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目录 | | | 利用玉米染色体畸变选育A型细胞质不育系的研究 | | 刘仲元,刘正 1988(2) | | 本文研究了利用玉米重——复缺失的染色体,选育新型质不育系,报道了核质不育会互相转变的大量试验结果,选育出一些不育系,并通过和大量自交系杂交的育性反应,断定它是一种抗性病强、育性稳定的质不育,并且不同于T、S、C三个类群,而是一种新型的质不育,定名为A型(或AA型)。利用这些不育系配制出较好的杂交组合,可供生产上利用。 |  |
| | 摘要[1180] PDF HTML | | | 小麦穗轴维管组织的观察研究 | | 裘昭峰,黄正来 1988(2) | |  | 1986年与1987年对六个普通小麦品种穗轴维管束系统观察结果,提供了小麦穗轴各部位大维管束数目及其横截面积变化的实验数据。证实小麦穗轴大维管束数目基部至顶端随节位上升而递减。但其递减的多少,因部位而异:穗的下半部递减量略高于穗的上半部。表明穗轴下部节片通向小穗的大维管束数略多于穗轴上部。 |
| | 摘要[1308] PDF HTML | | | 黄瓜枯萎病防治技术研究 | | 黄业东,倪守延,许勇,江洪,王经检,穆世华,孙秀凤 1988(2) | | 1982~1985年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农58号和新杂1号黄瓜抗病性较强,津研1号黄瓜感病。多茵灵的防效显著优于托布津和代森铵。选用抗病品种、改善土、水、肥条件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效最为显著,达94.9% |  |
| | 摘要[1190] PDF HTML | | | 山羊感染伊氏锥虫诊断方法的研究 | | 廖圣法,汪志楷,施宝坤 1988(2) | |  | 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感染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后,用血液压滴标本法查虫无效:小白鼠接种法在感染的检查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间接血凝试验(IHA),因其检查结果具有早期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故被认为在疾病的诊断和带虫的普查上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根据183头份血样的IHA测定結果,发现山羊感染锥虫6天以后,血凝效价最低为1:10,最高为1:1280;未感染锥虫的山羊血凝效价始终小于或等于1:10。因此可将1:20及其以上的血凝滴度定为感染的阳性标准,1:10为可疑,小于1:10则属阴性。 |
| | 摘要[1227] PDF HTML | | | 中华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Ⅰ.中华猕猴桃花芽分化初步观察 | | 余厚敏,丁士林,朱秀珍 1988(2) | | 本文研究了中华猕猴桃在合肥地区花芽分化的时期及花器形态分化的过程。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海沃德)花芽的形态分化期与梨、苹果等果树有明显不同,越冬芽中,虽已孕育有花的原始体,但冬前并未进行形态分化,至次春,随越冬芽的萌发而分化开始,起迄时间约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分化进程极快。 |  |
| | 摘要[1748] PDF HTML | | | 中华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猕猴桃不同品种光合特性研究 | | 朱秀珍,余厚敏,丁士林 1988(2) | |  | 猕猴桃不同品种光合速率,在不同时期和日变化中均呈波动曲线,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高温低湿促使光合速率下降。叶绿素含量,自由水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正相关。气孔活动与光合速率变化曲线一致,主要受温湿度和光的制约。 |
| | 摘要[1026] PDF HTML | | | 中华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Ⅲ.中华猕猴桃人工栽培试验研究 | | 丁士林,余厚敏,朱秀珍 1988(2) | | 本文总结中华猕猴桃在合肥地区生态条件下人工栽培成功的经验及供试品种和优良株系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经济性状。 |  |
| | 摘要[1229] PDF HTML | | | 温度与湿度对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的影响 | | 嵇美全,尹楚道,黄煜,孙国勋 1988(2) | |  |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在室温日均温度19.1℃下,适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7—25%,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2—23%。在湿度(土壤含水量20%左右)满足的条件下,最适宜的温度为22℃,低于20℃高于24℃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百分率明显下降。不论温、湿度条件适宜与否,在幼虫中普遍存在着一部分不化蛹羽化的滞育幼虫。 |
| | 摘要[1195] PDF HTML | | | 茶树的花芽分化 | | 江昌俊 1988(2) | | 茶树花芽原基形成以后,花芽的继续分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萼片形成期,花瓣形成期,雄蕊和雌蕊形成期。在生长锥顶端有二层外套细胞。 |  |
| | 摘要[1708] PDF HTML | | | 种子渗透调节及其作用机理概述 | | 朱世东 1988(2) | |  | 本文综述了种子渗透调节的作用范围、条件和效果,分析了种子渗调处理后发生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变化以及渗透调节的作用机理,并就种子渗透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 |
| | 摘要[1475] PDF HTML | | | 我国古代的种子处理 | | 宋湛庆 1988(2) | | 进行种子处理来增产防病,提高耐早抗旱能力,是很多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用某些原料对种子进行溲种、渍种和拌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国家。这是我国珍贵的农业历史遗产,值得加以整理研究,以供当前生产及研究中借鉴。 |  |
| | 摘要[1223] PDF HTML | | | 茶叶中核酸的测定方法 | | 陆秀娟,谢晓凤 1988(2) | |  | 本文测定方法以干茶样经有机溶剂、酸处理,除去叶绿素、脂类及蛋白质等,用Nocl及Hclo_4分别提取RNA及DNA,並以RNA及DNA稀释液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
| | 摘要[1245] PDF HTML | | | 植病系统及其控制决策 | | 李相民 1988(2) | | 本文阐述了植病系统的概念、结构、演化及植病系统模拟和运筹的理论,提出了植病系统控制的一般原则和决策程序。并综述了一些最新研究动态。 |  |
| | 摘要[941] PDF 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