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不同品种紫玉米籽粒花青素与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比较

      2022, 49(6):86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0

      摘要 (99) HTML (0) PDF 751.84 K (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3种不同基因型紫玉米品种即水果黑糯、黑甜糯631和晋糯20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灌浆期籽粒种皮颜色变化以及种皮颜色(R、G、B值)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并分析了灌浆期籽粒花青素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积累。结果表明:籽粒RGB值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随着籽粒的发育,花青素、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呈动态变化,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均在授粉后13 d达到最大值;花青素含量在授粉后25 d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花青素含量与可溶性总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极显著负相关(P < 0.05),与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P < 0.05)。上述结果3个品种表现一致。由此可见,RGB值可作为快速检测花青素含量的指标,另外,授粉后21 ~ 25 d可作为紫玉米最佳采收期。

    • 不同品种苦荞麦种子形态性状差异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2022, 49(6):86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24

      摘要 (53) HTML (0) PDF 1.76 M (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川荞1号、西荞1号、米荞1号以及迪苦4个品种苦荞麦种子形态性状差异并鉴定其化学成分, 观察了不同品种苦荞麦种子的形态差异,同时进行千粒重和含水量的测试,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快速分析鉴定了4个品种苦荞麦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 4个品种苦荞麦种子形状、色泽等均存在明显差异,川荞1号主要呈黑色长锥形,而其他3种荞麦主要呈短锥形,米荞1号果皮呈米白色,迪苦果皮呈灰褐色;同时,4个品种苦荞麦种子千粒重和含水量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4个品种苦荞麦中除个别成分有无之外,整体离子流峰形基本一致,共分析鉴定了包括黄酮类、氨基酸类、生物碱类等27个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苦荞麦优良品种选育、优选质量控制指标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苦荞麦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基于ISSR分析湖北省枫香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2022, 49(6):87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4

      摘要 (56) HTML (0) PDF 962.18 K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给湖北省枫香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湖北省远安(YA)、红安(HA)、赤壁(CB)、竹溪(ZX)、南漳(NZ)、利川(LC)和武汉(WH)的枫香资源为研究对象,并以安徽黄山(HS)、重庆丰都(FD)、江西铜鼓(TG)和海南霸王岭(BWL)的枫香资源为对照,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这11个枫香群体的335份个体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7个枫香群体的215份样本共扩增得到33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06条。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4.19%,群体间遗传变异为15.81%,基因流(Nm)为2.663 3。在群体内部,HA和WH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ZX的遗传多样性最低。ZX和LC的亲缘关系最近,YA和LC的亲缘关系最远。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94时,可将7个群体分为4个大类,NZ、LC和ZX群体聚为一类,YA和WH群体聚为一类,HA群体、CB群体分别单独聚为一类。 (2)11个枫香群体共扩增出349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20个,平均多态性百分比为91.69%。不同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范围为54.29% ~ 77.14%,平均值为67.01%。WH和HA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BWL的遗传多样性最低。11个群体中,18.0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1.99%,基因流(Nm)为2.276 5。在群体内部,HA和WH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BWL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均显示,ZX和TG的亲缘关系最近,TG和BWL的亲缘关系最远。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93时,可将11个群体分为四大类:第1类包括NZ、ZX、TG和LC;第2类包括FD、HA和CB;第3类包括YA、WH和HS;第4类是BWL单独一类。 可见湖北省7个枫香群体的聚类结果与其自然地理分布大致吻合,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类;4个省外枫香群体中,除BWL单独聚成一类外,其余3个群体(TG、FD和HS)并未与湖北省内地理位置临近的群体聚为一类。

    • 厚竹笋用林冬季二次覆盖措施对土壤温度及 CO2排放的影响

      2022, 49(6):88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5

      摘要 (45) HTML (0) PDF 787.80 K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笋用林在冬季采用二次覆盖措施的土壤温度和CO2 排放速率及动态变化情况,分析枯饼施用量和谷壳覆盖层厚度对土壤温度和 CO2 排放速率的影响,为凝练高效低碳覆盖模式提供参考,设计枯饼(发热物质)施用量 15 和 18 t·hm-2、谷壳层(保温材料)厚度 30 和 40 cm,分2次覆盖于林地,共 4 种覆盖模式,预埋地温计每天观测土壤温度,采用 Li-8100A 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每天测定土壤CO2 排放速率。结果表明,厚竹笋用林冬季林地二次覆盖措施对土壤温度和 CO2 排放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覆盖期内土壤温度呈现双峰型动态曲线变化,第 1 次和第 2 次覆盖后均出现一个明显的高温峰值区;土壤 CO2排放速率呈现单峰型动态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第 2 次覆盖后。不同覆盖模式间土壤温度和 CO2 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相似,但峰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枯饼施用量的增加和谷壳覆盖层厚度的增厚,土壤温度升高,CO2 排放速率加快;谷壳覆盖层厚度是影响土壤温度和 CO2 排放的主要因子,30和40 cm 谷壳层厚度之间的土壤温度和 CO2 排放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15 与 18 t·hm-2 枯饼施用量间的土壤温度和 CO2 排放速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 CO2 排放速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厚竹笋用林林地冬季二次覆盖措施可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和 CO2 排放速率,综合考虑增温及低碳排放效果,二次覆盖时,以第1次覆盖施用枯饼7.5 t·hm-2、覆盖谷壳10 cm,第2次覆盖施用枯饼10.5 t·hm-2、覆盖谷壳 20 cm 的模式较好。

    • 菊花辐射诱变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2022, 49(6):89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21

      摘要 (68) HTML (0) PDF 710.57 K (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辐射诱变技术是创制菊花新种质的有效途径,可为观赏植物功能基因挖掘提供重要资源。综述了菊花辐射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菊花辐射诱变种质创新及变异机制研究进展,对不同射线辐射诱发菊花的花色、花期、抗性、叶型等表型变异进行了系统总结,着重介绍了高能重离子束在菊花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当前菊花辐射诱变育种存在的部分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 微塑料对樱桃萝卜生长的影响

      2022, 49(6):89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2

      摘要 (30) HTML (0) PDF 848.93 K (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微塑料对蔬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菜地土壤中普遍存在的聚乙烯(polyethylene, PE)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为目标污染物,以根菜类蔬菜樱桃萝卜(Raphanus sativus L. var. radculus pers)为供试蔬菜,基于种子萌发试验和土培试验初步探究了不同粒径、不同浓度的微塑料对萝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E和PP对萝卜种子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仅5 g·L-1的PP对萝卜幼苗芽长具有显著(P < 0.05)抑制作用;两种微塑料均能附着在萝卜幼苗根表面,并显著(P < 0.05)抑制幼苗根的伸长,且该抑制作用随着微塑料粒径减小、浓度升高而增强。土培条件下,PE和PP并未影响萝卜叶片光合色素的合成;PE对萝卜叶鲜重、根茎鲜重无显著影响,但PP造成萝卜产量显著(P < 0.05)降低,表明不同类型微塑料对萝卜生长的影响不同。推断其原因是PE和PP对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萝卜的生物量产生了不同的表现。

    • 芦笋种子萌发期耐铝毒特性综合评价及筛选

      2022, 49(6):90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8

      摘要 (26) HTML (0) PDF 792.73 K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不同芦笋品种(系)的耐铝程度,为抗铝毒机理研究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25个芦笋品种(系)为材料,用500 mg·L-1浓度的铝溶液进行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鲜重、胚根长、胚芽长等10个指标,采用平均隶属函数值、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值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芦笋种子萌发期铝毒耐性,并筛选萌发期耐铝毒芦笋种质。基于综合评价值聚类分析,将25个芦笋品种(系)分为5个耐性级别:其中,第I级含4份,为强耐铝毒品种(系);第Ⅱ级含4份,为耐铝品种(系);第Ⅲ级含4份,为中等耐铝品种(系);第Ⅳ级含11份为铝敏感品种(系);第Ⅴ级含2份,为铝毒极敏感品种(系)。通过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筛选出芦笋种子萌发期铝毒耐性极强的品种(系)UC157(F1)和JX2123,可作为芦笋铝毒耐性育种和耐性机制研究的重要资源。

    • 不同温度处理对乳苣种子萌发生理生化的影响

      2022, 49(6):91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7

      摘要 (49) HTML (0) PDF 750.26 K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温度对乳苣种子萌发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和各种酶的变化情况,开展了不同温度对乳苣种子萌发以及贮藏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变温能够有效提高乳苣种子的发芽率,最适变温为15/30 ℃,发芽率可达54.45%;乳苣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内含物质利用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碳水化合物动员较快,脂肪、蛋白质水解相对较慢。乳苣种子萌发过程中,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主要归因于α-淀粉酶的水解,且α-淀粉酶的活性与种子萌发率呈正相关;乳苣种子萌发过程中,TCA及PPP同时存在,PPP对乳苣种子萌发起主导地位。

    • 基于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环巢湖北段风景道选线研究

      2022, 49(6):92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24

      摘要 (29) HTML (0) PDF 951.91 K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景道作为一类线性景观空间,对于打造城市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引导旅游带游憩空间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风景道选线是评估城市景观印象、游客游憩体验的重要指标。以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为导向,选取水域因子、地形坡度、绿地斑块、旅游资源、交通道路5个因素作为风景道选线的指标因子,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结合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适宜性及其效益研究,得出风景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立旅游带风景道最优选线的普适性思路,为环巢湖风景道旅游空间的上位规划及其他相关环湖区域布局分析提供案例参考。

    • 裂殖壶藻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2022, 49(6):92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6

      摘要 (37) HTML (0) PDF 893.04 K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裂殖壶藻饲喂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将24头2~3岁健康雄性牦牛分为对照组和微藻组,每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微藻组每天在基础日粮加入200 g·头-1的裂殖壶藻,进行为期60 d的饲喂试验。试验期间记录两组牦牛日均采食量变化;测定两组牦牛饲喂前后体重和体尺指标变化;ELISA检测血清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变化规律;饲喂结束后进行屠宰,分离器官和组织计算屠宰率;同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试验60 d后两组牛体内生长相关因子表达变化,探究裂殖壶藻饲喂影响牦牛生长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裂殖壶藻饲喂后,牦牛体重、胸围和屠宰率显著增加(P < 0.05),血清生长相关激素GH、T3和T4含量均显著增加(P < 0.01),生长相关基因(Ampkα1、Mc4r、Lxrα、Lkb1)和生长相关蛋白(AMPKα1)表达显著上调(P < 0.01)。综上所述,裂殖壶藻饲喂促进牦牛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调控牦牛生长相关因子表达,从而加快其生长发育和生长性能提升,为牦牛繁育和饲料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角鲨烯对1~21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 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 49(6):93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7

      摘要 (36) HTML (0) PDF 581.36 K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SQ对1~21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38.38±0.25) g的 1日龄雄性AA+白羽肉鸡360只,将雏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175 mg·kg-1角鲨烯(squalene,SQ)和基础日粮+350 mg·kg-1 SQ,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175和350 mg·kg-1 SQ均能显著提高肉鸡平均日增重,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同时提高肉鸡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及总抗氧化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含量(P<0.05),且350 mg·kg-1SQ 添加量在改善肉鸡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力方面,效果显著优于175 mg·kg-1P<0.05)。(2)饲粮中添加175和350 mg·kg-1 SQ均能显著提高肉鸡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补体C3和C4水平(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且350 mg·kg-1 SQ 添加量在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提高补体C3和C4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优于175 mg·kg-1P<0.05)。(3)饲粮中添加175和350 mg·kg-1 SQ均能显著提高肉鸡免疫器官指数(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 SQ能有效改善1~21日龄白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其中350 mg·kg-1 SQ在改善肉鸡血清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力、补体C3和C4方面更具优势。

    • 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氯霉素对青海弧菌Q67 联合毒性作用及机制

      2022, 49(6):93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2

      摘要 (55) HTML (0) PDF 4.24 M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 AG)抗生素与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CHL)联用产生增毒作用而引起的死亡事件屡见不鲜。以4种AG抗生素:盐酸大观霉素(SPC)、硫酸小诺霉素(MCR)、硫酸丁胺卡那霉素(AMK)、妥布霉素(TOB)和氯霉素(CHL)为研究对象,选择青海弧菌(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Q67)作为指示生物,采用直线均分法设计二元混合物,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浓度-效应数据,运用浓度加和(CA)模型对药物间的毒性相互作用进行评估,并同步分析抗生素联合毒性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暴露时间为12 h时,以半数浓度效应(EC50)的负对数pEC50值为毒性指标,5种抗生素的毒性大小顺序为TOB > CHL > MCR > AMK >SPC;4种AG抗生素与CHL的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特点因混合组分的不同而不同,Q67在二元混合物的EC50浓度水平、暴露12 h后,细胞形态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在单个抗生素的EC50浓度、暴露12 h后,细胞明显受损,但损伤程度不同;大部分受混合物作用的Q67的发光相关物质含量在EC50效应下均低于空白组,抗生素及其混合物的作用机制很可能是通过干扰发光菌体内蛋白质合成,进而导致细菌代谢紊乱,最终致其死亡。

    • 铅污染对黄褐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022, 49(6):94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4

      摘要 (57) HTML (0) PDF 1.37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重金属铅对黄褐土真菌群落组成和丰度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28 d),利用宏基组测序技术和稀释平板法,检测了不同浓度铅处理条件下黄褐土真菌的群落组成、丰度和可培养种群数量。结果表明,铅胁迫对真菌生物的抑制作用随着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高浓度铅处理(2 500 mg·kg-1)在1~28 d均显著抑制了可培养真菌的数量。培养前期(1~7 d)对照处理的土壤真菌OTU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培养中后期(14~28 d)中浓度铅(500 mg·kg-1)处理的真菌OTU最高;重度铅污染处理(2 500 mg·kg-1)的真菌多样性在不同培养期均最低。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14个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黄褐土第一真菌门,其次是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培养1 d时的高浓度铅处理除外)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铅添加1 d时,高浓度铅处理显著降低了Ascomycota的丰度;在7~28 d的培养期,Ascomycota的丰度随着铅浓度增加呈现增加趋势,Basidiomycota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铅添加对Mortierellomycota的丰度影响不大。未知真菌群落(Unidentified和Unassigned)的丰度在培养期内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阐明了铅添加对黄褐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规律,可为黄褐土铅污染的诊断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磁性茶渣炭的简易制备及其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罗丹明B的性能

      2022, 49(6):95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9

      摘要 (36) HTML (0) PDF 1.24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硫酸亚铁(FeSO4·7H2O)和红茶渣为原料,采用限氧高温热解技术制备了系列磁性生物炭(Fe-BC0.72、Fe-BC0.55、Fe-BC0.25)并将其用于活化过二硫酸盐(PS)降解罗丹明B(Rh B))。考察了Fe3O4(Fe)与生物炭(BC)的质量比、Fe-BC投加量、过硫酸钾用量、溶液pH、温度等参数对BC-Fe活化PS降解Rh B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3O4与生物炭(BC)的质量比为0.55、Fe-BC用量为0.021 3 g、PS用量为0.030 2 g,pH为5、反应温度为30 ℃时Fe-BC0.55对RhB (40 mg·L-1)的降解效果最佳,反应90 min时的降解率为98.8%。将Fe-BC0.55磁性分离、循环使用5次,对RhB的降解率为75%。

    • 河南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2, 49(6):96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6

      摘要 (85) HTML (0) PDF 1.32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和分析河南省生境质量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和Moran's I指数,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驱动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1980—2018年平均生境质量由0.420 9下降为0.401 0,生境退化度从0.117 1上升至0.149 4,省域内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集中于省域西南部山地丘陵区,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生境退化热点区集中于中东部城镇建设用地。(3)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但空间聚集性逐年下降。(4)土地利用类型是驱动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解释力(q值)达96.87%。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均大于单因子的作用,土地利用与NDVI、高程、降水、坡度、气温和夜晚灯光强度的交互作用结果均大于0.97。

    • 砂姜黑土水溶性有机物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响应

      2022, 49(6):97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5

      摘要 (32) HTML (0) PDF 874.24 K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溶性有机物(DOM)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敏感指标,为了探究砂姜黑土水溶性有机物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响应特征,为砂姜黑土区土壤培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制度下的3年田间定位试验(2018—2021年),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秸秆(S)、推荐施肥(F)、秸秆+推荐施肥(SF)4个处理,采用常规测定以及光谱学分析方法,对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总氮(TDN)、NH4+-N和NO3--N含量较对照或单施秸秆均显著提高(P < 0.05);SF处理DOC含量显著高于F处理(P < 0.05),增加18.9%;而TDN、NH4+-N和NO3--N含量显著低于F处理(P < 0.05),分别降低55.0%、64.1%和51.3%。通过紫外-可见、三维荧光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和施肥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DOM中类腐殖质物质含量,使结构相对简单的类蛋白质物质含量减少,类腐殖质物质占比依次为SF(59.6%)> S(57.5%)> F(55.9%)> CK(55.1%),类蛋白质物质占比依次为CK(44.9%)> F(44.1%)> S(42.5%)> SF(40.4%),其中以秸秆配施化肥效果最明显,且其DOM中类腐殖质物质结构趋于复杂化。

    • 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2022, 49(6):97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3

      摘要 (48) HTML (0) PDF 1.09 M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富营养化湖泊-巢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在巢湖的主要河口区以及敞水区共设置了20个采样点,于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开展了4个季度的调查并对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巢湖河口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2属90种,敞水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2属80种,河口区的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比敞水区高,其中丰度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差异不显著,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按照FG功能群划分方法,巢湖河口区浮游植物的功能群组成与敞水区相似,根据优势度计算,河口区有M、Lo、H2、MP、X3共5个优势功能群,敞水区有M、H2、X3共3个优势功能群。通过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受到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河口区影响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温(WT)、水深(WD)、pH、溶解氧(DO)、电导率(Cond)、总磷(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敞水区影响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有WT、WD、pH、DO、Cond、总氮(TN)和硝态氮(NO3--N)。通过对比发现WT、WD、pH、DO和Cond是共同影响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且巢湖河口区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受磷营养盐影响较大,敞水区受氮营养盐影响较大。上述结果表明巢湖河口区和敞水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受到的环境影响存在差异性,今后的巢湖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河口区和敞水区自身情况分别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对策,河口区可优先采取控磷措施,敞水区可优先采取控氮措施。

    • 安徽省太阳辐射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可利用潜力评估

      2022, 49(6):99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19

      摘要 (352) HTML (0) PDF 2.00 M (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可利用潜力,基于安徽省20个气象站台1970—2020逐日日照时数数据,以亳州、合肥和黄山作为安徽的代表站点,分析安徽省太阳辐射能的时空变化及可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安徽省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太阳辐射量近51年来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大、波动也较大,皖中以及皖南太阳辐射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各代表站点太阳辐射量具有11年左右周期变化,与太阳活动周期具有一致性。安徽省总体处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利用期较长,日照稳定。安徽省屋顶可装光伏电池面积为1 277.51 km2,集中于安徽省中部及北部,占全省面积的0.9%,发电潜力约为2.05×1014kJ。

    • 安徽省一季稻播栽关键期极端气候指数分布特征及其影响

      2022, 49(6):99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3

      摘要 (46) HTML (0) PDF 1.37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70—2014年安徽省的逐日气象数据和一季稻播栽面积数据,计算出育秧腾茬期和移栽期的19个极端气候指数(ECI),分区讨论ECI与一季稻种植面积波动的相关性,最后分析关键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降水和气温分别呈“北少南多”和“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划分为5个研究亚区。播栽面积波动主要与育秧腾茬期的极端气候有关,大部分区域与育秧腾茬期夏季日数(SU)、连续无雨日数(CDD)呈正相关,与降水日数(DR)呈负相关。关键ECI的变化趋势总体呈有利于一季稻播栽的方向发展,其中育秧腾茬期的SU和CDD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DR呈显著下降趋势,未来变化趋势均有可持续性;DR的距平变化呈“升-降-升-降-升”的波动特征,在1970s后期和1990s中期发生突变,整个研究时段存在2~4 年的周期振荡。揭示了育秧期低温阴雨、移栽期区域性少雨是导致安徽一季稻种植面积负波动的首要气候因素。

    •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重金属的富集迁移效应

      2022, 49(6):100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1

      摘要 (50) HTML (0) PDF 686.08 K (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迁移效应,为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在山东省日照市黄家塘湾滨海湿地选取不同互花米草入侵年限的斑块,以5 cm为间隔采集0~30 cm沉积物样品和互花米草样品,分析沉积物和互花米草不同部位中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d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生物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沉积物重金属Cu、Zn、Pb和Cd 的含量范围为5.94~31.94 mg(kg-1,18.59~56.87 mg(kg-1,4.76~30.36 mg(kg-1,0.021~0.083 mg(kg-1,整体低于研究区域重金属环境背景值;但Cu、Pb在0~15 cm内存在轻度污染;与光滩湿地相比,互花米草入侵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增加,且随互花米草入侵年限增加,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呈增加趋势,在上层(0~15 cm)表现尤为显著;互花米草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累积存在一定差异,大致表现根>叶>茎;不同重金属在根部的富集效应表现为Cd > Zn > Cu > Pb,互花米草对重金属转运效应为Pb > Zn > Cu > Cd。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与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沉积物粒度组成、有机质含量及pH的改变密切相关。不同重金属在沉积物-植物体系的迁移转运差异则主要与互花米草各部位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差异有关。

    •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细粒度分类网络的扎把烟叶分级方法

      2022, 49(6):101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22

      摘要 (38) HTML (0) PDF 4.15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我国烟叶分级主要采用的人工分级方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易出现分级精度低、不稳定等问题。为了提高烟叶分级结果的准确度与可信度,通过对实地采集的烟叶RGB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扎把烟叶数据复杂、类间差异较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弱监督数据增强网络的多尺度特征融合细粒度扎把烟叶分级方法。本方法在Resnet-50提取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融合不同层次特征,再通过卷积层学习得到代表重要局部区域的注意力图,最后利用双线性注意力池化操作进一步从局部区域中提取细粒度特征并用于分类。另外,本方法引入了注意力分散约束损失,以防止不同注意力图所关注区域之间的冗余。最终模型经训练后在测试集上,分级准确率与宏F1分数分别为91.261%和91.780%,相比于以往细粒度分类模型分别提升了3.6%和2.8%。结果表明,相比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该方法在扎把烟草数据集上取得了更好的性能。

    • 甘蔗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活性分析

      2022, 49(6):102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23

      摘要 (66) HTML (0) PDF 785.88 K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蔗叶为原料,采用机械力辅助超声法提取甘蔗叶粗多糖。经除蛋白、除色素、除小分子杂质等预处理后,用DEAE-52纤维素离子柱及DEAE-琼脂糖凝胶FF离子柱对甘蔗叶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SCLP-1和SCLP-5两种甘蔗叶纯多糖,并对其红外吸收特征、抑菌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甘蔗叶粗多糖提取率为1.8%,除蛋白率为39.8%,除蛋白过程多糖保留率为58.6%,除色素率为67.9%;除色素过程的多糖保留率为60.2%,除小分子杂质过程的多糖保留率为96.8%。红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 SCLP-1和SCLP-5这两种甘蔗叶纯多糖均具有多糖特征吸收峰;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SCLP-5的抗氧化能力略高于SCLP-1的抗氧化性但均低于VC;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纯化组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 百香果树莓复合果酒的酿造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2022, 49(6):102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20

      摘要 (55) HTML (0) PDF 1.37 M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生产优质果酒,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的方法,以酒体感官评价为指标开展百香果树莓复合果酒的酿造工艺优化研究并测定其多酚含量,之后通过考查复合果酒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其还原力开展百香果树莓复合果酒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果酒的最佳酿造工艺为百香果树莓果浆配比1:2(g·g-1)、初始糖度22.4 Brix、料水比1:1(g·mL-1)、发酵温度19 ℃、发酵时间11 d;与同多酚浓度的Vc相比,此果酒具有更高的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7.8%、66.9%和47.4%,还原力可达29.2%。按照优化的工艺酿造的复合果酒酒度为12.3%(vol),多酚含量为353.9 mg·L-1,呈红宝石色,清澈透明无悬浮物、有典型的百香果和树莓香气、丰满爽口有新鲜感,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 基于OPLS模型分析生态因子对栀子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022, 49(6):103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30106.008

      摘要 (50) HTML (0) PDF 750.49 K (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生态因子对栀子果实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推动栀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种植,采用HPLC法测定了10个试验点渝栀1号无性系果实中栀子苷、西红花苷的含量,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回归(OPLS)模型,分析了生态因子对栀子主要活性成分栀子苷、西红花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中,栀子果实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差异极显著。有机质、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是影响栀子苷积累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质、年平均相对湿度与栀子苷含量呈正相关,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气温与栀子苷含量呈负相关。钾、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是影响西红花苷积累的主要因素,西红花苷的含量与活动积温呈正相关,与钾、年日照时数呈负相关。说明生态环境的差异,会造成栀子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药材的质量。在栀子栽培立地过程中,可将有机质、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钾、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这7个因子作为选择优质产区的参考因子。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