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2018, 45(4).

      摘要 (1146) HTML (0) PDF 366.54 K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8, 45(4):57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4

      摘要 (1546) HTML (0) PDF 367.54 K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陕西安康市、汉中市12个地点的88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差异较大,6个描述型表型性状(叶片大小、叶形、叶色、叶面隆起性、叶身及叶片着生状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835 1~1.037 0之间,平均为0.972 8,以叶色最高,叶形最低;变异系数在20.85%~48.52%之间,平均为35.50%,以叶色最大,叶形最小。基于6个描述型表型性状将88份茶树资源聚为4类,无独立组存在, 存在丰富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茶园土壤酸碱状况快速判别

      2018, 45(4):58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32

      摘要 (1219) HTML (0) PDF 666.15 K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实现对茶园土壤酸碱状况量化判别,以7个省份茶园313份土壤为材料,以酸碱度(pH表示)值在4.5~5.5的范围为最适宜茶树生长区间,将pH值划分为<4.5,4.5~5.5和>5.5 3个范围,提出了将近红外光谱信息与贝叶斯(Bayes)判别相结合进行定性判别酸碱状况是否适合茶树正常生长。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定量预测pH值。通过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ve,1stDer)对光谱预处理,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优选20条特征光谱,基于特征光谱数据结合Bayes判别构建定性判别模型,再通过MLR构建pH值的定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的方法和构建的模型对茶园土壤酸碱状况总体准确判别率达83.54%,pH值预测相关系数均在0.928 6以上,预测精度较高。证明运用该方法能实现对茶园土壤酸碱状况快速预测。

    • 氮素形态和水平对茶树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8, 45(4):58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5

      摘要 (1307) HTML (0) PDF 371.53 K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一年生舒茶早(C. sinensis cv. ‘Shuchazao’)扦插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和氮素水平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叶片含氮量和氮素利用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素形态上,铵硝比例3:1和2:2处理茶树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铵硝比例3:1组叶片含氮量显著高于其他组;铵硝比例2:2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的表达量最高,全铵处理组表达量最低,只有铵硝比例2:2处理组的66.67%。铵硝比例2:2的谷氨酸合成酶基因(GOGAT)的表达量最高,铵硝比例1:3表达量最低,只有铵硝比例2:2组的20%。在氮素水平上,正常氮素营养液培养下,茶树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叶片含氮量显著高于不含氮和4倍氮处理组;茶树叶片的GSGOGAT基因的表达量也最高,分别是4倍氮素处理组的1.3倍和2.1倍,是不含氮素处理组的5.2倍和5.0倍。综合来看,茶园施肥需要铵硝配比施肥并适当提高铵态氮含量,同时不宜过度施肥,不仅造成肥料浪费还可能不利于茶树生长。

    • 青砖茶主要化学成分在储存及渥堆过程中代谢分析

      2018, 45(4):59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2

      摘要 (1444) HTML (0) PDF 583.53 K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不同年份青砖茶和不同渥堆陈化时间的毛茶为原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年份青砖茶儿茶素及氨基酸等理化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挥发性成分组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不同渥堆时间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青砖茶在储存过程中,游离氨基酸、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非酯型儿茶素EC和C的含量均随着储存年份的增长呈现降低趋势,没食子酸GA的含量则呈现上升的趋势。青砖茶样可溶性糖、挥发性成分雪松醇的含量随着储存年份的延长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而香叶基丙酮、芳樟醇、β-紫罗兰酮和叶绿醇等显著下降。在渥堆过程中,儿茶素呈现出逐步降解趋势,与毛茶相比较12个月后儿茶素含量仅剩余8.61%。

    • 肉鸭PRKAG2基因表达水平与饲料效率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018, 45(4):60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33

      摘要 (1427) HTML (0) PDF 431.59 K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PRKAG2基因在不同饲料效率肉鸭中的表达规律及与饲料效率性状的相关性,选取具有系谱记录的1 000只H系公鸭,测定21~42日龄体增重和采食量,并计算剩余采食量(RFI)。根据RFI,挑选高低RFI个体各8只,采集胸大肌、腿肌和肝脏,采用qPCR检测高低RFI组肉鸭PRKAG2表达量。结果表明,PRKAG2基因在低RFI组胸大肌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高RFI组(P<0.01),低RFI组腿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高RFI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PRKAG2在胸大肌中表达量与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RF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代谢体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腿肌PRKAG2表达量与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RFI呈显著负相关(P<0.05)。

    • 5个肉用绵羊品种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态性及聚类分析

      2018, 45(4):60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8

      摘要 (1131) HTML (0) PDF 342.62 K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70只甘肃肉用绵羊(波德代羊、无角陶赛特羊、蒙古羊、滩羊和小尾寒羊)的4种血液蛋白(Hb、Alb、Tf和Es)进行多态性检测。计算4种蛋白各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杂合度,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4个蛋白(酶)位点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4个蛋白(酶)位点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为:波德代羊0.434 1,无角陶赛特羊0.417 6,蒙古羊0.339 3,滩羊0.332 5和小尾寒羊0.371 0。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无角陶赛特羊和波德代羊亲缘关系最近,和滩羊亲缘关系最远;3个地方品种和2个引入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

    • MyD88抑制剂ST2825对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 感染宿主细胞的影响

      2018, 45(4):61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5

      摘要 (1381) HTML (0) PDF 699.51 K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MyD88在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感染肺泡上皮细胞中的分子机制。以山羊肺泡上皮细胞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MyD88抑制剂(ST2825)与细胞孵育,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以及实时定量PCR检测MyD88TNF-a mRNA的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H2O2浓度和NO浓度。当ST2825浓度为5、10 和20 μmol·L-1不影响细胞活性,而浓度为40 μmol·L-1时细胞活性显著降低;感染比例(MOI)为10,感染时间为8 、12 和24 h,Mmc可以显著提高MyD88 mRNA的表达水平(P<0.01);可显著提高caspase-3的活性,而ST2825能够显著降低caspase-3(P<0.05);感染时间为24 h,Mmc可显著提高TNF-a mRNA的表达水平、H2O2浓度和NO浓度(P<0.05),而ST2825在10和20 μmol·L-1的浓度时,可显著降低Mmc介导的caspase-3活性、H2O2浓度以及LDH水平(P<0.05),ST2825在5、10和20 μmol·L-1浓度时可显著降低TNF-a mRNA的表达水平和NO浓度(P<0.05)。

    • 克氏原螯虾布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

      2018, 45(4):61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9

      摘要 (1340) HTML (0) PDF 381.99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患病的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优势菌株AX1707。通过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进化树构建等操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X1707为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ter braakii),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多西环素敏感,对四环素和新霉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

    • 禁食对大鳞副泥鳅形态学及各型白细胞百分比的影响

      2018, 45(4):621.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9

      摘要 (1371) HTML (0) PDF 316.31 K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对饥饿胁迫的响应,测定了自由取食组、禁食3 d组、7 d、21 d和28 d组其体重与体长的比值(重长比)、比肝重和比脾重指数、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N/L)的比值的变化。重长比随饥饿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比脾重无组间差异 (P>0.05),比肝重在禁食21 d后显著下降 (P<0.05)。单核细胞的百分比自由取食组显著高于禁食21 d组(P<0.05);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自由取食组与其他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嗜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禁食21 d组显著高于禁食21 d、7 d和28 d组(P<0.05),淋巴细胞的百分比禁食21 d组显著低于禁食7 d和28 d组(P<0.05)。N/L的比值自由取食组与其他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但禁食21 d组显著高于禁食7 d和28 d组(P<0.05)。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通过降低的重长比和比肝重来响应禁食的影响,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和N/L的比值的变化趋势多样,这可能与各自的生理功能有关。

    • 浦口某养殖场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特性分析

      2018, 45(4):62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4

      摘要 (1237) HTML (0) PDF 412.91 K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浦口地区水产动物源气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和变化趋势,以某渔场为试点,在2015年4至10月、2016年4至9月期间,每月连续在该养殖场进行采样。共采集鲫鱼和草鱼样品39份,采用平板培养、生化试验和种特异性gyrB基因扩增测序等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同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9株气单胞菌,菌株对恩诺沙星最敏感,高达84.75%;比较2015、2016年抗生素MIC加权平均值,发现恩诺沙星和强力霉素分别提高了6.43倍和3.01倍,表明病原菌对这2种抗生素的耐药水平上升。多重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水产动物病原菌至少对一类药物耐药。综上,通过连续性采样监测,表明气单胞菌在该养殖场分布广泛,且水产动物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十分严峻。

    • 生物质基木质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

      2018, 45(4):63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3

      摘要 (1187) HTML (0) PDF 525.18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的主要组分之一,但其潜在应用价值远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以毛竹季铵盐半纤维素为原料与羧甲基纤维素通过流延法制备复合膜材料。FT-IR、XRD结果表明,复合膜制备中无新键形成,QH与CMC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吸引结合;由SEM及AFM可知,复合膜表面光滑、结构致密,说明这两种高分子通过这种物理方式结合紧密;复合膜抗拉强度随着CMC的比例增加而增加,且最大值可达65.2 MPa。通过UV-vis测试,复合膜透光率均高于80%。由于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透光率,制备过程工艺简单,并且两种生物质大分子具有生物相容性,因此,复合膜可用于食品包装领域,并为生物质木质纤维的利用开拓新的途径。

    • 刨花楠种源苗期性状比较及其质量综合评价

      2018, 45(4):63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9

      摘要 (1492) HTML (0) PDF 410.15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幼苗是树木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其质量对造林和绿化具有直接的影响, 为达到苗木定向经营目的,实现苗木效益最大化,以同质园内8个不同种源刨花楠(Machilus pauhoi)苗木为对象,通过测定其苗期形态、生理等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ing analysis, CA)对其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确定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子及其定向经营的优良种源。结果表明:(1) 3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苗木的色彩、用材和冠形。(2) 各种源质量高低依次为:安福>茶陵>仁化>永新>遂川>建德>建瓯>延平。(3) 影响刨花楠苗木景观功能的主导因子是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冠幅;影响其用材的主导因子为苗高、地径。综上所述,认为茶陵种源较适合培育绿化苗,遂川种源较适合培育用材林或工业原料林,而安福种源适宜大范围种植。

    •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热处理中密度纤维板的吸水性

      2018, 45(4):64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35

      摘要 (1341) HTML (0) PDF 438.55 K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时域核磁共振技术,对3个热处理温度(120、170和220℃)下MDF(中密度纤维板)的吸水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辅助揭示不同样品吸水性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170℃处理MDF吸水过程中吸水率、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最低;220℃热处理MDF的纤维素结晶区被破坏,原有的空隙结构被改变,吸水率、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最高。

    • 硫酸亚铁诱导根表铁膜形成对水稻吸收和转运铜锌的影响

      2018, 45(4):65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6

      摘要 (1577) HTML (0) PDF 631.38 K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水培条件下添加硫酸亚铁诱导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利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DCB)溶液对根表铁膜进行提取后测定,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硫酸亚铁诱导产生的根表铁膜进行表征,并分析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铜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硫酸亚铁可以诱导根表铁膜在水稻根系表面产生,未处理的水稻根表Fe含量为731 mg·kg-1,80 mg·kg-1 Fe2+处理下水稻根表Fe含量为53 562 mg·kg-1;SEM-EDS和XRD分析发现大量颗粒状含铁化合物附着于水稻根表。与未经硫酸亚铁处理相比,有根表铁膜水稻的铁膜中,其Cu含量最高增加73.16%,Zn含量最高增加112.10%;水稻根系Cu含量最高降低31.15%,Zn含量最高降低13.02%;水稻茎叶Cu含量最高降低19.50%,Zn含量最高降低25.56%。土壤添加硫酸亚铁可以显著降低水稻对Cu和Zn的吸收与积累。

    • 蟛蜞菊耐受土壤Cu污染胁迫的光合特性与机理

      2018, 45(4):657.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30

      摘要 (1525) HTML (0) PDF 419.69 K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耐受土壤Cu污染胁迫的机制,设计盆栽试验模拟土壤Cu污染胁迫处理蟛蜞菊。处理3个月后,测定其地上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用Ciras-2测定其叶片气体交换常数、Pn-CO2响应曲线及根呼吸强度,用Handy-PEA测定其叶片荧光参数。结果显示,不同程度的Cu污染胁迫显著(P<0.05)影响蟛蜞菊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2浓度(Ci);Cu污染也影响蟛蜞菊叶片Pn-CO2响应曲线;Cu污染胁迫使蟛蜞菊叶片光合性能指数(PIabs)明显下降,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0/RC)、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驱动力(DFabs)、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中用来驱动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激子占用来驱动QA还原激子的比率(ψE0)、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 0)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出现K点。但是,不同程度的Cu污染胁迫对蟛蜞菊的地上生物量、根呼吸强度均无显著(P>0.05)影响,非高浓度Cu污染胁迫(≤373.27 mg·kg-1)对蟛蜞菊叶片Chla、Chlb也无显著(P>0.05)影响。研究结果说明蟛蜞菊能耐受Cu污染胁迫以叶绿素不受破坏和根系活力不受影响为基础。

    • 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2018, 45(4):664.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3

      摘要 (1388) HTML (0) PDF 351.38 K (1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夏玉米季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NT)+秸秆还田(S)、翻耕(T)和翻耕(T)+秸秆还田(S)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6.10 mg·kg-1、+10.66 mg·kg-1)、有效磷(+2.76 mg·kg-1、+6.53 mg·kg-1)、速效钾(+38.94 mg·kg-1、+47.7 mg·kg-1)、有机质(+1.85 g·kg-1、+0.80 g·kg-1)含量,及土壤孔隙度(+2.81%、+1.77%),降低了土壤容重(-5%、-3%),促进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免耕、翻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尤其在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翻耕对大团聚体有破碎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累积。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省城市层级划分研究

      2018, 45(4):67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8

      摘要 (1534) HTML (0) PDF 344.49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划分系统内部的城镇层级是城镇体系规划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分析安徽省城市现状的基础上,首先从8个方面选择26项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城市发展综合得分,最后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和铜陵划分为实力型城市;安庆、滁州、淮南、黄山、淮北及阜阳划分为中等型城市;宿州、六安、池州、亳州和宣城划分为潜力型城市。

    • 木质素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园林废弃物降解研究

      2018, 45(4):67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0

      摘要 (1501) HTML (0) PDF 414.00 K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能够高效降解园林废弃物的细菌,采用苯胺蓝和愈创木酚平板法从高温期堆肥中初筛得到木质素降解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再利用筛选出的菌株进行液态产酶和固态发酵试验,对漆酶(Lac)、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活力变化及菌株对园林废弃物的降解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高温期堆肥中初筛得到3株木质素降解酶活力较高的细菌L-9、L-12和L-17;液态产酶试验测得L-9、L-12和L-17的Lac活力分别为8.61、12.26和2.20 U·mL-1;MnP活力分别为11.16、14.75和16.24 U·mL-1;LiP活力分别为40.48、42.41和37.52 U·mL-1;固态发酵试验测得接种L-9、L-12和L-17菌株28 d后,园林废弃物的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14.88%、20.10%和11.25%;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25.64%、28.47%和30.03%。综合评价菌株L-12具有较强的木质素降解能力,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L-12鉴定为嗜热嗜脂肪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可用于探究细菌降解木质素原理和工业化生产木质素降解菌剂。

    • 工业污染场地分类管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018, 45(4):68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1

      摘要 (1465) HTML (0) PDF 411.17 K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业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土壤修复工作需求不断加大,基于人群健康、生物、生态综合风险的分类管理是优化土壤与地下水治理修复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构建污染场地分类管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污染特性、污染物迁移途径和污染受体3级共40项评价因子,以三角模糊数描述评价因子的隶属度,综合划分11级风险等级和风险重要性,提出风险等级和风险重要性的赋值标准,可以根据污染场地的调查资料综合评价得出场地的风险等级和风险重要性判定值,多层次风险向量分析,得到场地的综合风险判断结果,作为是否优先治理的参考依据。利用MATLAB编程建模,将评价模型应用到某农药厂工业污染场地实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从该模型的评判结果识别出案例场地的综合风险等级为V8高度风险,应及时开展治理修复。

    • 巢湖湖区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

      2018, 45(4):69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34

      摘要 (1193) HTML (0) PDF 580.93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底泥是河湖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当前对底泥的污染缺乏深入研究。以巢湖湖区底泥为研究对象,连续2年对湖区底泥中pH、Cd、Hg、As、Pb和Cr 6项进行监测,选用标准值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监测点位的污染状况,通过方差分析法来评价两年数据的差异性;采用插值法绘出湖区底泥各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采用地积累指数法来评价底泥中各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显示,巢湖湖区底泥污染程度等级为清洁,2年的监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湖区中部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湖区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不高,其中Hg的污染程度相对较大,Cd、Pb次之。

    • 耐铅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吸附性

      2018, 45(4):696.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5

      摘要 (1283) HTML (0) PDF 461.25 K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耐铅微生物,为土壤重金属生物修复提供参考,用Pb2+浓度梯度筛选培养法得到耐铅菌株,16S rRNA测序以及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菌株。在不同温度、盐浓度、pH梯度下研究耐铅菌株的耐受性。多个Pb2+浓度探究菌株在不同Pb2+浓度下的吸附性。结果表明,通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得到一株能够耐铅离子浓度在1 200 mg·L-1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P15属于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该菌株在铅离子浓度为200 mg·L-1下的去除铅离子能力最强,达到80%。 经过测定菌株P15的各项生理指标表明,菌株适宜的环境条件分别为温度30℃,pH6,盐浓度0.005 mg·L-1。该铅耐受性菌株P15在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 重金属镉胁迫下臭牡丹的生理响应及富集研究

      2018, 45(4):70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7

      摘要 (1314) HTML (0) PDF 345.91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镉胁迫对臭牡丹生理响应及各部位镉富集特征的影响,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浓度(0.00、0.10、0.30、0.60和0.90 mmol·L-1)镉梯度,测定12、24和36 d后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各部位镉含量。结果表明,SOD、CAT活性随胁迫浓度增加总体先升后降,POD活性在高浓度下变化显著,前期增强,后期减弱;短时间、低浓度的镉污染会刺激臭牡丹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b以适应不良环境,长时间、高浓度的胁迫则产生较强的抑制效应;叶片Fv/Fm在高浓度后期明显减小,ETR先升后降;臭牡丹各器官镉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根>茎>叶,其富集系数与各部位镉富集量呈负相关,表明胁迫加深会阻碍根部镉富集过程从而产生毒害效果。

    • 山东半岛海岸前沿4种草本植物光合性能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2018, 45(4):71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0

      摘要 (1213) HTML (0) PDF 363.15 K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海岸前沿草带不同草本植物光合性能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性,采用TPS-2光合系统测定烟台海岸前沿草带4种草本植物砂引草、筛草、肾叶打碗花和狗牙根的光合性能指标,以及碳素利用效率、光合氮利用效率和灰分含量等,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定4种草本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结果表明,4种草本植物的光饱和点都较高,均适宜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其中以狗牙根的光合能力最强、砂引草最弱。同时,狗牙根和筛草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狗牙根还有较高的叶片碳利用效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矿质元素利用效率则是砂引草和肾叶打碗花显著高于狗牙根和筛草。综合分析表明,4种草本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排序从高到低为:狗牙根、筛草、肾叶打碗花和砂引草。

    • 秦巴山区猪苓多糖的提取及其脂质体生产工艺的优化

      2018, 45(4):71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7

      摘要 (1201) HTML (0) PDF 605.52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优化秦巴山区猪苓多糖的提取及其脂质体的生产工艺,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响应面分析和Design-Expert 8.0.6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猪苓多糖提取最佳工艺,并对多糖进行抑菌试验;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猪苓多糖脂质体,并用L9(33)正交试验对脂质体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研究维生素E和C对脂质体抗氧化的影响。猪苓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浸提次数3次、液料比143∶15(mL·g-1)、浸提时间1.3 h;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5.19%。猪苓多糖脂质体制备的最佳工艺为:大豆卵磷脂、胆固醇和聚乙二醇3350的摩尔比7.00∶2.00∶0.40,超声时间5.50 min,猪苓多糖添加量为2.00 mL,猪苓多糖脂质体包封率为98.87%,不同剂量的维生素E和C均可提高脂质体的抗氧化性。

    •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鹿角冒渣制备抗氧化活性肽工艺

      2018, 45(4):72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2

      摘要 (1331) HTML (0) PDF 558.11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为试验指标,分别采用5种蛋白酶酶解制备鹿角冒抗氧化多肽,对鹿角冒渣为原料制备鹿角冒抗氧化活性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产物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较高,因此水解用酶选择碱性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回归试验对酶解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最佳酶解条件:加酶量6%、底物浓度15%、pH8.5、温度53℃、反应时间4 h,制备的鹿角冒渣抗氧化肽对DPPH·的清除率预测值为74%,验证试验所得实测平均值为(74.65±1.24)%,实测结果与预测值符合良好。

    • 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在蜂蜜中HPTLC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2018, 45(4):73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31

      摘要 (1089) HTML (0) PDF 392.66 K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吡虫啉、噻虫胺和噻虫嗪在蜂蜜中残留的高效薄层色谱(HPTLC)检测方法,用乙腈机械震荡提取后涡旋并离心样品,于C-18固相萃取柱净化,CAMAG Linomat Ⅳ点样仪点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 3∶1 (VV)混合溶液单向上行展开,于254 nm波长进行HPTLC检测。结果表明,当3种农药在蜂蜜中的添加浓度分别0.05、0.5和1.0 mg·kg-1时,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1.58%~101.25%、72.29%~109.47%和79.88%~108.9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31%~14.47%、7.79%~12.86%和9.24%~14.23%,均满足农残分析的基本要求。

    • 安徽省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敏感性

      2018, 45(4):740.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6

      摘要 (1075) HTML (0) PDF 333.64 K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学农药的长期、连续及不合理使用,导致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既增加了防治难度,又提高了用药成本,为了明确安徽省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以期指导各地合理使用农药以防治二化螟为害,于2016和2017年分别采集安徽省潜山县、庐江县、含山县、凤阳县、南陵县和六安市金安区二化螟第一代或第二代卵块,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3龄幼虫作为标准试虫,采用农业部制定的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之人工饲料混药法(NY/T 1154.10-2008)检测了6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三唑磷和杀虫单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试验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和毒死蜱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其中2017年,六安种群对三唑磷的LD50最高,达到350.57 μg·g-1;对甲维盐、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相对敏感,其中2016年,凤阳种群对甲维盐的LD50最低,仅为0.026 μg·g-1

    • 初花后短日照诱导对小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2018, 45(4):745.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6

      摘要 (1281) HTML (0) PDF 457.34 K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熟品种‘冀红9218’和晚熟品种‘唐山红小豆’为试材,在初花-初荚(EF-EP)、初荚-初粒(EP-ES)和初花-初粒(EF-ES)期进行短日照诱导,通过酶联免疫技术来研究初花后小豆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以及之间的动态平衡。结果表明,初花后短日照诱导使小豆的株高降低,花期提前,且‘唐山红小豆’更为明显;2个品种的GA1+3和ABA含量较对照呈现降低趋势,IAA含量的变化不同,‘冀红9218’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的波动不大,但各个处理较对照降低,而‘唐山红小豆’在开花期和结荚期较对照降低,鼓粒期却升高,2个品种的ZR含量较对照呈现升高趋势,但‘唐山红小豆’却稍有差异,开花期降低,而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较对照都升高,鼓粒期升高显著,激素含量的变化会影激素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对照相比,2个品种的GA1+3/ABA和IAA/ABA比值降低,而ZR/ABA和(ZR+GA1+3)/ABA比值呈现升高趋势,由激素含量及其比值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初花后短日照诱导使ZR含量升高,促使小豆植株细胞分裂旺盛,生长迅速,营养物质快速转移至果荚中,提前成熟,但较初花前作用减弱。

    • 栽培型与野生型辣椒HAK/KUP/KT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2018, 45(4):753.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1

      摘要 (1396) HTML (0) PDF 750.79 K (1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HAK/KUP/KT家族是一类重要的钾转运蛋白家族。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栽培型及墨西哥野生型辣椒全基因组范围内的HAK/KUP/KT基因成员进行鉴定及分析,比较两者在数目、复制类型及组织表达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发现2种辣椒中HAK/KUP/KT家族成员分别为24和22个,且在染色体上呈不均衡分布。基因复制类型分析发现,HAK/KUP/KT家族成员中存在片段重复和串联重复,且纯化选择是该家族进化的主要动力。组织表达分析显示,辣椒HAK/KUP/KT基因间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暗示辣椒HAK/KUP/KT家族成员在功能上的多样性,并为后续发掘有益的钾转运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不同氮形态对草莓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2018, 45(4):76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18

      摘要 (1429) HTML (0) PDF 436.79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红颜’草莓砂培苗为材料,采用无氮、硝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铵态氮处理,通过对株高、功能叶和不同发育时期果实生理指标的测定,探讨不同氮形态处理对植株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果实品质,成熟果色泽佳,糖酸比为14.58,多酚含量为2.77 %;铵态氮延缓植株生长,但有助于叶片色素合成和果实产量提高,平均单果重可达12.64 g,成熟果可滴定酸含量达1.12 %,多酚含量为0.47 %;硝态氮-铵态氮处理时,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较为均衡,平均株高可达32.47 cm,单果重可达11.07 g,成熟果干物质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2.12 %和13.10 %,糖酸比为14.22,多酚含量为2.32 % 。在草莓生产中,施用硝态氮有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硝态氮-铵态氮处理对植株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提升均有良好效果。

    • 面向Spark的图书借阅数据关联模型的研究

      2018, 45(4):768.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02

      摘要 (1068) HTML (0) PDF 473.81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方便读者能在海量的图书资源中快速有效的找到需要的书籍,利用MapReduce框架分块处理,结合关联分析Apriori算法,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系统中。但需要多次扫描数据库和产生大量候选集,对Hadoop平台处理速度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针对传统的Apriori算法,提出基于内存计算、弹性分布式数据集处理的Spark平台为读者推荐书籍,指引读者的借阅行为。

    • 富含氨基的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2018, 45(4):772. DOI: 10.13610/j.cnki.1672-352x.20180825.027

      摘要 (1292) HTML (0) PDF 434.36 K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乙二胺(EDA)和丙烯酸甲酯(MA)为原料,采用发散法合成了0.5代到3.0代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半代及整代PAMAM树枝状大分子合成工艺的影响,并对合成的PAMAM产物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高效液相色谱(HPLC)表征及端基滴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生成PAMAM半代及整代产物的最适反应温度均为25 ℃,反应时间为24 h;采用该方法合成的3.0G PAMAM树枝状大分子的纯度为88.22%,表面伯胺数约为16个,与理论值一致。合成的PAMAM树状分子表层富含大量的氨基基团,可以与抗体、核酸适体等功能分子结合而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和医药领域。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