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目录 | | | 茶叶磷代谢的计量生化——磷对碳代謝的功能 | | 王泽农 1982(1) | | 茶叶中的碳代谢,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前者是以碳素的固定为中心,对无机物进行同化,并合成茶叶体内的有机物;后者是以释放CO_2为枢机,对有机物进行异化,并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从自然界来说,属于生物小循环;从生物体本身来说,就称 |  |
| | 摘要[1377] PDF HTML | | | 近交系数公式的改进和应用电子计算机程序建立近交系数表 | | 赵伦一,蔡以纯,汪荣康,王汝傅,朱小平,徐功剑,同杰 1982(1) | |  | 自交和近亲繁殖是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育种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手段。作物或动物(家畜、家禽)的纯种繁殖(育)、杂交育种、杂种优势的利用等,都经常采取自交和近亲繁殖,使杂合体的异质基因分离,导致基因型的纯合。通过分离和纯 |
| | 摘要[1402] PDF HTML | | | 水稻三系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 | 徐静斐,汪路应,李和标,高长乐 1982(1) | | 本试验用117个品系,包括50个保持系,31个恢复系,12个不育系,22个杂种一代和一些其他品种。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籼稻有7条主要酶带,称为1A、2A、3A……7A,共产生8种酶谱类型。1A、4A、7A为基本带,所有品种都有。5A可能与恢复性有关;6A可能与保持性有关。杂种一代2A带酶的活性加强,5A与6A带互补可能与杂种优势的产生有关。 |  |
| | 摘要[1110] PDF HTML | | | 简讯 | | 1982(1) | |  | 我院植保系教授、代理院长杨演于今年4月1日至4月24日在美国进行考察,先后访问了新泽西州、纽约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马里兰州、密苏里州、华盛顿州共10所高等院校,并对马里兰大学农学院和密苏里大学农学院的个别学系进行了较深入的访问,将 |
| | 摘要[961] PDF HTML | | | 小麦杂种优势与提型细胞质遗传效应的探讨 | | 张芬,孙华涛,胡蕙露 1982(1) | | 实践证明,许多作物的杂种具有优势。杂种玉米和杂种高梁从三十年代起就在生产上应用,并显示出巨大的增产作用,从而推动了其它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开展。提型杂种小麦,虽在1965年即开始从国外引进研究,但对其究竟有没有优势、提型细胞质是否有不利 |  |
| | 摘要[1306] PDF HTML | | | 关于数量性状遗传相关性的若干研究 | | 刘垂玗 1982(1) | |  | 生物的数量性状一般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由于基因间的连锁和交互作用,一个数量性状的变化,往往引起其它数量性状的相应变化。充分估量数量性状间的这种相应变化关系,对于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
| | 摘要[1382] PDF HTML | | | 安徽省猕猴桃资源调查 | | 余厚敏,丁士林,李殿升 1982(1) | | 猕猴桃属于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是一种落叶藤本果树,全世界共有54个种和变种,在我国有52个种和变种,其中以中华猕猴桃经济价值最高。 |  |
| | 摘要[1543] PDF HTML | | | 水稻胚乳营养消耗及施氮效应的初步研究 | | 左震东,汪书安,李文高 1982(1) | |  | 1981年在安徽合肥院农场进行了两种不同氮素基肥和不同叶龄期追施等量氮肥的裂区试验,研究了供氮水平和时期对“广陆矮4号”种谷胚乳养分的消耗和形态建成的关系,及其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J)从种谷萌发至第一片真叶全展,在不同处理中胚乳干重降低了43.2—45.4%(砂培对照为38.4%);出第二片真叶再次降低了21.2—2 6.0%(砂培为23.2%);而出第三片真叶又降低了24.1—26.9%(砂培26.4%)。(2)离乳期的出现因氮素基肥而异,在不同处理中分别出现在3.0—3.5叶期之间,衡量幼苗素质的“超(胚乳)重点”大致与“离乳期”同时出现。(3)氮素对胚乳消耗速度和幼苗形态建成都有密切关系。多氮条件下,秧苗的“离乳期”和“超(胚乳)重点”,均提前到来(在三叶期),说明得氮多而早的秧苗,种谷胚乳内的糖消耗得多而快,秧苗形态建成(出叶)就相应加速。(4)不论基施氮肥与否,秧苗干重、发根干重及发根力均以二叶期追施氮肥为最优。 |
| | 摘要[1320] PDF HTML | | | 毛竹种子育苗造林的研究 | | 陈绍球 1982(1) | | 六十年代初,广西梧州地区发现毛竹大面积相继开花结籽,引起了国内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普遍关注。目前,利用毛竹种子育苗造林,不仅在广西、四川已栽培成林,而且还推广引种到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地区。各地实践证明:毛竹种子育苗造林,与以往 |  |
| | 摘要[1261] PDF HTML | | | 农业科学中的S型曲线 | | 陈文钦,竺开华 1982(1) | |  |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而现代农业又是广泛应用科技新成就的场所。近年来,许多边缘学科的成果被应用于农业科学各个分支,促使现代农业科学向着综合性和多学科的方向发展。数学生态模型、生物控制论以及农业系统工程 |
| | 摘要[1492] PDF HTML | | | 蓖麻蚕自然过冬的理论与应用 | | 许松生 1982(1) | | 蓖麻蚕的原产地在印度阿萨姆山区,那里气温高(年平均气温超过18.5℃)、湿度大(相对湿度80—100%)、雨量多(年雨量大于1000毫米),它所生长的蓖麻系多年生,冬季不落叶,终年均具备蓖麻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自然驯化,形成了蓖 |  |
| | 摘要[1261] PDF HTML | | | 饲粮锌—钙水平对仔猪生长和皮肤不全角化的影响 | | 吴晋强 1982(1) | |  | 自从Tucker(1955)的试验指出提高饲粮含钙量可加剧仔猪因缺锌而诱发的皮肤不全角化症以来,国外学者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基本上明确了饲粮中适宜锌—钙水平在仔猪营养上的重要性;并断言在仔猪饲养上按现行钙营养标准而不补 |
| | 摘要[1299] PDF HTML | | | 新西兰考力代断乳羔羊经济性状遺传参数的初步估测 | | 徐民族,曹国禄,陈干 1982(1) | | 衡量畜禽品种生产性能遗传规律的某些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是现代畜禽育种工作的基本依据。估测这些参数是全国动物数量遗传理论及其应用科研协作组的统一命题。根据本省畜禽育种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我们初步估测了新西兰考力代断乳羔羊三个可以客观 |  |
| | 摘要[1265] PDF HTML | | | 激光诱发家蚕新的突变体—点状眼斑 | | 徐厚镕 1982(1) | |  | 1980年用黑缟(P~s)为标记、激光对家蚕诱变效应的研究业已报道。从获得的黑缟白斑蚕中,于1981年春季进一步分离出一种新型眼状斑纹——点状眼斑。详见表1。 |
| | 摘要[1162] PDF HTML | | | 玉米染色体的组型和带型分析 | | 李展 1982(1) | | 细胞染色体显带(Chromosome banding)是六十年代末期兴起的一项细胞学研究新技术。主要是通过酸、碱、盐、酶等溶液对染色体处理,再借助Giemsa等染色,使染色体的一定部位呈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以此为标记,可以更有效地鉴别染色体,更深入地研究 |  |
| | 摘要[1522] PDF HTML | | | 茶树薄膜覆盖冬季扦插试验 | | 杨维时 1982(1) | |  | 茶树是天然异花授粉植物,在有性繁殖情况下茶树良种的优良性状容易发生分离,茶树良种繁育一般都必须经过无性繁殖短穗扦插的过程。茶树短穗扦插在长江以北茶区(江北茶区)只能在夏秋两季进行,春季扦插难以成功,这是因为江北茶区夏秋季多干旱、冬 |
| | 摘要[1439] PDF HTML | | | 侵染烟草的黄瓜花叶病毒研究 | | 李皖湘 1982(1) | | 从我省主要烟区烟草花叶病标样中所分离的毒源,在鉴别寄主苋色藜上形成局部枯斑,在心叶烟上则为系统侵染。病毒致死温度65~70℃,体外保毒期2~3天,稀释终点为1:1000~2000。电镜观察病毒粒体为球形和血清学试验不与烟草花叶病毒和芜菁花叶病毒起反应。根据这些特性,初步认为属典型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本文用反向间接血凝反应、皂土凝聚反应、琼脂双扩散反应、试管沉淀反应和玻片凝聚反应对黄瓜花叶病毒进行了检测比较试验,其中以反向间接血凝法灵敏度最高,病株抽提液稀释至三万倍仍可检出,敏感度比琼脂双扩散试验高256倍,其诊断效率亦较好,均比其它测定法优越。 |  |
| | 摘要[1256] PDF 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