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9(4):52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02
摘要:通过测定大棚栽培、林隙地栽培和活树附生等3种栽培模式下,霍山石斛的生长量、石斛多糖、石斛碱、氨基酸和含水率等含量,对比其生长和内含物的差异性来明确适宜的栽培模式。结果表明:活树附生栽培的霍山石斛多糖、石斛碱和氨基酸含量最高,大棚栽培模式最低(P < 0.05),活树附生栽培下的霍山石斛单糖和钾元素含量高于林隙地栽培和大棚栽培(P < 0.05),不同栽培模式下霍山石斛内含物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林隙地栽培和大棚栽培的霍山石斛茎长显著高于活树附生栽培(P < 0.05),但3种栽培模式的萌蘖数、茎粗与茎节差异不显著;大棚栽培的霍山石斛含水量达92.13%,显著高于林隙地栽培的90.37%和活树附生的85.72%,鲜重差异表现与含水量相同,但干重差异不显著。综上,活树附生栽培下霍山石斛活性成分积累较多,品质更好,是一种适宜大别山区推广的种植方式。
2022, 49(4):53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7
摘要:氮素调控措施与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密切相关,但目前关于不同氮素调控措施对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素同化过程的影响仍不清楚。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CK)、传统施肥(CN)、氮肥+生物炭(SN)和氮肥+硝化抑制剂DMPP(DN)4个处理,分析不同氮素调控对玉米氮素同化过程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N和SN处理较传统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玉米植株体内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NR和GS活性;DN和SN处理显著提高灌浆期谷氨酸、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DN处理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SN和CN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8.4%和30.0%;DN处理产量最高,SN次之,二者并无显著差异,但相较CN处理分别显著增产1 483.0和1 154.2 kg·hm-2。两种氮素调控均促进了玉米对氮素的吸收,显著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其中硝化抑制剂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生物炭或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可以促进玉米氮素同化和转运过程,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产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可作为淮河流域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杨懿德,范志朋,周婷,许大凤,李林秋,鄢敏,杨洋,羊国根,周本国,潘月敏
2022, 49(4):54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504.001
摘要:烟草黑胫病是由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引起的烟草重要土传病害。建立了烟草黑胫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该方法在38 ℃恒温条件下30 min内完成可视化检测,不需要PCR仪等仪器设备。以烟草黑胫病菌YPT1为靶标基因设计RPA引物YPT1F和YPT1R,以及RPA探针YPT1-LFD-probe,对烟草黑胫病菌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其检测下限为10 pg·μL-1,与普通PCR一致。因此,建立的烟草黑胫病菌RPA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单、实用等特点,为烟草黑胫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2022, 49(4):55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22
摘要:肥料合理施用在全球控制肥料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背景下对于农业的绿色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适宜的肥料配比是合理利用肥料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进一步明确不同氮磷钾比例条件下的烟叶质量特征,摸清不同肥料配比下肥料的利用率,以云烟87为材料,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氮磷钾配比,即不施处理(T1),常规施肥处理(1∶0.5∶2,CK),增钾处理(1∶0.5∶3,T2),增磷处理(1∶1∶2,T3)和提磷增钾处理(1∶1∶3,T4)下烤烟产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特征。结果表明:(1)等氮条件下提磷增钾的措施显著提高烟叶的产量和产值。产量表现为T4 > T3 > T2 > CK > T1,产值表现为T4 > T2 > T3 > CK > T1。与CK相比,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1.81%、3.48%和20.72%,产值分别增加了9.66%、1.17%和19.81%。(2)15N同位素示踪标记结果表明,等氮条件下提磷增钾措施能促进烟株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吸收,提高氮肥利用率。上、中、下部叶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氮分布)分别为:T4 > T2 > T3 > CK。与CK相比,T2、T3和 T4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6.87%、15.88%和31.00%。(3)等氮条件下增钾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增磷处理,产量和产值较高。结果显示,等氮条件下提磷增钾的施肥措施促进烟株对肥料的吸收,有效提高烟株的氮肥利用率,提高烤烟产量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为优质烟叶的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2, 49(4):55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03
摘要:石竹属花卉植物花色艳丽,有较高观赏价值,且具有较强耐逆性,是极为宝贵的基因资源。为从分子水平探究石竹属花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RAP分子标记构建了44份石竹属花卉种质的指纹图谱。经遗传多样性分析,44份石竹属花卉被划分为五大类群,与物种分类结果一致;种内分类结果也与花色、株型等指标分类结果相符。物种差异是石竹属植物类群划分的主要因素,种内划分则以花色、株型等指标为主。通过SRAP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区分石竹属花卉种质,为石竹属花卉种质资源鉴定与保护、育种应用和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贾利,马绍鋆,江海坤,严从生,王艳,王明霞,葛治欢,俞飞飞,张其安,董言香,方凌
2022, 49(4):56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09
摘要:茄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传统育种技术可以改良茄子群体不良性状如植株倒伏、果实畸形、不耐储运、萼片和叶片带刺等,但是耗时较长、效果不佳,同时存在杂交障碍以及优异种质资源匮乏等问题。开展茄子细胞工程技术研究,是切实解决茄子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如抗性品种缺乏、病虫害严重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关于茄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集中在细胞学分析、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3个方面,此外,茄子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茄子种间和种内的遗传进化关系研究与应用、茄子雄配子的启动机理和高频率诱导机制、高效的茄子受体再生途径和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茄子基因编辑技术等的研究,也是未来茄子细胞工程技术研究、种质创制和品种改良的突破口。
2022, 49(4):57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3
摘要:脂肪主要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酰基辅酶A合成酶中链家族成员3(Acyl-CoA medium-chain synthetase 3,ACSM3)是脂肪酸代谢第一步反应中的关键酶。为了深入研究ACSM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克隆、测序、双酶切、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将ACSM3基因的完整编码区连入pcDNA3.1(+)载体内,构建该基因的过表达质粒;通过生物合成技术,构建该基因的敲减质粒。然后利用体外培养的猪前体脂肪细胞,检测ACSM3基因的过表达/敲减质粒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CSM3基因的过表达质粒,该质粒的过表达效果可一直持续到转染后的第8天。从3条特异性干扰序列中筛选出1条具有显著敲减效果的序列,敲减作用可持续到转染后的第2天。本研究所构建的过表达/敲减质粒,可为后续的ACSM3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2, 49(4):57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4
摘要:为分析淮北灰驴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从大群中随机选择10匹淮北灰驴,对其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测序,与GenBank已公布的一些驴品种的mtDNA D-loop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探讨淮北灰驴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结果显示,在获得的407 bp D-loop碱基序列中,共检测出28处变异位点,8处碱基对的转换以及1处颠换,其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1 95,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78,平均核苷酸差异(K)为8.911,显示淮北灰驴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D-loop区核苷酸序列的5种单倍型分析,发现淮北灰驴可能有2个母系起源,遗传距离表明,淮北灰驴与克罗地亚家驴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为淮北灰驴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汪洋,陈佳雯,王正,金鑫,马立,钟培生,冯士彬,李玉,吴金节,王希春
2022, 49(4):58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9
摘要:为了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对四氯化碳(CCl4)致犬急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探索治疗犬肝脏损伤性疾病的新药物。选取20只健康犬平均分成A、B、C、D共4组,用50 %的CCl4花生油溶液,按照0、0.5、1.0和1.5 mL·kg-1的剂量连续7 d腹腔给药,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生化指标,于第3天和第7 天每组随机选择2只犬解剖取肝脏组织检测病理变化。用最佳造模剂量造模15只犬,分成E、F和G 3组,每组5只。E组不治疗,F组经尾静脉移植犬脂肪间充斥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治疗,G组普通治疗,均连续治疗10 d,监测各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并在治疗第5和第10 天肝脏组织病理学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显示:(1)造模期间:A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B组各项指标改变后又恢复正常;C组临床症状恶化,在1 ~ 6 d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显著上升,肝脏组织有明显病变,无犬只死亡;D组临床症状恶化,ALT和AST活性一直显著上升,肝脏组织有明显病变,并死亡2只。(2)治疗期间:E组各项指标不断恶化,死亡4只;F组5只犬各项指标均好转,无死亡;G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改善,组织病理学未见好转,无死亡。试验表明,连续7 d腹腔注射1 mL·kg-1 50 % CCl4花生油溶液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犬急性肝损伤模型,尾静脉途径移植的ADMSCs对CCl4所致犬急性肝损伤有治疗效果,且比普通对症治疗效果更佳。
2022, 49(4):59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08
摘要:为了同时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和猪圆环病毒3型(PCV3),基于PRV gE基因和PCV3 Rep基因保守序列各合成了1对引物,在优化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PRV和PCV3的双重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PRV和PCV3的Tm值分别为87和81.5 ℃,能特异地检测PRV和PCV3,而对其他5种猪病原均未检测到荧光信号;PRV和PCV3的最低检测值分别为37.0和33.8 copies·μL-1;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对2017—2019年期间采自河南地区的78份猪临床样品进行检测,PRV和PCV3的阳性率分别为19.23%(15/78)和41.03%(32/78),二者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8.97%(7/78)。表明该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监测PRV野毒和PCV3及其流行病学调查。
2022, 49(4):59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16.001
摘要:为探究长江刀鲚TH1细胞、MIF、IL-10、TNF-α、IgM、IgT和IgD的常规水平及异尖科线虫寄生所导致的免疫变化,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了空白组和3个寄生组的脾脏、头肾和血清中7种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空白组脾脏、头肾和血清中免疫分子水平均表现为IgD(P<0.01)> IgM(P<0.001)>IgT(P<0.001)> MIF(P<0.001)> TH1细胞(P>0.05)>TNF-α(P>0.05)>IL-10,且血清中免疫分子水平显著高于脾脏和头肾(P < 0.001);(2)各寄生组脾脏中7种免疫分子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01),头肾中除IgM外的6种免疫分子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血清中仅IL-10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01);(3)整体而言,长江刀鲚寄生组IL-10水平随着寄生数量增加而下降,TH1细胞随着寄生数量的增加呈下降后上升趋势,MIF、TNF-α、IgD、IgM和IgT则与TH1细胞相反,且脾脏(IgT、TNF-α、TH1细胞、MIF、IgM)、血清(TH1细胞、IgD、IL-10、TNF-α)和头肾(IgT、TNF-α)中免疫分子水平与寄生虫数量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异尖科线虫寄生可增加长江刀鲚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诱导炎症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发生,脾脏、头肾和血清中部分免疫分子水平与异尖科线虫数量间的相关性显著,其中血清TH1细胞、脾脏中IgT和TNF-α可作为长江刀鲚应对异尖科线虫寄生的免疫功能测定优选指标。
2022, 49(4):60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2
摘要: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主要以桑叶为食,了解家蚕肠道及所食桑叶叶际微生物对减少家蚕病害具有重要意义。以5龄第3天的家蚕幼虫和所食桑叶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家蚕肠道和叶际细菌的16S rDNA 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桑叶叶际和家蚕肠道各部位细菌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P > 0.05);NMDS分析显示桑叶叶际细菌与家蚕肠道细菌各自聚类,家蚕肠道各部分的细菌菌群无显著差异。桑叶叶际和家蚕肠道中共注释到的主要分类阶元有29 个门、268 个属:前4个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桑叶叶际细菌的最优势属,泛菌属Pantoea为家蚕前肠细菌的最优势属,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为家蚕中肠和后肠细菌的最优势属。通过功能预测可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能量代谢、代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在家蚕的前肠、中肠中占比较高,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脂类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心血管疾病和核苷酸代谢在家蚕的后肠中占比较高。家蚕肠道细菌群落与叶际细菌群落前4个优势菌门一致;家蚕肠道的前肠和中肠功能菌群相似,与后肠差异较大。
2022, 49(4):61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6
摘要:为研究寒冷刺激对家兔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5只成年健康雌性家兔,置于0℃环境中进行冷刺激,分别于冷刺激处理0、1、3、6和12 h以及恢复到室温后12 h和24 h的体温、血细胞、血清生化、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结果显示:在冷刺激过程中,家兔在恢复12 h的体温与冷刺激前相比显著升高(P < 0.05);其中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GB)在冷刺激1 h和恢复24 h相比显著升高(P < 0.05),淋巴细胞(Lymp)、中性粒细胞(Gran)、在冷刺激6 h与恢复24 h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冷刺激前相比,冷刺激12 h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E)、血糖(GLU)、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冷刺激前相比,冷刺激3 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P < 0.05);冷刺激6 h可致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出现显著降低(P < 0.05),整个过程中免疫球蛋白M(IgM)未见显著变化(P>0.05);恢复24 h后,除ALT、CK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结果表明,寒冷刺激能够造成家兔部分血常规、血清生化、抗氧化及免疫指标显著变化,损害组织器官,降低免疫力,在恢复24 h后大部分指标能回到刺激前水平。因此,在养殖中应加强家兔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持续的寒冷刺激,以保证机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
2022, 49(4):61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07
摘要:为研究独角仙雄虫水提取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以水提法处理独角仙雄虫粉末,将ICR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阳性药阿司匹林组和独角仙雄虫水提取物低、中、高浓度组,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热板法和小鼠甩尾法研究其对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和小鼠痛阈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中、高浓度组小鼠扭体次数分别为(11.17 ± 5.77)次、(15.00 ± 6.00)次和(11.83 ± 4.57)次,低浓度组镇痛百分率达到51.4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独角仙雄虫水提取物低、中、高浓度组都能明显降低醋酸对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提升了小鼠痛阈值;延长小鼠在热板和甩尾实验中的耐热时间。研究结果证明独角仙雄虫水提取物对小鼠确实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且对小鼠无毒副作用,为之后独角仙入药及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汪秋云,李庆阳,柴如山,李军利,王擎运,郜红建,张世文,马东豪,张佳宝,徐明岗
2022, 49(4):62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20
摘要: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累积播种面积占旱作区作物播种面积的81.49%;作物秸秆资源年均产量分别为9 432.24万t(小麦)、13 485.91万t(玉米)和732.94万t(大豆),占全国相应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70.96%、51.63%和42.34%。秸秆养分总量为678.60万t,包含167.75万t(N)、67.12万t(P2O5)和443.73万t(K2O),累计占该区域三大作物推荐施肥总量的53.75%。秸秆还田模式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当季替代化肥(N+P2O5+K2O)潜力分别为188.88、138.71和38.51 kg·hm-2。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小麦秸秆可实现N 16.15 ~ 30.11 kg·hm-2,P2O5 7.89 ~ 14.71 kg·hm-2,K2O 112.18 ~ 209.16 kg·hm-2的化肥替代;玉米主要种植区(东北平原)玉米秸秆可实现N 20.39 ~ 39.85 kg·hm-2,P2O5 10.39 ~ 20.31 kg·hm-2,K2O 66.60 ~ 130.18 kg·hm-2。可见旱作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较大。
杜明慧,成玉婷,吴小莲,霍锦林,何子豪,陈永骥,何坤航,洪文泓,王海龙
2022, 49(4):63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8
摘要:以抗生素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目标化合物,以我国南方地区重要蔬菜作物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L.)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实验研究4种形态氮肥(酰胺态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氰氨态氮)处理下菜心组织中CIP含量及菜心生理生化特征,并从菜心生理生化角度探讨了不同形态氮肥对菜心CIP吸收和转运能力的差异机制。结果表明,4种氮肥均显著降低了菜心组织中CIP含量,且不同形态氮肥对菜心CIP富集产生显著差异,其菜心地上部和根系中CIP含量依次为酰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氰氨态氮,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0.7% ~ 62.0%,且不同形态氮肥均降低了菜心根部富集系数(BCF)和茎叶转运系数(TF),其中酰胺态氮和铵态氮肥对BCF和TF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同时,施用氮肥均显著提高了菜心生物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a和b)的含量,结合分析荧光动力曲线和叶片光系统II(PS II)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现氮肥能有效缓解CIP对菜心叶片PSⅡ中电子传递链的干扰和破坏,且能促进光合作用电子传递过程进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性能,特别是酰胺态氮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综上所述,可通过施用不同形态氮肥来调控作物生长和作物体内污染物富集水平,结果可为农田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022, 49(4):63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06
摘要:利用合肥市2015—2017年大气污染(PM2.5、SO2、NO2、CO、O3和PM10)监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对合肥市夏季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5—2017年合肥市PM2.5、PM10浓度均有所下降,气态污染物中只有NO2浓度呈升高趋势。(2)PM2.5和PM10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09:00和21:00—22:00,日浓度的最小值出现在午后15:00—16:00,分别为(51.01±2.72)μg·m-3和(30.64±1.86)μg·m-3。(3)气态污染物中O3和SO2日变化呈单峰型,O3和SO2峰值分别(129.35±12.52)μg·m-3和(11.80±0.77)μg·m-3。(4)降水能使大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降水条件下O3浓度波动范围减小,浓度高值时段明显缩短;NO2和CO浓度明显降低,夜间NO2浓度约为非降水条件下的55% ~ 60%,CO浓度下降20%;SO2单峰型变化特征消失,小时浓度维持在9.66 μg·m-3;降水使PM2.5、PM10浓度降低的同时改变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占比,降水过程中PM2.5/PM10明显升高,降水结束后该比值迅速降低。
2022, 49(4):64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0
摘要: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利用水生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抑制水华藻类的生长是一种生态安全性好的抑藻手段。酚酸类化感物质作为目前已鉴定并应用的主要化感物质之一,得到了学者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归纳了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释放的酚酸种类,并从选择性抑制、单一作用与联合作用、构效关系和有效抑藻剂量等角度出发,阐述了酚酸类化感物质的抑藻特性;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总结了酚酸类化感物质可能的抑藻机制,主要包括:破坏藻细胞光合系统、破坏藻细胞膜及形态结构、产生活性氧对藻细胞造成氧化损伤、抑制藻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藻细胞程序性死亡等。未来可从酚酸类化感物质在水体和生物体中的降解特性及迁移转化规律、联合作用和持续作用、高效化感抑藻剂开发和抑藻机理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2022, 49(4):65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1
摘要:为探究适用于中国东部低地圩区的稻麦两熟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增效技术,以巢湖圩区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浅沟(CQ)、深沟(CS)两种麦季开沟排水处理,并以常规耕作为对照(CG),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整个稻麦轮作周期的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持续监测,并测定产量以及分析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与CG相比,CQ、CS处理在水稻季分别减少了32.4%1和42.40%的N2O累积排放量,小麦季分别减少8.10%与9.67%的排放量。(2)开沟排水处理实现了稻麦的稳产以及增产,与CG相比,CQ和CS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67%和2.31%,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5.17%和1.02%;水稻季GHGI分别显著下降了33.52%和43.70%,小麦季分别显著下降了12.62%和10.59%(P < 0.05)。(3)开沟排水明显降低水稻生育中后期5 cm地温,提高麦田土壤pH值,降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4)排水处理降低了小麦季土壤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全氮含量,并且土壤氮素水平变化更为稳定。综合来看,各处理均确保了作物产量且实现了温室气体的减排,其中以CS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对于指导稻麦低碳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2, 49(4):65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05
摘要:针对水田挖藕机机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履带浮筒式挖藕机底盘。该底盘主要由机架、行走装置和可拆卸浮筒等组成。采用有限元对挖藕机底盘机架进行了分析,获取了底盘机架等效应力和总体变形云图,依此对其薄弱和冗余部位进行了结构优化。基于ADAMS对其机动性开展了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转弯和爬坡时履带链条间作用力相对直行时分别变大约30%和10%,最大侧翻边界角度38.6°。开展了底盘田间行走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底盘液压马达最大输出扭矩≥740.44 N·m,原地转弯直径≤2.5 m,在硬土层滑转率≤ 3%,底盘上下田方便,行走稳定,可爬≤25°坡面,行走及通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研究结果为莲藕机械化采挖技术与装备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2, 49(4):66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21
摘要:为了研究油菜茎秆抗风性能,以提供油菜抗倒栽培和倒伏预测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选用华杂62和金油杂158两个品种,设置种植密度(30×104、45×104和60×104株·hm-2)、施氮量(120、240和360 kg·hm-2)和播期(9月20日、10月1日和10月10日)各3个水平的单因素试验,测定花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茎秆自振、风振、弯曲特性等力学指标和终花后20 d的倒伏指数。结果表明:增大种植密度,花期油菜茎秆自振频率、阻尼比、风振频率、弹性模量和弯曲应力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振幅和倒伏指数先减小后增大,抗倒性先增后降;增大施氮量,花期油菜茎秆自振频率、阻尼比、风振频率、弹性模量和弯曲应力均逐渐减小,最大振幅和倒伏指数逐渐增大,抗倒性逐渐降低;推迟播期,花期油菜茎秆自振频率、阻尼比和风振频率均逐渐增大,弹性模量、弯曲应力最大振幅和倒伏指数逐渐减小,抗倒性逐渐增强。建立了华杂62和金油杂158的BP神经网络倒伏指数预测模型,经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57和0.177,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7.68%和8.30%,精确度较高,可实现于花期预测油菜终花后的抗倒性。
2022, 49(4):67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15
摘要:为生产优质的挂糊调理猪肉产品,以蕉藕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糯米淀粉和高筋面粉5种淀粉对猪肉进行挂糊,研究比较不同淀粉挂糊的猪肉经油炸后其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筋面粉的挂糊率(27.46% ± 0.02%)显著高于其他4种淀粉的挂糊率(P < 0.05),玉米淀粉和蕉藕淀粉挂糊率最低;蕉藕淀粉和高筋面粉组具有显著高的L*值、a*值(P < 0.05)和显著低的b*值(P < 0.05);蕉藕淀粉挂糊组猪肉水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糯米淀粉组(P < 0.05),而脂肪含量最小(10.36% ± 1.05%);用蕉藕淀粉挂糊的肉质弹性最大(0.71 ± 0.03),硬度(8 743.79 ± 284.99)g和剪切力值(9.16 ± 1.08) N最小(P < 0.05);蕉藕淀粉挂糊组的产品感官得分最高(32.55 ± 0.88),木薯淀粉组的最低(28.90 ± 1.44)。综合考虑,蕉藕淀粉可作为生产优质挂糊调理猪肉产品外壳糊中基础淀粉配方的最优选择。
2022, 49(4):68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907.023
摘要:为对比探究以不同羊奶粉为原料制成的酸奶的感官特性、理化性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的差异,评价了绵羊及山羊酸奶的感官特性、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总固体含量、酸度、持水力、悬浮稳定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山羊酸奶的蛋白质含量(3.15%)和脂肪含量(3.92%)均高于绵羊酸奶(蛋白质含量3.02%和脂肪含量3.50%),贮藏稳定性显著优于绵羊酸奶(P < 0.05)。绵羊酸奶中的挥发性酯类(1.86%)和醛类(12.38%)含量高,含有4-甲基-2-己酮等独特的呈味物质,使其奶香味较浓,风味(16.8分)和口感(23.5分)的接受度显著高于山羊酸奶(14.7分,15.2分)(P < 0.05)。因此,山羊酸奶在营养与稳定性上具有优势,但同时绵羊酸奶在羊酸奶风味的研究上也具有一定潜力。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