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遮荫对青钱柳苗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2022, 49(3):35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23

      摘要 (508) HTML (0) PDF 991.29 K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Batal.) Iljinskaj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药用植物,含有益人体健康的黄酮类化合物。光照条件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为探索遮荫对青钱柳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和生长的影响,在合肥市林业高科技开发中心的苗圃内,以2年生青钱柳苗为对象,设置全光、50%遮阳率遮阳网一层遮荫(光照强度约为全光下的42%)、50%遮阳率遮阳网二层遮荫(光照强度约为全光下的19%)3种光照强度处理。结果表明:随光照强度的下降,青钱柳苗高和地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显著下降,生物量分配发生可塑性变化,根冠比显著下降,净光合速率下降,青钱柳苗的叶绿素含量提高,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光能捕获效率(Fv′/Fm′)提高。随遮荫程度的加深,青钱柳体内的总黄酮和黄酮单体含量明显下降,叶片中总黄酮和黄酮单体的产量不断下降。黄酮类化合物在叶片中的积累模式也发生适应性变化,强光下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积累在叶片的上表皮和主脉的微管组织中。研究植株次生代谢物积累与生长对光照条件变化的响应,对于探究提高药用植物产量的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黄山松成熟胚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2022, 49(3):36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6

      摘要 (221) HTML (0) PDF 784.05 K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成熟胚为试验材料,进行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松成熟胚外植体表面灭菌以75%的乙醇处理1 min,3%的次氯酸钠处理10 min为适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 + 1.0 mg·L-1 6-BA + 0.2 mg·L-1 NAA为最佳;适宜的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DCR + 1.0 mg·L-1 6-BA + 0.05 mg·L-1 NAA;不定芽伸长以DCR + 0.1 mg·L-1 6-BA + 0.05 mg·L-1 NAA为适宜;生根培养基以1/2 DCR + 2.0 mg·L-1 IBA + 0.05 mg·L-1 NAA为适宜。建立的植株再生体系为黄山松种质资源的保存、遗传改良及优质种苗繁殖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 不同品种油茶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及差异分析

      2022, 49(3):37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1

      摘要 (263) HTML (0) PDF 1008.72 K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不同品种油茶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特征,以广泛栽培的油茶良种‘长林40号’、‘长林23号’和‘长林53号’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个试验点的正常生长林分叶片中17种矿质元素的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油茶叶片N元素平均含量为14.45 g·kg-1,Ca、K和Al元素的平均含量为3.12 ~ 6.79 g·kg-1,P、S、Mg 和Mn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79 ~ 1.68 g·kg-1;Fe、Ba和Na元素平均含量为45.54 ~ 71.94 mg·kg-1,Sr和B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1.10和14.73 mg·kg-1,Zn、Cu、Ni 和Ti元素平均含量为1.43 ~ 9.52 mg·kg-1。 除Mg以外,各矿质元素含量在供试品种间差异显著。 各矿质元素单株间的变异系数在8.01% ~ 48.26%之间,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在6.32% ~ 58.85%之间,品种间和品种内单株间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 = 0.805 2,P<0.05),N、P、S、Al、K、Cu、Fe、Na、Ti和Mg元素变异系数较小,Ca、Zn、Sr、B和Ni元素变异系数居中,Mn和B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高;K元素含量与其他各元素含量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N、P和S,Fe、Mn和Al,B和Fe,Zn和Na,Cu和Ni,Ti和Ca,Ti和Fe 7组元素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r>0.7,P<0.01);N、P、S、Ca、Ba、Ti、B、Sr和Na元素在提取的4个主成分上具有较高荷载,利用该9种元素对供试3个品种判别分析的正确率达96.70%。该研究结果为解析油茶树体矿质营养吸收利用机制和科学营养管理提供了参考。

    • 水稻芽期耐盐性综合评价与筛选

      2022, 49(3):38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3

      摘要 (204) HTML (0) PDF 829.61 K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水稻资源耐盐能力,筛选耐盐品种,对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种质资源库的60个水稻品种(系)进行芽期耐盐试验。用盐浓度分别为 0、0.3%、0.5%和0.7%的NaCl进行胁迫后,通过测定其发芽率、根长、芽长、芽鲜重、干重以及侧根数目,并采用主成分、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各品系的耐盐水平。获得的耐盐品种主要有Bate Aus、Bhat Mukhu和水原295,盐敏感的品种有IRAT109、TAE GU NA、农林108和水原303。结果可为后续盐胁迫相关基因定位和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 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

      2022, 49(3):38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8

      摘要 (194) HTML (0) PDF 634.60 K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 2017-2020年度在安徽省涡阳县布置不同增效复合肥及其减氮施用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常规复合肥(CF)、腐殖酸复合肥(HF)、氨基酸复合肥(AF)、海藻酸复合肥(SF)、常规复合肥减氮20%(CR)、腐殖酸复合肥减氮20%(HR)、氨基酸复合肥减氮20%(AR)和海藻酸复合肥减氮20%(SR)。结果表明:不减氮处理小麦和玉米3年的平均产量高低顺序分别为AF > SF> HF > CF、SF > HF> AF> CF;减氮处理小麦和玉米3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AR > SR > HR > CR、HR > SR > AR > CR;周年平均产量SF > AF > HF > AR > SR > HR > CF > CR,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较增效复合肥不减氮处理周年产量下降6.37%,较CF处理周年产量增加3.51%,较CR处理周年产量增加10.40%。施用增效复合肥的处理小麦穗粒数较CF处理平均增加19.30%,施用增效复合肥的处理玉米穗粒数较CF处理平均增加5.80%,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较增效复合肥不减氮处理小麦、玉米穗粒数分别下降3.40%和2.60%。养分效率是衡量小麦、玉米吸收利用肥料效果的重要指标,小麦季增效复合肥不减氮的处理氮、磷和钾肥利用率较CF处理平均提高了10.32%,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与CR处理相比,氮、磷和钾肥吸收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94%,增效复合肥处理小麦季平均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3.19和3.17 kg·kg-1,减氮20%后,施用3种增效复合肥的处理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较CR处理分别提高3.10和3.15 kg·kg-1;玉米季增效复合肥不减氮的处理氮、磷和钾肥吸收利用率较CF处理平均提高了7.35%,增效复合肥处理玉米季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0.97和0.66 kg·kg-1,减氮20%后,施用3种增效复合肥的处理较CR处理氮、磷和钾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87%、4.71%和9.03%。综上,试验条件下增效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等养分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和养分效率,增产主要体现在增加小麦和 玉米穗粒数;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条件下,小麦季较普通复合肥处理呈现增产,玉米季呈现减产,而周年产量表现为减肥稳产。

    • 沿淮稻茬麦区小麦的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

      2022, 49(3):39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7

      摘要 (268) HTML (0) PDF 603.57 K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给沿淮稻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及品种育种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取沿淮麦区6个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三次多项式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小麦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不同小麦品种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 6个品种中,安农大1216的产量最高,为8 598.77 kg·hm-²,烟农19最低,产量为6 031.07 kg·hm-²;籽粒灌浆过程中安农大1216粒重最高,成熟期千粒重达到51.4 g,郑麦9023的千粒重最低,为47.78 g;各个品种间灌浆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因品种不同,灌浆参数也有所不同,但“R²”均达到0.99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理论最大粒重(W)显著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V)、最大灌浆速率(Vmax)、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有效灌浆持续期粒重增加值(Ws)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可见筛选的WVVmaxVs、Ws和T等灌浆参数值较高的小麦品种在该地区种植有利于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此外,必须考虑到小麦品种、高效栽培方式、管理手段和协调产量构成三因素,才会最大可能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 皖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2022, 49(3):40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2

      摘要 (461) HTML (0) PDF 557.94 K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烟农19、中麦578、伟隆169、华成1688、安农1589、天益科5号、荃麦725、安农0711、西农99、华展199和中育1211共11个适宜皖北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研究分析了各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转运积累与分配等特性。结果表明,11个供试小麦品种产量均达到7 000 kg·hm-2以上,属高产小麦品种;其中伟隆169、荃麦725、西农99和华展199的产量都达到了8 000 kg·hm-2以上,产量构成协调,穗数及成穗率较高,并且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以及干物质转运量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分蘖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伟隆169、荃麦725、西农99和华展199 穗数、分蘖成穗率较高,具有较高产量,适宜皖北地区推广种植。

    • 金荞麦收集系株型相关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2022, 49(3):40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3

      摘要 (129) HTML (0) PDF 944.13 K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为供试材料,对211份金荞麦收集系的4个株型相关性状(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和主茎分枝数)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株型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90% ~ 19.05%。 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主茎粗(0.389**)、主茎节数(0.278**)、主茎分枝数(0.427**)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粗与主茎节数(0.521**)、主茎分枝数(0.326**)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节数与主茎分枝数(0.563**)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4个株型相关性状综合为3个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1.82%。系统聚类分析表明,211份金荞麦收集系可划分为7类,其中C1(包括29份供试材料)的株型相关性状较好,主要表现为:株高较高(152.85 ± 5.04)cm、主茎较粗(6.13 ± 0.70)mm、主茎节数最多(14.28 ± 1.50)以及主茎分枝数较多(11.31 ± 1.41),可作为优异的金荞麦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

    • 基于SSR标记研究香谷繁殖更新群体量和发芽率临界值

      2022, 49(3):41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2

      摘要 (162) HTML (0) PDF 750.40 K (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地方水稻品种繁殖更新群体量和发芽率临界值进行研究,有利于为种质库中地方水稻品种繁殖更新适宜群体量和发芽率临界值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地方水稻品种香谷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老化处理获得不同发芽梯度的香谷群体,采用农艺性状观察和SSR分子标记分析繁殖更新群体大小与发芽率水平对其遗传完整性的影响。农艺性状观察表明保持香谷遗传结构完整的繁殖更新群体量为60~140株,利用SSR分子标记进一步分析表明,繁殖群体扩大到200株时,更利于保证种质遗传完整性。同时,SSR分析表明发芽率低于60%(50%与≤30%)群体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均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发芽率为60%~70%的群体除香农指数与对照达到了显著差异外,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地方水稻品种香谷适宜的繁殖更新群体量为200 株,繁殖更新的发芽率临界值为60%~70%。

    • 丛枝菌根真菌对茅苍术实生苗生长及根腐病发生的影响

      2022, 49(3):41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0

      摘要 (174) HTML (0) PDF 914.37 K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腐病是目前茅苍术栽培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能与90%以上的维管植物互惠共生,对植物土传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明确AMF对茅苍术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采用盆栽法研究了Glomus mosseae(Gm)、Glomus intraradices(Gi)和Glomus etunicatum(Ge)3种AMF对1年生茅苍术苗生长及根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AMF接种组的茅苍术苗菌根侵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Gm(60.44%)、Ge(55.89%)和Gi(52.33%);3种AMF均能显著促进茅苍术苗的营养生长,以Ge促生长效果最为显著,但Gm对茅苍术苗地下部分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更大,Gm组茅苍术苗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的菌根依赖性分别达260.34%和285.45%;另外,3种AMF均能降低茅苍术苗根腐病的发生,减轻病情指数,提高其根系抗病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其中G. mosseaeG. etunicatum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53.15%和62.94%。AMF能促进茅苍术苗的营养生长,减轻其根腐病害的发生,G. mosseaeG. etunicatum可作为茅苍术根腐病防治的备选生物菌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

    • 结球甘蓝SET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2022, 49(3):4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4

      摘要 (147) HTML (0) PDF 1.32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SET基因是一类含有SET结构域的高度保守的基因家族,参与调控植物多种生命过程。为探讨结球甘蓝SET基因家族及其表达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ET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半定量PCR(RT-PCR)对SE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28个结球甘蓝SET基因,它们不均匀分布在除1号染色体外的其他8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在29.20 ~ 185.16 kDa之间,预测等电点在5.02 ~ 9.06之间。基因结构分析表明结球甘蓝SET基因有0 ~ 23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将该家族成员分为7个亚族,其中第Ⅱ和第Ⅴ亚家族成员最多。在7个亚家族中,每个家族挑选1个基因,qRT-PCR结果显示选取的7个SET基因在结球甘蓝的叶片中不表达,而在根、茎、花蕾和花中均有表达,其中花蕾中表达量较高,进一步RT-PCR检测发现其在花粉母细胞时期高度表达。对结球甘蓝SET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分析其进化关系和表达模式,可为深入研究该家族基因功能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宁夏4个野生枣种群遗传多样性对比分析

      2022, 49(3):43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6

      摘要 (183) HTML (0) PDF 859.29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以宁夏不同生态立地分布的野生酸枣为材料,对宁夏境内4个野生酸枣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宁夏野生酸枣资源可持续原位保存及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宁夏选取4个地域代表性的不同野生酸枣种群,从中分别随机选取植株30棵树,采集其叶片,采用新型的基因组及分子标记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宁夏4个野生酸枣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SNP标记评价宁夏野生酸枣种群的遗传特性,地理分布上可分为两个主要地理类群,分别代表宁夏中部和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吴忠红寺堡种群,北部地区包括中卫日照山、灵武白芨滩与贺兰山滚钟口种群;野生酸枣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表现为贺兰山滚钟口种群与灵武白芨滩种群更接近,而中卫日照山种群和吴忠红寺堡种群各自单独成一类。中卫日照山种群与灵武白芨滩种群遗传分化程度最高,其Fst值为0.191,分化程度较大,分化程度最低的是宁夏贺兰山滚钟口种群与灵武白芨滩种群,其Fst为0.084,属中等分化程度。

    • 草莓叶片不同保存方法对RT-PCR检测 草莓斑驳病毒效果的影响

      2022, 49(3):43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20

      摘要 (144) HTML (0) PDF 1.02 M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样本保存方法不当易导致样本枯萎和腐烂,严重影响病毒检测结果。为提高PCR法检测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SMoV)的效果,明确待检测植物样本的有效保存条件,将经过RT-PCR检测感染SMoV的草莓叶片作为试验材料,设置自然风干保存、硅胶干燥保存和氧化钙(CaO)干燥保存3种不同的干燥保存条件。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各处理草莓叶片总R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比较得到最佳干燥保存条件后,再以几种常见的低温、干燥保存为对照,分析草莓叶片不同保存方法对草莓斑驳病毒PCR检测效果的影响。电泳结果显示,含有SMoV的草莓叶片在CaO干燥保存条件下PCR检测效果最好,且操作简单易行。该方法可以为高效、便捷的保存带毒草莓叶片样本提供参考,适用于田间大量样品的采集,提高检测效率。

    • 程序性死亡分子1胞外区的表达及其 抗血清对PCV2增殖的影响

      2022, 49(3):44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8

      摘要 (120) HTML (0) PDF 713.77 K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猪的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胞外区参与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感染的免疫调节功能,PCR扩增健康猪舌组织中PD-1胞外区,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D-1,转化至Rosetta(DE3)。经IPTG 诱导表达后,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 检测重组PD-1胞外段蛋白 exPD-1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重组菌pET-28a-PD1/ DE3,在37 ℃、0.5 mmol·L-1 IPTG诱导8 h时,exPD-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大小约为20 kDa,且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然后将经纯化和复性获得的exPD-1辅以佐剂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兔抗exPD-1血清,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抗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用PCV2感染猪肾(Porcine kidney-15,PK-15)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D-1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CV2感染PK-15细胞1 ~ 48 h时PD-1的mRNA转录水平均下调;用兔抗exPD-1血清处理PK-15细胞后感染PCV2,PD-1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 < 0.01),且明显地抑制了PCV2的复制(P < 0.01)。上述结果表明,在体外PCV2感染可引起PD-1转录水平下调,兔抗exPD-1血清可通过封闭PD-1/PD-L1通路,抑制PCV2增殖。

    • 犬肺表面活性蛋白A的克隆及其在昆虫杆状病毒系统的表达

      2022, 49(3):44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1

      摘要 (205) HTML (0) PDF 918.90 K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T-PCR方法扩增犬肺表面活性蛋白A(canine lung surfactant protein A, cSP-A)基因,将其连接至pMD18-T载体,经测序正确后,使用DNAMAN软件比对不同种属SP-A基因序列;将cSP-A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后连接至pFastbac1载体得到pFastbac1-cSP-A;再将其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质粒,然后转染sf9细胞得到P1代重组杆状病毒P1 rBv-cSP-A,P1 代病毒连续扩增3代后,取P4 rBv-cSP-A感染sf9细胞表达cSP-A重组蛋白,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显示cSP-A基因大小为699 bp;不同种属间SP-A 的C末端碳水化合物识别结构域的同源性为49.1% ~95.5%;经Western Blot和IFA鉴定,重组cSP-A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未分泌到胞外,分子量大小约为31.84 kDa。

    • 秸秆生物炭对砂姜黑土有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2022, 49(3):45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9

      摘要 (165) HTML (0) PDF 917.08 K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秸秆生物炭对砂姜黑土有机磷组分及分配的影响,对剖析土壤磷循环机制和农田磷管理有重要意义。依托砂姜黑土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化肥与6.0、12、36和48 t·hm-2小麦秸秆生物炭一次性增施(BC6、BC12、BC36和BC48)6个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增施秸秆生物炭均可保障小麦和玉米产量,并显著增加(P < 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和pH,提升土壤肥力和缓解土壤酸化;砂姜黑土有机磷以中等活性有机磷为主(37.4%~45.4%),其分配比例因秸秆生物炭施用量的不同而呈现差异。BC6、BC12、BC36和BC48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分别为11.4、10.7、9.2和9.3 mg·kg-1,分别较NPK处理下降8.8%、14.4%、26.4%和25.6%,差异显著(P<0.05),且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2 = 0.881 6,P<0.05)。增施秸秆生物炭处理(BC6、BC12、BC36和BC48)土壤活性有机磷所占比例较NPK处理均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增施秸秆生物炭除了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缓解土壤酸化之外,还可有效降低土壤有机磷活性,增强有机磷稳定性,保障作物产量,其中以一次性增施36 t·hm-2效果最好,宜在砂姜黑土区广泛应用。

    • 秸秆还田配施腐秆剂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 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2022, 49(3):46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5

      摘要 (157) HTML (0) PDF 638.51 K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秸秆促腐还田条件下沿淮地区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秸秆还田后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通过沿淮麦田的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稻秸还田+腐秆剂(CN52,C/N=52∶1)、稻秸还田+腐秆剂+增基减拔施N肥(CN11,C/N=11∶1)、稻秸还田+腐秆剂+常规施肥(CN17,C/N=17∶1)和稻秸还田+腐秆剂+减基增拔施N肥(CN22,C/N=22∶1),并对耕层土壤养分、不同形态碳素、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土壤碱解氮以CN17最高,为166.23 mg·kg-1,而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以CN11最高,分别为22.12和138.75 mg·kg-1;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均以CN11最高,分别为15.52 g·kg-1、11.87 g·kg-1、38.04 μg·kg-1、76.49% 和0.2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也以CN11最高,为204.19;土壤养分含量、碳素有效率与土壤碳库指数的相关性最高。总之,沿淮地区稻秸促腐还田施用氮肥调节土壤初始C/N至11时,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提升效果最大。

    • 狮牡河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

      2022, 49(3):46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9

      摘要 (137) HTML (0) PDF 673.69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上游硫铁矿停产3年后狮牡河重金属污染状况,于2020年11月河流平水期对河水和底泥进行了一次沿河分布式采样,测定了河水和底泥中Cd、Pb、As、Hg、Cu和Zn 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对河水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采用地累积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平水期河水中Cd污染比较严重,污染主要出现在从上游矿区河段到中游河段,其他重金属污染较轻或无污染。底泥重金属除Hg外,其他5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都显著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GB 15618-2018)和铜陵土壤背景值,中游河段含量最高。底泥不同重金属地累积污染指数平均值为Cd(3.39)>Zn(2.97)>Pb (2.49)>As(2.00)>Cu(1.93)>Hg(-0.97),其中Cd达到重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平均值表明Cd风险极高,As为高风险,Cu和Pb为中风险,Hg和Zn为低风险。河水和底泥重金属含量和分布及风险评价均表明狮牡河重金属污染主要受到矿区影响。

    •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对地上植被及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2022, 49(3):47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21

      摘要 (180) HTML (0) PDF 754.47 K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外来植物对入侵地植物群落的影响,对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入侵和未入侵地的地表植被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样方调查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地上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低于未入侵地,且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有利于野豌豆、加拿大一枝黄花等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2)与非入侵地相比,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降低了58.36%,且入侵导致 0 ~ 5 cm和 5 ~ 10 cm土层的种子密度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58.66%和68.75%;入侵地种子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 优势度指数、Pielou 均匀度指数在浅土层显著低于未入侵地。(3)入侵地和非入侵地土壤种子库都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但是入侵地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明显低于非入侵地;土层越深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越低;入侵地各土层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高于未入侵地。明确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为本地植物群落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不同活化剂强化超富集植物鬼针草吸收Cd的比较分析

      2022, 49(3):48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24

      摘要 (138) HTML (0) PDF 790.71 K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活化剂强化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中镉(Cd)的效果,选用4种高效活化剂N-双谷氨酸二乙酸四钠(GLDA)、聚天冬氨酸(PASP)、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30),施用量为土壤质量的0.3%,以Cd的超富集植物鬼针草为模式种,在气候箱中控制单一环境变量,通过盆栽试验在相同Cd污染土壤浓度下进行对比探究。结果表明,4种活化剂均能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的电导率(EC)升高,硝态氮含量降低; HEDP、PASP和GLDA这3种活化剂处理能显著提高鬼针草生物量、株高与叶片叶绿素含量(P < 0.05),促进鬼针草对Cd的吸收及对土壤的净化率。其中,HEDP、PASP和GLDA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提升了77.7%、97.3%和25.6%;PASP处理对鬼针草茎的Cd积累促进效果最好,GLDA处理对根、叶和花果的Cd积累促进效果最好。相比于对照组的净化率2.46%, PASP、GLDA和HEDP处理单株鬼针草对土壤净化率分别为4.85%、 4.37%和3.08%。综上,Cd污染土壤中施加活化剂(GLDA、PASP与HEDP)能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使鬼针草叶绿素含量、株高、生物量增加,增强鬼针草对Cd的富集,使鬼针草对土壤中Cd的净化效率提升,效果最好的为PASP处理。结果可为活化剂在矿区、抛荒地等严重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 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增溶效果

      2022, 49(3):49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22

      摘要 (211) HTML (0) PDF 799.89 K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石油烃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聚氧乙烯失水山梨单油酸酯(Tween80)3种表面活性剂,通过批试验,考察3种活性剂单独使用及不同复配类型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增溶效果,并开展效果分析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SDBS、SDS 和Tween80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增溶作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6、10和 15 g·L-1,最佳固液比分别为1:15、1:20和1:15(g·mL-1),最佳处理时间为12、12和24 h,3种表面活性剂在各考察因素范围内的增溶能力始终为SDBS > SDS > Tween80。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受土壤吸附影响更大,导致其有效作用浓度较低,故研究中选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效果均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能够减少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之间的排斥作用, SDS、SDBS与Tween80复配后有协同增溶的效果,且体系中SDS、SDBS占比越大,石油烃的洗脱率也越高。因为结构性质差异,3种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表现出不同配合性,再与合适的电解质助剂Na2SiO3复配后,洗脱性能均得到了强化,依次为SDBS(97.56%)> SDS(97.24%)> Tween 80(92.71%),其中Tween 80在与Na2SiO3复配后增效最为显著,洗脱效率比单独作用时提高了25.41%。因此,在油污土壤增溶洗脱处理中,清洗剂的选择和科学复配是提高洗脱效率的关键。

    • 江西、湖南两省人工经营生态系统蚂蚁物种多样性 及功能特征比较研究

      2022, 49(3):49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5

      摘要 (153) HTML (0) PDF 667.67 K (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江西、湖南两省人工经营生态系统蚂蚁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功能特征,为两省蚂蚁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以江西省、湖南省人工经营生态系统为研究样地,两省共设置11个采样单元格,每个采样单元格均设置45个1 m2的样方,分别于2019年7月和2020年7月采用改进的吸虫器法对样方内地表蚂蚁进行采集,采集后放置于无水乙醇中带回实验室进行蚂蚁物种鉴定及功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湖南两省共采集到蚂蚁2 662头,隶属4亚科24属49种。3种生境种类丰富度表现为人工林>草地>农田,湖南省的蚂蚁物种较江西省丰富;(2)江西、湖南两省3种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一致,为人工林>草地>农田,优势度指数表现一致,但趋势相反;江西省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人工林>草地>农田,但湖南省表现为草地小于农田,这与湖南省草地蚂蚁种类丰富度远远大于农田有关;(3)江西、湖南两省农田和人工林的群落相似性均最小,江西省农田和草地群落相似性最大,湖南省草地和人工林群落相似性最大;(4)江西省和湖南省不同蚂蚁物种功能特征表现一致:即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的上颚、触角柄节最长,头宽最大;宽结摇蚁(Erromyrma latinodis)的上颚、触角柄节最短,宽结摇蚁头宽最小。综上可知,湖南省蚂蚁物种资源比江西省略丰富;蚂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与生境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生境越复杂,蚂蚁物种多样性越高,种类丰富度越大,地表蚂蚁功能多样性越高;生境差异性越大,蚂蚁群落相似性越小。

    • 基于DELMIA拖拉机驾驶室人机系统静态舒适性分析

      2022, 49(3):50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17

      摘要 (153) HTML (0) PDF 4.51 M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拖拉机驾驶室作为操纵拖拉机的作业场所,其设计合理性对驾驶员的安全性、舒适性及作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依托DELMIA人因工程学仿真分析软件建立第5、50和95百分位驾驶员人机系统模型,对驾驶员的视野、上肢伸展域、坐姿舒适度及换挡舒适性等静态舒适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各体型驾驶员工作视野开阔,上肢可达性良好,第50百分位驾驶员驾驶坐姿舒适性略优于第5和95百分位驾驶员,第5和50百分位驾驶员换挡姿势舒适性优于第95百分位驾驶员,驾驶室整体布局合理,人机匹配性良好。

    • 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电学特性分析

      2022, 49(3):51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25

      摘要 (141) HTML (0) PDF 680.57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电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以甘肃靖远1号籽瓜为试材,利用平行极板检测法测定了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的8个电学特性,分析其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建立了各电学特性随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验证。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不同部位籽瓜果皮电学特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GX均呈单调递增趋势变化,Rp、Cp、ZQ均呈单调递减趋势变化;除瓜梗部外,其他部位果皮D均呈单调递增趋势变化;瓜梗部和赤道部果皮的ZGLp、X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与QCp、Rp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而与D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不同。回归结果表明,随着频率的变化,瓜梗部与赤道部果皮的Z、G、Cp、Rp、XD的值均呈Polynomial模型分布(R2 > 0.83)。模型验证得出在频率163.28 ~ 8 000 kHz范围内,瓜梗部和赤道部果皮ZLp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一致性较好。因此,基于平行极板检测法区分籽瓜不同部位的果皮电学特性变化规律是可行的,该结果为籽瓜果皮电学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 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红花中9种无机元素的含量

      2022, 49(3):52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705.004

      摘要 (146) HTML (0) PDF 713.18 K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红花药材中无机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并对不同产地红花药材中无机元素进行分析测定,采用微波消解法对红花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红花中9种无机元素含量,并用SPSS 22.0软件对无机元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红花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其中Mg、Ca含量最丰富,Fe、Mn、Cu含量次之,Cr、Co、Zn、Cd含量较少。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各元素的线性相关性良好,重复性和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符合要求,加标回收率在96.2% ~ 109.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2个产地的红花可分为两类:新疆和青海红花聚为一类;河南、山东、云南和甘肃的红花聚为一类。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方便快捷、精确灵敏的优点,可为红花中无机元素的测定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