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目录 | | | 茶叶磷代謝的計量生化——茶树嫩梢中磷的再利用率和磷肥施用量 | | 王泽农 1982(2) | | 根据作者对茶叶中磷代谢的计量研究,每固定100克分子CO_2需要相当于3699克分子次H_3PO_4,形成100克茶叶(干量)需要相当于162.02克分子次H_2PO_4,其中用于氮的固定相当于20.21克分子次H_2PO_4。本文从茶叶中各种形态的磷计算其再利用率,所得平均值约为25000次。同时,磷肥中的P_2O_5的有效率一般约为13%,每生产25斤干茶需要P_2O_51.1005斤,需要N1.72斤。因此茶树施肥方案中N:P_2O_5=2:1是比较合理的。 |  |
| | 摘要[1357] PDF HTML | | | 节子对馬尾松木构件抗弯强度及抗弯弹性模量的影响 | | 柯病凡 1982(2) | |  | 本文马尾松木构件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的试验,采用8×10×230厘米大试样。在大试样未破坏部分,制取2×2×30厘米无疵小试样,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般节子愈大,降低马尾松木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愈多。但是具体到每一试样,也有节子大,反而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高的,这是因为还存在着试样结构致密的程度、晚材率的多少、应压木的有无以及无疵木材性质依照概率基本定律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试样上同一尺寸的节子对抗弯强度的影响大于抗弯弹性模量,这是因为抗弯强度受力大,受节子的影响也大;抗弯弹性模量受力小,受节子的影响也小。 |
| | 摘要[1416] PDF HTML | | | 我院又一批科研成果获奖 | | 1982(2) | | 一年来,我院先后有七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由我院独立进行或主持的四项,参加协作的三项。现列表如下: |  |
| | 摘要[910] PDF HTML | | | 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凝胶电泳 | | 1982(2) | |  | 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很重视的研究课题。1972年泊里纳(K.P.W.C.Perera)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分离检出茶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六种。其后,竹尾(1973)、G.N.Pruidze(1977)等研究工作取得了进展,并有报导。我院茶业系茶叶生化教研室于1980~1982年开展了茶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 |
| | 摘要[921] PDF HTML | | | 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的小穗小花分化生长的影响 | | 胡式仪,王胜华 1982(2) | |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追肥时期对小麦小穗生长和结实的影响,分期观测小麦穗部经常不实小穗(穗顶和穗基部的小穗)和结实小穗(穗中部的小穗)的长度及其比值。作者建议在拔节期后(幼穗分化的药隔期),根据比值的大小推断不实小穗数,这时改善幼穗生育的环境条件,可以减少小穗的不实率,增多穗粒数。 |  |
| | 摘要[1402] PDF HTML | | | 淮北地区小麦的穗形成过程 | | 裘昭峯,翟立业,薛兰美 1982(2) | |  | 淮北地区冬小麦穗形成过程按品种特性,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年前分化型”,穗分化开始于年前,分化持续期长;“年后分化型”,穗分化开始于年后,分化持续期短。麦穗各部位增粒潜力有差异,中下部较其他部位具更大的增粒潜力。不同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下,小穗数、小花数及其结实率在增粒作用上有差异,故对三者要求应有所侧重。 |
| | 摘要[1061] PDF HTML | | | 生物数量性状的一个模型及其应用 | | 刘垂圩 1982(2) | | 本文提出了一个涉及突变型作用的生物数量性状的新数学模型: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是基因型和环境的结果,在遗传过程中如果突变是不可忽略的,则还要受到突变型的影响。本文重点讨论了微生物诱变,并指出突变参数(突变率、突变均值和突变方差)可以通过对混合分布的分析来加以估计。作者利用生物信息的反馈作用,提出了一个称为“信息——条件最小X~2估计”的新数学方法,既可以提高估计值的可靠度,又可以简化运算。本文还给出了一个应用于微生物诱变的实例。 |  |
| | 摘要[1042] PDF HTML | | | 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趋势的預測 | | 徐国宇,楊春材,高华安,查光济 1982(2) | |  | 本文根据金寺山林场十七年的松毛虫发生危害资料,运用数量化理论,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回归方程,它可以为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的研研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松毛虫的测报提供一个数学模式。本文还通过实例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验证。 |
| | 摘要[1270] PDF HTML | | | 杉木林撫育間伐强度的研究 | | 潘国兴 1982(2) | | 本文通过设立间伐试验固定标准地,研究确定杉木林适宜的间伐强度,同时根据人工林林分结构状况,用偏度特征数这一数学性质从理论上检验间伐试验的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增强试验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编制出杉木经营密度管理表,并用间伐试验固定标准地的观测资料验证该表的实用效果。 |  |
| | 摘要[1062] PDF HTML | | | 水稻白叶枯病菌噬菌体性状和在細菌定量中应用的研究 | | 季伯衡,彭剛,程新霞,高智謀 1982(2) | |  | 从安徽芜湖、巢县、肥东、合肥四地区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病谷及病土中分离出12株噬菌体,进行生物学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各株噬菌体所测性状相似,属同一类型。以P_ch为代表,在平板上培养24小时,形成溶菌斑的直径为4—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63℃;除白叶枯细菌外,对其它多种供试植物病原细菌均无侵染力;潜育期为45分钟,上升期20分钟,平均裂解量47倍,易为三价铁盐钝化。分别以P_ch和OP_3噬菌体作为免疫抗原,制备噬菌体抗血清。用抗血清除去游离噬菌体,平板培养测定吸附态噬菌体形成的溶菌斑数,来确定白叶枯细菌的活菌量,可以使10~3个/ml浓度以上的活细菌被检测出来并进行定量。 |
| | 摘要[1418] PDF HTML | | | 植病流行的系統探討 | | 楊演 1982(2) | | 本文按照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参考有关文献资料,把植病流行作为一个开放和动态的生物学系统,从系统的结构、系统的行为和系统的管理三方面,作了简要的表述,最后介绍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和步骤。通过这个表述,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植病流行学这门新学科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这个表述提纲反映了笔者对于这门学科内容体系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提供理论探讨和教学参考。 |  |
| | 摘要[1009] PDF HTML | | | 論应激学說及其临床意义 | | 倪有煌 1982(2) | |  | 本文着重阐明塞里应激学说的一般概念及其进展,并从其临床实际意义,联系到应激、应激反应、全身适应综合征的主要内容和临床表现,论述应激反应的机理及其防治问题。应激学说已成为医学界与生物学界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理论,对畜牧兽医界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临诊论证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可供畜牧兽医工作者在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中的参考和探讨。 |
| | 摘要[1280] PDF HTML | | | 宣纸燎草浆制造新工艺研究获得初步成果 | | 1982(2) | | 目前宣纸生产采用传统方法,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产量低,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生产关键问题。我院林学系宣纸燎草浆工艺课题组的同志,在省科委领导和支持下,从1981年开始进行了宣纸燎草浆制造新工艺的研究。这种新的纸浆生产周期短(从过去十个多月缩短到四至五天),质量好,成本低,得率高,所抄成的宣纸,其 |  |
| | 摘要[918] PDF HTML | | | 褐稻虱翅型分化因子的初步研究 | | 潘錫康 1982(2) | |  | 褐稻虱Nuaparvata lugens Stal为水稻重要害虫之一。我省每年在6月下旬开始见到的初次虫源,全为长翅型成虫,随后长翅型成虫即于当地稻田內产卵繁殖,一年可完成三个完整世代,各世代的成虫明显分化为长短两种翅型,若虫期因翅未发育,就没有成虫那样 |
| | 摘要[1124] PDF HTML | | | 旋花天蛾幼期形态及生活习性观察 | | 孟緒武 1982(2) | |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aeus为甘薯上重要害虫,六十年代以来,常给淮北地区甘薯生产上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关于其幼期形态变化及生活习性方面,国內报道的不多,为了正确掌握幼期各阶段形态特点,进一步摸清其发生规律,1963年以来(十年浩劫期间中辍)我们在安徽省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地区,曾断续对此虫进行了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  |
| | 摘要[1605] PDF HTML | | | 小麦开花后穗、茎,叶同化物輸入籽粒的动态和对产量的影响 | | 罗春梅 1982(2) | |  | 小麦开花后籽粒形成与增重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营养体中原有贮存的同化物以及开花后绿色器官的光合产物,各器官同化物运入籽粒的数量和强度,对小麦籽粒的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有关小麦各器官同化物运往籽粒的分配值以及影响因素已经有了很多报道。但是,由于小麦自开花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各器官的光合能力以及 |
| | 摘要[1647] PDF HTML | | | 普通小麦单体染色体变迁的探討 | | 李展 1982(2) | | E.R.sears1950年首次在中国春小麦上育成21个单体(monosomic),1954年又阐明其遗传的基本规律,指出单体在繁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每代都产生双体、单体和缺体。在此基础上,育种工作者又把另一些品种转育成单体系统,并进行染色体替换、基因定位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保持单体方面,1956年Person又提出染色体的 |  |
| | 摘要[1474] PDF HTML | | | 棉花现蕾、开花次序的观察 | | 汪荣康 1982(2) | |  | 关于棉花现蕾、开花次序的规律性,前人引用螺旋体曲线旋转的展开模式,或引用园锥体模式来表示。作者通过实际观察资料的分析,认为螺旋体模式不完全符合实际,而园锥体模式,基本与实际相符。 |
| | 摘要[2098] PDF HTML | | | 华东地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座谈会在济南召开 | | 1982(2) | | 华东地区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工作座谈会,于1982年9月2日至8日在济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华东区97所高校和其他大区11所高校的学报编辑代表。会议交流了办刊经验,探讨了学报理论,并成立了华东地区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协会。 |  |
| | 摘要[926] PDF 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