |
|
| 摘要[1517] PDF HTML |
|
| 氮离子注入水稻机理与效应研究 |
| 夏英武 谢嘉华 1994(3):241-245 |
|  | 本文回顾了氮离子注入水稻机理与效应的6个方面研究结果:1.氮离子注入水稻种胚,引起了种胚表层细胞和内部结构的变化。2.与不同剂量的叠氨化钠和γ射线处理相比,氮离子注入M1代生理损伤轻,M2代株高、抽穗期诱变效率高,但叶绿素缺失突变诱变效率低。3.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离子注入,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存在着基因型间的差异。4.氮离子和叠氮化钠处理虽加剧了生理损伤,但提高了突变频率。5.成熟胚培养时,氮离子注入后出愈率虽略有下降,但改善了愈伤组织的质量,促进了愈伤组织生长,从而提高了分化率和得苗率。6.利用优质早籼903为亲本,氮离子注入后筛选到个别性状和综合性状改变的突变体,个别品系群体已稳定,不久就可用于生产。 |
|
| 摘要[1444] PDF HTML |
|
| 低能重离子注入麦胚引起深层细胞损伤的一种机理机制 |
| 卫增泉 杨汉民 1994(3):246-249 |
| |
| 摘要[1231] PDF HTML |
|
| ^110keV^56Fe^1+离子注入麦胚中的能量沉积分布 |
| 卫增泉 杨汉民 1994(3):250-254 |
|  | 对110keV56Fe1+离子注入麦胚中的射程进行了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结果分别为2571和1178。分析认为,差别的原因主要是麦胚材料准晶结构的沟道效应造成的。根据测得的Fe1+相对浓度随深度的分布和注入的总离子面密度,求得了Fe1+绝对浓度随深度的分布。采用TRIM88程序,按相同原子组份、等效的低密度非晶材料,计算得到了不同深度上注入离子的阻止本领,从而求得了随深度的能量沉积分布。最这简略地讨论了细胞损伤的可能机理。 |
|
| 摘要[1320]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杨树和银杏的同工酶研究 |
| 彭镇华 周蜀生 1994(3):255-259 |
| 以低能量的Nz+离子的不同剂量注入美洲黑杨的枝条冬芽和银杏胚部,引起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的变化;酶谱的变化与注入剂量有关,但不显著;生理变异可通过无性繁殖遗传;突变致死剂量效应呈非指数变化。 |  |
|
| 摘要[1435] PDF HTML |
|
| 离子刻蚀生物样品的初步研究 |
| 余增亮 杨剑波 1994(3):260-264 |
|  | 低能电子束对生物样品表面的刻蚀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刻蚀的程度与样品的部位使用的离子能量和剂量等密切相关。离子刻蚀原理应用于细胞加工、基因工程等。 |
|
| 摘要[1415]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水稻种子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
| 慎玫 王彩莲 1994(3):265-268 |
| 以氮离子注入水稻休眠种子,60Coγ辐照作对比,研究M1代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可诱发染色体结构变异,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随着离子注入剂量的提高,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呈增加趋势,但高能量(30keV)离子辐照反而出现一饱和状态。离子注入的染色体诱变效应低于γ辐照,但对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与γ辐照相似。不同品种对不同诱变源的辐射敏感性表现不一致。 |  |
|
| 摘要[1397] PDF HTML |
|
| H^+离子束对大麦M1胚芽细胞的诱变效应 |
| 周立人 余增亮 1994(3):269-274 |
|  | 利用30keVH+离子注入束辐照大麦种子,结果初步在明:H+离子束辐照大麦显著地提高了M1胚芽细胞的分裂指数,促进了细胞分裂。H+离子注入不仅引起胚芽细胞的明显核畸变(双核、小核、微核等),还诱发染色体多种类型畸变(桥、落后、游离、断片等),表现出较高的有丝分裂畸变率与较宽的畸变谱。且在2×1016H+/cm2~6×1016H+/cm2范围内,注入剂量与畸变率呈正相关,但6×1016H+/cm2剂量后又呈下降趋势。为此,提出了H+离子注入在大麦诱变育种中可被采用的适宜剂量范围。 |
|
| 摘要[1236] PDF HTML |
|
| 低能重离子对T1噬菌体和T1 dsDNA的影响及与紫外线效应的比较 |
| 付烈振,丘冠英 1994(3):275-281 |
| 以大肠杆菌噬菌体T1为材料,探讨了40keVP+和N+离子注入及30keVN+离子脉冲式注入后,噬菌体的失活(以空斑形成能力即PFA丧失为指标)及T1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的变化,并同紫外线(253.7nm)引起的相应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离子注入组噬菌体的存活率低于对照组,其失活效应随剂量升高而提高;高剂量组的DNA电泳图谱比对照组多一条分子量略小的弱带,且主带有明显拖尾现象,提示T1DNA分子经离子注入后发生了部分主链的断裂;(2)紫外线照射对噬菌体的失活效应比离子注入组强烈得多,但其DNA电泳图谱与对照组相比未见任何差异;(3)离子束的束流密度对噬菌体的失活效应也有一定影响。 |  |
|
| 摘要[1327]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微生物的诱变效应研究 |
| 黄文彩 范世晶 1994(3):282-285 |
|  | 研究离子注入对玫瑰黄链霉菌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离子注入供试菌的总变异率和正突变率分别为79.43%和26.73%。从正突变菌株中筛选到高产稳定的菌株,在生产上试用效果良好。离子注入是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新手段。 |
|
| 摘要[1295]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引起银杏种子M1代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
| 胡蕙露 周蜀生 1994(3):286-289 |
| 本文报道了离子注入引起银杏M1代染色体畸变的结果。研究表明,N+离子辐照银杏种子后,胚根细胞中出现了核异常和染色体畸变,显微观察发现有多核、染色体桥、游离染色体和落后染色体,畸变频率在0.8~ll.2%。随着辐照剂量的提高,畸变频率增大,畸变类型增多。发芽试验结果与染色体损伤结果相符。 |  |
|
| 摘要[1336]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对水稻呼吸作用及酶活性的影响 |
| 吴跃进 余增亮 1994(3):290-294 |
|  | 研究离子注入处理水稻干种子对萌发过程中的呼吸强度、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以及酯酶、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呼吸强度有增强趋势。细胞色素氧化酶对离子注入较为敏感,剂量越大酶的钝化效应越明显;在萌发52小时和72小时脂酶同工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均发生改变。 |
|
| 摘要[1604] PDF HTML |
|
| 离子束应用于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 |
| 江泽慧 彭镇华 1994(3):295-298 |
| 本文简述了近几年来离子束应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 |  |
|
| 摘要[1244]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甜菊种子效应初报 |
| 舒世珍 朱凤绥 1994(3):299-302 |
|  | 甜菊种子用N离子束照射(能量35~100keV,剂量1013~1016/cm2)经二年试验看出,N离子注入可促进生长,与对照相比,最优处理剂量1013/cm2的株高、节数、叶片数、干叶重及茎根干重分别提高22%、10%、38%、54%、81%,植株茎粗及单株叶面积分别提高14%及47%,单株产量提高12%,小区产量增加41%,总糖甙含量提高2.8度,优质糖莱包迪A甙含量提高1.88度,总产糖量增加83%,莱包迪A糖产量增加162%。本文还就其诱变机理与γ射线处理区别进行了讨论。 |
|
| 摘要[1371]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对小麦远缘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
| 崔海瑞 吴兰佩 1994(3):303-305 |
| 分析了N+注入对小麦远缘杂交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注入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提高杂交结实率,并以4×1016N+/cm2的剂量和处理母本的效果最好。 |  |
|
| 摘要[1536]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稻胚的M1代效应 |
| 崔叶龙 柳学余 1994(3):306-309 |
|  | 以30keV的N+离子,不同脉冲次数(30、60、90、120次)注入水稻种子,研究了离子束注入稻胚M1代效应。结果表明:离子束注入去壳糙米后,在种胚上留下了明显的刻蚀痕迹,即使辐照带壳的稻谷,其种胚表面也存在许多深凹的刻痕。离子束能引起种子内部的物理化学变化,ESR分析自由基波谱出现有根强的自由基信号峰。离子束对M1代的苗期生长和结实率的影响较小,一般生理损伤较轻,但在一定注入剂量影响下,损伤可达显著差异水平。 |
|
| 摘要[1373] PDF HTML |
|
| 谷子氮离子注入诱变育种初步研究 |
| 程汝宏 杜瑞恒 1994(3):310-314 |
| 对谷子氮离子注入诱变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效果显著,突出表现为株高、穗长、生育期等性状的变幅大、变异率高,但品种间效应不同。适宜于不同育种目标,不同亲本材料的最佳诱变剂量待进一步研究。 |  |
|
| 摘要[1518]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在棉花育种中诱变功效 |
| 郑冬官 方其英 1994(3):315-317 |
| |
| 摘要[1132] PDF HTML |
|
| 棉花离子束育种M1成苗率的研究 |
| 方其英 郑冬官 1994(3):318-320 |
| 研究了发芽出苗条件和离子注入量对去除种皮棉花种子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覆土过厚是成苗率低的重要因子;离子注入处理100次脉冲,对成苗率不构成威胁,120次脉冲以上,成苗率下降,但是200次脉冲成苗率仍达对照的64.7%。 |  |
|
| 摘要[1410]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在番茄育种上的应用 |
| 邬振祥 余增亮 1994(3):321-325 |
|  | 以30keVN+离子辐照番茄干种子。M1种子萌发率有所降低。经离子束处理的秧苗存活率为72.2~82.5%。M1出现早熟、大果变异株。变异率为8.6~1.8%。变异性状在M3已趋稳定。从稳定品系中选择出一批不同熟期和单果重的材料。其中,四个品系较对照早霞早熟1~2天;单果重较对照增加5.3~35.3%;产量较对照增加7.1~35.1%。以91-1nv为测交者与选出的六个号系及原品种(早霞)杂交。其中,一个F1早期产量较对照(91-1nv×早霞)增加27%;一个F1的平均单果重较对照增加11.8%;增产最高的F1较对照增产17.3%。 |
|
| 摘要[1488] PDF HTML |
|
| 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在家蚕育种上应用研究初报 |
| 李圣 余增亮 1994(3):326-329 |
| 就N+注入家蚕雌蛹及发生的生物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30keV量N+,4次间断脉冲注入家蚕蛹,穿透蛹皮密度为每平方毫米三万多,蛹严重损伤,能正常发蛾,交尾,产卵,后代出现大小蚕,经选择有全茧量、茧层量增大、纤度增粗趋势。 |  |
|
| 摘要[1366] PDF HTML |
|
| 低能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进入水稻细胞的研究 |
| 杨剑波 余增亮 1994(3):330-335 |
|  | 用离子束介导法将编码β-葡萄糖苷酸酶的gue基因引入受体植物细胞,并实现瞬间表达。水稻悬浮细胞经离子束辐照后,电镜下能观察到细胞表面留下的溅射和刻蚀痕迹,细胞存活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将离子束(30keV,2×l015N+/cm2)处理后的水稻悬浮细胞,浸入含有gus基因外源DNA的SSC温育介质,两天后,观察到受离子束直接作用的细胞团的一面有外源gus基因的导入和表达。gus基因瞬间表达的最佳处理剂量悬浮细胞为2×l015N+/cm2,成熟胚为20×l015N+/cm2,而且30keV能量的离子束处理明显较20keV优越。SSC缓冲导入介质最为理想,而添加DMSO(一种细胞促渗透剂)的SSC和富含ca2+的kren’sF溶液(ca2+对促进质膜稳定性有好处)对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进入水稻细胞均不理想。 |
|
| 摘要[1566] PDF HTML |
|
| 离子注入固态5′—dTMP的释磷、释碱基研究 |
| 邵春林 余增亮 1994(3):336-341 |
| |
| 摘要[1335] PDF HTML |
|
| 氮离子束注入固体甘氨酸和酪氨酸研究 |
| 黄卫东 余增亮 1994(3):342-348 |
|  | 氨离子束注入固体甘氨酸和酪氨酸的产物,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检测,产物被气相色谱分离,已被识别的有甘氨酸的产物,α-氨基丁二酸,α,β-二氨基丁二酸。提出了产物形成的历程。 |
|
| 摘要[1415] PDF HTML |
|
| 低能氮离子束注入酪氨酸分子时的质量沉积效应 |
| 邵春林 余增亮 1994(3):349-352 |
| 通过对氨离子注入前后酪氨酸(Tyr)样品的紫外光谱、激光喇曼光谱、红外光谱及质谱的测量,配合量子计算结果,分析得知注入氮离子慢化后将与酪氨酸分子中苯环的=C5H─基团发生取代反应,并给出了包括能量沉积作用在内的氮离子沉积产物的结构式。 |  |
|
| 摘要[1671] PDF HTML |
|
| 棠梨木材的材性和用途 |
| 柯病凡 訾兴中 1994(3):353-357 |
|  | 棠梨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木材比较珍贵,群众喜爱用作家具和工艺美术制品。作者对该树种的分布、习性、外部形态特征、木材构造、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加工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其材质和材性提出本树种木材的适合用途。 |
|
| 摘要[7820] PDF HTML |
|
| 丝棉木木材性质及用途的研究 |
| 费本华 訾兴中 1994(3):358-361 |
| 研究了产自安徽琅琊山的丝棉木(EuonymusbungeanusMaxim)植物学特性、木材构造、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及加工利用性质,结果表明:该树种生长迅速,分布广泛,木材结构均匀,材质良好,易于加工,为雕刻用材和工艺制品等的优良材料,具有推广和开发利用价值。 |  |
|
| 摘要[2320] PDF HTML |
|
| 梓树材性及用途 |
| 柯曙华 訾兴中 1994(3):362-365 |
|  | 对梓树构造及材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梓树木材材质优良,加工性能良好,适于作家俱、建筑、乐器等用材。 |
|
| 摘要[1996] PDF HTML |
|
| 毛Lai的木材材性及用途 |
| 王传贵 訾兴中 1994(3):366-369 |
| |
| 摘要[1271] PDF HTML |
|
| 三角枫木材材性及用途的研究 |
| 任海青 訾兴中 1994(3):370-374 |
|  | 三角枫(AcerbuergerianumMiq.)在安徽省分布广泛,生长于湿润肥沃的酸性土、微碱性土及中性土,中性偏耐荫,根萌蘖性强。木材物理力学性质中等偏上,干燥和加工容易,纹理略斜,结构细,适合作高级家俱、室内装饰、纺织器材,乐器零部件等。其叶、果雅致,为优美的庭园绿化树,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绿化和用材珍贵树种。 |
|
| 摘要[1986] PDF HTML |
|
| 刺楸等五种树种木材声学指标及相关性质的研究 |
| 刘盛全 1994(3):375-378 |
| 用共振法测定了安徽琅琊山产五种珍稀树种木材的声学指标,并对刺楸木材的动弹性模量与其相应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榔榆声学指标最大,琅琊榆次之,刺楸最小;与国内已测过的30多个树种比较,榔榆、琅琊榆声学指标为上等,三角枫、棠梨、刺楸声学指标为中等。刺楸不同部位声学指标以树干中部最大,上部次之,下部最小。刺楸木材的动弹性模量与静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都呈显著正相关(r>0.9)。 |  |
|
| 摘要[1503] PDF 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