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目录 | | | 小麦品质鉴定方法的研究 | | 徐风,谭蕴之,朱赞华 1988(3) | | 本文报道了38个小麦样品的籽粒角质率、籽粒吸水率、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SDS沉淀值、伯尔辛克位以及馒头体积、比容、高径比和评分等11个品质性状共16个项目的测定值以及样品制备和馒头试验方法的研究结果。考查了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和地区差异。通过相关分析,评价了几个性状在强面筋小麦筛选鉴定中的意义,提出了适用于小麦品质育种起步阶段的品质鉴定简易可行的技术方案。 |  |
| | 摘要[1525] PDF HTML | | | 江淮稻区五十年来籼稻品种的沿革及其启示 | | 孙旭初,姚后军 1988(3) | |  | 本文着重研究了五十年来籼稻品种丰产性的演变。导致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库”的方面是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在“源”的方面,一是选育了中秆、抗倒的品种,二是叶片直立性的提高和LAI的增加,三是“源库比”的提高。今后高产育种应着重选育中秆抗倒、叶片直立型、LAI在7.5以上,“粒重/叶”比大于14的大穗型品种。 |
| | 摘要[1302] PDF HTML | | | 农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手段——核磁共振 | | 唐桂英 1988(3) | | 五十年代发现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e resonance)以来,已有NMR二维谱、自旋成像技术等新的突破。核磁共振仪问世、核磁共振已成为近代分析方法之一。核磁共振主要参数是化学移位、偶合常数、峰的积分值、弛予时间等。有机化合分子结构中各种基因都有其独特的谱线。核的化学移位和偶合常数可以从核磁共振谱图上直接 |  |
| | 摘要[1197] PDF HTML | | | 我国江淮地区麦稻两熟制的几个问题 | | 蒯文藻 1988(3) | |  | 我国江淮地区地处北纬31—33度,东径112—121度。地域范围包括淮河以南,扬州—合肥—荆门—线以北的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安徽省中部丘岗平原、河南省南部平原丘陵和湖北省东北部低丘平原,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地带。全区土地总面积约10万平方 |
| | 摘要[1501] PDF HTML | | | 板栗空蓬的研究 | | 任立中,杜国华,周良骝,胡修文,郑积微 1988(3) | | 本文从板栗胚胎发育方面研究板栗空篷的原因和找出有效控制空篷发生的方法。经显微制片观察:板栗空篷树的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后能发育成为有效八核胚囊,受粉受精作用顺利通过。产生空篷是由于在双受精作用完成、初生胚乳细胞分裂一圈游离核以后,不再继续分裂;合子(受精卵)发育所需有机物质未能从胚乳细胞中得到,因此合子不能发育成胚,造成空篷现象。试验表明:胚囊发育时期供给外源营养元素能有效的控制空篷的发生。 |  |
| | 摘要[1495] PDF HTML | | | 安徽板栗产区的矿质营养限制因子及分期施肥研究 | | 杨其光,杜国华,任立中,胡修文 1988(3) | |  | 皖西舒城大别山区板栗产量的矿质营养限制因子是严重的氮贫乏,皖南广德栗产区是严重的磷贫乏。在两个栗产区分别施用氮或磷,可以增加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果枝上雌花量和栗实产量。分期施肥表明,授粉期施肥的增产栗实效果高于花原基分化期施肥;板栗果实速生期叶面喷磷、钾或锰,既增产栗实,又改善品质。 |
| | 摘要[1280] PDF HTML | | | 安徽大别山北坡森林植被及其合理经营 | | 钱宏 1988(3) | |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安徽大别山北坡森林植被(主要类型有4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对各植被类型的分布、结构和种类组成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记述,对如何合理地经营安徽大别山北坡现有森林进行了讨论;建议将本区的大部分森林植被作为水源涵养林经营;并把金寨县白马寨和霍山县黄巢寺的原始植被划为“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 |  |
| | 摘要[1558] PDF HTML | | | 安徽沿江地区旱涝规律及其未来趋势 | | 朱维民,黄世祥,范东光 1988(3) | |  | 本文提出太阳磁周期内安徽沿江地区旱涝模型,阐述旱涝周期的地域性与阶段性,给出精选旱涝周期的方法。用以上方法对该区近百年来历史上的旱涝进行了回报;对1981—1986年旱涝进行了预报,取得了满意结果;对1987年旱涝级数进行了试报,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 |
| | 摘要[1359] PDF HTML | | | 激光处理对大豆杂交后代品质的影响 | | 张隽清,刘学华 1988(3) | | 根据杂交种的基因组成比品种丰富,其早期世代材料对理化因子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的原理,近几年我们采用杂交后代用激光处理的办法,获得一些高脂肪、高蛋白质的突变材料。脂肪含量变幅19.72—30.83%,蛋白质变幅34.7—46.67%。从1981—1986年的分析结果来看,这些脂肪和蛋白质突变体的变异在M_2表明显增多,突变频率占分析材 |  |
| | 摘要[1245] PDF HTML | | | 蚕沙中色素的分离与鉴定 | | 瞿文才,杨峻,詹永乐 1988(3) | |  | 采用改进的吸附层析法分离蚕沙申的脂溶性色素,层析结果出现八种物质的色谱带。用Beckman DU—7型自动扫描分光光度计对这八种物质分别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蚕沙中含有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衍生物和类胡萝卜素衍生物等色素。 |
| | 摘要[1594] PDF HTML | | | 鳮胚发育过程中羊水内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分析 | | 何琪昌,刘颖 1988(3) | |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分离和测定蛋白质的种类与含量,结果表明:孵化6天的羊水,在凝肥柱上未出现蛋白质谱带,孵化11天的羊水中出现9条蛋白质谱带,孵化15天的羊水中出现11条蛋白质谱带,井证明蛋白质含量最高。结果还表明,鸡胚羊水蛋白质的种类及含量随着孵化时间不同而有显著的变化, |  |
| | 摘要[1468] PDF HTML | | | 松属植物上散斑壳菌鉴定的几个问题 | | 林英任 1988(3) | |  | 本文阐述了松属(Pinus Linn.)植物上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spp.)鉴定的方法和依据,并介绍了各菌种在形态、培养、生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
| | 摘要[1794] PDF HTML | | | 双向随机区组设计的研究 | | 凌树洪,李远景,张泽生 1988(3) | | 双向随机区组设计,系在通常的随机区组设计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成,可控制试验地两个方向的土壤差异,这种设计的精确度相当于拉丁方设计,但整个试验的小区数目要比拉丁方设计少得多,因此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  |
| | 摘要[1507] PDF 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