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大豆疫霉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杆菌JDF3的鉴定

      2022, 49(1):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3

      摘要 (826) HTML (0) PDF 1.07 M (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离获得1株细菌JDF3,它能有效地抑制大豆疫霉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囊的形成。该菌株对细极链格孢、小麦全蚀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的抑制率高于70%。盆栽结果显示细菌JDF3对大豆疫病的防治率为70.7%。菌株形态特征、18项生理生化和gyrB基因测序结果鉴定菌株JDF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 氮肥与涝渍胁迫时间对抽雄期夏玉米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2022, 49(1):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4

      摘要 (351) HTML (0) PDF 587.56 K (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氮肥与涝渍胁迫时间对抽雄期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选用裕丰333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处理,分别为0、180和300 kg·hm-2,记为N0、N1和N2。共设置3个胁迫时长处理,分别为3 d、5 d和7 d,记作S3、S5和S7;3个胁迫恢复时长2 d、4 d和6 d,记作R2、R4和R6。在涝渍胁迫-恢复期间分别测定夏玉米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丙二醛(MDA)以及叶绿素含量。研究表明,在涝渍胁迫期间,高氮素水平下,涝渍胁迫时长增加会减少SOD活性但会增加CAT活性。相同的施氮水平下,MDA和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变化,说明涝渍胁迫对于玉米叶片MDA和叶绿素的含量影响较小。在涝渍胁迫与恢复期间,抗氧化酶活性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在高氮素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在淹水3 d达到最大。高氮素水平有利于改善抽雄期夏玉米生理特性。

    • 不同浓度N营养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和C、N代谢的影响

      2022, 49(1):1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7

      摘要 (413) HTML (0) PDF 1.67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不同浓度N营养对水稻生长发育和C、N糖代谢影响效果的特点,采用4种浓度N营养在全生育期内处理水稻,分析其农艺性状、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色素含量和N转运和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响应。结果表明:水稻叶片内蔗糖含量在正常浓度即0.5和2 mmol·L-1 N营养条件下比高浓度即5 mmol·L-1条件下,均高出7倍,茎秆内均高出2倍左右;而在低浓度即0.05 mmol·L-1条件下,叶片和茎秆内蔗糖含量极低。这很可能是由于低N条件导致植株N营养缺乏,光合碳同化作用降低,而高N条件抑制光合作用。同时,水稻各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0.05和0.5 mmol·L-1 N条件下很低,2和5 mmol·L-1 N条件下含量显著提高,相较前两者,至少升高1倍以上;总体上看,随着外施N浓度增加均显著增加,N营养促进N代谢。有意思的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0.05到2 mmol·L-1 N条件范围内,几乎与水稻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所分析的N转运和代谢的关键基因中,只有在0.05 mmol·L-1 N条件下表达显著升高,而大部分基因对施N浓度变化没有明显的表达响应。综上,不同浓度N营养对水稻生长发育和C、N代谢的作用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深入探究水稻生理代谢分子机制和指导作物施肥实现优质高产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 长江下游地区不同水稻品种两种行距下的 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特征

      2022, 49(1):2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9

      摘要 (409) HTML (0) PDF 702.29 K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种植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取15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行距种植处理,设置两种行距分别为30 cm和25 cm,株距均为13.3 cm,两种行距栽培密度分别为251 000 和301 000穴·hm-2,对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间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各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行距30 c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株高、剑叶长和剑叶宽,提高水稻的结实率、每穗粒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行距25 cm处理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明显增大。丰粳3227、镇稻14、苏垦118、嘉优1号、嘉优3号和甬优2640等品种产量较高,经济性状突出,建议采用25 cm行距进行种植,甬优2640采用30 cm行距效果更好,南粳9108采用25 cm与30 cm均可。该研究为确定适宜栽培行距并筛选得出适宜泰州地区种植的优异水稻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重金属Cd对一年生直立与倾斜生长杨树解剖特性的影响

      2022, 49(1):2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9

      摘要 (437) HTML (0) PDF 915.28 K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0棵一年生人工林69(Populus deltoids Bartr. cv. 'Lux' (I-69/55))为研究对象,在生长季节将其中的15棵苗木人工倾斜45°,将直立生长和倾斜生长的苗木分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3棵),分别施加0、5、20、50和100 mg·kg-1的Cd(NO3)2,记为C0、C1、C2、C3和C4。苗木生长8个月后开始取样,树干按其纵向上的高度分为顶部、中部和基部,倾斜生长分应拉区和对应区对其解剖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中重金属Cd浓度的增加,直立生长下的杨树的纤维长度在C0、C1、C2浓度下大于倾斜生长,C3、C4浓度下则小于倾斜生长;在倾斜生长下,C0与C4浓度下应拉区纤维长度小于对应区,而C1、C2、C3则相反。在树干纵向分布上,纤维长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对纤维长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区域上影响不显著。(2) 导管长度上,直立生长大于倾斜生长,应拉区的导管长度大于对应区;纵向分布上,在倾斜生长下导管长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导管长度的影响显著。(3)双壁厚上,C0、C1为直立生长小于倾斜生长, C2、C3、C4则与此相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对双壁厚的影响显著,不同生长方式和高度上影响不显著。(4)微纤丝角上, C0、C1、C2浓度下直立生长大于倾斜生长,C3、C4浓度下则相反;倾斜生长下的应拉区微纤丝角小于对应区。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5)结晶度上,倾斜生长下应拉区结晶度大于对应区;在纵向分布上,结晶度为基部>中部>顶部。方差分析表明,不同Cd浓度和不同区域对结晶度的影响显著。

    • N+ 离子束注入对毛叶山桐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2022, 49(1):3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22

      摘要 (319) HTML (0) PDF 706.06 K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N+离子束处理对毛叶山桐子种子萌发和表型的影响,采用4种不同能量N+离子束(0、20、25和30 keV,同一剂量4×1015 N+·cm-2)注入毛叶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 var. vestita Diels)种子,比较分析其种子的发芽率、容器苗株高、冠幅、叶片数、地径和叶片全C、N含量,以筛选出最适宜种子萌发和营养生长的N+离子束注入能量。结果表明,与CK比较,30 keV处理可显著增加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冠幅、叶片数、叶片全N含量,显著减少了C/N;25 keV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冠幅、叶片数和地径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叶片全C、N含量;20 keV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幼苗冠幅、叶片数和地径增加无显著影响,对株高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并显著增加了叶片全C、N含量。因此,在进行毛叶山桐子容器育苗时,30 keV是最有利其种子萌发和幼苗营养生长的N+离子束注入能量。

    • 亚热带北缘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凋落物持水特性

      2022, 49(1):4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5

      摘要 (286) HTML (0) PDF 736.29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亚热带北缘湿地松脂材兼用林(RT, resin and timber)凋落物水源涵养功能,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林场内的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和湿地松未采脂人工林(CK)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浸泡法对凋落物现存量及其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凋落物以凋落叶为主,总现存量为10.18 t·hm-2,显著小于对照林分(P < 0.05)。(2)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凋落物的总最大持水量与平均最大持水率(12.97 t·hm-2 , 125.09%)均低于对照林分(21.73 t·hm-2;136.54%),未分解层 (UL, un-decomposed layer)和半分解层(SL, semi-decomposed layer)最大持水率分别降低了11.38%和4.03%。(3)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凋落物吸水速率在浸泡0 ~ 0.5 h内最大,且各分解层最大吸水速率(UL, 1.28 g·g-1·h-1;SL, 2.41 g·g-1·h-1)均低于对照林分(UL, 1.58 g·g-1·h-1;SL, 2.56 g·g-1·h-1)。(4)湿地松脂材兼用林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均呈极显著对数函数关系(R2 > 0.95)。湿地松脂材兼用经营模式降低了凋落物现存量和持水性,不利于湿地松人工林凋落物层的水源涵养。

    • 不同恢复年限红锥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经营策略

      2022, 49(1):4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23

      摘要 (303) HTML (0) PDF 711.23 K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南亚热带红锥人工林不同恢复年限(6、10、15、20、25、30和34 a)林分为对象,研究了红锥人工林林分物种组成和结构在不同恢复年限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度、丰富度及材积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分布差异较大。不同林龄阶段的林分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树种胸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30 a集中分布胸径> 20 cm的树木。红锥人工林林近熟阶段(30 ~ 34 a)乔木株数较少,但是从林分的生产力来说,却提供了50%以上的林分蓄积。综上,不同林龄阶段的人工林经营策略需要考虑林分自然生长规律和关键树种竞争机制,使少量优质林木个体留给自然演替进程控制和调节,实现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和结构功能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

    • 杭州西湖秋季植物群落色彩的定量研究

      2022, 49(1):5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4

      摘要 (324) HTML (0) PDF 806.99 K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杭州西湖47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秋色叶色域面积占比和美景度评价(SBE法) 2个方面对西湖植物群落的美学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评价人员对于西湖秋季植物景观总体持积极的态度;(2)秋色叶色域面积与植物群落总面积的比值分布范围在0 ~ 0.8之间,较为分散;(3)秋色叶色域面积占比大于0.5的群落数量较少,仅占总数量的36%;(4)秋色叶色域面积占比接近0.4或0.7时,群落景观的SBE值最高。通过对西湖秋季植物群落中秋季色彩进行量化研究,为亚热带地区的秋季植物景观的配置方式提供一定的指导。

    • 基于SBE和BIB_LCJ下的城市滨水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以莆田市仙游县木兰溪为例

      2022, 49(1):6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01.001

      摘要 (367) HTML (0) PDF 952.47 K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滨水景观要素对公众审美的影响,以莆田市仙游县木兰溪为例,应用SBE法、BIB-LCJ法进行景观要素量化分析、景观美景度评价并构建美景度模型。结果表明:(1)SBE法和BIB-LCJ法的评价结果较为相近,BIB-LCJ评价结果可辅助滨水景观模型构建。(2)驳岸类型、绿视率、植物整齐度、总体协调性和园路形态5个景观要素对美景度值有显著影响,河岸线形态感、整体景观色彩对比、野趣程度及景观层次感等7个要素对美景度有一定影响。 (3)从构建的美景度模型中可以看出,景观总体协调性在所有要素中的贡献度最高,达到33.2%;其次则是植物整齐度,贡献度为24.6%;绿视率、驳岸类型和园路形态贡献率分别为17.2%、13.1%和11.9%;其中,总体协调性、植物整齐度和绿视率的贡献度均达到10%以上。通过以上两种评价方法能够更好地量化分解影响公众审美的景观要素,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的公众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可以为未来的滨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 中国瘰螈皮肤转录组测序及活性多肽分析

      2022, 49(1):6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5

      摘要 (318) HTML (0) PDF 1.39 M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对中国瘰螈皮肤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分析其活性多肽。提取中国瘰螈皮肤组织总RNA用于构建cDNA文库,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进行测序。测序数据处理后获得unigene,并对其进行基因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组装获得了74 371 个非冗余unigene(平均长度为762 bp),其中33 627个unigene在七大功能数据库中得到功能注释,5 137个unigene的注释结果来自两栖类物种,约占注释总数的15%。另外,从转录组数据中识别了一些皮肤活性多肽如胆囊收缩素、防御素、伤口愈合肽、蛋白激酶抑制剂、胸腺素,它们大多数具有皮肤免疫或防御功能,且在其他两栖动物种类中均发现有较高序列相似性的同源多肽。结果为阐明蝾螈皮肤免疫或防御机制提供了前期基础资料。

    • 环磷酰胺诱导的尼罗罗非鱼体内外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2022, 49(1):7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0

      摘要 (329) HTML (0) PDF 650.40 K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环磷酰胺(CTX)为诱导物,建立罗非鱼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体外,0、5、10、15、20和25 mmol·L-1 CTX 分别作用于离体培养的罗非鱼精密肝切片(PCLS)6 h 后,测定切片培养上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同时收集肝切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肝切片增殖活性,测定切片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水平。体内,采用胸腔注射法造模,每千克鱼体重分别注射0、10、25、75和100 mg环磷酰胺(下文以mg·kg-1表示),每隔3 d给药1次,连续3次。末次给药后第4天取血,测定罗非鱼血清中GPT、 GOT 和LDH及肝组织匀浆中T-AOC 、MDA、SOD和GSH水平。结果显示: 20~25 mmol·L-1 CTX作用体外培养精密肝切片6 h及75~100 mg·kg-1 CTX胸腔注射罗非鱼后,均可以导致GPT、GOT和 LDH 活力显著升高;T-AOC、SOD活力及GSH含量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提高。同时,20 和25 mmol·L-1 CTX能导致肝切片增殖活性显著下降,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67.29%和55.41%,且有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CTX可引起罗非鱼肝损伤;分别采用20 mmol·L-1 CTX 作用体外培养PCLS 6 h或者采用75~100 mg·kg-1 CTX胸腔注射罗非鱼,每隔3 d给药1次,连续3次,均可以构建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

    • 林麝应激生理状态与消化道球虫感染程度关系

      2022, 49(1):8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1

      摘要 (299) HTML (0) PDF 796.27 K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慢性应激与圈养林麝球虫感染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四川九药林麝繁育中心采集的粪便样本中的寄生虫卵进行检测,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虫卵进行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并基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年龄、参配对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的影响,以及年龄、参配及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与球虫感染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和参配的交互作用对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影响显著,3岁龄参配个体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显著低于6岁龄参配个体,其余3组间差异不显著。宿主年龄和参配对球虫感染强度无影响,但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对球虫感染强度影响极显著(GLMs, P < 0.01)。粪便皮质醇代谢水平和球虫感染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 = - 0.502, P < 0.01),3个浓度组之间球虫感染强度差异极显著(P < 0.01)。慢性应激会增加林麝寄生虫易感性,应激强度与寄生虫感染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议麝场不要选取3岁龄个体作为种麝,并减少人为刺激或扩大每个林麝个体的活动空间来降低林麝的应激反应,加强林麝的健康管护。

    • 中国乌骨鸡品种BCDO2基因多态性和肤色鉴定

      2022, 49(1):8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21

      摘要 (406) HTML (0) PDF 689.83 K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β-胡萝卜素脱氧酶2(β-carotene dioxygenase2, BCDO2)基因在我国乌骨鸡中的变异情况,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和测序了我国5个乌骨鸡品种(丝羽乌骨鸡、东乡绿壳蛋鸡、金湖乌凤鸡、余干乌骨鸡和新兴竹丝鸡3号)、白耳黄鸡(黄肤色)和崇仁麻鸡(白肤色)的BCDO2基因,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原鸡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7个品种215条序列,总计发现6个多态位点,分别为6273091(G-A)、6273129(A-G)、6273229(C-T)、6273240(C-T)、6273307(A-G)和6273672(A-G)。基于6个多态点界定了3种单倍型,定义为Hap1、Hap2和Hap3。其中只有白耳黄鸡、崇仁麻鸡和丝羽乌骨鸡有1种单倍型,东乡绿壳蛋鸡、金湖乌凤鸡、余干乌骨鸡和新兴竹丝鸡3号均有2种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ap1和Hap2只与红色原鸡聚为一类,Hap3和多个原鸡聚为一类。BCDO2基因多态位点能够很好地区分黄白肤色的品种,但很难区分乌骨鸡品种。多个原鸡在我国乌骨鸡品种形成过程中都做出了贡献。该研究结果为我国乌骨鸡遗传资源的保护、选育和鉴定工作提供了遗传背景信息。

    • 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21~56日龄青铜火鸡生长性能 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2, 49(1):9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8

      摘要 (297) HTML (0) PDF 591.55 K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21 ~ 56日龄青铜火鸡雏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2 × 3双因子试验设计,分别为2个能量水平(12.13 和12.53 MJ·kg-1)和3个蛋白质水平(22%、24%和26%);选体重相近的青铜火鸡雏鸡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常规饲养至20日龄,21日龄正式开始试验,为期35 d。结果表明:(1)饲粮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56 d火鸡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蛋白质水平为26%组56 d火鸡体重和ADG显著高于22%组(P < 0.05),蛋白质水平为26%组火鸡F/G显著低于22%组(P < 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56 d火鸡体重和ADG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2)饲粮蛋白质水平对血清尿素(UA)和总胆固醇(TC)含量有显著性影响,26%组雏火鸡血清中UA含量显著高于22%和24%组(P < 0.05),蛋白质水平为22%组血清TC含量显著高于26%组(P < 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球蛋白(GLB)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3)饲粮能量水平对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 < 0.01),能量水平为12.53 MJ·kg-1组血清中IGF-1的含量显著高于12.13 MJ·kg-1组;饲粮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地影响血清中生长激素(GH)含量,蛋白质水平为22%组血清中GH含量显著高于24%和26%组(P < 0.01);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GH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 < 0.05)。(4)饲粮能量水平为12.13 MJ·kg-1,蛋白质水平为26%时,火鸡的经济效益最好。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21 ~ 56日龄青铜火鸡最适宜的饲粮能量水平为12.13 MJ·kg-1,蛋白质水平为26%。

    • 日粮蛋白水平对育肥藏羊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22, 49(1):9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3

      摘要 (304) HTML (0) PDF 651.63 K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蛋白水平对育肥藏羊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况相近的3月龄早期断奶藏羊公羔15只,平均体重为((22.05 ± 2.06) kg,随机分为3组,日粮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0.08%(Ⅰ组),12.84%(Ⅱ组)和14.97%(Ⅲ组)。预试期7 d,正试期112 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羊进行屠宰并于不同位点采集瘤胃液样品,测定瘤胃细菌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1)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ACE指数和Chao l指数Ⅰ组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 < 0.05)。(2)门水平下,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瘤胃细菌的优势菌门,且均随日粮蛋白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P < 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Ⅱ组显著较高(P > 0.05)。(3)科水平下,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较高,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 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相对丰度Ⅱ组和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 < 0.05);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相对丰度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 < 0.05)。(4)属水平下,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Ⅲ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 < 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Ⅱ组相对丰度显著较高(P < 0.05)。 (5)PCA分析显示各组间瘤胃细菌结构差异不明显,但采食低蛋白水平日粮的藏羊瘤胃细菌相似度更高,能更好聚类在一起。综上可知,不同蛋白水平对育肥藏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可影响其丰富度;同时随着日粮蛋白水平的提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在日粮蛋白水平为14.97%时更适宜生长,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则在日粮蛋白水平为12.84%时活性更高。

    • 基于点云变形分析的羊胴体最佳宰后成熟时间确定方法

      2022, 49(1):10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7

      摘要 (239) HTML (0) PDF 1.49 M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羊胴体最佳宰后成熟时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方法,以变形检测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通过观测羊胴体宰后成熟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来确定胴体最佳宰后成熟时间的可行性。以同批宰杀的杜泊绵羊和巴美肉羊胴体作为试验样本,宰杀后静置于恒温排酸间并在宰后一定时间点使用激光扫描仪采集整只胴体的三维点云模型,经过预处理和配准后借助三维色谱图确定胴体上变形显著的感兴趣区域,计算其变形量的同时测定其肉样的pH值和水分含量随时间的损失率两项指标,通过分析两项指标初始值的分布性和一致性筛选用于相关性分析样本集,通过相关系数判断其变形量与上述两项指标之间变化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试验样本在感兴趣区域的变形量与上述两项指标在宰后成熟过程中变化的相关系数均分别达到0.875和0.944以上,呈现高度相关性。结合从传统方法中得出的研究结论,验证了通过外部观测宰后胴体的变形情况来判断胴体最佳宰后成熟时间的可行性。

    • 黄土高原三生空间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2022, 49(1):11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6

      摘要 (386) HTML (0) PDF 1.69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开展三生空间研究对推进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性土地分类体系,揭示了1980—2018三生空间格局分布及演变特征,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三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以生态空间为主体,生产空间主要聚集于东南部,生活空间集中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城市,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西部及中部地区。(2)生产和生态空间在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区的变化均较为剧烈,生活空间的扩张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3)社会经济因素对三生空间的演变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人口是影响生产空间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于生活空间面积的限制作用较强;财政收支对生态空间的解释力较强。这些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三生空间的影响都大于单个因素。结果能够为未来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并为推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安徽通江湖泊4种典型生境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2022, 49(1):12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6

      摘要 (299) HTML (0) PDF 1.83 M (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安徽通江湖泊4种典型生境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于2018年4月、7月、10月和2019年1月,对4种典型生境中24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4种典型生境分别为自然湖泊生境(H1)、沉水植被生境(H2)、挺水植被生境(H3)和人工养鱼塘生境(H4)。在4种典型生境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5种,隶属8门94属。物种数最多的生境为H1(196种),物种数量最少的生境为H4(89种)。4种生境中H1优势种以硅藻门为主,其中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优势度最高,为1.384;H2优势种主要分布在绿藻门;在H3中尖针杆藻(Synedra acus)优势度最高,为1.153;H4中蓝藻门的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占优势明显。4种典型生境中浮游植物生物量H4 > H3 > H1 > H2,细胞密度H4 > H2 > H3 > H1。H1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H2。4种典型生境的环境条件具有空间异质性,总氮、总磷和透明度等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有水生植被盖度、营养盐和透明度等。

    • 应用SHIME模型研究肠道微生物对13种农产品中 腐霉利生物可给性的影响

      2022, 49(1):13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25

      摘要 (305) HTML (0) PDF 624.80 K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模拟人体胃肠消化的SHIME(simulator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ecosystem)体外方法评价肠道菌群对不同农产品中腐霉利生物可给性的作用规律,为正确评价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可使葡萄等13种农产品中腐霉利生物可给性降低30.3% ~ 97.2%,其中以葡萄和大豆中供试农药残留生物可给性的影响较为显著;膳食成分可增强肠道菌群对腐霉利生物可给性的影响,菊粉作用下可使肠道菌群对葡萄中腐霉利生物可给性降低39.6%。大肠杆菌是影响腐霉利生物可给性的主要优势菌,36 h时可使葡萄中腐霉利生物可给性显著降低33.9%。

    • 六旋翼植保无人机飞行框架的结构设计与试验

      2022, 49(1):13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02

      摘要 (365) HTML (0) PDF 2.51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达到无人机轻量化的要求,以碳纤维材质为机身主体,设计了一套六旋翼植保无人机的飞行框架。基于ANSYS对该框架关键结构部件的刚度和强度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单层中心固定板改为了双层结构并在机臂之间加入了加强筋。分析表明:优化设计后,无人机中心板形变量降低了104.36倍,最大应力降低了13.15倍,而质量仅增加了1.9%。最后通过实际飞行振动试验,基于LabVIEW对植保无人机机身3个不同位置竖直方向的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变换降噪处理和时、频域计算评估,振动最大RMS值为1.69 g,小于飞行控制系统振动报警阈值2.5 g,表明其在稳定性和操控能力上具有良好的表现。

    • 基于网络药理学黄精抗炎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2022, 49(1):14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20

      摘要 (494) HTML (0) PDF 1.03 M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精属百合科黄精属,性味甘甜,食用爽口,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为探讨黄精抗炎可能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借助TCMSP数据库筛选黄精活性成分,利用Pharmmapper和Uniprot数据库查找黄精活性成分靶点基因,借助GeneCards和MalaCards数据库筛选人体炎症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取黄精抗炎潜在靶点;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注释;使用Cytoscape3.6.1软件构建黄精抗炎潜在靶点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共筛选出(+)-丁香树脂醇-O-β-D-葡萄糖苷、中华在线1、甲基原纤细薯蓣皂苷、西伯利亚蓼苷A、3’-甲氧基大豆苷元、β-谷甾醇等12个潜在活性成分和ALB、EGFR、MAPK1、CASP3、ESR1等65个黄精抗炎潜在靶标,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中筛选出46个GO条目和13条KEGG通路,主要涉及Pathways in cancer(癌症的途径)、Prostate cancer(前列腺癌)、IL-17 signaling pathway(IL-17信号通路)、Hepatitis B(乙型肝炎)通路。该研究揭示了黄精抗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黄精抗炎机制研究和后续试验研究提供依据。

    • 豆类杂粮作物种子物性参数的试验研究

      2022, 49(1):15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24

      摘要 (318) HTML (0) PDF 1.53 M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豆类杂粮作物相关播种装备的设计依据,选取大豆、绿豆、豌豆、红豆和蚕豆5种典型豆类杂粮作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称重法、量筒法、低温烘干法等进行三轴尺寸、千粒重、含水率、密度、休止角、堆积角、摩擦系数、碰撞恢复系数、刚度系数、破碎力、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等相应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测杂豆种子三轴尺寸的长、宽、高和球度范围分别为4.78~21.11 mm、3.58~15.63 mm、3.61~8.33 mm和0.66~ 0.97;千粒重、含水率和密度范围分别为51.9~1 548.4 g、11.5%~14.4%和1.067~1.323 g·cm-3;所测杂豆种子休止角和堆积角的范围分别为21.840~35.199°和22.579~33.530°;杂豆种子在PVC板上的静摩擦系数最小,除蚕豆外,其他种子与种子间的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均最大。5种杂豆种子中,蚕豆的抗挤压能力最大,绿豆的抗挤压能力最小;豌豆的刚度系数、弹性模量及剪切模量均最大,大豆均最小。杂豆种子物性参数的测量可为杂豆排种器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加速溶剂萃取GC-MS快速分析烟叶中的西柏三烯二醇

      2022, 49(1):15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8

      摘要 (251) HTML (0) PDF 786.46 K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加速溶剂萃取(ASE)结合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建立烤烟烟叶中α-西柏三烯二醇(α-CBD)和β-西柏三烯二醇(β-CBD)两种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液固萃取(LSE)、超声辅助萃取(UAE)、索氏提取(SE)和ASE 4种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对目标物萃取效果的影响,优选出ASE方法应用于烟叶中CBD的提取。优化设定ASE的工作参数,萃取剂为二氯甲烷,萃取温度50 ℃,静态萃取时间5 min,循环萃取次数为2次。对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回收率和精密度等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目标成分α-CBD和β-CBD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1.0 ~ 200.0 μg·g−1和1.0 ~ 160.0 μg·g−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2和0.999 6。两种目标物的最低检出限(LOD)和最低定量限(LOQ)分别为0.3 μg·g−1、0.2 μg·g−1和0.85 μg· g−1、0.66 μg·g−1。回收率分别在93.2% ~ 103.3% 和91.6% ~ 99.1% 之间。检测α-CBD和β-CBD的相对标准偏差(RSDs,n = 5)分别在2.59% ~ 3.13%和2.11% ~ 2.84% 范围内。方法快速、准确,在对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烤烟烟叶中西柏三烯二醇含量的比较分析中取得良好结果,适用于烟叶中西柏三烯二醇的分析检测。

    • 枸杞叶黄酮与不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2022, 49(1):16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2

      摘要 (382) HTML (0) PDF 3.32 M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自由基诱导法制备蛋白质—枸杞叶黄酮复合物,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电镜等方法表征5种蛋白质(醇溶蛋白、大豆蛋白、酪蛋白、牛血清蛋白和乳清蛋白)与枸杞叶黄酮共价结合前后蛋白质结构的变化并进行了抗氧化性的分析。结果表明,5种蛋白质都与枸杞叶黄酮发生了不同程度地相互作用,并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枸杞叶黄酮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导致蛋白质荧光淬灭,改变了酪氨酸或色氨酸数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酰胺A带、Ⅰ带、Ⅱ带的特征峰发生偏移,表明蛋白质在共价复合枸杞叶黄酮后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扫描电镜直观显示了共价复合物微观结构的变化,可形成球状、片状、棒状或不规则颗粒状。综合比较发现,醇溶蛋白、乳清蛋白与枸杞叶黄酮结合能力较强,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影响较大,且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枸杞叶黄酮与蛋白质共价复合物的性质以及枸杞叶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响应面法优化苦瓜甙的提取工艺及其HPLC测定

      2022, 49(1):17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325.011

      摘要 (417) HTML (0) PDF 1.01 M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新鲜苦瓜为原料,洗净低温烘干后,用乙醇水溶液提取,得到苦瓜甙。以得到的苦瓜甙质量为指标,探讨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对苦瓜甙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原理建立数学模型,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30 g苦瓜干在温度63 oC、乙醇浓度65%、提取时间3.3 h条件下,得到的苦瓜甙质量最高,为0.765 8 g,苦瓜甙的得率为2.553%。同时,HPLC检测结果表明苦瓜提取物中含有苦瓜甙。结果显示,采用响应面法可以较好地优化苦瓜甙的提取工艺,为从苦瓜中提取苦瓜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苦瓜的深度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化工艺参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