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第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奋发图强,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代复刊词

      1964(0).

      摘要 (1128) HTML (0) PDF 0.00 Byte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院自1954年独立建院以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十年来教师们写出的研究试验报告、调查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共530余篇,其中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计195篇,对指导生产和促进学术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63年我院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一样,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照耀

    • 玉米生长发育的初步观察

      1964(0).

      摘要 (1759) HTML (0) PDF 0.00 Byte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硬粒种黄火燥和马齿种英粒子二品种为试验研究材料,春播期是四月廿一日,夏播期是六月八日。在土壤水分不缺乏的条件下,春播玉米约需10—12天出苗,夏播玉米由于温度较高,发芽生长较快,约需4—6天出苗。玉米植株各叶出现的间隔期,一般的说先后都还均匀一致,春播的是三天左右,夏播的是二天左右,其中第二、三叶出现的间隔期常较短,而最上一叶出现的间隔期则常较长。同一品种叶数少的植株,各叶出现平均间隔期,常比叶数多的长,即叶片愈多的植株,各叶出现的平均间隔期有愈短的趋势。同一品种,夏播植株的叶片数,有比春播植株的叶片数增多的趋势。玉米的最长叶片常在植株的中上部(自茎基向上的第10—12叶),最宽的叶片常是最长叶片上面的一、二叶,最短最窄的叶片常是第一叶。玉米叶片的寿命(自出叶到枯死),一般是25—70天,植株中上部叶片的长度最长,寿命也常常最长。玉米的剑叶常比植株中上部叶片(即寿命最长叶片)早枯死7—16天。玉米自出苗到拔节的天数常因播种期早迟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夏播玉米常因气温高生长快,出苗到拔节的天数显著缩短。玉米植株在拔节时常具有8—10片叶子,株高(地面至叶顶)约80—90厘米上下。玉米雄穗伸长期均在拔节之前,当时植株具有6—8片叶子,株高约40—50厘米。夏播玉米自出苗到雄穗伸长天数,雄穗伸长到抽穗天数和始花到终花天数都显著的比春播的少,而抽穗到始花天数则有相反的趋势。玉米果穗伸长期都在开始拔节以后,当时植株约有10—12片叶子(春播英粒子品种约有8—10片叶子),株高约90—100厘米。玉米植株中部五、六个腋芽(约在第7—14叶),一般都可以伸长发育,上部的腋芽先开始伸长,但只有最上一、二个腋芽才能发育成为果穗,其他腋芽均在开始伸长后不久停止发育。果穗多着生在第10—14叶的叶腋,果穗以上的腋芽都潜伏不发育,植株基部的几个腋芽也都不发育。玉米自出苗到果穗吐丝这段生育期的发育,夏播的比春播的快,自吐丝到成熟的发育,夏播的由于气温已经逐渐降低,故反而比春播的慢。夏播早熟玉米的生长期都比春播的短。

    • 安徽枇杷品种及优良单株调查究研初报

      1964(0).

      摘要 (1031) HTML (0) PDF 0.00 Byte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Lindley)为我国原产。栽培历史悠久。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已有记载(公元前一世纪)。西京杂记(公元一世纪)中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芳果异树,……枇杷十株……’。我省枇杷据休宁县志记载自东汉开始已有栽培。长江以北栽

    • 马营养性流产初步诊断报告

      1964(0).

      摘要 (1026) HTML (0) PDF 0.00 Byte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泉县农场,自建场以来,除原种马配种站种公马及公驴外,先后由国营察北牧场与黑龙江省引进三河马、苏高血及奥尔洛夫种公马各一匹,共六匹;1958年引进苏杂交母马八匹;1958年12月至1959年冬又引进新疆种母马六十六匹;1959年9月引进蒙古种母马七匹及

    • 柞蚕化性类型地区性的原因研究

      1964(0).

      摘要 (1077) HTML (0) PDF 0.00 Byte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我国柞蚕生产,从山东的费县(35°25′)经河南的嵩县(34°05′)甘肃的天水(34°05′),东北西南的一条线,是自然产生一化性地区的最北界,简称一化线。从山东的泰安(36°09′)经河南的林县(36°03)至甘肃的平涼(35°25)也是东北西南的一条线,是自然产生二化性地区的最南界,简称二化线。2.滞育蛹的产生能否,靠蚕兒时期营养积累的多少,营养积累多蛹体滞育,;反之营养积累少,蛹体不滞育。营养积累的多少,全靠蚕兒摄食时间的长短,饲料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影响摄食长短的因子很多,主要的是气温、体温和饲料。气温和体温超过或不到摄食温度范围(13—27.5℃),则停止摄食。影响气温和体温高低的因子很多,主要的是日照长短和强弱;其次是纬度、降水、云量、湿度、植被、风、地势、方位、坡度、饲料和人为因素……等等。老硬的饲料,蚕兒不喜食,生活在上面停食的时间多;柔嫩的饲料,蚕兒喜食,摄食的时间多。影响饲料老嫩的因子也很多,如:日照、气温、降水、湿度、风、地势、土质、肥分……等等。这些因子对蚕兒的作用是有机的相互连系、相互制约着的统一整体,它们不仅影响蚕兒的化性类型同时形成蚕兒适应地区、季节条件的不同体型、体色和辉点等。3.本试验证明:二化性品种在春季羽化产卵后,高温催青,高温饲育催蚕,低温饲育壮蚕,全龄饲料柔嫩,营养充足,是促使蛹体滞育的主要条件。根据二化性品种化性遗传性与环境条件关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第一世代从早春低温环境条件下开始,接触渐升温度完成产生不滞育蛹,第二世代由夏季开始,在高温后期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条件下完成产生滞育蛹。这种特性是自然环境条件长期影响下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化性遗传动摇性依地区品种特点而有不同。化性遗传动摇的品种易受放养环境影响发生化性变化。本试验得到控制产生滞育蛹的方法,同已经在东北使用的“二化一放”道理相同,都是利用二化性品种第二世代化性遗传的环境条件表现出来的。

    • 磷素营养与茶树施用磷肥

      1964(0).

      摘要 (1377) HTML (0) PDF 0.00 Byte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引言磷肥的施用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在我国许多试验的结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从江西修水试验站的肥料试验(表1),可以看出磷肥在茶叶增产的作用。

    • 安徽油茶病害调查报告

      1964(0).

      摘要 (1044) HTML (0) PDF 0.00 Byte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油茶(Camellia oleosa(Lour)Rehd)是一种重要的油料木本植物,由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和具有较高的产油量,因此它的分布很广,且为多数群众所爱好经营。安徽种植油茶历史悠久,即以祁门棕里一地来说,为时达五百余年,并在群众中积累着极其丰

    • 安徽丘陵地区机械化林场拖拉机选型的探讨

      1964(0).

      摘要 (956) HTML (0)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机械化林场生产效率的高低,作业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配备的机械是否适当。因此在建场时,对于机械的造型,尤其是拖拉机的选型,必须慎重考虑,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浪费和损失。为了解决淮南淮北煤矿需要的矿柱及群众需要的用材,中央林业部及省林业厅拟在我省

    • 稻纹枯病研究——Ⅰ.病害发生发展情况和药剂防治试验(简报)

      1964(0).

      摘要 (917) HTML (0) PDF 0.00 Byte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病害发生发展情况稻纹枯病的发生,随着水稻施肥水平和栽植密度的提高,有逐渐严重的趋向。今年作者等于合肥安徽农学院教学农场对病情进行了初步的系统观察,以期逐步明确病害在本地区发生发展的特点。观察分别在早、晚稻上进行。早稻有芒早粳于5月22日移栽,6月12日接种带菌核的蚕豆病茎组织,6月17日开始发

    • 梨锈病的流行规律研究及药剂防治试验简报(1962——1963年)

      1964(0).

      摘要 (992) HTML (0) PDF 0.00 Byte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梨锈病(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省的歙县、屯溪、休宁、宣城、当涂、芜湖、肥东、六安、合肥和砀山等地普遍发生,尤以皖南山区为最,此病已严重影响着生产,成为迫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内外文献资料来看,该病害的发生规律业已大致掌握;病害的防治,主要在消灭转主寄主桧柏,可以根本上制止病害的发

    • 茶叶象初步研究

      1964(0).

      摘要 (1112) HTML (0) PDF 0.00 Byte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茶叶象(虫甲)(Phynobius longiconis Roelofs)亦称茶小绿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甲)科(Curculionidae),是我省发现的七种象(虫甲)类茶树害虫的主要种类。茶叶象(虫甲)在我省分布于黄山山脉向南至新安江流域各主要茶区,包括屯溪、歙县、休宁、祁门等县。省外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亦有发生。

    • 栎褐天社蛾 Ochrostigma aIbibasis Chiang的初步研究

      1964(0).

      摘要 (1068) HTML (0) PDF 0.00 Byte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栎类树木(麻栎、小叶栎、白栎等)是木本粮食作物,它的种子可做豆浆、酿酒和饲料等。但栎树遭受多种害虫的危害,其中栎褐天社蛾为害更重,有时高达数十米的大树,全树叶子可被幼虫吃光影响树木的生长和种子收成。1960—1961年作者于安徽博村林场工作期间对该虫作了初步观察和防治试验,现整理出来,仅供参考。

    • 柞蚕天敌生物防治初步研究拖脚蜂蚂蚁等与栎球坚介壳虫和长角象鼻虫间的克制关系

      1964(0).

      摘要 (2118) HTML (0) PDF 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栎球坚介壳虫分必一种甘露,可以诱致柞蚕天敌——拖脚蜂、蚂蚁、螵虫、椿象、金龟子等吸食,不再危害柞蚕。2、修剪柞树,以二芽柞可减低栎球坚介壳虫对柞树的危害;对芽柞危害极低,不降低担蚕量,并可调济各龄适用的饲料; 3、长角象鼻虫是寄生栎球坚介壳虫效力(78%)很大的天敌,它对柞蚕不危害,对柞树无受害表现

    • 水份与蚕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1964(0).

      摘要 (985) HTML (0) PDF 0.00 Byte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在气候正常,叶质良好,而能做到彻底消毒,合理饲育,则添食水份,对蚕病的诱发并无影响。高温环境中,良桑给与,虽添食水份,在处理得当的情况下,对蚕病的诱发无大关系。在高温干旱,当桑叶含水量少时,可适当添食清水,可以增加对蛋白质和纤维的消化率,也可降低体温,缓和干旱作用,但添食用水一定要清洁。(2)在高温而叶质不良时,添食水份,可导致蚕病加重,因此不宜添食水份。在高温多湿环境中,本来易于诱发蚕病,添食水份,助长蚕病的蔓延,增加其危害性。(3)添食水份在蚕病诱发的关系上,在正常环境,对稚蚕或壮蚕的生长发育,没有什么影响,如果是在较高的温湿度情况下,对稚蚕期影响较小,对壮蚕期影响较大。(4)无论在稚蚕期饷食或壮蚕期饷食,在温度不太高时,添食水份,对蚕病诱发并无影响。(5)在蚕期中如遇阴雨天气,只要桑叶不太潮湿,以之喂蚕,并配合各种相应的技术处理,对养蚕成绩并无大的影响。(6)叶质与软化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高温和叶质的综合影响是软化病发生的因素;中肠型脓病则以温度因素影响显著,在较高的温度下易发生;体腔型脓病和全身型脓病则无一定的规律性。(7)群众说:“水叶喂蚕会发生脓病”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其实单纯增加水份并无直接影响,生病与否决定于具体环境条件和处理技术,发病种类也不一。

    • 茶树叶片内部结构的研究初报

      1964(0).

      摘要 (1003) HTML (0) PDF 0.00 Byte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叶片是茶树的营养器官,人们采得质优量多的嫩芽与鲜叶,制成各种茶叶,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饮料,同时也是栽培茶树的目的物。研究茶树叶片的内部结构是研究茶树生理生化的基础;了解其不同老嫩程度、不同上下部位结构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为合理采摘茶叶和采取丰产技术以及加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屯绿初制过程中可溶性(酉广)变化的几个问题

      1964(0).

      摘要 (995) HTML (0) PDF 0.00 Byte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溶性醣类参与了茶叶品质的形成。现有的资料初步认为茶叶香气及汤色与可溶性有较密切的关系。研究醣与品质的关系,首先要研究制茶过程中的变化。目前大都注意于红茶的初制而对绿茶的初制过程醣的化学研究不多;对我国具有独特优美的各种绿茶初制的

    • 家畜病毒性疾病临床治疗问题

      1964(0).

      摘要 (932) HTML (0) PDF 0.00 Byte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兽医学者对于家畜病毒性疾病的防治问题,一向主张通过免疫学的研究,以求得彻底的控制和扑灭。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防治手段和步骤,但有许多的病毒性疾病,对家畜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至今尚未获得有效的免疫方法。兽医工作者,在临床上发现这类性质疾病时,自然不能依靠采取一般预防措施来解决防治问题,所以也得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和观察。

    • 小麦异位叶和穗的光合作用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

      1964(0).

      摘要 (950) HTML (0) PDF 0.00 Byte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植物收获物的90—95%是由光合作用过程中合成的有机物质所组成的。因此,了解生育过程中,特别是后期经济产量形成中,绿色器官光合作用的特点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有助于通过各种栽培措施来促进和控制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 速测小麦种子生活率的改进方法

      1964(0).

      摘要 (1072) HTML (0) PDF 0.00 Byte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染色反应来测定种子的生活率的方法,早已被广泛的应用了,这种方法节省时间,节省材料用具。现将原方法加以改进,更加缩短时间和简便易行,改进方法的原理和一般原方法一样,所不同之点即原来的方法要进行剥种皮的手续,改进的方法是直接切胚染色,这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