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3):253-257.
摘要:早已注意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正、负反馈现象,然而却很少研究这两类反馈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正反馈主要起因于现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基础,生命对于外界条件有主动的选择性,即有选择地吸收它熟悉的物质和信息,体现着经济高效的生存对策.正反馈的另外成因来自于生物成员间加大的原始协作、性状突变以及锻炼和学习.负反馈的主要成因是共同资源限制、相互干扰抑制、大量因子的自身维持代价变大以及冗余变大.文中以较大篇幅讨论现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大量因子自身维持代价变大的问题.
2004(3):258-262.
摘要:采用ODS分离柱(250 mm×4.6 mm i.d.)、恒组成流动相(8.5% CH3CN-33 mmol·L-1磷酸缓冲液,pH 3.0)并结合荧光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可以对生物体内重要的叶酸存在形态,四氢叶酸和5-甲基四氢叶酸进行分析定量;将这种检测方法应用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和甲硫氨酸合成酶的活性分析,不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并且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单迅速的特点.使用抗坏血酸、巯基乙醇或二硫苏糖醇,在检测过程中叶酸化合物和酶保持稳定;反应体系中也没有任何试剂会干扰反应产物四氢叶酸和5-甲基四氢叶酸的HPLC检测.
黄惠芳 , 林鲁萍 , 马飞 , 许晓风 , 陈礼明 , 陈学平 , 武耀廷
2004(3):263-268.
摘要:遗传密码是基因与蛋白质进行信息对接的桥梁,研究不同进化阶层生物的密码子与互补密码子的使用规律是揭示物种进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阐明不同生物和细胞器基因密码子与互补密码子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作者选取了44种细胞生物、16种病毒、40种线粒体和20种叶绿体的基因密码子与互补密码子数据,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无论是古细菌,真细菌,病毒,真核生物还是两类细胞器,它们的密码子与互补密码子的使用频率大多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生物和细胞器基因密码子与互补密码子使用频率之间相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细胞生物和两类细胞器基因密码子与互补密码子使用的高度一致性反映了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起源,显著的异质性则反映了它们分别经历了不同的进化选择压力.密码子与互补密码子的使用相关程度不仅能被用作为测量物种进化过程中所经历选择压力的指标,而且也能被用作为碱基摆动和修饰的指示器.此外,文中还对生物进化早期存在DNA双链同时具有编码基因功能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2004(3):269-272.
摘要:通过改变蔗糖浓度和选用不同的氮源对交织顶孢霉RCEF0260菌株液体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氮源对菌丝体的形态影响显著.以蛋白胨和黄豆粉为氮源时,菌丝较粗,分生孢子较宽,呈卵形、长卵形至椭圆形,且黄豆粉组可见大量分生孢子和具长芽管的孢子;而以硝酸铵为氮源时,菌丝细长,孢子一般较窄,呈梭形.不同浓度的蔗糖对菌丝体的形态影响不大,但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显著.另外,不同氮源对菌重的影响显著.
2004(3):278-281.
摘要:反义脱氧寡聚核苷酸是短的、单链DNA序列,可以与目标RNA或DNA以碱基互补方式结合,起抑制目的基因表达的作用,它的应用为人类提供了认识神经系统某些特殊蛋白质功能的新方法.近来反义核酸技术的发展的也暗示着它们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反义脱氧寡聚核苷酸作为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工具以及治疗的手段两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2004(3):282-287.
摘要:按照茶树的原产地(生态区)、树型和品种类型将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18组,各组通过离差平方和法聚类,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并依遗传多样性指数加以调整.从615份茶树种质资源中选取126份种质作为核心样品,经过遗传多样性t测验、农艺性状检验.结果表明,初选出的核心样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2004(3):288-291.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浸提方式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采用相同的绿茶原料,运用常规浸提(85℃,10 min)、低温浸提(40℃,1 h)、微波浸提(450 W,4 min)和超声波浸提(60℃,10 min)4种不同工艺浸提,并测定绿茶茶汤的色度和浑浊度.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茶汤色度和浑浊度差异极显著,微波、低温浸提较好;常规和超声波浸提,虽然生化成分含量高,但茶汤酚氨比大,咖啡碱含量高,不利于茶汤稳定;微波、低温浸提品质较好,且有利于茶汤的澄清.
2004(3):292-297.
摘要:在大棚内3层4组立体设施条件下,分上、中、下各层次随机设置无土基质:沙 沙、谷壳 沙、树叶 沙、锯末 沙4种处理.研究不同基质对半夏(Pinellia ternate)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探讨半夏总生物量在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及营养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中,设施上层沙 沙基质中根的生物量最高;谷壳 沙基质是半夏块茎生长较适宜的基质;树叶 沙基质不利于半夏块茎生物量的积累,却有利于珠芽形成及叶片的生长;花序的生物量只是在设施中层谷壳 沙基质中较高;不同基质对总生物量的影响与对块茎生物量的影响表现基本一致.单株半夏总生物量用于无性繁殖(块茎、珠芽)的生物量投入比例在设施下层锯末 沙基质中最高;树叶 沙基质中的有性生殖投入比例与其它基质比较,其生殖分配相对较高;用于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的投入比例在锯末 沙基质中排序第一;在树叶 沙基质中,与同一层次的其它基质相比较,用于营养器官(根、叶)的生物量投入比例都处于最高水平.
沙莎 , 吴国荣 , 刘少华 , 章浩 , 吴晓慧 , 王习达
2004(3):298-303.
摘要:以培养5 d的豌豆(Pisum sativum L.)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La对10 mg·L-1和50 mg·L-1Hg胁迫下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适量的La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Hg胁迫所导致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速率、叶绿体Mg2 -ATPase、光合膜电子传递链活性及PSII活性的降低,减轻Hg 胁迫对光合膜室温下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能有效增强或保护Hg胁迫下叶片细胞总抗氧化能力,降低细胞内Hg胁迫诱导超氧阴离子(O2(-·))产生的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延缓膜透性的增加.La对10 mg·L-1 Hg胁迫的缓解能力较强,而对50 mg·L-1 Hg的缓解效果较弱.最佳作用浓度为0.010 mg·L-1.该浓度的La能有效减少细胞对Hg的吸收和积累,有效防护Hg胁迫对叶绿体光合能力的损伤.超过一定浓度范围的La则加剧Hg的毒害.
2004(3):309-314.
摘要:以PS-01P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一株解磷能力明显提高的菌株PS28P,其解磷量达257.24 mg·L-1,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81.95%.通过对PS28P碳源、氮源、装液量和发酵温度等发酵条件的研究,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即玉米粉0.5%,豆粕粉3.5%,鱼粉0.3%,装液量为50 mL(250 mL三角瓶),35℃培养40 h为宜.菌量达到2.35×109 mL-1.
2004(3):315-319.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烤烟根不同部位合成烟碱能力和不同pH条件下烤烟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系活力和对烤后烟叶烟碱、总氮、蛋白质、总糖、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根不同部位合成烟碱的能力为(从根尖开始),0.3~1 cm>1~3 cm>0~0.3 cm.烤烟经不同pH处理后,在pH4.5~7.5范围内,根系体积和干重在烤烟整个生长发育期中都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根系活跃吸收面积(AAAR)、根系总吸收面积(TAAR)随着pH值的升高而上升;在pH8.5时根系体积、干重以及根系活力都降为最低值.烤后烟叶中烟碱含量在pH4.5~7.5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呈增加趋势,但继续升高pH值至8.5时,烟碱含量、总氮累积最小;蛋白质、总糖含量在pH4.5~7.5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pH5.5~7.5时绿原酸和芸香苷含量逐渐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pH值在6.5~7.5范围内种植烤烟,烟碱含量适宜,化学成分比较协调,烟叶品质好,而pH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烟叶品质的提高.
2004(3):320-324.
摘要:以中籼稻汕优63(库限制型)和中粳稻广陵香粳(源限制型)为材料,研究高产水稻生育前期的叶面积指数和茎蘖组成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高产水稻叶面积指数组成特点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下小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的比例小,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不密切:4叶以上大分蘖的叶面积指数占总叶面积指数比例大,是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2)高产水稻茎蘖组成特点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3叶以上大分蘖多,小分蘖少.(3)叶面积指数与茎蘖组成关系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3叶以下分蘖数和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关系不密切,而拔节期4叶以上分蘖数与总叶面积指数相关显著.
2004(3):325-329.
摘要:6个化合物在500 mg·kg-1浓度下可促进油菜根长生长、油菜地上部鲜重增长和根鲜重增长,而对油菜茎长表现出抑制作用.对成活率而言,N-硝基-N-(N′-对甲氧甲酰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N-硝基-N-(N′-间羧基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和N-硝基-N-(N′-对羧基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表现出促进作用,而N-硝基-N-(N′-对乙酰基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N-硝基-N-(N′-间硝基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和N-硝基-N-(N′-对硝基苯基)-氨基甲酰-2,4,6-三氯苯胺表现出抑制作用.作者研究了6个目标化合物对油菜的各生物活性指标与分子结构右侧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结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菜的各生物活性指标与分子结构右侧取代基的电子效应(σ)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构参数EHOMO、ELUMO、CCl、μ、na、Da、nb、Db和ΔE中,只有ΔE与油菜的校正根长增长率线性关系不显著,其它结构参数与油菜的各生物活性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2004(3):335-339.
摘要:以平板和塑料网格平板为载体,研究优质液体种子的高效培养、半固体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在25℃下培养36 h可获得高活性的优质液体种子,接种量10%、半固体培养基在平板上粘附的厚度0.25 cm左右、培养环境湿度90%~95%、产孢最佳终止时间9 d最为经济合理.利用塑料网格平板生产的孢子粉含量可达1.2×1011~2.0×1011g-1(含水率为9.05%~11.36%),萌发率在98%以上.
2004(3):340-343.
摘要:研究蜡蚧轮枝菌菌株在19 L全自动发酵罐发酵培养过程中生物量、产孢量和营养物质等代谢变化,并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在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可分为延迟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菌体生长量与葡萄糖消耗量密切相关,同时液生孢子产量的发酵动力学特征为部分生长连动型发酵.
2004(3):344-347.
摘要:对芦笋茎枯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病株在新栽芦笋田多为随机分布,在栽植3年以上的芦笋田以聚集分布为主,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的大小与发病轻重无关.造成多种分布的原因主要与病害本身的侵染和传播特性有关.抽样方法中,以棋盘式抽样最佳,其次是对角线式.同时给出了不同病株率下的理论抽样数.
2004(3):348-352.
摘要:对芹菜进行臭氧水处理,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臭氧含量.然后,将研究用的芹菜分成非臭氧水处理非包装组、臭氧水处理非包装组、非臭氧水处理包装组、臭氧水处理包装组这4组进行低温储藏.在贮藏期内,每隔7 d对其颜色、失水率、黄化率、呼吸强度、维生素C含量、过氧化物酶活力这6个指标进行测定,研究臭氧水对芹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水处理后能够有效降低芹菜的失水率、黄化率,抑制呼吸强度,起到延长芹菜贮藏期的作用.
2004(3):353-357.
摘要:对富士苹果的高干开心形、小冠疏层形和纺锤形3种树形的树体结构、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分布的差异和不同部位光照分布与果实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干开心形树冠大于30%的相对光照强度比例大,各层次分布均匀一致;3种树形小于30%的相对光照占树冠的比例分别为23.33%、25.00%和32.86%.产量分别为30.0t·hm-2、22.5 t·hm-2和25.4 t·hm-2;高干开心形产量比小冠疏层形提高了18%,优质果率显著提高,产量稳定.
2004(3):363-367.
摘要: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往往引起较大的增减产效应,对福建省引种的火炬松家系进行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及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生长因子的家系方差、地点方差和家系与地点的互作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测试点的环境指数达显著水平,洋口点的生境利于火炬松增粗、增产,南屿点的生境利于火炬松树高增产,南安点的各环境指数则均为显著负效应.树高的互作方差较大的前5位家系依次为23、20、15、16、3号,胸径的互作方差较大的前5位家系依次为24、15、3、23、22号.运用生态价、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3种稳定性参数对引入家系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 24、23、20、22、3号家系具有生物学上的稳定性;11、12、13、15、18、19、21、25号家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16、17、20、22、23、24号家系特别适宜于优良的环境;8、6、4、9、1、2号家系对环境反映不敏感,具有农艺学上的稳定性.
2004(3):368-371.
摘要:将灰关联方法应用于生态安全评价,分别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参考序列、比较序列和评判等级.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为例,通过计算确定其生态安全等级,直观地得出各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
2004(3):372-375.
摘要: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利用农产品生产成本数据,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运用一般线性代数模拟系统(GAMS),研究和模拟不同的开放程度和市场价格条件下安徽省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的调整方向和数量以及农民收入的变化.通过模拟发现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会增加.
2004(3):376-381.
摘要:"数字安徽"的核心和基础是安徽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管理机制、网络建设、项目研究和数据资源等方面,回顾了安徽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徽省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思路.
2004(3):382-384.
摘要:简述中国肉牛业的基本现状,探讨肥育过程中年龄、营养水平、品种和性别、日粮组成和肥育方式等因素对牛肉肉质的影响.针对中国肉牛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中国优质牛肉生产方案.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