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安徽省“太平猴魁”茶区柿大茶群体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2020, 47(4):49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8.002

      摘要 (1123) HTML (0) PDF 517.87 K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弄清安徽省太平猴魁茶产区柿大茶群体种遗传多样性,利用16对SSR引物对柿大茶群体种47个单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柿大茶群体种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等位基因位点(Na)105个,平均6.563个;主效等位基因频率(MAF)0.170~0.670,平均为0.416;有效等位基因位点(Ne)1.977~9.072,平均为3.722;香农信息指数(I)0.929~2.303,平均为1.414;观测杂合度(Ho)0.149~0.872,平均为0.497;期望杂合度(He)0.499~0.899,平均为0.69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0.443~0.880,平均为0.638。根据Neiꞌs遗传距离进行聚类结果可知,供试茶树材料可分成3个亚居群,分别包含12个、5个和30个群体单株。试验结果有助于充分发掘、利用和保护柿大茶群体种种质资源,并为选育优良茶树新品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 测定桃胶中22种矿物元素含量

      2020, 47(4):50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8

      摘要 (859) HTML (0) PDF 324.49 K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桃胶矿物元素的测定方法,以浓硝酸- H2O2为消解液,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使用ICP-MS同时测定3种桃胶中Na、Mg、Al、K、Ca、Mn、Fe、Cu、Zn、Sr、Ba、B、Ti、V、Cr、Ni、Pb、As、Se、Mo、Cd和Sb共22种矿物元素含量,以内标法改善基体效应及干扰。结果表明,ICP-MS法测定元素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5 ~ 1.000 0;方法检出限为0.001 9~21.623 2 µg·L-1;加标回收率为96.2%~103.3%;精密度为0.84% ~ 4.50%。该分析方法快速、简便、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桃胶中多元素同时快速分析。通过元素分析,不同种类桃胶矿物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有害元素Cd、Pb、As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限量,未发现桃胶存在安全风险。

    • 藜麦益生菌饮料的稳定性及芳香成分研究

      2020, 47(4):51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9

      摘要 (1058) HTML (0) PDF 422.71 K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藜麦为原料,利用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CGMCC 1.214、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CGMCC 1.62发酵制备一种益生菌饮料。为了解决该饮料稳定性、口感不好等问题,以离心沉淀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的最佳配方;同时考察4种不同甜味剂对饮料口感的影响;并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析了饮料中的风味成分。结果表明,复合稳定剂的最优组合为0.025%海藻酸钠、0.030%卡拉胶和0.010%瓜尔豆胶,离心沉淀率为0.45%,此时饮料的稳定性较好;当三氯蔗糖添加量为0.035%时,藜麦发酵饮料的甜酸比适中,口感较好;饮料中的风味成分芳香物质有26种,主要为正己醇,占14.86%,其次为3-甲基-1-丁醇,占7.66%,饮料具有一定的水果香味。该藜麦益生菌饮料稳定性高、口感较好,可为藜麦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黑斑侧褶蛙变态前后身体大小的变化 及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模式

      2020, 47(4):51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4

      摘要 (947) HTML (0) PDF 398.89 K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不同发育阶段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身体大小和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溶液的反应,在室温为(25±2)℃条件下,戈斯纳37、38~39、40~41、42~43、44~45和46期蝌蚪被取样,测定了体重、体长、尾长、体全长和重长比,以及注射PHA-P溶液前(0 h)和注射后3,6,9和12 h被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的增厚程度的变化。不同发育阶段蝌蚪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体长、尾长和体全长均随发育进程推进而缩短(P<0.05),但重长比在登陆前后明显增大(P<0.05)。登陆前(37~43期)蝌蚪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出现于注射后3 h(P<0.05),登陆后(44~45期和46期)出现于注射后6 h(P<0.05),但不同发育阶段的最大PHA-P反应无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黑斑侧褶蛙登陆后尾部萎缩,重长比明显增加,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对陆生环境的适应性,但对PHA-P的反应的峰值被延迟,这可能是造成蝌蚪登陆后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 添加生物饲料对肉牛大理石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0, 47(4):52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2

      摘要 (773) HTML (0) PDF 494.19 K (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日粮中添加生物饲料对肉牛肉质的影响,将随机选择的年龄(28~29月龄)、体型相近的40头日本和牛×秦川牛杂交F1育肥阉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添加0%和8%的生物饲料;饲养期为5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体重测定;饲养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挑14头进行屠宰,测量12~13肋间眼肌面积,并对大理石纹进行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背最长肌甲状腺球蛋白(TG)、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眼肌面积大小和大理石纹评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牛TG和PPARα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PARβ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由此表明,日粮中添加活性干酪乳杆菌和酿酒酵母生物饲料可上调与动物脂肪代谢相关基因PPARα和与肉牛大理石花纹脂肪沉积相关基因TG的表达,促进肉牛肌内脂肪(IMF)沉积,提升牛肉大理石花纹等级。

    • 60Co-γ辐射对紫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2020, 47(4):53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611.001

      摘要 (859) HTML (0) PDF 530.32 K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60Co-γ辐射对紫薇种子的诱变效应,明确60Co-γ射线对辐射种子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别选用不同剂量(0、20、60、100、140和18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红火箭’紫薇种子,对辐射后紫薇种子的萌发情况及其播种成苗后的高度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辐射种子成苗后叶片内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60Co-γ辐射剂量的升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100 Gy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4%、40%和10.71。种子的死亡率随辐射剂量的升高不断升高,在180 Gy时达到最高值,为51.33%。将辐射后的种子播种成苗后,发现低剂量的60Co-γ射线在对紫薇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当辐射剂量超过60 Gy时会抑制紫薇幼苗的生长。从生理生化指标来看,不同的辐射剂量对紫薇苗的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显著,均随60Co-γ射线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均在辐射剂量为100 Gy时达到最大;当辐射剂量达到180 Gy时,所有生理生化指标较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得,60Co-γ辐射对紫薇种子的最佳辐射量为100 Gy,能够有效促进紫薇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60Co-γ射线对紫薇的辐射半致死剂量是197 Gy。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的安徽省临泉县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20, 47(4):53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4

      摘要 (1022) HTML (0) PDF 727.15 K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其识别与构建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土地利用和类型,利用能值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临泉县现有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结合水文分析法提取生态节点,用以得出生态廊道中较为脆弱的关键性节点,最后通过地理图论法计算网络连通度,用以评价临泉县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为临泉县生态网络的进一步构建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临泉县共提取出一级生态斑块9块,生态廊道8条,生态节点8个;二级生态斑块45块,生态廊道43条,生态节点25个;三级生态斑块89条,生态廊道87条,生态节点44个。(2)临泉县一级生态网络间物质流通存在一定阻碍;二级三级生态网络连通性和完整度较好,次级生态范围内物质流通顺畅,生态循环较为完整。针对临泉县景观格局特点构建了层级生态网络,其结论能够对安徽省北部平原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并对其城市生态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 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

      2020, 47(4):54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8.003

      摘要 (746) HTML (0) PDF 292.36 K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特征,制定相应的农业面源防控措施,对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通过对该典型小流域内陶庙镇、王集镇、代桥镇、泉阳镇4个乡镇的11个行政村的农田污染源、养殖污染源及人居生活污染源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数据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内4个乡镇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源中,农田污染源的污染物总量和污染负荷率分别是17.44 t和4.68%;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源负荷分别是99.31 t和26.63%;生活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负荷率最大,分别达到256.19 t和68.69%;在COD、TN、TP 3个主要评价因子中,污染负荷率最高的是COD,达80.22%,TN污染负荷率为9.22%,TP的污染负荷率为10.56%;养殖业污染和人居生活污染源是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该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在治理该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时,应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政府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统筹引导作用等。

    • 粉末活性炭联合柱层析法纯化藻蓝蛋白的研究

      2020, 47(4):55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5

      摘要 (897) HTML (0) PDF 396.87 K (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巢湖新鲜蓝藻藻泥为原料,通过冻融破壁的方法获得藻蓝蛋白粗提液,采用粉末活性炭法-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纯化藻蓝蛋白。在粉状活性炭法的研究中,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粒径、添加量、藻蓝蛋白浓度和时间对藻蓝蛋白的提纯效果,并与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联用以优化高纯度藻蓝蛋白的提取纯化工艺组合。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法纯化藻蓝蛋白的最优条件是粒径400~500目,藻蓝蛋白浓度1.0 mg·mL-1,添加量100 g·L-1和吸附时间15 min,经羟基磷灰石柱层析法纯化后,藻蓝蛋白纯度可达4.51,回收率为36%。

    • 盐单胞菌合成纳米钯催化污染物的还原

      2020, 47(4):55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9

      摘要 (780) HTML (0) PDF 830.20 K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浙江舟山盐场筛选出一株盐单胞菌Halomonas salina JX-1,能够合成金属钯纳米颗粒,并应用于催化六价铬Cr(VI)的还原及有机偶氮染料甲基橙(MO)的脱色。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分析证实合成了零价纳米钯颗粒。对钯纳米颗粒合成条件的优化实验的结果表明,在菌量OD600=1.0、无氯化钠、以甲酸为电子供体时,细菌还原钯的速率最快。电子穿梭体核黄素可加快钯离子还原成钯纳米颗粒。纳米钯颗粒在24 h内对Cr(VI)的还原率高达99%,在1.5 h内对甲基橙的降解率也几乎达到100%。综上,Halomonas salina JX-1合成的纳米钯颗粒对Cr(VI)及甲基橙都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 安徽省畜禽粪污时空特征及产生物天然气潜力研究

      2020, 47(4):56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0

      摘要 (854) HTML (0) PDF 442.31 K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县级尺度上,评估安徽省 103个县(区)的畜牧业(包括猪、牛、羊和家禽)粪污资源潜力,旨在为安徽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提供参考。采取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安徽省各县(区)近年来畜禽粪污的资源总量、可收集量、可利用量等数据。利用能值潜力估算模型估算各县区生猪、肉牛、奶牛、羊、蛋鸡和肉鸡的粪污产生量,估算畜禽粪污产生物天然气潜力,解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7年安徽省畜禽粪污资源总量呈上升趋势,2017年安徽省畜禽粪污资源量达到0.6 亿t,不同区域之间畜禽粪污资源量差异显著,皖北、皖中、皖南的粪污资源量占比分别为56.99%、31.29%和11.72%。利用畜禽粪污产生物天然气潜力达到19 亿m3,开发潜力大于5万 m3·km-2的县区有16个,潜力较大的县区主要集中于皖中及皖北地区。安徽省畜禽粪污“转废为宝”潜力巨大,发展生物天然气的资源禀赋条件优异,可开发潜力较大,安徽具备产业化发展生物天然气的资源基础。

    • 基于CPT的家电涂装VOCs污染控制与治理

      2020, 47(4):57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3

      摘要 (906) HTML (0) PDF 480.70 K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业涂装VOCs防治普遍以末端治理技术为主,削减VOCs排放量作为控制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以合肥河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试验对象,采用CPT对家电涂装VOCs治理技术进行改造,将VOCs回用于生产系统内,一方面从源头上削减VOCs,另一方面增加RTO中废气浓度以减少能耗。方案实施后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包括:VOCs产生量减少289.44 t·a-1,无组织VOCs排放量削减408 t·a-1,有组织VOCs排放量削减40.69 t·a-1,天然气消耗量减少105万m3·a-1(折算后,烟尘、SO2、NOx年排放削减量分别为0.147 t、0.189 t、1.848 t),减少废活性炭产生量8 t·a-1;年净利润为175.23万元。研究结果可为削减涂装VOCs的产生量与排放量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掌叶覆盆子离体培养适宜外植体的筛选及脱分化条件研究

      2020, 47(4):57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520.002

      摘要 (916) HTML (0) PDF 414.99 K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安徽地区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为试验材料,MS培养基为基本的培养基,研究了在不同外植体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平下对其愈伤形成率的影响和不同因素的抗氧化试验对其污染率与褐化率的影响,筛选出能稳定形成健康的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合掌叶覆盆子愈伤组织形成的外植体为腋芽;最佳外植体的表面灭菌条件为75 %乙醇溶液处理30 s和0.1 %HgCl2溶液处理8 min;最优掌叶覆盆子愈伤形成的培养基为MS + 5.0 g·L -1 PVP + 0.5 mg·L -1 6-BA + 0.1 mg·L -1 NAA + 0.5 mg·L -1 GA3 + 25 g·L -1蔗糖 + 6.0 g·L -1琼脂;最适合暗培养时间为7 d;最适合的抗氧化剂为PVP。在上述条件下,掌叶覆盆子的愈伤组织形成率为96.67%,且能基本抑制外植体的褐化现象。该研究结果为掌叶覆盆子的种苗快繁及后期开展覆盆子次生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 基于RNA-Seq技术的黄连根茎与须根转录组分析

      2020, 47(4):58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6

      摘要 (1342) HTML (0) PDF 713.98 K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NA-Seq技术,对黄连根茎与须根进行转录组分析,经过trinity软件组装得到130 592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700 bp,其中68 976条Unigenes在NR、GO、KEGG、eggNOG、Swiss-Prot和Pfam数据库获得基因注释信息,仅占全部Unigenes的52.82%。39 572个Unigene被注释到GO数据库的生物学进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的52个小类中;参与KEGG的5大类代谢通路,34个代谢路径,共搜索到24 999个SSR位点,单核苷酸、两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为黄连根部SSR的主要重复基序。黄连根茎与须根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3 496个,在黄连须根中上调的差异基因有8 375个,下调的有5 121个。两者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跟次生代谢相关进程的前5项为次生代谢进程、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过程、生物碱代谢过程、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过程和异喹啉生物碱代谢过程。在细胞组分分类中,膜结构、细胞壁和外封装结构为差异基因富集的前三;在分子功能分类中,跟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条目占差异基因富集显著的前四。在KEGG数据库中,共有3 749个差异基因定位到125个代谢途径中,其中,24个差异基因注释到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在关联的8条KEGG通路中,筛选得到11个关键酶基因;同时,有39个差异基因注释到络氨酸代谢途径中,在关联的21条KEGG通路中,筛选得到10种关键酶基因。黄连根部转录组数据的获得为研究黄连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合成及黄连根茎与须根代谢差异奠定了基础。

    • 促生细菌挥发性有机物调控根部质膜H+-ATPase 活性提高植物耐碱胁迫能力

      2020, 47(4):59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7

      摘要 (801) HTML (0) PDF 411.74 K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际促生细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并提高植物对盐、旱和病菌的抵抗力。分析了芽孢杆菌PDR1产生的VOCs对拟南芥耐碱胁迫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在芽孢杆菌PDR1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对拟南芥进行培养;检测对照和碱胁迫条件下拟南芥根部的各种离子含量;用pH指示剂(溴甲酚紫)和pH计检测拟南芥的根际酸化能力;检测拟南芥根部质膜H+-ATPase活性。结果显示,芽孢杆菌PDR1的VOCs改善了同一空间中碱胁迫下拟南芥的根长和根部离子平衡;来自芽孢杆菌PDR1的VOCs增强了拟南芥根中质膜H+-ATPase的活性,并提高了拟南芥植物的根际酸化能力。研究结果将促进对芽孢杆菌调节拟南芥生长和抗逆性机制的理解,并为其在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 72个鸢尾品种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2020, 47(4):599.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9.001

      摘要 (744) HTML (0) PDF 528.82 K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72个鸢尾品种的表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鸢尾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形态多样性指数在0.29~2.02之间,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4,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22.41%~48.00%,平均变异系数为37.32%。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2.78%。通过聚合层次聚类分析法分析显示,72份鸢尾样品的表型性状可被聚为2个大类:第一大类为有附属物的蝴蝶花和德国鸢尾,第二大类为无附属物的鸢尾,无附属物的鸢尾又可分为4个子类。

    • 黄淮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2020, 47(4):60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3

      摘要 (872) HTML (0) PDF 335.69 K (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黄淮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表现并为筛选合适的优质小麦资源提供参考,采用近红外分析仪对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沉淀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的差异较大,而容重、出粉率和吸水率的差异较小。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正相关性最大r=0.97**),容重与稳定时间、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与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稳定时间与形成时间、沉降值、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五个省份选育品种在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等品质性状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全部品种各项指标进行筛查,综合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以及稳定时间等品质因素,皖麦38、安农0419、郑麦366、山农0919、衡6061、扬麦23在本次试验中表现突出。

    • 控释氮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0, 47(4):61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6

      摘要 (707) HTML (0) PDF 329.36 K (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氮肥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研究控释氮肥对安徽江淮地区油菜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控释氮肥的适宜用量,为本区域冬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依据。2016—2017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流域油菜主产区布置控释氮肥不同用量施用效果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控释氮肥用量梯度,分别为 0、60、120、180、240和300 kg·hm-2和1个常规氮肥180 kg·hm-2。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氮肥180 kg·hm-2的条件下,控释氮肥处理(CRU180)油菜籽粒、氮含量、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同时,CRU180处理也显著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较控释氮肥不同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各部位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其中籽粒产量在氮用量180 kg·hm-2时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低施氮量各处理(CRU120和CRU60),继续增加施氮量产量没有显著增加;籽粒、茎秆和角壳的氮素积累量均以CRU300处理最高,CRU240次之,但二者显著降低了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各指标。综合来看,控释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能在维持油菜籽粒产量不降低的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基于油菜产量与控释氮肥用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本区域控释氮肥一次施用的最佳用量为166.4 kg·hm-2

    • 不同生态区对不同品种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 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2020, 47(4):61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520.001

      摘要 (762) HTML (0) PDF 346.11 K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1个甜荞品种和12个苦荞品种为材料,在云南、西藏、山西、内蒙、宁夏、青海6个生态区进行种植,研究了生态因子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平均产量分别为98.11和138.35 kg·亩-1,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3.49%和10.21%,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0.03%和2.45%。甜荞和苦荞品种不同栽培地点的单株粒重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栽培地点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影响比基因型的影响大。除了甜荞籽粒黄酮含量,甜荞和苦荞各性状在不同栽培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因子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甜荞产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苦荞产量和黄酮含量均与海拔呈正相关,表明海拔是影响甜荞和苦荞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主要生态因素。本研究发现甜荞和苦荞对环境敏感性都存在着品种差异。

    •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脱水度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

      2020, 47(4):62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8.001

      摘要 (715) HTML (0) PDF 332.55 K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高压处理(UHP)是通过破坏菌体蛋白中的非共价键来杀死食品中细菌和霉菌,从而达到贮藏保鲜的目的。为了研究超高压处理对10%~40%脱水度的草莓品质影响,将新鲜的“红颜”草莓在35℃下进行热风干燥一定时间,脱水度分别达到10%、20%、30%和40%。然后将不同脱水度的草莓装入复合蒸煮袋,以-0.1 MPa压力下抽真空20 s进行密封处理,在7℃压力为500 MPa下处理50 min。结果表明:脱水处理对草莓VC含量下降并不明显;脱水处理后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增加,脱水30%的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感官评定分数最高。30%脱水度为超高压处理草莓的最适脱水度;脱水30%的真空软包装草莓在保压50 min处理后贮藏3个月,其菌落总数均<10 CFU·g-1。综上,超高压处理30%脱水度的草莓经真空包装后可达到良好的贮藏效果。

    • 不同温度贮藏下紫色小白菜的可食性研究

      2020, 47(4):63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7

      摘要 (818) HTML (0) PDF 638.00 K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紫色小白菜为贮藏试验材料,通过测定贮藏期间其失重率、Vc、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花青素含量的变化,研究2种家庭贮藏条件下(避光贮藏于4℃和20℃±1℃)对紫色小白菜食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4℃能够在7 d左右有效降低紫色小白菜的失重率,保持Vc、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花青素含量,对于紫色小白菜的品质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紫色小白菜的贮藏食用;而20℃±1℃贮藏对于紫色小白菜的品质保护只能维持3 d左右。对于不同品种紫色小白菜,其贮藏性能有所差异,其中紫菘较其他品种不易贮藏。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花青素和Vc含量是紫色小白菜在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影响因子;2种不同的家庭式贮藏方式对紫色小白菜贮藏时间长短的影响有所差异,在4℃下贮藏7 d仍可以保持其大部分营养价值,而在20℃±1℃贮藏条件下,0~3 d内食用,其营养价值较佳。

    • 基于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西葫芦果实 贮前热处理条件的优化

      2020, 47(4):64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5

      摘要 (729) HTML (0) PDF 585.84 K (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热水处理减轻西葫芦果实冷害的最佳处理条件,以“绿丰”西葫芦为材料,电解质外渗率y为冷害的表征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热处理温度x1、热处理时间x2对西葫芦果实表征函数影响,并经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为y= 142.608 647-0.690 821x2 + 0.051 444 x12 + 0.007 499 x22,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无失拟因素存在;在热处理(43.3℃、28.4 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于(4±0.5)℃低温下胁迫10 d后西葫芦果实电解质外渗率实测值为33.41%,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95%,较未处理组降低了27.26%。该试验优化西葫芦果实冷害减轻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准确可靠、稳定、可行,为西葫芦采后贮藏技术与果蔬冷害防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 相变蓄热系统对日光温室热环境及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0, 47(4):64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8

      摘要 (854) HTML (0) PDF 454.16 K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相变材料和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相结合应用于日光温室梯形墙体后对室内热环境和草莓产量、品质的影响,对主-被动式蓄热温室(Tr)和普通温室(CK)的梯形墙体的墙表面温度、根系环境温度,室内外温度、草莓的产量及品质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晴阴多云天,Tr的墙体表面温度、根际温度和室内气温均高于CK,且存在显著性差异;Tr和CK的产量分别为(1 396.60±38.99)kg和(969.32±23.78)kg,与CK相比,Tr增加了44%。主-被动蓄热系统分别提高了草莓果实中的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为 33%、28%和57%,同时提高了可溶性糖 17%、糖酸比 75%、维生素C 30%。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温室热环境、提升草莓品质及产量提供参考。

    • 小麦品质分级数字化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2020, 47(4):65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01

      摘要 (785) HTML (0) PDF 542.85 K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小麦品质分级数字化检测的问题,通过对小麦的含水率、容重、杂质、不完善粒4个方面的检测建立小麦品质分级检测方法。分别设计了电容式传感器对小麦进行含水率检测,建立含水率检测数学模型,验证含水率检测最大误差范围为±0.4%。利用称重传感器测定小麦定容下的重量,标定容重参数,建立容重检测数学模型,验证误差范围±4 g·L-1。基于机器视觉对小麦不同形态杂质进行分类识别,构建SVM算法分类模型,鉴别不完善粒、各类杂质,其评价参数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F1-Score数值分别达到96.5 %、96.0 %、96.4 %、96.2 %。通过对比验证表明,小麦含水率、容重、杂质、不完善籽粒四个方面的检测最大误差分别为±0.4%,±4 g·L-1,±0.15 %,±0.06 %,误差范围在合理区间,可以准确快速对小麦品质实现分级判定,为小麦品质分级判定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 油葵割台分禾扶禾收集槽的设计与台架试验

      2020, 47(4):66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1

      摘要 (802) HTML (0) PDF 746.34 K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国内目前缺少油葵专用割台而现有稻麦割台兼收油葵时割台损失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带落粒回收装置的油葵专用割台。在阐述该割台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为探索方案可行性并确定具体参数,设计了一套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均可灵活调节的试验台架,围绕割台关键部件尤其是分禾扶禾收集槽,对其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进行理论分析和台架试验研究,确定最优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割台可以实现对油葵植株及葵盘的分禾、扶禾、拨禾、割断和输送等功能,最优参数组合为:大翼板倾角130°,翼板间高度差30 mm,割台前进速度为0.8 m·s-1时,拨禾轮转速为40 r·min-1,对应的拨禾速比λ值为1.3;在该最优参数组合下,试验台架的损失率不超过1%,试验效果理想,达到了有效控制割台低损失的目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割台样机的设计试制奠定了基础。

    • 鱼蟹稻田飞虫捕食装置风光互补供能系统的研究

      2020, 47(4):67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12

      摘要 (831) HTML (0) PDF 635.00 K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鱼蟹稻田飞虫捕食装置的离网型户外供能需求的问题,着重研究该装置的供能系统方案。基于户外供能合理性要求,采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自主互补发电来进行能源供应;对小型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分别进行Matlab/Simulink建模,着重对叶轮的风能利用系数、叶尖速比和桨距角的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分析;在桨距角确定的条件下,适当取值叶尖速比,能够获得最大风能利用系数。同时,在不同温度和辐射的条件下,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取得功率曲线的峰值,为风光互补的最大功率获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针对离网型风光互补系统能源的合理化利用,提出混合供能的能量管理策略,符合该装置的供能需求,对户外同类型装置供能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 基于多层注意力机制的农业病虫害远程监督关系抽取研究

      2020, 47(4):68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200907.020

      摘要 (1069) HTML (0) PDF 415.47 K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大多数现有关系抽取模型存在对语义特征提取不充分、速度慢且数据集匮乏的缺点,提出一种PCNN(piecewis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模型和多层注意力机制相结合的远程监督关系抽取方法进行农业病虫害领域的关系抽取。模型由两个实体把句子分成三段,对卷积后的每一段进行最大池化获得特征,同时在实例和池化特征层面上分别引入注意力机制有效降低信息噪声。在F1评价指标上比传统方法提高了5.75%,在耗时上是传统方法的10.93%,且减少了手工标注数据集的成本。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