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目录 | | | 茶园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考察与评价 | | 张汉鹄 1989(2) | | 在安徽茶区采获茶园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107种,鉴定了66种,分属于2目15科。主要有茧蜂、小蜂、缘腹卵蜂和寄蝇等类,均对害虫具有较大的自然控制效应。茶园山林植被繁杂,有利于多种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存繁衍;大量施用农药,则对天敌昆虫威胁很大。作者认为应发展生物防治,建立良好的茶园生态系,充分发挥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茶园害虫的制约效应。 |  |
| | 摘要[1572] PDF HTML | | | 白芍田蛴螬种羣空间分布与抽样技术研究 | | 陈树仁,吴坚,吴振廷,王敬才,张传玉,王秀英,程新霞 1989(2) | |  | 蛴螬混合种群于白芍生长后期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当蛴螬虫口密度为2.5—8头/米~2时,符合负二项分布。本文还导出在不同置信度t、不同虫口密度(?)(头/株)和不同允许误差D下的理论抽样数n,对蛴螬混合种群在轻度发生(1头以下/米~2)、中度发生(2—3头/米~2)、严重发生(4—6头/米~2)和特大发生(6头以上/米~2)等不同情况下的序贯抽样模型也进行了推导。 |
| | 摘要[1572] PDF HTML | | |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发病机理的研究——山羊过食玉米后酸碱血气参数值的分析 | | 唐兆新,倪有煌 1989(2) | | 12头杂交山羊,分别投饲玉米粉100、80和60g/kg体重,在发病前后测定血液pH值和血气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玉米粉的致死量为100g/kg体重,80~60g/kg体重可引起山羊严重代谢性酸中毒。100g/kg体重组变化比其它各组明显(P<0.01),在瘤胃酸中毒过程中,静脉血pH值明显降低(P<0.01),静脉血Pco_2、Tco_2下降(P<0.05),BB、BE、BEec、HCO_3~-、PO_2、O_2CT和O_2ST降低(P<0.01),各组变化相一致,仅在酸中毒程度上存在差异,血pH位和血气参数值的测定对制定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 |  |
| | 摘要[1580] PDF HTML | | | 安徽水禽羽絨理化性状的研究 | | 余培英,蒋模有,陈宏权,殷增植 1989(2) | |  | 本试验对十八个安徽地方水禽品种(或类型)和引进品种羽绒理化性状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皖西白鹅平均产毛量最高,占体重的6.34%,且胸、腹、背、腿部优质羽毛占的比例也较大,分别占羽毛总量的18.07%、10.56%、24.37%和4.68%;绒占羽毛总量的16.58%。将羽绒、羽片、羽轴分离后,腹部绒、片、轴的比例分别为49.73%、33.53%和16.74%。绒朵的直径公鹅平均为28.05×21.13毫米,背部片毛绒的长度15.94毫米,均显著超过其他品种(P<0.01)。羽绒羽枝的直径较粗,公鹅平均18.02微米。皖西白鹅羽绒的自然水分含量,在室温21℃,相对湿度70%条件下平均为14.15%,低于其他品种,各部位混合羽毛样品的蓬松率较高,平均为275;透明度中等,平均为90,耗氧指数4.9毫克,均低于其他品种;pH值5.6;残脂率0.59%。均符合国家商检标准。 |
| | 摘要[1445] PDF HTML | | | 安徽蝽科昆虫及其区系简析 | | 章士美,林毓鑑,孟绪武 1989(2) | | 鉴定了安徽各有关单位所保存的蝽科昆虫共48属66种。将其在世界及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的位置及所占比重,作了分析;并提出与国内外各6个点上种类组成异同的比较。 |  |
| | 摘要[1431] PDF HTML | | | 巢湖流域生态经济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 | | 薛兆文,王大齐 1989(2) | |  | 巢湖位于安徽中部,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省会合肥滨临湖之西北,巢湖是它的工业与生活用水的可靠水源,又是它通往长江与海洋的水上通道。丰沛的巢湖水灌溉着它周围600万亩土地,自汉代起,巢湖流域就是皖中鱼米之乡。随着江淮运河的沟通,巢湖必将成为安徽省的黄金水道、水产基地和旅游胜地。 |
| | 摘要[1578] PDF HTML | | | 茶树叶面营养液的效应 | | 姚乃华,黄小东,金星耀,姜素珍,黄亦明,陈世煌,陈雪凡,汪哲岳,任观进 1989(2) | | 以螯合态微量元素Mn、Zn、Cu、B、Mg及P、Mo为主体成份的茶树叶面营养液,在65点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能增产茶叶20%左右,提高茶叶品质,明显增强茶树光合作用能力及新梢持嫩性,经济效益高,产投比在10:1以上。 |  |
| | 摘要[1598] PDF HTML | | | 梧桐种子休眠类型和萌发技术的研究 | | 王成霖 1989(2) | |  | 完整梧桐种子吸水率仅达到发芽时所需吸水量的1/2,呼吸强度仅是浓硫酸处理过的种子的1/6。梧桐种子经硫酸处理后,室内和田间试验,8天发芽率达99%,而对照尚未萌发。 |
| | 摘要[1174] PDF HTML | | | 红松疱锈病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 | 杨景华 1989(2) | | 根据对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广阔地域内营植和发展红松人工林,必须采取阳坡造林、阴坡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小块状分散造林、幼林抚育,特别是实行林木下部枝条的有步骤修剪等系列防治措施。 |  |
| | 摘要[1454] PDF HTML | | | 温度对茶蚕卵期发育影响的研究 | | 张汉鹄 1989(2) | |  |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鳞翅目,蚕蛾科)的卵,在有效温度范围内,发育进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恒温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39℃,有效积温常数为201.69日度。卵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7.39+201.69x,预测式:N=(201.69±32.34)/(T-(7.39±2.90))。 |
| | 摘要[1423] PDF HTML | | | 油松木材管胞纤絲角的变异及其与解剖、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的关系 | | 徐有明 1989(2) | | 本文研究了油松木材管胞纤丝角度的变异和纤丝角度与解剖、抗拉、抗弯强度间的相互关系。管胞次生壁S_2层的纤丝角径向变化由髓心向外,开始递减很快,13年后纤丝角度大小相对稳定。纤丝角轴向变异由基部开始向下逐渐减小,3.3m高处纤丝角度最小,然后向上增大,基部纤丝角度最大。单一生长轮内早材开始的纤丝角度小,然后缓慢增加,达最大值后逐渐减小,晚材的边缘稍增大,最大纤丝角位于早材部位,年轮外层近晚材80%处纤丝角度最小。纤丝角度与管胞长度间呈高度直线负相关,用方程y=a+b·θ模拟优于y=a+b·cosθ。纤丝角度与管胞宽度、长宽比、胞壁厚度等因子呈密切的线性负相关。纤丝角度对顺纹抗拉强度、抗弯强度等影响显著。 |  |
| | 摘要[1567] PDF HTML | | | 药菊一种病毒分离物的研究——Ⅰ.药菊一种病毒分离物的生物学性状鉴定及脱毒防治试验 | | 史步君,李彦勇,周国辉 1989(2) | |  | 从菊花上分离到一株病毒(代号Chm—91),人工接种能侵染11科38种植物。桃蚜、萝卜蚜、菊小长管蚜可非持久性传毒。19种感染的植物种子不带毒;对TMV有单向保护作用;对CMV无交互保护作用。病毒致死温度为65—70℃,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2—5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30nm,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堆集状内含体。该病毒分离物与TAV抗血清形成一条完全融合的清晰沉淀带,ELISA检测标样亦为阳性反应,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番茄不孕病毒(TAV)。 |
| | 摘要[1298] PDF HTML | | | Ⅱ.药菊一种病毒分离物理化特性的研究 | | 史步君,李彦勇 1989(2) | | 从安徽省药菊产区显花叶症状的菊花上分离到一株病毒(代号Chm—91),标准紫外吸光度(A_(260)~(0.1%)为4.78,A_(260)/A_(280)比值为1.73;粒子平均分子量为1.835×10~6道尔顿,沉降系数为97.58S;该分离物的外壳蛋白由各含236个氨基酸相同亚基所组成,亚基的分子量25100,等电点5.2。核酸为单链RNA,有四个大小不同组份。整个核酸在粒子中的含量是16.6%,碱基百分比中鸟嘌呤(G)为23.6,腺嘌呤(A)为27.7,胞嘧啶(C)为19.4,尿嘧啶(U)为29.6;也基本相似于国外报道的TAV。据此作者认为Chm—91分离物为TAV或属它的一个株系。这是TAV为害(药)菊花在我国首次详细报道。 |  |
| | 摘要[1170] PDF 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