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40(3):350-356.
摘要:谷胱苷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类多功能酶,在植物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以及调控植物的逆境胁迫和细胞信号转导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GST蛋白序列构建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鉴定玉米全基因组GST基因,并对GST基因数量、类型、染色体定位和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基因组中共含有37个GST基因,在10条染色体上呈非随机分布,具有U型、F型和Z型3个亚族。 与水稻比较, 玉米未发现T亚族。该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GST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以及GST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013, 40(3):357-365.
摘要:研究了不同富氮水平(16、6、0.5和0 mg?kg-1)没顶全淹、冠层半淹和根部渍水对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下枫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较高富氮水平(16和6 mg?kg-1)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低富氮水平(0.5 mg?kg-1)、零富氮水平(0 mg?kg-1)和对照。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或NPQ)随富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则相反。不同富氮水平淹水胁迫下,枫香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淹水1~30 d各富氮处理间的Fv/Fm差异均不显著,但淹水40 d,各处理间的Fv/Fm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而且较高富氮水平(16和6 mg?kg-1)枫香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低富氮水平(0.5 mg?kg-1)、零富氮水平(0 mg?kg-1)和对照。上述试验结果说明,富氮可缓解淹水对枫香叶片光合作用的胁迫损害,枫香在富营养的湿地环境中适应性更强,可作为滩地造林和湿地绿化的首选树种。
2013, 40(3):372-377.
摘要:NAC(NAM, ATAF1/2和 CUC2)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激素调节和防御抵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BeNAC1为饵基因,通过NCBI tblastn在毛竹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7个与其相似性较高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eNAC1、PeNAC2、PeNAC3、PeNAC4、PeNAC5、PeNAC6和PeNAC7。基因组分析显示,这7个NAC家族转录因子都具有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N端都含有典型的NAC保守结构区域,且大多属于ATAF和NAP亚家族。功能分析显示,这些NAC转录因子可能参与毛竹的激素调节、干旱胁迫、盐胁迫、寒冷胁迫等非生物胁迫及昆虫侵害等生物胁迫的防御抵抗,有的还可能参与毛竹的叶片衰老调控。
2013, 40(3):378-382.
摘要:2012年7月对设施及露地栽培的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设施栽培条件下人面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以及设施内外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因子的差异性,试图为设施栽培人面竹提供合理的栽培模式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设施内有降温措施和无降温措施条件下,人面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但露天条件下人面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双峰型特点不明显,日均Pn设施内有降温>Pn设施无降温>Pn露天;HR设施内>HR露天、PAR设施内<PAR露天、CO2浓度设施内<CO2浓度露天,夏季高温高光强是导致人面竹出现“午休现象”主要原因,设施内应采取降温控湿措施有利于人面竹提高光合效率。
2013, 40(3):383-386.
摘要:采用湖北海棠551个分布数据以及当前生物气候数据,用MaxEnt软件模拟了它的地理分布。结果显示:①潜在分布地区有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广西北部、西藏南部及东南部、日本岛东南侧、朝鲜半岛中南部及沿海地区;河北东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辽宁南部,其中分布值在0.6~1的地区有不丹、韩国济州岛及附近岛屿和日本及附近岛屿。②分布记录非常少,但分布值已达0.6~1的地区有山西东南部、江苏省南通、四川雅安市汉源和山东崂山。③以分布值在0.6~1的地区来表示现实地理分布格局,自西东向分布为喜马拉雅南部,东南部-横断山-秦岭-巫山-长江中下游山地-武夷山-朝鲜半岛-日本岛。自北向南,北界在太行山南部,南界武夷山西南部。④Jackknife test检测表明干旱季节的平均温度对湖北海棠的分布增益贡献最大,本种自然分布于干旱季节平均气温在-10℃~15℃的地区。
朱晓敏 , 王弦云 , 陈龙灿 , 康向阳 , 王 勤 , 束庆龙 , 张良富 , 曹翠萍
2013, 40(3):387-392.
摘要:为了对杜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分析,建立并优化了杜仲的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杜仲SSR-PCR 最适反应体系为正反向引物 (10 μmol?L-1) 各0.2 μL, Taq DNA聚合酶 (5 U?μL-1) 0.1 μL,dNTP (10 mmol?L-1) 0.2 μL,模板DNA(5~10 ng?μL-1)1.0 μL,Mg2+ (25 mmol?L-1) 0.6 μL,10×PCR缓冲液1.0 μL,HPLC超纯水6.7 μL,总体积10.0 μL。同时筛选出了3对多态性有效引物,研究结果证明了微卫星引物在不同物种间的通用性受物种间亲缘关系远近的影响,并初步揭示了杜仲的遗传多样性,表明了微卫星标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优越性。
张梦弢 , 亢新刚 , Rosli R H , 高 祥 , 徐 光
2013, 40(3):393-399.
摘要:为了对杨桦次生林下生物量模型进行补充研究,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杨桦次生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抽样的方法对林下主要树种幼树进行抽样,运用异速生长方程对幼树生物量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林下主要树种幼树生物量模型呈异速生长关系,自变量以地径D0,树高H最为紧密。其中,仅以地径D0作为单一自变量的模型精度明显低于以地径D0和树高H为自变量的模型精度;调整系数Radj2均在0.9以上,平均预测误差MPE范围在5%~49%之间,椴树的枝、叶、根和地上生物量,色木的枝生物量模型相对较差,平均预测误差均达到了40%以上;其次,根茎比与地径D0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树高H相关性不显著,调整系数Radj2较低,范围仅为0.053~0.507之间。最后,主要树种幼树生物量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表现依次下降的趋势,即W(0.6)>W(0.8)>W(1.0)。
2013, 40(3):400-405.
摘要:通过对不同浓度钙处理的藤本月季品种进行41.5℃高温胁迫,结合相应生理指标,探讨藤本月季的抗热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加,耐热品种的可溶蛋白含量增加,而不耐热品种的可溶蛋白含量在下降,但脯氨酸含量从高温诱导的第4天开始含量逐渐降低。喷施 10 mmol?L-1 CaCl2 5 d能有效降低高温胁迫对藤本月季品种‘光谱’(Rosa hybrida cv. Spectra)、‘御用马车’(Rosa hybrida cv. Parkirerktor Riggers)、‘西方大地’(Rosa hybrida cv. Westerland)、‘藤仙境’(Rosa hybrida cv. Carefree Wonder Climbing)的高温伤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高温所造成的电导率激增,降低膜脂的过氧化程度;提高了高温下脯氨酸的含量,使得高温下脯氨酸含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增强细胞持水力,提高植物的抗热性。
2013, 40(3):406-410.
摘要:2011年11月,从安徽省无为县选择野生长江中华绒螯蟹亲本1 388只,到江苏省如东县进行天然海水生态育苗,其中雄蟹350只,总重80.05 kg;雌蟹1 038只,总重194.05 kg。在面积为2.5亩的池塘中,进行对比育苗试验,繁育盐度保持在19‰~26‰,pH变化范围在8.28~8.90,比较野生长江中华绒螯蟹与普通蟹之间繁育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野生亲本的体重和卵重均高于普通亲本,差异极显著;野生亲本与普通亲本的成熟系数和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显著;野生蟹产卵率(52.85%)高于普通蟹产卵率(30.91%);野生蟹亲本组幼体发育较普通幼体发育为快,幼体个体较大,共产大眼幼体苗6.5 kg,大眼幼体规格137 848个?kg-1,平均125.3只?g-1;普通亲本组大眼幼体共产23 kg,规格为156 468个?kg-1,平均156.5只?g-1。
张晓东 , 凌英会 , 李运生 , 张运海 , 张子军 , 丁建平 , 章孝荣
2013, 40(3):411-417.
摘要:旨在分析miR-143在妊娠与非妊娠山羊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山羊卵巢功能发挥以及其他生物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采用Solexa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妊娠和非妊娠山羊卵巢组织中检测miR-143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GO富集分析。Solexa测序在山羊卵巢中检测到miR-143的表达,共发现miR-143及其异构体1 074个,总拷贝数为109 523,平均拷贝数为102;定量结果显示miR-143在妊娠山羊卵巢中的表达量是非妊娠山羊的12倍且差异显著(P < 0.05);GO分析表明miR-143广泛参与机体生殖发育、细胞增值分化等多个生物学过程。miR-143在妊娠山羊卵巢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妊娠山羊,而且其可能在卵巢激素分泌与作用应答、妊娠维持等生殖生物学过程中发挥潜在作用。
2013, 40(3):418-421.
摘要:阐明甲状腺素联合多奈哌齐对成年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大鼠海马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SNAP-25)表达的影响,探讨成年甲减脑功能损伤及恢复机制。结果显示甲减大鼠血清T3、T4及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 (DG) SNAP-25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单独甲状腺素或联合治疗后血清T3、T4水平恢复正常,但单独甲状腺素治疗后,海马SNAP-25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联合治疗后海马各层SNAP-25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提示,成年期甲减可致海马内SNAP-25蛋白表达增加,单独甲状腺素治疗后SNAP-25蛋白表达恢复不理想,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使甲减大鼠海马内SNAP-25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
2013, 40(3):422-425.
摘要: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增殖、性别分化都受着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H2A.Z与转录激活有关,可能与表观遗传修饰存在联系,通过PGCs单细胞及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GCs在迁移过程中,8.5 dpc时PGCs中不存在H2A.Z;迁移至生殖嵴时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核,11.5 dpc整个PGCs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存在;13.5 dpc雌性的卵母细胞中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质,而精原细胞中H2A.Z偏向集中于细胞核。综合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分析,H2A.Z的表达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2013, 40(3):426-429.
摘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的肠毒素G蛋白(SEG)氨基酸序列为分析材料,应用DNAstar软件对该蛋白的二级结构、柔性区域、亲水性、表面可能性和抗原指数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出SEG蛋白5个可能的B细胞线性表位,它们分别位于蛋白N端第24~31、37~46、80~84、120~127和141~149区域,且预测的表位2(aa 37~46)、表位4(aa120~127)和表位5(aa141~149)位于SEG蛋白三维结构表面。合成位于蛋白三维结构表面的3个预测表位,采用肽ELISA方法加以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均能与抗重组SEG蛋白纯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是SEG蛋白的B细胞线性表位。
2013, 40(3):438-443.
摘要: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甘露糖、蔗糖和麦芽糖瓶插处理对‘索邦’切花的瓶插寿命、叶色、花苞直径、鲜重变化率等切花观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糖源瓶插处理的适宜浓度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低浓度处理保鲜效果好,高浓度缩短切花瓶插寿命的同时,明显导致叶片的黄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瓶插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5、5和1 g?L-1,而甘露糖瓶插处理各浓度保鲜效果均不显著。蔗糖和葡萄糖处理保鲜效果比麦芽糖好,延长了切花的瓶插寿命,促进了花苞直径和切花鲜重的增长。
2013, 40(3):444-448.
摘要:选用4个对菌核病具有不同抗性的不结球白菜品种003-R-6、Y3-R-4、109-S-9和003-S-7为试验材料,于四叶一心期接种核盘菌,采用苗期琼脂块叶片接种法测定各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并分别测定接种前后叶片中4个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苗期琼脂块叶片接种法与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相一致,可有效反映抗、感品种的差异。在核盘菌影响下,4个抗、感病品种中不结球白菜的丙二醛(MDA)含量、游离氨基酸(FAA)总量、几丁质酶活性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有所变化。其中丙二醛(MDA)含量、游离氨基酸(FAA)总量表现为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抗病品种,而几丁质酶活性、β-1, 3-葡聚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说明各指标与品种抗病性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013, 40(3):449-453.
摘要:对安徽省乌塌菜48份材料17个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乌塌菜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变异系数8.67%~55.33%。通过主成分分析, 将17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 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30.9982%, 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82%。叶柄长、展幅、株型、叶片长、外叶色、叶面皱缩度、心叶色、叶片数等8个形态性状累积贡献率达到71.8215%,可反映出乌塌菜形态性状的基本信息。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48份材料聚为3大类,第1类14份材料, 第2类25份材料,第3类仅9份材料, 同一类群包括不同地方的品种。本研究为发挥安徽乌塌菜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
2013, 40(3):454-459.
摘要:为了寻找梨幼果期萼片发育中差异表达基因,为梨幼果萼片脱落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以砀山酥梨萼片脱落开始期幼果为材料,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技术构建砀山酥梨幼果期宿萼果与脱萼果差异表达cDNA文库。随机挑取200个阳性克隆,经菌液PCR检测及测序后得到185个EST序列片段, 其中小于100 bp、大于300 bp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EST片段分别占3%、96%和1%。将这些片段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得到调节因子(regulator)、蛋白质(protein)和相关酶类(related enzyme)3类代谢途径相关物质,分别占21%、63%和16%。其中,在Gene Ontology网站上比对到3-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3-isopropylmalate dehydrogenase)和N-酰基-L-氨基酸氨基水解酶(N-acyl-L-amino acid amidohydrolae)2种酶,推测可能是砀山酥梨幼果期萼片发育代谢途径中的重要的相关酶。
2013, 40(3):460-463.
摘要:萝卜硫素是蔬菜中发现的最强抗癌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十字花科蔬菜中。采用50℃、70℃和90℃3种不同温度常压干燥9种十字花科蔬菜食用部位,采用HPLC测定其萝卜硫素含量。结果显示,该9种十字花科蔬菜中萝卜硫素含量是芸薹属>萝卜属; 芸薹属中青花椰菜萝卜硫素含量最高, 为480 μg?g-1,花椰菜含量最低为35.2 μg?g-1;萝卜属中胡萝卜的萝卜硫素含量最高,为80.9 μg?g-1,白萝卜含量最低,为19.8 μg?g-1;而在这3种不同干燥温度对同一样品处理中,90℃烘干样品中萝卜硫素含量最高。
2013, 40(3):464-469.
摘要:通过SMART RACE PCR技术获得了茶树中精氨酸脱羧酶(ADC)的cDNA全长序列,并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JQ653274)。ADC基因cDNA全长为2 988 bp,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2 163 bp,共编码720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77.430 kDa,理论等电点为5.373,其序列中不存在卷曲螺旋结构。ADC蛋白为亲水性非分泌不稳定蛋白,不跨膜运动,无信号肽序列存在,共有41个可能的磷酸化位点,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是细胞质蛋白。精氨酸脱羧酶的基因cDNA全长序列的获得,对于进一步研究精氨酸在茶树氮代谢中的作用及茶氨酸代谢途径提供基础。
2013, 40(3):470-473.
摘要:建立了茶树叶片中可溶性糖的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的测定方法。以Agilent Zorbax carbohydrate 柱为分离柱,流动相为乙腈-水(75:25, V/V),流速1.0 mL?min-1,柱温30℃,上样量10 μL。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85℃ ,雾化器温度36℃。通过该方法测定越冬期间皖茶91、乌牛早、平阳特早和龙井43叶片中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越冬期间3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一致:皖茶91>龙井43>平阳特早>乌牛早。在茶树叶片中的含量均随着气温的降低呈现增长趋势,且具有较好的规律性。蔗糖作为茶树叶片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用HPLC-ELSD法可以方便、快速、准确的检测出来。因此低温胁迫下通过HPLC-ELSD法测定茶树叶片中蔗糖含量的变化,可作为鉴定茶树品种抗寒性的一种新方法。
2013, 40(3):474-481.
摘要:利用SSR(简单序列重复, 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对来自安徽省麻姑山马尾松林的102株球孢白僵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分型研究。依据时间分类亚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H)为0.1987,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789,亚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745,基因流(Nm)为1.2150;不同寄主亚种群的H为0.1945,I为0.2871,亚种群间的Gst为0.1664,Nm为1.3000。研究表明,麻姑山马尾松林球孢白僵菌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亚种群间遗传变异较小,有18个菌株属于同一基因型,亚种群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9对微卫星引物将102株白僵菌分成31个微卫星基因型。在这31种微卫星基因型中,有5种为相对优势基因型。31种基因型株系在不同月份中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并通过侵染不同寄主昆虫,完成在森林生态系中的延续。并且,这些相对优势基因型并不是在各个月份均匀分布,在大部分月份中,存在1~2种优势度高的基因型。研究揭示,SSR分子标记在研究白僵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和基因分型展现出快速和菌株的特异性特征。
2013, 40(3):482-486.
摘要:为了研究白腹皮蠹幼虫肠道环境中的细菌种类,从中分离、纯化、培养,获得6个细菌菌株,对其培养性状、染色反应、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鉴定结果表明,上述6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气微菌属(Aeromicrobium Miller, Woese and Brenner, 1978)、浸麻芽孢杆菌(Bacillus maceran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Rosenback,1884)、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短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从白腹皮蠹肠道环境中分离出6个菌株, 鉴定出分类地位, 菌株之间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以巨大芽孢杆菌数量最多(5.32×1019),需要进一步研究该6个菌株在白腹皮蠹肠道环境中的具体作用,以期寻求有效防治白腹皮蠹的新途径。
2013, 40(3):487-491.
摘要:采用电镜技术、Northern 印迹技术、蓝绿温和胶电泳、SDS-PAGE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对拟南芥at3g57680基因缺失的突变体植株研究。结果表明:(1)突变体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叶绿体都呈扁球状,叶绿体的大小基本一样,叶绿体内部基质,基粒均匀分布,基粒类囊体垛叠层数相近;(2)psbA、psbB、psbC和psbO基因mRNA水平没有变化;(3)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的组成、表达量以及蛋白复合物各亚单位的组成和含量也是基本一致,且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中D1蛋白的表达量也保持一致。说明在正常生长环境中,拟南芥at3g57680基因的缺失对叶绿体显微结构、D1蛋白的成熟加工以及PSⅡ蛋白组成等没有影响,即at3g57680基因编码的类CtpA蛋白对PSⅡ功能没有影响。
2013, 40(3):492-500.
摘要:以拟南芥ZIF1基因序列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网站,找出毛果杨中ZIF1基因同源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其他物种中ZIF1同源基因序列进行多重比对与进化分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毛果杨中ZIF1同源基因在锌胁迫条件下,根和叶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预测出4个符合ZIF1基因基本结构特征,且具有与该基因相同保守功能结构域的毛果杨ZIF1同源基因,这4个基因属于稳定蛋白,可能具有信号肽,明显疏水区和典型跨膜区,基因定位在质膜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锌过量存在时,这4个基因表达上调,且根中最为显著。以上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林木中ZIF1同源基因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013, 40(3):501-505.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金鱼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上不同节位的顶芽作了形态和解剖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金鱼草主茎第1~6节位生长锥形成对生叶原基,展开后为交互对生叶序,叶片呈卵形至椭圆形;第7节位,24.4%的生长锥产生对生叶原基,形成对生叶序,75.6%的生长锥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第8节位,84.0%的生长锥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至第9节位起生长锥全为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叶片变成狭长形的披针形。表明金鱼草主茎第7~8节位是其叶序由对生向互生转变的节位。自第13节位后主茎顶芽顶端生长停止,变为花芽而开花,最迟至第17节位止。对生叶序状态下未见有开花者。在主茎顶芽变为花芽后,侧芽也相继活动,形成花芽,陆续开花。
2013, 40(3):506-509.
摘要:在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物料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樟芝菌丝中具清除自由基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影响基础上,利用极差分析找出了3个主要影响因子:乙醇浓度、物料比和超声时间。用中心组合实验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这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组合:乙醇浓度95%,物料比11.7 mg?mL-1,超声时间12 min。在优化提取条件下,樟芝菌丝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率达到94.4%。
张晓倩 , 王康才 , 王雅男 , 张彦南 , 王 乾 , 崔志伟
2013, 40(3):510-513.
摘要: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探讨了盐胁迫对黄蜀葵种子发芽、生长发育、植株体内离子分布以及金丝桃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黄蜀葵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其发芽率呈下降趋势;低浓度NaCl胁迫有利于黄蜀葵生长,其中,0.3%的NaCl处理下生长发育较好;盐处理后,黄蜀葵根中Na+ 和K+含量显著高于茎与叶,Ca2+含量、K+/Na+和Ca2+/ Na+值显著低于茎与叶;随NaCl浓度提高,根中Na+含量逐渐增加,各个器官中Ca2+和K+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盐胁迫对黄蜀葵花冠中金丝桃苷含量影响显著,当NaCl浓度为0.3%时,金丝桃苷含量达到最高,但当NaCl浓度为0.7%时,金丝桃苷含量急剧下降。认为黄蜀葵为耐盐植物,适度的盐胁迫可以提高黄蜀葵花冠中金丝桃苷的含量。
2013, 40(3):514-518.
摘要:以生物废料橙皮为原料,经乙醇、NaOH及CaCl2处理,得到改性橙皮生物吸附剂,对中性红染料废水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及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量的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pH为7,改性橙皮用量为0.1 g,吸附时间为5 h,吸附温度为20℃,染料初始浓度为1 200 mg?L-1的条件下,改性橙皮对中性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78.60 mg?g-1。改性橙皮对水中中性红的等温吸附平衡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