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48(6).
摘要:
2021, 48(6).
摘要:
2021, 48(6):87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3
摘要:植物在受到外界环境干旱胁迫时,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气孔的关闭和ABA的产生,然而,植物如何平衡干旱胁迫和生命周期,并不清楚。SSU72编码C末端结构域(C-terminal domain , CTD)的磷酸化酶,抑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开花时间。研究发现SSU72参与拟南芥的干旱胁迫应答,SSU72定位于细胞核中,功能缺失的SSU72失水速率快、气孔大,并且气孔的关闭对ABA不敏感;进一步检测下游的基因RD29B, RD22, RD29A 和 COR15A的表达水平,表明SSU72参与ABA和非ABA途径干旱基因的激活。因此,SSU72很可能是对环境适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平衡非生物胁迫和生长周期。
2021, 48(6):87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2
摘要:为了筛选出高表达棉花GhWRKY91可溶性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以中棉所10号叶片的cDNA为模板PCR扩增GhWRKY91基因,扩增产物分别构建到4个不同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pET-32a(+)、pMAL-c5x和pGEX-4T-1。将重组载体pET-22b(+)-GhWRKY91、pET-32a(+)-GhWRKY91、pMAL-c5x-GhWRKY91和pGEX-4T-1-GhWRKY91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或Arctic-Express™(DE3)RP中,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不同原核表达载体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ET-22b(+)-GhWRKY91 和pET-32a(+)-GhWRKY91在BL21(DE3)中以及pMAL-c5x-GhWRKY91在Arctic-Express™(DE3)RP中均未见明显蛋白表达,而pGEX-4T-1- GhWRKY91在Arctic-Express™(DE3)RP中表达的蛋白基本存在于上清中,可获得可溶性蛋白。因此,将GhWRKY91基因构建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上可成功获得可溶性蛋白。
2021, 48(6):88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6
摘要:青桐观赏效果好,但对其受水分胁迫后的响应机理研究较少,制约了该物种下游产业的发展。为了探究青桐幼苗耐水程度及作用机理,对30%田间持水量(T1)、70%田间持水量(T2)、100%田间持水量(T3)和130%田间持水量(T4)水分胁迫下的青桐幼苗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分配(叶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根生物量比)与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幼苗的各指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土壤达到T2条件时,幼苗各指标综合表现最佳;T3条件下青桐幼苗净光合速率最高,地上生物量分配较T2条件下高出4%;T2条件下,青桐幼苗叶面积最大,达到196.186 mm2,比叶面积最大,达到512.48,总生物量积累最多,达到17.14 g。当土壤水分达到T2条件时,最适合青桐幼苗生物量积累,可以为幼苗顺利过冬提供充足的储备碳;T4条件下胁迫时间达到10 d,幼苗生长情况出现拐点,胁迫前10 d内幼苗生长较快,但当水分持续性胁迫超过10 d后,幼苗生长趋势减弱,同时萌发出气生根用以响应淹水情况;T1条件下,对青桐幼苗影响极大,最不适合幼苗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青桐幼苗受水分胁迫后的响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1, 48(6):88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1
摘要:研究乌桕新品种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盐性评价,对选育适宜盐碱地区推广应用的品种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以4个乌桕新品种‘海滨绯红’、‘海滨晚霞’、‘海滨紫晶’和‘海滨梦幻’二年生嫁接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设置不同浓度的NaCl(分别为0、0.2%、0.4%和0.6%)处理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盐胁迫环境,研究4个乌桕新品种在NaCl胁迫下的植株生长量、存活率、细胞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等指标的变化,分析4个乌桕新品种耐受盐胁迫的能力,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升高,4个乌桕新品种生长量逐渐降低,其中以‘海滨紫晶’降幅最小;4个新品种苗木成活率均逐渐降低,其中‘海滨紫晶’成活率最高;4个新品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含量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海滨紫晶’降幅最小,而‘海滨晚霞’最大;而叶片细胞膜透性相反,4个新品种叶片膜透性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海滨晚霞’升幅最大,达到217.39%,而‘海滨紫晶’的升幅最小,为115.23%。经因子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4个乌桕新品种的耐盐性存在明显差异,其耐盐强弱顺序依次为:‘海滨紫晶’ > ‘海滨绯红’ > ‘海滨梦幻’ > ‘海滨晚霞’。
2021, 48(6):89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2
摘要:从结构上看,环状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CNGC)是孔-环阳离子通道的超家族,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根据系统亲缘关系,拟南芥CNGC家族可分为5个亚家族群,它们在抗病、花粉管生长、抗冷热胁迫、抵抗重金属离子毒害和抗盐抗旱等多种信号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协助植物细胞应对各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主要对CNGC基因家族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性介绍,并对近年来关于该基因家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为深入理解CNGC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帮助。
2021, 48(6):90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8
摘要:为研究避雨栽培对枣光合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以‘李府贡枣’为试材,露地栽培为对照,避雨栽培为处理,测定环境因子、光合指标的日变化、叶绿素含量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避雨条件下,光照强度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露地;叶绿素含量上升,叶绿素a/b比值降低;枣果着色较好,可溶性总糖较露地高10%,单果重及纵横经明显降低;裂果率低于5%,露地栽培为50% ~ 60%。避雨栽培显著提升枣果内在和外观品质,降低裂果率。
2021, 48(6):91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8
摘要:为探究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和累积规律,以‘大笨子’石榴为材料,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汁中主要功能性成分总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榴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179.94 mg·g-1和12.99 mg·mL-1,随着果实发育总酚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分别为43.94 mg·g-1和1.2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黄酮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2.52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黄酮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1.47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0.05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0.01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单宁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2.72 mg·g-1和0.9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单宁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0.94 mg·g-1和0.12 mg·mL-1。果汁中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体呈上升趋势,在DAF65和DAF140变化范围为 92.89~281.39 nmol·mL-1。除花青素外,果皮中各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果汁。相关性分析显示,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与类黄酮、单宁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石榴果实中主要功能性物质的含量与发育时期和组织部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1, 48(6):91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6
摘要:DDB1作为CUL4泛素连接酶的核心组件参与细胞内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前期研究发现番茄CUL4-DDB1复合物(CRL4)调节植物细胞的非生物胁迫应答。为进一步阐明DDB1在植物抗逆中的调控机制和生理功能,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发现普遍应激蛋白USP1与DDB1存在相互作用, USPs家族蛋白参与提高生物体对逆境胁迫的耐受;进一步研究发现USP1定位于细胞质中,且其基因表达受到多种胁迫条件诱导。此外泛素化实验揭示USP1可以被泛素化修饰降解,上调USP1表达导致植株对干旱和高温抗性的增强,表明USP1可能正调控番茄植株对逆境下胁迫的应答,且它的作用受CUL4-DDB1泛素连接酶的靶向降解调控。结果不仅揭示新的植物抗逆机理,而且为植物抗逆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技术途径。
2021, 48(6):9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20
摘要:为了解合肥市公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现状,通过样方法对合肥市包河公园、银河公园、杏花公园和古逍遥津4个城市公园的园林陆生植物进行了植物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市城市公园中共有园林植物70科140属152种,其中蔷薇科、禾本科、菊科等在合肥市公园应用较多;在属的地理分布类型上,合肥市园林植物以温带地理分布为主,温带性分布77属,占总属数的55%。(2)乔、灌、草植物种类比约为1: 0.67:1.22。乔木层中常绿和落叶比约为1:1.75,灌木层中常绿和落叶比约为1: 0.68,草本层中一、二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比为1: 2.05;乔木层优势种依次为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女贞(Ligustrum lucidum)、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灌木层优势种为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锦绣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 ),草本层优势种为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3)合肥市园林植物中共发现外来植物22科39属40种,入侵植物13科26属27种,其中入侵菊科植物最多(7种),其次为禾本科(5种)。(4)合肥市公园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分布规律。该研究可为合肥城市公园植物选择及群落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1, 48(6):93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4
摘要:为明晰城市夜间人工照明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和生长表现的调控作用,以典型城市杂草牛筋草和蒲公英为对象,研究在夜间灯光(光合有效辐射约为1 μmol·m-2·s-1的路灯落地面光强水平)和无夜间灯光两种处理条件下植物的光合生理和生物量积累。结果表明:(1)牛筋草和蒲公英叶片在夜间低水平光照条件下仍可进行光合作用。此外,夜间灯光对牛筋草叶片的夜间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蒲公英的相应指标无影响。(2)夜间灯光可显著抑制牛筋草叶片的白天净光合速率,显著抑制蒲公英叶片的白天胞间CO2浓度。(3)总体而言,夜间灯光对牛筋草的生物量积累无显著影响,但能显著增加蒲公英的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夜间人工照明可通过调节植物的昼、夜光合特征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且植物对夜间光照的响应具有种间差异性。
王瑞,韦孜娜,吕敏,杨彦豪,黄黎明,韦秀颖,卢天和,黄光华,杨慧赞
2021, 48(6):94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21
摘要:通过外源表达并纯化得到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的DUF1943结构域片段,为开展其后续相关功能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红螯螯虾卵Vg基因序列(登录号AF306784.1),查找到DUF1943结构域的氨基酸序列(617—918aa),对其理化性质与基本结构等进行了理论评估,结合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对其进行了序列改造和密码子优化,采用全基因合成的方法得到了DUF1943的基因片段,将其连接到Pet28a(+)内构建了Pet28a(+)-DUF1943的融合表达载体,探索了该融合载体在大肠杆菌系统中的最佳表达参数,采用溶解法和上柱层析法对收获到的蛋白包涵体进行复性。全基因合成方法制备得到的DUF1943目的基因为921 bp,成功构建了Pet28a(+)-DUF1943的融合表达载体,诱导Pet28a(+)-DUF1943表达的最佳条件为:当单克隆菌液OD600达到0.6 时,添加0.5 mmol·L-1 的诱导剂IPTG,置于37 ℃条件下培养4 h。表达的DUF1943多肽以包涵体形式为主,在SDS-PAGE胶的35 kDa附近呈现特异性条带,收集包涵体进行破碎,经2 mol·L-1盐酸胍溶解和Ni-NTA层析后最终收获到的活性蛋白浓度为0.6 mg·mL-1。成功构建了Pet28a(+)-DUF1943原核表达载体并优化了表达系统及蛋白复性方案,获得了DUF1943活性多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功能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1, 48(6):94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22
摘要:为了筛选适用于家畜布鲁氏菌病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合成目前报道最多的布鲁氏菌IS711插入序列、per基因和bcsp31基因的引物和探针,并分别对这3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以及63份临床样品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3种荧光定量PCR方法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且均不与其他常见细菌发生交叉反应;3种方法的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在检测临床样品时,3种方法的敏感性均高于套式PCR方法,其中IS711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套式PCR方法符合率为95.24%,其他2种方法与套式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8.41%。比较而言,IS711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最高,更适合于布鲁氏菌核酸含量低的样品的检测。
2021, 48(6):95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7
摘要:为解决农村含低浓度磷污水缺乏深度处理、竹炭去除水中磷时粒径(PZ)较大、起始浓度(C0)和投加量配比(dosing ratio,DR)高、处理接触时间(t)长等问题,将常规尺寸竹炭加工到微米范畴(0.45~75 µm)并进行铁改性,制备铁改性微米竹炭(MBC-Fe);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表征MBC-Fe理化性质,模拟MBC-Fe吸附水中低浓度水平磷的吸附等温线模型;优化吸附条件后,应用MBC-Fe吸附去除农村含低浓度磷污水。结果显示:改性后的竹炭微孔体积增大,表面官能团发生变化;吸附等温线可回归Brunauer-Emmett-Teller (BET)模型;针对C0 = 0.5 ~ 1.5 mg·L -1的低水平含磷水,优化的MBC-Fe处理条件是在投加量配比DR = 1:200(g:mL),接触处理时间t = 0.25 ~ 0.5 h时,去除率可达90.0% ~ 96.7 %,磷残留低至0.05 mg·L -1;当C0 = 0.51 ~ 0.58 mg·L -1时,DR最低为1:1 000 (g:mL), 接触时间0.5 h,去除率可达60.26% ~ 71.02 %,处理后可达到Ⅲ类地表水的含磷要求。
2021, 48(6):96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5
摘要:河道沉积物磷的含量和形态可为流域磷的来源解析及评估其对下游受纳水体的影响提供重要信息。选取巢湖典型支流丰乐河和柘皋河,在平水期对两个流域共计27个采样点进行了沉积物和河水采样,沉积物采用SMT(standards measurements testing)法进行分级测定磷的不同形态,包括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以及钙磷(Ca-P),水样测定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结果表明,丰乐河沉积物中TP、IP和O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2.12、323.78和140.42 mg·kg-1,而柘皋河分别为1 060.70、755.74和125.31 mg·kg-1,均表现为TP>IP>OP。丰乐河IP中的Fe/Al-P平均含量高于Ca-P,而柘皋河则相反。柘皋河沉积物TP、IP、Fe/Al-P和Ca-P总体均高于丰乐河,但丰乐河OP含量略高于柘皋河。两河不同采样点沉积物不同形态磷含量均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丰乐河和柘皋河河水TP平均值分别为0.10和0.18 mg·L-1,均以溶解态为主,易导致富营养化。两个流域都是农业流域,河流中磷主要来源是农业非点源和城镇生活污水的输入。柘皋河农田和村镇都相对比较集中分布在河边,不同来源的磷更容易输送到达河道。柘皋河流域距入湖口近,沉积物和河水磷含量均高于丰乐河,因此柘皋河对加剧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更大,但丰乐河沉积物Fe/Al-P和河水磷含量也比较高,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杨森,王启轩,赵军,王照财,许可,张小茜,魏祥平,董祥林,郑刘根
2021, 48(6):96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9
摘要:硫酸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硫素,在植物代谢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研究矿区土壤硫酸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淮北临涣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研究区34个土壤样品,利用连续提取法测试分析样品中不同形态硫含量,结合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探讨土壤硫酸盐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总硫(TS)含量变化范围为60.70 ~ 447.90 mg·kg-1,平均值为162.52 mg·kg-1,其变异系数(CV)较高,表明土壤TS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2)土壤中无机硫主要以硫酸盐形式存在,硫酸盐含量变化范围为11.08 ~ 59.18 mg·kg-1,平均值为25.38 mg·kg-1。(3)土壤硫酸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表现为固废堆积区>农田土壤区>对照区,土壤硫酸盐与有机质(OM)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土壤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21, 48(6):97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3
摘要:以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染料脱色菌株对甲基绿(methyl green,MG)进行脱色处理,研究不同碳源、甲基绿浓度、初始菌株浓度和温度对染料脱色的影响。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ible)、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对甲基绿的脱色产物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杀菌实验去测定甲基绿脱色液的生物毒性,通过S.oneidensis MR-1及其突变菌株对甲基绿的脱色速率推测可能的生物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 oneidensis MR-1在以甲酸钠为碳源时的脱色率最高;在不同甲基绿浓度下,该菌对40 mg·L-1甲基绿可在1 h内脱色率达95%以上;菌株浓度的增加会增强脱色效果;温度研究显示,S. oneidensis MR-1在30 ℃条件时,对甲基绿的脱色效果更好。产物分析及杀菌实验结果证实S. oneidensis MR-1能够对甲基绿进行脱色,脱色后液体无毒,脱色产物主要为:4-(N,N-二甲基氨基)-4′-(N′,N′-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DDBP),4-(N-乙基-N,N-二甲基氨基)-4′-(N′-甲基氨基)二苯甲酮(ED-MBP), 4-(N-乙基-N,N-甲基氨基)-4′-(N′,N′-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EM-DBP)和4-(N-乙基-N,N-甲基氨基)-4′-(N′-甲基氨基)二苯甲酮(ED-BP)。
2021, 48(6):98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9
摘要:为探究两种不同基质的电解强化潜流人工湿地对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差别以及两种不同基质的电解强化潜流人工湿地的最适电流强度,构建了以沸石为基质的湿地系统A和以砖块为基质的湿地系统B,以及各自的空白a、b。在启动阶段,A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B,说明使用沸石为基质对电解强化潜流人工湿地的氨氮去除效果更优。稳定运行阶段时,B的总氮最大去除率只达到A最大去除率的一半,说明以沸石为基质的电解强化潜流人工湿地在脱氮效果上更明显。在稳定运行阶段,A和B对磷的去除效果会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强而不断变大,当电流强度为100 mA时,两系统中磷的去除率均达到最大值。而对氮的去除效果则是:当A在电流强度为30 mA时,氮的去除率最高,而B在电流强度为50 mA时,氮的去除率最高,且两系统在达到最佳电流强度后,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两系统对氮的去除能力均会下降。综合分析,A的最佳运行电流强度为30 mA,而B的最佳运行条件为50 mA。
2021, 48(6):98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23
摘要: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了压热-酶法并加入一定量的大豆蛋白肽(5%、10%、15%和20%, W/W)制备了大豆蛋白肽-玉米淀粉复合物,研究了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消化性。结果表明,玉米淀粉颗粒为椭球形或多棱角形,而复合物形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大小不一的片状结构。复合物红外光谱的-OH向低波数处移动,说明和玉米淀粉相比,复合物分子的有序性升高。玉米淀粉的结晶结构为A型,经过压热-酶处理后的复合物结晶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变为B+V型结构。复合物的熔融温度最高为126.81 ℃,说明复合物的崩解温度很高,结晶结构紧密并且热稳定性更高。复合物的体外消化性显著降低,抗性淀粉含量大幅提高,并且随着大豆肽添加量的增加抗酶解性逐渐升高。大豆蛋白肽与淀粉之间主要的相互作用力为氢键,相互作用产生的复合物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其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1, 48(6):99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0
摘要:日常饮茶中,茶叶若因加工或贮藏不当污染了一定量霉菌毒素,同时对于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率及实际的摄入量,仍欠缺深入了解。为建立茶汤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提取方法,为饮茶所摄入生物毒素的安全评估提供更合理的分析方法,研究使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提取茶汤中的OTA,然后加入盐离子使乙腈和水相分层,去除杂质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检测,通过对比4种不同方法的准确度、线性、精密度、灵敏度等指标,选择最合适于茶汤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方法M4通过用含0.1%甲酸酸化乙腈提取,用氯化钠和硫酸镁使乙腈和茶汤分层,在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其他3种方法。方法M4在茶汤中OTA添加浓度为1~45 µg·L-1时回收率为82.5%~99.8%,标准偏差为1.4%~7.3%;该方法添加回收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971。在日间和日内验证试验中,高浓度毒素组日内回收率为90.9%,相对标准偏差为2.2%,日间回收率为87.5%,相对标准偏差为3.2%;低浓度毒素组的日内回收率为91.9%,相对标准偏差为5.2%,日间回收率为92.4%,相对标准偏差为6.7%;该方法的定量限为1.1 µg·L-1,检出限为0.33 µg·L-1。不同类型黑茶茶汤验证实验发现,该方法的回收率均高于88.65%。对比这4种方法,方法M4在分析结果上均好于其他3种方法,适合用于茶汤中OTA的检测,该方法对于OTA在茶水冲泡过程中浸出情况及安全风险评估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1, 48(6):101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15
摘要:历史上有诸多茶叶的饮用方式,茶圣陆羽将茶叶磨末,采用不同水温(即“一沸”、“二沸”、“三沸”)冲泡茶叶,并添加盐来调节口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羽式煎茶法。通过现代科学试验以及博物院的器具,模拟陆羽式煎茶法对顾渚紫笋茶进行冲泡制备茶汤,并以现代玻璃杯泡法的茶汤为对照,分析煎茶法茶汤的品质。结果表明 “三沸”的温度分别为75 ~ 86℃、86 ~ 94℃和94℃以上。“一沸”时加盐调和,按照每600 mL水、6 g茶的煎茶法茶汤中,投入1.2 g盐可获得协调适口的茶汤滋味,该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玻璃杯泡法,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等呈味物质含量低于玻璃杯泡法的茶汤。
2021, 48(6):101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20106.001
摘要:为探讨鸡肉在两种贮藏方式下鸡肉品质的变化情况,为鸡肉的保鲜提供参考。将新鲜鸡胸肉分别贮藏于常规冷却(0 ~ 4 ℃)和微冻(-3 ~-5 ℃)条件下,对鸡胸肉的新鲜度、肌原纤维蛋白理化、乳化特性及水分状态和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相比0 ~ 4 ℃冷藏,微冻有效延缓了贮藏期鸡胸肉pH值、TAC和TVB-N值的上升过程(P < 0.05),感官评分在第15天仍在5分以上;针对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微冻贮藏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的质量浓度、溶解度、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乳化能力指标均显著优于同期常规冷却保鲜(P < 0.05),且黏度上升缓慢;另外,冷藏鸡胸肉T23值和S23峰面积的变化显著(P < 0.05),而微冻贮藏鸡胸肉T23值和S23峰面积随贮藏时间变化减缓,能够有效保持肉品的保水性能。可见,微冻贮藏成本低,对设备要求低,且能够有效阻止微生物繁殖、减缓肉品腐败进程,抑制肌原纤维蛋白的分解和变性程度,保护肉品的保水能力,在肉品保鲜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021, 48(6):102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11026.001
摘要:为提高蓝莓皮渣这一副产品的利用率,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得蓝莓皮渣粉末,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复合酶比例、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4个因素对蓝莓皮渣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优提取条件,并进行了LC-18SPE分离提纯。结果表明: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结果显示蓝莓皮渣中大多为酯类物质和醛、酮类物质;白藜芦醇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乙醇)比1:20(g·mL-1),复合酶比例(纤维素酶:果胶酶)1:5,酶解温度54.62 ℃,酶解时间1 h,pH值5.38,白藜芦醇提取含量最高为(236 ±0.424) mg·kg-1。利用乙酸乙酯分提含量最高达到76.61%。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