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种源的抗性相关基因分析

      2023, 50(3):37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6

      摘要 (83) HTML (0) PDF 1.05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从转录组水平探讨抗病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的响应机制。以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为试验材料,普通马尾松SX1种源为对照,利用RNA-seq技术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松材线虫诱导前后的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试验共获得65 889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906.85 bp,其中40 478条(61.43%)unigenes基于Nr、GO、COG、KEGG等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了功能注释。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在接种松材线虫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3 247条,包括2 308条基因表达显著上调,939条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其中有1 961条(60.39%)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中,有504条(15.52%)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233 条pathway。普通马尾松SX1种源在松材线虫诱导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两个马尾松种源富集的GO条目和pathway差异也较大。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体内编码醛脱氢酶的5条基因和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原蛋白以及细胞色素b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醛脱氢酶基因不仅富集于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途径中,还参与β-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参与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的6条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参与单萜生物合成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2b及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的长叶烯合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而参与二萜类生物合成的1(10),5-格玛吖啶-4-醇合酶、萜烯合酶、α-松油醇合酶、异丙二烯合酶以及2-甲基-3-丁烯-2-醇合酶等表达均显著下调。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对松材线虫的胁迫响应是多基因和多信号途径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防御反应,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响应模式。与抗性相关的醛脱氢酶、几丁质酶等编码基因为后期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防腐树脂增强改性木材力学及耐久性能研究

      2023, 50(3):38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7

      摘要 (23) HTML (0) PDF 1.17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综合提升发挥防腐木材与树脂改性木材的优势,在赋予防腐木材良好尺寸稳定性和力学强度的同时提高树脂改性材的耐腐性能。采用低分子酚醛树脂(PF)分别与木材防腐剂硼化合物、三唑类化合物、硼类与有机唑类复合物相互复配,制备防腐树脂复合制剂,对马尾松木材进行防腐树脂增强改性处理,研究处理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及抗生物耐久性能。结果表明:防腐树脂增强改性材的尺寸稳定性随着树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提高,当树脂质量分数20%时,处理材的体积抗湿胀率(V- ASE)均比素材提高30%以上。防腐树脂增强改性材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表面硬度较未处理材分别平均提高了33.8%、27.1%、29.0%和 60.6%;未处理马尾松木材的耐腐性差,室内耐腐性属于Ⅳ级,PF改性材属于Ⅲ级,而防腐树脂增强改性材均可达到强耐腐等级(Ⅰ级),抗白蚁性达到9.0级以上;经4年埋地测试,PF树脂复合三唑类防腐剂(PF-PT)处理试材的完好指数为10。综合以上结果,防腐树脂增强改性马尾松木材能有效提高其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耐腐及抗白蚁性能,其中PF-PT防腐增强改性材达到了室外用材耐久性的要求,具备良好尺寸稳定及防腐防虫功能,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LED光质对猴樟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3, 50(3):39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1

      摘要 (25) HTML (0) PDF 644.41 K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光质对猴樟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对猴樟幼苗开展了LED光源控制试验。设置红光、蓝光、红蓝(7:3)复合光和白光(对照)4个处理,测定了猴樟的生物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种光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5个月后,与白光相比,红光除增大了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之外,其在猴樟苗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都显著减小,即红光抑制了猴樟苗的生长和表观光合作用。蓝光下猴樟苗生长性状与白光类似,但PnFv/Fm 减小,Y(NO)增大,说明蓝光显著抑制光合。红蓝光下除了地径减小、叶生物量增大之外,其余指标与白光没有明显差异。4种光质对猴樟苗的综合效应优劣顺序为白光>红蓝光>蓝光>红光。白光下综合表现最优,红光下最差。猴樟设施化育苗中应首选白光和红蓝光等复合光源。

    • 多花黄精根茎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2023, 50(3):40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2

      摘要 (29) HTML (0) PDF 848.14 K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花黄精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材,其药用部位(根茎)含有多种内生真菌,是新化合物、新药源和生防制剂的潜在资源。为研究黄山市祁门县多花黄精根茎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种质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多花黄精根茎内生真菌,通过经典形态分类学并结合rDNA ITS序列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真菌,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多花黄精根茎中共分离出182株内生真菌,经鉴定为2门、5纲、13目、28科、33属和49种,另外有4株未确定其分类地位。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门,分离频率为83.52%;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优势纲,分离频率为59.34%;肉座菌目(Hypocreales)为优势目,分离频率为46.70%;优势科是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分离频率为33.52%;Metapochonia是优势属,分离频率为33.52%。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黄山市祁门县多花黄精根茎的内生真菌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且春季的多花黄精根茎内生真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夏季。

    • 汉麻Alfin-like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3, 50(3):41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1

      摘要 (10) HTML (0) PDF 1.29 M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汉麻Alfin-like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Alfin-like转录因子调控汉麻生长发育及抗性奠定基础。通过利用拟南芥Alfin-like转录因子蛋白序列作为模板,利用TBtools、MEGA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汉麻全基因组数据。在汉麻基因中共鉴定出5个CsALs基因,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顺式元件、共线性分析、进化分析及聚类分析等基础分析。结果表明:鉴定的5个汉麻AL转录因子均含有DUF3594结构域(PAL结构域)和PHD手指状结构域;经理化性质分析得出,CsALs蛋白质长度在239~256 aa之间,等电点在4.97~5.31之间,亲水性为-0.809~-0.623,属于酸性亲水蛋白;CsALs基因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亚细胞定位发现AL转录因子均定位在细胞核;上游2 000 bp启动子元件分析与光响应、胁迫响应和激素相关;根据与拟南芥、大豆、水稻、玉米、烟草等系统发育分析共分为B、E、F 3个亚族;热图聚类分析表明CsALs基因在汉麻中具有较高表达。

    •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唑啉草酯的抗药性机制研究

      2023, 50(3):41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23

      摘要 (21) HTML (0) PDF 814.29 K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唑啉草酯的抗药性情况及潜在的抗药性机制,应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安徽省、江苏省多个日本看麦娘发生严重地区共19个日本看麦娘种群对唑啉草酯的抗药性水平,并选取6个高抗种群进行ACCase基因测序和GSTs活性测定,比较抗药性、敏感种群间的基因序列和GSTs活性差异,同时测定了AH-29对其他8种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9个日本看麦娘种群对唑啉草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占被测总数的47.37%,抗性指数在12.70 ~ 38.77之间;种群AH-28、AH-29和JS-15的ACCase基因CT区域第1781位异亮氨酸(ATA)突变为亮氨酸(TTA),种群AH-36和JS-16第2027位色氨酸(TGG)突变为半胱氨酸(TGT),种群AH-34未发现突变;6个高抗种群体内GSTs活性经唑啉草酯处理后均明显高于同处理敏感种群AH-7;种群AH-29均对ACCase抑制剂炔草酯、烯草酮以及ALS抑制剂的甲基二磺隆和氟唑磺隆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45.32、29.54、37.53和23.04;对三甲苯草酮产生了中水平抗性,对双草醚和啶磺草胺表现低抗,但对PSII抑制剂异丙隆较为敏感。研究表明,ACCase基因突变与GSTs活性增强是导致日本看麦娘种群对唑啉草酯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小立碗藓PpCAD4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及功能研究

      2023, 50(3):4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24

      摘要 (21) HTML (0) PDF 929.45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木质素是植物抵御外界环境的重要成分,肉桂醇脱氢酶(cinnamic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和限速酶之一。前期数据表明,在灰霉菌侵染下,PpCAD4基因上调表达,但PpCAD4功能尚未明确。本次研究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PpCAD4.1-PTN182-PpCAD4.2敲除载体,从而破坏PpCAD4的alcohol dehydrogenase GroES-like domain(ADH_N)和zinc-binding dehydrogenase(ADH_zinc_N)结构域。利用PGE 6000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筛选并鉴定得到敲除PpCAD4突变体植株。qRT-PCR表明,敲除型植株中PpCAD4的表达量相对野生型减少了84%。通过对配子体的形态观察发现,PpCAD4突变株通过增加配子体中拟叶的数量,使得植株生物量增加,这表明CAD4在早期陆生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用灰霉菌侵染小立碗藓发现,0.5 d后野生型配子体菌丝入侵率为15%, cad4-ko菌丝入侵率为40%。侵染1 d后,Ppcad4-ko配子体菌丝侵入率是野生型的2倍。表明PpCAD4能够增加小立碗藓对真菌病原菌的抗性。

    • 夜间补照绿光对设施番茄光合特性及品质产量的影响

      2023, 50(3):42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2

      摘要 (15) HTML (0) PDF 775.81 K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绿光补光模式对番茄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并为建立设施生产中的夜间绿光补光措施提供有利理论参考,以‘京采8号’鲜食中果型番茄品种为试材,设置两种试验因素:E1为补光时期(T:全生育期补光;A:成株期补光;S:苗期补光);E2为补光强度(L1:81 μmol·m-2·s-1;L2:54 μmol·m-2·s-1;L3:27 μmol·m-2·s-1),共10个处理,包括CK(不设置补光)、TL1、TL2、TL3、AL1、AL2、AL3、SL1、SL2和SL3。结果表明:较CK,TL1、TL2和AL1处理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茎、叶干重显著增加;TL1、AL1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增加;SL3处理胞间CO2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L1—AL3处理叶绿素b、类胡萝素、叶绿素a+b、叶绿素a/b含量、植物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和植物转酮醇酶含量显著增加;TL1、TL2、AL1和AL2处理叶氮含量显著增加。果实品质方面,相较于CK,TL1—AL3处理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显著上升,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TL3和AL2处理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增幅达24.3%和23.9%。对所有测定指标进行VIKOR—AISM综合评价,发现AL1处理表现最好,其次为TL1处理。因此,建议用81 μmol·m-2·s-1夜间绿光在成株期对番茄进行补光,促进光合作用,改善果实品质。

    • 番茄种质芽期耐低温性评价及耐低温指标筛选

      2023, 50(3):43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8

      摘要 (17) HTML (0) PDF 690.26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种子芽期耐低温的番茄种质资源及耐低温性评价的关键指标,以25份番茄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测定15和25 ℃下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萌发指数、抗寒指数、发芽受损率、胚根长度、活力指数、鲜重和干重共10个指标,比较上述指标的性状相对值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番茄种质资源芽期耐低温性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综合评价值(D),采用组间联接法和欧氏距离对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番茄种质资源芽期耐低温性最优回归方程,并筛选耐低温性评价的关键指标。结果表明:材料1(20cl0347-0)的D最大,为0.984,其芽期耐低温性最强;材料23(20cl2147-0)的D最小,为0.075,其耐低温性最弱。25份番茄种质资源材料分为5类,其中高度耐低温型种质为20cl0347-0,耐低温型种质5份、中度耐低温型10份、敏感型6份和高度敏感型3份。番茄种质资源芽期耐低温性最优回归方程为D = 0.411 + 0.027X2 + 0.128X3 + 0.053X6 + 0.038X8 + 0.035X9,筛选出耐低温性评价的关键指标依次为: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胚根长度、相对鲜重及相对干重,可用于番茄种质资源芽期耐低温性高效评价。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安徽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变异分析

      2023, 50(3):44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4

      摘要 (10) HTML (0) PDF 688.43 K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滚环扩增(RCA)技术从安徽淮北番茄温室表现曲叶症状的番茄上获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的2个分离物全基因组。 2个TYLCV DNA-A核苷酸序列全长均为2 781 nts,共编码6个ORF。序列比对结果表明,2个TYLCV安徽分离物DNA-A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7%,与已报道的国内外其他24个TYLCV各分离物同源性高达97.8% ~ 99.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TYLCV安徽分离物与来自吉林、沈阳、天津、邯郸和山东的5个TYLCV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

    • 冷季补饲对泌乳期藏羊母羊乳汁成分与代谢产物的影响

      2023, 50(3):45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21

      摘要 (13) HTML (0) PDF 1.59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使用乳品快速分析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放牧与补饲条件下藏羊母羊乳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差异分析,选取胎次一致、体重相近(43.85 kg±7.06 kg)且发育良好的3岁龄藏羊母羊440只,随机分成两组,即自然放牧(control group,CG),放牧+补饲0.25 kg·d-1精料补充料(test group,TG)。试验期为60 d(配种后150~210 d)。试验结束时,从两组中各收集5只母羊的乳汁分析营养成分,同时检测其代谢产物。结果显示:(1)与CG组相比,TG组藏羊母羊的产奶量、脂肪、蛋白质、灰分及非脂固形物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产奶量与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2)两组共获得已注释显著性差异代谢物39种,其中24种上调,15种下调;结合KEGG通路分析,发现脂肪细胞脂解调节(regulation of lipolysis in adipocyte),含血清素神经突触(serotonergic synapse),醛固酮合成与分泌(aldosterone synthesis and secretion),FcεRI信号通路(Fc epsilon RI signaling pathway),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phenylalanine, tyrosine and tryptophan biosynthesis)是最为显著性关键代谢通路,并筛选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和D-果糖-1-磷酸(D-fructose-1-phosphate)作为差异显著相关代谢物。综上,通过冷季补饲提高了泌乳期藏羊母羊乳汁品质,并能改善其代谢产物,这为今后绵羊母乳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 鲤疱疹病毒2型 ORF144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2023, 50(3):45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20

      摘要 (16) HTML (0) PDF 871.11 K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是近年来对鲫(Carassius carassius)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通过PCR扩增得到ORF144基因全长,将其与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ET-ORF144,转化到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大小约 46 kDa的重组蛋白,该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将重组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显示抗体效价大于1∶51 200。经Western Blot验证该抗体可特异性识别感染CyHV-2的细胞中的蛋白质和纯化的融合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呈点状分布。结果表明构建的ORF144多克隆抗体可为病毒的基因功能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巢湖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23, 50(3):46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5

      摘要 (18) HTML (0) PDF 1.10 M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巢湖中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巢湖的主要河口区以及敞水区共设置了20个采样点,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巢湖河口区的8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出枝角类10属21种,桡足类11属16种;敞水区12个点中鉴定出枝角类9属18种,桡足类12属13种;共22属39种。(2)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530.8 ind·L-1和506.3 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7 ind·L-1和21.5 ind·L-1;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巢湖秋季河口区的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3)巢湖浮游甲壳动物按照体型大小和食性可划分5个功能群,其中,河口区有SCF、LCF共2个优势功能群,敞水区有SCF、LCF、MCF共3个优势功能群,SCF在功能群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4)水温是影响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主要的环境理化因子;巢湖敞水区中浮游甲壳动物LCF功能群能显著影响SCF、MCC、LCC等功能群。巢湖河口区污染程度高于敞水区,巢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和藻类水华控制应侧重于河口区的外源污染治理;敞水区可以通过调整浮游甲壳动物功能群结构重建水生生态系统。

    • 区域传统村落网络化保护发展格局、机制及引导策略 ——以安徽省绩溪县为例

      2023, 50(3):47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5

      摘要 (21) HTML (0) PDF 1.94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已上升到国家政策高度,促进区域传统村落协同发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由个体化、散点化向区域化、网络化转变,对于避免传统村落发展动力不足与同质化旅游开发等现实问题、实现区域传统村落资源整合意义重大。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及最小阻力模型,对绩溪县传统村落网络化发展格局、驱动机制及引导策略进行探索。研究表明:(1)绩溪县传统村落整体联系薄弱,集群效应明显,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且村落个体网络中心度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两极化特征显著;(2)传统村落网络化发展受村落资源环境、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及政策规划等多维要素共同作用;(3)为实现绩溪县传统村落网络化协同发展,提出培育县域传统村落重要节点、构建传统村落网络化保护廊道、完善区域传统村落协同发展设施支撑体系及健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管理机制的发展引导策略。构建区域传统村落网络化保护发展格局可为实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思路借鉴及实践指导。

    • 蒙脱石负载溶磷菌联合磷肥对茶园土壤磷的调控

      2023, 50(3):48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22

      摘要 (17) HTML (0) PDF 1.71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南方土壤磷素低、单施磷肥效果差,采用以溶磷菌为基础的调控手段能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以庐山云雾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溶磷菌(PSB)、磷肥(过磷酸钙P1、钙镁磷肥P2)、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调控效果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茶树为喜酸植物,钙镁磷肥(P2)及其组配剂碱性强,不适于茶园土壤调控。溶磷菌(PSB)、磷肥(P1)、负载材料(Mt@PSB)及其组配剂(PSB+P1、Mt@PSB+P1)调控后,茶园土壤pH均处于适宜茶树生长的范围(4.5~6.5),处理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培养45 d后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21%、30%、18%、41%和63%,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4%、104%、10%、47%和107%。极差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个因子对土壤磷的改善效果依次为Mt@PSB、PSB和P1,且Mt@PSB+P1的效果最佳。磷形态分析结果表明,PSB、Mt@PSB、P1主要通过将有机磷矿化为无机磷提高其有效性。PSB+P1和Mt@PSB+P1组配下,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Ca-P和Fe-P含量的增加。

    • 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

      2023, 50(3):49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3

      摘要 (19) HTML (0) PDF 753.41 K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深层土壤碳库的影响,选取退耕还林第一县陕北吴起县金佛坪流域5种植被恢复类型(山杏林(Armeniaca sibrica),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小叶杨林(Populus simonii))和以自然恢复为主的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0~1 0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和差异。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土壤有机碳在0~60 cm出现快速下降,60~1 000 cm出现不明显的波动变化,其中40~260 cm土层,小叶杨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最高。不同植被恢复都具有固碳效益,且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小叶杨(18年)(301.51 t·hm-2)>刺槐(19 年)(249.86 t·hm-2)>沙棘(18年)(242.14 t·hm-2)>山杏(8年)(226.08 t·hm-2)>油松(5年)(182.91 t·hm-2)>荒草地(160.45 t·hm-2),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树龄和植被类型导致的结果。深层(100~1 0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占0~1 000 cm剖面有机碳储量的73%~84%。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颇丰,在今后碳汇评估中不容忽视。

    • 不同钝化材料对弱酸性稻田稻米吸收镉的影响

      2023, 50(3):49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9

      摘要 (11) HTML (0) PDF 588.14 K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找到适宜弱酸性镉轻度污染稻田应用的钝化材料及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钝化材料处理,探究其对弱酸性镉(Cd)轻度污染稻田(pH值范围6.1~6.5)土壤pH值、全Cd含量、有效态Cd含量、稻米Cd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加0.1%生石灰、0.3%微米羟基磷灰石、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均显著提升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约0.86、0.66、0.28个单位,使土壤环境由弱酸性向中性过渡或转变为中性;各处理土壤全Cd含量无显著性差异,0.1%生石灰、0.3%微米羟基磷灰石、0.5%稻壳生物炭、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降率分别为20.08%、20.92%、13.99%、20.60%;各处理稻米Cd含量均显著降低22.02%~72.80%,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降Cd效果显著,其中0.1%生石灰、0.3%微米羟基磷灰石、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处理稻米Cd降Cd率均在60%以上;各处理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且小幅增产1.23%~6.13%。结合适宜水稻生长发育的土壤pH值范围、综合考虑钝化材料长效稳定性,建议施用0.3%微米羟基磷灰石或0.3%洁地保土壤调理剂。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指导弱酸性Cd轻度污染稻田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 基于MGWR模型的天目-怀玉山区生境质量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023, 50(3):50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0

      摘要 (22) HTML (0) PDF 1.08 M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天目-怀玉山区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研究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与生境质量变化的空间关系进行显式化分析,结果显示:(1)1980—2018年间,天目-怀玉山区耕地持续减少,林地和草地先增加后减少,水域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建设用地变化较小,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以耕地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换、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和草地向林地转换为主。(2)1980—2018年间,天目-怀玉山区生境质量水平波动较小,且常年处于较高水平,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少。(3)MGW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1980—2018年间,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在812、194、1 166和512的较大尺度上影响着生境质量,而1990-2000年间,则在51、45、43和123的局部尺度上影响着生境质量。模型回归系数显示,1980—2018年间,林地和草地的变化与生境质量的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与生境质量变化呈现负向关关系;1990—2000年间,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化空间格局,其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天目-怀玉山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生物炭调控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的研究进展

      2023, 50(3):51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6

      摘要 (17) HTML (0) PDF 714.93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炭以其富碳多孔的功能性结构而被应用于农业生态环境。总结生物炭的酸碱性、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灰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等主要性质,为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基于此,从生物炭调控堆肥过程、促进物料中有机质的降解及腐熟、减少堆肥过程中的碳损失和氮损失、降低堆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提高堆肥肥效等6个方面综述了生物炭改善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的研究进展,为生物炭在农业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并对其在堆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南陵县中心城区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与优化

      2023, 50(3):52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17

      摘要 (18) HTML (0) PDF 2.86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空间句法理论中的可达性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重要指标。为了给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合理空间布局提供指导与科学依据,以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构建线段模型并进行句法测度与量化分析,结合ArcGIS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4个维度指出南陵县在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1)南陵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良好,能在总体层面上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要求。但其空间聚集性呈现多核心的圈层分布特征,新老城区公园布局不均衡,部分公园周边道路体系建设不完善;2)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整体感知可达性较差,不利于城市居民通过局部路网感知公园的整体空间信息,并且公园整体空间渗透能力不足,心理可达性一般;3)在依据完善城市道路结构、合理增加公园绿地、优化绿地分类分级体系和丰富绿色开放空间等策略优化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后发现,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的全局与局部整合度值均明显提升,公园空间分布系统性与均衡性方面也得到改善。

    • 基于空化效应的超声波灭菌除污技术性能评价

      2023, 50(3):52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3

      摘要 (14) HTML (0) PDF 1.58 M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验证基于空化效应的超声波技术灭菌除污和净化污水的能力,采用比浊法测定了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的生长曲线,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对超声处理后的芽孢杆菌进行了活菌计数,采用开路电位(OCP)、交流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手段表征了芽孢杆菌溶液中碳钢的电化学行为,以及测量了污染水样超声处理前后不同时间的化学需氧量(COD),结果表明经超声处理的芽孢杆菌菌落数量与未经处理的相比明显减少,尤其是当超声处理时间为2 h时,芽孢杆菌菌落数量由9.1×106 cfu·mL-1减少为7.7×106 cfu·mL-1。电化学实验中经超声处理后的芽孢杆菌体系与未处理体系相比腐蚀速率显著降低,并且经超声处理后污水COD值明显下降,低浓度与高浓度水样的COD值分别从51 mg·L-1和850 mg·L-1降低为8.4 mg·L-1和740 mg·L-1。以上表明,超声波处理对芽孢杆菌具有明显的杀灭效果,可在短期内减缓芽孢杆菌对Q235碳钢的腐蚀,对化学需氧量有明显的降低效果。

    • 黄山地区主要茶树品种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分析

      2023, 50(3):53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9

      摘要 (14) HTML (0) PDF 1.77 M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丰富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资源,对安徽黄山当地8个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进行了探究。采摘‘祁门槠叶种’、‘浙农117’、‘浙农139’、‘皖茶4号’、‘皖茶91’、‘舒茶早’、‘凫早2号’和‘翠绿1号’共8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新梢,采用祁门红茶工艺加工成红茶。在感官审评基础上,对所制红茶的多酚、氨基酸等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和GC-MS检测。结果表明:‘祁门槠叶种’红茶审评综合得分最高,茶多酚含量较高,具有最优的色香味形品质;其次是‘浙农139’红茶,其具有甜花香,带蜜香,滋味甜醇的特点。生化成分与感官审评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与红茶干茶滋味、汤色呈中度正相关,与审评总得分呈强正相关。因此,‘祁门槠叶种’和‘浙农139’具有更高的祁门红茶适制性;干茶香气分析表明‘皖茶4号’茶树品种具有仅次于‘祁门槠叶种’的香气表现。

    • 基于酵母同源重组的转录因子活性分析

      2023, 50(3):54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8

      摘要 (25) HTML (0) PDF 1.15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录因子的转录激活验证是分析其转录活性的有效手段之一。黄曲霉菌bZIP5基因广泛参与该菌的生长发育,因此拟进行该转录因子的体外活性检测,以pGBKT7为骨架载体,采用酵母同源重组法构建载体,与体外重组酶法进行比较,并考察不同长度同源序列对酵母同源重组法构建载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外源重组酶法构建载体pGBKT7-bZIP5,需要经过片段的体外重组连接、转化大肠杆菌,再提取质粒转化酵母AH109进行激活验证;而酵母同源重组法只需将线性化载体和片段一起转化酵母AH109,载体构建与激活验证同步完成,且21 ~ 30 bp不同长度的同源序列对酵母同源重组法构建载体没有影响,目的基因bZIP5均显示有自激活能力,故基于酵母同源重组的载体构建方法可行。该方法无需提供外源重组酶,为基于酵母的载体构建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 基于区块链的农情数据可信融合共享模型设计与实现

      2023, 50(3):55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625.004

      摘要 (29) HTML (0) PDF 1.18 M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现有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模型中的数据传输和查询效率,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农情数据可信融合共享模型。首先构建农情数据采集存储优化模型,通过Kafka节点接收网关数据并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哈希值存于区块链,非结构化数据存储于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其次设计农情数据融合重组共享模型,利用Spark将结构化数据进行重组融合,将融合后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索引存储于Hbase,融合数据哈希值存储于区块链,提升了溯源效率。最后构建农情数据可信验证应用模型,通过比对Hbase中的融合数据哈希值与链上融合数据哈希值、HDFS中各环节非结构化数据哈希值与链上环节哈希值甄别数据真伪,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可信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农情数据可信融合共享系统,并在一玉米供应链进行了实际应用。进行相关测试后发现,与传统的单链型追溯模型相比,本模型全供应链数据存储时间缩短5.26 %,数据查询时间缩短43.47 %。应用结果表明,此模型可以在保证数据可信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共享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与数据查询效率,可为农产品供应链溯源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