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管 单 位: 安徽省教育厅
主 办 单 位: 安徽农业大学
地 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政 编 码:230036
电 话:
0551-65786705;65786369
电 子 邮 箱:ahnydxxb@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52X
国内统一刊号:CN 34-1162/S
定价:15.00
中文核心科技期刊
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双月刊 1957年创刊
刘岱松,王义伟,蔡柯,张晓亮,张自豪,马俊锋,苗春雨,刘猛,徐传强,郑玉欣,胡佳丽,曹媛媛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1
Abstract:
为提高烟叶钾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结合烟草凝集素的筛选方法从烟草根际筛选高效解钾菌株,并分别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估菌株对促进烟草生长及钾素吸收的效果。共筛选获得6株烟草根际解钾菌株,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K26菌株具有较优良的促生长特性。盆栽试验表明LK26菌株可显著提高烟草叶片和根系重量,提高烟草根际土壤钾含量及烟叶钾含量。田间试验表明,与施加减钾肥20%、未接种菌液及施全肥、未接种菌液的烟草植株相比,接种LK26菌株的烟草植株其根际土壤钾含量分别提高27.71%和10.25%;其下叶、中叶和上叶钾含量分别提高17.80%和5.30%,40.59% 和24.48% 以及15.69% 和5.36%。该菌株是一株潜在的烟草用生物钾肥优良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潜力。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2
Abstract:
为研究白洋淀湿地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特征及主要限制性环境因素,以白洋淀水生植物群落和洲滩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功能生态位超体积量化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利用Sørensen指数计算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超体积重叠程度,并探究影响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超体积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发现,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超体积差异明显,表现为水生植物群落大于洲滩草本植物群落。2种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重叠程度为0.32。碱解氮、全磷是影响洲滩草本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超体积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影响水生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超体积的关键环境因子是碱解氮、速效磷和铵态氮。2种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超体积均表现为与生境氮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磷元素含量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白洋淀湿地不同生境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分化明显,洲滩草本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空间收敛程度更高,生境中有效氮元素含量和磷元素含量是植物群落功能生态位的主要驱动力。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8
Abstract:
为研究氮对薄壳山核桃香气成分累积的影响,以“波尼”为研究对象,开展4水平氮肥试验(0、0.4、0.8和1.2 kg·株-1),以获取氮肥最佳用量。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法测定关键香气成分,验证了分析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由于测试成本低,适合大量样品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低氮环境有助于“波尼”果仁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累积,高氮条件不利于香气成分的产生。不同施氮处理中6种关键香气成分含量均发生了变化,每株施氮量0.4 kg时,目标香气成分累积量处于最高水平。合理的低氮处理对薄壳山核桃香气成分的累积具有促进作用。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6
Abstract:
为了探究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识别樟科植物的能力,利用该仪器采集10种樟科植物叶片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建立便携式近红外光谱识别模型。以樟科樟属的普陀樟、银木,润楠属的滇润楠、刨花楠、红楠,楠属的闽楠、桢楠、白楠、紫楠、浙江楠1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其叶片光谱,经主成分分析、光谱预处理、光谱匹配等步骤,初步建立5种楠属植物便携式近红外光谱识别模型。依次将3种润楠属和2种樟属植物叶片光谱信息加入模型,对模型进行升级和扩充,最终建立3个模型,分别记为:模型1(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模型2(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刨花楠-滇润楠-红楠)和模型3(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刨花楠-滇润楠-红楠-普陀樟-银木),以此探究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识别10种樟科植物的能力。利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Savitzky-Golay平滑求导法和Normalize Range归一化范围预处理后所建模型均具备较好的性能,识别率分别达到99.65%、99.34%和99.71%。利用未知样品检验模型的识别效果,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对未知样品的识别率分别为98%、97.5%和99%。结果说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成功识别10种樟科植物,为樟科植物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20
Abstract:
叶色变异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受外界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共同调控。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叶用经济作物,叶色是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且易于观察和利用的表型性状。芽叶颜色变异茶树品种是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其新梢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茶多酚类、氨基酸类、咖啡碱和花青素等重要的生化成分含量与普通正常绿色茶树品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的生化成分对茶树的生长发育、抗逆性、适制性及茶叶品质等均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茶树芽叶颜色变异类型、生化成分差异、变异机制、种质资源鉴别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树芽叶颜色变异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曹艳茹,焦钰,杨福雪,孙瑞英,朱国兴,吴雅杰,王海龙,陈秀,陈志星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24
Abstract:
菊花拥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食品、药剂、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中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菊花功能的不断开发,其市场需求逐年增加,而其繁殖速度和成苗品质成了影响菊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扦插苗能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且繁殖系数较高,是菊花种苗供给的主要繁殖途径。由于扦插存在着生根时间长、生根数量少等问题,因此提高菊花插穗的生根质量、缩短生根时间对菊花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使用的促进菊花扦插生根的生根剂进行系统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菊花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
徐雅婷,景建元,李虹颖,程启鹏,张朝春,柴如山,罗来超,熊启中,叶新新,郜红建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25
Abstract:
为了探明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遴选适合黄瓜的最优新型磷肥品种,为土壤-黄瓜-新型磷肥匹配提供理论依据。选用不同新型磷肥进行田间栽培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以黄瓜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不施磷肥(CK)、普通磷酸二铵(DAP)、控失活化磷酸二铵(LC-DAP)和聚磷酸铵(APP)。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新型磷肥对黄瓜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基于室内培养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解析新型磷肥对磷有效性的化学增效机制。结果显示:与DAP处理相比,APP处理中黄瓜产量增加18.5%,黄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33.5%和16.7%,硝酸盐含量降低了3.7%。相比DAP处理,LC-DAP与APP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黄瓜植株磷素累积量(P < 0.05),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7%和10.9%,磷肥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3.6%和13.4%;磷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70.4%和172.9%;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8.3%和18.5%,除磷肥吸收利用率外,LC-DAP与APP处理差异不大,APP处理磷肥吸收利用率增幅最大。通过XRD、FT-IR、和XPS等技术得出APP处理残留物的H2PO4-形态磷酸盐含量占比最高,为36.54%,比DAP处理高出15.0%,这表明施用APP可减少难溶性磷酸盐产生。结果表明,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控失活化磷酸二铵和聚磷酸铵均可显著提高黄瓜产量及磷肥利用率,并可改善品质,其中以聚磷酸铵效果最佳。聚磷酸铵可更有效地减少磷肥固定,提高土壤可溶性正磷酸盐含量,从而保障磷肥持续供应。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3
Abstract:
为进一步优化‘红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cv. Hongyang)组织培养育苗技术体系,采用‘红阳’猕猴桃无菌组培苗的茎尖和叶片为材料,以ZT 1.5 mg·L-1为外源激素,筛选适宜的基本培养基,并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及组合对‘红阳’猕猴桃间接、直接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红阳’猕猴桃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OM。在OM + 2.0 mg·L-1 6-BA + 0.5 mg·L-1 NAA + 0.01 mg·L-1 2, 4-D培养基中,叶片愈伤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发生系数为3.68;而带叶茎尖在OM + 1.5 mg·L-1 6-BA + 0.5 mg·L-1 NAA + 1.0 mg·L-1 KT培养基中培养60 d后,通过直接器官产生基茎丛生芽,其增殖系数可达7.65。试管苗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OM + 0.5 mg·L-1 NAA,60 d后平均不定根数为4.87,驯化移栽后成活率为90%以上。选择出了适宜‘红阳’猕猴桃生长的基本培养基,解决了组培苗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和畸形的问题,且大幅提高了增殖系数。优化了‘红阳’猕猴桃的人工快繁体系,可为猕猴桃其他品种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23
Abstract:
卵母细胞成熟过程受组蛋白H3K4me3(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4 on histone 3)和H3K27me3(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27 on histone 3)及其相关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酶的调控,因此考虑对鸡的卵泡发育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选取“苏禽3号”配套系第一母本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法探究组蛋白H3K4me3和H3K27me3在鸡卵泡不同发育阶段颗粒层中蛋白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苏禽3号卵泡颗粒层中,组蛋白H3K4me3在卵泡发育不同阶段表达模式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波浪形趋势,波浪变化较为平缓,在F5、F2和F1 3个表达高点的表达量与SWF(small white follicle)、LWF(large white follicle)、SYF(small yellow follicle)和F3 4个表达低点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组蛋白H3K27me3在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模式亦呈波浪形表达趋势,波浪变化起伏较明显,在SWF、SYF和F33个表达高点的表达量与F5、F4、F1和F2 4个表达低点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组蛋白H3K4me3与H3K27me3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呈较强的负线性相关(R=-0.808,P=0.000)。结果提示:组蛋白H3K4me3和H3K27me3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层中的表达具有组织差异性,呈负相关的动态修饰性,可能共同协调卵泡生长过程中各基因的表达与功能,研究结果为鸡繁殖性状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7
Abstract:
为了检测miR-222-3p在填饲鹅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和验证,探讨miR-222-3p在鹅肥肝形成中的功能。运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检测miR-222-3p 在填饲鹅肝脏、胸肌和腹脂中的表达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鹅miR-222-3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预测靶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并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验证其靶向关系。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miR-222-3p 在填饲鹅肝脏和腹脂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MARF1和B4GALNT3基因在3’UTR区域存在miR-222-3p的潜在结合位点,且这两个基因在鹅肥肝中均显著下调,而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显示只有MARF1基因与鹅 miR-222-3p存在靶向关系。结果表明,miR-222-3p在鹅肥肝中表达量显著上调,且可能通过其靶基因MARF1对鹅肥肝的形成发挥调控作用。
叶亚萍,吴鹰,钱加珺,赵浩东,吉挺,蔺哲广,徐细建,陈大福,郭睿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4
Abstract:
为明确KRAB-A的分子特性并进行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与其他物种KRAB-A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以期丰富KRAB-A的基本信息,使用NCBI数据库中的ORF工具预测KRAB-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利用ExPASy网站上的相关软件预测和分析KRAB-A蛋白的亲水性、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通过Mega11.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KRAB-A蛋白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KRAB-A基因可编码1 018个氨基酸;KRAB-A蛋白的分子式为C5314H8526N1522O1556S43,分子量约为120.00 kDa,等电点为9.33,脂溶系数为79.20,亲水性为-0.75;KRAB-A含有41个丝氨酸、21个酪氨酸和16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1个H2C2模体,但不含有信号肽;KRAB-A含44.40%的α-螺旋,5.40%的β-转角,16.50%的延伸及33.69%的无规卷曲;蜜蜂微孢子虫的1个KRAB-A蛋白(NAPIS_ORF00138)与明球囊霉的2个KRAB-A蛋白(RCL2_000589200和RCL2_003114000)中存在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KRAB-A蛋白中相同的H2C2模体;东方蜜蜂微孢子虫KRAB-A(AAJ76_2380003054)与其姐妹种蜜蜂微孢子虫KRAB-A(NAPIS_ORF01514)聚为一支。研究结果明确了东方蜜蜂微孢子虫KRAB-A基因的分子特性,揭示KRAB-A可能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和胞内蛋白,东方蜜蜂微孢子虫KRAB-A(AAJ76_2380003054)与蜜蜂微孢子虫KRAB-A(NAPIS_ORF01514)间具有很高的保守性,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王思懿,张艺琼,高旭泽,荆欣,冯佩林,刘小玉,朱乐冉,陈大福,郭睿,徐国钧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1
Abstract:
为解析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的20s 蛋白酶体亚基(20s proteinsome submit, 20s PS)基因20s PS的分子特性,鉴定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的20s PS蛋白的保守基序和结构域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通过常规PCR扩增20s PS的CDS区并进行TA克隆。通过Expasy网站上的相关软件预测和分析20s PS的理化性质、跨膜螺旋域、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采用MEME软件预测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20s PS的保守基序。利用TBtools软件预测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20s PS的结构域。使用Mega 11.0软件构建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物种的20s PS的系统进化树。成功克隆到东方蜜蜂微孢子虫20s PS的CDS区,20s PS在孢子中真实表达。20s PS基因含有618个核苷酸,可编码205个氨基酸;20s PS蛋白的分子式为C1022H1582N260O316S12,分子量约为22.95 kDa,脂溶系数为78.93,等电点为5.00,平均亲水系数为-0.157;不含跨膜螺旋域和典型信号肽;包含14个丝氨酸酸化位点,5个络氨酸酸化位点及6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包含73个α-螺旋,46个延长链,21个β-转角和65个无规-则卷曲;可同时定位于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与模板5mp9.1.J之间的同源性为37.75%。东方蜜蜂微孢子虫、蚱蜢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romaleae和肠脑炎微胞子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等7个物种的20s PS中均含有5个相同的保守基序(motif1, motif2, motif3, motif4和motif5)。东方蜜蜂微孢子虫、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apis、杀线虫sp Nematocida sp、泛孢虫Pancytospora philotis和毕氏肠微孢子虫Pancytospora philotis的20s PS中均包含Ntn_hydrolase superfamily结构域。东方蜜蜂微孢子虫20s PS(XP_024330780.1)与蜜蜂微孢子虫20s PS(EQB61106.1)聚为一支,进化距离最近。研究结果丰富了东方蜜蜂微孢子虫20s PS的信息,并揭示20s PS可能是亲水性蛋白、胞内蛋白和非跨膜蛋白,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与蜜蜂微孢子虫的20s PS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20s PS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和其他微孢子虫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为深入开展相关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21
Abstract:
旨在探究7种抗球虫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荣昌株的治疗效果。采用笼饲法,将180只罗曼粉雏公鸡饲喂至13日龄随机分为9个试验组,即沙咪珠利组(EZL)、地克珠利组(DIC)、磺胺氯吡嗪钠组(SUS)、尼卡巴嗪组(NIC)、氯羟吡啶组(CLP)、氨丙啉组(AML)、癸氧喹酯溶液组(DQ)、感染对照组(PC)和空白对照组(NC),每组20只鸡,除NC组外,其余各组鸡在14日龄经口接种5×104个柔嫩艾美耳球虫荣昌株孢子化卵囊,各用药组于接种前一天混饲或饮水给药直至试验结束。试验期间观察各组鸡只的临床表现,通过其增重情况、存活率、病变值、卵囊值等计算药物组的抗球虫指数(ACI)。结果显示,EZL和DQ组鸡几乎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且在盲肠病变计分和卵囊产量明显低于其他各试验组,其ACI分别为184.00和189.50;SUS和NIC组鸡相对增重率较高,其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36.00和124.06;DIC、CLP和AML组鸡的各项指标均较差,其ACI分别为123.50、106.50和88.38。EZL和DQ对柔嫩艾美耳球虫荣昌株敏感,DIC、SUS和NIC效果较差,CLP和AML无效。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3
Abstract:
为充分发挥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探究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质量。以安徽省宿州市建成区为例,将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相结合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估,估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价值。结果显示: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值为0.665,说明宿州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建设整体水平处于Ⅱ级,从综合评价值来看,规划定量>社会效益>景观格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说明建成区规划定量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区绿化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研究结果可补充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体系,为研究同类型城市绿地系统提升提供借鉴。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8
Abstract:
杀螟硫磷属于有机磷杀虫剂,其对水生生物、哺乳动物和其他非靶标生物的神经毒性和遗传毒性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其在水中的降解非常必要。以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一株有机磷农药高效降解菌株G1(鉴定为寡养单胞菌)为材料,探究了菌株G1对杀螟硫磷在水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 菌株G1在1 h内对于20 mg·L-1杀螟硫磷的降解率达到90%,降解半衰期仅为17.2 min,具有高效降解效能。菌株G1对杀螟硫磷的降解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8;降解效率与初始接菌量呈正相关,与初始底物浓度呈负相关;在5 mmol·L-1不同金属离子作用下,K+、Na+表现促进菌株G1对杀螟硫磷的降解,而Co2+、Mg2+、Ca2+、Cr3+、Fe3+等离子具有抑制降解效应;菌株G1可以将杀螟硫磷分解为3-甲基-4-硝基苯酚和O,O二甲基硫代磷酸酯。研究结果为杀螟硫磷农药的环境微生物降解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4
Abstract:
生物质炭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土壤改良剂,目前针对铁改性油菜秸秆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养分淋失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向茶园土壤中添加改性、未改性油菜秸秆生物质炭(炭土质量比分别为1 %、3 %和5 %)后开展土柱淋溶及土壤培养实验,研究铁改性或未改性油菜秸秆生物质炭作用于土壤养分淋失及酶活性(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规律,旨在分析和比较铁改性及未改性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可增加茶园土壤的保水能力, 土壤水分累积淋溶量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减少, 添加5 %的改性生物质炭(g3)及未改性生物质炭(w3)分别较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CK)减小7.70 %和16.98 %。g3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固持作用最为显著,淋失量较CK处理分别减少31.82 %和60.56 %。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存在一定促进作用,但添加改性或未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w3中土壤脲酶、蔗糖酶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85 %~25.10 %和19.00 %~48.98 %,添加3 %未改性生物质炭(w2)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出其他处理2.14~29.33 μmol·h-1·g-1;g3处理对酸性磷酸酶促进作用最强。总的来说,未改性生物炭在增强茶园土壤持水能力及促进土壤酶活性方面要优于铁改性生物炭,而改性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磷养分的固持作用更为显著。因此,为改善茶园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应适量选取铁改性生物质炭。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5
Abstract:
土壤细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北亚热带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在区域地带性植被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马尾松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是维护马尾松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以北亚热带大别山区4种马尾松林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ure forest,PF)、马尾松—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Quercus acutissima mixed forest ,PQM)、马尾松—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 and Liquidambar formosana mixed forest ,PLM)和马尾松—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混交林(Pinus massoniana-Platycarya strobilacea ,PP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阴坡和阳坡)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不同环境梯度下马尾松林的生产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共检测到36门107纲246目393科688属,其中土壤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2)3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阴坡均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且不同坡向变化为:阴坡>阳坡,而4种林型在阳坡差异不显著。(3)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与细菌α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阳坡环境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差异较小,相较于马尾松纯林,3种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更易受不同坡向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坡向和林型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改变是导致北亚热带大别山区马尾松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改变和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9
Abstract:
控释掺混肥作为一种高效的新型肥料被广泛用于大田生产。为阐明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对单季稻产量、磷素利用效率和田面水磷流失风险的影响,以水环境敏感的沿江地区单季稻-休闲的种植模式为对象,研究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总磷量108 kg·hm-2)、控释掺混肥减磷30%(CMF1)、控释掺混肥减磷40%(CMF2)和控释掺混肥减磷50%(CMF3)对沿江单季稻产量、磷素吸收利用和田面水磷形态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MF1、CMF2和CMF3处理均不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减产,并能减少单季稻田生态系统磷素盈余量,其中以CMF3处理效果最佳。与NPK处理相比,CMF1、CMF2和CMF3显著减少田面水中总磷、可溶性总磷和颗粒态磷的浓度,田面水总磷降低的比例分别为38.6%、47.9%和50.4%,可溶性总磷降低的比例为42.6%、45.9%和50.8%,颗粒态磷降低的比例为32.4%、58.6%和43.8%,且CMF1和CMF3处理减少了可溶性总磷和磷酸盐的占比,增加了颗粒态磷和可溶性有机磷的占比,改变了田面水磷素分布形态。整体而言,一次性施用控释掺混肥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情况下,节本增收,减少稻田磷盈余量,从而降低田面水磷素浓度,对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防控具有显著效果,其中以CMF2综合经济效益最好,适宜在沿江单季稻区推广应用。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6
Abstract:
通过对镉污染稻田的原位修复治理试验,对比研究了改性电厂灰(BFA)、生石灰(CaO)、石灰石(CaCO3)、稻壳生物炭(BC)、硫酸亚铁(FeSO4)和零价铁粉(Fe)对镉污染稻田土壤钝化修复效果及Cd在土壤—水稻体系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钝化材料处理对土壤总Cd及有效态Cd降低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519~6.25 mg·kg-1(-5.31%~14.5%)、0.290~0.330 mg·kg-1(-3.13%~12.5%),但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200~600 kg·acre-1施加量下CaO和CaCO3处理可以使土壤pH值分别提高0.38~0.80、0.25~0.48个单位,施加改性电厂灰能够使土壤pH提升0.21~0.28个单位,生物质炭和铁粉处理对土壤pH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6种材料可使水稻产量增幅-6.20%~32.2%,籽粒Cd含量降低3.35%~61.0%,其中400 kg·acre-1 CaO、600 kg·acre-1 FeSO4、600 kg·acre-1 BFA处理对水稻籽粒中Cd含量降幅最大,分别达到61.0%、55.4%、44.2%;在土壤-水稻体系中,水稻不同部位对Cd的富集表现为根>茎叶>籽粒,其中400 kg·acre-1 CaO、600 kg·acre-1 FeSO4、600 kg·acre-1BFA处理均可降低水稻各部位对Cd的富集系数。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22
Abstract:
为了探讨氮磷添加对刨花楠 (Machilus pauhoi)人工林氮磷矿化速率的影响和氮-磷矿化耦合关系,为选择合理施肥方式提供参考。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试验林场内已进行了6 年野外氮磷添加试验的刨花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培养方法,测定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后刨花楠人工林林地土壤氮磷矿化特征,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氮矿化、磷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但对土壤氮、磷矿化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与氮添加相比,氮磷共同添加则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氮、磷矿化速率,其中氮矿化、磷矿化速率分别提高24.25%、85.95%,但磷添加处理对氮矿化和磷矿化影响均不显著(P>0.05)。混合线性模型结果表明,磷矿化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pH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氮矿化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有机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且氮磷矿化速率间呈二次曲线耦合关系。氮磷共同添加显著提高土壤氮磷矿化速率,在刨花楠人工林中土壤pH值、可溶性有机氮、容重是驱动土壤氮磷矿化的主要因子。在今后对刨花楠人工林的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氮磷共同添加对土壤养分和氮磷转化速率的影响,以更好地进行可持续经营。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9
Abstract:
为削减沼液处理工艺中生物生态单元的负荷,采用磁混凝工艺预处理沼液。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磁种与混凝剂的投加配比,分析混凝出水中的残余铝含量和铝形态以及有机物官能团的分布,研究磁混凝强化沼液预处理的效能与磁混凝机理。结果表明,磁混凝加快絮体沉降,提高出水安全性,增加沼液中污染物去除;磁混凝预处理最佳配比为Fe3O4(1.0 g·L-1)+Al2(SO4)3(2.05 g·L-1)+PAM(10.34 mg·L-1),此时磷、COD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9.09%、30.39%和14.76%。同时磁混凝通过促进Alb的生成和增强芳香碳物质去除的方式强化沼液中有机物去除;另外磁种Fe3O4的吸附增加氨氮去除。结果可为沼液预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2
Abstract:
为分析上海崇明区温州蜜柑园土壤有效养分、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以及营养状况,提供科学施肥的理论依据。对研究区30个温州蜜柑园进行土壤和叶片调研取样,测定土壤和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与推荐指标进行对比,确认了土壤和叶片营养状况丰缺状况。结果表明:崇明区温州蜜柑园土壤整体偏碱,pH平均值为7.78;土壤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有效锰处于缺乏或低量水平的温州蜜柑园分别占83.3%、97.3%、90.0%,其余土壤营养元素整体处于适宜或高量水平;温州蜜柑园叶片钾、钙和锌含量缺乏的占比分别为80.0%、60.0%和100.0%;叶片氮含量处于过量水平的温州蜜柑园占比80.0%,其余元素含量整体处于适宜水平;对比土壤养分与叶片养分发现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含量情况与叶片中对应元素显著正相关,其余的营养元素无明显的相关性。针对上海崇明区温州蜜柑园土壤整体缺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有效锰的情况,土壤管理需要考虑增加氮肥、磷肥投入以及锰肥补施,土壤过量但叶片缺乏的元素例如钙、锌考虑叶面喷施的施肥方式进行补充。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15
Abstract:
烘焙对于铁观音乌龙茶的生产极为重要,因为它强烈影响其化学成分和感官品质。为了研究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铁观音品质的影响,设置不同烘焙条件对铁观音进行焙火处理,并对其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同时采用电子鼻和GC-MS对铁观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的增加,3个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滋味物质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4.95%、6.31%和7.66%;儿茶素含量分别降低3.66%、4.33%和5.08%;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19%、1.87%和2.22%。酚氨比由平稳波段而后呈上升趋势,酚氨比分别升高0.34、1.55和2.17,且300 min后的茶叶滋味物质急剧下降,酚氨比急剧上升,气味响应降低,结合感官评价的结果,300 min后烘焙品质下降。电子鼻结果表明,不同烘焙条件和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利用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费舍尔判别分析以及多种智能算法能够较好地快速辨别不同烘焙条件以及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气味特征表明,不同烘焙程度的茶叶挥发性物质和香气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出现了烤、焦和辛辣的气味。此外,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的电子鼻与挥发性物质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传感器与香气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为寻找最佳烘焙工艺以及铁观音的品质和香气特征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824.007
Abstract: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聚乳酸膜(PLA)作为加热卷烟降温段材料的降温性能影响,采用吹塑、拉伸与流延等成型工艺制备了3种PLA膜并加工成相应的基棒,并考察了3种膜的热物性参数(热扩散系数与导热系数等)及降温段基棒对模拟热气流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拉伸膜在3种PLA基棒中的降温效果最优,3种基棒降温性能的优劣主要与其在成型过程中的热历史与受力史导致的分子链取向与结晶度差异有关。因此,通过调整PLA膜成型工艺可以调控其降温性能,能够为加热卷烟降温材料的设计与加工提供有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