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Z1).
摘要:对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效果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林农间种、窄株宽行、低坝高拦发展水产等技术建立的林农渔复合生态系统,不利于钉螺孳生,灭螺防病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1994(Z1).
摘要:通过对池杉木材解剖性质、物理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池杉木材管胞长度2.266mm,管胞宽度35.13μm,单壁厚7.18μm,长宽比68.52,壁腔比0.767,柔性系数0.492,次生壁S2层微纤丝角13.08°,木材基本密度0.3444g/cm3,20年生平均年轮宽度5.16mm,晚材率10.11%。自髓心向外,管胞长度、宽度、长度比、柔性系数经向变异呈递增趋势,基本密度开始减小,约11年后呈上升趋势。池杉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滩地和低丘陵地造林优良树种,产出木材可作为造纸原料。
1994(Z1).
摘要:通过对水杉木材解剖性质、物理性质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杉木材管胞长度3.565mm、管胞宽度36.84μm、单壁厚7.71um、长宽比96.6、壁腔比0.76、柔性系数0.58、次生壁S2层微纤丝角16.67°、基本密度0.275g/cm3、17年生平均年轮宽度5.8mm、晚材率15.52%。自髓心向外,木材管胞长度、宽度、胞壁厚、柔性系数、长宽比呈递增趋势,壁腔比和微纤丝角呈递减趋势,木材基本密度开始减小,约8年后开始上升。水杉可作为长江中下游低丘陵和滩地的重要发展树种,木材可作为造纸原料。
1994(Z1).
摘要:本文对蚌埠郊区1970年营造的黑松林分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生物量积累、净生产力等;对林下引种麻栎改造黑松林的模式作了较详细的研究,从麻栎生长的表现阐述在黑松林下引种麻烁逐步形成混交林的可行性,为大面积改造皖东黑松低产林分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1994(Z1).
摘要:利用LI─1800便携式分光光谱仪和LI─188B辐射量子照度仪对长江中下游外滩人工林辐射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外滩胁地效应随树龄增长而增大,杨树展叶前后,胁地效应有一个较明显的由弱转强的变化,其特征是胁地面积明显增大,胁地光强迅速减弱,因胁地效应造成油菜产量下降的年递减率约为8%左右。采用整枝、改种阴生植物以及隔行砍伐杨树的方法可以改善人工林行间的光照条件使行间间种得以延续。
1994(Z1).
摘要:本文以安庆新洲建立江滩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十年运行的实践为背景,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进行了综合计量和评价,并运用协调发展指数对新洲杨树项目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度量。
1994(Z1).
摘要:本文探讨皖东地区低丘陵地建立复合经营系统的模式;重点在于进入模式中的林下混种作物的研究以及不同林分下混种效果的比较,对刺槐林分中混种绞股蓝植物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二年的比较栽培表明该种模式稳定高产,可在皖东地区推广。
1994(Z1).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幼林生长显明下降;杉粮间作有效地改善了林地小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特性,与对照相比,杉木玉米间作类型幼林内光强降低32.7~42.O%,气温下降1.6℃,相对湿度提高3.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2.59%,速效N、P和K分别增加16.31%、11.45%和22.24%;有效地促进了幼林生长,幼林高、径生长量分别提高12.2%和15.0%
1994(Z1).
摘要:城市郊区成片低产林有其自身的绿色环境价值,是建设公园和游憩林带的必要基础,本文拟以蚌埠市锥子山公园规划,从城市林业和风景园林的角度,重新认识低产林区的环境价值和游憩功能,增加城市绿地和绿量,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
1994(Z1).
摘要:观察了桑天牛成虫行为,初步研究了60Coγ射线对雄虫的辐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雄虫占60%,飞翔能力强寿命长,雌雄虫需在构、桑树上进行补充营养,交尾均不止1次,雌虫产卵量大;60Coγ射线对雄虫取食、活力、寿命、交尾及孵化幼虫,均有明显影响,雄虫不育剂量的上限为163.2Gγ。
1994(Z1).
摘要:湖滩围网养鱼,可以有效地消灭钉螺,同时可充分利用水体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增加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湖区滩地治理与开发的一种方法,效果显著。
1994(Z1).
摘要:家蚕各龄食下感染不同浓度的微粒子病原,不同龄期较同一龄间的影响显著。家蚕对微粒子病原的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递增。以衡量丝茧、种茧育的主要指标模拟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供生产者作经营决策参考。本文从理论上证实了“丰产微粒子”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
1994(Z1).
摘要:模拟生产中,春、夏两种不同的家蚕饲育环境,进行了带毒蚕种的跟踪饲育比较,结果表明,江淮之间夏季饲育优于春季饲育。
1994(Z1).
摘要:用常规镜检法确证蚕种的带毒现象是不可能的;带毒蚕种催青,可在已1胚子发育前后(戊3—已1—已2)镜检到成熟态微粒子原虫孢子;现行家蚕品种微粒子病蚕无“斑点蚕”的特殊症状;发育大小开差显著,体色呈“锈色”的群体表现,仅在幼虫发育三龄期表现显著。
1994(Z1).
摘要: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家蚕微粒子病原各龄起蚕的食下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混粪孢子的排泄6日始出现完整老熟态,7—9日出现排毒第一高峰期,经“离散数字时间序列”数据处理二龄攻毒蚕混粪孢子的排泄昼(M)夜(E)系列分析,夜(E)系列存在潜在趋势。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