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3).
摘要:在安徽省家鸡体内发现两个寄生蠕虫新种:小肠内的小型漏带绦虫(Choanotaenia parvus. sp. nov)和盲肠内的合肥异剌线虫(Heterakis hefeiensis sp. nov.)。本文就这两个新种的形态等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将其与各自的相关种作了比较。
张德群 , 徐良玉 , 曾明华 , 蒋长苗 , 唐兆新 , 郭赞周 , 江杰元 , 何孔旺
1989(3).
摘要:对采自安徽、河南两省淮北地区的黄犊牛腹泻粪样进行电镜观察,轮状病毒检出率48.33%;用RIHA检测粪样,阳性率37.1%;PAGE法检查,出现典型轮状病毒核酸电泳图谱,检出率62.5%;用RIHI检测母牛血清中轮状病毒抗体,阳性率86.7%。用牛轮状病毒细胞适应毒进行人工复制疾病试验,获得成功。据此,该病鉴定为轮状病毒病。用牛丙种球蛋白和牛血干扰素试验性治疗,治愈率分别为95.27%和91.89%,疗程均在2天以内。本文还比较了该病病原检测方法,认为RIHA法快速、灵敏、特异、简便。
1989(3).
摘要:为探讨瘤胃酸中毒中瘤胃乳酸与瘤胃菌群的关系,对8只实验性过食玉米山羊瘤胃中乳酸、牛链球菌、乳酸杆茵、韦荣氏球菌以及消化链球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乳酸与牛链球菌、乳酸杆菌呈正相关,与韦荣氏球菌、消化链球菌呈负相关,且与此四种茵有一定的回归关系。
1989(3).
摘要:根据牛胆结石形成的机制,采用驴粪液(内含肠道中的大肠杆菌)为致黄菌,利用自制泡沫海绵片为核心,对16头动物进行植核育黄试验,经一年后收取牛黄。结果为10头牛获牛黄77.3克,1头羊获2.6克,另三头羊二头牛因饲养管理原因死亡。
1989(3).
摘要:近一、二十年来,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由于全面推广应用高产畜禽品种,大大提高了畜禽个体的生产力,但随着品种的单一化,又出现了畜禽遗传资源的危机。于是,他们推出了一套现代畜禽保种理论和方法,希望各国能据此保存好各自的遗传资源,以便一旦育种需要便随手拿来利用。
1989(3).
摘要:在二元杂交研究基础上,选择其中较好组合大约克×皖南花(大花)和中约克×皖南花猪(中花)杂交一代母猪进一步和汉普夏、苏长(苏白×长白猪)、大长(大约克×长白猪)、杜洛克公猪作多元杂交试验研究,研究结果:体重20~90千克,平均日增重:汉、中花783.10克,苏长、大花750.46克,大长、中花734.98克,杜、大花710.62克;饲料转化效率全都在3.5以内;瘦肉率在50%以上;其中杜大花胴体瘦肉率达到59.32%,且肉色和大理石纹均优。
1989(3).
摘要:本文利用生物科学和数学原理,提出了生长肥育猪的能量蛋白质需要的估计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饲养肥育试验和屠宰测定,利用模型估计来取代复杂的消化代谢试验,并能取得多项试验结果。
1989(3).
摘要:根据皖南花猪(狮头型)和杜洛克杂种猪屠宰测定资料,应用相关和通径分析证明:商用分割性状和胴体瘦肉率有极显著的相关,颈背、前腿、大排、后腿肌肉四大切块与瘦肉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7,0.7171,0.0135,0.8440,分割肉比例与瘦肉率的相关系数为0.9183。利用通径分析建立的三元回归方程(?)=0.9150x_1+1.2615x_2+1.1225x_4+10.5098和四元回归方程(?)=0.5386x_1+0.7919x_2+0.6576x_4+0.4217x_6+9.7301以及根据分割肉比例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12.2362+0.9632x_5估侧瘦肉率达到规定的显著临界值要求。
1989(3).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高能精料和低能粗料两种饲养水平下,皖南花猪纯种及其与中约克夏、大约克夏、杜洛克、苏白、长白和荣昌公猪杂交获得的杂种(共112头)肥育至90千克时屠宰的鲜肉品质。结果表明,杂交使皖南花猪的前肢和后躯肉段的含肉率有明显增加,而颈和胸腰肉段的含肉率无明显改进。杂种猪肌肉的失水率高(25.4—32.3%),熟肉率低(65.54—70.84%)。杂交对皖南花猪肌纤维直径和密度影响不大,pH值变化不明显(6.20~6.66)。杂种肌肉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增加,但16种氨基酸总量与纯种相比无明显差异。
1989(3).
摘要:研究了两种不同复合微量元素营养配方对断乳仔猪与生长肥育猪生长、增重和饲料效率的影响。植物性日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仔猪增重提高10.72%。(P<0.05);而在植物性饲料加鱼粉日粮中添加,则仔猪增重提高18.26%(P<0.01)饲料消耗分别降低7.86%与10.24%。生长肥育猪日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配方一使猪增重提高4.57%(P>0.05),配方二提高19.15%(P<0.01)。饲料效率分别为4.15与3.71。表明复合微量元素配方的拟定不能简单地以元素的化学位作为唯一依据,必须同时考虑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率。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