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40(2):169.
摘要:利用反向PCR、定量PCR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分析研究转基因家蚕的丝素蛋白及基因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1)在DNA 水平上,MaSp1基因整合进了家蚕的基因组,插入位点位于scaffold 868;(2)在RNA水平上,MaSp1的表达并不干扰其他3个基因(Fib-H, Fib-L and P25)的表达水平,并且外源基因MaSp1的表达水平略高于Fib-H;(3)在蛋白质水平上,MaSp1 蛋白的丰度大约占丝素总蛋白的2%,而且通过自身的LBS 区段和轻链蛋白(Fib-L)形成分子间二硫键,从而融入蚕丝蛋白复合体。
王钰 , 党晓群 , 李治 , 庞敏 , 周泽扬 , 王林玲
2013, 40(2):175.
摘要:为探究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24与48 h后,家蚕中肠6种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erine protease gene, sps)的表达变化趋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方法对正常组和微孢子虫感染试验组的6个家蚕中肠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编号分别为sp1、sp3、sp5、sp8、sp11和sp1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家蚕中肠内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转录水平相比, sp1、sp3、sp5和sp12在接种家蚕微孢子虫24与48 h后均上调表达,其中sp5上调最明显,接种家蚕微孢子虫24与48 h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1.9和1.2倍;sp8和sp11在受微孢子虫感染24 h后表达上调,而48 h后表达量下降。结果表明,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P)参与了家蚕中肠对微孢子虫入侵的免疫反应;不同丝氨酸蛋白酶上调倍数不同,说明不同丝氨酸蛋白酶参与家蚕免疫反应的程度不同; 家蚕微孢子虫侵染48 h后,sp8和sp11出现了下调,推测微孢子虫的成功入侵抑制了sp8和sp11的表达。家蚕中肠不同丝氨酸蛋白酶在微孢子虫感染的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在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互作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3, 40(2):180.
摘要:为了提高安徽省羊肉生产水平和养羊经济效益,引入世界著名肉羊品种波尔山羊和萨能奶山羊,与本地安徽白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并对安徽白山羊及其二元杂交(波×安,萨×安)、三元杂交(波×萨×安)和级进杂交(波×波×安,波×波×波×安)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性能进行测定。结果显示,0~12月龄羊的日增重,波安F3(118.3 g)、波萨安(107.8 g)、波安F2(110.2 g)、波安F1(102.5 g)、萨安(84.5 g)分别比安徽白山羊(60.4 g)提高95.9%、78.5%、82.5%、69.7%和39.9%;产羔率,安徽白山羊(236.0%)>波安F1(213.3%)>萨安(209.0%)>波萨安(204.2%)>波安F2(198.6%)>波安F3(189.8%);2月龄断奶羔羊成活率,波萨安(94.9%)>萨安(93.6%)>波安F2(93.1%)>波安F3(92.5%)>波安F1(92.3%)>安徽白山羊(90.7%)。试验结果揭示了“波萨安”三元杂交的生产效能最高,其次为“波波安”二元级进杂交。
2013, 40(2):185.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安徽白山羊遗传资源,本研究以合肥博大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羊场2009年以来的1 200只安徽白山羊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同等条件下饲养,并对该新品系山羊的初生、3月龄、6月龄、8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的体重、体尺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白山羊公母羊在18月龄以前生长发育较快,但随着月龄的增加而降低,到24月龄以后除体重、胸围、管围有所增加外,体长、体高变化不大;安徽白山羊新品系成年公母羊的平均体重分别为55.3 kg和 45.6 kg,比原安徽白山羊成年公母羊的平均体重(30 kg 和22 kg)提高84.33%和107.27%。试验结果揭示了安徽白山羊新品系群的生长发育规律,为进一步进行安徽白山羊选育和生产提供参考资料。
2013, 40(2):191.
摘要: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长蛇鮈肠组织形态学及ghrelin在其内的定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长蛇鮈肠壁组织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组成。中肠粘膜层厚度及由粘膜层形成的肠皱褶长度均显著大于前肠和后肠(P < 0.05);前肠和中肠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厚度显著高于后肠(P < 0.05),但这3层的厚度在前肠和中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ghrelin 在长蛇鮈的前肠、中肠与后肠的粘膜层均无分布,但在粘膜下层均有分布,且前肠和中肠的粘膜下层呈强阳性反应,后肠粘膜下层阳性反应较弱;长蛇鮈前、中、后肠各区段肌肉层和浆膜层均见ghrelin阳性反应,但无明显差异。浆膜层ghrelin阳性反应要比肌肉层明显。因此,根据长蛇鮈肠道组织学结构差异,可将其明显的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由ghrelin在肠道的分布规律发现其在长蛇鮈的摄食和食物消化吸收的内分泌调控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2013, 40(2):196.
摘要: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3月龄(中年)和5月龄CD-1小鼠背海马突触前蛋白syntaxin 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3月龄小鼠齿状回、CA1及CA3区各层syntaxin 1的相对含量较5月龄均显著下降。表明中年CD-1小鼠背海马syntaxin 1含量全面下调。
2013, 40(2):199.
摘要:以矮小型优质肉鸡品系(S2系)为素材,采用RT-PCR技术分析dw基因在12周龄S2鸡肝脏、胸肌、腿肌和骨膜中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w基因在肝脏、胸肌、腿肌和骨膜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不同。公母鸡在肝脏的mRNA水平(公鸡拷贝数为11.2±1.11,母鸡拷贝数为10.4±0.51)均显著高于胸肌、腿肌和骨膜(P<0.05);公母鸡在骨膜中的mRNA表达量(公鸡拷贝数1.8±0.37,母鸡拷贝数1.6±0.4)最低,且显著低于肝脏、胸肌和腿肌 (P<0.05);母鸡在腿肌中的表达量(拷贝数为8.0±0.32)显著高于胸肌中的表达量(拷贝数为4.0±0.32)(P<0.05);公鸡在腿肌和胸肌中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dw基因mRNA在肝脏和骨膜中的表达无性别效应,在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有明显的性别效应。
2013, 40(2):203.
摘要:以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同人为经营方式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毛竹林Ⅰ (挖笋+劈草)、Ⅱ (挖笋+劈草+专用肥)和Ⅲ (挖笋+劈草+专用肥+灌水)的养分元素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施肥+灌水等经营方式增加了植被层的养分累积量质量分数,降低了土壤层养分累积量质量分数,平衡乔木层和土壤层碳氮贮量是森林实现科学经营的关键。施肥+灌水虽然明显增加了毛竹林系统养分元素的累积绝对量,但是增加最多的是K元素,而N、P元素累计量呈降低趋势,氮、磷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是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因素,氮、磷元素的减少可能损害竹林持续立地生产能力。3种林分主要养分元素在不同层次的排列顺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土壤层养分累积量占养分总累积量99%以上,植被层中乔木层累积量最高,其在植被层中的质量分数高于85%。
2013, 40(2):210.
摘要:锚蛋白重复序列(ankyrin repeats) 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介导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构域。具有这种结构域的蛋白参与转录的启动、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骨架系统的形成及离子的运输和信号转导。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杨树最新基因及蛋白序列为基础,通过对毛果杨全基因组中ANK基因的鉴定,获得较为完整的ANK家族信息。同时,对该家族成员的分类、进化、定位、结构和表达进行全面分析,为下一步研究ANK基因的功能提供重要的生物信息依据。
2013, 40(2):219.
摘要:以枣树林中空地为对照,研究漫灌条件下新疆阿克苏地区幼龄枣树林地土壤水分的运移规律,并用EM50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确定不同灌水量下的枣树林地土壤水分的下渗速率、土壤湿润区间、灌溉周期,为枣树的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灌水量为80、120和160 m3·亩-1时,枣树林地土壤最大含水量分别为36.8 %、38.7%和39.0%,含水量最高的土层分别在-20 cm、-60 cm和-60 cm范围处。(2)在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的运移速率平均为3.74 min·cm-1。(3) 随灌水量的增加,幼龄枣树林地土壤湿润区间也在增大,灌水量为80、120和160 m3·亩-1的土壤湿润区间分别为0~-60 cm、0~-80 cm和0~-100 cm。(4)土壤水分湿润区间和灌水量和灌溉时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表达式为Y = 0.347 X1+ 0.364 X2 - 65.538。(5)灌水量每增加40 m3·亩-1,相应的灌水周期将延长2~4 d。
2013, 40(2):225.
摘要:采用钻土芯与内生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马尾松占其混交林的组成比例分成5种类型(0~20%、21%~40%、41%~60%、61%~80%和81%~100%),设置15块20 m×20 m的标准样地,系统比较了不同比例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占林分胸高断面积的比例)细根生物量的分布状况、细根生长量及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马尾松不同的混交比例对细根生物量有较大影响,不同混交比例林分的细根生物量的大小依次为,马尾松混交比例41%~60%﹥0~20%﹥21%~40%﹥81%~100%﹥61%~80%。(2)5种比例混交林分的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均很明显,随土层增加细根生物量趋于减少,且大部分细根集中于土壤表层0~10 cm的范围内。这与该地区的土层较浅以及树种根系的分布特性(深根、浅根树种)密切相关。(3)5种马尾松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变化,均在6、7月份达到峰值,在1月份达到最低值,41%~60%林分年生物量净增值比其他4种混交林分要高。(4)5种混交林分的细根年生长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最大值出现在6~8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2~3月份。各个混交林分细根年生长量大小依次为41%~60%﹥61%~80%﹥21%~40%﹥81%~100%﹥0~20%。
2013, 40(2):233.
摘要:对不同季节交让木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交让木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春季和秋季的日变化幅度小。夏季8:00~18:00,F0(最小荧光)和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4:00,而Fm(最大荧光)、Fm′(光适应下的最大荧光)、Fv(可变荧光)、Fv/Fm(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m/F0(电子传递效率)、Fv/F0(PSⅡ潜在活性)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规律,12:00出现最小值。冬季8:00~16:00,F0日变化幅度较小,而Fm、Fm′、Fv、Fv/Fm、Fm/F0、Fv/F0的日变化则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之间,而NPQ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则正好相反,最小值出现在12:00~14:00。春季和秋季的Fv/Fm、Fm/F0和Fv/F0明显高于夏季和冬季,表明交让木在春季和秋季叶片PSⅡ光能转化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和潜在活性都明显高于夏季和冬季。交让木夏季和冬季叶片的NPQ参数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表明交让木叶片在夏季和冬季吸收的光能有较大比例用于耗散而保护自身的光合机构。
孙节 , 肖正东 , 王陆军 , 季琳琳 , 蔡新玲 , 傅松玲
2013, 40(2):237.
摘要:以省沽油嫩枝作为扦插材料,以园土、河沙+蛭石、轻基质为基质类型,以分别处理0.5 h 的 100 mg·kg-1 NAA、200 mg·kg-1 NAA和清水作为处理的激素浓度,以枝条上部、枝条中部、枝条下部为插穗类型来设计正交试验,旨在探讨基质类型、激素浓度、插穗类型等因素对省沽油嫩枝扦插的影响。通过对成活率、生根量和根长度等指标分析比较得知,以轻基质为扦插基质,200 mg·kg-1的NAA处理带叶片的上部插穗0.5 h,扦插效果最佳,其生根率高达89%,插穗的根系平均生根量达到23.7条,平均根长达到13.7㎝。
陈林林 , 季德鑫 , 刘欣 , 张华荣 , 孙富家 , 刘昆 , 姚建文 , 张国营
2013, 40(2):242.
摘要:以茶氨酸作为对照,评估现已合成的茶氨酸衍生物茶氨酸溴香酰胺(TBrC)对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其分子机制。采用苔芬兰染色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BrC对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运用Hoechst 33258 荧光染色观察分析有关活性成分对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解析这些肺癌细胞中与凋亡和生长密切相关蛋白的表达和药物可能的作用靶点。此外,通过建立动物肿瘤模型,评价TBrC对荷瘤小鼠肺癌生长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显示,TBrC抑制肺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活性超过其母体化合物茶氨酸多倍,对正常细胞和小鼠生长无明显毒性;TBrC显示了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R1-Akt-NF-κB信号传导通路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TBrC具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或)辅助治疗高转移肺癌和其他癌症的潜力。
2013, 40(2):250.
摘要:以茶园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和田间改良试验,研究了茶园土壤pH对土壤中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培养下,当土壤pH由4.0降至3.5时,土壤水溶态氟含量迅速升高,当pH值在4.0~5.0之间时,水溶态氟含量较为稳定,之后随着土壤pH升高水溶态氟含量增加;交换态氟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大致相反,且pH对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氟的影响比0~20 cm土层显著,对水溶态氟的影响比交换态显著,在强酸性土壤条件下对有效氟含量的影响比酸性条件下显著。田间试验结果与之基本一致,以pH 5.0为基点,随土壤pH值的上升或下降,两层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均增加,其中pH值降低对土壤水溶态氟的影响更大。
2013, 40(2):254.
摘要:研究了茶氨酸在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HZ-202上的动态吸附与解吸过程,确定了HZ-202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茶氨酸的较优操作参数。结果表明,HZ-202对茶氨酸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动态吸附的较优参数为茶氨酸浓度1.0 mg·mL-1、上样流速0.75 mL·min-1、料液pH值6、料液温度25℃,吸附率超过98%;洗脱的较优参数为洗脱剂NaOH浓度为0.02 mol·L-1、洗脱速度0.75 mL·min-1下,解吸率为86.22%。
2013, 40(2):262.
摘要: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茶叶中咖啡碱的含量,目的是通过变量筛选简化模型并提高预测精度。试验中以135个来自大闽食品公司的茶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小波系数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法(WT-MC-UVE)进行变量筛选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咖啡碱定量分析模型,选择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以及预测相关系数(Rp)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应用WT-MC-UVE筛选的90个变量所建立的模型,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预测卷均方根误差,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1248、0.1611和0.9574。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2013, 40(2):266.
摘要: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可以侵染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多种重要农作物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引致严重病害,对植物生产危害极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核盘菌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者从细胞壁降解酶类、草酸毒素、侵染垫的形成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等方面,对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何玉杰 , 陈青林 , 林华峰 , 李茂业 , 张玉美 , 李世广
2013, 40(2):273.
摘要:近年来二突异翅长蠹对安徽省储藏期柳编原材料——杞柳枝条的危害日趋严重。为了有效防控该虫,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熏蒸技术进行研究。实验室饲养观测与仓库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安徽省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柳条内部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大量出现,并于5月下旬产卵。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孵化,8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9月上旬第2代幼虫孵化,并继续为害柳条,一直持续到11月新柳条收获后。用56%磷化铝片剂和80%敌敌畏乳油在密封袋中进行熏蒸试验。结果表明,磷化铝的熏杀效果更好,12 g·m-3剂量熏蒸72 h后各虫态的死亡率可达到100%,以幼虫对磷化氢最敏感。因此,熏蒸防治要抓住越冬代幼虫活动期,即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用56%磷化铝片剂12 g·m-3熏蒸72 h以上为宜。
2013, 40(2):278.
摘要:通过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玉米高抗自交系黄野四-3和高感自交系8112。遗传分析显示矮花叶病抗性表现为显性遗传。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方法(BSA),对抗矮花叶病基因进行定位,筛选获得了与玉米抗矮花叶病基因位点连锁的SSR标记,并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连锁群, 与两侧的Bnlg1035和Umc2266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8.02 cM和3.04 cM。这一研究结果为快速筛选抗矮花叶病玉米新种质,培育抗性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抗矮花叶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病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张晓玲 , 徐义流 , 齐永杰 , 束冰 , 张金云 , 伊兴凯 , 陆卫明
2013, 40(2):283.
摘要:为探明枇杷树体中矿质营养积累与分布情况,对30年生的枇杷树进行树体分解,分别测定果实、叶片、1~3年生枝、多年生枝、主干、根系的N、P、K、Ca、Mg、S、Fe、Mn、Cu、Zn、B营养的含量和累积量。结果表明:(1)叶中N、P、Mg、S、Mn、Zn含量最高,分别为14.88、1.13、3.00、1.00 g·kg-1、279.70和35.35 mg·kg-1。(2)多年生枝中N、P、K、Ca、Mg、S、Mn、Cu、Zn、B累积量最大,分别为789.67、72.6、402.89、1 772.74、145.04、35.54、7.58、0.67、2.88和1.55 g;主干中Fe累积量最大,为35.74 g。(3)每千克鲜重生物量中11种营养元素含量总和,主干含量最高为20.64 g·kg-1;其次为叶片,含量为20.21 g·kg-1;果实中含量最少,为2.32 g·kg-1。
2013, 40(2):290.
摘要:对影响中国水仙“金盏”品种的REMAP-PCR扩增反应的各个参数进行优化,建立适合中国水仙的REMAP反应体系20 μL,包括如下成分:模板DNA 40 ng、dNTPs 0.2 mmol·L-1、引物0.45 μmol·L-1、Taq酶1U和10×Buffer(含Mg2+)2 μL。扩增程序为反应程序: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0 s,55℃退火40 s;72℃延伸90 s,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4℃保存。该反应体系标记点位清晰、稳定、重复性好,适宜中国水仙的REMAP分析,为应用REMAP技术鉴定中国水仙种质资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3, 40(2):294.
摘要:针对餐厨废弃物中的可利用成分,采用复合酶制剂对餐厨废弃物进行处理,确定适宜酶解条件,使餐厨废弃物可作为培养基用于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通过试验得出适宜酶解条件为:同时加入淀粉酶 8 u·g-1原料、糖化酶 200 u·g-1原料、蛋白酶 50 u·g-1原料、纤维素酶 50 u·g-1原料,pH5~7,50~60℃ 水解 2 h。将酶解液做适当调整后接入健强地霉G9菌株发酵,最终可产油脂 9.74 g·L-1,即每吨餐厨废弃物可产油脂近 20 kg。
2013, 40(2):304.
摘要:利用同步辐射白光X射线形貌术和化学腐蚀法,研究了熔盐法和水热法生长的KTP晶体中的缺陷。其中熔盐法生长KTP晶体分别采用固相和液相2种方法合成生长的原料。实验结果发现KTP晶体中的生长扇形界、生长条纹和位错等缺陷。
2013, 40(2):308.
摘要:为了解烤烟叶片中稳定同位素与烟叶致香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对烟叶中稳定同位素丰度与致香物质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碳稳定同位素丰度在烟叶中变异较小,而氮稳定同位素丰度则存在广泛的变异,碳稳定同位素与氮稳定同位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氮稳定同位素与其他化学成分相关性不强;2)烟叶中碳稳定同位素与酯类及其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碳同位素与致香物质成分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氮稳定同位素丰度与致香物质间相关关系不显著;3)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烟叶中氮同位素、碳氮比的增加,酯类及其降解产物呈现降低的趋势,非酶棕色化产物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表明氮同位素、碳氮比与酯类及其降解产物和非酶棕色化产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烟叶中稳定同位素与致香物质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烟叶中不同丰度同位素对致香物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2013, 40(2):316.
摘要:采用超声波对纯棉织物进行预处理,选用温度、时间、盐用量和超声波频率4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分析活性染料上染棉织物染色率和固色率的变化。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70℃,时间为80 min,NaCl用量为20 g·L-1,超声波频率40 kHz。此时棉织物的上染率达到85.6%,固色率为78.5%。电镜图片显示超声波处理后,棉纤维变得粗壮、饱满,比表面积增加,从而说明超声波处理方法既能提高活性染料的利用率,又能减少染色时间和盐用量。
2013, 40(2):321.
摘要:以丝素蛋白为原料,海藻酸钠和甘油作为添加剂,考察丝素蛋白溶液、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和甘油的加入量对膜的厚度、断裂伸长率以及水蒸气迁移速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来确定丝素-海藻酸钠-甘油共混膜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丝素溶液浓度3%,海藻酸钠溶液浓度12.5 mg·mL-1,甘油加入量0.5 mL。在此条件下,膜的厚度、断裂伸长率及水蒸气迁移速率分别为0.075 mm、45.53%和13.76 g·m-2·h-1。
2013, 40(2):326.
摘要:对于抛物线等规律曲线的加工需要用宏程序来实现,而没有现成的指令可以调用。基于FANUC数控系统分析总结了各类抛物线加工宏程序,进而设计了抛物线的通用宏程序。将粗精加工分别进行研究设计,运用FANUC宏程序G代码调用功能,开发了抛物线插补功能指令G101,通过内置通用宏程序简化了不同抛物线加工过程中的重复宏程序编辑。加工时只需运用指令G101并据加工条件指定相关参数值即可完成加工,使抛物线的加工类似于加工圆弧一样方便,大大简化了编程,尤其对于经常需要进行规律曲线加工的场合可以有效提高编程和加工效率。
2013, 40(2):336.
摘要:以玉米病害图像为例,经图像预处理后,采用遗传算法从图像纹理、颜色和形状多个原始特征中优选,优化出相关信息测度、归一化蓝色颜色分量b值、Cb、颜色矩、病斑周长和形状因子等独立性、稳定性好及分类能力强的特征向量用于病害识别。利用SPSS软件提供的Bayes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病害图像识别的效率和精度。
2013, 40(2):342.
摘要:鸡蛋表面积参数已广泛应用于蛋品加工业以及生物学的研究上,但其传统手工检测方法存在着效率低的缺点。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出了一种像素面积投影法来计算三维目标的表面积,该方法简单易于实现,且对任意不规则目标表面积的估算都适用。以3种特殊曲面的表面积为例,验证了该估算方法的精确度。通过对鸡蛋建立旋转椭球数学模型采用像素面积投影法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验数据对比,二者相对误差小于10%,满足实际工程需求。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