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2).
摘要:本文通过对淮北地区不同年份种植的十二个品种的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十年来,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类型演变的趋势是植株高度逐渐矮化,冬性强度不断减弱,使幼穗分化的持续期加长。分化程度增强成为高产品种通过多花多实而提高个体生产力的主要生理基础。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群体的光合面积呈线性增长,但净同化率并未提高。遗传型间的追溯连系通径分析表明,主要由於库源比值增大,提高了小麦灌浆期间的干物质同化积累率,从而提高了收获指数,成为产量潜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这是品种群体生产力提高的生理基础。本文还对进一步培育该区更高产新品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1984(2).
摘要: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人工混交林是一种由两个以至更多个树种组成的人工林分,它与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从世界造林历史来看,五十年代人工造林,开始都是营造单纯林,特别是营造针叶单纯林,以代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而当代发展趋势,又日渐从营造单纯林走向混交林。关于混交林生态效益与速生丰产效果,国
1984(2).
摘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14省(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也是国内最主要的商品用材树种,约占全国总商品材四分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杉木产量,良种是个重要方面。杉木良种选育研究,已列为国家攻关课题。目前,这项研究主要是地理种源试验、优树选择及建立良种基地。无论是最佳地理种源选择,还是优树选择,都涉及到该地栽培历
1984(2).
摘要:本试验对23个籼稻品种进行了两年的重复研究,观察了它们的杂种F_1、F_2、F_3。初步探讨了株型性状的类别及其主要遗传参数。遗传力以株高、叶宽、叶面积、分蘖角较高,而以分蘖力最低,其他中等。相关分析表明:剑叶直立、单株绿叶数较多、叶面积较大、分蘖力较强、株高适中的品种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
1984(2).
摘要:安徽土壤资源特点(一)位于南北过渡地带,土壤类型众多安徽省地跨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东部距海200公里左右,受东南季风影响,而本省又系南北长,东西窄,所以土壤纬度地带性的特点在省内有明显反映,而经度地带性的特点则不显著。自北向南,分布的地带性土壤有:棕壤、黄棕壤、红壤与黄壤四个土类,介
1984(2).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气候万千,收获季节因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农村每年粮食霉烂发芽损失达100亿斤左右,严重时达200亿斤。我省一九八○年收获季节,因阴雨天延续时间过长,全省霉烂小麦7.8亿斤,早稻发芽霉烂近10亿斤。为摆脱农产品干燥环节完全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的局面,不少省(区)都在开展谷物干燥机的研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有几
1984(2).
摘要:菜白蝶(pieris rapae Linaeus)幼虫是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之一,发生量大,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为准确了解菜白蝶幼虫猖獗情况、扩散行为,做到科学地取样调查,以经济有效地进行防治,必须了解菜自蝶卵和幼虫田间分布型以及取样办法和适当的取样样本数。
1984(2).
摘要: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柔软多汁,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具有独特的芳香,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多种制品,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果。在欧美和日本等国,草莓栽培极为盛行,它比香蕉、柑桔、苹果等果品更受人们欢迎。由于栽培形式的多样化,收果期已由露地栽培的5—6月,延长为从11月到次年6月,做到鲜果及其加工品的周年供应。
1984(2).
摘要:一九八四年,我院共有六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由我院主持进行的3项,即:“人工混交林效益与营造技术的研究”获安徽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淮北农田防护林研究”获安
1984(2).
摘要:致电离辐射与物质的互作是一种能量传递过程,其结果是辐射能被物质吸收,引起受照物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当生物机体受照时,还会引起生物学的变化。物质吸收的能最越多,则由剂量引起的效应越明显。观察剂量的生物学效应得知:突变体的产额正比于剂量的增加,但只有当100%存活时,这种正比关系才能观察到。试验充分表明,生
1984(2).
摘要:经济阈值(或经济阈限、经济阀限)的概念自50年代由某些昆虫学家(Stern et al.1959)正式提出以来,经不少人修正和补充,已逐步形成一套合理和可行的理论。尽管有人对该理论的前景表示怀疑(Norgaad 1976),但愈来愈多的人承认并开始使用它。在70年代趋于成熟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论吸收和同化了这份有用的营养,使之成为
1984(2).
摘要:根据球虫卵囊的各项生物学特性(即卵囊的大小、形态、颜色、结构特点及孢子形成所需的时间),对安徽省的合肥市、淮南、阜阳地区的家兔球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共查出11种家兔球虫。本文对这11种兔球虫进行了显微照相和描述。
1984(2).
摘要:古牛降是我省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之一。1983年6—7月,笔者随古牛降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队对该区林木病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获得了一些基本资料,现整理报道如下。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邮编:230036 传真:
电话:0551-65786705;65786369 E-mail:ahnydxxb@163.com
版权所有: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 2023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