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3).
摘要:记述窗耳叶蝉属(FunkikoniaKato)2新种:台湾窗耳叶蝉(F.taiwanaCaietHuang)和浙江窗耳叶蝉(F.zheanaCaietHuang),同时记述1近缘新属扁耳叶蝉属(ComplanledraCai)及新种扁耳叶蝉(C.complanaCaietHuang)。新种分别发现于我国台湾、浙江和云南省。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
1998(3).
摘要: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n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rom 1991 to 1997 was conduct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both the first author and the related paper belonging to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llowes Loteca law,e.g.P( x)=0 6904x -2 1421 ;the average index of the papers supported by the provincial or state scientific fund has reached to 27 83%,which is 10 58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whole country;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rized papers is also emphasized in this Journal.
1998(3):211-216.
摘要:记述窗耳叶蝉属2新种台湾窗耳叶蝉和浙江窗耳叶蝉,同时记述1近缘新属扁耳叶蝉属及新种扁耳叶蝉,新种分别发现于我国台湾、浙江和云南省。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
1998(3):217-223.
摘要:在珍汕97不育胞质和相应的正常胞质孕穗期接种白叶枯病菌Ah28和Os14等菌株,测定从接种到表现症状时与抗病性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X)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稻叶与白叶枯病菌互作进程中,当接种后,稻叶内PAL和POX活性立即升高,尤其是PAL在互作的6h内,活怀已急剧增加,第24-48h,PAL活性升至最大值;在互作的第24-96h,各处理的POX
1998(3):224-229.
摘要:通过对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资源进行的初步调查,采集标本193号,经鉴定为4目,15属,其中拟青霉属和虫草属的优势种;发现一新记录种三角孢虫疫霉,将其组合为三角包虫瘴霉。并发现一新种大别山虫壳及一新变种珊瑚虫草长孢变种。本文对其中的一些虫生真菌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1998(3):230-235.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明确了棉铃虫对不同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安徽省淮北棉区棉铃虫主要寄主作物种类以及农田生态系棉铃虫在各种寄主上的数量分布,研究结果还表明,棉铃虫取食不同寄主后,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差异较大。
1998(3):236-239.
摘要:研究双季晚稻主要刺吸式口器害虫在时间和垂直序列上的生态位,测定出生态位宽度和相似性比例指数,评价它们在双季晚稻田中的竞争、共存机制、为制定双季晚稻刺吸式口器害虫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998(3):240-243.
摘要:国槐、龙爪槐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近年来常遭到槐尺蛾的严重危害,影响绿化效应和观赏价值。该虫每年发生6代,蛹重为(0.1923±0.0325)mg/只;产卵量为(636.43±219.76)粒。经多代饲养测定,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13.10±1.59)℃,有效积温K=92.16±4.25(DD);卵发育起点温度C=(13.13±1.75)℃,有效积温K=54.59±2.57(DD)。由此建立数学预测式经1997年的验证,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1998(3):244-247.
摘要:选取与双晚白顺枯病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4个气候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应用加权理迎头 表分析法,建立了双晚白叶枯病中期预报数学模型,回报历史符合率达100%,对1992-1997年6年预测完全准确。
1998(3):248-250.
摘要:中自行研制的具有抑草功能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在棉花栽培应用中的抑草作用,和增产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此种除草地膜对棉田大多数杂草有较好的抑灭作用,平均防效达80%左右,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1998(3):251-254.
摘要:虫生真菌研究进展(综述)⒇林华峰(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合肥230036)分类号S476.12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多种生态系统中,昆虫的流行病往往伴随着害虫的存在而发生,最常见的是真菌病,而且流行起来还来势迅猛。流行病的发生,可自然制约着害虫的种群数量,...
1998(3):255-259.
摘要:综述了棉铃虫对常用的有机合成农药产生抗药性的现状、抗药性的机理、抗药主治理对策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进展,讨论了抗性药性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
1998(3):260-265.
摘要:28只低温体外循环犬,按停搏液灌注方式随机分为4组:A组为冷晶组(N=7),B组为冷血组(N=7),C组为温血组(N=7),D组为冷温血组(N=7)。借助现代医学监测设备XJ-2型心电监护除颤仪,首次在我国兽医临床系统开展了动态电主(ECG)监测研究。通过心脏复跳后心电图的心律变化是ST的高低分析。结果表明:冷温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对改善心脏功能机械活动具的良好的作用。研究提示:密切观察心律的变化。是
1998(3):266-271.
摘要:依据氨基酸生物配比(BFAA)的原理,可以通过向动物日粮中添加一些单项氨基酸来调配日粮中的BFAA(P1)成为人们理相的氨基酸配比形式(P1)。结果表明,第i种氨基酸的添加比例(yi)为yi=kpi-P‘i,其中k为常数;将k=p’i/pi由小到大的排列起来,ki的排序就是向日粮中逐个添加氨基酸的顺序。文章举例分析了我国肉用仔鸡氨基酸的需要及其日粮调配方法。1-21日龄肉仔鸡日粮中必需氨基酸Met
1998(3):281-286.
摘要:F2代根据株高、分蘖力、株型、穗型等综合性状进行田间观直选择,结合室内考种结果进一选择高收获和高单茎生产力的类型,在F3及其以后的各代根据衍生林系的小区产量试验结果进行的早代选择效果显著。收获指数宜作为早代产量选择的重要指标。
1998(3):287-290.
摘要:研究了3个品种小麦开花后根系膜脂过氧化作用,以及对旗叶衰老、籽粒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根系MDA含量和POX酶活性增加,SOD酶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根系迅速衰老,引起旗叶叶绿素含量下降,旗叶早衰,籽粒增重缓慢千粒重低,蒲麦8441开花后植株早衰明显,千粒重低;阜阳861、扬麦158开花后植株衰老缓慢千粒重高。
1998(3):291-295.
摘要:1994-1997年,在安徽省霍山县原种场进行茶稻间作技术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新辟茶园5年人实行茶稻间作由于采用施肥及地膜覆盖等措施,比单作茶园土壤肥力有所增加,夏季地面温度下降,茶园内相对湿度增加,有益于系统对光、热、水、气资源的充分利用,平均每公顷每年要产稻谷3300kg,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对解决贫困缺粮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998(3):296-299.
摘要:进行N+离子注入银杏诱变相关育种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注入引起银杏形态特征的变化:芽萌动时间提前,展叶率增加,成活率改善,开花数和开花枝增多,新梢伸长长度增加,结果明显提前。离子注入引起银杏有效成分黄酮含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1998(3):300-303.
摘要:研究间歇性淹水对池杉木材管胞形态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性淹水对池杉木材管胞形态的径向变异规律无影响,即不讼有无间歇性淹水,池杉木材管胞长度、直径、壁厚,皆是自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
1998(3):304-309.
摘要:以P-NPG为底物,为通过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的考察,确定了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酶酶活的最佳测定条件;并对该酶的PH稳定性、热稳定性、米氏常数等进行了研究
1998(3):310-312.
摘要:将导数荧光光谱法用于异构件分析,提出了直接同时测定α-萘酚和β-萘酚的新方法。在PH9.1缓冲体体系中,室温下进行一阶导数荧光检测α-萘酚和β-萘酚的检出限分别为0.013ng/ml和0.011ng/ml,精密度(RSD)分别为1.7%和1.4%。该法用于合成样品中α-萘酚和β-萘酚的同时测定,回收率在95.4-104%以内。
1998(3):313-316.
摘要:从辣根块茎分离和纯化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纯化程度包括匀浆、加热、硫酸铵分级沉淀、丙酮分级沉淀和CM-23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的HRP的K4值为2.5×10^5,RZ值值3.00,酶的比活406U/mg蛋白。它的SDS-PAGE显示一条带,酶亚基分子量为40KD,等电聚焦电泳呈现三条带,酶不舔生染色呈现多条带,表明有同工酶存在。对酶的分离纯化作了一些改进,如加氨水保持PH值,加入5mmol/
1998(3):317-319.
摘要:分别采用真菌和细菌木聚糖酶对碱法稻草浆进行漂白处理,结果表明,在细菌木聚糖酶处理时,随着酶用量的增加,白度和强度都相应有所增加,但经过次氯酶盐补漂后,真菌木聚糖酶比细菌木聚糖对白度提高更有效。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