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 山羊促甲状腺素β亚基基因(TSHB) cDNA克隆 与组织表达研究

      2012, 39(6):847.

      摘要 (1360) HTML (0) PDF 701.96 K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甲状腺素β亚基基因(TSHB)主要表达于动物垂体腺,其表达受到光照周期调控并且与动物季节性繁殖活动密切相关。本实验以济宁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为研究对象,运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山羊TSHB基因部分cDNA序列(GenBank No.:JQ937288),并使用RT-PCR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SHB基因在济宁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下丘脑-垂体-卵巢繁殖轴及其他组织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山羊TSHB基因编码区417 bp,编码含有13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各哺乳动物间TSHB基因高度保守,山羊与绵羊、牛TSHB基因同源性最高,达99%;另外,两品种山羊TSHB基因均在垂体中高表达,在济宁青山羊下丘脑、卵巢及海马等组织低度表达,而在辽宁绒山羊下丘脑低度表达,两品种其他组织均没有表达。非繁殖季节济宁青山羊垂体TSHB基因表达水平是辽宁绒山羊的1.6倍(P=0.061),其对季节性繁殖的调控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首次对山羊TSHB基因c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研究结果对山羊繁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 利用Red重组系统敲除APEC毒力岛irp2基因

      2012, 39(6):854.

      摘要 (1215) HTML (0) PDF 482.27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质粒pKD46介导的 Red同源重组系统,以质粒 pKD3为模板,设计irp2基因序列敲除引物,引物5′端有51 bp的拟敲除基因的同源臂,3′端为扩增引物,扩增两侧含FRT位点的氯霉素抗性基因,通过第1次同源重组将拟敲除的irp2基因替换为氯霉素抗性基因,再通过重组酶质粒pCP20在FRT位点发生第2次同源重组,消除抗性基因。结果表明,利用该重组系统成功敲除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为深入研究irp2基因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打下基础。

    • 小鹅瘟的诊断及其病理组织学观察

      2012, 39(6):859.

      摘要 (1439) HTML (0) PDF 894.62 K (1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3例疑似小鹅瘟感染病禽进行临床观察和病理解剖,结果均发现小肠中后段膨大,小肠末端形成特征性的“肠栓”。 针对鹅细小病毒VP3基因设计1对引物,对3例病死鹅的肝脏组织进行PCR检测,结果均扩增出与预想结果一致的331 bp鹅细小病毒特异片段;取病死禽的十二指肠、回肠、心、肝、脾、肾等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 E 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其十二指肠肠绒毛脱落,回肠粘膜大片坏死脱落并与纤维素性渗出物混杂形成栓子,其他部位病变不明显。皖西白鹅还表现肝组织淤血、肝细胞脂肪变性,肾脏肾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浸润。

    • GPR30在小鼠发情周期卵巢中的分布和表达

      2012, 39(6):863.

      摘要 (1060) HTML (0) PDF 766.32 K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获得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小鼠发情周期卵巢中的分布和表达规律,分别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法,对小鼠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卵巢中GPR30分布及GPR30 mR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GPR30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分布于小鼠卵巢各级卵泡的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卵母细胞以及黄体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细胞膜和胞浆中,以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分布最多、着色最深;GPR30的相对表达量在小鼠发情周期卵巢中以间情期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时期(P<0.01),发情期最高但与发情前期和发情后期无显著差异(P>0.05)。发情周期卵巢中GPR30 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与GPR30的表达基本一致,其中发情期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1),间情期最低且极显著低于其他时期(P<0.01)。GPR30在小鼠卵巢中的分布和表达量变化与卵泡发育过程以及发情周期雌激素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提示其介导了雌激素对发情周期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的调节。

    • 安徽省规模化养殖场鲜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分析检测

      2012, 39(6):867.

      摘要 (1212) HTML (0) PDF 323.44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毛细管电泳同时分离达氟沙星、恩诺沙星和培氟沙星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方法,并对来自于安徽33个牧场的165组牛奶样品进行检测。研究了缓冲液离子浓度、pH、分离电压以及温度等电泳参数,最终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分离条件:紫外检测波长215 nm,缓冲液为40 mmol·L-1磷酸氢二钾~20 mmol·L-1柠檬酸冲溶液体系,pH8.10,检测电压20 kV,检测温度25℃。结果表明,3种药物在7 min内完全分离,各组分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77~0.9997;试验平均回收率在71.00%~84.58%之间,RSD为0.22%~0.67%(迁移时间)和5.41%~9.75%(峰面积)。165组鲜牛奶中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检出率为9.1%。安徽省奶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氟喹诺酮药物残留,需要加强对牧场的监测和管理力度。

    • 万佛湖初级生产力和鱼产力的评估与分析

      2012, 39(6):871.

      摘要 (1261) HTML (0) PDF 346.94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浮游生物计数法和黑白瓶测氧法对万佛湖的初级生产力进行测定,并以此对万佛湖鲢、鳙鱼产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浮游生物计数法评估万佛湖鲢、鳙鱼产力达1 100~2 000 t,黑白瓶法评估鱼产力为2 200 t。比万佛湖实际产量高很多,说明水库的鱼产力尚未达到上限。

    • 复合水平流人工湿地对氮和有机污染物的 去除效果和动态变化

      2012, 39(6):875.

      摘要 (1133) HTML (0) PDF 476.74 K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半咸水(S=7.5±0.1)复合水平流人工湿地同室内水泥池养殖暗纹东方鲀 (Takifugu obscurus) 结合, 构建室内集约化养殖—湿地生态系统, 研究了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循环用水过程中,湿地不同沿程处理系统对NH4+-N、NO2--N、NO3--N、TSS和COD的去除规律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上述水质指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NH4+-N平均去除率66.37%,NO2--N平均去除率97.68%,NO3--N平均去除率7.63%,TSS平均去除率80.39%,COD平均去除率16.50%。各水质指标在湿地床内的动态模型可表示为曲线:CL=C0·exp(K1L2+K2L+K3)。

    • 不同浓度葡萄糖、NaCl和KCl对蛇鮈精子活力的影响

      2012, 39(6):881.

      摘要 (1361) HTML (0) PDF 230.42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NaCl和KCl对蛇鮈精子活力的影响,为蛇鮈精子保存液和人工授精时精卵结合液的组成提供科学依据,为蛇鮈的人工繁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葡萄糖溶液浓度为125 mmol·L-1时,精子快速运动时间最长,为37.87±0.99 s,精子寿命亦最长,为186.78±32.65 s;NaCl浓度为68 mmol·L-1时,精子快速运动时间最长,为49.25±3.25 s,NaCl浓度为51 mmol·L-1时,精子的寿命最长为153.41±30.84 s;KCl溶液的最适浓度为125 mmol·L-1,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为36.49±4.18 s,而KCl溶液的浓度为75 mmol·L-1时精子的寿命最长为664.03±155.09 s。

    • 建鲤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2012, 39(6):885.

      摘要 (1465) HTML (0) PDF 523.58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四氯化碳(CCl4)为肝毒剂,建立建鲤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体内,采用腹腔注射法造模,按0.1 mL/10 g一次性分别注射0、6.25%、12.5%和15% CCl4-橄榄油溶液(v/v),于造模后24~144 h取血,测定建鲤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和 丙二醛(MDA)水平;体外,0、2、4、8、16、32 mmol·L-1 CCl4分别作用于原代培养的建鲤肝细胞4 h后,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状况,同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测定其GPT、 GOT 、LDH、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力。结果显示,12.5%、15% 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建鲤24 h后即能引起血清中GOT、GPT和MDA显著升高,15% CCl4溶液造模组48 h能显著提高血清中LDH水平,4个指标均在CCl4作用96 h后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8~32 mmol·L-1 CCl4作用体外培养肝细胞4 h时,细胞上清中GPT、 GOT 、LDH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和GSH活力显著下降,肝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66.29%、54%和37%,且有剂量依赖性。结果表明,分别采用15% CCl4-橄榄油腹腔注射建鲤72 h和8 mmol·L-1 CCl4作用体外培养肝细胞4 h可以构建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

    • >林学
    • 龙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

      2012, 39(6):890.

      摘要 (1077) HTML (0) PDF 333.72 K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龙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理论。结果发现,龙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60.9%、34.6%、4.0%和2.1%。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度分别为19.043、9.518、9.525和2 546.235 μm,纤维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134.053、1.214和0.487。维管束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分别为862.803和702.743 μm,维管束密度为1.133个·mm-2

    • 3种实木地板材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比较研究

      2012, 39(6):894.

      摘要 (1116) HTML (0) PDF 213.84 K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传统的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对实木地板木材香二翅豆、番龙眼和栎木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材种中香二翅豆的干缩率最小,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径向抗压和横纹弦向抗压以及冲击韧性最大,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品质等级属于高级;番龙眼的弦向干缩率和冲击韧性较栎木的小,其它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居中,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品质等级属于高级;栎木的弦向干缩率和冲击韧性较番龙眼的大,其它上述指标均为最小,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品质等级属于中等或高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冲击韧性指标外,3个材种上述主要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在0.01水平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对于这些材种实木地板的加工利用具有较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 蒸汽爆破预处理对毛竹化学组成和纤维形态的影响

      2012, 39(6):899.

      摘要 (1175) HTML (0) PDF 541.66 K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蒸汽爆破法进行预处理并对爆破前后化学组成和纤维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GC-MS技术对爆破后的降解产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蒸汽爆破预处理使得半纤维素含量大幅度降低,纤维素含量相对增加,木质素含量稍有变化;﹙2﹚爆破后纤维长度降低,纤维表面明显有碎片和裂纹,爆破后的纤维相对结晶度明显提高;﹙3﹚毛竹爆破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鉴别出以戊二酸二乙酯为主的32种化合物。

    • 低温蒸汽热处理对板栗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2012, 39(6):904.

      摘要 (1189) HTML (0) PDF 294.83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板栗进行120℃低温蒸汽热处理,并比较了处理前后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低温蒸汽热处理后板栗材色无明显变化,含水率、密度及吸水性降低。干缩率和湿胀率明显下降,木材尺寸稳定性明显提高,抗胀(缩)率(ASE)达34%。木材主要力学性能略有升高。这说明低温蒸汽热处理在提高板栗尺寸稳定性的同时,不会降低木材的材色美观度及力学性能。

    • 叶面喷施稀土对麻楝幼苗抗寒的影响

      2012, 39(6):908.

      摘要 (1172) HTML (0) PDF 371.30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麻楝袋装实生苗为材料,叶面喷洒稀土后放入人工气候箱进行低温处理,测定其生理指标,并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稀土对幼苗抗寒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0~3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波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为下降,叶绿素含量保持稳定,SOD活性和MDA含量多保持稳定。500~1 0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相对电导率下降,脯氨酸含量小幅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保持稳定或小幅下降,叶绿素含量普遍小幅增加,SOD活性多保持稳定,MDA含量减少或保持稳定,表明高浓度稀土处理有效提高了苗木的抗寒能力。用主成分分析对各浓度稀土处理的幼苗抗寒性进行评价,得出处理幼苗的稀土浓度对幼苗抗寒排序为1 500 mg·L-1>1 000 mg·L-1>700 mg·L-1>500 mg·L-1>300 mg·L-1>100 mg·L-1>50 mg·L-1>0 mg·L-1

    • 叶山林场次生阔叶林乔木树种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分析

      2012, 39(6):915.

      摘要 (1213) HTML (0) PDF 333.98 K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铜陵叶山林场次生落叶阔叶林样地调查,对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植物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重要值和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块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19种,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25、0.70和0.37。优势树种麻栎重要值为105.3,伴生树种化香、枫香和国槐重要值分别为65.1、36.3和18.6。该森林类型为麻栎落叶阔叶混交林。19个树种之间共存在171对相关,但正关联树种对少于负关联树种对,正负关联比小于1,说明该群落类型还处于演替阶段,即由落叶阔叶林向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阶段。

    • 江西4刨花楠种源苗木叶片表型性状与生物量分配的比较

      2012, 39(6):920.

      摘要 (1247) HTML (0) PDF 377.71 K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验地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西4种源刨花楠(Machilus pauhoi)苗木叶片长(LL)、宽(LW)、厚(LT)、重(LH)、叶面积(LA)及比叶面积(SLA)等表型性状与生物量分配进行比较,4种源的种子分别来自江西崇义(CY)、遂川(SC)、泰和(TH)和永新(YX)4县。结果表明:(1)刨花楠不同种源间苗木的LL、LW、LT、LH、LA与SLA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LL大小为TH>SC>YX>CY,LW为CY>TH>SC>YX,LT为SC>YX>TH>CY,LH为TH>CY>SC>YX,LA为TH>CY>SC>YX,SLA为YX>SC>CY>TH。(2)叶片的LL、LW、LH与LA四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SLA与LL、LW、LH、LA四者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LT虽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P>0.05)。(3)不同种源间苗木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大小为SC>TH>CY>YX;4种源苗木各构件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都为叶>茎>根。(4)不同种源间苗木各相同构件间的相对生物量结构虽存在差异,但相差不显著(P>0.05),其中叶相对生物量大小为TH>SC>YX>CY,茎相对生物量为CY>SC>TH>YX,根相对生物量为YX>CY>TH>SC。(5)不同种源间苗木的根冠比大小为YX>TH>CY>SC,但相差不显著(P>0.05)。

    • 天山中部9种乔灌木可燃物含水率及脂肪含量分析

      2012, 39(6):925.

      摘要 (1134) HTML (0) PDF 296.13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疆天山中部典型林区内,选择乔木树种天山云杉、山柳、山杨、天山花楸和灌木树种方枝柏、宽刺蔷薇、山楂、黑果小檗、忍冬等标准木各3~5株,分别取其鲜枝、叶、皮、枯落物,测定其自然含水率及脂肪含量,分析了可燃物载量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山柳的可燃物含水率最高,方枝柏的可燃物含水率最低,其含水率的大小依次是天山山柳>山杨>天山云杉>忍冬>山楂>宽刺蔷薇>黑果小檗>天山花楸>方枝柏;(2)天山花楸、方枝柏、天山云杉的脂肪抽提物含量相对较高,山柳、山杨的可燃物脂肪抽提物含量较低,其抽提物的大小依次是方枝柏>天山花楸>天山云杉>山楂>黑果小檗>忍冬>宽刺蔷薇>山杨>天山山柳; ⑶ 可燃物载量受到林分因子的影响,森林火灾类型与可燃物载量的关系十分密切。总的来说,方枝柏和天山花楸的易燃性较强,山柳和山杨的易燃性较差,可燃物载量越大越容易引起火灾,这为今后在新疆天山中部林区森林火险预报、减少森林资源的损失,提高林火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对天山中部林区森林可燃物管理和火灾预防扑救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茶与食品科学
    • 茶氨酸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012, 39(6):930.

      摘要 (1240) HTML (0) PDF 306.89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茶氨酸作为茶叶中的特征氨基酸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对茶氨酸的检测与分析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茶氨酸检测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栽培模式对茶树叶片光合生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2012, 39(6):934.

      摘要 (1230) HTML (0) PDF 357.53 K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栽培模式对茶树叶片光合特性、光响应曲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I(茶园内板栗株行距4 m×4 m的栽培模式,遮光度为50%~60%)的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而模式III(纯茶园,遮光度为0)和模式II(茶园内板栗株行距4 m×8 m的栽培模式,遮光度为30~40%)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不同模式内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峰值和日均值随着遮光度的增大而降低。模式II和模式I内茶树叶片光补偿点比模式III全光照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1.95%和27.41%,表明茶树叶片在弱光下可以降低其光补偿点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用于其自身的正常生长。不同模式内茶芽长、百芽质量均表现为模式I>模式II>模式III;模式I和模式II内茶树叶片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模式III,分别提高了58.14%和36.04%,模式I与模式II咖啡碱含量分别比模式III高31.18%和29.83%;氨基酸、儿茶素及咖啡碱含量均为春季高于夏季。

    •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2, 39(6):940.

      摘要 (1588) HTML (0) PDF 302.40 K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如何有效控制食品(尤其是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其中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作者对单增李斯特菌的传统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国内单增李斯特菌检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资源与环境
    • 氯化铵和氯化钾对太湖黄泥土磷的吸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2012, 39(6):944.

      摘要 (1359) HTML (0) PDF 332.32 K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磷的移动性、植物有效性和对水体环境的潜在危害性与土壤对磷的吸持反应有关,而铵钾磷共施是农业生产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本文通过批量培养法,研究了相同摩尔数的氯化铵和氯化钾对磷的吸持动力学的影响,并对磷的吸持动力学进行了不同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氯化铵、氯化钾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对磷的吸持,在培养初期(5 min),相同摩尔数的氯化铵、氯化钾对磷的吸持量无显著差异,但在15 min~10 d阶段,相同摩尔数的氯化钾对磷吸持量的影响显著大于相同摩尔数的氯化铵。而铵钾共施时,两者对磷的吸持具有协同作用,并主要表现为氯化钾的作用。氯化铵对土壤磷吸持总量无显著影响,氯化钾则显著增加了土壤磷吸持总量,氯化钾和氯化铵处理土壤磷吸收总量则无显著差异。通过比较不同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大小,不同模型拟合效果顺序为Elovich方程>双常数方程>Parabolic扩散方程>零级方程>一级方程>二级方程。

    • 砂壤质潮土定位试验30年的肥效演变

      2012, 39(6):950.

      摘要 (1302) HTML (0) PDF 351.97 K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建立于1980年的砂壤质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30年的肥效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小麦、玉米历年产量顺序基本趋势为NPK>NP>N>CK;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均高于相对应的化肥,且稳产性好。单施化肥前3年,氮肥养分效率明显,磷、钾肥效果不明显,3年后氮效下降,而磷、钾效上升;磷肥连续施用有明显的残效迭加效应,比一次足量施用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且小麦的磷肥肥效高于玉米;砂壤质潮土增施钾肥有明显和稳定的增产效果,配施有机肥后肥效明显下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肥效随 N、P、K 配合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肥长期施用有明显的后效。养分供应不协调会引起作物缺素而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以致减产。

    • 无锡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污染负荷变化分析

      2012, 39(6):955.

      摘要 (1311) HTML (0) PDF 389.10 K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非点源污染严重的无锡市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SCS曲线方程和USLE方程估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带来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无锡市2000~2008年总氮(TN)负荷增幅为4.75%,总磷(TP)负荷增幅为3.28%。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和单位面积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对污染负荷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从单位面积污染贡献上看,对TN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对TP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也在发生变化,城镇建设用地对TN和TP的贡献率变化最为突出,分别上升了21%和17.4%;农村建设用地的TN和TP贡献率分别下降了22.3%和19.9%;农用地贡献略为减少;林地、荒地和水域贡献率略为上升。

    • 基于清单分析的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源解析

      2012, 39(6):961.

      摘要 (1352) HTML (0) PDF 256.42 K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清单分析方法,估算了江苏省总体的及其13个城市的农田化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田固体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等5类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排放总量、排放浓度及其贡献率,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在1990~2009年间农业面源污染变化程度及各市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COD、TN和TP的排放总量从1990年的64.20、54.29和4.78万t增加到2009年的96.88、72.87和8.33万t,排放浓度从1990年的20.978、17.740和1.560 mg·L-1增加到31.654、23.810和2.721 mg·L-1。2009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农业面源污染差异较大,COD、TN、TP的排放总量分别在2.459~17.263、1.619~14.403、0.177~1.757万t,排放浓度分别在11.261~105.597、6.135~90.005、0.813~9.239 mg·L-1。农业面源污染COD和TP的主要来源是畜禽养殖,而TN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化肥。

    • UPLC/MS/MS法测定芦笋中抗蚜威及其代谢物残留量

      2012, 39(6):968.

      摘要 (1044) HTML (0) PDF 463.55 K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乙腈提取,NH2固相萃取柱净化,建立了芦笋中抗蚜威及其代谢物(脱甲基抗蚜威、脱甲基甲酰胺基抗蚜威)残留量的UPLC/MS/MS测定方法。添加抗蚜威及其代谢物质量分数均为0.002、0.01、0.1 mg·kg-1,平均回收率在93.8%~100.8%,相对标准偏差在3.9%~9.1%,定量限均为0.002 mg·kg-1

    •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2, 39(6):973.

      摘要 (1067) HTML (0) PDF 341.46 K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土壤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土壤微生物既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又可以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在土壤污染修复和生物指示方面应用广泛。该文从土壤环境质量表征的微生物学指标和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两个主要方面,综述了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研究现状,包括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作为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PAHs高效降解菌株筛选,微生物降解PAHs的途径和修复方法等。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旨在为研究土壤微生物对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响应机制和修复机理提供参考。

    • >植物保护
    • 大豆疫霉慢生长菌株HN-1的生物学特性及传染规律

      2012, 39(6):979.

      摘要 (1283) HTML (0) PDF 324.49 K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和测定了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慢生长菌株HN-1及其单游动孢子后代的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并将其与正常生长的其他3个菌株进行对峙培养,研究其慢生长特性传染规律,测定受感染菌株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结果表明,大豆疫霉慢生长菌株HN-1的培养特性与正常菌株相比生长显著缓慢,菌落形态有明显差异,卵孢子产生量低,对大豆幼苗的致病力显著较弱;该菌的慢生长特性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至子代,并可通过对峙培养传染至其他正常生长菌株,传染后产生的受染菌株表现慢生长特性且致病力减弱。

    • >生物学
    • 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越冬期鸻鹬类生境选择

      2012, 39(6):984.

      摘要 (1130) HTML (0) PDF 450.08 K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射阳河口段滩涂对越冬期鸻鹬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统计到鸻鹬类8种,其中仅在潮沟发现1只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泽鹬(Tringa stagnatilis)也仅分布在潮沟,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矶鹬(Tringa livpoleucos)分布在潮沟和养殖塘,其他几种几乎占据了研究地的所有生境。其中,优势种是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adrinus),分别占鸟类总数的80.24%和13.09%;常见种为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和灰斑鸻(Pluvialis squatarola),其它几种均为偶见种。鸻鹬类的密度(χ25=40.49,P<0.00001)在各生境间差异均极显著。其中,高潮带光滩鸻鹬类的密度最高,养殖塘也有一定的鸻鹬类分布,但密度较低。

    • 富营养化污水对美人蕉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2, 39(6):989.

      摘要 (1184) HTML (0) PDF 293.82 K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美人蕉为材料,研究了富营养化污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对美人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富营养化污水明显影响美人蕉的生长,表现为生物量增加缓慢、叶绿素含量下降。高浓度的氮、磷引起美人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的活性持续升高,随着富营养化污水中氮、磷浓度的升高,3种酶的活性变幅明显减小,相反,美人蕉植株中的丙二醛含量却明显升高。研究表明美人蕉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受到富营养化污水的干扰,清除活性氧能力有所下降,活性氧积累促进膜脂过氧化加快。这种变化可能是富营养化污水影响植物生长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植物对富营养化污水修复效果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 桑叶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2012, 39(6):993.

      摘要 (1234) HTML (0) PDF 347.29 K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桑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是糖环上的氧原子被氮原子取代的一系列多羟基生物碱,为高效的糖苷酶抑制剂,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糖原分解和抑制糖原合成酶的作用。桑叶富含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研究桑叶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理,可为桑叶药用水平提高与应用范围扩大提供科学依据。

    • >园艺
    • 3种鲜食枣品种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响应特征

      2012, 39(6):998.

      摘要 (1140) HTML (0) PDF 355.29 K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3种鲜食枣品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3种鲜食枣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其中鲁北冬枣的日平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午间光合速率降低而气孔限制值升高,表明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主要是受气孔限制因素影响。光补偿点在16.0~49.1 μmol·m-2·s-1之间,光饱和点在1 427.8~1 642.9 μmol·m-2·s-1之间,表观量子效率在0.040~0.058之间,说明这3种鲜食种均属阳性植物。在鲜食枣栽培中,应根据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蒸腾速率等不同光合特性来选择品种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 液氮保藏菌种对平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影响

      2012, 39(6):1003.

      摘要 (1172) HTML (0) PDF 227.27 K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皖平菇1号为试验材料,对菌种液氮保藏过程中的降温方式、保护剂、解冻3个关键环节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正交试验9个不同的处理中对菌种萌发率影响最小的条件处理组合为不加保护剂直接放入液氮,38~40℃水浴解冻;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最小的处理组合为-70℃-液氮逐步降温,10%的二甲基亚砜作保护剂,38~40℃水浴解冻;对子实体平均产量影响最小的处理组合为4℃--20℃--70℃分别放置2 h的逐步降温法,10%的蔗糖水溶液作保护剂,38~40℃水浴解冻。保护剂和解冻方式的选择对菌种影响较大,结合成本等其他因素综合考虑,不加保护剂直接将菌种放入液氮,38~40℃水浴快速解冻的处理方式为最佳选择。

    • >工程技术
    • 辐射接枝甲基丙烯酰胺对蚕丝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

      2012, 39(6):1008.

      摘要 (1168) HTML (0) PDF 322.19 K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甲基丙烯酰胺为单体,在钴60辐射条件下对蚕丝织物进行接枝改性,并对改性后的织物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探索辐照剂量、单体质量分数、溶液pH值等对接枝率及织物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改性后,织物干缓弹性回复角增大,织物的抗皱性能获得较大的改善,织物的吸湿性变化不大,断裂强力和白度有所下降。通过3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综合考虑得出最佳的处理工艺为:单体质量分数20%,溶液pH值4,辐照剂量40 kGy。并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接枝后的蚕丝织物进行了表征。

    • 低温氧等离子体—壳聚糖对真丝织物的复合整理

      2012, 39(6):1013.

      摘要 (998) HTML (0) PDF 550.49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真丝织物易皱、抗菌性能差的问题,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真丝织物进行预处理,再用壳聚糖、柠檬酸溶液进行二浸二轧抗皱整理。对整理后的真丝织物进行力学性能和白度测试,探讨了有关工艺因素对整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等离子体—壳聚糖对真丝织物抗皱整理的工艺。经整理后真丝织物的抗皱性能有较大提高,折皱回复角可提高50°左右,断裂强力和白度略有下降。结果表明,真丝织物经低温氧等离子体—壳聚糖联合整理后,壳聚糖与真丝纤维发生了接枝,故其折皱回复性能得以提高,纤维的结晶度有所下降。

    • 烤烟烟叶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012, 39(6):1018.

      摘要 (1175) HTML (0) PDF 230.83 K (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综合评价烤烟烟叶的整体质量状况,通过运用AMMI数学模型对烟叶质量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将烟叶质量外观、化学成分、感官评吸3项指标作为整体质量体现的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烟叶质量评价效果较好,在统计分析上能够区分出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烟叶质量差异,同时与烟叶质量的外观、感官指标对烟叶质量能有较好的契合。结论表明使用此种方法来评价烟叶质量,有一定的实用性,对烟叶质量也有一定的区分能力。

    • 具有多重检验机制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结构分析预测模型

      2012, 39(6):1024.

      摘要 (1085) HTML (0) PDF 380.55 K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机械总动力结构是农业机械项目发展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合理配置农业机械总动力,可有序地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动力源和农业机械项目两方面划分农业机械总动力结构的基础上,依据经济计量学理论,以丘陵地区为背景,构造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其结构配置影响关系,建立了具有多重检验反馈机制的动力结构综合分析预测数学模型,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可得到满意结果。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